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腹部MRI检查技术

合集下载

腹部CT检查技术及常见疾病CT表现PPT课件

腹部CT检查技术及常见疾病CT表现PPT课件

2.肝血管
肝内有三套血管系统:即肝静脉、肝门静脉及肝 动脉。
*肝脏双重供血系统:肝门静脉及肝动脉。
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时 呈高密度影。
3. 2.
1..
⑴肝静脉: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强呈高密度影。
左 支
右 支
⑵肝门静脉:其主干长4.8~8.8mm,在肝门处分左右 支
4.间接征象:血管:癌栓、淋巴结、胆道、肺、椎体转移
②单发或多 ④坏死:中央更
低密度增
`T1WI:稍低、等信号,(脂肪变性、出
血,坏死囊变) T2WI:稍高信号,其内可不均匀 假包膜:低信号环 Gd-DTPA
T1WI:低信号区中
有卵圆形稍
高信

质子像信号略高,与周边 分界不清。右、中肝静脉 受压移位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二)CT平扫 1.体位与范围:仰卧位,双臂上举;扫描时屏气,常规
进行横断面扫描。 ①肝脏、胆囊、脾:从膈顶开始扫至肝右叶下缘; ②胰腺:范围自膈顶开始扫至胰腺钩突下缘十二指肠
水平段,层厚、层距应为5mm ; ③肾脏:范围自肾上腺区开始扫至肾下极下缘; ④肾上腺:范围自膈顶扫至肾门平面,层厚与层距为
主 干

肝段(Couinaud八段法) 门静脉及左右分支平面分上段、下段
肝中静脉
肝右静脉
肝左静脉
⑶肝动脉:分支细小,不易显示
3.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1~3mm,伴随肝动脉和肝 脉走行。
门静
扩张的肝内胆管
4.肝韧带和沟裂
①肝韧带和沟裂周围存在脂肪组织, 显示为低密度影。
②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矢状位走行, 将肝左叶分为内侧段及外侧段。

MRI检查规范n

MRI检查规范n

MRI检查规范MRI检查总则磁共振成像具有极好的软组织分辨率。

在软组织分辨率方面大大超过了CT扫描。

它能够显示X线平片及CT扫描所不能发现的病变。

磁共振成像不但能够进行解剖成像显示,还能够进行功能成像及电影成像。

适应症:1、磁共振成像适应症包含CT适应症。

2、磁共振成像可以发现先天性、炎症、肿瘤、外伤等引起的各种器质性病变。

3、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白质病,周围神经损伤。

4、无创、无需造影剂的血管成像、心脏电影、胆道成像及尿路成像。

5、骨关节软骨、关节板、韧带、关节盘等变性、外伤。

6、骨髓病变。

MRI检查总则禁忌症:1.心脏起搏器携带者.2.手术留有磁性动脉夹,术后3周内。

注意事项:*进入扫描室内的患者及任何医务工作者不能携带任何磁性金属物品、磁卡、电子用品等。

*任何小件磁性物品进入扫描室内,均有可能造成对机器及人员的伤害。

*病人在检查过程中,会听到梯度切换的噪音。

操作注意事项•紧张病人可采用俯卧或脚先进,让病人可看到扫描孔外情况。

•婴幼儿检查时要有父母或护士陪同,注意观察病人,检查时病人不要盖太多毛毯。

•腹部检查时用腹带减少腹部运动,正确使用呼吸门控,检查前训练患者均匀呼吸及屏气。

•放置心电极之前,用酒精小心清洁皮肤,禁用已用过的心电极,心电导线不能与体线圈接触。

•切记将线圈的连接线插入插座内。

保持电缆与连接器直顺,放置于检查床上而不选用的线圈亦必须将连接器插进插座内,使用表面线圈,切勿接错线。

•扫描期间观察病人的呼吸、心电、脉搏、并注意病人与控制台之间的声音传送。

•每天上午登记液氦面,留意压缩机是否正常运转,必须把当天图像传到PACS,每周一上午进行质量控制扫描。

MR各部位的扫描常规一、颅脑、脊柱神经系统二、胸部(胸部、心脏、乳腺)三、腹部四、四肢骨关节MR各部位的扫描常规一、颅脑、脊柱神经系统颅脑检查规范常用的扫描序列•2D FSE(TSE) T2WI :对病灶显示好•SE T1WI (T1 FLAR): 伪影少,解剖结构显示好•FLAIR: 脑脊液显示为低信号,替代PDW序列•PWI:能够检测分子水平的质子移动.它反映的是自由扩散组织与扩散受限组织问的对比。

CT室腹部盆腔CT检查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CT室腹部盆腔CT检查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放射科腹部盆腔CT检查技术操作规范一、肝脏二、CT肝动脉造影(CTA)三、CT肝门静脉造影(CTAP)一、肝脏【适应证】1.肝脏良、恶性肿瘤:肝癌、转移瘤、海绩状血管瘤。

