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影评

合集下载

最新-1942影评 精品

最新-1942影评 精品

1942影评篇一:电影《1942》影片分析《1942》分析冯小刚的电影风格总是平淡但又暗藏汹涌,他总是让影片是不是闪现出黑色幽默感。

前一个镜头逃荒人们吃着掺着树皮草根的窝窝头,后一个镜头就是政府官员剥着鸡蛋喝着牛奶,前一个镜头瞎鹿跟老东家去偷传教士的驴,结果被溃兵一棍子轮死在热锅里,第二天花枝赖在没马的马车上喊着瞎鹿的名字说“你上哪去了,别人欺负你家孤儿寡母都不管”,下一个镜头就是国民党前线战死烈士的遗孤们穿着整齐合体的小军装在排练迎接美国访中人员的军乐,为首的举杆的小姑娘还有幸被蒋委员长邀请过年去他家发压岁钱。

两个镜头里的孩子们都没有哭喊着找爸爸,但是同样麻木的小脸的前面和后面依然是不同样的人生。

整场电影里把日本人攻占河南时“君”“臣”“民”这三个阶层的写照穿插表现,这三个阶层从始到终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民”根本不可能与“君”有交集,即使美国摄影师试图以灾民照片为线把“君”“民”想接,但“君”永远在乎的是自己的嘴脸有没有被别人识破,根本不会为“民”办事,而“臣”在做什么,“君”也永远看不到。

委员长以一种决然做作的呛调对参议长说“我已责成检察院赶赴灾区调查,这次,我要关一批,杀一批。

”结果却是找了三个小官游街久后跪在冰天雪地里还得让“众多”灾民观看并对灾民都去扒火车逃难而感到不满。

以此来证明党国确实为人民办事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在丑化国民党,任何一个党国制度下都会这样,就算和平发展中的现在,也是如此。

就像那个如此了解中国人劣根性的要给中国灾民发粮食拉拢灾民的日本军官说的一样,“首先,他们是人。

”或者说,他们是中国人。

故事从一九四二年冬开始,我们仿佛把时间拨回七十年后隔着玻璃看着我们祖辈、父辈的人生,卖儿卖女卖老婆、吃人、溃军变土匪、饿殍遍野,奸商趁机贩卖人口。

这些都是从小唱着社会主义好的我们无法体会的,有些人会说什么年代了还老拍些战争年代,不就为了体现党好社会主义好么。

其实有时候我会想,如果经历那段历史的最后一批人都离我们而去了,这段历史、那些经历过苦厄和绝望的人们会不会真的就彻底埋没在历史里,或许还会为了体现我们泱泱大中国而被抹去,那他们经历的、存在过的还有什么意义。

电影1942影评

电影1942影评

电影1942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电影1942影评(一)从听到刘震云这个《温故1942》的名字就随即想到了“温故知新”,至于知什么新就没想过了。

也是很早就听过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形容,但想象终归是想象,在看了《1942》时才算是,只能说是算是了解了大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暗无天日的浩劫,每一个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到底发生什么的人,即使是从各个方面汲取到的信息都不能算体会到了灾难,没有感同身受只能算是了解。

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位观众的哈姆雷特都不雷同。

有人说整部电影毫无高潮,也没有亮点,也有人说看得快睡着。

但我倒觉得不尽然,什么是高潮?英雄拯救世界?正义战胜邪恶?魔幻动作冲击视角?俊男靓女终归眷属?逃荒路上一个个不断倒下的饿殍,有没有让你心头一紧?一双双饥饿的眼睛闪烁着,男人放弃了妻女,女人放弃了贞操,有没有让你讶异无言?百万人的饥饱都换不来统治者怜悯的一声救助令,有没有让你义愤填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易妻易子,盼死厌生的灰暗世界,有没有让你悲悯苍生?电影里,镜头下展示的是七十年前中国土地上发生过的真实历史和人民。

我更相信每一个惨烈镜头下的历史比之过去都有不及无过之。

真实比虚幻更值得让人肃然起敬。

不是没有高潮,是从未平淡过。

整部电影都是揪着看的,国民党部队战敌不力欺压灾民,花枝起先不肯为两斗小米妥协少东家,到后来为了两块饼干争抢着于栓柱交易,灾民剁碎柴火充饥,官员们在酒肉桌上谈论赈灾,奸商军需官大发昧心的救灾款……一幕幕都让我看到了在灾难面前的种种,让我最克制不住的是星星在被卖到妓院,几次想弯腰都无果羞涩的说是因为吃得太饱了。

侧面的敲击更让我揪心。

张国立这次拼命不仅仅在减肥上,戏也更出彩了,印象最深的是当女儿星星排在队伍里等待被卖,老东家眼神的那种期盼和不舍,被挑中后不由露出笑容,在被星星看见后又尴尬的收起来彳彳亍亍的不知道什么心情,也不知道该表现哪一种出来。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一九四二影评(一)暗夜里的火车呜鸣着一路驶来,在人与人攒动的拥挤中,人们带着微弱的希望苟延残喘支撑着生命,游荡的灵魂已赶不上那摇摆的希望,走下去,活下去。

