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时区计算
地理」时间:时区是怎么计算的?
地理」时间:时区是怎么计算的?
全球共24个时区,每15度一个时区。
就是以0度经线为中心,东、西各7.5度组成中时区,然后向东依次划为东一区到东十二区;以西依次划为西一区到西十二区。
东、西十二区为一个时区,东经180度是其共同使用的中央经线。
所以,知道经度,确定东、西时区,再用经度÷15==时区。
如果余数大于7.5,则商+1=时区数,如果小于7.5,商数就是时区数。
区时的计算方法是: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两个地方,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就叫做异侧。
时区数相加==时区差。
两个地方,都在东时区或者都在西时区,就叫做同侧。
时区数相减==时区差。
差几个时区,就差几小时。
东边时间总早于西边。
如:
东八区和东二区,都在东时区,同侧相减。
时区差=8-2=6小时。
东八区和西二区,一东一西,异侧相加。
时区差=8+2=10小时
你知道世界时区最多的是那个国家吗?。
高一地理关于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专题总结
关于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一.地方时计算的一般步骤: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1.找两地的经度差:(1)若两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2)若两地不同是东经或西经,则:经度数相加a)若和小于180°时,则经度差=两经度和b)若和大于180°时,则经度差=180°—两经度和2.把经度差转化为地方时差,(1°=4分钟;15°=1小时)地方时差=经度差÷15°/H3.根据要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二.东西位置关系的判断:(1)同是东经,度数越大越靠东。
即:度数大的在东。
(2)是西经,度数越大越靠西。
即:度数大的在西。
(3)一个东经一个西经,如果和小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如果和大于180°,则经度差=(360°—和),东经在西,西经在东三.应用举例:1、固定点计算【例1】两地同在东经或西经已知:A点120°E,地方时为10:00,求B点60°E的地方时。
分析:因为A、B两点同是东经,所以,A、B两点的经度差=120°-60°=60°地方时差=60°÷15°/H=4小时因为A、B两点同是东经,度数越大越靠东,要求B点60°E比A点120°E小,所以,B 点在A点的西方,应减地方时差。
所以,B点地方时为10:00—4小时=6:00【例2】两地分属东西经A、已知:A点110°E的地方时为10:00,求B点30°W的地方时.分析:A在东经,B在西经,110°+30°=140°<180°,所以经度差=140°,且A点东经在东,B点西经在西,A、B两点的地方时差=140°÷15°/H=9小时20分,B点在西方,所以,B点的地方时为10:00—9小时20分=00:40。
高中地理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和公式(完整版)
高中地理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公式地理时区划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东边的时间也比西边的早。
东边时刻与西边时刻的差值不仅要以时计,而且还要以分和秒来计算,这给人们带来不便。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又称国际子午线会议)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
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
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
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例如,中国东8区的时间总比泰国东7区的时间早1小时,而比日本东9区的时间迟1小时。
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手表,才能和当地时间相一致。
凡向西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慢1小时(比如2点拨到1点);凡向东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快1小时(比如1点拨到2点)。
并且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地理时区计算方法:地方时的计算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纬度上不同的地区见到日出的时间有早有晚,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由于时刻东早西晚,所以每向东15°时间要早1小时,每向西15°时间要晚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地理区时的计算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
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
区时的计算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1.时区的计算:如果要求某一经度的区时,首先要计算出该经度所在的时区。
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经度数÷15°=M(商),n(余数)(n<7.5°时,时区数=M;n>7.5°时,时区数=M+1)根据此公式也可以计算M时区所跨的经度范围,即:15°×M(时区数)±7.5°(15°×时区数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高中地理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和公式(完整版)
高中地理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公式地理时区划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东边的时间也比西边的早。
东边时刻与西边时刻的差值不仅要以时计,而且还要以分和秒来计算,这给人们带来不便。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又称国际子午线会议)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
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
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
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例如,中国东8区的时间总比泰国东7区的时间早1小时,而比日本东9区的时间迟1小时。