2 .肝脏囊性占位病变:肝囊肿、多囊肝、包虫病。

3 .肝脏炎性占位病变:肝脓肿、肝结核。

4 .肝外伤。

5 .肝硬化。

6 .肝脂肪变性。

7.色素沉着症。

【禁忌证】1.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2.含碘对比剂过敏。

【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训练病人呼吸及屏气。

(3)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检查前4h禁食。

(4)检查前Ih口服1%~2%的含碘对比剂水溶液或水500~800m1.,临上机前再服300m1.o2.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1)平扫①扫描体位: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肝下缘。

⑤扫描机架倾斜角度:扫描机架0°。

⑥扫描野(FOV):体部范围。

⑦扫描层厚:5~IOmm°⑧扫描间隔:5~10mm0⑨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⑩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①对比剂用量:80SIOOm1.离子或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②注射方式:压力注射器静脉内团注或加压快速手推团注,注射速率一般为2~4m1.∕So③扫描开始时间:注射60-8Om1.后开始连续扫描(8SIOS扫描周期)。

④延迟扫描:必要时在注射含碘对比剂后5-10min作延迟扫描。

⑤其他扫描程序和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

3.摄片要求(1)依次顺序拍摄定位片、平扫以及增强图像。

(2)图像显示采用软组织窗,窗位1.30~60HU,窗宽W200~400HU0(3)测量病灶层面CT值及大小,必要时测量病灶层面增强前后的CT值变化。

【注意事项】1.检查前1周内不服重金属药物,如1周内曾进行过胃肠道钢餐造影者,则于检查前先行腹部透视,确认腹腔内无钢剂残留。

【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胸部及CTA扫描技术

【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胸部及CTA扫描技术

胸部及CTA扫描技术第一节胸部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1.纵隔:肿瘤、淋巴结肿大、血管病变等。

2.肺:肿瘤、结核、炎症、间质性和弥漫性病变等。

鉴别肺门增大的原因,区分血管性结构、淋巴结肿大和肿块。

3.胸膜和胸壁:定位胸膜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的范围与程度,鉴别包裹性气胸与胸膜下肺大泡,了解胸壁疾病的侵犯范围及肋骨和胸膜的关系,了解外伤后有无气胸、胸腔积液及肋骨骨折等情况。

4.心包和心脏:明确心包积液、心包肥厚及钙化程度,鉴别心脏原发或继发肿瘤。

5.大血管病变:诊断各种胸部大血管病变,包括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肺动脉栓塞、大血管畸形等。

二、检查技术1.常规平扫:(1)体位:仰卧位,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

驼背或不宜仰卧者、对少量胸腔积液和胸膜肥厚进行鉴别诊断者可采用俯卧位。

扫描范围为从肺尖开始到肺底。

(2)参数:常规胸部 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采集层厚≤1 mm,重建层厚 5~7 mm,层间距 5~7 mm。

对于呼吸困难不能屏气者或婴幼儿,扫描中应适当加大螺距,缩短扫描时间,以减少运动伪影。

2.高分辨率成像: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以及可疑支气管扩张时,可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 0.6~1.0 mm,采用高分辨率算法重建。

3. 增强扫描:(1)常规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60.0~70.0 ml,流率 2.0~2.5 ml/s,延迟扫描时间30~35 s。

扫描范围和扫描参数同常规平扫。

(2)胸部 CTA:对比剂用量 80.0~100.0 ml,流率3.0~3.5 ml/s,延迟扫描时间依据对比剂智能追踪技术测定,通常为12~18 s。

三、图像处理纵隔窗窗宽 300~500 HU,窗位 30~50 HU;肺窗窗宽800~1 500 HU,窗位-600~-800 HU[18-19]。

第二节先天性心脏病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怀疑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单心房、左侧三房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等。

腹部CT检查要求

腹部CT检查要求

腹部CT检查要求1 肝胆脾CT检查1.1 常规平扫要求如下:——扫描前准备:除急诊外,患者扫描前至少禁食4h。

可以进食的患者扫描前25min~45min口服清水充盈胃肠道。

嘱患者去除检查部位金属异物。

训练患者呼吸及屏气。

——扫描体位:常规仰卧位,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腹部正中矢状面垂直于检查床平面并与检查床长轴的中线重合,侧面定位线对准人体正中冠状面。

特殊情况下采用其他体位,如侧卧位及俯卧位。

——扫描范围: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从右膈面至肝脏下缘,脾大者应扫描至脾下缘。

——扫描基线:正位定位片,以剑突或髂嵴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

扫描基线为右膈面或肝下缘。

——扫描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扫描方式:螺旋扫描。

——扫描条件:采用自动mA技术;矩阵512×512;显示野:根据患者体型大小设定,应包全腹部皮肤,30cm~40cm;——重建层厚:≤5mm;——重建算法:标准算法或软组织算法。

——窗技术:腹窗(W150HU~250HU,C40HU~50HU)和软组织窗(W200HU~350HU,C30HU~50HU)。

1.2 增强扫描要求如下:——除急诊外,检查前至少禁食4h,不需禁水,签署知情同意书。

——增强扫描在平扫后进行。

对比剂注射方法采用静脉内团注法。

——对比剂注射总量:按每千克体重300mg~450mg碘计算,补充盐水量:15mL~20mL;——对比剂注射流率:2.5mL/s~3.5mL/s;——注射对比剂后开始扫描时间:动脉期25s~30s(64层以上CT为30s~35s),门脉期55s~60s(64层以上CT为65s~70s),平衡期(延迟期)120s扫描。

