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伍新春)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研究儿童心里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学与教室的教这一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2. 教师是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室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3.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策略,能力和品德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品德等。
3.人格的结构:1.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他有事最强有力的部分。
2.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实现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3.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他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4.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小学儿童6-12岁心里危机,勤奋对自卑。
主要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重要时间和影响,儿童必须要掌握重要的交往和学习技能。
这个时期孩子常常会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如果孩子足够勤奋他们在这个时期中能够掌握大量的交往学习技能,如果不能掌握这些技能,孩子就会感到自卑这是老师和同伴是个体的重要社会他人。
5.埃里克森对教育启示:小学教育的启示,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儿童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发展任务是活的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而学生成人后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态度都与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体验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好成绩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循序渐 进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平衡性)。 • 如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
个月到第十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 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 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而在其它 时期,大脑的发育则相对平稳。可见,大脑 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因此,依赖于大脑发育 程度的心理发展也具备了不平衡性。
完成了整个登梯动作。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 • 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
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 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 • 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形象思维 的发展。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注重前
一阶段与后一阶段的衔接,既不要“拔苗 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 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发展及心理发展概述 • 1.何谓“发展”? •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 又有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都有着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由封闭到开发、由旧质到新质、 由成长到衰亡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编辑ppt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摘要: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概述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简介2.课程目标和意义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及其特点1.婴儿期2.幼儿期3.学龄前期4.学龄期三、教育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1.学习动机与兴趣培养2.学习策略与方法指导3.情绪与行为问题干预4.社交技能与团队合作培养四、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1.课程设置原则2.教学方法创新3.实践性与实用性结合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和价值1.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2.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3.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正文: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是一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过程,探讨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特点,以及教育者如何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主要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在婴儿期,孩子开始认识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成员,学会基本的沟通和情感交流。
幼儿期是孩子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对周围环境产生好奇心,学会独立行走和简单语言表达的阶段。
学龄前期,孩子逐渐形成道德观念,学会与人合作,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
学龄期,孩子进入义务教育阶段,面临着学科学习、升学压力等挑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教育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包括学习动机与兴趣培养、学习策略与方法指导、情绪与行为问题干预以及社交技能与团队合作培养。
教师可以运用这些心理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课程设置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影响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307003学时:51学分: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面向对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英文名称:Children Development and Related Psychology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任务:本课程属于师范类核心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在于揭示儿童的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特点,探索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和创意、形成态度和品德、激发动机和兴趣的心理规律。
从而使小学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小学教育的科学性,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教育、教学实践,使学生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把握学与教互动中的基本规律,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存在于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以便适应21 世纪对小学教师素质与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绪论第一节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3.教育心理学的历史演进第二节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作用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2.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第三节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2.几种主要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要求:了解小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明确其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任务,掌握其主要的研究方法,大致知道其发展历程与趋势。
