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玺所见楚系官府官名考略
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军官考论

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军官考论郭俊然【摘要】印章、封泥、简牍等实物资料含有大量关于汉代军事职官的内容,这修正或弥补了先前关于汉代军事职官研究的诸多内容,如千人、司马及其它属官有很多文献所遗的内容.在对相关文献和实物资料进行认真考察梳理的基础上,以种类的不同加以分门别类地论述之后,发现这些实物资料极大地补充和拓展了汉代军事职官研究的内容,对构建全面、系统、详细的汉代军事职官系统大有裨益.【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0)001【总页数】4页(P70-73)【关键词】汉代;职官;军事【作者】郭俊然【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2关于汉代军事职官的研究很多,代表性的著作有《秦汉军事制度史》[1]《秦汉官制史稿》[2]《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3]《秦汉军制史论》[4];论文有《中国历代武官制度》[5]《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官、武官与禁卫武官释义》[6]等。
这些研究主要利用传世文献,对实物资料明显利用不足。
本文将以实物资料为中心,重点考论汉代的千人、司马以及将军属官等军事职官。
一、千人类职官,屡见于文献,有千人、骑千人将、左骑千人,实物又见如下几种(一)中骑千人,实物有封泥“中骑千人”[7]。
《封泥考略》认为疑是中宫骑之千人,故加“中”字如“中太仆”与“中车司马”[8]。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中尉属下有千人。
《汉书·季布传》载有“中司马”,如淳认为其乃中尉之司马[9]。
据此,笔者认为此“中骑千人”类“中司马”,当是中尉之骑千人。
(二)执金千人,印章有“执金千人”。
瞿中溶认为《后汉书·百官志》无“执金千人”明文,此当为西汉物;而“执金”下无“吾”字,似于义未妥[10]。
此或是执金吾之千人。
(三)猥千人,印章有“折冲猥千人”[11]、“章威猥千人”[12]、“破奸猥千人”[13]、“建威猥千人”[11]91。
古玺印断代方法概论(续)

古玺印断代方法概论(续)作者:孙慰祖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07期四、形制与印式形制是玺印断代又一主要依据。
历代玺印的形制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
从古玺印发展的漫长过程来看,形制由渐变到质变,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从一个具体的朝代及其相邻时期来看,形制的近似性是主要的方面。
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有时形制也会出现较大的改变。
比如秦的统一就是如此。
经过近几十年来的研究,对于古玺印钮式演变序列的认识,已经初步形成。
明确了一些主要的钮式与文字字体一样,流行于一定的时期。
形制的演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这就为依据形制发展次序作出断代提供了可能性。
玺印形制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钮式,也包括印式、印面大小、印台高低等因素。
其中某一因素的变动,往往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关系到时空的差异。
玺印的主要钮式有:鼻钮钮身与穿孔都较细小,孔径呈半圆式圆形。
战国古玺、秦印通常为鼻钮。
西汉早期也有一部分鼻钮官印。
东晋十六国至北朝的一部分官印,鼻钮再度出现。
唐宋官私印中亦有部分铸为鼻钮,至元代的私印中则以鼻钮多见。
但后期鼻钮与战国、秦、汉鼻钮风格差别甚大。
(图24)瓦钮由鼻钮演化而来。
钮形如瓦,穿孔较大,呈半圆形。
秦代官印已出现瓦钮的雏形,至汉代成为主流钮式。
其中钮面较宽的,也有人称之为桥钮。
瓦钮演变的后期形式是钮面加宽,钮壁增厚。
至南北朝瓦钮消失,为鼻钮代替。
(图25)三国、西晋官印的钮式,是鼻钮与瓦钮两种形态融合的结果,虽一般称之为鼻钮,但钮面已较战国、秦的鼻钮略宽,边棱比较分明,是这一时期钮式的鉴别标志。
覆斗钮覆斗钮具类型标志的意义,为玉的基本钮式,因而也具有时代特色。
其形如覆斗,仅流行于战国至汉代。
(图26)汉代官印以及其他质料的私印不用覆斗钮式。
龟钮钮身铸为龟形,腹下有穿孔。
始见于战国之秦,为汉晋南北朝时期官私印最常见的钮式之一,亦是此期官印的等级标志。
龟形由低矮到耸立,由圆润到劲悍是标志时代先后的基本演变规律。
(图27)隋唐以后私印也偶用龟钮,是仿古风气使然。
河南印社藏古玺印丛考(一)