如有特殊情况,酌情处理。

——注意事项:扫描前先问清其一周内是否做过钡餐检查,如做过应清腹后或排空后再行检查。

患者上检查床前,应训练其深吸气后屏气。

去除被检者检查部位的金属异物。

——检查结束后,观察30min,病人无不适方可离开,若病情允许,嘱病人多饮水,以利于对比剂排泄。

腹部磁共振扫描——呼吸门控技术

腹部磁共振扫描——呼吸门控技术

腹部磁共振扫描——呼吸门控技术呼吸门控技术是利用探测到的呼吸波来减少呼吸运动伪影的技术。

呼吸波一般使用弹性呼吸带或呼吸压力垫。

GE 的设备上采用弹性呼吸带,而西门子公司和飞利浦公司的设备上则采用呼吸压力垫。

弹性呼吸带需要以合适的松紧度捆扎在胸腹部而呼吸压力垫只需要塞在采集线圈与腹壁之间即可,这两种装置都属于压力探测传感器。

呼吸带来的胸腹壁运动将改变探测器内部压力,吸气时压力增加,而呼气时压力降低。

一般包括呼吸补偿和呼吸触发两种,而我们用的比较多的是呼吸触发技术。

一、呼吸补偿技术呼吸补偿属于回顾性门控技术,指根据呼吸时相决定相位编码的顺序,以减少呼吸运动引起的伪影。

呼吸周期被分成了与K空间频率相对应的几个部分,高频部分在吸气顶峰时采集,低频部分在呼气末期采集。

在病人不能憋气或呼吸触发不能使用时采用,可以用在多种序列,但是不能用在FSE序列。

二、呼吸触发技术呼吸触发属于前瞻性呼吸门控技术,如果呼吸节律较好,一般人平静吸气后即开始呼气,从一次平静呼气末到下一次吸气前有段时间为呼吸运动相对停止的平台期(动中求静),所以一般以呼气末为触发点(扫描开始点),开始进行 MR 信号采集,到下一次吸气前停止集(扫描停止点),使MR 信号采集时段发呼吸运动相对停止的平台期将明显减小呼吸运动伪影。

今天主要与大家交流呼吸触发的参数设置及意义:①Resp intervals:表示呼吸周期数(呼吸间隔),主要决定TR 的长短、扫描层数及FSE序列的ETL。

这个参数的设置会影响在一个呼吸门控序列中所允许采集的最大层数,因此采用几个呼吸间隔直接取决于病人的呼吸频率。

对于呼吸缓慢者可能采用一个呼吸间隔即可满足临床采集层数的需求,而对于呼吸较快者则需要采用两个或三个呼吸间隔数。

呼吸间隔数的多少直接影响有效TR的长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和信噪比。

在我们扫描过程中,当呼吸频率高于24时,呼吸间隔数从2改为3,而当呼吸频率小于14时,可以适当增加4-6个回波链。

腹部:肝胆脾、胰腺、肾及肾上腺、腹部血管的MRI检查操作要点

腹部:肝胆脾、胰腺、肾及肾上腺、腹部血管的MRI检查操作要点

腹部:肝胆脾、胰腺、肾及肾上腺、腹部血管的MRI检查操作要点「医侃」每日阅读栏目,陪老师们一起“啃”医学影像那些经典实用的好书。

目前在读的是《影像医学操作常规》,是一本从放射科实际工作情况出发的实用好书!列举了X线、CT、MRI那些基本设备操作及摆位规范等。

第三章 MRI检查第十六节肝胆脾MRI 检查【适应证】1.正常变异和先天性异常;2.外伤:血肿、破裂等;3.囊肿:单纯性、寄生虫性、多囊性等;4.肿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母细胞瘤、淋巴瘤、血管内皮肉瘤;5.感染:肝脓肿、包虫病、肝霉菌感染、肝血吸虫病等;6.其他疾病:肝静脉阻塞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形成,肝梗塞、被动性肝充血、脂肪肝、肝硬化、血红蛋白沉着症等。

【禁忌证】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1.线圈选择:选用腹部包绕式柔韧表面线圈,相控阵线圈,也可使用体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患者取头先进仰卧位,线圈横轴中线对准剑突。

3.扫描方位:肝、胆、脾MRI 常规扫描方位为横断位、冠状位。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脉冲序列:SE、TSE、GRE、TFE 等采集模式:2D、MS采集矩阵:256×(80~256)重建矩阵:256×256、512×512FOV:300~400mmNSA:2~4 次THK/Gap:5~10mm/(10~20)%TR/TE:400~600ms/10~20ms(SE TlWI)1800~3000ms/90~120ms(SE T2WI)TR/TE/ETL:4000ms/100ms/10(FSE T2WI)TR/TE/TI:1400ms/20ms/120ms(STIR)TR/TE/ETL:2200ms/100ms/16(TSE T2WI)TR/TE/Flip:100ms/7ms/60°(Turboflash动态)【注意事项】1.可在检查前先让患者口服0.5mmol/L 的Gd-DTPA 500~1000ml。