教学重点: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教学难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遗传、成熟、环境与心理发展1.遗传与心理发展2.成熟与心理发展3.环境与心理发展第二节教育与心理发展1.个体心理发展的指标2.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3.教育促进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第三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2.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3.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转折期4.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教学要求:明确遗传、环境、成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掌握基本概念;领会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P11。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③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P14。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P17。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方法:a。
观察法,b。
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c。
个案法;②实验性研究方法: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特殊形式教育实验)。
P25。
华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①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②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思维的发展、情绪的出现、人格的发展)。
P30.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①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②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③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P34。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精神分析学说,②区别:弗重视性冲动的作用,埃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认为人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将孩子看做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作用。
P3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①0-1岁:信任对怀疑,②1—3岁:自主对羞怯,③3—6岁:主动对内疚,④6-12岁:勤奋对自卑,⑤12-20岁(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⑥20—40岁(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⑦40-65岁(成年中期):繁殖对迟滞,⑧65岁之后(成年晚期/老年期):自我完善对绝望。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1
(二)实验性研究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 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条件下,在专门的实验室内, 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通过引起或改变一种或几种 影响个体心理变化的条件,从而观察个体生理及行 为变化,揭示出特定条件与儿童心理现象之间的关 系的方法。 优点:控制比较严格,所获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高, 数据比较可靠,结论经得起考验。 局限性:实验室情况与儿童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 离,可能会使儿童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 思考: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个性品质等复杂的心 理特点能否用此法?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 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感知觉:当我们听到声响,看到光亮,并明白声响和光亮的实质。 思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师提问的思考。 记忆:要记住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 情感:教师讲到幽默之处,学生发出会心的笑声,这是情感现象 的外露。 意志:到了饥肠辘辘的时候,我们仍坚持听课。 注意:我们能一边听课,一边思考,一边记录,这是注意的分配 现象。 气质:有的同学急噪,有的同学耐心。 性格:有的同学处世理智冷静,有的同学易于感情用事,有的同 学则意志坚强,这是反映了不同的性格类型。 能力:有的同学聪明伶俐,有的同学相对迟钝,有的同学记忆力 特好,有的同学创造力特强。
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 要探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主要探讨 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 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 之一。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研究儿童心理发 展特点和学习与教育规律的科学,是发展与教 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 ( W.T.Preyer , 1842-1897 )是儿童心理学的 真正创始人。 《儿童心理》( 1882 )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 学的正式诞生。 研究方法: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 3 岁每天 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 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纲(最新版)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纲题型:单选题(20个,20分);多选题(10个,20分);名词解释(2个,10分);简答(3个,18分);论述(2个,16分);案例分析(1个,16分)第一章:绪论1、1879年,心理学之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普莱尔,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1882年,著作《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奠基人。
3、霍尔,美国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称号。
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
在儿童研究中发明了研究儿童的新技术——问卷法。
4、桑代克,1903年的《教育心理学》被看做西方教育心理学确立的里程碑。
5、陈鹤琴,最早开创我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
6、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的内涵与优缺点;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的内涵以及优缺点。
理论联系实际: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1、心理发展的概念以及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以及心理发展阶段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知发展阶段6、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7、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三章:儿童认知的发展概念:感觉、知觉、注意的分类、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注意分配、思维、思维的品质、想象以及想象的分类理解:1、小学儿童注意发展以及注意品质的发展2、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3、小学儿童记忆的分类,小学儿童记忆的特点4、思维的特征、问题解决5、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6、遗忘的规律及原因7、知觉的特性8、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理论联系实际:1、如何根据儿童思维品质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思维训练2、如何根据小学儿童记忆的特点,对小学儿童进行记忆力训练。
第四章: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概念:气质、性格、皮格马利翁效应、自我意识、品德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PPT课件
2。肛门期(1-3岁)
性兴趣集中在---肛门区域, 排泄活动—--产生区域愉快、满足感觉。
3。前生殖期(性器期)(3-6岁)
性兴趣集中在---性器官。 有性别意识 变得依恋异性父母一方-“恋父、母情结”。
4。潜伏期(6-12岁)
* 性发展呈现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相当平静 * 主要活动是学习——获得快乐。
1。 优点: (1)开创了无意识研究的新纪元。
(2)关注个体早期经历的研究
(3)关注人类情感的研究
2。局限:
• 把个体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为性本能,过分 强调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意 识的作用。
• 把变态心理普遍化绝对化。
• 忽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
三、弗氏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引导学生把精力用与学习游戏等活动 在活动中体验快乐、释放精力
2.狭义的(儿童) 人从出生—›心理成熟心理积极变化.