片长近两个半小时的《一九四二》看完后一点不觉得拖沓冗长,每个演员的台词短小经典又不失悲剧里的冯氏幽默,影片结尾时,影院里几乎没有不掉泪的观众,而我流过泪后竟有些麻木的状态,一种乌云般的压抑让人愤愤不平又不知如何释放。

影片以让人恐慌的一九四二年为大背景,鲜明故事情节为基调,运用人物对比的艺术手法,于情于理都演绎的精准到位!一位泱泱大国的军统一号蒋介石竟然在良知和基本德行上输掉了一个美国记者白修德,一个外国人基于人性的层面将生死置之度外,用实际行动竭尽全力挽回事态的炎凉,再环顾中国国民政府的冷漠和无情,不得不让人发指和自省!追溯历史辙痕,蒋介石一贯的口号“攘外必先安内”不过是他“光环”下一个脆弱的“标签”,国民政府打着统一战线,高举建国大业的旗帜一次次上演着“拉大旗扯虎皮”的角色,遇自然的大灾大难之时,除了装傻就是沉默,试问,这就是蒋的“安内”?!遇抗日生死对决时,除了撤退就是躲避,试问,这就是蒋的“攘外”?!大危大难、民不聊生之际,我们看到的是政府层层剥皮去茧再抽丝,置百姓的饥荒于不顾、置日军的袭击以躲避。

一面是河南中原大地上狗吃人的惨绝人寰,百姓为一口吃食而放弃了人类底线上最后的一点点尊严,一片哀鸿遍野、生灵涂炭。

一面是歌舞升平、杯影交措的国民政府的霓虹酒绿。

蒋的“救国图存”口号不过是在泱泱大国树立的一面华而不实的旗帜,所谓政府的一个个将领们在面对日本人来袭时,不过是色厉内荏的草包,遇危之处先思己!他们的灵魂已经慢慢的侵蚀着道德,一步步迈向独夫民贼的残忍和荒诞!这段悲哀又不堪的历史,如同南京大屠杀般的又一次证明了日本人的劣迹,日在中国的国土上肆意屠行和残暴,令人发指!而同时发人深省的是国民政府的腐败和荒诞!与其说这又是人类的一场浩劫,不如说“一九四二”是一个应该铭记每个中国人心中“不能忘却的纪念”!一九四二影评(二)《一九四二》自开拍起就一直让我惦记着,这是一段我不知道的真实历史,因为发生在我出生的那个世纪,所以,我认为,这么重大的事件,我至少应该知道个大概。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这个周末,我观看了两部电影:《少年派》和《1942》。

这两部片子都涉及到人在绝境中与命运抗争的主题,让我不禁将它们进行了比较。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两种主要的表达类型:客观表达和客观+主观表达。

《1942》这部电影,冯小刚导演试图借刘震云的小说,来探讨“我们这个民族是从哪儿来的,我们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我们”这一宏大命题。

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希望从早期的市井喜剧转型,挑战历史题材的驾驭,展现民族苦难的深度。

然而,看完《1942》后,我只看到了他的野心,却未能感受到他的雄心、诚心或真心。

在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他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但很遗憾,并没有找到。

要知道,我正是冲着这个问题才对《1942》充满期待的。

冯小刚这次选择了客观表达,但似乎只是为了展现血腥、丑陋和悲惨,而没有深入思考这些苦难背后的意义。

满目都是被炮弹炸飞的四肢、被剥了皮的猫、被分解的驴等令人不适的画面。

诚然,这些都是民族苦难的一部分,特别是像河南 1942 年那样的天灾人祸,但问题是,展现这些场景之后,他想传达给观众的是什么呢?是人们在磨难后变得麻木、失去尊严、苟且偷生吗?这几天网上已经开始讨论在饥饿状态下是否还有尊严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关于玉碎与瓦全的选择。

相比之下,《辛德勒的名单》通过人道主义危机的展现,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美丽人生》中,父亲在纳粹集中营里依然用游戏的方式保护儿子,向他灌输美好的东西;而《1942》中,教士看到日军轰炸,人们无处可逃时,跑去问神父上帝在哪里,神父的回答却让信仰开始动摇。

我很困惑冯小刚为何要在多条线索中加入信仰元素。

如果是为了迎合西方市场,想要将所谓的 8 亿票房再做大做强,那他应该深入研究西方人对信仰的理解。

重要的不是你信仰什么,而是在经历苦难后,你是否仍然拥有信仰。

如果是为了佐证灾难对心灵的冲击,那么与《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相比,这种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倒退。

在这两部电影中,人性在磨难后仍然保持着坚持和温暖。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一九四二》是一部佳作,主创们的用心程度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想把这部剧拍好。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孟分了.以后要节约粮食了.而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原来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写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们正在颠沛流离.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终于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试想.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所以,我是幸运的.所以,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容易的,让我们珍惜生命吧!《1942》观后感二不是轻而易举地说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是自信满满地说出什么事情有什么意义,沉默地去看一段历史,让自己成为历史中的一个人。

