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变迁研究

合集下载

人口结构变革与社会变迁

人口结构变革与社会变迁

人口结构变革与社会变迁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口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的改变。

这种变革在世界上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发生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例外。

这些变革正在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带来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结构变革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探究这些变革对我们的未来意义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变革。

一、人口结构变革的趋势人口结构的变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人口数量已经从26亿增长到78亿。

虽然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缓,但各地区的情况仍存在较大差异。

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已经非常低,而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仍然很高。

另一个重要的变革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7.49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9.8%。

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16.2%。

与此同时,生育率下降导致的年轻人群体的数量也在下降。

这些变革将对我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二、人口结构变革对社会的影响人口结构变革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老年人口的增长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医疗和养老服务,这将对经济造成巨大的压力。

此外,老年人口增长还将导致有更多的家庭需要照顾老人。

这也许会促进社交维系,因为亲人和朋友需要调和自己的职业利益和家庭责任。

但是,家庭的经济负担也会更加沉重。

如何找到平衡点,创造合适的服务模式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年轻人口的减少将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增加。

通常情况下,劳动力的减少会导致工资上涨,但这也会让精力内敛型的企业影响运营。

与此同时,随着生育率的下降,独生子女家庭也会增多,父母很可能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来满足子女的需求。

这将进一步推动传统家庭模式的变化,进而对社会带来新的变革。

三、人口结构变革对经济的影响人口结构变革对经济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老年人口的增长将为养老、医疗和长期照顾服务行业带来机会。

这些领域的服务需求必然增长,这也将为相关企业带来商机。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市场供求关系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市场供求关系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市场供求关系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人口结构逐渐发生变化,这对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并分析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相关的应对策略。

一、人口结构变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1.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重。

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相对减少,同时也增加了养老金、医疗服务等的需求。

这对就业市场造成了双重压力。

首先,老年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减少。

在一些特定行业,如护理、养老院等,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加,对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增加,但供给相对不足。

这就形成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但也对相关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养老金、医疗服务等的需求增加也对就业市场造成了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养老金和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使得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

例如养老院、护理服务、医疗器械、医疗保健等行业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2. 人口减少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着人口减少带来的就业市场供给的压力。

由于人口减少,劳动力市场的供应量相对减少,这将对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人口减少将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

随着人口减少,特别是年轻人口的减少,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减少将导致一些产业和行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短缺,从而导致就业市场供需失衡。

其次,人口减少将对社会保障体系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减少将影响社会保险和养老金等福利的筹措和支付,引发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问题。

二、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应对策略1. 供求关系的变化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供求关系在不断调整。

一方面,一些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而新兴行业和服务业的需求逐渐增加。

例如,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院、护理服务、康复咨询等相关行业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另一方面,技术革新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对就业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口结构变迁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研究

人口结构变迁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研究

人口结构变迁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研究随着人口结构的变迁,职业教育的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迁主要包括人口数量的变化、年龄结构的变化和城乡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迁都会对职业教育需求产生影响,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以及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变化、年龄结构变化和城乡结构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人口结构变迁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

首先,人口数量的变化对职业教育需求产生影响。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或减少,不同职业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当人口数量增加时,劳动力市场对各个职业的需求也会增加,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覆盖面和质量都需要得到提高。

职业教育需要针对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调整,培养更多的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相反,如果人口数量减少,那么职业教育的需求可能会减少,需要适当调整教育资源的分配,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规划。

其次,年龄结构的变化也对职业教育需求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人口年龄的变化,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年轻人对于职业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他们需要接受职业教育来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因此,社会应该加大对年轻群体的职业教育资源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而对于年龄偏大的人群,由于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储备,职业教育需求可能不那么迫切,需要提供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课程,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变化。

最后,城乡结构的变化也会对职业教育需求产生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相对于农村人口逐渐增多。

这导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技能需求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

城市需要大量的服务业人才、高技术人才等,对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需求相对较低,主要以农业相关职业技能和农村工商业的发展为主。

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调整职业教育资源的分配,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之,人口结构变迁对职业教育需求产生了显著影响。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所经历的深刻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结构的重塑和调整。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梳理和分析这一过程中社会结构变迁的特点、动因以及影响,以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做出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我们将回顾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背景,分析当时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接着,我们将按照时间线索,逐步展现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重点关注城乡结构、职业结构、人口结构、阶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因,包括经济政策调整、社会制度改革、科技进步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出这一过程中蕴含的规律性和趋势性特征,以及社会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也将对未来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二、经济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迁的深度和广度,堪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社会的转变。

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率,也促进了就业结构的多元化。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这种变化不仅提高了市场的竞争性,也激发了经济的活力。

特别是在创新、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再次,在区域结构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经济增长迅速。

人口职业结构变迁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关联性研究——以河南省1999~2010年为例

人口职业结构变迁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关联性研究——以河南省1999~2010年为例
2 1 第 8期 0 2年 总第 2 0期 2
黑龙江高教研 究
Heo ga gR sace nHg e d ct n in jn eerhs i r u ao l i o h E i
No 8. 01 . 2 2
S r lNo 2 0 ei . 2 a
人口 职业结 迁与高 教育 展的 史关 构变 等 发 历 联性研究
业结构 变迁间的关联状 态, 并针对存在的错位现 象, 出 了解决对策。 提 关键词 : 1职业结构 ; 人 : 7 高等教 育; 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 6 0 G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3— 6 4 2 1 )8— 0 3— 3 10 2 1 (0 2 0 0 3 0
及劳动力结构 的发 展变 化 , 同国家乃 至同一 国家在 不 同时 不
期 的职业 分类 标准也有 所区别。我国主要有 两种分类标 准 ,