3。人的心理的组成
认识\ 心理过程 情感\
意志过程 心理 注意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二。 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 人的心理发展在 环境与教育
个体主观能动性
共同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一)遗传素质-----物质基础
1、遗传与成熟-------------提供可能性,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伍新春教材 2012.3 ***
第一章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 •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一节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概念p11
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
兼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复习资料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复习资料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复习资料(习题和答案)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填空题1.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
2.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
3.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4.就是美国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拥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称号。
5.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的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选择题1.()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一书可以说道就是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
a黄翼b孙国华c陆志伟d陈鹤琴2.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和表格,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从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叫()。
a问卷法b观察法c个案法d书面调查法3.在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方法称为()。
a横向研究b跟踪研究c纵向研究d横贯研究4.我国第一份公开发表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术杂志()在1985年创刊。
a《心理发展与教育》b《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c《心理发展》d《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5.根据观察的时间安排可以把观察法分为()。
a全面观察b集中观察c重点观察d分散观察三、判断题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2.普莱尔明确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为丛藓科扭口藓演讲”。
()3.美国的格塞尔把实验法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有名的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4.自然实验的主要优点是它的掌控比较严苛,所赢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低,数据比较可信,结论经得住考验。
()5.以赞科夫为代表进行了“教育与发展”的实验研究,使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日益相结合。
()四、思考题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是什么?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案一、1.《一个婴儿的传略》2.19世纪后半期3.普莱尔4.霍尔5.《教育心理学》二、1.d2.ad3.cd4.a5.bd三、1.√2.×3.×4.×5.√四、略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一、单选题1.“如果给我十几个身心健康的婴儿,我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医生、律师或是乞丐,无论他们的早年及种族就是什么。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儿童开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儿童开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根底知识与及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开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技能。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开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一节儿童开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西方诸多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略去。
1.2中国古代开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受儒家教育思想影响,我国自古重视教育。
【人性本质与教育功能】开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根本问题之一是:探讨人性本质与教育功能的关系。
对这一观点: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说明人性包括本性和习性方面。
本性来自遗传,习性成于环境。
教育对人是必要的,具有使人改变性情的功能。
孟子认为〔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强调:人性之中本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根,顺乎人性本质开展,即可形成符合教育理想的仁、义、礼、智的行为。
孟子视教育功能为人性开展的思想。
荀子:根本理念是:“人之性恶也,其善者伪也〞——指有学习而矫正其本来恶性的意思。
强调教育具有“化性起伪〞的功能。
认为:“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指人的本性是不学而能的,但本性中的恶劣成分是可以改善的。
认为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变人性。
【道德教育〔德育〕与知识学习〔智育〕】道德教育上:孔子持有的知、情、意、行四者并重的理念,可视为最完整的德育心理思想。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为中心,认为“克己复礼为仁〞——指能克制私欲而实践礼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1.1 儿童发展的含义与特点1.2 儿童发展的理论流派1.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4 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实践意义第二章:儿童认知发展2.1 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2.2 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2.3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与特点2.4 认知发展对教育的启示第三章: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3.1 儿童情绪发展的基本概念3.2 儿童情绪发展的主要理论3.3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3.4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第四章:儿童语言发展4.1 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概念4.2 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理论4.3 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与特点4.4 语言发展对教育的启示第五章:儿童个性与人格发展5.1 儿童个性的基本概念5.2 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理论5.3 儿童人格发展的基本概念5.4 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理论第六章:儿童发展评估与干预6.1 儿童发展评估的意义与方法6.2 儿童发展评估的工具与运用6.3 儿童发展干预的策略与方法6.4 儿童发展干预的实践案例分析第七章: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7.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应用7.2 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应用7.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应用7.4 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整合与应用第八章: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8.