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高品质版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立意与目标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事业的开创者,汉武帝则是大一统事业的继承者与推进者。
汉武帝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大一统格局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主流,并影响至今。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是大一统事业的推进者及其采取各种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中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智慧,本课采取了将秦始皇与汉武帝措施进行对比,以理解“推进”的含义,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则需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俯瞰古今,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来审视。
最后,纵观全课学习,在与前人对比和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和经济控制等史实。
通过指导,分析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汉武帝对巩固“大一统”格局的功绩。
通过比较汉武帝与前人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秦始皇与汉武帝构建“ 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形成汉武帝是“大一统”格局推进者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使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和巩固,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大一统”格局对汉民族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影响,感悟统一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基石。
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有效性,从中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出示材料后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皇帝制”“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郡县制”和“三公制”,并让学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采用承上启下的复习式导入本节新课,学生在回顾前课的内容上进一步加深对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格局开创者的认识;同时,为接下来汉武帝与之对比做好铺垫。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
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③认识“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在统一思想方面采取措施的异同。
②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国家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及其作用。
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难点:汉武帝为什么要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三、教学方法导学法、探究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四、学法指导比较学习法、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秦皇汉武”,引出课题。
2.解题:介绍大一统的含义。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出示学习提纲,讲明要求。
(1)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定都——,史称西汉。
(2)汉武帝采纳——的建议,把——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政策。
(3)汉武帝采纳——的建议,颁布——,削弱封国势力。
(4)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上,派——,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打击地方豪富。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板书“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结构图。
3.学生展示交流。
(三)合作探究1.喜忧参半——原因篇(1)西汉初期,经济萧条,国力衰微。
(2)武帝之喜: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奖励耕作、提倡节俭、以德化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到了汉武帝刘彻时,国力达到最昌盛时期,这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武帝之忧:资料一: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2(七年级历史)
第12课汉武帝推行大一统格局【学习目标】1.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格局的措施2.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格局的历史功绩3.感悟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知识提要】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推恩令3.强化监察制度【课前预习】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建立,年,称帝,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统治者采取政策,。
到文帝、景帝通知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史称“”。
即位后,凭借汉初奠定的雄厚经济基础,施展雄才大略,进一步开拓和发展大一统事业。
汉武帝把各地学者召集到长安,询问治国方法。
儒家代表人物建立汉武帝其他学说,把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汉武帝采纳了这个主张,任用精通儒家学问的人为官,推行“,”政策。
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
2.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采纳大臣的建议,颁布“”。
(1)颁布这项措施的原因:(2)措施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影响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大力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在地方,设立,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富豪。
汉武帝时期,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分组讨论】1.什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措施有什么影响?2.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巧妙在何处?3.汉武帝强化监察制度的措施及影响4.议一议,人们为什么把“秦皇汉武”并列到一起?5.人物评价——汉武帝【自我检测】1.“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最新初中七年级(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以材料、故事和问题为思路一、设计思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的重点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和“强化监查制度”三个部分对汉武帝在思想上、政治上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进行了介绍。
课文文字浅显,线索清晰。
但受制于篇幅,对这些措施提出的缘由没有涉及,对其内容及作用叙述比较简略,不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上述措施,进而影响学生体会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准确评价汉武帝。
如果按照教科书平铺直叙,学生兴趣不大、影响教学效果。