电影1942影评范文

电影1942影评范文

电影1942影评范文《1942》影评。

《1942》是由冯小刚执导,冯小刚、张涵予、章子怡主演的一部历史题材电影。

该影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1942年河南饥荒期间,中国人民与日寇的斗争故事。

影片在上映后获得了广泛好评,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更是在艺术和历史价值上获得了认可。

首先,影片在历史还原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1942》以1942年河南饥荒为背景,真实再现了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日寇的暴行。

影片通过细腻的场景和真实的服装道具,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

同时,影片也通过细节展现了日寇对中国人民的残暴行径,让观众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影片在人物刻画上也做得相当出色。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命运和情感纠葛都展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真实遭遇。

冯小刚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性格鲜明的农民,他的坚毅和乐观让人印象深刻;张涵予饰演的日寇军官则展现了日寇的残暴和冷酷,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章子怡饰演的角色则展现了当时妇女的坚强和顽强,她的表现让人动容。

这些角色的塑造让整部影片更加生动和感人。

最后,影片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着不俗的成就。

影片的画面质感非常出色,每一个场景都经过精心布置,色彩搭配和摄影角度都展现了导演的用心。

同时,影片的音乐也很贴合剧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整部影片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享受到了视听的双重盛宴。

总的来说,电影《1942》不仅在历史还原、人物刻画和艺术表现上做得出色,更是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感人的故事,让观众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影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商业价值,更在于其对历史的还原和对人性的关怀。

希望以后中国电影能够继续走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电影1942影评

电影1942影评

电影《1942》
今天下午去电影院看完影片《1942》。

导演,冯小刚。

看完的第一感受——惊喜。

第一,惊喜的是从头看到尾,心理很舒服,不合常情的地方很少。

中国电影(大陆)终于学会不再表现概念,终于学会讲故事。

轰动的战争场面也很大手笔,但更多的是从心理细节来打动观众。

第二,惊喜的是电影主题终于发生改变,表现的重点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国民政府的腐败,也不仅仅是饥荒灾难,而是从更高的角度来关照这个民族的性格。

从各个角度来表现中国这个国家是怎么把事情搅成一锅粥,爱耍聪敏避开最直接的路,绕来绕去终于灾祸临头。

影片终于以细腻的写实展现了巨大的洞察力和同情。

仍记得《大兵小将》的主题也很打动我。

不光是阴谋诡计,也不仅仅是残酷的展示,而是充满了细致的人性。

第三,惊喜的是,影片看似很土,实则真正迈入了现代,以现代的眼光选材和拍摄。

其实中国的观众眼光越来越严苛,一些空有其表,却无内涵的影片观众能立刻分辨,并且不再捧场。

很多观众由于看电影机会很多,审美水平已经不低。

常常困惑,中国的演员堪称优秀,中国的导演也可扛鼎,
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令人满意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呢。

相比《1942》,《集结号》的主题稍嫌太窄,《唐山大地震》的叙事太过拼接。

这一部竟然圆熟流畅,的确令人惊喜。

演员基本上是老面孔,但由于安排妥当,效果不俗。

尤其是老东家(张国立饰)演出了火候。

影片内容不多说,看了自然知道。

印象深刻的是结尾,一老一少,饥寒交迫又疲惫地走向前方,场景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1942》影评

《1942》影评

《1942》影评篇一:1942影评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不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甜.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

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

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

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

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

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

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

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

电影1942影评范文

电影1942影评范文

电影1942影评范文
《1942》是由中国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该片根据中国作家固阿底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影片讲述了1942年河南省豫北
地区的一场大旱灾,以及当地人民为了生存所做出的艰难抉择。

影片以河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展示了大旱灾对当地人民的影响。

村庄的农田因为长时间没有雨水而干涸,庄稼枯萎,人民只能靠吃糠咽菜度日。

面对生存的压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害也开始渐渐显露出来,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残酷。

冯小刚在影片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通过描绘不同人物的遭遇和选择来反映人性的复杂性。

电影中的村民有的选择了自私自利,甚至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背叛家庭;有的则保持了纯洁的善良,始终坚持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这些形象化的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力,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灾难时期的人性。

电影还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冯小刚导演的细腻和深厚的功力。

干旱的河南平原被拍摄得干燥、灰尘飞扬,给人无尽的苍凉和绝望之感。

同时,导演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黄沙、黄土和黄昏的色调等,来暗示着时代的不幸和悲剧。

总的来说,《1942》是一部充满震撼力和思考感的电影。

冯小刚通过对灾难时期人性的揭示和自然环境的描绘,引起了观众的深思和共鸣。

影片还通过深入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塑造,展示
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使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灾难时期的压力和痛苦,也能够从中找到人性的光芒和勇气。

1942精彩影评(合集)

1942精彩影评(合集)