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8.2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应用8.3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策略设计中的应用8.4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评价设计中的应用第九章:教师心理与专业发展9.1 教师心理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9.2 教师心理压力的识别与应对9.3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策略9.4 教师专业发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第十章: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10.1 家庭教育的意义与作用10.2 家庭教育的方法与技巧10.3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沟通与亲子关系10.4 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与启示第十一章: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11.1 特殊儿童发展的特点与挑战11.2 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1.3 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策略11.4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策略第十二章:跨文化教育心理学12.1 跨文化教育的意义与挑战12.2 跨文化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2.3 跨文化教育中的教学策略与方法12.4 跨文化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第十三章:道德发展与教育13.1 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13.2 道德发展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13.3 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13.4 道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第十四章:网络时代儿童发展与教育14.1 网络时代儿童发展的特点与挑战14.2 网络时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14.3 网络教育资源的选择与利用14.4 网络时代儿童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第十五章:未来视角下的儿童发展与教育15.1 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与儿童教育15.2 未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与挑战15.3 适应未来教育的创新教学策略与方法15.4 未来视角下的儿童发展与教育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儿童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各个领域的发展特点(如认知、情绪、社会性、语言等)。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随笔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背景与目的 (4)二、儿童发展理论 (5)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6)2.1.1 感觉运动期 (7)2.1.2 前运算期 (9)2.1.3 具体运算期 (10)2.1.4 形式运算期 (11)2.2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2)2.2.1 婴儿期 (13)2.2.2 早期童年 (15)2.2.3 学龄前期 (16)2.2.4 青春期 (17)三、教育心理学基础 (18)3.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0)3.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1)3.3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22)3.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四、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5)4.1 教学策略与方法 (26)4.2 学生评估与反馈 (28)4.3 教育环境设计与优化 (29)4.4 教师专业发展 (31)五、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32)5.1 情绪障碍儿童 (33)5.2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 (35)5.3 学习障碍儿童 (36)5.4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 (38)六、结论 (39)6.1 研究成果总结 (41)6.2 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42)6.3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43)一、内容概述书中详细介绍了儿童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作者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的阐述,为读者理解儿童成长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书中深入探讨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这些内容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书中强调了社会性发展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作者详细阐述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情感发展、道德发展、人际关系等,并探讨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书中还涉及了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和学习策略的培养,作者提出了如何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和建议,对于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心理与儿童发展
构建良好亲子关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建立信任
家长应与儿童建立信任关 系,让儿童感受到家长的 关爱和支持。
有效沟通
家长应与儿童保持有效沟 通,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 和需求,及时解决儿童遇 到的问题。
共同参与
家长应积极参与儿童的生 活和学习,与儿童共同成 长,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因素,帮助 教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培养学习者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运用心理测量和评价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 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为教师提供教 学反馈和改进建议。
02
儿童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环境,形成客体永久 性概念。
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关系探
06
讨
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 2
塑造儿童性格
家庭是儿童性格形成的主要场所,家长的言传身 教对儿童性格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影响学习习惯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习惯,良好的 家庭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培养社会技能
家庭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场所,家长 通过家庭教育传授给儿童基本的社会交往规则和 技巧。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学习者(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在教育环 境中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及主要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的演变过程。
主要理论
包括行为主义理论(如桑代克的试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如维果茨基的社会文 化历史理论、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理论)。
发展和教育心理学
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发展和教育心理学是对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智力、情感和行为发展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认知、社会、情感、语言和性别等方面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儿童的出生到青春期末期,以及青春期后的成年发展。
它提供了解释人类行为变化的框架,并指导实践工作,例如儿童保护和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则关注学习和教育行为。
它帮助教师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同时也提供指导课程和教育策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以下是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几个方面。
1. 人的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研究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如何发展的领域。
它关注的主要是孩子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如注意力、记忆、思考、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等。
这些能力在童年时期发展迅速,但在成年后趋于稳定。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许多研究提出了关于思维和行为发展的模型。
其中,许多模型都以建设性学说为基础。
例如,许多模型认为,儿童从早期的感性认知到逻辑认知的发展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
他们添加并逐渐扩展其对世界的认知模式。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不同岁数下的儿童都面临着独特的认知挑战。
2. 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分支领域。
这个领域主要关注儿童如何与社会进行交互和沟通,例如如何与同龄人交往以及如何与成年人协作。
社会发展的很多理论都与同伴关系和互动有关。
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于了解社会沟通和合作的不同方面如友谊和合作等。
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帮助学校、家庭和社区创造健康的环境,促进青少年的行为和发展。
3. 情感发展情感发展研究人类情感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主题包括儿童心理健康、自我观念、情绪、动机和性格等。
情感发展也包括了解如何调节情绪以及与其他人的情感互动。
儿童情感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学习过程,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研究了解情感发展如何通过认知发展、社会开发和早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来实现。
此外,情感管理技能也有助于帮助社会群体做出有益的决策。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
第一章
第一节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一节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哲学心理学时期 二、教育科学取向 三、心理科学取向
四、认知发展与教学心理取向