七年级学生爱听故事、感性认识比较强,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同时喜欢表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因此本课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了解汉武帝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及其由来,进而理解其所采取措施的巧妙之处和巨大作用,最终达到正确评价汉武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以汉武帝为中心,重新建构教学流程,通过选取生动鲜活的历史资料和故事,为学生补充历史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准确理解相关问题的由来和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并达到把历史人物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之中,对历史人物“同情的了解”(陈寅恪语),从而实现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另外,历史故事中人物的品质,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感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设计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教学:汉武帝是怎样一个人以及他即位之初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格局?思想问题的由来和汉武帝的解决之道?王国问题的由来和汉武帝的解决之道?汉武帝如何强化监查制度?二、过程设计导入师: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带领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序幕。
随后天下英雄雄纷纷响应,最终在前207年推翻秦朝的统治。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在群雄争斗中脱颖而出,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了强敌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在长安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1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休养生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汉朝的监察制度。
能力培养:1、通过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简单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史实,培养学生对比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培养:1、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强盛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而强盛又巩固了统一。
2、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教学流程】1、情景导入:由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指出“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
用投影仪展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两幅画像,说明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前面已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2、课前热身:(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2)秦朝哪一年灭亡?(3)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后,于哪一年建立什么政权?定都哪里?3、合作探究:(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几代皇帝的努力,到汉武帝时,国力昌盛,为他施展雄才大略,发展大一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思想上,汉初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后,召集各地学者到长安,询问治国的方法。
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互动1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学者,被汉武帝召到长安,你设想说一说到会的可能都有哪些派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最后汉武帝是如何决断的?生:到会的有法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到会的有道家学者,他会说“无为而治”。
到会的有儒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汉武帝的决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互动2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项政策是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怎样解释?如何评价?生:董仲舒。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2.难点: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献、专家解读等。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的小组讨论话题,设置历史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杰出的皇帝。
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统治时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措施,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原因和意义。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12、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思考推恩令的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索、学生互动等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推恩令”的理解是难点三、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比较法、引导启发法等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我们的民族为什么被称为汉族?(二)讲授新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1)措施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含义、具体措施以及影响情景剧: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措施二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汉初分封制的具体介绍(分封的对象、目的和危害)、推恩令(目的、提出者、内容和作用)(3)措施三政治上: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刺史问题1: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呢?(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问题2: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问题3:教师:秦朝有哪个职官与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御史大夫。
)教师补充强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
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问题4: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力的呢?(汉武帝起用一些出身低微的亲信官吏,任命他们为侍中、常侍中,让他们参与商议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问题5: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4)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影响七、课堂复习训练:使用多媒体展示题目,课堂巩固八、布置课外作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知识与能力:1、了解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检查制度等史实,探讨这些制度所起的作用。
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2、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3、认识到汉武帝所实施的“罢默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从思想上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4、“独尊儒术”是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5、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