二 、 南省 人 口职 业 结 构 变 迁 与 高 等教 育发 展 河
的关联 态势
职业 岗位与经济活动 人 口的匹配 状态直 接决 定着社 会
是依据 工作性 质 的 同一性 原则 , 将所 有 职业 划分 为 8大
作 为提 升劳动力 质量 , 优化人 口职业结构 配置 的重要 实践活 动, 其学科专业设置反映 了国家或地 区经 济社会发展及 职业
5 农 、 、 、 、 利业 生产人 员 ;. . 林 牧 渔 水 6 生产 、 输设 备操 作人 运
员及 有关人员 ;. 7 军人 ; . 便分类 的其 他劳 动者 。19 8不 9 9年 颁布实施 的《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职业 分类大 典》 即采用 此类标
分 工状 况 , 体现着 国家或地 区对人才种类 、 规格 、 能力及 素质 等各方 面的要求 。因此 , 合理的高等教育 发展必须适应 地 区 产业结 构优 化和经济社会 发展 , 并能 为人 口职业结构 优化升 级提供 智力 支持和人才支撑 , 而合理 的人 口职业结 构必须能

人口变迁的概念

人口变迁的概念

人口变迁的概念人口变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流动情况的变化。

人口变迁是人口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对人口变迁的研究,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人类活动的规律以及影响人口变动的各种因素。

人口变迁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数量是人口变迁最基本的指标之一,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某个地区或国家的总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是增加或减少,这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息息相关。

2. 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方面的分类分布情况。

人口结构的变化可以通过人口年龄金字塔、性别比例、教育程度等指标进行分析。

人口结构的变化通常反映了人口发展的趋势,例如出生率过高会导致年轻人口比例增加,老龄化问题等。

3. 人口分布的变化: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包括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分布比例以及区域人口的集聚情况。

人口分布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行政政策、自然条件等。

一些因素会导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形成城市化现象。

4. 人口流动的变化: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地理上的迁移和流动的情况。

人口流动可以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两种类型。

内部迁移是指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内的人口流动,可以是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城市间的流动等。

国际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的迁移,涉及到移民和难民等问题。

人口流动的变化通常受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口变迁的研究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人口变迁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对于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其次,人口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对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的变化进行分析,了解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为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此外,人口变迁还与社会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紧密相连,通过对人口变迁的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

然而,人口变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共3篇

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共3篇

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共3篇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1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作为中国西南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布依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

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布依族社会、文化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布依族社会文化的变迁,分析变革的原因、方式,以及对布依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社会变革布依族社会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布依族自然村落中的家庭结构以大户为主,由祖先的直系后代组成,祖孙共同生活。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生活的来临,这种大户结构的家庭正在逐渐消失。

现在的家庭结构更多是核心家庭,夫妻、子女二代生活在一起。

随着经济、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布依族家庭选择独立居住,而意味着祖孙三代共同生活的这一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流失。

2.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在早些年代,布依族婚姻家庭观念非常保守。

婚姻多是通过媒婆介绍、父母安排等传统方式来匹配。

现在,许多年轻人会选择自由恋爱、自主选择对象。

在传统观念,男方有嫁妆的习俗下,布依族成年男性只有婚配后才能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因此,许多未婚男性在年龄较大时也会选择离乡就业或外出闯荡,导致家庭结构的变革。

3.职业选择的变化过去,布依族社会主要以农业为主导。

如今,许多年轻人在求学结束后到城市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

以贵州省为例,布依族的大学生数量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城市生活,也带来了土地荒芜、劳力短缺等农业问题。

二、文化变革布依族文化的变迁同样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的变化布依族以布依语为母语,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擅长普通话,使用汉语的数量显著增加。

同时,布依族很多方言面临着流失的风险,年轻人在求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也更加多元。

2.宗教信仰的变化布依族的传统信仰是巫教,这一神秘而神奇的巫术信仰在当今被视为一种骗局。

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使得教育、科技信息越来越普及,宗教信仰逐步衍变为全民普及的世俗化信仰。