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手表,才能和当地时间相一致。
凡向西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慢1小时(比如2点拨到1点);凡向东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快1小时(比如1点拨到2点)。
并且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地理时区计算方法:地方时的计算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纬度上不同的地区见到日出的时间有早有晚,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由于时刻东早西晚,所以每向东15°时间要早1小时,每向西15°时间要晚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地理区时的计算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
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
区时的计算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1.时区的计算:如果要求某一经度的区时,首先要计算出该经度所在的时区。
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经度数÷15°=M(商),n(余数)(n<7.5°时,时区数=M;n>7.5°时,时区数=M+1)根据此公式也可以计算M时区所跨的经度范围,即:15°×M(时区数)±7.5°(15°×时区数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高一地理科目知识点必修一
高一地理科目知识点必修一1.高一地理科目知识点必修一篇一区时、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2.高一地理科目知识点必修一篇二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
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3.高一地理科目知识点必修一篇三陆地水和水循环(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地下水:潜水、承压水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高一地理区时计算知识点
高一地理区时计算知识点区时是指根据地球的自转,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宽度约为15°,以本初子午线,即格林尼治天文台为中心。
区时计算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涉及到计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差异和跨时区的时间转换。
本文将介绍区时计算的基本概念、方法与应用。
一、区时计算的基本概念区时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地球上的不同地点按照经度划分为不同时区,并规定每个时区与本初子午线的时间差。
区时计算依据地球每天自转一周的时间为标准,将地球划分为东半球时区和西半球时区。
二、区时计算的方法1. 判断目标地点的经度所在的时区根据经度的正负值来确定地点所在的时区。
东经为正值,西经为负值。
每经过15°经度线,时区差为1小时。
2. 计算目标地点的区时差异根据目标地点与所在时区的经度差异,计算出与本初子午线的区时差异。
若目标地点位于东经120°,则与本初子午线相差8小时。
3. 跨时区时间转换当需要计算跨时区的具体时间时,需要根据区时差异进行相对应的加减运算。
例如,若某事件在北京时间上午9点发生,而目标地点位于西经30°,根据经度差异计算,该地时间应为北京时间减去2小时,即上午7点。
三、区时计算的应用1. 跨时区旅行和会议安排当人们进行跨时区的旅行或会议时,需要根据区时计算来调整时间。
通过计算时差,可以避免错过预定的交通工具或会议时间,提高行程的效率。
2. 跨时区通讯和国际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之间的通讯和合作变得日益频繁。
区时计算帮助人们预估不同时区的时间差异,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沟通协商,方便跨国合作的进行。
3. 航空运输和时间安排区时计算在航空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航空公司需要合理安排航班时间表,考虑不同时区的时间差异,以确保航班的准点起降和乘客的舒适体验。
四、总结区时计算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计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差异和跨时区的时间转换,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安排行程、计算通讯时间以及航班安排等。
高一地理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人教版 0
一 地方时的产生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相对偏东的的地区最先日出→东早 西晚→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 二 计算的基本原则 每相差15°/时 每相差1°/4分 三 计算公式 己知A地的地方时.求B地的地方时 B地时间=A地时间±(AB地的经度差×4分/1°)
(B地位于A地西侧用-;位于东侧用+) 例子:己知东经110°的地方时为12时,求东经120°的
十一、西一到西十一区,东西十二区并合为一个时区.
(3)每一个时区以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为标 准 作为该时区的区时.
(4)中央经线指能整除15的经线.
120°E 北京
北京时间就是东经120 °的 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2.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1)时区的确定
时区号=己知经度/15
余数大于7.5 商加1为所求
当中国南极长城站(62°13′S,58°55′W) 的区时为1984年12月31日22点时,北京时间是 多少?
5月1号14时
5月2号2时
0时 120°E
180°
A
上图表示南极点上空俯视图的,假设阴影部分表 示1月7日,空白部分表示1月6号,A点的时刻为?
1月6日18时
当广州为10月1日中午12点,纽约(西五区) 时间为多少?
当西12区是1998年12月31日10时5分,东12区 的时间为多少?
当北京时间是1982年12月31日23时35分,东 京(东九区)的区时应该是多少?
余数小于7.5 商为所求
(2)中央经线的确定:时区号×15° 北京(116°E)的时区号 35°W的时区号
(3)区时的计算 己知A地区时,求B地区时. 步骤:先确定AB地的时差. AB同在西经度或东经度时区号相减,大减小; AB分别在东经度和西经度,时区号相加. 公式: B地区时=A地区时±AB地时差 (B在A的西侧用-;B在A的东侧用+) 例题:西五区的区时为12时,求东五区的区时?