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
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巩固统一的历史功绩进行评价。
教学难点: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的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自学法,比较法过程:一、导课教师朗诵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导入,毛泽东这首气魄宏伟的诗篇点评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位风云人物,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来?生答。
师:谢谢,好,今天我们就重点探讨其中的一位。
板题: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二、自学目标(出示)(2分钟)1、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
2、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3、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自学指导(8分钟)㈠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找出①汉武帝推行“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物质基础条件。
②知道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直接原因。
③知道汉武帝为确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进,还采取了那些措施㈡阅读第二子目①明确削弱封国势力的必要性。
②“推恩令“内容及作用阅读第三子目:明确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㈢阅读第三子目:明确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知识点,也可同桌间讨论交流。
初一历史上册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案
初一历史上册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汉武帝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
培养学生对比、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校历史中前后相关内容的比较能力的培养。
2.思想态度与价值观:(1)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的封建帝国。
(2)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过程一、自学感知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自学提纲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建立时间:公元前_______年;建立者:________;定都_________。
2.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有什么作用?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谁向汉武帝提出来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影响?4.汉武帝为什么要削弱封国势力?为了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巧妙在何处?5.为了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采取了哪两项措施?二研讨探究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1. 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 休养生息政策请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概念、原因、措施和作用。
3.文景之治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
或者请学生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师首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到“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案例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案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理解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2、辨别历史影视剧与真实的历史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继续与巩固。
2、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地位,讨论对儒家文化的态度。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评价汉武帝。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作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2、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3、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政治局面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突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行“推恩令”等措施。
教学难点“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教具资料准备教师准备:图片及音像资料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备补充集备补充温故知新: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启发思考回答情景导入:用投影仪打出汉武帝的人物图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指人物图像说)图中的这个人物就启发积极参与是汉武帝。
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
他的一生见证了西汉王朝的鼎盛,可又有谁知道,就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大汉天子,内心里总有着无穷无尽的烦恼!今天这节课,老师会带着同学们走进汉武帝的内心世界,知晓他的烦恼,感受他的忧愁,并期待大家能为他老人家排忧解难,用我们的智慧开创出别具一格的大一统格局!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讲小故事三维目标大屏幕展示总体把握,为新课做铺垫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好不好?你怎样评价?2、比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焚书坑儒”有何异同?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王国问题的?“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在哪里?4、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秦朝有哪个职官和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利的?以上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5、比一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相同之处。
【历史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学习目标:1.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内容。
2.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作用。
3.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完成目标:【自主预习】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定都,历史山称为西汉。
2.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
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史称.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政策。
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还大力推行教育,在长安设立,教授儒家经典;在地方设立,用儒家思想培训官员,教化百姓。
二、削弱封国势力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武帝采纳大臣的建议,颁布,规定,巧妙的削弱了。
三、强化监察制度1.汉武帝大力加强,在中央设立;在地方,有监督地方官员。
