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定风波》《临江仙》 《太常引》《浣溪沙》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 析。
• 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上片由一个“忆”字引起, 回忆二十年前英豪的欢聚,是想象虚写;下片用“二十 余年如一梦”来概括世事的变幻无定,写历尽沧桑之后 的无奈之感,感叹盛衰兴亡,是对现实情感地抒发。忆 昔和感今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发为浩叹的苍凉之音。
• 5.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 情景的用意是什么?
• 词的上片描绘了往昔一幅优美闲适的图景:大家曾在 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 静静东流;在杏花的疏影里,词人与朋友们借着酒兴, 畅谈理想, 尽情游乐吹笛直到天明。
• 用意:与下片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 5.能表达本词主旨游 》(陈与义)
• 1.《临江仙》全诗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 这首词上片忆旧,下片抒怀,词人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
抒发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的情怀。
• 2. 请从语言、意境、表现手法任选角度,赏析“杏花疏影 里,吹笛到天明”。
• 6.赏析“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的表达效果。 •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
把斜阳当做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 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清新喜悦之 情。
《定风波》苏轼
7.赏析经典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
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 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 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3.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 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 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 所谓晴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_6课外古诗词诵读
点
拨
慨,抒写了诗人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表现了诗人
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对元军的蔑视以及决心饿死
殉国、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诗歌赏析
诗
歌
首联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写梅花不是写实景,
鉴 赏
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
示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颔联抒写了行程中作者的悲苦心情,两个“出”字
诗歌理解
·
作 者
王磐(约1470—1530), 字鸿渐,高邮(今属江苏)
人,明代散曲家。少时薄科举,筑楼于城西,终日与文人
背 雅士歌吹吟咏,因此自号“西楼”。所作散曲,题材广泛。 景
这首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当时宦官当权,他们在交通
要道运河上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
王磐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首《朝天子·咏喇叭》,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大明江山支离破碎,
疮痍满目,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留下无限的眼泪。诗
人一直期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恢复故
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
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诗歌赏析
颈联袒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已经泉路近”, 诗人意识到生命行将终结,“欲别故乡难”,诗人念及自己未能 尽之责任与义务,内心涌起了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之情。
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诗歌赏析
主
旨
该作品表面上写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借物抒怀,讽
点
拨 刺和揭露了明朝中后期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
行径,表达了人民对宦官的痛恨、憎恶之情。
Hale Waihona Puke 歌赏析诗这首曲是作者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迈之情。“谁怕”二字,运用反问,表达了词人对自然风雨、
人生风雨的毫不在乎。最后一句写出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时
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诗歌赏析
。后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雨过天晴,回头看刚才狂 风大作、骤雨肆虐的地方,一切都归于平静,其中包含着深刻 的人生道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 难都会过去。这里一语双关,投射出词人对生活的感悟,表现 了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
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
的作品。题材广阔又擅长化用前人典故入
词,风格沉雄豪迈、慷慨悲壮。
诗歌理解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 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 (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他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 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他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 被采纳,所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
诗歌理解
这首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作于宋神宗元丰 五 年(1082) 春, 是 苏 轼 因“ 乌 台 诗 案” 被 贬 为黄 州 (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歌赏析
主
旨
此词通过描述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
点
拨 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词人虽处逆境而不
诗歌赏析
主
旨
这首词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
点
拨 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
失地的政治理想。
诗歌赏析
词
鉴 赏
上片对月抒怀。开篇两句写中秋的圆月皎洁,月轮
转动,暗示着时光流逝。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向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41张PPT)
情寄何处?
指什么?其中蕴含什么情感?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一个“闲”字,写出了词“人古的今百多无少聊事赖,。渔其唱中起有三知更交。零”落流的露寂出寞词,人有壮 志未酬的无奈,还有怎面样对的惨心淡境时?局强作轻松的沧桑!
“古新今晴悲”慨指、天国刚恨放家晴愁,,这都里融登入楼“看渔新唱晴”,之纾中解,了也作就者将内沉心挚的的郁悲闷感。化为 旷达的襟怀。
了解作者
“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 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其词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 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 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写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 等出使觇(chān)梭(suō)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 篇大约作于此行中。纳兰词多婉约,这首词却颇有一些豪迈 情怀。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上阕忆旧。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回忆在洛 阳时与好友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表达出对美好往事的怀念。 回忆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伤感,所以美好的怀念也纠缠着知交零 落的寂寞。
悟情感
这首词上阕忆旧,下阕感怀。词请人读陈词与的义下为阕何,而看“看惊表”达?了词 人怎么样的情感?