《磁共振腹部成像》课件

《磁共振腹部成像》课件

磁共振腹部成像不仅适用于常见的腹部疾病, 还可用于观察腹腔器官的解剖结构。
磁共振腹部成像的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
患者进入磁共振室前需要脱去金属物品,
扫描过程
2
穿上适当的服装。
患者躺在磁共振设备上,医生根据需要
选择不同的扫描序列进行成像。
3
图像重建
扫描完成后,计算机将所得数据进行图 像重建和处理,生成高质量的腹部图像。
膀胱疾病
磁共振腹部成像可用于观察和诊断膀胱疾病, 如膀胱肿瘤、膀胱结石等。
磁共振腹部成像的优势
1 非侵入性
磁共振腹部成像不需要注射造影剂或放射线 暴露,相比于其他检查方法更安全。
2 高分辨率
磁共振腹部成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 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变部位和性质。
3 多参数获取
4 适用范围广
磁共振腹部成像可以获取多种参数,如血流 量、灌注强度等,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磁共振腹部成像》PPT 课件
本课件将为您详细介绍磁共振腹部成像,包括定义、原理、应用领域、优势、 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背景介绍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磁共振腹部成像在诊断和治疗腹部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磁共振腹部成像的定义
磁共振腹部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的相互作用来获取人体腹部器官的高质量图 像。
磁共振腹部成像的注意事项
1 禁忌症
孕妇和心脏起搏器患者等 特定人群应慎重使用磁共 振腹部成像。
2 呼吸控制
在成像过程中,患者需要 按医生的指示进行呼吸控 制,以获来自清晰的图像。3 时间安排
磁共振腹部成像通常需要 较长的时间,患者应合理 安排时间以便保持安静和 舒适。
磁共振腹部成像的原理

腹部磁共振

腹部磁共振

腹部磁共振检查一、肝脏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肝脏良恶性肿瘤(如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等)。

2、赶着和囊肿性病变(如多囊肝、肝包虫病等)。

3、肝脓肿、肝结核和其它肝炎性肉芽肿等。

4、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

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肝炎后、血吸虫性、酒精性等肝硬化)。

5、Budd-Chiari综合征。

【】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脐与剑突连线的中点,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脐与剑突连线的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从膈顶到肝下缘。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T1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4)扫描野(FOV):30-40cm。

可根据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5)成像层厚:3-8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7)矩阵:128×256。

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部分病例可可根据需要增强后延迟扫描,延迟时间通常为5-30分钟。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部分病例可可根据需要增强后延迟扫描,延迟时间通常为5-30分钟。

二、肾脏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肾脏良恶性肿瘤,如肾癌、肾母细胞瘤、肾转移瘤、肾错构瘤等。

2、肾脏囊肿或囊肿性病变。

3、各种肾脏先天性畸形。

腹部CT检查技术

腹部CT检查技术

资料]腹部CT检查技术(一)检查前准备腹部CT检查前应注意:(1)上午检查早餐禁食;下午检查午餐禁食。

禁食时间最好不少于4小时。

(2)1周内不服含重金属的药物。

1周内行消化道钡剂检查者在CT检查前先腹部透视,明确腹部无钡剂影响时方可行CT检查,要提早检查者需行清洁灌肠或口服缓泻药处理。

(3)检查前30分钟,口服1.5%-2.0%泛影葡胺500-800ML,(4)需增强扫描的病人,请家属在接受碘造影剂说明书上签字,检查前15分钟做碘过敏试验。

(5)预先让病人了解检查过程,训练病人平静均匀呼吸,并在扫描时屏气,特别强调螺旋扫描时屏气持续15-20秒以上。

(6)对不配合者或5岁以下者可使用镇静剂。

(7)检查的其他常规准备,如移去检查部位金属物品等。

(二)腹部CT扫描常规应用技术概述1.体位通常为仰卧位,特殊情况下加扫其他体位,如左侧位、右侧位及附卧位,以利于充分显示病变或明确是否有病变存在。

2.扫描范围先扫腹部定位片,根据检查要求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和部位。

扫描范围应包括检查脏器的上缘和下缘,需要对肿瘤分期或要了解病因、并发症者应扩大扫描范围。

(1)肝脏通常从膈顶扫描至肝右叶下缘。

(2)胰腺通常自肝门扫描至肾门平面,但胰腺癌的扫描上缘应至膈顶,下缘应视淋巴结转移范围而定,一般应扫描至肾下极平面。

急性胰腺炎上缘包括下胸部,有助于观察有无胸腔积液。

(3)肾上腺一般自第11胸椎椎体扫描至左肾门平面,但临床高度怀疑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未发现病变时,应扫描全腹部(包括盆腔),甚至还需行纵隔扫描。

