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00b6a64693daef5ef73dfa.png)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一、专业特色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隶属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有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四个硕士点。
材料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院设有材料科学研究所、无机材料研究所、国防材料研究所、生物材料研究所,建立了国家教育部军工复合材料科研生产基地、教育部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医用生物材料工程中心、国家宝石检测中心、中国运动场地合成材料测试中心和上海市汽车非金属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本专业实行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开发研究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主战场,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力争办成一流重点专业。
本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创建于1972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具有较强的实力。
现在作为重新恢复的专业,将专业面从树脂基复合材料拓宽到陶瓷基复合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培养复合材料与工程研究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宽厚和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基础。
二、培养目标及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复合材料制备与工程研究、开发设计与应用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具有对复合材料进行材料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开发先进复合材料及制品的能力;掌握复合材料的成型加工技术和设备原理;了解复合材料学科前沿发展信息,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基本要求:1.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2.具有勤奋求实、协作创新的精神,“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
3.本专业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提高,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文化素养与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
4.掌握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对复合材料进行材料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性能测试、开发先进复合材料及制品的初步能力;掌握复合材料的成型加工技术和设备原理;具有对复合材料及制品加工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人才梯队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梯队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2fb92cfab069dc51220112.png)
(2)公共选修课程(6 学分) 在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艺术这三类公共选修课中,学生应至少每类选一门修读,但不能选本专业的公共选修课。
2.学科基础课程(38.5 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011010071 大学语文 111(1-2)100 高等数学(二) 22 131(1-2)100 普通物理(1-2) 12 111010021 线性代数
人文 必 Y
2 48
2+1 48
01101003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人文 必 Y
3 48
48
2+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011010041
人文 必 Y
6 96
96
3+3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概论 031(1-4)10 大学英语(1—4) 014 331(1-4)10 体育(1—4) 014 251010011 大学计算机基础 661010011 军事理论 661010021 就业指导 011010061 形势与政策
131010011 普通物理实验
251010021 程序设计基础
课
讲实上
每周学时数
总
总
程考考
课验机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开课院系
学
学
属试查 学学学
性
分
时
时
时
时
第一 学期
第二 学期
第三 学期
第四 学期
第五 学期
第六 学期
第七 学期
第八 学期
备注
人文 必
2 32 Y
2 32
数学 必 Y 光电 必 Y 数学 必 Y
4.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3e0e8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3.png)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一、专业定位与目标我们需要明确专业定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材料制备、性能、结构与加工工艺的综合性学科。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材料制备、加工、应用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卓越工程师。
二、课程设置与体系1.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大学英语等,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材料科学导论、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力学、材料加工工艺等,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加工方法。
3.专业核心课程:金属学、陶瓷学、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等,深入探讨各类材料的特点与应用。
4.实践课程:实验课、实习、实践项目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选修课程: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选修相关课程,如材料分析与测试、材料成型工艺、材料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等。
三、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1.实践教学:加大实验课时,增加实习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专业知识。
2.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3.学术交流: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
4.企业合作:与材料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四、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
2.加强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教学团队:以课程为纽带,形成教学团队,共同推进专业建设。
五、评价体系与反馈1.学生评价:通过期末考试、课程设计、实践报告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评价:通过教学质量评价、科研成果等,评价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3.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六、展望与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我们需要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需求。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https://img.taocdn.com/s3/m/a9ed14c5b14e852458fb5755.png)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材料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支撑工业生产与工业技术的物质基础,新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有关材料成分与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能和使用效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技术与生产。
本专业始于1994年,由原成都理工大学测试分析研究中心、非金属矿物原料研究所、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合并组建,是我校较早创办的集教学、科研、分析测试三位一体的非地学类专业系之一。
现设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两个本科专业方向。
本专业是四川省省级特色本科专业,《四川省高等教育新世纪教改工程》省级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材料学学科为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
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8人(其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专职教师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权点。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受到较系统的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训练,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在半导体材料与元器件、建材、机械、电子信息、冶金、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船舶、能源、环保、石油、化工、军工、矿产资源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受到材料合成与制备、加工与改性、性能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成分与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能和使用效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掌握分析和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问题的基本技能。
工程系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工程系人才培养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3ece0c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1e.png)
工程系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工程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我们制定了以下工程系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方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
