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目录分析
在“谷地之火”这一章中,作者通过对地方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变迁进行深入 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谷地之火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这些内容为我们理解地 方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目录分析
作者在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实证和直觉观察,以及人类学随笔、民族志、访 谈和田野分析等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 方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阅读感受
庄孔韶的《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著作。 它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地方社会的文化变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 深入的研究视角。这本书的,无疑是对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是庄孔韶教授的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 的作品,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地方社会的历史、文化、社会变 迁以及人类学随笔、民族志、访谈、田野分析等众多方面的内容。
阅读感受
这本书对地方社会的描写非常细致入微。庄孔韶不仅大范围的社会变迁,也 了个体和家庭的变化。他通过对个人的命运和经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变 迁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同时,他也通过对家庭关系和结构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 家庭在社会变迁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阅读感受
这本书也涉及了一些重要的文化和社会问题。例如,庄孔韶在书中讨论了宗 族与房的理念与行为,以及家族主题变奏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中国地方 社会的特点,也反映了人类文化的一般特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庄孔韶让 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目录分析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这本书的目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 而深入的了解中国地方社会的窗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 地方社会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以及人类学随笔、民族志、访谈、田野分析等 众多方面的内容。这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中国的地方 社会和文化。
人类学著作
人类学丛书系列一.华夏出版社“现代人类学经典译丛”(五种)1.《文化论》(马凌诺斯基)2.《人文类型》(弗思)3.《社会人类学方法》(布朗)4.《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凌诺斯基)5.《努尔人》(普里查德)二.上海人民出版社“萨林斯文化与历史论丛”1.《历史之岛》2.《文化与实践理性》3.《“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三.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人类学田野考察系列”1.《礼物的流动》(阎云翔)2.《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弗里德曼)3.《林圮埔》(庄英章)4.《礼物、人情与宴席》(杨美惠)5.《帝国的隐喻》(王斯福)四.上海人民出版社“格尔兹文化论丛”1.《尼加拉》2.《文化的解释》3.《地方性知识》(上海人民出版社未出,中央编译出版社翻译并出版)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国经验” 系列1.《金翼》(林耀华)2.《义序的宗族研究》(林耀华)3.《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庄孔韶)4.《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项飚)5.《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黄树民)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类学论丛”1.《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纳日碧力格)2.《中国人类学逸史》(顾定国)3.《西方民族学史》(戴裔煊)三联书店“学术前沿”书系人类学书目《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马尔库斯费彻尔)第一辑《甜蜜的悲哀》(萨林斯)第二辑《忧郁的热带》(列维·斯特劳斯)第三辑《甜与权力》(西敏司)第四辑(未出)人类学相关《社会的构成》(安东尼·吉登斯)第一辑《民族—国家与暴力》同上《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同上《东方学》(爱德华·萨义德)第一辑《文化与帝国主义》同上《知识分子论》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袖珍经典"人类学书目《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之比较》(马林诺夫斯基)《礼物:古代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马塞尔·莫斯)《图腾制度》(列维·斯特劳斯)《实用人类学》(康德)本书所谓"人类学"并非我们今天的人类学,近类于福柯屡屡提到的广义的人类学《原始分类》(涂尔干莫斯)商务印书馆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人类学书目《原始思维》(列维-布吕尔)《古代法》(梅因)本书可作为古代法律民族志《古代社会》两册(摩尔根)《野性的思维》(列维·斯特劳斯)另:涂尔干等人偏重社会学书目略去及:《普通语言学教程》(索迪南·德·.索绪尔)了解语言学必读重庆人民出版社再版"童恩正学术文集"《人类与文化》(通论类)《南方文明》《古代的巴蜀》三联书店"张光直作品系列"《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中国青铜时代》《番薯人的故事:张光直早年生活自述》《考古人类学随笔》中山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文丛《容观夐人类学民族学文集》《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黄淑娉人类学民族学文集》《龚佩华人类学民族学文集》概论部分: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
中国影像方志福建古田篇解说词
中国影像方志福建古田篇解说词古田县位于福建省的东北部,与著名的“古田会议”召开地——上杭县古田镇相距约350千米。
陈靖姑信俗,传承千年在海内外华人心中有着崇高地位的临水宫祖庙,是仿唐风格的建筑群,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XXXX年,古田临水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陈靖姑的信众都会从海内外赶到这里,纪念他们心中的女神。
陈靖姑是唐代的一位真实人物,后被称为临水夫人,是闽台两地家喻户晓的民间守护神。
今天,全世界供奉陈靖姑的临水宫有几千座,信众遍及东南亚、北美等地。
XXXX年,“陈靖姑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吉祥古塔,回望家园古田县城有一座千年古塔,名叫吉祥寺塔。
吉祥寺塔始建于北宋时期,是福建十大名塔之一,高25米,造型古朴,石雕精美,具有很高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建设古田溪水电站,筑坝截流,不得不淹没了古田老县城和周边52个村落。
古田县城迁址重建,吉祥寺塔也被列入迁建名单。
这既是保护珍贵文物,也是为古田人留存一份望得见的乡愁。
XXXX年,历时一年,吉祥寺塔异地复建成功,文物风貌秋毫无损。
凤亭古村传承民俗闽江边的凤亭村,不仅保留了众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更完整地传承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是研究中国南方农村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活标本。
在古田人看来,“冬至大如年”,凤亭村完整地传承了“冬至”的风俗。
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搓汤圆。
搓成的汤圆煮熟后,要裹上黄豆粉、花生粉和糖粉,吃起来香甜可口,代表阖家欢乐。
20世纪40年代,林耀华先生以凤亭村为蓝本写成了社会学著作《金翼》,先后在美国和英国出版,引起了西方学术界极大的关注。
多年后,林耀华的学生庄孔韶也将凤亭村作为研究对象,XXXX 年,庄孔韶教授出版了他的人类学专著,特意起名为《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从“金翼”到“银翅”,两代学者潜心研究,鲜活地记录了古田凤亭村近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文化传承,成为人类学家们研究闽东地区乡村社会,祭祖、祈福、节庆等丰富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
乡村人类学参考书目