3.层厚较大脏器如肝、肾、脾通常采用层厚10MM,层距10MM。

若疑为病灶处用层厚3-5MM加扫,较小脏器如胰、肾上腺采用层厚为3-5MM。

如疑为肾上腺醛固酮增多症,可用层厚2MM扫描。

4.窗技术不同脏器、不同背景使用的窗宽、窗位有所不同。

一般窗宽200-250,窗位应与所观察脏器的CT值相接近。

观察肝脏或较消瘦病人的其他脏器宜采用窄窗技术,有些部位的病灶如胰腺采用两种窗位观察。

CT和MRI技术规范-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

CT和MRI技术规范-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

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第一节腹部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1.肝脏、胆囊:(1)肝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脂肪肝、肝硬化、胆管占位性病变、胆管扩张、胆囊炎和胆结石等;(2)鉴别肝脏肿瘤;(3)评估肝脏肿瘤的性质、大小、范围及转移情况(肝静脉、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形成等)。

2.脾脏:(1)确定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先天变异等;(2)鉴别脾脏良恶性肿瘤、炎症及外伤引起的出血等。

3.胰腺:(1)确定急性胰腺炎的类型、炎症渗出的范围、有无假性囊肿形成及合并症,为外科治疗提供依据;(2)显示慢性胰腺炎微小的钙化、结石,为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后随访观察疗效;(3)确定有无肿瘤,肿瘤的来源、部位和范围;(4)鉴别外伤后胰腺有无出血。

4.肾和肾上腺:(1)确定肾脏有无良恶性肿瘤及其大小、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等;(2)肾脏炎症、脓肿及结石的大小和位置;(3) CTA诊断肾动脉狭窄及其他肾血管病变;(4)显示外伤后肾损伤及出血;(5)确定肾上腺有无良恶性肿瘤以及功能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5.腹部及腹膜后腔:(1)确定有无良恶性肿瘤,如血管夹层动脉瘤、脂肪瘤和平滑肌肉瘤等;(2)观察有无腹部肿瘤及腹膜后腔的淋巴结转移、炎症和血肿等。

6.胃部:肿瘤术前评价、术后随访,不推荐单纯为诊断胃肿瘤进行扫描。

7.小肠:小肠炎、小肠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

8.结、直肠:(1)肠梗阻、肠缺血、胃肠道出血;(2)炎性肠病、阑尾炎、结直肠癌。

二、相关准备1.检查前少渣饮食, 1周内禁服含金属的药物或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2.检查当日禁食4 h以上,不禁水。

3. 口服温水:检查前 15~20 min 口服温水500~1 000 ml,检查前即刻在检查床上再服 200~300 ml(使胃及十二指肠壶腹部充盈,形成良好对比)。

观察肾及肾上腺,需在检查前 20~30 min口服温水。

检查腹膜后腔提前 1~2 h分段口服温水800~1 000 ml,使肠道系统充盈。

【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头颈部CT扫描技术

【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头颈部CT扫描技术

头颈部CT扫描技术第一节颅脑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颅脑急性出血、梗死、外伤、畸形、积水、肿瘤、炎症以及脑实质变性和脑萎缩等疾病。

二、检查技术1.常规平扫:(1)体位:取仰卧位,头部置于检查床头架内,头部正中矢状面与正中定位线重合,使头部位于扫描野的中心,听眦线垂直于检查床。

常规以听眦线或听眶上线为扫描基线,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颅顶。

(2)参数:管电压 100~120 kV,有效管电流 200~250 mAs,根据机型选择不同探测器组合(16×1.500 mm、32×1.200 mm,64×0.625 mm、128×0.600mm、320×0.500 mm 等),一般行逐层扫描,层厚5~6 mm,层间距5~6 mm。

2.增强扫描:(1)常规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与常规平扫相同。

采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注对比剂,流率为 1.5~2.0 ml/s (观察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病变时,流率可达 3.0~4.0 ml/s),用量为 50~70ml。

根据病变的性质设置头部增强的延迟扫描时间,血管性病变延迟 25 s,感染、囊肿延迟 3~5 min,转移瘤、脑膜瘤延迟 5~8 min。

(2)颅脑 CTA:采用对比剂(流率为 4.0~5.0 ml/s,用量为 60~80ml) +生理盐水(流率为 4.0 ml/s,用量为 30 ml)的注射方式。

体弱或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18 kg/m2的受检者,对比剂用量酌减。

三、图像处理1. 预置窗宽、窗位:软组织窗窗宽 80~100HU,窗位35~45 HU;骨窗窗宽 3 500~4 000 HU,窗位500~700 HU。

2.常规三维图像重组:用薄层横断面数据进行MPR,可获得脑组织的冠状面、矢状面、斜面图像。

运用表面遮盖法(shade surface displayment, SSD)显示颅骨的骨折线、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等。

