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背景导学案
新高考历史周年事件(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导学案
新高考历史周年事件(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改革,由王安石在宋神宗时期推行,旨在解决当时国家财政困难、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
1.变法背景:北宋中期,国家面临“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和“两积”(积贫、积弱)的问题,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对立严重,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
2.变法目的:富国强兵,改善积贫积弱的局面,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
3.变法时间:始于1069年,宋神宗时期。
4.变法内容:富国之法:青苗法、募役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强兵之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科举改革: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
5.变法评价:积极方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消极方面: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
6.变法结果: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政治斗争、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等,王安石变法最终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被认为是失败了。
7.历史影响:虽然变法在当时未能完全成功,但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8.相关人物:除了王安石,还有宋神宗、司马光、苏轼等人物与变法有关。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改革之一,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考历史科目中,王安石变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需要学生对其背景、内容、影响等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小试牛刀一、单选题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但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A.是否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B.是否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C.是否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是否打击了既得利益者2.如表为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丝绵和丝织品产量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丝绵”为“万两”,其他为“万匹”)。
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地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其中:两浙路租税额绢37.39 48.48 23.28 轴38.06 50.42 25.01 丝绵35.55 52.64 21.71 绫79.63 20.09 —上供额绢27.11 72.16 30.79油18.32 81.21 26.46丝绵 5.12 94.88 68.17锦绮类24.75 0.09 —绫49.10 18.80 4.51A.政府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B.丝织业已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C.王安石变法取得显著经济成效D.经济重心南移助推南方经济发展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内容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A.推动社会转型B.加强中央集权C.整顿官僚机构D.实现富国强兵4.王安石变法期间,朝廷在汴京设立市易司,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班级:姓名:小组:【课标及学习要求】【重点难点】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2.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对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历史作用的分析;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知识链接】一、五代十国(907年-979年,若定义为唐亡至宋兴之间的时期则是907年-960年),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指中国历史上唐末至宋初的一段分裂割据时期。
在73年时间里,北方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均自命继承大统,但都无力控制全局的朝代。
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在五代之外,在中国南方境内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统称“十国”。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二、北宋皇帝庙号、名字、年号及年代表:1、太祖赵匡胤:建隆 960年-963年十一月;乾德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开宝 968年十一月-976年十二月。
2、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 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雍熙 984年十一月-987年;端拱 988年-989年;淳化 990年-994年;至道 995年-997年。
3、真宗赵恒:咸平 998年--1033年;景德 1004年-1007年;大中祥符 1008年-1016年;天禧 1017年-1021年;乾兴 1022年。
4、仁宗赵祯:天圣 1023年-1032年十一月;明道 1032年十一月-1033年;景佑 1034年-1038年十一月;宝元 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康定 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庆历 1041年十一月-1048年;皇佑 1049年-1054年三月;至和 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嘉佑 1056年九月-1063年。
5、英宗赵曙:治平 1064年-1067年。
6、神宗赵顼:熙宁 1068年-1077年;元丰 1078年-1085年。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积贫积弱的北宋(导学案)【导语分析】本专题学习中国古代第三次重要变法,即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不同于前两次的是这次变法发生在封建王朝中期,是一次为了克服统治危机的自救改革。
结合导语,需明确以下三个方面:一、宋元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晚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混战→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对峙→元朝重新统一全国;二、宋朝时期的历史特征:经济方面:①经济重心南移、改变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②商业取得重大突破,打破时空限制、出现最早的纸币;③棉纺织业兴起、棉布开始成为重要衣料;政治方面:①极力强化中央集权、形成三冗、国家积贫积弱;②与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文化方面:①三大发明取得划时代成就、影响深远;②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重树统治地位;③世俗文学艺术勃兴、诗词戏剧成就斐然。
三、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宋仁宗任用范仲庵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史称“庆历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核心。
【学习目标】1.了解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原因及结果;2、掌握积北宋中期贫积弱局面的表现及成因;3.理解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与积贫积弱局面的联系;4.掌握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
【基础梳理】一、兵虚财乏→形成“三冗”局面、加剧财政危机1、形成根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造成许多弊端。
原因:①晚唐到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割据和分裂混战,给了北宋统治者深刻教训;②北宋政权是武将发动兵变而建立,为避免兵变重演、急需加强中央集权。
目的:防止地方割据和分裂;表现:将地方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全部收归中央;结果:一方面基本铲除了武将专权和地方割据的基础、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另一方面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种下积贫积弱祸根。