基于这一转变,布依族教士、巫师的职业地位逐渐削弱,许多年轻的布依族不再选择巫教作为他们的宗教信仰,而是青睐更加普遍的基督教、佛教等其他信仰。

试论壮族农民的职业分化——龙胜金竹寨壮族生活方式变迁个案研究之一

试论壮族农民的职业分化——龙胜金竹寨壮族生活方式变迁个案研究之一
维普资讯
广西 民族研 究
20 0 2年第 l期 ( 总第 6 期 ) 7
・4 ・ 3
试 论 壮 族 农 民 的 职 业 分 化
— —
龙胜金竹 寨壮 族生活方式 变迁个案研 究之 一
黄 润柏
【 提
要 】职业 分化是 劳动 生活方 式现代化的指标 ,职业 非农 化是 农村现 代化 的终极 目 之一 。改 标
维普资讯
4 ・ 4
民族 学人类学 研 究
其他行业 ,农 民成了独立 的商品生产 者 ,与市场发生越来越 密切 的关 系 ,这 就加快了农村 自给半 自给 自然经济的解 体 ,向社 会主义市场 经济 转化。农 民 自觉 不 自觉地适应价值 规律 的要 求 ,调 整 自己的产业结 构和经营方 式 ,使经济
革开放为金竹寨壮硅 戈规 模的职 业分化 提供 了必 要 的吾件 。空 竹农 民主要 是通过 国家 的 “ 转非”政 农 策、内部非农产业 的发展 ,以厦 劳力外流避渐 实现 由农业向非农 产业的转移 ,这种 转移使空 竹寨壮族社
会 发 生 了转 型 性 的 变 迁
【 词】龙胜金 竹寨 壮硅 关键 【 作


职业分化的前提条件
农民的职业分化实际上就是农村 劳动力从 农业 向非农产 业 的转 移 ,它 是劳动 生活方式 现代 化 的重 要指标 ,同 时也是农村现代化 的终极 目标之一 。千 百年来 ,广种 薄收 的农 耕曾是金竹 壮族世 世代代 赖 以为生 的唯一职业。2 0 世纪 5 0年代的调查报告说 ,至解放前 夕 .金竹所在 的龙脊乡 ( 脊十三寨 )仍 然是 自然经济 占绝 对优势 ,商 品经 龙 济只是 萌芽 ,手工业 、商业还没有从农业 中分离出来 ,完全是 以家庭手工业 的形 式而存在 ,全乡所有劳动力都从事 农业。 的职业是在解放之后 才出现 的。这种职业 的分 化主要有 两种类 型,一是 国家制 度提供 的,二 是改革 开放 m新 以来 白发形成 的。 解放以后 ,金竹寨 中一些有 文化 的年青人依托 国家政策进人国家政府机关及企 事业单 位工作 ,这些 “ 农转 非 政策的受益者 ,成 为金竹历史上第一批 走出农业社会 的人 ,但这种职业毕竟 很少 ,2 0世纪 8 年 代 以前 ,金竹 的经 0 济发展一直 以农 业为主 ,职业分 化速度 十分 缓慢 。金竹太规模的职业分化出现在 2 0世纪 踟 年代实行土地承包责任 镧以后。其原 因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 ( )农 民获得了独立 经营权 。在 2 一 0世纪 踟 年代 以前的体制 中,农 民是人 民公社 社员 ,生产 、经营 、分配都 由社 队集体统一 领导进行 ,农 民没有独 立经 营的权力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农 民真正成 了土地 的主人 ,成 了 生产和经营 的主人 ,不但可 以 自主安排 农业生 产 ,而且可 以从事各种生产经 营活动 ,自主地从事农业和农业之外 的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变迁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变迁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变迁研究【摘要】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变迁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的现状和历史变迁,分析了影响其变迁的因素。

通过对趋势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的健康发展。

结论部分总结了关于这一问题的启示,并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文章旨在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变迁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对于增进人们对少数民族就业现状的了解和关注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变迁、研究、现状、历史、因素、趋势、政策建议、启示、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变迁研究的研究背景,主要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少数民族人口的职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少数民族人口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机会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全球化、信息化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也对少数民族人口的职业结构造成了影响。

少数民族人口在中国人口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其职业结构的变迁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职业结构变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搏,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对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变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变迁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少数民族人口在职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有助于了解少数民族群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政府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的变迁日益受到关注。

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情况,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还有助于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职业的理解,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多民族社会。

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的几大特征

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的几大特征

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的几大特征作者:田大洲田娜来源:《职业》2013年第08期进入21世纪以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和商业服务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中供求最为旺盛的两大职业门类,也是供不应求、存在较大人才缺口的两个职业。

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研究我国职业结构的演变路径,有助于把握当前就业矛盾的细微特征,也有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为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指明方向。

一、职业分类标准的演变我国现行的职业分类标准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确立了同工人等级制度紧密结合的“八级制”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之后,分别于1963年和1979年进行了修订。

经过两次修订,我国形成了一个涵盖近万个工种的工人技术登记标准体系,成为工人技术业务培训、考核和确定工人工资待遇的重要依据。

但由于没有进行行业间的综合平衡,因此普遍存在着工种划分过细、工种重复交叉严重、等级线随意拔高等问题。

为了适应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需要,国家统计局、国家标准总局、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于1982年3月公布了《职业分类标准》。

这个标准依据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将全国范围内的职业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层,即8大类、64中类、301小类。

1986年,为适应全国人口普查的需要,原国家标准局、国家统计局首次颁布了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GB/T6565-1986)。

这个标准中的大类与1982年的一致。

1992年,原劳动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这个目录将当时我国近万个工种归并为分属46个大类的4700多个工种,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工人从事的工作种类,初步建立起行业齐全、层次分明、内容比较完整、结构比较合理的工种分类体系及标准体系。

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这确定了职业分类的法律地位,为国家对职业进行分类与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河南省就业人员职业结构变迁

河南省就业人员职业结构变迁

河南省就业人员职业结构变迁孙浩;张曼平【期刊名称】《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0(000)006【摘要】职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社会结构。

人们的阶层地位流动主要是在职业结构这一框架内进行的,职业结构变迁既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1]。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省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作为职业结构变化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引领河南省职业结构也产生了明显变化。