2.汉武帝时期,空前加强,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达标检测】1.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这一改变从哪一位皇帝开始()A.秦始皇B.汉武帝C.孝文帝D.唐太宗2.“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A.李斯B.主父偃C.张骞D. 董仲舒3.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
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拆分诸侯王的封地D.派张骞出使西域4.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B.促进经济发展C.强化思想控制D.开发边疆地区5.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A.中央实行盐铁专卖B.平定“七国之乱”C.颁布“推恩令”D.发行五铢钱6.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接受了谁的建议()A.董仲舒B.刘濞C.晁错D.主父偃7.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A.法家学说B. 道家学说C. 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8.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莘莘学子进入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
中小幼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等奖】
第 三 课
汉武帝推进 大一统 格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 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汉
汉初采取“无为而治”的统治方针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以儒学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 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儒家学说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封地
推恩令
封地 封地 封地 封地
嫡长子继承制
所有子弟共同继承
“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在于?
监察制度
皇帝
(中央)
司隶校尉
诸侯王势力强大
地方豪强官员发展起来
富裕的商人,铸币冶铁卖盐,积累了数以万计的财产, 却不顾国家危急,加重百姓困苦。
——《史记·平准书》
地方乃至私人可经营货币铸造、食盐 与铁器生产,减少中央收入
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 学说在社会上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很多宾客,常常议 论皇帝的政策。
统
击匈奴
汉武帝
威强睿德日武
是他,确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 的尊严与荣耀。 是他,奠定了一个族群鼎立千秋 的自信与豪情。 还是他,使“汉”这个名称万古 流传。
监督朝
廷、都城和 周边地区的 官员和皇族 的举止
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 刺史制度
每州部委派刺史 一人,定期巡视
冠军侯霍去病 “匈奴不灭,无 以家为也。”
长平侯卫青
漠北战役 龙城之战:汉朝对战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
过程与方法初一学生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喜欢表现自己,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应建立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之上,因此,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
如何评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用投影仪打出汉武帝的人物图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指人物图像说)图中的这个人物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
他的一生见证了西汉王朝的鼎盛,可又有谁知道,就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大汉天子,内心里总有着无穷无尽的烦恼!今天这节课,老师会带着同学们走进汉武帝的内心世界,知晓他的烦恼,感受他的忧愁,并期待大家能为他老人家排忧解难,用我们的智慧开创出别具一格的大一统格局!课件推出课题“汉武帝的烦恼——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让学生就课件的背景展开讨论,领会老师选择此图片作为背景的用意。
讲授新课一、削弱封国势力多媒体播放剪辑好的音像资料。
(讲述西汉的建立。
时间约1分钟。
)PPT课件展示:公元前202年,在“四面楚歌”声中,西楚霸王项羽痛别虞姬,走上了不归路。
引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诗句,让学生去体味项羽的情绪。
〖2021年整理〗《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优秀教案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汉武帝说起大一统的汉朝,必然要提到促成大一统局面形成的汉武大帝。
(投影:汉武帝)今天人们对汉武帝的评价一般都是四个字“雄才大略”,那么,是不是从汉武帝即位一开始汉朝就已经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是不是文景之治的出现,汉朝就没有任何问题存在了呢?当然不是,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当时他面临着很多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汉武帝所面临的问题。
同桌前后互相讨论一下。
在政治上,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一方面实行郡县制,另一方面还分封了一些同姓王,分封制肯定有弊端,这样就出现问题了,王国势力越来越大了,到后来出现了七国之乱,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蕃”建议,结果反而激起了叛乱。
对于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用了“推恩令”,课本78页:第一个方面,允许并鼓励将王国的土地进一步分封给子弟为侯国(投影举例),这样原来王国就被分为很多个小国,实力减小了。
第二个方面这些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是归到郡,最后是由中央管理。
很多年以后这些王国都属于中央了。
后来的刘备就没有自己的封地,只是一个平民了。
秦末汉初的时候,北方的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又活跃起来了,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
刘邦曾经想消灭匈奴,结果却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7天7夜,没有办法了,就采用和亲政策,并且还要送去大量的礼物,但是“和亲”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因此在军事上,汉武帝便开始采取“进攻”的办法,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再次收复了河套地区,打得匈奴溃不成军。
此时汉朝的疆域空间扩大。
(投影:疆域图)匈奴没有办法,只有远远地离开了这个地方,很长时间内都不能对西汉构成威胁。
他们向西发展,这些西去的匈奴最后竟然导致了世界历史上另一个帝国的灭亡,那就是西罗马帝国。
为什么汉武帝能够用进攻的办法,而他之前的皇帝却不能呢?汉初经济凋敝,根本没有实力去进攻,当然只能用和的办法,而汉武帝时期就不一样了,有了文景之治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军事上的强大,这时已经具备了打击匈奴的资本了。
北师大八上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一.教学目标①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有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
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能正确评价汉武帝。
②学会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③认识汉武帝是中国古代一位有着雄才伟略的政治家,知道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从何时开始的。
二.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三.教学难点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措施进行比较,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做出认同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分析法、比较法等。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都看过《大汉天子》这部电视剧,它是介绍中国古代哪个皇帝的历史事迹的?学生:汉武帝。