五、社会性发展与成就动机研究
一、古代哲学心理学时期的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 (一)西方古代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
知识窗:赫尔巴特介绍
(一)西方古代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
• 福禄贝尔(F.Froebel)
(1)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父母的爱是子女人格发展的动力。 (2)自由与创造是人类的天性,前者使人选择向善,后者使人得 到智慧。 (3)重视团体游戏的社会化教育功能,儿童在游戏中既可以学到 与人合作,也可以学到遵守道德规范。 (4)重视儿童感觉与知觉发展,并进而达到认识周围环境、发展 儿童美感的目的。
• 目的:从人或动物的行为变化中发现普遍的原 理原则,异于在教育情境中开展的研究 • 典型代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斯金纳、赫尔——极端行为主义
三、心理科学取向使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 究偏离正轨 • 结果与评价
1、完全丧失了传统教育中重视“人教育人”与“人 感化人”的教育理念 2、心理学研究演变到了既“非人”又“无心”的地 步,其研究所得原理原则难用于解决现实教育问 题
(二)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
2、揭示学生学习的规律,即学习的发生、变化及发展 的必然性 ——使教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习和教学,优化 教学系统、提高教学成效。
• 揭示学习规律:兼顾过程和条件 • 学习的一般规律VS.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各种不同的学习所共有的规律 特殊规律——某种学习所特有的规律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
(4)经验系统就是传递的对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等。
这三个系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反映了心理现象研究的独特领域。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1. 基本理论2. 学习心理学3. 教学心理4. 群体心理5. 个体差异6. 学生心理健康7. 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8. 教师心理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 开创阶段2. 发展阶段3. 成熟与完善阶段(一)开创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孔子的智商四分法;启发式教学思想 ,学记:喻的原则2.两大支柱学科的推动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879年,自然科学引入心理学研究。
3.教育理论们卓有成效的工作(1)瑞士教育学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育要依靠心理学”(2)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进行了心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3)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学的三个重要基础,而且心理学应放在首位(4)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5)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20年代后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华生、赫尔、斯金纳苏联教育心理学界:以维果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为代表我国教育心理学界1. 房东岳于1908年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2.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 在本世纪50年代主要学习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儿童发展和学科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成熟与完善时期(60年代到现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94年在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近十几年来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1)主动性 :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从个体内部强调知识的获得和建构,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节学习(3)合作性强调共享教学中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学习,如合作学习,把个人的思维与群体工作相结合,交互式学习和同伴辅导等(4)社会文化性强调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任何学习的发生不是在白板上进行的,而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建构产生的。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研究对象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包括: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心理学的分支。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儿童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1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2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3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二、研究内容五个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三、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四、新手教师易存在的三类错误:(1)认为教学就是传递知识(2)认为具有某种学科的知识就能教授这门学科(3)认为学会教学仅仅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和专家水平专家型教师: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诊断专长课堂讨论:新老师与老教师有哪些不一样?五、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作品分析法第二章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理论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广义)心理发展(狭义)一般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二)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三)发展的不平衡性(四)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三、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四、个体的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具有普遍性)、本质的(表示具有一定的性质)、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心理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③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方法:a.观察法,b. 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c.个案法;②实验性研究方法: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特殊形式教育实验)。
华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①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②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思维的发展、情绪的出现、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①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②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③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精神分析学说,②区别:弗重视性冲动的作用,埃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认为人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将孩子看做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作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①0-1岁:信任对怀疑,②1-3岁:自主对羞怯,③3-6 岁:主动对内疚,④6-12岁:勤奋对自卑,⑤12-20岁(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⑥20-40岁(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⑦40-65岁(成年中期):繁殖对迟滞,⑧65 岁之后(成年晚期/老年期):自我完善对绝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①动作的重要性(儿童的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其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②图式(儿童对环境作出适应的认知结构),③同化(将周围的环境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式)与顺应(主体改变已有的图式以适应客观的变化),④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①0-2岁:感知运动阶段,②2-7岁:前运算阶段,③7-11岁:具体运算阶段,④11 岁之后:形式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最近发展区(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②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③学习的关键期。