社会学人类学硕士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1、《发现社会之旅》,柯林斯,中华书局,2006.2、《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通过孔子而思》,安乐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商务印书馆.5、《街角社会》,怀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农民的终结》,孟德拉斯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著.8、《论自杀》,涂尔干,商务印书馆,2003.9、《风险社会》,贝克著,译林出版社,2004.10、《现代性的后果》,吉登斯,译林出版社,2011.11、《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吉尔兹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2、《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本尼迪克特著,商务印书馆,1990.13、《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4、《乡土中国》,费孝通著,北大出版社,1998.15、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庄孔韶著,三联书店,2000.17、《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著,三联书店,1997.18、《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黄宗智著,中华书局,2000.19、《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施坚雅著,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0、《文化、权力与国家》,杜赞奇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1、《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弗里德曼著,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2、《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弗里曼等著,中译本,2002.23、《国家与社会革命》,斯考切波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4、《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默顿著,译林出版社,200.25、《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吉尔兹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26、《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哈贝马斯著,三联书店,2003.27、《社会与政治动员讲义》,赵鼎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8、《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侯建新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9、《国家的视角》,斯科特著,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0、《社会资本》,林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英文阅读:State and peasan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Jean C. Oi1。
银翅_ppt
历史背景
后-张鲁社会大实验
一、通向互助合作之路 二、后-张鲁社会大实验—人民公社、地方进程及其成果 三、人民公社思想渊源:一个关联和扩大的分析
分为上层;上层、基层沟通运作。
革命的思维与行动
一、调整阶段(1961~1965年) 上层;基层
二、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1966~1976年) 上层;基层;上层分析;基层分析与农民处事实践
历史背景
一、东林祖先与祭田
田地对于农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一旦因各种因素( 天灾人祸)造成小农生产结构破坏,农人就会开始迁徙。金翼之家就 是通过迁徙来到黄村的。通过勤劳的农业活动,黄氏家人在黄村渐渐 当地立足。 追溯黄村的祖先,总是以初X墓为标志。黄村人知道每人从属的几个墓 号,这样几组就不由不同的房派分散开来祭祀,所以祭祖大概要持续 十多天。 家族实力也决定着祭田的产物数量。家礼原则的实现是无条件的,只 是表现方式不同。
Hale Waihona Puke 历史背景以古今史料与田野观察阐明中国人祭祖的根本原理是理 念而非功利,与财产继承无关。设祭产、写族谱、宗族 形式与组织,乃至伦理教化都是强化宗族血缘团体的措 施。当代中国宗族族群认同及其先在的理念仍超乎功利 的目的,乡村循礼亦总是表现出鲜明的宗族与房的族群 关系原则。
历史背景
社区租佃制度
黄村山谷一带的土地租佃制度有用佃、定期佃与不定期佃,实物地租 与货币地租交叉进行。40年代后,多实行实物租。 其一,永佃在黄村的比例较高,占60%。 其二,定期佃在当地所占比例为15%。 其三,不定期佃对佃户极为不利,对佃户生计无保证,占 25%。 这些租佃方式的共同特点是,由租户负担耕种资本,一切生产资料由 佃户出,业主只管收租。 此外还有包租制。久佃以后会租户逐渐得到田面权。
人类学参考书目
人类学参考书目-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斯基《安达曼岛民》拉德克里夫-布朗《努尔人》埃文斯?普里查德《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文学科的实验时代》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露丝?本尼迪克特《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做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玛格丽特?米德《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研究》林耀华《他者的眼睛——人类学入门理论》罗伯特?莱顿《人类的视野》李亦园《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李亦园《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乔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夏建中《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阿拉腾《礼物》马塞尔?莫斯《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E?杜尔干《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西敏司《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朱晓阳《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阎云翔《裸猿》莫里斯?戴斯蒙维《人这动物》《穿裤子的猴子》《传统的发明》《原始文化》《金枝》佛雷泽《黑猩猩在召唤》珍妮?古多尔《文化人类学基础》《语言论》萨皮尔《第二性》《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塞维斯《人类学概论》庄孔韶《后现代时代中的文化理论》马文?哈里斯《母权论》巴霍芬《原始婚姻》麦克伦南《古代史研究》麦克伦南《父权制理论》麦克伦南《人家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摩尔根《古代社会》摩尔根《自杀论:社会现象的研究》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杜尔干《新几内亚人儿童的成长》玛格丽特?米德《澳大利亚部落的社会组织》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拉德克利夫—布朗《非洲的亲属制度和婚姻制度》拉德克利夫—布朗《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埃文斯—普里查德《非洲的习俗与冲突》格拉克曼《东南非洲的叛乱仪式》格拉克曼《人类学百年争论》瑟维斯《科学的文化理论》马林诺斯基《文化的进化》怀特《母牛、猪、战争和妖巫:人类文化之谜》马文?哈里斯《初民社会》罗维《结构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特纳《洁净与危险》玛丽?道格拉斯《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马尔库斯、费彻尔《古人类学》吴汝康《体质人类学》张实《体质人类学》朱弘《欧洲文明之黎明》柴尔德《考古学之研究》泰勒《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宾福德《新中国的考古研究》《垦丁:台湾南端的考古学天然实验室》李光周《考古学对其研究对象之解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遣欧使节眼中的西方博物馆》潘守永《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时间与传统》布鲁斯?炊格尔《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张光直《物与物质文化》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文化唯物主义》马文?哈里斯《农民社会与文化》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土与中国文化》(“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余英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庄孔韶《当代人类学》WA哈维兰《艺妓》《民族志访谈》詹姆斯?斯普拉德利《语言学纲要》蜚声、徐通锵《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戚雨村《教育人类学导论——文化视点》周德祯《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言学概论》胡明扬主编《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马勒茨克《文化的透视——汉子论衡》《日本社会》中根千枝《双语对白族命运的影响》杨文辉、王峰《会话策略》约翰?甘柏兹《行为互动》亚当?肯顿《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罗纳德斯考伦、苏珊王斯考伦《日本的智慧:大和民族的乐章》冯伟《普通语言学教程》费尔迪南德索绪尔《人类语言学入门》WAFoley《鄂伦春社会的发展》秋浦《多种生态学:人类学,文化与环境》凯?米尔顿《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尹绍亭《民族学通论》林耀华《绥蒙经济的解剖》贺杨灵《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林耀华、切博克萨罗夫《父系家族公社形态研究》林耀华、庄孔韶《游牧文明史论》吉尔格勒《乡民社会》沃尔夫《农民经济组织》恰亚诺夫《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黄宗智《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斯科特《论城市本质》纪晓岚《城市发展史》刘易斯?