关注并正确认识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职业结构构成的变化,有利于合理地分配人力资源,调动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

该研究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河南省就业人员的职业结构进行分析,并与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比较,探究河南省职业结构的变化,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1053-1054)【作者】孙浩;张曼平【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统计职业学院,郑州;45000l;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3.41【相关文献】1.人口职业结构变迁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关联性研究——以河南省1999~2010年为例 [J], 朱立峰2.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变迁与跨地域流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初步分析 [J], 马戎3.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资源配置机制与策略研究——基于职业结构变迁的视角 [J], 黄梅4.互联网+国家战略下高职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基于毕业生职业结构变迁视角 [J], 代飞5.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税务局关于进一步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豫人社规[2021]3号)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解决与社会环境发生问题的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为学科基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1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家庭暴力问题解决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2、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3、北京市社会工作事务所中社会工作者的激励状况研究4、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研究5、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影响6、关于最低生活保障与社会工作融合的研究7、灾害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一种优势视角的分析8、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服务研究9、社会工作对自闭症家庭的干预研究10、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治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11、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研究12、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13、整合式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研究14、军休干部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研究15、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运行模式研究16、资源依赖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服务质量研究17、社会工作机构资源动员模式研究18、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探讨19、“三社联动”机制推动广州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发展的研究20、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现状分析21、社会工作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满意度调查22、新形势下沿海地区农村社会工作问题研究23、伤残人群社会工作中的困惑思考24、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及前瞻思考25、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模式研究26、专业社会工作与中国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探讨27、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28、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探析29、增权理论视角下面向“三失”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个案帮扶途径与方法研究30、社会治理视角下新疆社会工作示范点的发展研究31、制度信任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嵌入”公办福利机构问题研究32、青少年厌学的社会工作个案介入研究33、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抉择34、从社会工作机构的成立看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发展35、社会工作视角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研究36、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和整合37、社会工作方法在改善医患关系中的运用38、资源依赖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服务机制探析39、社会工作行业组织明确组织使命与发展道路方法的研究40、社会工作机构运作的问题及反思社会学论文题目[1]医学人类学视阈下疾病认知与医患关系的文化逻辑研究——以热贡女性生育为个案[2]日本老年人社会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3]日本养老产业化发展条件及其启示[4]从礼尚往来到“礼上往来”——中国人情社会礼物态势发展流变[5]婚姻要价、代际剥削与农村高额彩礼的形成——基于对苏北C 村的考察[6]女性问题的多元文化对等互动——从《半边天》的“同题合拍”看女性命运共同体[7]人工智能到底存在什么风险:一种类型学的划分[8]社会引力定律追根溯源[9]城市新移民的生活方式研究与可持续设计探索[10]“娜拉”与“海尔茂”的当代博弈——重读韦君宜小说《女人》及与妇女生活相关的文章[11]罕见病患者家庭的压力分析及社会工作介入路径探讨[12]城市画像视角下的热点城市特征识别方法研究[13]基于时空大数据的重大疫情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判体系研究[14]隔代养育对家庭关系的影响[15]迁移老人的家庭关系影响因素与家庭关系类型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16]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新型城乡关系研究——一个社会学的分析视角[17]艾滋病患者家庭中的青少年亲子关系重构——叙事治疗模式下的社会工作个案介入[18]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一种信息传输由微信而及快手的文化转型人类学[19]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框架下农村留守家庭问题治理研究——基于会村的调研[20]社会资本对城乡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CGSS 混合截面数据[21]网络美好生活的风险侵入与社会表达[22]新式婚礼蔚然成风——从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馆藏民国新式结婚礼节单谈起[23]“老漂族”城市适应困境与帮扶对策研究[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思潮研究的述评与展望[25]城市,请别忽略一米高度的美好[26]非自愿搬迁对移民职业代际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基于三峡库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27]网络舆情事件中的公共价值偏好与政府回应绩效[28]“城市空间”中生命政治的双重维度——从“规训身体”到“调节人口”[29]社会网络、社会地位、社会信任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30]基层社会治理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三社联动”实践为例[31]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微信圈层场域中社交结构与关系格局的变迁与重组[32]谣言网络多级传播路径下关键引爆点识别模型和算法研究[33]新农保参与、劳动力迁移与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34]新生代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幸福感的关系研究[35]认知能力、关系与家庭金融投资决策——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36]数字不平等与社会分层:信息沟通技术的社会不平等效应探析[37]《轮台罪己诏》中古代朴素公共关系的探究[38]设计介入工作倦怠问题的价值与策略研究[39]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的个案研究——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40]冰山理论在处理亲子冲突中的运用优秀农村社会学论文题目1.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整合与调适--基于新疆M村田野调查的思考2. 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四省农户的实证研究3. 现代化转型中法治秩序与乡村社会秩序的融合4. 民生法治视域下农村社区矛盾纠纷治理之道5. 农村社会的公共性变迁与治理模式建构6.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研究--基于广东五市的实证分析7. 南平市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增长点实证分析8. 京郊山区农村老年人意愿居住安排的影响因素研究9. 积极心理品质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10.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11. 社会转型视域下农村社区治理路径选择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13.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14.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农村女性家庭权力研究15. 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的评价与优化16. 妇女在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中的参与研究--基于社会失范理论的视角1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人口幸福感提升策略探究18.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日本为例19. 新疆南疆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基于对L村的人类学调查20. 由农村人与屋的感情说起--以河南. 陕西省为例21. 断裂与重构:农村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的社会支持22. 重庆市农村隔代抚养家庭代际冲突研究23. 农村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基于滇东北雄村的考察24. 灵宝市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5. 农村小微企业主社会网络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26.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人情礼俗消费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及其变迁27. 隔代抚养对农村儿童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28. 关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29. 异化与重构:农村传统熟人社会之裂变30. 从“服务”到“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探析31. 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生计变迁研究--以攀枝花仁和区彝族村寨迤计厂为例32. 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33. 农村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实证研究34. 农村文化变迁及农村社会治理对策35. 新疆维吾尔族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36. 徐州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37. 农村大学生“诉贫伤害”的社会学分析38. 近百年来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研究--以梅州市部分农村为例39.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路径的社会学考察40. 农村社会的公共性变迁与治理模式建构41. 农村干亲结拜的代际差异42. 农业产业化背景下的农村交换方式与人际关系变迁43. 农民合作组织视野下的农村道德生态建构44. 农村邻里关系的转变45.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慢性病问题研究--以苏北Y行政村为例46.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权益保障研究综述47. 转型期农村公共空间的治理性重塑与秩序化重构48. 农村失能老人现状及长期护理制度建设49. 农村儿童家庭暴力干预路径构建50. 农民工家庭迁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及对策51. 农村青年结婚高额彩礼问题探析--以福建省大田县为例52. “熟人社会”中的农村阶层关系53. 尊老社会情境对当代农村孝老行为的影响--河北孙家寨的个案研究54. 农村丧偶式单亲母亲生活经验研究55. 中国农村婚姻形态的流变56.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问题探讨57. 向上流动渠道和农村教育性别平等:华中莲荷村的变迁(1958~2012)58. 农村人情消费变迁及功能分析--以江苏H村为例59. 社会性别平等:男性参与的倍增效应与观念变革60. 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向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向问题研究