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
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国破家亡,亲友离散;时光易逝,年华已老;今昔巨变,往日的美 好不再。
有国破家亡的悲痛,又有劫后余生的沧桑感慨。
悟情感
在北宋的盛世繁华里,词人可以与友人纵情宴饮,满是豪情。 而现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闲国”破点家明亡了之词痛人的什词么人心,境又?将“魂新牵晴何”方是?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九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字词解释及译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字词解释及译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字词解释及译文词句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字词解释及译文词语注释⑴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⑵旧游:昔日的游览。
洛中:指洛阳一带。
⑶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⑷豪英:出色的人物。
⑸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月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⑹疏影:稀疏的影子。
⑺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⑻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⑼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⑽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白话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
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伯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元散曲) 张养浩
散曲
是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 情、写景、叙事。形式包括小令、带过曲、 套数三种形式。主要形式有小令、套数 。
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 子,称为小令。
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宫 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曲,称为套曲。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691329),汉族,字希孟, 号云庄,山东省济南市 章丘市相公庄镇人,元 代著名散曲家。诗、文 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代表作有《山坡羊·潼 关怀古》《山坡羊·骊 山怀古》等。
﹙心理矛盾﹚ 尾联:坚贞不屈,尽忠报国。
诗歌小结
此诗是诗人被清兵逮捕诀别故乡时所作。 全诗以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在对山河的一 片深情中,抒写了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末路的哀 痛,音调悲凉,文情并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 术力量。
主题
全诗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 难酬的无奈。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依恋, 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把握 节奏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
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
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
土。
山坡羊·骊lí山怀古
词牌名
骊山四顾,阿ē房páng一炬jù,
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
阿房宫,秦宫殿名
当时奢shē侈chǐ今何处?只见草萧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在故乡云间被清兵 逮捕后,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是一 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从体裁看,是一 首五言律诗。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 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 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临江仙》《太常引》《浣溪沙》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作品赏析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词前小序,交代作词的缘由。词人出游遇雨,雨具被拿 走,却不慌不忙,在雨后吟成此词。
作品赏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首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 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次句是前一句的延伸,呼应小序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引出下文“谁怕”。这两句是 全篇关键,以下内容也是由此生发。
古今幽恨/几时平!
关城:关塞上的城堡。
作品赏析
浣溪沙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 不真切。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抹烟霞,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夕阳西 下,半竿残阳,而关城依旧。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 事,心潮起伏不平。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 河南)人,宋代诗人。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 济南)人,南宋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其词 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 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穿林打叶声:指雨点透过树林打 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高声吟咏。 芒鞋:草鞋。 胜:胜过。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 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作品赏析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料峭:形容微寒。 斜照:偏西的太阳。 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作品赏析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 事,渔唱起三更。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以及诗词诵读技巧的掌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运用恰当的诵读技巧表达诗词的情感。
2.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古诗词素养。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旨在让学生在已有古诗词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诗词诵读的范畴,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诵读技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熟悉并背诵九年级下册推荐的课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生平。
(3)参加学校组织的古诗词诵读比赛,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3.个性化作业: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古诗词鉴赏的难度,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2)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填空、翻译等练习,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
3.诵读技巧讲解:结合实例,讲解古诗词的停顿、重音、语调等诵读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讨论,探讨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性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2.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九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朝天子
这首诗语言虽质朴,但感 情跌宕豪壮。全诗散发着深沉 的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之情,读来荡气回肠,是一首 感情真挚的爱国诗篇。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 元代文学家。为人正直敢言,为官清廉。其所作散曲 以豪放著称,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 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 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这首散曲表面上写喇叭和 唢呐的热闹喧嚣,实际上是借 物抒怀,借喇叭和唢呐讽刺和 揭露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欺压 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 人民的痛恨情绪。
《别云间》是夏完淳在故 乡被清兵逮捕后,被押往南京 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作者在诗 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 决心,另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 的故今日又南冠。 现在又成了俘虏。 无限山河泪, 大好河山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 谁言天地宽。 谁还敢说天地宽阔又广大。 已知泉路近, 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 欲别故乡难。 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毅魄归来日, 在我不屈的魂魄归来的日子里, 灵旗空际看。 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 阿房:指阿房宫。 一炬:指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毁阿房宫。 萦纡:回环曲折。
翻译:在骊山上四处看看,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 烧没了,当时的奢侈景象,现在在哪里? 只看见了萧 疏的草,水波回旋,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 漫的树林中了。看看列国的周齐秦汉楚,这些国家, 赢了的,都变成了土;输了的,也都变成了土。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 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 仗:倚仗,凭借。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 水尽鹅飞罢:比喻民穷财尽。
九年级下册定风波等四首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下册定风波等四首课外古诗词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定风波》。
1、《定风波》原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译文: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初中九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原文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边防驻军地鼓声。
戍,驻防。
··指实行宵禁,禁止行走。
何况,况且。
··译文戍楼上地更鼓声断绝了们地来往,边塞地秋夜里,传来了孤雁地哀鸣。
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地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已经无法打听到它们地消息。
寄往洛阳城地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地现实主义诗,被世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它作品还有《春望》《兵车行》等。
作者·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诗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地弟弟在它身边,其余三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主旨诗通过描绘白露时节月夜所见所思所感等,表达了自己在愁思夹杂地生离死别地焦虑不安之情。
既怀家愁,又为家前途命运忧虑,诸多感慨涌上心头。
诗歌鉴赏首联通过诗自己地所见所闻描绘出一片凄凉地景象,渲染了悲凉地气氛。
颔联点题,"月是故乡明",诗所写地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地主观感情地心之景。
这种以幻作真地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诗微妙地心理,突出了其对故乡地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诗如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地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它地绵绵愁思夹杂着生离死别地焦虑不安,语气沉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PPT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 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 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作者档案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 ,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县人。南宋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把满腔激情和对 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 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 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 不乏细腻柔媚。现存词六百多首,有 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东坡七 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府》等传世。
词语解释
(1)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2)雨具先去:雨具先前被拿走了。 (3)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4)已而:向来。方才。过了一会儿。 (5)吟啸:高声吟咏长啸。 (6)料峭:形容微寒。 (7)斜照:偏西的阳光。 (8)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词语解释
课件PPT
(1)旧游:昔日的游览。 (2)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 (3)豪英:出色的人物。 (4)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5)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 (6)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7)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参午桥桥上畅饮,坐中多是杰出的英 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对 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 一切,就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 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 都付与这三更唱起的渔歌声中。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识记的内容过多,检测同学们背诵的时间少。