1942精彩影评(合集)第一篇:1942 精彩影评《1942》影评这部片子让我觉得痛心。

很沉重!我们是一个泱泱大国,是一个吃不饱的民族,是一个历经几千年沧桑的古文明之邦,是一个不讲求同胞血脉的民族!让人愤恨!一个简单的小老百姓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无助,被敌人打,被同样落入困境的同类排挤,被自己的武装(也许在几天前才被抓的丁,都是农民),被非本地人的歧视,甚至是自己同胞的子弹打在脚边嗖嗖作响,为什么?怎么了?人在饥饿的情况下,极度的情况下才能更显得人的属性的重要性。

但人没有了肌体,没有了口中的一点点食物,还谈屁的廉耻,屁的民族,屁的贞操,屁的一切?人之将死,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将和我没关系了,我还谈什么礼义,为啥日本人都能意识到给灾民粮食,让灾民拿起枪口对向自己的同胞?自己的同胞却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呢?人们是不是在心底并没有对异族有多深的愤恨。

而充满仇恨的是自己的同胞!中国这水太深,太浑,漩涡太多!哎另外还有一个,为啥导演要找一个叫白修德的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在片里还是个分量不小的角色,是想说明第三方看到中国。

但是不需要这么重的戏吧,这是与世界接轨的产物,金陵十三钗里也是老外咋咋咋的。

都怎么了,没有老外讲不清事实?还是为了体现我们的世界文明水平接轨化程度很高了当时已经!不是说和老外有怨有仇,是没事干就拉几个老外过来说英文让人觉得很不高明!是觉得放字幕说英文能去国外拿大奖?哎,中国的电影人……可恶的冯氏小聪明——没了追问的《1942》如果说《唐山大地震》是一个感叹号的话,那么《1942》可能就是一个逗号,陈述语气的使用,虎头蛇尾的设定,少了起转承合,等不到的高潮让这部电影使人十分压抑,正如有人说的“堵”,确实很堵,所以作为一部电影,它确实没那么好看,演员表演十分到位,李雪健老师用力有点过猛,关于电影本身其实就是这么回事,远没有预告片那么好,但是也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差。

冯小刚无疑是圆滑的,所以这部电影才可以上映,然而阻碍冯小刚的恰恰也是这种圆滑,我们可以在电影里发现冯氏的那种小聪明小幽默,如同往年冯氏贺岁片的风格,在贺岁电影中,无论是多年前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或是《天下无贼》,这种小幽默小聪明让人可以很舒适的享受娱乐的感觉,也许是被娱乐,不管怎样,那都是轻松的电影。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第一篇:《一九四二》影评《一九四二》:历史、当下与冯小刚神话来源在《英雄》中,残剑对飞雪说,秦王不能杀,理由是他统一六国便可让百姓免受战争之苦,舆论便说张艺谋为权利辩护,当《三枪》《山楂树》出来后,张艺谋不是被批为堕落就是小儿科……但是,张艺谋不能杀,因为他的功绩不在于艺术性的高下(当然,我认为张艺谋电影的艺术形式感内地导演无人能及),而在于示范作用,他用自己的一张名片不断触碰中国电影的边界,大片可否救市?本土喜剧是否可以如此疯狂?新晋演员可否造就票房?如果不可以,小辈们就别去尝试了。

当《英雄》中的陈道明从秦王摇身一变,成为《一九四二》中的蒋介石时,冯小刚为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声音,蒋介石不能杀,他也为抗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以说,若论电影的艺术形式感,冯小刚只能算是电视剧导演水平,《一九四二》更是如此。

但是冯小刚也不能杀,原因跟张艺谋一样。

《一九四二》不是一部可以用艺术品质去评价的电影,但是却试探了中国电影的内容底线——银幕上可以把中国现代史、中国抗战史呈现到何种地步?看完《一九四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冯小刚这个级别的导演还对影片能否过审战战兢兢。

它的过审是一次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胜利以及对民族性反思的胜利。

《一九四二》是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在抗战和民族灾难之时,我们的党和我军将领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变成了国民党极其及其军队。

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这在以前内地的主流电影中绝少出现的。

记忆中,这种我党我军在重大历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让位于国民党的电影,还算是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建国大业》在这方面也做了历史性的进步,国共有了平分银幕的机会,并难能可贵地对蒋介石进行了人性化处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抗战的也只是国民党军官和战士,但却在身份上做了模糊处理,且只作为电影的时代背景。

在《一九四二》中,虽然也表现了蒋鼎文等国民党将领的麻木不仁,国民党政府官员的贪污腐化,但同时,你可以感受到蒋介石在内政外交上的无奈,他也需要向国际力量寻求庇护,也需要向地方财团寻求帮助,影片施与了这个我们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异端分子以同情。

电影1942影评范文

电影1942影评范文

电影1942影评范文电影《1942》影评。

《1942》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历史战争片,该片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村庄在抗日战争中的生存故事。

影片以其真实的历史背景、深刻的人物刻画和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而广受好评。

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精湛的导演技巧,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与坚韧。