高一地理计算区时等方法
◆区时的计算●方法1公式法: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则取“—”;2数轴法: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是进行区时计算的好方法;计算时遵循东加西减、一区一时的计算法则,注意日期的变化;●区时的性质:①严格按照各时区中央经线地方时与太阳光照的关系来确定某时区的时刻,同一时区不会因经度的变化而改变区时;②严格按照“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区区计较,整时换算”进行区时计算;③由于区时是对时区跨经度15°而言的,有平面二维空间区域,具有相对统一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同区同时,使用方便,克服了时间在钟点上的混乱;实际上,每个国家或地区,为了采用统一的时间,一般都不严格沿经线划分时区,而是按自己的行政边界和自然边界来确定时区;●区时的计算方法:①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②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后取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差值;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③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则取“-”注意事项:计算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加一天;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所得数的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减一天;例题3:已知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是正午12点,东经116°的地方时是;而另一地点的地方时为6点56分,它所在的时区是区;答案:19时44分西5●时区图的判读第一,地球上划分日期的经线的确定例题4: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图1,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①.甲地时间为: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B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判断②.甲地时间为: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C③.北京为: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D.7日20时 B解题思路:1在地球上使日期发生变化的地方有两处:一处为180°经线;另一处为时间是今日0点或昨天24点处;因此,如图1AB与BC两条经线中,有一条必为180°经线,而另一条则为7月6日的24点或7月7日的0点所在的经线,那么,哪条是180°经线呢2180°经线的确定根据地球运动方向题干中的隐含条件:圆心为北极点,180°经线的东侧比西侧的日期要晚一天;而图中经线BC东侧为7月6日,西侧为7月7日,则经线BC为180°经线;确定了180°经线的位置,其它经线的度数就迎刃而解了;第二,变换图形,化解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时区图,我们习惯于侧视平面图;若将题目上的俯视图转换为侧视的平面图,问题就变得清晰了;根据题目条件,全球只有两个日期且互相平分;因此题图可转换为图4;这样,甲地时间及北京东八区时间就一目了然了;例题4第③小题的计算方法:先根据题目条件转绘为如上图,则:X=7月7日3时+8-3=7月7日8点第三,对时区图的再认识在时区图的学习中,一是不仅要重视时间的换算,同时要注意全球日期的分布;例如:当全球只有一个日期时,太阳直射在哪条经线上北京时间是多少例如当全球1/3的地方为7月6日,2/3的地方为7月7日时,北京时间为多少反之,当全球1/3的地方为7月7日,2/3的地方为7月6日时,北京时间是多少二是要重视图形的变换,化繁为简;只要是计算时间的题目,不论是文字题还是图表题,均要转化为侧视平面图,使题目直观明了;例如:已知50°W为某月3日20点,求北京的区时是几点先将题目转绘为如上图,从图上可知:①两地时区差为3+8=11,则两地相差11小时②因北京位于50°W东面,故北京比50°W早11小时;根据时间计算的东加西减的原则,北京的区时为3日20时+11时=4日7时;三、日界线●日界线的划分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在解题过程中同样强调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帮助思维;●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以免影响一些国家或地区时间的完整性,实际上并不完全在180度经线上,而是有几处偏移成为折线;因此,越过180度经线日期的变化就有三种可能:如箭头A、B、C:日期不变如箭头D、E:日期加一天如箭头F、G:日期减一天●日界线的性质:①更日性:只要地方时所在经线和时区中央经线过这两条日界线,都要更换日期;在钟点上,人文日界线两侧是相同的;在时间上,自然日界线两侧是连续的;②运动性:人文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运动的自转东移;自然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运动的位置西移,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静止的;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③转折性:为了照顾人文日界线附近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方便,人文日界线不完全按180°经线定位,而是在有些地方成折线在海洋上通过,从北极开始通过白令海峡,绕过阿留申群岛西边,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之间,经过新西兰东边,继续沿180°经线到南极为止;自然日界线隐形而规则,和地球上对应经线平行;④意义性:人文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自然日界线是当地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日界线的用法:以任何时刻过人文日界线,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更换日期,钟点相同,因此,人文日界线两侧时间不连续,但钟点是一致的;而自然日界线只能以0时通过,两侧时间是连续的;时间计算相关规律总结1.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时区相同,区时相同;2.经度相差1度,时间差4分钟,东早西迟;区时东加西减,需注意日期变更;3.昼半球中央经线是直射点所在经线,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0时或24时;4.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5.日出时间为:夜长,日落时间=24-夜长;6.地球上新旧日期分界线:地方时0时所在经线、180度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但注意理论日界线与实际日界线不完全重合;7.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中时区区时,即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的地方时;8.南北半球昼夜反对称原理——纬度相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两点,一点的昼长等于另一点的夜长;9.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中时区区时,即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的地方时;10.