MRI检查技术规范ppt课件

MRI检查技术规范ppt课件
删除与胆道重叠结构,如胃肠、脊髓,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多视角旋转 观察胰胆管树。ppt课件.25盆腔MR检查
1、线圈选择 体线圈
2、相关准备和体位 一般无须充盈膀胱,如检查膀胱,应于检查前 2小时口服清水使膀胱中度充盈。患者仰卧,身体长轴与床面长
轴一致,头先进,双上臂置于身体两侧。矢状位定位光标正对身 体中线,轴位定位光标正对两侧髂前上棘连线。
成像序列:TOF_MRA
(2)MRV :常用于静脉及静脉窦成像,PC-MRA以流速为编码,以相位 变化作为图像对比的特殊成像技术,能够准确反应流动自旋的流速和方向, 血流越快,信号越高。
成像序列:VEN 3D PCA MRV
扫描要点:MRV在增强扫描后进行(对比剂能缩短T1时间,在相同的扫描参 数条件下对于流动的血液产生的信号的纵向分量更多,从而得到更多的信 号强度。)
位时矢状位光标应正对前腹正中线,轴位光标正对髂前上棘。 3、扫描技术规范(hip) • SURVEY
• T2W TSE SPAIR TRA
• PDW SPAIR COR
• T2W TSE COR
• T1W TSE COR 扫描时应该将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结构完整包括,横断面定位时扫 描线平行约两髋臼下缘连线;冠状面定位时扫描线平行于两股骨 头中心线连续 。
• 椎间盘横断面扫描腰2/3、腰3/4、腰4/5、腰5/骶1,定位时平行于椎间隙。
ppt课件.
20
ppt课件.
21
腹部MR检查
1、线圈选择 体线圈
2、相关准备和体位 检查前空腹4小时,训 练病人屏气(呼气末屏气)。采用呼吸门 控技术采集,需将呼吸门控感应器安放在 上腹呼吸动度最大处,加腹带压力适中。 患者仰卧,身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 先进,双臂自然置于身体两侧。扫描中心: 矢状位定位光标正对患者身体中线。轴位 定位光标正对剑突。

【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CT检查技术扫描前准备

【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CT检查技术扫描前准备

CT检查技术扫描前准备CT扫描前准备一、设备准备1.检查室按照各类型设备的要求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依照CT设备开机的要求按步骤操作。

3.按设备要求预热X线管。

4.建议按设备要求进行空气校正。

5.建议确保有足够的存储空间。

如果有 PACS系统,需要确保数据传输通畅。

6.确保高压注射器处于完好待用状态。

7.确保影像交付介质处于正常状态。

8. 定期做好 CT 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设备状态维护)。

9.CT室配备常规急救器械和药品。

二、受检者准备1.受检者检查前,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饰品或可能影响 X线穿透力的物品,嘱受检者在扫描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动。

2.不合作的受检者(如婴幼儿、躁动不安或意识障碍者),在CT扫描前给予镇静。

3.根据检查部位做好检查前相关准备。

胸、腹部检查前进行屏气训练,保证扫描时胸、腹部处于静止状态;胃肠道检查前饮水;颈部和喉部检查前告知受检者不能做吞咽动作;眼部检查前告知患者闭上双眼,尽量保持眼球不动,不能闭眼者让其盯住正前方一个目标。

三、操作者准备1.掌握基本的影像诊断知识,能根据受检者的特点、诊断的需要设置个性化的扫描流程与参数。

2.熟练掌握CT机的性能和特点。

3.落实“查对” 制度。

4.向受检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和紧张情绪,检查时取得患者配合。

5.能够及时发现检查过程中受检者的异常情况。

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在受检者发生意外时能及时参与抢救。

6.熟悉影像危急值的范围。

四、图像质量控制1.检查部位符合临床诊断需求。

2.图像上无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的伪影。

3.图像采集和重建参数符合影像诊断的需求。

4.预置合适的窗宽和窗位。

5.图像标识显示完整。

6.增强检查期相达到临床诊断要求。

五、其他1.增强检查结束后,受检者留观30 min。

2.定期检查急救药品的有效期,并及时更新。

3.如果受检者发生不良事件,及时做好记录并按要求上报。

4.登记时核对受检者信息;人工发放结果时,需再次核对受检者的相关信息。

腹部CT检查技术ppt课件

腹部CT检查技术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12
动脉期
门静脉期
平衡期
精选PPT课件
13
➢ 肾脏增强扫描通常应扫描皮质期、髓质期和分泌期,皮质期延迟扫描时间 25-30秒,髓质期延迟扫描时间60-70秒,分泌期延迟扫描时间2-3分钟。
皮质期
髓质期
精选PPT课件
分泌期
14
精选PPT课件
15
➢ 胰腺增强扫描通常采用“双期”,动脉期延迟扫描时间35-40秒,静脉期 延迟扫描时间65-70秒;
精选PPT课件
17
谢谢
精选PPT课件
18
精选PPT课件
7
中下腹部扫描特点
➢1.肾脏解剖位置约平T11~L2水平,肾脏扫扫描,肾皮质期、肾实质期、肾排泄期.一般情况下无 需做延迟,但遇到肾功能代谢慢者,需要加长延迟时间。
精选PPT课件
8
盆腔扫描特点
➢1.平扫时,需要求病人适度憋尿,以便于诊断医生更好的观察膀胱。 ➢2.扫描范围:髂骨上缘到耻骨联合下缘,若有外伤时要将整个骨盆包全。 ➢3.盆腔增强时,若要观察肠管时,需要做肠道准备、打气等
2
禁忌症
➢ 1.妊娠妇女不宜进行CT检查。 ➢ 2.对比剂过敏者不宜进行增强检查。
精选PPT课件
3
【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 1.检查前禁食,于前一天晚上起空腹
➢ 2.一周内不服用含金属药物,不做胃肠钡剂检查,已做钡剂检查的病人,需待钡剂完全排空后方可进行检 查,必要时在行CT检查前进行透视或摄片观察胃肠腔内有无钡剂残留
➢CT检查结合薄层横断面、二维及三维重建技术显著提高了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检出率与诊 断准确率。
精选PPT课件
10
➢ 此外,对于胸椎压缩性骨折,CT检查不但发现骨碎片的移位情况,还可对骨折引起脊髓 压迫损伤等情况进行评估