影片以一个小村庄为背景,讲述了村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生活。

在日寇的侵略下,村庄的人民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他们不得不面对战争带来的种种磨难和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影片展现了村民们的顽强和坚韧。

在日军的压迫下,村民们不畏强暴,勇敢地抵抗,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和抗战精神。

同时,影片也展现了村民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性的复杂。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命运和选择,而这些选择也成为了影片情节的发展线索。

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细腻,导演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命运和选择,而这些选择也成为了影片情节的发展线索。

同时,影片还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真实还原和对战争残酷性的展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与坚韧。

影片中的战争场面非常震撼人心,通过逼真的特效和精湛的摄影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此外,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影片中的每个演员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主演们的表现更是令人动容,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和真挚的情感,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很容易被影片中的人物所感染,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电影《1942》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影片。

它以真实的历史背景、深刻的人物刻画和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同时,影片还通过对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的描绘,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与坚韧。

1942影评

1942影评

1942影评在没有看《1942》这部电影之前,我看了《温故1942》我觉得刘震云的这部小说并不算一部小说。

就如同他自己一开始在小说中提到,自己是1942河南旱灾的探索者,渴求那一年历史的真相,才开始四处搜集资料的。

所以在小说的后部分主要摘记了当时关于河南旱灾的新闻报道,很零散。

我很好奇这样一部小说用电影演绎会有怎样的效果。

它的场景描写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可以用抽象来说。

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情景。

这就是电影可以帮我们做到的。

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震撼、正能量、客观全面。

首先说说震撼。

单单《1942》就足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河南旱灾就使人揪心了。

不用说它的场景设计是成功的,故事情节的曲折,灾民的悲惨经历都把1942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但凡有心者都能感受得到,所以这部分就不多说了。

只想说这部电影出彩的不仅仅是人物的准确塑造,它的台词也同样出彩,精练,一针见血。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传教士小安和梅甘神父的对话:“主看得到这里发生了什么吗?”“看得到。

”“那发生这一切也是主的旨意?”“不是主的旨意,是魔鬼的旨意。

”“这儿的人,善良的人,为什么要受灾难和战争的折磨?主为什么总是斗不过魔鬼?如果主永远也斗不过魔鬼,那信主有什么用?”有部分人觉得这只是背景而已。

当然从大局考虑,我也赞同这样的观点。

但我总觉得这一部分,没有出现在小说里的这一部分,既然被导演设置在里面,就算不是导演想表达的主题的一部分,也肯定和主题有关联。

想到天主教的普爱济世,联想到我后面要提及的正能量。

我立马有了思路。

本片是想引导观众从上帝的角度,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来看待这一灾难的发生,从而引发对人性的思考。

这部影片的另一个特点是全面,客观。

我觉得这是很可贵的。

说它客观,是因为对1942的阐述,不偏向那个任何一方,只是从普通灾民、中小财主、国民政府、西方记者、天主教徒、日本军官等主要的角度来述说河南旱灾。

接下来理当说说这部电影想传达的主旨。

《1942》影评

《1942》影评

《1942》影评第一篇:《1942》影评先辈们,你们受苦了!——《1942》影评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写在前面我是呜咽着看完《1942》整个电影的,因为…………………………还是先说电影吧……毫无疑问,《1942》是冯导继《唐山大地震》后又一催人泪下的实作、史作。

不知道史作这个词的定义如何,我也不怕别人笑话,我坚定的称之为史作——记录了20世纪40年代中原的苦难悲怆。

电影从一个地主的逃荒经历影射了民族的哀嚎,讽刺、歌颂了苦到骨子里的但又坚韧不拔不言放弃相信胜利的中国百姓,这是从上古时代炎黄给我们留下来的龙族魂魄。

《集结号》讲述了默默无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唐山大地震》讲述了“23秒,32年”的亲情故事,而《1942》是那些年、一群人背负苦难寻求生存的过程,注意,是背负着苦难在寻求生存……我可以大可放心的说,很多人不知道那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本来知道些什么,但昨天走出影院的那一刻我也在问那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物欲充斥大脑金钱胁迫思维人格受到排挤贪念抗争良心的今天,我觉得中国人很需要这样的教育系大戏来洗洗身子涮涮脑子,把匆忙前行的脚步放缓一些,看看自己的心是否还是热的,是否还记得今天的美好是先辈用头颅和热血换来的,我觉得这是一个人,或者说是一个正常人应该做的。

《1942》通过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鼎文和李培基对话透露了一个比较隐晦的主题:“灾民吃不起饭饿死了,那也是死在咱的国土上;如果战士们吃不起饭战败了,那就被日本鬼子侵略了,那就要亡国了”——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正面的冲突!当然,这种主题我觉得不太适合出现在电影里面,所以冯导也很聪明,拿捏得深浅程度很好,在这里笔墨不多就告诉的一清二楚了。