河南印社藏古玺印丛考(一)选自 | 《西泠艺丛》2020年第9期总第69期 |鉴印山房玺印汇考文/许雄志西泠印社理事河南印社社长01“江胡榦官”与“江胡郡”《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是一段经常被引用的历史文献。
其中的“相忘于江湖”知名度甚高。
从文义中判断,这里的“江湖”,显然指的是江河湖泊。
2007年12月,湖南大学征集收藏了一批流散在香港文物市场上的秦代简牍,共2098枚。
其中0706号简(图1、图2):“绾请许而令郡有罪罚当戍者,泰原署四川郡;东郡、叁川、颖川署江胡郡;南阳、河内署九江郡……”0194号简(图3、图4):“……泰原署四川郡;东郡、叁川、颖川署江胡郡,南阳……”0383号简:“河内署九江郡;南郡、上党□邦道当戍东故徼者,署衡山郡。
”0480号简:“□迁其弗见莫告,赀一甲。
前此令□□已入关及阴密□环陷?江胡而未出关及其留在咸(阳)……”根据陈松长教授记录,“这四枚简中,0706号简保存得非常完整,文字清晰可读”,“0706号简与0383号简,其中的‘江胡郡’三字都非常清楚,文字释读完全没有问题”。
其中0480号简文中“前此令□□已入关及阴密□环陷?江胡而未出关及其留在咸(阳)……”陈松长教授认为简中的“江胡”,似乎并不是泛指江河湖泊。
从简文中“已入关”与“未出关”来判断,这里的所谓“江胡”似乎是指在函谷关与咸阳附近的一个特定区域。
陈伟教授对“江胡郡”的推测是:“江胡”或者当读为“江湖”。
颇疑秦简中的“江胡(湖)郡”,乃是秦代为了加强吴楚江河湖泊众多的地区的统治而特设的郡。
而“江胡”似可读为“鸿湖”,可能为太湖的又一异名,被借用为郡名。
于薇教授则认为:“根据简文中与其他郡的相对位置关系推断,此郡应位于淮河上游北岸,原为古江国、胡国所在的区域。
‘江胡郡’原为楚郡,入秦后一度与韩颍川郡合并,其后又自颍川郡析出,仍称‘江胡郡’。
回文印的历史流变及其相关问题

CH, N£ S f P AJ N T I _ NG ( ' ^ L J GR AP HY
回文 印的历史流 变及 其相关 问题
◇ 贾长庆
一
、
回文 印的 历史 流 变
案以及大型烙马 印等 ; 材料上也有金、 玉等多种
材料 出现 。
发现 的最早 的一方回文私印。 这方印 的出现也
二十九年 中就有关于 “ 玺” 印文字的记载 , 这 足 以证明早在春秋 中期 , 印章已经存在并大量
应用于社会活动 中。 可惜的是, 西周至春秋这数
圆和椭圆的形式 , 内容除官名、 姓名、 吉语外还
有 “ 敬事 ”“ 相想得志 ”“ 和众” 等格言 成语入
印, 已开后世 闲文印的先河。
自先 秦古玺 到现 当代篆刻 创作 , 在这两干 多年的传承过程 中, 印面文字的布局排列顺序
证 明 了秦 回文样 式 的存 在 。 此 印 印文的 排 布
方式, 对王 人聪 秦 官印 考述 中 “ 秦官 印四 种排列形式 中无回文印”这一论 说和 “ 西汉 中
“ 羊肠客 府” 为战 国楚系官玺 。 自古至 今 绝 大多数 印刷物 均释 为 “ 羊肠客 府”, 少数 也 有释 为 “ 羊府 肠客” 。《 古玺所见楚系官府官名 考略 》中对此 有所解释 :“ 李家浩疑 ‘ 肠客 ’ 之 ‘ 肠’ 当读 为 ‘ 象’ ,‘ 肠客’ 犹 周礼 的 ‘ 象 胥’ , 即翻译官。 黄锡全疑 ‘ 羊’ 为‘ 庠’ ,‘ 庠府 ’ 同‘ 学府’ , 是当时楚王主管 教育的一个特 殊机
之 又少, 清人瞿中溶所著 的 集古官 印考) ) 中收
战 国时 的 印章 , 统称为 “ 玺” 。 朱 文 古玺 印 都是 铸 造 而 成 , 大部 分 带 有 宽 边 , 这与 印
古玺文字考释四篇