芒福德《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怀特《美国城市史》李庆余、周桂银《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史论稿》王瑞成《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施坚雅主编《当代文化人类学》基辛《中国社会分层》李培林、李强、孙立平《当代都市人类学》周大鸣《文化的变异》卡恩伯、梅恩伯《中国民族村寨调查?羌族:四川汶川县阿尔村调查》《婚姻家庭的起源》谢苗诺夫《民族志图集》默多克《人类婚姻史》韦斯特马克《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家与中国社会结构》麻国庆《亲属与婚姻》Robin Fox《教育人类学》詹栋梁《民族性与教育》庄泽宣、陈学恂《心理人类学》维特?巴诺《宗教、种姓、俱乐部》《人观、意义与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文化与自我》马赛勒等主编《文化与个人》克拉克洪等《民族与民族主义》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于散布》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汪明珂《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菲利克斯?格罗斯《政治人类学:新的挑战、新的目标》马克?阿伯勒《政治人类学》董建辉《宗教人类学导论》鲍伊《宗教社会学》韦伯《宗教人类学——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考察研究》张桥贵、陈麟书主编《地方性知识》格尔兹《文化与实践理性》萨林斯《太平天国宗教》夏春涛《中国民间基督教》孙山玲《影视民族学》卡尔?海德《文化与灵性》庄孔韶《影视人类学原理》保罗?霍金斯《原始艺术》博阿斯《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忧郁的热带》列维—斯特劳斯《影视人类学概论》张江华、李德军《结构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与当代世界》基辛《应用人类学》石奕龙《应用人类学》谢剑《人类学与应用》陈国强《应用人类学》基辛《发展人类学》《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李银河、王小波《同性恋亚文化》李银河《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佛林《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迈克尔?贺茨菲尔德《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人类学理论导论》《人类学历史与理论》。
1920年至1990年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介评《银翅——金翅的本土研究续篇》——1920年至1990年
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作者:周儒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北京 100732
刊名: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EDI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0,21(1)
被引用次数:1次
1.林耀华.庄孔韶.林宗成金翼 1989
2.庄孔韶重访《金翼》黄村 1995
3.庄孔韶教育人类学 1989
4.庄孔韶人类学、民族学面向未来 1995
5.马克斯·韦伯.朱江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1992
6.猪口孝.高增杰国家与社会 1989
7.《社会中间层》主题书评 1996
8.号跃进政策执行的研究取向及其争论 1996
9.李锐从“公共食堂”兴衰引发的思考 1997
10.褚孝泉理想、人性与革命--读<顾准文集>
1.徐新二十世纪无锡地区望族的权力实践[学位论文]博士 20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jsfdxxb-zxshkxb200001015.aspx
授权使用:内蒙古大学(nmgdxip),授权号:2a465d26-a1a2-46be-90ea-9ea6017235a0
下载时间:2011年3月14日。
社会工作推荐书目
《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费孝通《新乡土中国》贺雪峰
《博弈》《转型与断裂》《失衡》孙立平
《黄河边的中国》曹锦清
《文化、权力与国家》杜赞奇
《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鸿
《论传统》E•希尔斯
《人论》卡希尔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
《菊与刀》本尼迪克特
《忧郁的热带》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礼物的流动》阎云翔
《金翼》《义序的宗族研究》林耀华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庄孔韶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项飚
《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黄树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凌诺斯基
《晚学盲言》钱穆
《集体行动的逻辑》曼瑟尔•奥尔森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
《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
《社会学的想像力》赖特•米尔斯
《社会契约论》卢梭
《国家的视角》斯科特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
《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米德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自杀论》爱弥尔•涂尔干
《街角社会》威廉•富特•怀特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列文森
《文明的冲突》塞缪尔
《文明的进程》诺贝特•埃利亚斯
《超越左和右:激进政治的未来》吉登斯《实践与反思》布迪厄
《共同体与社会》费迪南•滕尼斯
《货币哲学》格奥尔•西美尔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巴林顿•摩尔《疯癫与文明》米歇尔•福柯
《通往奴役之路》F•A•哈耶克
《流动的现代性》齐格蒙特•鲍曼
《风险社会》贝克
《单向度的人》赫伯特•马尔库塞。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读后感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读后感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三联书店“宗族与文化意识、文化无意识”“乡村精英乡村治理”“基督教发展、社会资本”“农村准组合家族研究”银翅的由来:入冬的一天晚上,月明星稀,我从黄村山岗农家做客出来,站在高高的泥土路上,吸一口清凉的空气。
眼望橄榄状的山谷,看到黄村农家门前、道边晾着白木耳的竹草席还未收起,上面密布的白木耳层和月光交相映照,狭长的一片又一片,像无数舒展的银色翅膀。
“昔日的金翼消失了,幸运的银翅又降落在这同一块土地上,”———庄孔韶在《银翅》中感性地写道。
作者发现了在人类学中一直被忽略的军人角色,这使我得到一个“汉堡包”——有军人卷人的中国乡镇县社会的层位结构之论述。
作者将轮值(父母为轴心,赡养费、口粮、零用钱)、反哺(父母尚有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只每月给父母零用钱)、和联邦(父母为中心的远距离反哺家族)三类家族合称为中国式准-组合家族。
(p330)吃住、耕种、信仰、种群关系上。
均等和均衡。
农村家族新类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
中国第一部道教史的作者傅勤家写道:“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尘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猛何如耶!”(《中国道教史》)。
P249西周盛世的国学内容: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周礼师氏》。
宗族与自我实现:p279狭隘的宗族团体抚育了族人的自我,反之,族人之自我又紧密依赖于族群所世代内化的亲属制度准则、传统理念与宗法精神,其世俗的表现之一便是宗族行为。
这一行为集中表达了每一族人竭力透过对族内外社会关系的关切,从而实现宗族精神的发展,并推进中国式的自我实现。
分析宗族过分注重其功能性因素,忽视了上升到理念层次,缺少与高层次文化的关联。
P281古今文化关联性的反观法:以田野工作为基础,力求寻找高层与基层、精英与大众文化层思想、制度和行为方式的内在联系,寻找千百年来灌输的传统家族理念和民间家族生活的内在联系。