这是一部哭戏,我在观看的当中不知道说了多少次“我艹”。

这在平常看似简单拿来开玩笑的两个字却再也不能表达我当时心中的凝重了。

它不同于《唐山大地震》的悲情,也不同于欧美史诗,它不像《斯巴达300勇士》的壮阔,也不像《角斗士》的威武,更没有《拯救大兵瑞恩》的浩荡。

1942影评800字

1942影评800字

《1942》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等主演的战争剧情片,于2012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以1942年河南大旱为背景,讲述了逃荒路上民众的生死遭遇。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非常出色。

导演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独特的视角,将那个时代的河南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荒凉的土地、饥饿的人群到战争的硝烟,每一个场景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此外,影片的服装、道具和化妆也十分到位,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影片的音效和配乐也非常出色。

音效设计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完美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各种声音,如枪声、爆炸声和民众的哭喊声等。

配乐也非常符合影片的主题和氛围,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沉重而悲壮的氛围。

在演员方面,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等主演都表现得十分出色。

他们不仅在形象上成功地塑造了那个时代的人物,更在情感上完美地诠释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陈道明饰演的反派角色,让人印象深刻。

然而,影片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影片的剧情过于沉重和悲伤,让人感到有些压抑。

虽然这是影片的主题所致,但也让观众难以承受。

其次,影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有些片面,没有充分展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各方势力的斗争。

这可能会让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产生误解。

总的来说,《1942》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战争剧情片,视觉效果、音效和配乐等方面都表现出色。

虽然剧情过于悲伤和片面,但仍然值得观众一看。

这部电影能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和平的珍贵,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此外,《1942》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脆弱性。

在逃荒的过程中,人们为了生存而做出各种选择,既有善良和勇敢的表现,也有自私和残忍的行为。

这些人物的行为和选择,都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同时,影片也展现了生命的脆弱性,面对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人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生命随时可能被夺走。

最后,这部电影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生活,感恩先辈们的付出。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这是无数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优质文档】1942电影影评-范文word版 (3页)

【优质文档】1942电影影评-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1942电影影评1942电影影评(一)电影《1942》是中国自己导演拍摄的灾难片,我对影片充满极大期待,希望我国电影艺术有新的突破,上新台阶。

国产灾难片还缺当家之作,关注中国电影的观众期待即《唐山大地震》之后冯导,再出一部立世作品。

每一位导演都希望自己能拍出一部灾难片,最为自己的里程碑。

电影《1942》是一部胶片拍的片子,对导演的要求难度系数高;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刘震云是当代最好的文学作家;电影参演的演员各个是成名人物,几乎不见杂牌子新人。

这几条加在一起就是不是证明,冯导对这部电影自我心理期待很高呢。

这样全方位强势阵容就是要出彩。

这部片子时代背景和灾难方式和欧美的灾难片不同,他们是用特技去组织出视觉冲击。

这部片子灾难来自嘴。

不是嘴说出的东西,是嘴没有东西吃。

吃是为了活着,电影中吃是至高目标。

一样在灾难面前也有高兴的人,比如他们干人贩子的勾当,干着逼良为娼的行径,这个时候的人还有什么选择吗。

我们骂他伤天害理,但是在饥饿面前这就是,一家人的活路,也是自己的活路。

只要有粮食什么也不重要了。

看着电影我竟想起自己的童年。

我的童年最大幸福不过是穿上新衣服,嘴里含块糖块,提着小灯笼挨家挨户的疯跑,点上香放个小鞭。

这样的理想并不高,但是在灾难面前是天堂。

这是不是导演最想让观众想到的事。

灾难片让我们记住的是历史,是反思,是警惕,是痛苦,是追思。

人类永恒的问题就是延续,在延续中拯救自己。

电影《1942》不同于寻常的背景值得分析,没有粮的老百姓怎么样?可怜啊。

人不一定是灾难制造者一定是加油者,扩大了大灾难的杀伤力。

老百姓既无法自救只能顺着天意挨日子。

范伟这个马夫是不是大多数人。

为了有口饭吃,去给异族放马,这样工作就是汉奸。

这让我纠结,人性是不是不该有国别概念,世界少几分苦难。

电影1942观后感(共4篇)

电影1942观后感(共4篇)

篇一:电影《1942》之影评悲剧时代下的冲突: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电影《1942》之影评摘要: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中国河南大灾荒、300万人被饿死的故事,解读了一段积贫瘠弱的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的历史。

关键词:1942 悲剧冲突一、引言电影《1942》主要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故事。

电影分两线并行,一条以逃荒路上的老东家和瞎鹿两家为核心,展现出灾民们在痛苦一线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一条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冷漠和腐败及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二、冲突(一)贫民与财主故事从河南的一个村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财主与贫民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体,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平和。

一场饥荒,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不幸降临,有史未遇的旱灾与蚂蚱之害导致了河南粮食奇缺的景象。

“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李蕤《豫灾剪影》)。

面对饥荒,财主老范,不再是一向温和的老东家,粮食成了他最为关切的宝贝疙瘩,他反复叮嘱家仆要仔细看护好自家的粮食;地主的儿子也不再是常态下的公子哥儿,少许的粮食使他成为了引诱民妇的资本;贫民则不再是一向温顺的小绵羊,饥饿使得他们丧失理智、难念旧情,即便是曾经有过的救命之恩。