2、弊端表现:形成“三冗”局面⑴集中军权造成“冗兵”:①国家每逢灾年就将编入军队(“募兵养兵”赈灾安民);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______(“强干弱枝”);③在边防大量屯兵以防止_____和____ 的侵扰。
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四第二节王安石变法学案设计(无答案)
【学习目标】
掌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具体内容、结局和历史作用等基本知识。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不同阶层利益的再分配,充满着矛盾和风险,应该学习王安石不畏强权的精神。
[学习重点]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A.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国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10.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皇室浪费惊人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王安石变法学案
王安石变法学案引言王安石变法,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为王安石创制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所组成。
这一学案旨在探讨王安石变法的起因、内容、影响以及相关问题。
王安石变法虽然经历了诸多波折,但无疑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之一,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一、王安石变法的起因王安石变法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中国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农村问题。
南宋时期的政治腐败严重,官员贪污腐化、职权失控,导致政治制度的内部矛盾与问题日益凸显。
同时,经济上的财政危机、军事失利等也加剧了社会不稳定。
王安石作为当时的宰相,深感国家的危机,并决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拯救国家。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包括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涉及到财政、军事、教育、人才选拔等多个方面。
在财政方面,王安石推行了“青苗法”和“均输法”,旨在减轻农民负担,提高财政收入。
青苗法通过对农田征收苗谷,解决了财政不足的问题;均输法通过统一征收、储备和分配粮食,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
在军事方面,王安石实行了军队改革,包括强化边防部队、提高士兵待遇、加强军队组织建设等,旨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维护国家安全。
在教育方面,王安石推行了“新学”,鼓励科举考试,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
他还创立了国子监,改革了旧有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具有理论、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人才选拔方面,王安石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通过选拔忠良之风的官员,建立了一支对他忠心耿耿的官僚队伍,推行他的改革措施。
三、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虽然在其任内遭到了许多反对,但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导学案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高二历史编写人:王若东【课标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1)识记“一心三施”:王安石变法的设想与决心;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2)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建立、发展、改革与积极作用;(3)探究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说明变法措施的成效。
【学习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学习难点】(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2)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学习方法】(1)利用图表法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内容(2)分析比较法: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知识链接】(1)复习整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2)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自主学习】一、起用王安石了解王安石其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人。
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
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1、宋神宗为什么起用王安石?(阅读p51内容加以归纳)2、标志:一场更为全面的改革由此开始。
二、富国之法:1、目的:2、主要措施有:合作探究:根据教材内容完成下表:阅读p53“学思之窗”回答,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三、强兵之法1、目的:2、主要措施有:四、取士之法1、目的:2、主要措施:【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北宋皇帝是A.宋太祖B.宋仁宗C.宋神宗D.宋高宗2.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主要在于A.开支过多B.生产过少C.官员太多D.军队太弱3.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整顿吏治C、加强中央集权D.减轻农民的负担4.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A.理财B.整顿军队C.富国强兵D.科举5.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A.徭役繁重B.高利贷盘剥C.“冗兵”与“冗官”D.“积贫”与“积弱”6.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募役法D.市易法7.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不包括...A.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C.设明法科D.首创武举制度8.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导学案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导学案【知识与技能】(1)王安石上台的社会背景与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的关系(重点)。
(2)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的目的、内容、效果难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宋神宗掌权时的社会状况和王安石变法,深刻领会变法的迫切性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背景及变法的主要措施、目的(2)分析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和目的,培养阅读、归纳、概括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针对时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是值得学习和肯定的。
并认识到改革过程的艰难。
预习案一、变法的前提——起用王安石1.王安石上《言事书》:在___________更加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给___________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但没引起重视。
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有()①宋神宗希望克服统治危机②王安石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摧制兼并”等解决办法③宋仁宗很赞赏他的主张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2)起用的标志:___________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___________,主持变法。
3.变法目的和性质:①目的:。
②性质:在不触动的前提下,对局部调整;是改革。
二、变法的具体措施(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1.目的:改变,调整。
2.具体内容:(1)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或谷物给,使农民免受盘剥。
作用:(积极)增加;限制,一定程度。
(消极)强制;利息偏高,农民(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和。
作用:修建大量水利工程,利于和;耕地面积;促进(3)免役法:又称。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收取,雇人服役。
作用:(积极)保证,促进;增加了(消极)对贫苦人是,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4)市易法:在东京设置,收购,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作用:打破了;增加了(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和肥瘠收取赋税,、也不例外。