人类学参考书目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斯基《安达曼岛民》拉德克里夫-布朗《努尔人》埃文斯•普里查德《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文学科的实验时代》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露丝•本尼迪克特《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做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玛格丽特•米德《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研究》林耀华《他者的眼睛——人类学入门理论》罗伯特•莱顿《人类的视野》李亦园《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李亦园《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乔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夏建中《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阿拉腾《礼物》马塞尔•莫斯《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E•杜尔干《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西敏司《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朱晓阳《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阎云翔《裸猿》莫里斯•戴斯蒙维《人这动物》《穿裤子的猴子》《传统的发明》《原始文化》《金枝》佛雷泽《黑猩猩在召唤》珍妮•古多尔《文化人类学基础》《语言论》萨皮尔《第二性》《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塞维斯《人类学概论》庄孔韶《后现代时代中的文化理论》马文•哈里斯《母权论》巴霍芬《原始婚姻》麦克伦南《古代史研究》麦克伦南《父权制理论》麦克伦南《人家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摩尔根《古代社会》摩尔根《自杀论:社会现象的研究》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杜尔干《新几内亚人儿童的成长》玛格丽特•米德《澳大利亚部落的社会组织》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拉德克利夫—布朗《非洲的亲属制度和婚姻制度》拉德克利夫—布朗《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埃文斯—普里查德《非洲的习俗与冲突》格拉克曼《东南非洲的叛乱仪式》格拉克曼《人类学百年争论》瑟维斯《科学的文化理论》马林诺斯基《文化的进化》怀特《母牛、猪、战争和妖巫:人类文化之谜》马文•哈里斯《初民社会》罗维《结构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特纳《洁净与危险》玛丽•道格拉斯《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马尔库斯、费彻尔《古人类学》吴汝康《体质人类学》张实《体质人类学》朱弘《欧洲文明之黎明》柴尔德《考古学之研究》泰勒《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宾福德《新中国的考古研究》《垦丁:台湾南端的考古学天然实验室》李光周《考古学对其研究对象之解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遣欧使节眼中的西方博物馆》潘守永《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时间与传统》布鲁斯•炊格尔《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张光直《物与物质文化》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文化唯物主义》马文•哈里斯《农民社会与文化》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土与中国文化》(“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余英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庄孔韶《当代人类学》W•A•哈维兰《艺妓》《民族志访谈》詹姆斯•斯普拉德利《语言学纲要》蜚声、徐通锵《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戚雨村《教育人类学导论——文化视点》周德祯《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言学概论》胡明扬主编《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马勒茨克《文化的透视——汉子论衡》《日本社会》中根千枝《双语对白族命运的影响》杨文辉、王峰《会话策略》约翰•甘柏兹《行为互动》亚当•肯顿《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罗纳德•斯考伦、苏珊•王•斯考伦《日本的智慧:大和民族的乐章》冯伟《普通语言学教程》费尔迪南•德•索绪尔《人类语言学入门》W•A•Foley《鄂伦春社会的发展》秋浦《多种生态学:人类学,文化与环境》凯•米尔顿《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尹绍亭《民族学通论》林耀华《绥蒙经济的解剖》贺杨灵《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林耀华、切博克萨罗夫《父系家族公社形态研究》林耀华、庄孔韶《游牧文明史论》吉尔格勒《乡民社会》沃尔夫《农民经济组织》恰亚诺夫《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黄宗智《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斯科特《论城市本质》纪晓岚《城市发展史》刘易斯•芒福德《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怀特《美国城市史》李庆余、周桂银《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史论稿》王瑞成《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施坚雅主编《当代文化人类学》基辛《中国社会分层》李培林、李强、孙立平《当代都市人类学》周大鸣《文化的变异》卡•恩伯、梅•恩伯《中国民族村寨调查•羌族:四川汶川县阿尔村调查》《婚姻家庭的起源》谢苗诺夫《民族志图集》默多克《人类婚姻史》韦斯特马克《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家与中国社会结构》麻国庆《亲属与婚姻》Robin Fox《教育人类学》詹栋梁《民族性与教育》庄泽宣、陈学恂《心理人类学》维特•巴诺《宗教、种姓、俱乐部》《人观、意义与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文化与自我》马赛勒等主编《文化与个人》克拉克洪等《民族与民族主义》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于散布》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汪明珂《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菲利克斯•格罗斯《政治人类学:新的挑战、新的目标》马克•阿伯勒《政治人类学》董建辉《宗教人类学导论》鲍伊《宗教社会学》韦伯《宗教人类学——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考察研究》张桥贵、陈麟书主编《地方性知识》格尔兹《文化与实践理性》萨林斯《太平天国宗教》夏春涛《中国民间基督教》孙山玲《影视民族学》卡尔•海德《文化与灵性》庄孔韶《影视人类学原理》保罗•霍金斯《原始艺术》博阿斯《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忧郁的热带》列维—斯特劳斯《影视人类学概论》张江华、李德军《结构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与当代世界》基辛《应用人类学》石奕龙《应用人类学》谢剑《人类学与应用》陈国强《应用人类学》基辛《发展人类学》《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李银河、王小波《同性恋亚文化》李银河《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佛林《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迈克尔•贺茨菲尔德《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人类学理论导论》《人类学历史与理论》。
银翅有感
一.选修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基础贯穿始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历史历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历史学习中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且在经济史的学习中可以以一中新的线索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了解,不同意与以往的以时间和事件为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更具有专业化的特点,使知识点更加系统化。
笔者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认为选修中国古代经济史对一名历史系学生是必不可少的。
除去专业学习的必要外,笔者自己本身对经济学具有一定的兴趣,所以选修中国古代经济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自身兴趣的考虑。
二.参考书目;《银翅》庄孔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三,相关成就:宗族•房•家族———从《银翅》中看中国农村研究的一个视角办公室业务> 2009年第5期>文章从《银翅》中看中国农村研究的一个视角《银翅》:中国的现象人类学?——兼论人类学的本土化作者:张小军来源:社会学视野网评《银翅──金翅的本土研究续篇》──1920年至1990年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周儒笔者在接触“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习前,对其认识较为狭隘,认为只是同现代经济学概念相同的,只是单纯的古代经济的学习。
而通过谷老师的讲述后,特别是第一讲经济史与社会经济后发现“经济史”所涉及的范围是如此广泛的。
在记录完参考书目后对经济社会是评论《银翼》产生了一定的阅读兴趣,下面笔者将把自己阅读后《银翼》的一些感想,作为一中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银翅》一书主要通过中国文人随笔和民族志形式,叙述,人物对话等形式阐述建国后福建玉田黄村家庭形态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金翼》的一种补充和延续,概括来讲即对“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的记录。
因为是对中国古代经济史学后的一种学习整理,所以下面笔者主要对《银翅》一书具有明显经济特征的部分的内容进行一下自己的分析。
经济与历史具有不可分割性,经济的发展能过反映历史的进程,这一观点在《银翅》这本书中有充分的展现,比如银耳的种植,水库的修建,田制的变化等等。
人类学推荐阅读书目