九年级的学生具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理解词意。
2.体会词人作品中蕴含的真挚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人。2、写作背景
《定风波》: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苏轼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上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下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4)《浣溪沙》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是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浣溪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chān)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 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 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 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 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作者档案
王磐(约1470-1530)字鸿 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 人,明代散曲家。其散曲题材 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 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 有《王西楼乐府》。
参考译文
三年为抗清兵而四处漂泊, 今天兵败被俘。无限美好河山失 陷令人伤痛落泪,谁还说国家的 天地广阔?我已经知道黄泉之路 将要来临,想到就要永别故乡, 心里实在难过。等我的英魂归来 那一日,灵旗下我会看到收复故 国的河山。
诗歌赏析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 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 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 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 荡气回肠,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 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 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词语解释
⑴南冠(guàn)《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锺 仪被俘,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 “南冠”为俘虏的代称。 (2)泉路:黄泉路,指死亡之路。 (3)毅魄,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 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4)灵旗,灵幡,旧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语义双 关,也暗指战旗。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档案
夏完淳(1631-1647)字存 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 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 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 龙起兵抗清。失败后只身流离 于湘、鄂一带,后返乡。清顺 治四年(1647)被捕后就义于 南京。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 面:“_料__峭__春__风__吹__酒__醒__,__微__冷___, _山___头__斜__照__却__相__迎__。”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 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 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
一、定风波 苏轼
文本背诵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名句理解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 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 雨无所谓晴了。
默写自测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理解默写:
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 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 是:_古__今__多__少__事__,_渔__唱__起__三__更__。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作者以饱蘸着久历 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 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诗句是:二__十__余__年__如__一__梦__, _此__身__虽__在__堪__惊___。
理解默写: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 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_把__酒__问__姮__娥__:_被__白__发__, _欺__人__奈_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 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 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 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句是:_斫__去__桂__婆__娑__,_人__道__是__, _清__光__更__多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细研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 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
出下文的“谁怕” 。“何妨”二字 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了挑战色彩。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 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 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 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 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古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 w w /
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旎的古诗词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
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 由此生发。
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精读细研
上阕小结
词的上阕表现出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 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 来使人耳目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精读细研
形容微寒。
偏西的阳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 w w /
说一说:根据你的理解,古诗词中的
“序”有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
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本词序的作用: 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和作
者的心情。
精读细研
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高声吟咏长啸
草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蓑衣,用棕等制成的雨披
译文: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长啸,从容而行呢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呢?披上 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
定风波
苏轼
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过了一会儿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 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我)就作了这首词。
精读细研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 w w /
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 人生态度。
3.“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你分析其表达 效果。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词人经过风雨之后, 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 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 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 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精读细研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 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 足挂齿?
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词的上阕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在作者眼里,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写作特色
1.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 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现了作者虽处逆境屡遭挫折
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 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
临江仙·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 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南宋初官至 参知政事。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 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 之一。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 怀时事的作品,诗风大变。又能词。有《简 斋集》《无住词》。
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
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 用意是什么?
词的上阕描绘了往昔在洛中,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 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在杏花疏影里,大 家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到天明的图景。与下阕 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 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 情,以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定风波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 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 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 乐府》。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 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 年。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 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 (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 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 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 (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 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 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 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 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 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 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 地反映了出来。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 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 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 步而行。
整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知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精读细研
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 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渔歌在夜半响起。
译文: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一切,就觉得魄悸魂 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 ,都寄托在这三更唱起的渔歌声中。
精读细研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方才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 来迎接我。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精读细研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 遇到的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 “风雨”和人生险途。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héng pī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欺人奈何?
zhuó pó suō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
是,清光更多。
精读细研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形容月光浮 动,亦指月光。
即嫦娥,传说中 月宫的仙女。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欺人奈何?
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译文:一轮秋月缓缓移动着,洒下万里金光,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 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精读细研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 发,欺人奈何?
写作特色
1.巧用对比。 将昔日洛中旧游的欢景和二十多年后再来已沦丧旧地的
心境进行对比,抒发北宋亡国后的深沉感慨。
2.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 在追昔抚今中,抒发落寞孤寂的情怀,将个人愁苦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