BUSINESS CULTURECOLUD BROWSE . 云浏览2020.11NO.485114文 / 杨皓然 秦 颖就业是民生之本,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

因此项目组对全国部分高校的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进行访谈,从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了少数民族毕业生在择业时普遍受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特殊性、就业观念、家庭情况影响的结果。

因此,只有每一位少数民族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迎合当下就业形势,匹配合适的职位,才能充分满足自身就业需求。

同时,少数民族毕业生需要与高校、企业及用人单位、政府和家庭多边协调,只有这样更好地将自身就业意向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只有这样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进而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34万,2020年达到874万,创历史新高。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特殊且意义重大,这一群体的就业情况受民族特殊性影响,现有就业环境与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需求不匹配,进而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多发,不利于民族发展、民族团结。

针对于此,本研究以访谈的形式,对我国部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调查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力图缓解现有就业环境与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稳定,更有利于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文献综述目前,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赵晓芳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特殊之处在于流动性、教育水平、特色缺失、原生家庭、地域需求五个方面。

文久富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城市化进程直接相关。

马戎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结构变迁与跨地域流动导致了族群分层问题。

宋遂周则对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出了分析。

职业——产业就业结构变迁规律研究——来自中国1982-200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职业——产业就业结构变迁规律研究——来自中国1982-200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业 结构 分离 开来 进行 独立 分析 , 实 际上“ 而 经济发 展 应 被视 为持 续增 长所 必需 的经 济结 构 的一 系列 相互
关 联 的变化 ”l , 有 将 两 者 结 合 起 来 研 究 才 能 更 1 只 ] 全 面地 揭 示 变 迁 规 律 的本 质 。Sn e n ig l n对 此 进 ma 行 了专 门的 分析 , 他对 1 6 —1 7 9 0 9 0年美 国产 业就 业 结 构 演变 和职业 就业 结 构变 动相 互影 响进 行综 合 研
收 稿 日期 : 0 7 4 9 2 0 —0 —0
假 设 一 个 有 1 种 职 业 和 n种 产 业 的 构成 的经 T 1
济体 , t 在 时刻 它 内部第 i 种产 业 中第 0种 职业 的就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重 点 课 题 (0 3 0 3 。 国 72 30 ) 作者简介 : 陈凌 (9 6 , , 江 建 德人 , 江 大 学经 济 学 院副 院长 、 授 、 士 生 导 师 , 济 学博 士 , 要 从 事 劳动 经 济 学 1 6 一) 男 浙 浙 教 博 经 主 和人 力 资 源管 理研 究 ; 原 (91 )女 , 江嘉 兴 人 , 江 大 学 经 济 学 院博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动经 济学 和 人 力 资 源管 理 。 张 18 一 , 浙 浙 研 劳
计, 而且 在越具 有 创新 能力 的经 济部 门 , 产业 结构 与
直 是理 论界 关 心 的热 点 。产业 就 业结 构研 究最 早
可 以追溯 到 1 7世 纪英 国经 济 学 家 威 廉 ・配 第 对 劳 动力 在农 业和 制造 业 之 间转 移 的论 述 , 立 在 不 同 建

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研究

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研究

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研究随着时代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我国的职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这种变迁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