(二)避难与逃亡所有的人都走上了逃荒之路,因为战争,更因为饥饿。

一无所有的农民们携家带口,带上祖宗的牌位,带上自己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走上逃亡之路,正如李蕤在《豫灾剪影》里描述的那样:“朝西去的大路上就充满了从洛阳出来的缓慢蠕动着的人群,有的步行,有的乘大车、人力车、排子车、汽车……人们的叫骂呼喊传到远处的田地里,混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低沉的音响,像只受伤了的野兽把血淌进一条长河时的沉吟”。

即便是穿上出嫁时花衣裳也丝毫掩饰不了逃亡者的命运与悲哀。

1942影评一(五篇材料)

1942影评一(五篇材料)

1942影评一(五篇材料)第一篇:1942影评一《一九四二》里的五朵奇葩在我还在上学的时候,每逢放了寒假,回到老家和父母一起包饺子过年,父亲总是念叨当年“低指标”的事儿,翻来覆去的一句话就是:低指标那会儿,谁谁差点儿饿死、谁谁差点儿饿死……饥饿,几乎成为所有40年代、50年代出生的人脑海中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

因此,有次我劝告一位糖尿病亲戚,告诉对方少吃肉,多吃凉拌的蔬菜,蔬菜洗一洗切一切,撒把盐拌一拌就可以吃了。

没想到对方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回应我说:不!我宁肯病死也不吃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在低指标的时候已经把我吃伤了!而在我们小的时候,80年代初期,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唱的一个童谣就是:低指标,瓜菜代,老头老婆死得快!因此,冯小刚导演反映饥荒的大作《一九四二》自然也引起了本人的关注。

不过在本人在昨晚欣赏完这部电影时,本人却发现该部电影中盛开着五朵奇葩:1.老东家(张国立饰演):在影片开始就发生了缺粮的穷人到财主家,也就是老东家吃大户的事件。

可以说,在缺粮的情况下,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

但是,这位老东家仍然堂而皇之地赶着马车、载着家人、粮食、细软,驱使着扛着洋枪的长工栓柱一起去逃荒,真可谓招摇过市。

不对,老东家不承认自己是在逃荒,而是在避灾。

就像当年慈禧为了躲避八国联军而逃到西安,同样不肯承认一样。

可奇怪的是,在逃荒途中这位财主和其他穷人一直都相安无事,既没有发生穷人抢自己的粮食和财务的事情,也没有发生穷人偷自己粮食和财物的事情。

也就是说,在逃荒路上,穷人和富人关系一直非常和谐!老东家当时所有的财物、粮食最终毁于日本人的飞机炸弹,真是奇葩啊!老东家的奇葩之处还在于:他可以让一个刚出生没几天的婴儿在没奶吃的前提下存活好些日子而没有被饿死,却让这个孩子死于被闷死!2.栓柱(张默饰演):他带着两个不是亲生的孩子挤火车,后来睡着了,两个孩子被挤下火车他都没有发现。

情急之下他跳下火车去找孩子,但跳下去以后猛然发现自己没有带上自己卖老婆而得来的几升小米,于是他又拼命想追上火车,不过为时已晚。

1942影评

1942影评

1942影评1942影评(一)当看到<1942>这部电影宣传的时候,就很期待,我又是一个从不上电影院的人,只有等了很长的时间才在网上看到,这部电影很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情形了,听说导演为了让演员更好的拍这部戏,让他们减肥,让他们真的体会到饿的感觉当然这部电影的票房并不咋样,比同时期上映的上年派差,比泰囧更是差了很多,于是网上都八卦馮小刚说‘中国人的素质该提升了’当然他发微博说他并没有说。

但我相信他一定是有点伤心了,自己准备了十年的电影没有取得好票房,又准备回归喜剧了。

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它是一部历史剧,有个人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但是票房说明并没有特别多的人看。

当然我们大家都是理解的,我们中国的人现在是多么的辛苦,大家都想要放松一下,看个喜剧开心一下。

别国公司都是12小时服务,我们是24小时,当然这是我们想更快的赶超的人家的结果。

法国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其中2小时在喝茶,3小时交流,3小时工作。

我们中国工人稍微一加班就是10小时,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很累了。

对于这部电影,总体来说是很好的,技术效果,人员配置,剧情都很好。

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但是范伟这个演员有点胖了,就是他前期是个厨子,偷吃胖了,但是逃荒那么久还是那么胖就不合理了。

剧情之中,人们饿的一个个倒下,令人心酸,国民党的消极救灾领人愤怒。

用女儿、妻子换小米,体现了人们的无赖、悲凉,地主虽然尖酸刻薄,但是却没有丧失人性。

国民党内部的人大部分实在是太没有人性了,蒋介石虽然前期不救灾,但是后来看到死人太多,也开始救灾,但是他低下的人好像感觉很奇怪似的,他也说北伐之后,他没有和人民站在一起。