教师:电视剧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刻画古代人物的,而我们这节课是要从历史的角度真实地再现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2.学习新课(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课件展示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展现从夏到西汉的疆域变化。
2.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文景之治”。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几十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西汉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课件展示历史资料①教师:汉武帝之所以能施展雄才伟略,是因为西汉初年的几位皇帝的统治为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政治保证。
汉武帝时,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旧活跃,思想领域不统一,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为能更好的施展雄才伟略,他召集各地学者,询问治国方法。
②通过“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从矣。
”的历史资料的展示,教师向学生提问。
教师: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学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教师用投影介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课标内容: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一)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次“大一统”,对以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治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尤其是思想上,汉武帝“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治国,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对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
故本课内容对我国影响深远。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初刘邦的分封、七国之乱、推恩令、独尊儒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
2、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概括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怎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汉武帝“大一统”使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
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的责任感,激励学生学习汉武帝的开拓创新精神。
②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合理的,值得弘扬。
③讲述霍去病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来历,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从政治、思想、军事各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使中央高度集权,国家高度统一,故这些措施都是重点。
2、难点: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阐述的“大一统”思想包括“天人感应”、“德主刑辅”、“三纲五常”。
这些内容初一学生难以理解,要通俗易懂地解析。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感知“推恩令”,独尊儒术,对匈奴的战争等史实,感受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辩证地评价汉武帝2、通过影视、图片等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走进汉武帝时代。
3、通过探究,表演短剧、讲故事等方式,使学生开发智力,联系实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立意与目标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事业的开创者,汉武帝则是大一统事业的继承者与推进者。
汉武帝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大一统格局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主流,并影响至今。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是大一统事业的推进者及其采取各种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中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智慧,本课采取了将秦始皇与汉武帝措施进行对比,以理解“推进”的含义,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则需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俯瞰古今,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来审视。
最后,纵观全课学习,在与前人对比和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和经济控制等史实。
通过指导,分析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汉武帝对巩固“大一统”格局的功绩。
通过比较汉武帝与前人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秦始皇与汉武帝构建“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形成汉武帝是“大一统”格局推进者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使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和巩固,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大一统”格局对汉民族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影响,感悟统一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基石。
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有效性,从中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出示材料后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皇帝制”“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郡县制”和“三公制”,并让学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采用承上启下的复习式导入本节新课,学生在回顾前课的内容上进一步加深对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格局开创者的认识;同时,为接下来汉武帝与之对比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秦亡汉兴”,以及“汉高祖”“汉文帝”与“汉景帝”的图片。
设计意图:回顾汉朝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捋出西汉前期的历史发展线索,便于引出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学习。
讲授新课一、少年天子雄心教师讲述: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刘彻继承皇位,即汉武帝。
课件出示材料。
材料一:朕继承了先帝最崇高的地位和最美好的德行,想要将这些永久传下去,延长到无穷尽的未来。
这项任务巨大而且职守重要,所以我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来享乐休息,长久地思考一切事情的原委,惟恐有不周到的地方。
材料原文: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你们研究高深道理的时间很久了,希望把研究的成果明白地告诉朕!要分清条理,不要笼统,不要混乱,提出的方案,也应慎密考虑。
要是有不正直、不忠实、邪曲不守中道的官吏,你们大胆告诉我,绝不会泄露出去,朕亲自拆看,希望你们不要有后顾之忧。
大夫们尽管说出所知道的一切,不要隐瞒,朕要亲自看的!材料原文: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
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
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
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教师提问:(1)汉武帝想将什么永久传下去?其实质是什么?(2)材料中,汉武帝为了现实这一目的,是怎么做的?设计意图:通过说明汉武帝继位时的年龄,凸显汉武帝少年天子的本色。