第一份人类学推荐阅读书目[中文版,泛读]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1、金枝詹姆斯弗雷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viewthread.php?tid=7500(TXT格式)2、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拉德克里夫布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viewthread.php?tid=100173、种族,语言和文化弗朗兹博厄斯(Race, Language and Culture , Franz Boas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什么是人类常识——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人类学理论实践麦克尔·赫兹菲尔德华夏出版社20055、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viewthread.php?tid=8814(三联97版)6、社会人类学讲义林耀华鹭江出版社2003/viewthread.php?tid=10218(该电子版本缺1页)7、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莱顿华夏出版社2005/f/5369777.html8、社会人类学方法著(英)拉德克利夫-布朗; 夏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2 /thread-11379-1-1.html(台湾桂冠版)9、文化论 (英)马凌诺斯基著; 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viewthread.php?tid=985110、《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美]本尼迪克特商务印书馆 1990/viewthread.php?tid=9180(PDF版本)/viewthread.php?tid=5347(TXT版本)11、努尔人: 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 (英)埃文思-普里查德著; 褚建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f/5803054.html12、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英)马凌诺斯基著;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1 /viewthread.php?tid=792513、原始分类(法) 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著; 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viewthread.php?tid=878914、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英)奈杰尔.拉波特(英)乔安娜.奥弗林著; 鲍雯妍, 张亚辉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f/4776085.html15、忧郁的热带列维-斯特劳斯著王志明译三联书店2005/viewthread.php?tid=921216、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王铭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f/5503948.html17、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克利福德格尔茨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f/5677024.html18、历史之岛 (美) 马歇尔.萨林斯著;蓝达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thread-11421-1-1.html(英文版)19、英国社会人类学: 从马凌诺斯基到今天库波尔,A.著; 贾士蘅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8/viewthread.php?tid=10508(DJVU格式)20、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过程: 一个社会人类学研究的范例弗雷德里克.巴特著; 黄建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viewthread.php?tid=9082(影印质量一般)21、社会人类学: 他们的世界 (英)Joy Hendry著; 戴靖惠,张日辉译. 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thread-11388-1-1.html(英文版)22、社会人类学概论(美)克拉克魏斯勒著; 钟兆麟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23、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周星,王铭铭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viewthread.php?tid=864324、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华夏出版社2005 /f/5010819.html25、社会人类学方法(英)拉德克利夫-布朗著; 夏建中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f/5169172.html26、礼物的流动阎云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viewthread.php?tid=850427、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弗里德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viewthread.php?tid=990328、《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庄孔韶三联书店 2000/viewthread.php?tid=7894/viewthread.php?tid=979629、《礼物:古代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马塞尔.莫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f/5862385.html30、《两性社会学》, 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98/thread-11336-1-1.html(h284611网友上传,英文版)31、《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费孝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2、《金翼》林耀华庄孔韶、林宗成译香港三联书店1990/viewthread.php?tid=744033、《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thread-11348-1-1.html34、《中国人类学逸史》顾定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viewthread.php?tid=973135、《原始人的犯罪与习俗》马林诺夫斯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6、《想象的共同体》 B.安德森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viewthread.php?tid=761237、《疯颠与文明》福柯三联书店1999/viewthread.php?tid=553238、《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黄树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viewthread.php?tid=10043/viewthread.php?tid=969139、《甜蜜的悲哀》马歇尔萨林斯三联书店 2000/viewthread.php?tid=9398(缺原书附录部分)40、《礼物交换的本土精神》杨念群《读书》 1997(2)(期刊网可下)41、《社会如何记忆》保罗.康纳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viewthread.php?tid=851542、《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王明珂《历史研究》 2001(5)/f/5201012.html43、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茨(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f/3619390.html44、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 王铭铭中国人大2006/f/1550488.html45、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文化史(德)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著; 姚燕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f/4866902.html46.弱者的反抗——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詹姆斯.C 斯科特译林出版社2007年/f/5733116.html参考来源:/thread-10627-1-1.html第二份书目[以人类学史为线索,部分为英文版]:第一阶段:1902- 1945年《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 马塞尔·莫斯著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 by Marcel Mauss《土著如何思考》(1910) 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How Natives Think by Lucien Levy-Bruhl《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 爱弥尔·涂尔干著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by Emile Durkheim《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by Marcel Granet《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 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A rogonauts of the Western Pocific by Bronislaw Malinowski《安达曼岛人》(1922) 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The A ndaman