南北半球昼夜反对称原理——纬度相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两点,一点的昼长等于另一点的夜长;时间计算专题一、地方时1、地方时只与经线经度有关,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2、地方时计算T求=T已知±经度差4分钟/1度要求点在已知点东边用“+”、反之用“-”经度每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例:已知我国最西端73°E为某日8点,求我国最东端135°E地方时为多少二、区时1、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2、求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数15°3、时区范围=中央经线的度数±7.5°4、相邻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5、区时计算T求=T已知±时区差要求点在已知点东边用“+”、反之用“-”三、国际日期变更线 1、国际日期变更线180°自西向东过180日期减一天2、两天分界线从0点所在经线沿地球自转方向到国际日期变更线180°为今天;从国际日期变更线180°沿地球自转方向到0点所在经线为昨天四、北京时间北京时间采用东八区区时,也是东经1200地方时;五、太阳光照图时间判断:1、不管是剖面图还是俯视图,如果有出现赤道,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2、平分白昼的哪条经线为12时,平分黑夜的哪条经线为0时;。
(总结)高一地理计算公式与计算时区
(总结)高一地理计算公式与计算时区距离计算1.原理纬度1°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cosφkm2.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55ˊΝ,11°56ˊΕ)距离北极多远?计算方式是:111km/1°×(90°-78°55ˊ)≈1221km地方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2.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3.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180°÷15°=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区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一所在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
高一地理地方时区时计算
3.地球自转一周360°用掉24h,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间计算尺度。
1=°4min ,15°=1h。
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太阳光总是从东方扫向西方。
所以,东方总先见到太阳,先正午,先天黑,即时间比西方要早。
每条经线都把太阳位于其天顶时当做正午12点,两个正午之间划分为12个小时,于是每条经线都有自己的时间标准。
这样由于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如果我们知道了A地的地方时,如何计算出B地的地方时?B地的地方时=A 地的地方时±经度差× 4分钟/1°,如果B在A的东面则用加,在西面则用减。
经度差的计算,若都是在东/西经区则减,若分属东西经区则加。
【几个练习题练练。
学习千万不可眼高手低,注重基础很重要,还记得老师说的那个基础练出的状元彭蔚吧!】1、当120oE为11点时,求140E为几点?(12:20)2、当20oE为1点时,求40 oW为几点?(前一天21点)3、当80oW为16点时,求70o E为几点?(第二天2点)时区的换算全球360个经度,若用360个时间标准,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麻烦。
于是,我们人为将地球360个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
对应24h每天,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
【有了划分的时区,计算两地的时间差我们可以先求出两地所在时区,再用时区差来计算】中央经线:每个时区正中央的那根经线。
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
其他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度的整数倍,即15°乘以该时区的编号数。
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20°E (15°×8=120°)。
①若所得余数<7.5°相除所得商为时区数②若所得余数> 7.5°时区数为所得商+1。
时区差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用时区数轴,这两种方法也适合地方时计算】⑴在零时区两侧(或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的换算:所求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时区差。
高一必修一地理各地的时区的计算
高一必修一地理各地的时区的计算时区(Time Zone)是地球上的区域使用同一个时间定义,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学术用语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高一必修一地理各地的时区的计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一地理各地的时区的计算一.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
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
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
地方时把一天中太阳对于当地位置最高(太阳位于上中天)的时刻定为中午12时,遵循“东早西迟”的原则,其差异是1小时/15°、4分钟/1°、4秒钟/1′。
应用: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每度)×经度差说明: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选“+”,西侧选“-”。
②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两地经度之差(大减小),异侧为两地经度之和。
二.区时(一)时区的划分为了避免世界各地时间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因为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共360°),即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
具体划分方法如下: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其实,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仅为半时区。
应用:(1)已知某地经度,推算时区的公式某地所在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说明:①若所得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序数为所得整数;若所得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序数为所得整数加1。
②某地在东经度为东时区;在西经度为西时区。
(7.5°E至7.5°W为零时区;172.5°E至172.5°W为东西十二时区)。
高中地理地方时区时计算课件人教版必修1
读下图,阴影部分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若北京时间为10时, 标出图中A,B点经线 的度数。 2时 A点日出时刻是------6时 B点日出时刻是-------
读下图回答(阴影部分为黑夜)
18时 • A-------时日落, 19时 时日落。 • B------• 北京时间为 20 时时 ------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 同在东时区 时区号大在东 差 同在西时区 时区号大在西 分在东西时区 和: →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
已知东三区区时是14时,求北京时间 和 78°W所在时区的区时?