王安石变法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导学案主备人:温瑞瑞王育娟审核:备课组长:温瑞瑞【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自主预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阶级矛盾激化:原因:、、、,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表现:反抗不断发生。
民族矛盾激化:原因: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表现: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
实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原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集中军权:①设不同机构管辖军队,调兵的没有,统兵的没有,互相牵制;②经常换防各地,以达到的目的,防止武将专权;(2)集中行政权:设几位宰相和,相互牵制,分割相权。
(2)集中财政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大权。
结果:空前强化皇帝专权的负面影响(1)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局面。
为了强化专制集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集军权、更戍法,使得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出现积弱局面。
(2)、、,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局面。
奠定基础——“庆历新政”背景:社会矛盾激化,严重。
目的:缓和,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
措施:①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办法,考核,淘汰等不称职和在任犯罪者;②严格制度;③改革制;④慎选;⑤减轻、重视。
中心措施:整顿。
结果:,原因:。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背景王安法前提:启用王安石(原因,标志)今天不为学习买单,未来就为贫穷买单。
今天不为学习买单,未来就为贫穷买单。
·14·【我的疑问】 王安石变法 主要内容 富国之法 目的:为改变 的局面,调整 。
内容:①青苗法:每年 两季青黄不接时,按自愿原则,由 向 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归还钱粮。
使农民免受 。
②农田水利法:鼓励 和 。
③免役法:又称 。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 收免役钱,雇人服役。
、 也不例外。
高二历史选修1_《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导学案2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通过预习了解宋神宗掌权时的社会状况和王安石变法,深刻领会变法的迫切性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背景以及变法主要措施、目的。
二、预习内容1、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王安石究竟有哪些变法设想能打动宋神宗?起用的标志是什么?起用王安石的目的?2、王安石变法的富国措施、内容及作用。
3、王安石变法的强兵措施、内容及作用。
4、王安石变法的取士措施、内容及作用。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王安石变法的设想与决心;起用王安石变法的时间;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2.理解: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
各项变法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
3.运用:通过课本的图片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三、学习过程:(一)起用王安石探究问题: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1)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3)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变法的主要措施探究问题1:探究问题2:“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试结合变法的内容分析这一思想(1)哪些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2)哪些措施有利于节约政府的开支?(3)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探究问题3:阅读P53【学思之窗】,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探究问题4:材料一:①其次则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则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王安石②材料二:教材第54页两幅图:宋代士人迷恋科举,有谚语道:“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试考不中状元,白做了。
高中历史人教版 选修一 4.2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导学案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审批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学习模块】一、起用王安石1、王安石上书《言事书》】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原因:社会矛盾仍然尖锐;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
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二、王安石变法内容1、目的:巩固封建统治2、核心内容:富国强兵3、具体措施:取士之法①改革(内容上)科举制度:废诗赋取士,注重能力的经义策论考试②整顿太学:③唯才用人:【合作探究】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
”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
”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
”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回答:①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4分)②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4分)③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6分)④材料三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说明你的结论。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第四课:王安石变法问题导读评价单:一、课标要求1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三、知识梳理: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2)极贫积弱局面: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庆历新政:以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二、内容:变法的指导思想:积极开源。
变法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巩固。
变法内容:核心:富国强兵1、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2、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改革官吏选拔三、评价:1、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原因:新法遭到、大商人的强烈反对;失去宋神宗的支持;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2、变法的历史作用:理财:增加;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作用:局面得到改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军事实力得到壮大军事:加强军事实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教育:培养、选拔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作用: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局限:⑴变法是对生产关系进行,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⑵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缺陷,加重,引起反对。
问题解决评价单一、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导学案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导学案编写人:刘海霞、刘永秀审核人:贾江虹审批人:【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引导,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本节重点是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3.★为选做题,C层可不做。