Islanders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1965) 马克斯·格拉克曼著Politics,Law and Ritual in Tribal Society by Max Gluckman《等级人》(1966) 路易·杜蒙著Homo Hierarchicus by Louis Dumont《洁净与危险》(1966) 玛丽·道格拉斯著Purity and Danger by Mary Douglas《号角即将吹响》(1968) 彼得·沃斯利著The Trumpet Shall Sound by Peter Worsley《仪式过程》(1969) 维克多·特纳著The Ritual Process by Victor Turner《自然象征》(1970) 玛丽·道格拉斯著Natural Symbols by Mary Douglas《文化的解释》(1973) 克利福德·格尔兹著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by Clifford Geertz第二阶段:1949~1973年《文化的科学》(1949)莱斯利·怀特著The Science of Culture by Leslie White《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St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 《上缅甸诸政治体制》(1954)埃德蒙·利奇著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by Edmund Leach《原始人的法》(1954)亚当森·霍贝尔著The Law of Primitive Man by E. Adamson Hoebel《文化树》(1955)拉尔夫·林顿著The Tree of Culture by Ralph Linton《忧郁的热带》(195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Tristes Tropiques by Claude Lévi-Strauss《东非酋长》(1956)奥德丽·艾·理查兹著East African Chiefs by Audrey I. Richards《结构人类学》(1958,1973)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Structual Anthropology by Claude Lévi-Strauss《社会人类学》(1962)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Social Anthropology and Other Essays by E. E. Evans-Pritchard《野性的思维》(1962)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The Savage Mind by Claude Lévi-Strauss《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1965)马克斯·格拉克曼著Politics, Law and Ritual in Tribal Society by Max Gluckman《等级人》(1966)路易·杜蒙著Homo Hierarchicus by Louis Dumont《洁净与危险》(1966)玛丽·道格拉斯著Purity and Danger by Mary Douglas《号角即将吹响》(1968)彼得·沃斯利著The Trumpet Shall Sound by Peter Worsley《仪式过程》(1969)维克多·特纳著The Ritual Process by Victor Turner《自然象征》(1970)玛丽·道格拉斯著Natural Symbols by Mary Douglas《文化的解释》(197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by Clifford Geertz第三阶段:1976—1996年《文化与实践理性》(1976) 马歇尔·萨林斯著Culture and Practical Reason by Marshall Sahlins《嫉妒的制陶女》(1978)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The Jealous Potter by Claude Levi-Strauss《南美洲的魔鬼与商品拜物教》(1980) 迈克·陶西格著The Devil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in South America by Michael Taussig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1981) 马歇尔·萨林斯著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by Marshall Sahlins《尼加拉》(1982) 克利福德·格尔兹著Negara by Clifford Geertz《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82) 埃里克·沃尔夫著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by Eric Wolf《想象的共同体》(1983)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Imagined Communities by Benedict Anderson《地方性知识》(1983) 克利福德·格尔兹著Local Knowledge by Clifford Geertz《时间与他者》(1983) 约翰内斯·费边著Time and the Other by Johannes Fabian《论个体主义》(1983) 路易·杜蒙著Essays on Individualism by Louis Dumont《亲属制度研究批判》(1984) 大卫·施奈德著A Critique of the Study of Kinship by David Schneider《物的社会生命》(1986) 阿尔君·阿帕杜莱主编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ed.Arjun Appadurai《从祝福到暴力》(1986) 莫里斯·布洛克著From Blessing to Violence by Maurice Bloch《制度如何思考》(1986) 玛丽·道格拉斯著How lnstitutions Think by Mary Douglas《形成中的宇宙观》(1987) 弗雷德里克·巴斯著Cosmologies in the Making by Fredrik Barth《人民的传说,国家的神话》(1988) 布鲁斯·卡培法勒著Legends of People,Myths of State by Bruce Kapferer《礼物的性别》(1988) 玛丽琳·斯特雷森著The Gender of the Gifts by Marilyn Strathern《作品与生活》(1988) 克利福德·格尔兹著Works and Lives by Clifford Geertz《恶的人类学》(1989)大卫·帕金主编The Anthropology of Evil ed.David Parkin《穿越时间的文化》(1990) 大贯惠美子主编Culture through Time ed.Emiko Ohnuki-Tierney《殖民情景》(1991) 乔治·斯托金主编Colonial Situations ed.George Stocking《甜蜜的悲哀》(1996) 马歇尔·萨林斯著The Sadness of Sweetness by Marshall Sahlins参考:《西方人类学名著提》(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subject/1190747/,《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subject/3364848/。
中国现代社会史课程介绍
中国现代社会史课程介绍课程简介:中国现代社会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急遽、复杂的时期,中国现代社会史的学习与研究,对于加深认识社会变迁的因源与方向,培养全面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素质与方法,都极为重要。
以往中国现代史的撰写与教学,社会史的内容较为薄弱,既不利于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全面了解,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就人口结构、政治制度变革、社会组织与动员、技术进步、行为与生活方式、社会精神文化等重大社会发展要素分专题讲授,最后总结中国现代社会整合的方式与特征。
课程涉及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大时期,为加深基本史实、史料及分析方法的了解、把握,侧重于中华民国时期,目的是通过课程掌握中国现代发展诸要素的基本内容,并运用于认识或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及变迁。
任课教师教学科研简历:刘一皋,历史学系副教授。
曾讲授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中国农村社会史、中国现代社会史专题、口述历史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近年来重点研究中国现代农村社会变迁、社会组织与社会动员、城市化进程等问题,主持或参加“中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西部人口流动与沿海城市带发展”、“中国留美学人口述史”、“农村之间的人口流动与中国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变迁”等研究项目。