同时,要求毕业生对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有较高的认识。
二、培养要求1.知识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素养。
2.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
4.团队合作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5.工程伦理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方案1.教学内容(1)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以及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专业课程。
(2)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实习课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工程设计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教学方法(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
(2)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
(3)注重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知识。
3.实践环节(1)实习: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实习,锻炼实践能力。
(2)毕业设计:要求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并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实施。
(3)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创新能力。
4.综合素质拓展(1)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注重体育锻炼和艺术培养,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评价机制1.学业成绩评价: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包括平时考试、期末考试等成绩。
2.实践能力评价:通过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创新能力评价:通过科研训练、工程设计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综合素质评价:通过体育锻炼、艺术培养等环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33d65d0779563c1ec5da717e.png)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建筑材料为特色,开展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功能材料、材料物理、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四川省材料学科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下设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三个专业方向)、材料物理和应用化学三个重点批次招生本科专业及功能材料本科专业,均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应用化学为四川省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物理专业为学校首批品牌专业。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点授权学科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化学(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应用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工程、生物化工等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工程、化学工程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为校级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1年设立为“四川省新增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南科技大学化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39个,研究所(中心)6个,联合实验室7个。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7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36人,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4%,博士生导师3人,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9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
航空航天院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航空航天院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781e347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d.png)
航空航天院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摘要】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重要性,人才培养是关键,本文探讨航空航天院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首先介绍专业概况,课程设置涵盖复合材料与工程知识。
实践教学与实习机会丰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提升学生竞争力。
行业实践与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需求量大。
结论强调加强人才培养重要性,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呼吁拓展校企合作关系。
航空航天院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行业发展关键,需不断完善培养体系,以适应未来需求。
【关键词】航空航天院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习机会、科研、创新能力、就业前景、校企合作、发展趋势、院校教育、航空航天领域、实践经验。
1. 引言1.1 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性在航空航天工程中,要求材料具备轻质化、高强度、高刚度、耐腐蚀、耐高温、抗疲劳等性能,这些正是复合材料所具备的优势。
航空航天领域对复合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
从飞机的机身、机翼到航天器的外壳、推进系统,都离不开复合材料的应用。
1.2 人才培养的关键性人才培养是航空航天院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中的重要环节,关乎着行业未来的发展和前景。
随着航空航天领域的不断发展,对复合材料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优秀的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
人才培养的关键性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上。
航空航天院校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机会,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也是航空航天院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人才培养是航空航天院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关键环节,只有加强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满足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需求,为行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复合材料与工程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复合材料与工程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bcb2414f336c1eb91a375dca.png)
校 。在这类 高校 中设置 的复合材料与工程新专业 , 主要
是 以经 济及 社会发展需求 为导 向, 结合 国家 和地 方的战 略性 新兴产 业 , 培养既具 有一定 的专业理 论知 识 , 又具 有较 强的实践性专业技 能的应用型人才 , 学 生毕 业后主 要到相关 复合材料企业 和行业从 事技术和管理工 作 。l 1 l
[ 收稿时 间] 2 0 1 3 — 1 1 - 1 3 [ 基金项 目] 上 海应 用技术 学院教 学改革研究项 目 资助( 编号 : 1 0 2 0 T 1 2 0 0 0 2 ) 。 [ 作者简介 ] 吴桢 干( 1 9 6 4 一 ) , 男, 江苏丹阳人 , 上 海应 用技 术学院副教授 , 博士 , 研 究方 向: 复合材料 与工程 。张骋 ( 1 9 6 3 - ) , 男, 上海市人 , 上 海应 用技术 学院复合材料 系系主任 , 教授 , 博士 , 研 究方向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8 9
作为应用 型本 科高校 , 在人才培养 目标上应 找准 自 己的定位 , 形成 自己的特色 。 我们本着依托行业 、 按市场 需求 培养 、 实 施产学研 一条龙 建设 的理 念 , 以上 海及长 三角 地 区对 复合材料 制备 、 加工、 应用 等领 域 的工程技 术人 才需求 为依据 , 建立“ 宽基 础 、 重 技能 ” 的人 才培养
复合材 料与工程专业是上海 应用技术学 院 2 0 1 0年
经教育部批准开设 的几个本科新专业之 一 , 2 0 1 0年 已开
学知识 ;了解本专业领域 技术标准及相关行业 的政策 、
法律和法规 。
始招生 。 本文 以经济社会对 该专业 高级应 用型人才需求
同时要求具有 以下素质和能力 : 复合材料 与工程专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868f7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2.png)
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一、课程设置1.1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课程:材料科学概论、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材料分析与测试等。
目的:为学生提供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使其对材料科学与工程有全面的了解。
1.2 材料加工与工程应用课程课程:材料加工工艺、材料工程设计、材料应用技术、材料防护与环境保护等。
目的: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其具备材料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能力。
1.3 材料创新与研发课程课程:材料创新方法、材料设计与仿真、材料新技术应用等。
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其将来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践教学2.1 实验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材料制备、性能测试、分析评价等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2.2 实习教学安排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实习,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2.3 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设计,通过设计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科研培养3.1 科研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科研导师,建立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科研指导关系,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能力。