对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如何应对现代化带来的各种问题。

首先,职业结构变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在过去,农业是我国最主要的劳动力市场,大部分人口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活。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这导致农业的人口比重逐渐减少,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职业结构变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趋势,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合适的政策和就业机会。

其次,职业结构变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放,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制造业和重工业逐渐被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取代。

通过研究职业结构变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动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指导。

此外,职业结构变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在过去,劳动力供给相对紧张,人们往往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慢慢实现了供求的平衡。

通过研究职业结构变迁,我们可以了解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最后,职业结构变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职业发展的趋势和机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职业模式逐渐被打破,许多新的职业机会不断涌现。

通过研究职业结构变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职业的发展趋势,为个人的职业规划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结构的变迁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产物。

通过对职业结构变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行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职业发展的趋势和机会。

这对于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和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人口变迁研究

中国古代人口变迁研究

中国古代人口变迁研究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了许多代。

在不同的时期,人口数量、结构以及分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数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人口变迁的研究。

一、战争与人口变迁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期,不管是外来的侵略或是内部的叛乱,都给中国的人口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特别是在战争频繁的时期,人口数量下降得更加明显。

《史记》中记载了许多战争对人口的影响,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北伐、唐朝的安禄山之乱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争等。

战争所带来的人口减少,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影响巨大。

二、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发达农业经济的国家,人口也以农民为主。

但在部分时期,内部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农民人口出现大规模的迁移。

在唐朝时期,政府推行屯田政策,通过向边疆地区大批调拨人口,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和建设,这也是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城市化的发展,也吸引了不少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

这些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人口数量与社会政策在中国古代的某些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受到了政治和社会政策的直接影响。

汉武帝时期朝廷推崇“求大同、存小异”的思想,鼓励人民多生育,以增强国力。

后来,随着战争和自然灾害增多,朝廷改变政策,推崇“防微杜渐”,开始限制人口数量。

唐朝推出的农村富民政策,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数量的增长,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人口结构与社会变迁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中国古代的人口结构比较特殊,农民占据了总人口的绝大部分。

在不同的时期,人口结构也会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职业结构也会逐渐丰富。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商业与手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改变了人口结构,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演变。

总之,中国古代的人口变迁和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变迁因素也互相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的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的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的研究一、引言社会阶层结构是除法律制度外最基本的社会制度之一。

社会阶层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处于的不同地位,包括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等。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社会阶层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及其影响。

二、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逐渐崛起了一支新兴中产阶级。

这些人们拥有较高的收入和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包括高级职业人士、资本家、高科技人才、文化艺术界人士等。

他们不仅拥有对象较为开阔的人脉网络,而且懂得如何利用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拉近与上层社会的距离,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阶层结构。

2.城乡差距的拉大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当代中国,城乡差距的拉大也成为了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主要现象之一。

城市居民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和高端阶层越来越多,而广大农民和农村贫困人口的地位逐渐下降。

3.职业结构的调整当代中国的职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变化。

传统的产业逐渐式微,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教育程度的提升使大量高端人才涌现,不断地被吸纳到社会中高端的职业圈子中。

在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中,职业结构是不断演进的关键因素。

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带来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同影响。

1.社会的不平等性加剧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使得社会的不平等性加剧。

资本家、高科技人才、文化艺术界人士等新兴阶层的崛起,使得社会财富和职位平等化的理想变得更加遥远,进而加剧了社会中的阶级鸿沟。

2.社会的稳定性下降当阶层结构发生变化时,削弱了原有的阶层关系,这种变化也会对社会稳定性产生影响。

有些人会变成弱势群体,感到自己没有社会地位,经济处境和社会权力被剥夺。

这会引起社会不满和恐慌情绪的升温,从而削弱社会的稳定性。

3.政治环境的变化阶层结构的变化既会加强政治权力的集中,也会腐蚀社会公正。

独龙族人口结构就状况变迁讨论

独龙族人口结构就状况变迁讨论

独龙族人口结构及就业状况变迁研究—摘要:独龙族作为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其存在发展一直受到中央以及省的高度关注.本文基于全国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独龙族人口结构以及职业变迁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独龙族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独龙族;人口结构;职业ﻭ一、独龙族简介ﻭ独龙族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设立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

现约有7000人。

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ﻭ二、独龙族人口结构ﻭ1。

独龙族人口结构。

独龙族作为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其绝大多数人居住在贡山独龙族自治乡,大部分的人均从事农业生产,虽然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独龙族人口结构呈现年轻型的特征,但是由于其从事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以及产值较低,因此,独龙族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由于其所在地区区位优势的不明显,再加上的不便利,独龙族一直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

ﻭ2.人口比及出生人口比状况及变化。

根据第五、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的显示,独龙族两次人口普查的各年龄段的总比分别为96。

61、95。

06,其中无普的比当中最为高峰的时期为85~89岁之间,为188.88.六普则为150,分布在90~94岁之间,但是,由于最高峰的属于分布区域数值较少,男女一共不到二十人,因此,独龙族人口结构呈现男多的现象。