教学大纲:导言:状况与特点(一)中国现代社会史研究状况⒈现代社会史的产生及其特征;⒉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⒊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状况及其问题;⒋研究材料(二)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⒈世界发展趋势中的中国;⒉中国社会特点的保留与变化一、人口、结构与流动(一)人口数量与人口政策⒈近代以来中国人口问题的一般认识;⒉人口统计问题;⒊人口与土地的关系;⒋剩余人口与适度人口;⒌人口思想与人口政策(二)人口结构分析⒈性别结构;⒉年龄结构;⒊职业结构;⒋文化教育结构;⒌家庭结构(三)社会的流动与禁锢⒈人口流动与社会发展;⒉中国人口的不平衡分布;⒊移民与实边;⒋国家对于人口流动的抑制;⒌流动的方向与规模二、社会生活中的制度因素(一)国家命运与民众生活⒈条约束缚下的国家危亡;⒉改良与革命;⒊救亡意识融入社会生活;⒋阶级划分与阶级斗争;⒌社会生活的政治化(二)权力和权利意识⒈国家权力与国家利益;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⒊军阀割据与地方自治;⒋选举的资格、训练及运作;⒌民众的权利意识(三)制度演变与习俗改造⒈民主与科学的鼓吹;⒉习俗改造中的制度因素;⒊社会的自我选择三、社会组织与动员(一)社会组织的变动⒈新旧两种组织形态的并存;⒉新式政党及各种社会团体的作用;⒊战争和革命中组织军事化;⒋社会组织的一元化;⒌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二)社会力量重心的移动⒈“中产阶级”与“中等社会革命”;⒉劳工神圣与到农村中去;⒊基层社会的权力位移;⒋青年和妇女的社会地位;⒌重心移动与社会稳定(三)舆论宣传与动员形式⒈舆论与传媒的宣传作用;⒉动员口号与实际利益;⒊组织动员与自发行动(四)群众运动的力量⒈群众运动的特征与条件;⒉创造奇迹的力量;⒊组织与行为的高度同一性;⒋群众运动动员形式的局限四、技术进步与生活方式(一)技术进步和社会生活⒈近现代重大技术进步;⒉交通与通讯;⒊生活资料的丰富;⒋工业社会的紧张与闲暇;⒌技术进步引起的集中与分散(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⒈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特征;⒉经济发展战略与二元社会;⒊城市辐射与文化扩张;⒋城市化趋向及其方式选择(三)新式教育的社会作用⒈从科举到兴办学堂;⒉兴学与毁学所反映的教育利益选择;⒊教育中的国家意志;⒋新精英的培养及其社会作用(四)人际关系与行为方式⒈血缘与地缘的社会纽带;⒉政治革命的改变与扭曲;⒊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五)人与环境的关系⒈技术进步与环境;⒉征服自然的壮举;⒊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五、社会精神文化的演变(一)道德价值观念的新旧斗争⒈迷信与破除迷信;⒉新旧道德的斗争与融通;⒊价值选择的转换(二)社会生活中的精神作用⒈信仰与崇拜;⒉精神胜利法和精神原子弹;⒊从唯意志论到精神迷失;⒋新的精神凝聚点(三)文化的世俗化、革命化与商品化⒈市民文化的发展;⒉革命化与对象问题;⒊市场经济的影响;⒋媒体形式的影响;⒌新的普及与提高问题;⒍沉渣的泛起六、社会整合的方式与特征(一)战争与革命⒈武力的冲击;⒉平等与共同富裕;⒊急剧震荡中的社会发展(二)制度与市场⒈新秩序的建立;⒉单一制度整合的缺失;⒊市场经济的作用(三)趋同与多样性的逐步演进:文化整合⒈中西文化的认识与误读;⒉文化革命;⒊多样性发展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但课时不超过90%,其中视情况安排教学电影等。
【读书】农村社会学阅读书目
【关键字】读书阅读书目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王越阳2、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3、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出版社4、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山东人民出版社陈思琦5、曹锦清:《黄河边上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6、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钱灵均7、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中央编译社8、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中华书局9、丹尼尔·哈里森·葛学溥:《华南的乡村生活》,知识产权出版社郝刘印10、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化》,中华书局11、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2、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3、埃佛里特·罗吉斯、拉伯尔·伯德格:《乡村社会变化》,浙江人民出版社李蕊14、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5、周晓虹:《传统与变化——江浙农民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三联书店16、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中央编译出版社吕焕霞17、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18、陆益龙:《农民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李丹:《理解农民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帆21、袁传银:《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刘项闽22、刘燕舞:《农民自杀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杨靖娴23、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24、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译林出版社。
25、严新明:《生存与发展:中国农民发展的社会时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6、郑传贵:《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发展》,学林出版社27、周红云:《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治理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8、李树茁:《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王婕29、吉国秀:《婚姻礼仪变化与社会网络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颜红丽31、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32、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33、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34、邓伟志:《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35、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庭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36、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37、钱杭:《传统与转型:江西农村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38、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人民出版社39、杨方泉:《塘村纠纷:一个南方村落的土地、宗族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黄青青40、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41、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李文玲4 2、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43、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化》,学林出版社44、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三联书店45、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46、张军、王晓毅、王峰:《传统村庄的现代跨越》,山西经济出版社47、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三联书店48、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9、施坚雅:《中国基层乡镇与市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0、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刘家沛5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尼宗5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4、孙立平:《断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5、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智鹤敏56、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鹿春晓57、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8、林斐:《中国农民大分流》,黄山书社59、付少平:《关中乡村精英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张冉60、王一涛:《农村教育与农民的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61、张汝立:《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62、同春芬:《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顾钰婧63、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64、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子越65、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66、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67、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李静雯68、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9、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70、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出版社71、徐勇:《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2、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73、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4、欧阳静:《策略