【学习目标】1.牢固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2、通过合作探究、史料分析,加深对变法的背景、内容及评价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3、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学习,享受学习。
学习王安石“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引导】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北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导致北宋中期形成了“三冗”、“两积”局面,这一局面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2、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1043年)。
3、王安石被起用为相,主持变法革新.4、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社会各种矛盾激化(补充)二、王安石变法目的:解决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三、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一)理财:富国之法1、方针:“”、“”。
2、措施:⑴青苗法:内容: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农民渡过难关,到,农民再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该利息率低于当时高利贷。
同时根据每家每户贫富程度,贷款有不同的最高限额。
评价:①有利于农业生产,既限制了地主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削,又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②出现了地方官员强迫百姓向政府借贷的情况,由于利息仍相对较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⑵募役法也叫免役法内容: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
政府事先根据需要,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钱越多。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免役钱。
问题导引:1、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主要措施?失败的主要原因?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保证了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②免役钱对贫困农民造成沉重负担,造成贫民越来越贫困。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导学案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影响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张吉炎一、导入:回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合作探究1:穿越时空,角色体验)在回顾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当时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反响。
请你选择一个角色,设想当时的情境并进行体验。
1.假如你是个大地主或富商,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有直接利益关系?(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等)2.假如你是个农民,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有直接利益关系?(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马法)3.假如你正在部队服役,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军器监等)4.假如你当时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二、过程: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合作探究2: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对于中国古代改革者及改革的结果,有人借用“鱼死网破”这个成语来形象比喻,并将其结果从好到坏分为四种类型,即“鱼”不死“网”不破型、“鱼”死“网”不破型、“鱼”不死“网”破型和“鱼”死“网”破型。
如果按照这种分类,那么王安石变法属于哪种类型呢?(说明:一般“鱼”指改革者,“网”指改革。
)提示:对于王安石及变法的结果,史学界较盛行的看法是王安石被罢官,变法总体上失败。
(合作探究3:结合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期间,黄河流域发生蝗灾和旱灾,一些守旧官僚乘机大作文章。
有个叫郑侠的小官,令人画了一幅“流民图”,描绘灾民的疾苦状况。
他将这幅画呈送神宗,攻击新法造成民不聊生。
朝廷的守旧官僚也群起诬蔑王安石。
甚至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哭着要求宋神宗废除新法。
图一百姓的反对图二司马光等的激烈反对保守派抵制新法图三图四皇后、太后的“哭诉”神宗后迫于压力罢免了王安石(归纳汇总)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具体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④在指导思想上,偏重开辟财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且实行过于急进。
高中历史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导学案(第一课时)【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课前依据课本知识,自主完成,勾画课本基础知识并写上提示语,有疑惑的地方用红笔标注。
2、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3、课堂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4、★为重点班A、B层必做和平行班A层必做,重点班C层,平行班B、C可选做。
【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如“富国之法”(经济改革措施)、“强兵之法”(军政改革措施)、“育才之法”(教育改革措施),评价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自主学习】一、“三冗”与积贫积弱1.“三冗”(1)原因:北宋为加强________,采取一系列措施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2)表现:冗官、________、________。
2.积贫积弱(1)积贫出现的原因:______________所需巨额费用,对________和________的战争费用及________。
(2)积弱出现的原因:削弱武将的________,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________的权力,导致宋军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失败。
(3)“三冗”两积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________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二、“拗相公”1.王安石给仁宗进献《________》,要求“变革天下之弊法”,未被接受。
2.王安石“三不足”精神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理财1.开始变法:________年,王安石任宰相,开始推行新法,核心内容是________。
2.理财内容(1)青苗法①目的:为了解决豪强之家放高利贷导致农民破产的问题,同时增加政府的收入。
②内容: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______或_______作本,在夏秋两收以前以低息借给农民,到夏秋两收之后,农民按20%~30%的利息归还钱粮。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精品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课程标准】(1)了解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作用【重点、难点】重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难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教学过程】一、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三冗”局面及形成的原因:(1)冗官(2)冗兵(3)冗费2、“积贫积弱”局面及形成的原因:(1)积贫(2)积弱3、庆历新政(1)内容:(2)结果4、“拗相公”(1)王安石的志向和担任地方官的经历(2)《言事书》和宋神宗支持变法(3)百折不挠的变法精神二、阅读教材,提炼关键词,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想一想:结合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性质是什么?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影响积极影响:历史局限性:想一想,王安石变法的结局如何?原因何在?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课时训练】(独立完成,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效率)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张载集》材料三(仁宗)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宋史·食货志》材料四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欧阳文忠公文集》回答:(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问题?(2)材料四中的“盗贼”指什么?(3)材料一、二、三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是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官僚机构膨胀,材料二反映出军费开支过大,材料三反映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农民起义军(3)因果关系。