北京时间:19时 78°W区时:6时
• • • • •
°W
下图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区为3月 21日 ,非阴影区为3月22日,回答 下列问题: • NA的经度是 ---60 ° E ----• NB的经度是 ---180° ----• 3)这时北京时间 22 日---4时 为------
五、读图,已知AB为昏线,此时太 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23°26´S、120°E B、23°26´N、110°E C、23°26´S、110°W D、23°26´N、150°W
六、如右图所示,(阴影部分为黑 夜) • 1、北京时间为 12 22 24 -----月----日----时 • 2、此时北京的 气候特点是 寒冷干燥 --------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 公式:90°—H=两地纬度差
• 说明: ①H:正午太阳高度; • ②纬度差:同半球 Φ-δ( Φ﹥δ) • δ -Φ( δ﹥Φ) • 两半球:Φ+δ • Φ:所求点地理纬度, • δ:直射点地理纬度。
高一地理计算时间知识点
高一地理计算时间知识点时间在地理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分布等诸多地理现象密切相关。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与时间有关的计算方法。
本文将围绕这些地理计算时间的知识点展开讨论。
一、时区计算地球被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5°经度。
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度0°作为起点,向东西两个方向依次增加或减少。
当我们要计算某一地点相对于格林尼治时间的时差时,只需将其所在经度除以15即可。
例如,某地经度为135°E,那么它与格林尼治的时差为9小时(135°/15=9)。
二、经度和时间的换算经度换算为时间的方法,可以通过乘以4再除以60。
即一个单位的经度对应15分钟的时间差。
例如,在120°E处,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早8小时(120°×4÷60=8)。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理位置的经度来计算相应的时间差,便于理解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三、地球自转速度计算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根据测算,地球的自转速度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个缓慢下降的过程。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如何计算地球自转速度。
地球的自转速度可以用日平均自转速度来表示,共计24小时。
而实际上,地球在不同时间以不同的速度自转,所以我们需要计算地球在不同时刻的自转速度。
假设地球自转一周共360°,即每小时自转15°,那么我们可以用360°除以24小时,得到每小时自转15°的结果。
根据这个结果,我们可以推导出其他时间段的自转速度。
例如,要计算某一地点早上8点到中午12点之间的自转速度,可以首先计算这段时间的总自转角度,即4小时×15°/小时=60°。
然后再将这个角度除以时间的差值,即60°/4小时=15°/小时,得到所需的自转速度。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公式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公式?之袁州冬雪创作
1、求时区:
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3、求地方时: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1.地方时
①概念:因经度而分歧的时刻
②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同纬度偏东地点时刻早.经度每隔15º,地方时相差1小时.
③计算公式: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
(所求地在东,“±”号取“+”号,反之取“”号)2.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实际上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每隔经度15º划为一个时区.