流露出一点怀念,可以看出他还是有点关心民众的。

但是很多的国民党人却是完全的丧失了人性,竟然研制了吃一粒可以一星期不饿的救灾丸,我想这次救灾不力也是国民党大失人心,为后来他的节节败退埋下了伏笔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不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甜………….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

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

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

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

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

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

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

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

”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

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

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

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

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

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

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电影《一九四二》表现的这场大饥荒,造成了500万人的死亡。

从1942年春,河南各地开始出现冰雹、大风,然后是遍地大旱、蝗灾肆虐。

饿殍遍野之时,政府仍狂征军粮,并封锁消息,最终导致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死亡。

《一九四二》的结构方式独特,有三条主线,一个村庄的饥饿与逃荒、国民政府的行为方式、记者白修德采访和拯救行动。

这三条线索,最终因为几百万灾民共同的悲惨命运,凝而为一,使影片显出了与众不同的戏剧张力。

冯小刚和刘震云,不一定读过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书,但电影表现的情节,却似乎在证明森对饥荒研究的结论。

只有当人的权利被完全剥夺,才可能导致大饥荒。

天灾只是诱因,权利的不平等、信息沟通不畅,是真正导致大饥荒发生的原因。

因为统治者不用担心自己的权力受到饥荒的影响,所以不会有任何防范的动力,但民主政府不同,因为要面对公众和选票,所以会更有效地防范大饥荒的发生。

饥饿让人感觉迟钝,苦难也会模糊人们的记忆。

但对幸存者和活着的人来说,重新叙述那些苦难的故事,让曾经的苦难重现在当代人的公共记忆中,即是对逝者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对历史创伤的一种修复。

徐帆饰演的花枝为了孩子能活命,把自己卖了;张默饰演的栓柱,为保住孩子的风车,丢了性命。

在冯小刚镜头中,那些被饥饿伤害和凌辱的人,开口说话了,讲述那些在绝境中的悲惨故事,讲述饥饿对他们的伤害和扭曲。

这不只是对他们的伤害,而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是对整体人性的伤害。

当这些逝者开口言说时,他们或许才有可能走出曾经的创伤和屈辱。

这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见证生命在苦难中的尊严。

冯小刚拍的是一部敬畏与悲悯的电影,他敬畏那些苦难中无辜的逝者,他悲悯的是被饥饿和苦难伤害的人性,但悲悯不代表遗忘,反而意味着要让苦难的历史,在当下的公共记忆中复活。

人类不能依靠上帝来清除邪恶,只有自己站出来不断抗争,才可能让同样的邪恶与伤害不再发生在其他人身上。

所以《一九四二》表现出一种沉思者的气质,演员的表演克制而准确,这种对苦难和人性的审视,像在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寻找第二次生命,那些在饥饿中死去的人,通过这些影像似乎才可能摆脱曾经的苦难重负。

这是一部带着创痛、饥饿和血泪的电影,或许只有当我们重新感受这些在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重新感受他们的痛苦、绝望与恐惧时,才能明白正义、敬畏与悲悯的重要。

因此《一九四二》更像是在代表历史和今天的人们,向当年所有无辜的死难者道歉。

电影作为当下影响力最大的公共表达,显然承担着塑造公众集体记忆的责任。

我们不仅需要历史学家的客观与准确,更需要这种影像艺术的叙述与感染力,因为它能让所有人感同身受。

只有让历史的苦难大白于天下,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知我们这个民族,认识到我们如何走到了今天。

1942反映的社会问题?2012-12-12 11:26 本兮情歌悠扬|分类:社会民生|浏览75次我有更好的答案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4条回答2012-12-12 21:33杨杨的夏天|三级自然灾害其实只是次要的,战争是一部分,真正逼死那些河南灾民的是中国政府,大部分的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不顾基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一味的吃喝玩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有的官员报喜不报忧,导致人们名不聊生!评论|02012-12-12 11:36guolaoer|十五级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好!让大家久等了,很高兴同各位记者朋友见面。

昨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了。

这些天来,各位记者朋友们对这次大会作了大量报道,向世界各国传递了许多“中国声音”。

大家很敬业、很专业、很辛苦,在此,我代表十八大大会秘书处,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我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

全会选举产生了七位中央政治局常委,选举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接下来,我把其他六位常委同事向大家介绍一下。

他们是:李克强同志、张德江同志、俞正声同志、刘云山同志、王岐山同志、张高丽同志。

李克强同志是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其他同志都是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大家对他们都比较了解。

在这里,我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衷心感谢全党同志对我们的信任。

我们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这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沉沉的担子。

这个重大的责任,是对民族的责任。

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这个重大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

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个重大的责任,就是对党的责任。

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打铁还需自身硬。

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

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记者朋友们,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

希望你们今后要继续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作出努力和贡献。

一、中国梦的由来第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推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这是中国人民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

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是中国梦之历史源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丰厚资源。

第二,中国人的追梦源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梦是对列强侵华、落后挨打的抗争。

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不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