4.独龙族死亡人口年龄别差异。

人从出生开始就就注定死亡,对于死亡人口的年龄别差异进行研究有利于人们针对死亡的特征进行研究,以便人们更好的发展。

根据五六次普查数据的显示,第五、六次人口普查的死亡人口比为154。

55、195。

十年之间上升了四十个百分点。

说明独龙族男性的死亡人数远远大于女性,在出生比男性低于女性的前提下,男性死亡人口比的偏高使得独龙族在发展本民族经济的过程中缺少男性劳动力,这更加不利于独龙族经济的发展. ﻭ而在分年龄比当中,最高值达到了在六普数据40~44年龄组的600.此年龄段正式一个人的黄金年龄,男性劳动力的缺失,是为独龙族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研究

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研究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梳理历史文献和 资料,了解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的大致历程和现状;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收集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职工和雇主的意见和看法,了解他们对职业结构变迁 的认知和态度;最后,运用统计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职业结 构变迁的原因、影响和对策。
顶层设计,并提出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职业本科教育招生 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技工教育 到如今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本次演示将回顾我 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60年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结论
本次演示从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的角度探讨了其具体原因、影响和对策。研究 发现,职业结构变迁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策引导以及社会观 念转变等多个方面,而这一变迁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针对这 一变迁,我们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创新创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 引导社会观念转变等多项对策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传统行业岗位逐 渐减少,如农业、制造业等;另一方面,新兴行业岗位不断增加,如信息技术、 生物科技等。这种变迁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策引导以及社会 观念转变等多个方面。同时,职业结构变迁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劳动力市场 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才需求变革等。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策支持是 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重要保障。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职 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次,体系构建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我国 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等在内的完整 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最后,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也是人才 培养模式的重要特点。

人口与社会变迁研究

人口与社会变迁研究

人口与社会变迁研究人口与社会变迁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分析人口的变化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可以深入探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将从人口结构变动、迁移与流动、社会变迁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人口结构变动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在性别、年龄、地区等维度上的分布情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动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人口结构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增长、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等。

首先,人口增长是一个关键的变动因素。

人口的增长速度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分配问题。

其次,老龄化现象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变迁问题。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和生育率的下降,社会老龄化趋势明显,这对社会保障和医疗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外,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在人口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的核心家庭逐渐转变为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这对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等方面产生了新的影响。

二、迁移与流动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也是人口与社会变迁研究的重要内容。

人口迁移指的是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而人口流动则更加广义,包括了人口迁移、流动和流失等现象。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城市化和农村-城市转移等不同类型。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这会改变城市和农村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农村-城市转移则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转移的现象,这对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就业、住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

人口流动涵盖了更广泛的范围,包括人口的临时流动、国际移民等现象。

临时流动是指人口在城市内的流动,如季节性工人、流动人口等,这对城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挑战。

国际移民则是指人口跨越国界进行的迁移,这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社会变迁的影响人口与社会变迁相互影响,社会变迁也会对人口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变动。

首先,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人口的组织形式和分工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变迁研究[摘要]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少数民族总体的在业人口职业分布中,除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比远远超过总人口和汉族外,其余各职业人口比例均低于总人口和汉族人口的水平。

第二,在业人口职业结构的性别差异及变化趋势说明女性地位在1990〜2010年间的逐步提高。

第三,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比例看,少数民族脑力劳动占比低,体力劳动占比超过90%,农村体力劳动占比接近70% 第四,各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有所提高。

第五,各少数民族间职业结构的族际差异显著。

第六,城镇化水平及人口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在业人口职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近十年来,少数民族的社会排斥程度在上升。

这种上升已经或正在引起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稳定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为此,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

其次,在公务员招考中,应提高少数民族的比例,使得其与人口比例相称。

第三,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项目中,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工人的比例,并对超过比例的给予鼓励。

[关键词]少数民族人口;人口普查;职业结构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4)03-0009-11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09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项目编号:09&ZD011 )、西南民族大学学位点建设项目基金(项目编号:2011XWD-S0202 )资助。

作者简介:郑长德(1962-),男,四川广元人,经济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

四川成都610041 人口的职业结构是指全部就业人口中从事各类职业的人口的比例,反映了一个人口群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劳动者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境遇[1] 。

在我国的人口普查中,按专业把人口划分为如下类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本文根据1990 年、2000 年和2010 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2][3][4] ,研究分析了各民族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及其演变。

文章首先讨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总体的职业分布特征,其次重点分析了55 个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结构的族际差异,再次简要分析了人口职业结构与城镇化、受教育程度的关系,最后是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一、少数民族人口职业分布的基本特征(一)少数民族人口职业构成及其变化从结构变化情况看,1990〜2010年,总人口职业结构变化值为12402,汉族为13147,少数民族人口为8197,2000〜2010 年,在业人口职业结构变化值分别为:总人口32258,汉族33375,少数民族人口19157。

这些数字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无论是总人口,还是汉族和少数民族, 2000〜2010年的结构变化值大于1990〜2000 年的结构变化值,进入21 世纪头10年,各民族在业人口的职业流动比较大;二是比较起来,少数民族人口的结构变化值小于总人口和汉族人口,特别是2000〜2010年,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结构变化值大大低于总人口和汉族,这说明与总人口和汉族比较,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十年并未给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带来成比例的变化。

分职业看, 2010 年与1990 年比较,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总人口增加了0021 个百分点, 汉族增加了上面的分析中,特别注意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负责人,属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他们拥有较多的组织资源,而企业单位负责人既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也拥有较多的组织资源,他们是“社会中心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人口普查看,目前,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中,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所占比例远低于总人口和汉族人口,而且1990 年以来,这个比例还在下降,1990 年为1286%,2000年为1114%,2010 年为0934%。