②区时:各时区同一使用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就叫区时.时刻为东早西晚.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③计算公式: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跪求高一地理必修一地方时与区时计算技巧与方法
跪求高一地理必修一地方时与区时计算技巧与方法地方时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地方时把一天中太阳对于当地位置最高(太阳位于上中天)的时刻定为中午12时,遵循“东早西迟”的原则,其差异是1小时/15°、4分钟/1°、4秒钟/1′。
应用: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公式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每度)×经度差
说明: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选“+”,西侧选“-”.
②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两地经度之差(大减小),异侧为两地经度之和。
区时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为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每个时个时区标准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个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东西十二时区时刻相同,而曰期相关1天。
应用: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公式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两地的时区差数
说明:①若所求在已知地的东边,选用“+”,西边选用“—”.
②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差数为大的时区序数减去小的时区序数;若两地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时区差数则为两地时区序数之和。
③求得的时间是0至24,为当曰时间.24点也可写作次曰零点.若求得的时间大于24时,则所求地已进入明天,钟点要减去24小时,曰期则要加1;或求得的时间为负值,则所求地应该为昨天,钟点要加上24小时,曰期则要减去1。
如何计算高中的地理区时
如何计算高中的地理区时地理区时是一个难题内容,要如何学好它呢?下面是我们采集收拾的计算高中的地理区时方办法以供大家学习!一、直线法所谓直线法,也可叫数数法,就是先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划分出24等份,标注出24个时区。
在图中标注出已知地点所在的时区和未知地点所在的时区。
依据每向东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每向西跨越一个时区,时间降低一小时,一个一个地往前数。
如已知北京为上午10时,求东二区的区时。
就可以从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开始向西数时间10、9、8、7、6、5、4,一直数到东二区,正好是4时,那样东二区的区时就是上午4时。
这种通过数数的办法最好避开日界线。
即将中时区放在中间,而把东西十二区分开。
如果计算中确实要经过日界线,在直线上可以把东西十二区直接标成十二区,以免把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数成两个时区而出现错误。
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这种办法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但结果非常靠谱。
所以这种笨办法可以为学生挣得3~4分,甚至更多。
但是这种办法有时或许会很烦而且不管用,特别是涉及到地方时计算时。
二、公式法公式法是区时计算的万能钥匙,时时管用。
借助公式法进行区时计算的步骤大致是:第一步是求时区: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的时区。
其换算公式是:15=该地所在的时区。
所求地为东经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所求地为西经度则求出的为西时区。
如求130E所在的时区,用公式法求解如下:15=9.2,取整数9,舍去余数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东九区。
第二步是求区时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状况。
A.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1小时;B.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区时差=1小时或区时差=[+]1小时;第三步是求区时: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状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
不过日界线:A.所求区域时=已知区域时+区时差;B.所求区域时=已知区域时-区时差;过日界线:A.所求区域时=已知区域时+区时差-1天;B.所求区域时=已知区域时-区时差+1天。
高一地理地方时区时计算
3.地球自转一周360°用掉24h,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间计算尺度。
1=°4min ,15°=1h。
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太阳光总是从东方扫向西方。
所以,东方总先见到太阳,先正午,先天黑,即时间比西方要早。
每条经线都把太阳位于其天顶时当做正午12点,两个正午之间划分为12个小时,于是每条经线都有自己的时间标准。
这样由于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如果我们知道了A地的地方时,如何计算出B地的地方时?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1°,如果B在A的东面则用加,在西面则用减。
经度差的计算,若都是在东/西经区则减,若分属东西经区则加。
根据地方时推算经度例:当衡阳市八中太阳当顶时,我们手表上的时间为12时30分,问衡阳市八中所在地的经度为多少?12时;信息1:太阳当顶,即地方时为信息2:手表上的时间是“北京时间”,即东经120°的地方时;解题思路:通过求已知地点与未知地点的地方时之差,得出两”的原则,求衡阳市地的经度差,再根据“地方时东早西晚八中所在地的经度。
:12时30分-12时=30分钟首先求两地的时间差是:30分钟/4(分钟/1°)=7.5°时间差转换成经度差120°-7.5°=112.5°E最后两者想减得出八中所在地的经度:【几个练习题练练。