3.2 科研平台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的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验室、科研设备、学术资源等支持,为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条件保障。
3.3 科研项目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项目实施能力与科研课题分析能力。
四、创新能力培养4.1 创新教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模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4.2 创新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项目,如科技竞赛、创业比赛等,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4.3 创新项目支持学校为学生提供创新项目申报支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与实施创新项目,使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综上所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全面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a887338bd63186bdebbc61.png)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坚持绿色教育理念,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培养身心健康、勇于担当、自主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宽广,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培养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加工成型以及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艺技术、模具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实现途径(一)专业特色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以及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应用的充满活力的材料类学科,其工业和研究体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专业涵盖了高分子学科很多领域,知识面宽,学科基础雄厚,在聚合物合成及高分子物理性能、聚合物加工、高分子功能材料、涂料、胶粘剂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卓越的探索工作。
本专业秉承夯实基础、培养提高创新能力、拓宽范围、接触前沿的理念,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的需要,以较厚的基础、较宽的专业口径、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继续学习能力为基本出发点,设置特色课程,兼顾相近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教学中努力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采用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方法,注重个性培养,有效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实现途径1、加强课程体系、课程目标的建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强调拓宽专业,打好基础,突出应用。
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思想,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包括从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从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向开放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个性化、选择性培养模式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54d88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2.png)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1.基础课程:
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热力学等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材
料科学与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
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材料力学、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加工与
制备、材料表面与界面等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基
本性质、结构和性能有深入的理解,并对不同材料的制备和加工技术有一
定的了解。
3.选修课程:
该专业的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
选择。
学生可以选择材料的特殊性能与应用、材料的电子性质与器件应用、材料的生物性质与医学应用等方向的课程,以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4.实验实践:
5.实习实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材料的应用领域,该专业设置了实习实训环节。
学生将有机会到相关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习,全面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
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6.科研与创新:
该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科研项目,进行独立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等。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
意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7.学科竞赛:
该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学生可以参加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竞赛,如材料设计大赛、创新设计大
赛等,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复合材料与工程(080408)人才培养方案
![复合材料与工程(080408)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40b51581c758f5f71f6790.png)
复合材料与工程(080408)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能在复合材料成形工艺及装备设计、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优化、先进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材料设计、工程设计、技术与产品开发、工程研究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具备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积极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1.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2.能够将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复合材料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3.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胜任复合材料生产、工艺和设备选型、技术和产品开发、材料应用、工程及技术管理等工作;4.熟练掌握相关政策、法规,能够理解、预测复合材料现场生产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对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解决方案、评价效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5.在工作中具有团队协作和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并具备相应的组织与管理能力;6.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实现工程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7.成长为复合材料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具备解决现场生产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成为专业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8.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核心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基础、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材料热力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原理、复合材料原理、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金属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材料测试方法等。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B、机械制图测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复合材料结构课程设计、复合材料加工课程设计、创新基础及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等。
浙江大学工学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工学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43f09451e79b8968022647.png)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工艺设备、复合材料工厂设计概论、材料学概论、复合材料的实验技术、高分子化学及物理、高分子物理、机械制图、热工基础及设备、复合材料工艺学、复合材料聚合物基础、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
专业特色该专业既重视学生数学、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又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并对有关专业课实行教学内容的国际接轨。
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的结合、自然科学知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会设有工程设计制图课程设计、工程训练、下厂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