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李承翔75、黄树民:《林村的故事》,三联书店王文钰76、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77、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出版社78、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79、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三联书店1999年80、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机构的变迁》,广西人民出版社81、谭同学:《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三联书店82、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83、毕克伟:《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84、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85、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恩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86、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三联书店87、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江苏人民出版社蒋嘉雪88、莫丽霞:《村落视角的性别偏好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任琛89、孙淑敏:《农民的择偶形态——对西北赵村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秦希臻90、邱建新:《信任文化的断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唐庆91、刘志军:《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2、甘满堂:《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3、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4、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商务印书馆方嫣然95、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上海人民出版社96、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上海书店王文博97、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水利水电出版社98、王铭铭:《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99、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100、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书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书目一、非物质文化研究参考书目: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2.《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向云驹出版社:宁夏人民教育3.《华夏饮食文化》王学泰,中华书局1993年8月4.《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5.《中国社会风俗史》秦永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6.《飘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乔健山东画报出版社7.《中华民俗文化研究》罗基,学苑出版社8.《文化遗产经济学》顾江,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09月9.《文化创意产业译丛:经济学与文化》外文名:Economics and Culture,作者:(澳大利亚)戴维·思罗斯比 (David Throsby) 译者:王志标张峥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二、文化研究及田野调查基本书目:1.《社会人类学》王铭铭,2000。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布朗著,黄剑波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人类的视野》李亦园1996。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4.《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李亦园1999 。
山东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5.《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恩伯和M·恩伯(杜杉杉译)1988。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6.《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1986 。
戴可景译(英文原著于1939年出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人类学名著。
)7.《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庄孔韶1996。
8.《人类学通论》庄孔韶2002 。
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
9.《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2005,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地方性知识》,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王海龙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1.《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从《银翅》中看中国农村研究的一个视角
从《银翅》中看中国农村研究的一个视角作者:张廷赟来源:《办公室业务》2009年第05期摘要:林耀华先生的《金翼》和其姊妹篇庄孔韶先生的《银翅》都是以黄村“金翼之家”这个家族为主线来由浅入深地阐释其学术思想的。
本文是笔者在阅读了《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一书之后,结合林耀华先生的《金翼》,选取“宗族·房·家族”这个主题,论述其功能、变迁过程以及在宗族观念和家族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的行为,并强调这一主题应在当代中国农村研究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视角。
关键词:《银翅》;宗族;家族1.金银联翅“1984年,林耀华教授把他的英文著作《金翼》借给我阅读……林师以中国福建省闽江边乡村的两个农人家族兴衰为线索,描写和分析了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30年代地方农业、商业、船运、政治、法律、教育、宗教、宗教家族以及民俗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
然而,《金翼》写作距今已逾半个世纪,其间社会沧桑与人事迁移,黄村及其所在的县镇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人类学如何提供新的乡土民族志并发现进一步的解释性理论和方法呢?这是笔者后来重访‘金翼’黄村时经常思考的问题。
”(庄孔韶《银翅》,北京三联,2000,第1页)庄孔韶教授由于接受了得天独厚的人类学专业训练,更兼有《金翼》作者的直接指导,不仅完成了《金翼》中人物、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而且在《银翅》中,使得中国地方文化的过程也得到了充的展现。
《银翅》接续了《金翼》之家的家族变迁史,展示了20世纪20~90年代以“黄村”为代表的社区的历程,铺叙出了中国地方社会与文化的变迁过程。
《银翅》是庄孔韶先生关于中国家族制度与乡村社区研究大作《金翅》的续篇。
在《银翅》中,庄教授重访金翼黄村,“以金翼之家后辈生活经历与地方县镇众多人物事件相互穿插的社区过程研究,尤其强调田野工作鱼中国哲学、历史文献、人物思想、政治过程与文化行为的关联分析……”使该作成了“一部由浅入深的随笔、民族志、分析与论证等方法合一的学术作品”。
20世纪中国社会史的人类学研究——庄孔韶《银翅》笔谈
20世纪中国社会史的人类学研究——庄孔韶《银翅》笔谈周泓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研究》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银翅》是庄孔韶“不浪费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生成之作,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是中国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先行之品;《银翅》在内容和方法上拓展了《金翼》,是对《金翅》的传承和突破;《银翅》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描述和国外相关研究的回应,是人类学社会史研究的补白,它的本土研究理论和对人类学表述方法的创新等,是对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贡献.
【总页数】10页(P12-21)
【作者】周泓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穿梭于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之间——庄孔韶教授访谈录 [J], 庄孔韶;孙庆忠
2.行旅悟道的人类学家——庄孔韶 [J], 杜靖
3.庄孔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之一:文化生态、科学模式质疑与感知历史 [J], 周泓
4.《中国社会史论》笔谈--喜读《中国社会史论》 [J], 冯尔康
5.《中国社会史论》笔谈--中国社会史学科建设的开拓之作 [J], 苏双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