学习千万不可眼高手低,注重基础很重要,还记得老师说的那个基础练出的状元彭蔚吧!】1、当120ºE为11点时,求140E为几点?(12:20)2、当20ºE为1点时,求40 ºW为几点?(前一天21点)3、当80ºW为16点时,求70ºE为几点?(第二天2点)时区的换算全球360个经度,若用360个时间标准,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麻烦。
于是,我们人为将地球360个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地理第方式的计算:
1.一个原理:东边的时刻早。
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
边先看到日出。
东区区时早于西区区时;东西时区越往东区时区越早。
2.二种线:特殊的时间经线和两个日期界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
(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秋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
(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
东经为东市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
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六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相差十三个时区。
(3)计算时区: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减。
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七区
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
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4.四个注意:
(1)时区与地方时的关系。
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
因此,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区时: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统一使用一种时刻,这种蚀刻叫区时。
区时也叫标准时,每一区时都用该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全区通用的时间(经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这个时间称为这个时区的区时,在区时上,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比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比较晚。
如,东八区是12点,东十区是14点,西二区时2点。
即东八区比西二区早十个小时,比东十区晚两个小时。
(2)180°经线与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日界线)并不完全吻合。
①国际上规定了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全称叫“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②日期计算法则:“东减西加”,即由东十二区向东穿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少一天,由西十二区向西穿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一天。
③时间计算法则: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所以两时区的时刻相同。
④穿过日界线计算日期时,要注意日期的变化、月份的变化(大小月差异,平年与润年的月份变化)、年份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计算公式: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时间)×2=(日落-12)×2
夜长=(24-日落时间)×2=(12-日落时间)×2
(4)挖信息,活应用。
5.找两地的经度差:
①如果已知地和要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
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
②如果已知地和要求地不同是东经或西经,则:
经度差=两经度和(和小于180°时)
或经度差=(180°—两经度和)。
(在两经度和大于180°时)6.把经度差转化为地方时差,即:
地方时差=经度差÷15°/H
二.高中地理中地方时的计算需要明确东西位置关系的判断:
(1)同是东经,度数越大越靠东。
即:度数大的在东。
(2)是西经,度数越大越靠西。
即:度数大的在西。
(3)一个东经一个西经,如果和小于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如果和大于180°,则经度差=(360°—和),东经在西,西经在东;如果和等于180,则亦东亦西。
三.高中地理中地方时的计算应用举例:
【例1】已知:A点120°E,地方时为10:00,求B点60°E的
分析:因为A、B两点同是东经,所以,A、B两点的经度差=120°-60°=60°
地方时差=60°÷15°/H=4小时
因为A、B两点同是东经,度数越大越靠东,要求B点60°E比A点120°E小,所以,B点在A点的西方,应减地方时差。
所以,B点地方时为10:00—4小时=6:00
【例2】已知:A点100°W的地方时为8:00,求B点80°W的地方时
分析:A、B两点同在西经,则:A、B两点的经度差=100°—80°=20°
所以:A、B两点的地方时差=20°÷15°/H=1小时20分
因为A、B两点同是西经,度数越大越靠西,B点80°W在A点100°W的东方,应加地方时差.
所以:B点的地方时为8:00+1小时20分=9:20
【例3】已知:A点110°E的地方时为10:00,求B点30°W的地方时.
分析:A在东经,B在西经,110°+30°=140°<180°,所以经度差=140°,且A点东经在东,B点西经在西,A、B两点的地方时差=140°÷15°/H=9小时20分,B点在西方,
所以,B点的地方时为10:00—9小时20分=00:40。
【例4】已知A点100°E的地方时为8:00,求B点90°W的地
分析:A点为东经,B点为西经,100°+90°=190°>180°,
则A、,B两点的经度差=360°—190°=170°,且A点东经在西,B点西经在东。
所以,A、B两点的地方时差=170°÷15°/H=11小时20分,B 点在A点的东方,
所以B点的地方时为8:00+11小时20分=19:20。
【例5】已知A点100°E的地方 8:00,求B点80°W的地方时。
分析:A点为100°E,B点为80°W,则100°+80°=180°,亦东亦西,即:可以说B点在A点的东方,也可以说B点在A点的西方,A,B两点的地方时差为180÷15/H=12小时。
所以B点的地方时为8:00+12小时=20:00或8:00—12小时,不够减,在日期中借一天24小时来,即24小时 +8:00—12小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