实验有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复合材料制备与加工实验、材料性能测试实验等。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成型工艺、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聚物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知识及高分子成型加工技术知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的方法;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掌握聚合物加工流变学、成型加工工艺和成型模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及加工工艺研究、设计和分析测试,并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及产品的初步能力;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具有对高分子材料改性及加工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成型工艺、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验、计算机应用与上机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add0fd58f5f61fb7366684.png)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080407)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高分子材料合成、加工的基本原理,能胜任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设计、产品研究与开发、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原料为主体的复合材料的合成、配制和成型加工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生产工艺,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四年的学习,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 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勤奋求实、协作创新的精神,“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2. 系统掌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企业生产与经济管理知识,了解高分子材料学科前沿信息与发展趋势,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 具有对高分子材料进行设计、改性和分析测试的能力,初步掌握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及产品的技能;4. 较好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检索和查阅外文文献,能阅读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达到授予学位授予的要求;5. 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成型工艺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6.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4年,实行3到6年的弹性学制。
学位:工学学士学位四、核心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工原理、聚合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聚合物测试与表征技术。
五、课程构成及学分分配表(表一)六、课程教学指导性修读计划表(表二)标注※的课程为学位课程。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表三)八、课外创新实践(表四)注:课外创新实践要求至少达到5学分,创业教育类必须达到2学分,科研类至少1学分。
九、教学周进程安排表(表五)十:说明1.学生须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的学习进程,修满规定的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一、专业简介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是济南大学的特色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具有余年的办学历史。
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年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
山东复合材料学会依托专业。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已毕业本科生近二千人,目前每年招生人。
本专业具备优良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条件,目前拥有山东建筑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先进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达多平方米,配置各种先进的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
专业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个,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生产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人,其中教授人,副教授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的教学科研队伍。
近三年,本专业教师先后承担“”项目、“”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项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累计承担横向项目余项。
近年来,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在以上,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复合材料各大中型企业与相关领域科研院所,为中国复合材料工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现已发展成为中国复合材料行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扎实的材料类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高层次、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既能从事复合材料与工程领域的生产、研究与开发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管理和经营等工作。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习关于复合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结构与性能调控、应用、性能检测及材料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工作技能。
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须达到如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合材料生产中出
现的一般技术、工艺、质量等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用于复合材料的制备、合成、加
工成型、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并能通过资料分析等研究复合材料与工程中的复杂问题,得
出有效结论。
(3)能够针对材料应用的特定需求和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开展相关设计(原材料、工艺
流程等)和计算,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
以及环境等因素。
(4)掌握复合材料材料制备、加工、测试与分析的操作技能,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
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能够针对复合材料应用的复杂工程需求,开发或选择适当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式和材料
设计、制备、检测、分析工具,使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理论和模拟分析并能够理解其适用范围。
(6)能够基于复合材料与工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本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
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能够理解和评价满足材料应用特定需求的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等复杂工程问题对环境、社会
1 / 10
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爱国守法,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复合材料生产过程中理解并遵守工
程职业道德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
(9)能够在从事复合材料生产、研究和开发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能够就复合材料领域复杂工程的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书面和口头的沟通和交流。
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理解工程相关的管理学与经济学知识,并能在相关的工程实践中应用。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
. 主干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
. 专业核心课程(门左右)
复合材料原理、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现代材料测试技术、高分子化学基础、高分子物理基础、材料概论。
复合材料方向: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复合材料工厂设计概论、复合材料测试技术、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
建筑装饰材料方向:复合材料工艺学、建筑装饰艺术设计、建筑装饰材料测试技术、建筑装饰材料工学。
.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军事理论与训练、金工与电子实习、认识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复合材料综合实验、设计性试验(复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各环节学时学分比例
附表:毕业总学分及学时学分基本要求与分配表
附表:实践课学时学分分配表
. 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3 / 10
五、修读要求
. 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年(弹性修业年限:至年)。
.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 毕业标准与要求
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学分方可毕业,具体学分要求如附表和附表所示。
六、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
(一)通识教育课程
.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两类;
. 通识必修课程共门,计学分;通识选修课程分为通识核心课和普通通选课两类,通识核心课最低修习要求为学分;普通通选课最低修习要求为学分。
5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