展示《汉书•董仲舒传》中部分内容的译文,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少年天子汉武帝所展现的雄心壮志、对国家的责任感及其表现出来的饱满干劲。
学生不仅能看到一个鲜活的汉武帝,也能顺畅引出汉武帝与董仲舒的“三问三答”。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教师课件出示“汉武三问”与“董仲舒三答”材料。
汉武帝:朕想要让祖宗的基业永久传下去。
为什么前面的朝代会兴盛?最后又会灭亡?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学生得出认识:汉武帝如果想要使汉王朝“传之万世”,就必须顺应天意。
汉武帝:如何才能顺应天意,使国家政治开明、天下祥和,让天下百姓都受到恩泽?董仲舒: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学生得出认识:正心,指的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汉武帝如果想要顺应天意,就应该为天下百姓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
汉武帝:如何才能“正心”?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民知所从矣。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学生得出认识:董仲舒给汉武帝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建议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计意图:在课本内容中,关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原因并没有给出说明。
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难以理解汉武帝采取该措施的初衷,也不利于理解这一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为此,本设计增添汉武帝选择儒家思想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这一措施出现的缘由。
同时,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转化原本干涩难懂且缺少教材支撑的史料,使之变得形象、易懂。
2.如何才能独尊儒家思想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思考“汉武帝是如何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同时,课件出示“焚书坑儒”图片,思考秦始皇统一思想的做法。
提出问题:秦始皇的措施有没有实现统一思想?汉武帝能否借鉴秦始皇的做法?汉武帝的做法:(1)任用精通儒家之人为官——以官禄的方式利诱天下人。
(2)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教育的手段感化天下人。
汉武帝通过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倡导与推崇儒学思想的氛围,实现儒家思想在社会的普及,进而成为大众所接受的价值取向。
由于这一措施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利于封建王朝统治,所以被后世历代王朝所沿袭,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设计意图:列举秦始皇与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从效果对比上看到汉武帝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进而理解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正统思想的缘由。
三、削弱封国势力——推恩令1.封国问题的由来:汉高祖——郡国制课件出示三则材料:(1)汉高祖在地方管理上采取有些地区沿用秦朝所设置郡县制;有些地区采取分封制,册封子弟为王侯,镇守四海,拱卫天子。
(2)展示斑马的形象:因为郡国制的统治模式与斑马的形象非常类似。
(3)展示郡国制下汉朝地方管理分布图。
通过讲述汉高祖刘邦实行郡国制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抛出疑问:郡国制出现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中,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理解郡国制的含义,为接下来的“推恩令”做好铺垫。
2.郡国制的危害开展活动:“我思故我在”阅读课本第61页第3小段,思考以下问题:(1)郡国制中,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的是郡县制还是分封制?(2)严重威胁皇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3)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效果怎么样?课件出示材料:(1)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使用的“金缕玉衣”。
(注:金缕玉衣在汉朝规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2)郡国制封国诸侯王的叛乱情况: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乘汉文帝去太原阻击匈奴之机,发动武装叛乱。
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
吴王刘濞更是凭借地利之便,富比天子,早有篡夺皇位之心。
(3)“七王之乱”图片。
通过问题的设置和解疑,使学生了解郡国制中封国势力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的表现,汉景帝强制“削藩”带来国家的动乱,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封国势力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封国问题所产生的危害,汉景帝“削藩”政策的不足之处,为颁布“推恩令”作铺垫,同时也为将汉景帝“削藩”与汉武帝“推恩令”进行对比做好准备。
3.主父偃——“推恩令”课件出示材料: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提问:汉朝初期,分封王国的王位由谁继承?其他子弟能否分得部分封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来源:学+科+网] 教师提问:颁布“推恩令”,真的能满足每个人的愿望吗?谁会抵触?新封侯国的管理权归属于哪方?教师课件出示材料,图解“推恩令”的做法,以及推恩令实施前后汉朝地方管理区域的变化。
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教师讲述:“推恩令”巧妙之处:将原本皇权与封国势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诸侯王子弟之间的矛盾,而且新册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不用拿出土地和动用武力就成功缩小了封国的势力范围,扩大了中央统辖的范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推恩令”的做法是根据郡国制下封国继承特点所设计的,“推恩令”的目的是将原本诸侯王与皇权的矛盾转化为诸侯王子弟之间的矛盾,进而不费武力和寸土就成功削弱封国势力,从而使学生在对比汉景帝“削藩”与汉武帝“推恩令”效果上,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治国智慧。
4.“推恩令”的影响通过列举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汉高祖时期的“郡国制”,可以看出,在我国历史上对于地方管理模式的变化是围绕“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展开的。
到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封国势力并进一步强化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做法。
在此后两千多年时间里,我国地方管理基本采用以地域划分为主的管理模式,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对比汉武帝与前人的基础上,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对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巩固和发展,从而理解“推恩令”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四、强化集权的措施教师过渡:汉武帝在解决同姓诸侯给皇权带来的威胁之后,又着手解决外姓的威胁。
提问:(1)外姓威胁皇权的表现有哪些?(2)汉武帝是如何解除这些威胁的?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的相关内容,解决上述问题。
1.强化监察制度为了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了司隶校尉。
提问:司隶校尉的职权类似于秦始皇时期的哪一个官职?两者又有不同之处?为了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
每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刺史可以将所发现的情况直接奏报皇帝。
课件出示“十三州部”“刺史印章”图片等补充材料。
通过对比汉武帝与秦始皇加强监察制度所采取的措施的不同,认识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更加完善。
2.削弱相权汉武帝通过任用身边的侍从、宦官,形成具有决策权的“中朝”,以制约丞相权力过大的状况,并使得以丞相为首的朝廷成为只有执行权的“外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