放射科腹部和盆腔CT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腹部和盆腔CT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腹部和盆腔CT检查技术操作规程一、胃(一)适应证1.胃恶性肿瘤。

2.卵巢恶性肿瘤(寻找来源于胃的原发肿瘤)。

3.胃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定位。

4.胃恶性肿瘤治疗后随访复查,了解其治疗疗效及复发情况。

(二)禁忌证碘过敏或有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不能使用碘对比剂增强扫描。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患者的准备(1)检查前一天晚饭后开始禁食。

(2)检查当天清晨应空腹。

(3)检查前30min 内口服1000ml水使胃充盈扩张,在上机前再口服 300ml水。

(4)如需要行对比增强扫描者,检查前4h应禁食但不禁水,如患者因病禁水,最好经静脉补充液体。

2.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1)平扫1)扫描体位:根据需要,采用仰卧位、仰卧右后斜位和左侧位或右侧位。

2)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3)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和层距。

4)扫描范围:上界为胸骨剑突,下界至脐孔(包括膈上食管下段至胃大弯)。

5)扫描机架倾斜角度;扫描机架0°。

6)扫描野:35~45cm。

7)扫描层厚:5~10mm。

8)扫描间隔:5~10mm。

9)成像矩阵:512×512。

10)扫描参数:120~140kV,120~250mAs。

11)重建算法:软组织算法或标准算法。

(2)增强扫描1)对比剂用量:80~100ml 非离子型碘对比剂。

2)注射方式:用高压注射器行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一般为2.5~3.5ml/s。

3)扫描开始时间:注射 50~70ml 后开始连续扫描。

4)其他检查程序和扫描参数:同平扫。

3.摄片要求1)依次循序拍摄定位、平扫以及增强图像。

2)测量病灶CT值及大小,必要时测量病灶增强前后的CT值变化。

3)疑胃穿孔患者,需采用纵隔窗拍摄(W350~500,L35~50),以鉴别脂肪与游离气体。

(四)注意事项1.检查前一周内不服重金属药物,如一周内曾做过胃肠道钡餐造影时,则于检查前先行腹部透视,确认腹腔内无钡剂残留。

2.扫描时用铅防护布遮盖非检查部位以减少患者所接受到的辐射剂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MRI检查技术第一节肝、胆、脾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3cm。

3.方位及序列: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序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同反相位(双回波) T1WI屏气采集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扫 DWI序列,扫描范围覆盖肝、胆、脾;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动态容积屏气采集序列[22],低场设备可选用二维序列行三期以上动态扫描,并补充冠状面图像。

4.技术参数:二维序列层厚6.0~8.0 mm,层间隔<1.5 mm,FOV(300~400)mm×(300~400)mm,矩阵≥256×224。

三维序列层厚2.0~4.0 mm,无间距扫描, FOV(300~400)mm ×(300~400)mm,矩阵≥256×160。

采用呼吸触发(婴幼儿呼吸频率过快、幅度过小时可不选用)。

增强扫描以 2~3 ml/s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尽量优化扫描参数将扫描周期缩减至<10 s/期[1]。

5.图像要求:(1)完整显示靶器官及病变区域;(2)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不影响影像诊断;(3)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为必选项,在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轴面 T1WI 序列优先选择梯度回波-水-脂双相位T1WI序列或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T1WI序列,尽可能使用DWI序列;(4)至少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影像;(5)提供MPR、 MIP及曲面重组胆管像。

第二节胰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3 cm。

3.方位及序列: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 序列)、快速梯度回波 fs-T1WI (必要时可加扫同反相位 T1WI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 DWI序列;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采用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屏气采集序列行三期或多期扫描,低场设备可行二维扫描,并补充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尽量选择薄层、高空间分辨率扫描。

二维序列层厚 3.0~5.0 mm,层间隔≤层厚×20%, FOV(300~400)mm×(300~400)mm,矩阵≥288×160。

三维序列层厚 2.0~3.0 mm,无间距扫描, FOV(300~400)mm×(300~400)mm,矩阵≥256×160。

静脉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流率 2~3ml/s。

尽量优化扫描参数将扫描周期缩减至 <10 s/期。

5.图像要求:(1)清晰显示胰腺、十二指肠壶腹部及病变区域结构;(2)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不影响诊断;(3)轴面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及梯度回波 fs-T1WI为必选项,尽量选择 DWI序列;(4)提供动脉期(或动脉早、晚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像;(5)提供三维 T1WI增强扫描 MPR像;(6)拟诊为胰腺恶性肿瘤的患者,至少有 1个序列覆盖全肝,以观察有无肝脏转移。