(二)分性别职业结构2010 年在业人口中男性占比在总人口、汉族和少数民族间差异不大,分别为5535%、5547%和5395%,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男性占比低于全国和汉族水平。

分职业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中,无论是总人口,还是汉族或少数民族,男性占比均在74%左右,说明男性在领导职业中占有明显优势;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男女构成比例中,女性稍高于男性;在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男女构成比例中,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差不多占2/3;在商业、服务业人员中,女性高于男性,且少数民族女性占比要高出总人口和汉族人口2〜3个百分点;在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中,男性稍高于女性;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的男女构成比例中,男性显著高于女性,总人口中,男性为6837% ,汉族在业人口中,男性占比6825%,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中,男性占比7084%。

从变化看,1990 〜2010年,在业人口男女构成比例变化不大,总人口和汉族人口中,男性占比在55%左右,少数民族稍低,53%多点;分职业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中,男性占比在下降,比如少数民族从1990 年的8902%,下降到2000年的8219% ,2010 年为7355%;专业技术人员中,男性占比也在下降,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中,男性专业技术人员占比,1990年为5944%,2000 年为5082%,2010 年为4899%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中,男性占比也在下降,如少数民族中,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男性占比1990 年为769%,2000 年为7005% ,2010 年为6687%,商业服务人员的男性占比,1990 年为4904%,2000 年为4649% ,2010 年为4572%;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性别构成中,总人口、汉族和少数民族变化不大,男性占比大体上保持在51%〜52%之间,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中,男性占比均在上升,如少数民族,1990 年为6864% ,2000 年为6954%,2010 年为7084%。

在业人口职业分布中性别结构的这些变化,反映了女性地位在1990〜2010 年间的逐步提高,有更多的女性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女性人口在向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这些职业转移。

表2 中国人口职业结构的性别差异(男性(女),%)从变异系数看,2010 年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除开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为087,其次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变异系数为085,专业技术人员073,商业、服务人员064,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058,差异最小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变异系数为026。

从变化看,1990〜2010年变异系数先扩大后缩小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变异系数处于不断下降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变异系数基本稳定在025。

第三,各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有所提高。

虽然有德昂族、傈僳族、塔吉克族等大多数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中,农民占绝对多数,比例在80% 以上,但总体上各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结构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这可从职业多样化指数中看出来。

第四,各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中,职业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农业劳动者占比在下降,而非农体力劳动者占比上升。

(二)分职业族际差异1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族际差异2010 年,全国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占在业人口的177% ,其中汉族为185%,少数民族总体为0 93% 。

55 个少数民族中,这一阶层的分布比例差异很大,比例最高的是鄂伦春族(559%),最低的是德昂族(016%),最高是最低的35倍。

高于全国平均数的有12个民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高山族、朝鲜族、乌孜别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京族、裕固族、锡伯族、满族;在全国平均数之下、少数民族总体比例之上的有13 个:回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蒙古族、畲族、仫佬族、哈萨克族、仡佬族、塔塔尔族、土族、纳西族、保安族、塔吉克族;其余30 个少数民族,这一阶层的比例均在093% 之下。

从变化趋势看,2010 年与1990 年比较,这一阶层占比除京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畲族、仫佬族、仡佬族、土族、东乡族和拉祜族等有增加外,其余46 个民族均不同程度下降;2010 年与2000 年比较,这一阶层占比上升的有畲族、珞巴族、仫佬族、土族、鄂伦春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基诺族、朝鲜族、仡佬族、毛南族、土家族、布朗族、壮族、黎族等15个民族,其余40 个民族这一阶层占比均在下降。

例如,藏族这一阶层占比:1990 年为129%,2000 年为1%,2010 年为076% ;维吾尔族这一阶层占比:1990 年为087%,2000年为084%,2010年为047%。

以全国平均数和少数民族总体比例为依据,分析各少数民族这一阶层1990 年来的变化,如表6 所示。

可以看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例的少数民族数显著下降。

2 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是指专门从事各种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这类人员一般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拥有较多的文化资源。

2010 年,这一阶层在全国的比例是683%,汉族为7%,少数民族总体是494% 。

从各少数民族看,这一阶层占比最高的是俄罗斯族(2427% ),最低的是东乡族(153%),相差15 倍。

在55 个少数民族中,这一阶层占比高于全国水平的有16 个:俄罗斯族、赫哲族、塔塔尔族、鄂伦春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蒙古族、高山族、裕固族、纳西族、哈萨克族、满族、土族;在全国平均数之下、少数民族总体比例之上的有11 个:京族、回族、仫佬族、仡佬族、柯尔克孜族、毛南族、白族、土家族、藏族、基诺族、塔吉克族;其余28 个少数民族这一阶层占比在少数民族总体之下。

从变化看,2010 年与1990 年相比,这一阶层占比下降的有18 个,不变的有1 个,其余36 个少数民族这一阶层占比在上升;与2000 年比较,这一阶层占比下降的有16 个少数民族,上升的有39 个民族。

3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行政业务、事务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安全保卫、消防等业务的人员,他们也从事脑力劳动,拥有一定的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