心理发展的辩证观:①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的作用,b.环境与教育的作用,c.遗传与环境的关系;②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a.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产生,b.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③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a.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b.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c.年龄特征对于教育工作的启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质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认知发展:小学儿童心理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小学儿童在感知、思维、记忆等方面诸种功能的发展。
感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知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始终。
注意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到的客体的数量,是注意在空间上的品质。
注意稳定性: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注意所能保持的时间,是注意在时间上的品质。
注意转移: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过渡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思维: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以间接途径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并影响着认识过程的其他成分。
记忆:人脑对经历的事物的反映,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构成,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积累经验、丰富知识的基本手段。
思维的品质: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
学习活动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①增强了小学儿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②增强了小学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③促使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④促进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感觉的发展:①视觉的发展:a.视敏度的发展,b. 颜色视觉的发展;②听觉的发展。
儿童知觉的发展:①空间知觉的发展:a.形状知觉,b. 方位知觉;②时间知觉的发展;③运动知觉的发展。
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①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②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①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阶段:a.认识“个别对象”阶段,b.认识“空间联系”阶段,c.认识“因果联系”阶段,d.认识“对象总体”阶段;②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特点:目的性、顺序性、精确性、深刻性。
小学儿童识记的特点:①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②由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转化。
小学儿童保持的特点:①保持材料由偏重于具体类型发展到抽象类型:a. 具体材料的保持优于抽象材料的保持,b. 具体材料和抽象材料保持的差别岁年龄增长逐渐缩小;②保持时以视觉加工为主;③逐渐使用复述策略来保持信息。
小学儿童回忆的特点:①从不会搜索和追忆向开始会搜索和追忆发展,②从不会评价自己的回忆向学会自我评价发展。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具体性、转折期、不平衡性。
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发展:①从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发展到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②从笼统的泛泛的兴趣,逐步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的分化性兴趣;③从对具体事实的兴趣发展到初步探讨抽象和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④阅读兴趣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普小读物;⑤从对日常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到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兴趣。
道德感: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理智感:人们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推动人们世界的强大动力。
美感:人运用一定的审美标准对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
人际关系:人与人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行为发生显著的影响。
自我意识: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
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人的心理活动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
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①道德感的三种形式: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想象的道德情感体验、伦理的道德情感体验;②特征:a.处于不断发展之中,b.具有明显的转折期,c. 具有不平衡性,d.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e. 自然的、直接的由客观现实引起的情感体验,以及具有高度概括性并带有激励作用的崇高道德观,对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儿童理智感的发展:表现在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上。
[学习兴趣的发展趋势]班集体的形成阶段:班级群体具有了班级集体的基本特征。
表现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和成员心理需要的基本满足,正确舆论开始形成,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群体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小学儿童情感的培养:①提高认识,②创设情境,③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
小学儿童友谊发展的阶段:①3-7岁:不稳定阶段,②4-9岁:单向帮助阶段,③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④9-15岁:亲密共享阶段,⑤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小学儿童择友的标准:①直接接触关系,②接收关系,③敬慕关系,④其他关系。
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①同质性,②趋上性。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①自我中心期,②客观化时期,③主观化时期。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①随年级增高而不断发展,②各年级发展速度不同,③各成分发展不同步。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①独立性日益增长,②全面性日益提高,③稳定性逐渐增强。
性格特征:①性格的态度特征,②理智、情绪、意志等特征诸因素的发展。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习惯性的加工信息的方式。
气质差异的教育意义:①了解学生气质类型,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品质;②根据学生气质特点进行个别教育;③注意和防止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①针对儿童的性格特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培养优良性格特征,克服不良性格特征;②适当照顾儿童的性格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气质类型: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粘液质,④抑郁质认知方式的类型:①场依存型-场独立型,②冲动型-沉思型,③同时型- 继时型。
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①男女两性智力发展的年龄倾向性,②男女两性智力发展上的不同优势(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言语能力)。
针对儿童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育:教师教学方式与儿童认知方式相匹配,能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
针对儿童性别差异进行教育:①发扬优势,克服劣势;②创造条件,加强男女两性的交往;③消除偏见,对男女一视同仁;④具体对象具体分析;⑤教育儿童正确认识自己;⑥修订教材和课外读物,消除男性社会“一边倒”的传播。
学习: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联结理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刺激- 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强化:在条件作用中,能使个体操作性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一切刺激和事件。
学习的认知理论:①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 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②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③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从记忆中抽取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认知结构: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其主要成分是类别编码系统。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的方式。
P167.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①学习观:a.学习类型:认知学习、经验学习,b. 学习方式:无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四个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②教学观:a.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b. 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