第三节胰胆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3 cm。

3. 方位及序列:(1)单次激发厚层块二维重 T2 MRCP序列:至少获取 3个角度的冠状面像,即以胆总管为轴,以正冠状面为中间层,向前、后旋转一定角度分别各获取 1 层斜冠状面像。

层块范围覆盖主要肝内外胆管和胰管,屏气采集。

(2)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三维重 T2 MRCP序列:斜冠状面扫描,覆盖主要肝内外胆管、胆总管、胆囊和胰管。

4.技术参数: MRCP不宜单独进行,应结合肝、胆、胰、脾的平扫和(或)三维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单次激发二维 MRCP 序列:层块厚度 30~70 mm,FOV(300~350)mm×(300~350)mm,矩阵≥384×224,TR≥6 000 ms,TE≥500 ms;呼吸触发三维MRCP 序列:层厚 1.0~2.0 mm,无间距扫描, FOV (300~350)mm×(300~350)mm,矩阵≥384×224,TR 2 000~6 000 ms(选 1~2 个呼吸间期),TE≥500 ms。

婴幼儿呼吸频率过快及幅度过小时可不使用呼吸触发。

5.图像要求:(1)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胰管及病变区域;(2)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不影响诊断;(3)单次激发二维 MRCP 序列多角度扫描、多次激发三维MRCP序列提供 MIP重组多角度旋转的三维胰胆管成像。

第四节肾脏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序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同反相位(双回波) T1WI屏气采集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DWI序列;冠状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T2WI 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采用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屏气采集序列行三期或多期扫描,低场设备可行二维扫描,并补充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尽量选择薄层、高空间分辨率扫描。

轴面二维序列层厚 4.0~5.0 mm,层间隔≤层厚×20%;冠状面二维序列层厚≤4.0 mm,层间隔≤层厚×20%。

FOV(300~400)mm×(300~400)mm,矩阵≥288×224。

三维序列层厚 2.0~4.0 mm,无间隔扫描, FOV(300~400)mm×(300~400)mm,矩阵≥256×160。

增强扫描以 2~3 ml/s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5.图像要求:(1)显示肾脏及其周围组织结构,肾皮质、髓质、肾盂、肾盏结构清晰显示;(2)无明显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3)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为必选项,在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轴面 T1WI序列优先选择水脂双相位T1WI 或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T1WI 序列;(4)增强扫描分别显示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影像;(5)根据需要提供三维 T1WI增强三期扫描的MPR、 MIP血管像。

第五节肾上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T2WI或 fs-T2WI序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双相位T1WI屏气采集序列,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T2WI屏气采集序列。

扫描范围从胃底上缘至肾门。

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T1WI屏气采集序列三期或多期扫描,并补充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二维序列层厚≤4.0 mm,层间隔≤层厚×10%,FOV(300~400)mm×(300~400)mm,矩阵≥288×224。

三维序列层厚≤3.0 mm,无间隔扫描, FOV(300~400)mm×(300~400)mm,矩阵≥256×160。

婴幼儿呼吸频率过快及幅度过小时可不使用呼吸触发。

增强扫描采用钆对比剂,剂量为0.05~0.10mmol/kg,以 2~3 ml/s的流率注射,再以相同流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5.图像要求:(1)尽量选择薄层、高空间分辨率扫描;(2)标准 T2WI 序列采用或不采用脂肪抑制;(3)显示肾上腺及其周围组织结构,怀疑为异位嗜铬细胞瘤或肾上腺恶性肿瘤的患者扫描范围需加大;(4)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六节 MR 尿路成像(MR urography, MRU)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与耻骨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单次激发二维 MRU序列:闭气采集,冠状面显示双侧尿路,多角度斜冠状面及矢状面显示单侧尿路。

呼吸触发三维 MRU 序列: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 MRU不宜单独进行,应结合平扫和(或)三维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单次激发二维MRU序列:层块厚度30~70 mm, FOV(300~350)mm×(300~350)mm,矩阵≥384×224,TR≥6 000 ms, TE500 ms。

呼吸触发三维MRU序列:层厚1.0~2.0 mm,无间隔扫描, FOV(300~350)mm× (300~350)mm,矩阵≥384×224, TR 2 000~6 000 ms(选 1~2 个呼吸间期),TE≥500 ms。

婴幼儿呼吸频率过快及幅度过小时可不使用呼吸触发。

5.图像要求:(1)扫描范围应包括双侧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2)无明显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技术伪影;(3)单次激发二维MRU序列应分侧进行多角度成像,多激发三维MRU序列应提供MIP重组多角度旋转的三维尿路影像。

第七节腹膜后病变的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体部线圈或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与脐连线中点或ROI中心。

3.方位及序列: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 序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同反相位(双回波) T1WI屏气采集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扫描 DWI序列,扫描范围覆盖 ROI;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屏气采集序列三期或多期扫描,并补充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二维序列层厚 6.0~8.0 mm,层间隔≤层厚×20%, FOV(300~400)mm× (300~400)mm,矩阵≥288×224。

三维序列层厚 2.0~4.0 mm,无间隔扫描, FOV(300~400)mm×(300~400)mm,矩阵≥256×1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