官俸、军费取之于民,土地集中使农民少地、无地,为了生计只有起义。
王安石变法 一轮复习导学案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变法背景:三冗和积贫积弱——三大危机。
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积贫积弱的局面形成。
(1)财政危机: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费、冗兵问题,造成积弱局面;(2)政治危机:北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激化阶级矛盾;(3)边患危机:辽、西夏始终威胁北宋,民族矛盾激化。
2、“庆历新政”夭折,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3、宋神宗继位,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克服统治危机。
二、变法概况:1、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2、目的: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富国强兵。
三、变法内容:1、理财(富国)措施——中心措施①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
积极:政府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配合,纳税户负担减轻,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②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积极: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A. 积极: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
B. 消极: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
④免(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A. 积极: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并增加政府收入。
B. 消极: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⑤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积极: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⑥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积极: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总评:一定程度改变积贫局面;但也存在局限,具有较大争议,新法实施中出现危害百姓现象。
2、强兵措施:整顿军队①将兵法:精简禁军,整编后军队进行训练;各路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
作用:改变了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局面,提高军队战斗力。
②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表现,分析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
理解改革的必要性;
2、通过自主学习准确说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北宋中期形成
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从而认识到改革迫在眉睫;
3、复述庆历新政的内容,总结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并比较其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加深对
改革背景的理解。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学习方法】
采取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导学】
A级(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激化
激化的原因:、、、
激化的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2)民族矛盾激化(见教材资料回放)
原因:;表现:;
【思考探究】
B级1、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知识导学】
A级(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集中军权:①杯酒释兵权;
②枢密院有,统兵将领有无,互相牵制;
③实行更戍法;
集中行政权: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分行政权、枢密院分军事权、三司分财权)(2)、负面影响
①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局面;
②,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局面。
【思考探究】
B级 1、分析三冗产生的原因
冗官原因:
影响:
冗兵原因:
影响:
冗费原因:
影响:
C级 2、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何利弊?
利
弊
【知识导学】
A级(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
背景:;目的:;
措施:规定定期考核业绩;严格制度;改革;慎选地方官吏;
减轻徭役、重视农桑;中心措施:;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思考探究】
B级 1、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
C级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请问:范仲淹“忧”什么?与王安石变法的联系是什么?
【本课小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本课小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当堂检测】
(A级)一、单项选择题
1.北宋“杯酒释兵权”的皇帝是
A.宋太祖B.宋太宗
C.宋仁宗D.宋神宗
2.北宋中期以后,土地大量兼并的最直接影响是
A.农民反抗斗争不断B.大地主、大官僚的出现
C.国家财税收入锐减D.少数民族政权大量收编流民
3.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
A.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B.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相互牵制
C.设三司管财政,削弱宰相权力D.首创皇帝制度
4.北宋加强专制皇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包括
...
A.削弱了军队战斗力B.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C.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与北宋并立的建都今宁夏银川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辽B.西夏C.大理D.金
6.签订“澶渊之盟”的双方分别是
A.北宋和辽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辽D.南宋和金
7.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统治B.打击官僚贵族
C.提高官僚素质D.增强军事力量
8.庆历新政主要针对
A.土地兼并严重B.军队数量庞大
C.官僚制度腐败D.军队战斗力不强
9.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数量增加B.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C.豪强地主大量兼并的结果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
10.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主要目的是
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
C.保卫皇室需要D.防止军事割据
11.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与认识,正确的有
①它是辽宋关系史上的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它是以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的产物③就其客观影响来看是有历史进步性的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12.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3.出现国库亏空,导致“积贫”局面的诸多原因中,错误
..的一项是
A.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B.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
C.给辽和西夏的“岁币”D.“计相”掌管财政,措施不力
14.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加强军事B.丈量土地
C.整顿吏治D.奖励垦荒
B级15、材料解析题: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上述材料反映北宋政治上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北宋统治有何影响?宋仁宗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后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