古玺文字考释四篇刘洪涛【摘要】本文由考释古玺文字的四个短篇组成。
第一篇根据古文字“又”的不同写法,考释《玺汇》0434、1525、2018等号用作人名的“度”字和《玺汇》1316号用作人名的“曼”字。
第二篇通过考察古文字“朿”的不同写法,考释《玺汇》0511号用作人名的“迹”字。
第三篇运用延伸笔画等形体特点,考释《玺汇》3479、3755号的“ ”字。
第四篇运用省写特点,考释《玺汇》2193、2194号及《珍秦斋古印展》23号的“”字和《玺汇》4120号的“浟”字。
【关键词】古玺;考释一、释两个从“又”之字古文字“又”象侧面的手形,由两笔组成:表示两侧手指的部分写作一笔,表示中间手指和手臂的部分写作一笔。
这两笔本来都作曲笔,但由于改变笔势等原因,战国文字中的“又”可以变化出以下几种写法:a、表示两侧手指的笔画作曲笔或V字形折笔,表示中间手指和手臂的笔画或作曲笔,或作直笔。
例如:清华《保训》8“又”a1郭店《成之闻之》27“及”《货系》2193“皮”a2b、表示两侧手指的笔画拉直变作一长横,或又变作一短横,表示中间手指和手臂的笔画或作曲笔,或作直笔。
例如:b郭店《语丛二》11“静”上博《武王践阼》2“曼”1上博《天子建州》乙本6“”①《货系》4209“爯”《玺汇》0152“”b2【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2011年度博士生学术新人奖的资助。
【作者简介】刘洪涛,男,1983年2月生,黑龙江省望奎县人,201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古文字学家李家浩先生。
现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与古文献学。
(江苏徐州 221007)①这种写法的“又”字,看赵平安:《上博简释字四篇》,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编《简帛》第四辑,第206-2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上博《鲍叔牙与隰朋之谏》3“亩”c 、表示两侧手指的笔画由一短横变作一点,表示中间手指和手臂的笔画或作曲笔,或作直笔。
齐玺中所见齐仓廪制度初探

战国玺印中有大量铭“”(《古玺汇编》5526)、“”(《古玺汇编》0327)字形齐玺,该字从㐭从木①或繁增攴。
旧《玺汇》将“齐稟”玺(《古玺汇编》5526)归于私玺,后吴振武先生纠正其说,指出“齐稟”玺中“稟”字当作仓廪之“廪”字解,该玺当为齐地仓廪所用玺印。
②后学术界多从吴先生之说。
学术界有疑玺印上所铭“廪”为官名者③,然齐玺中有见“君之廪”玺(《古玺汇编》0327),就文法言将“廪”作为仓廪机构解释更为合宜。
…《管子》中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④,仓、廪的充实是国家安定富足的保障。
战国时期,各国均设仓、廪,秦汉时有仓而无廪。
秦律中有《仓律》篇,规定官员俸禄、谷物播种、仓库管理等事项,包含了大量秦仓机构设置信息,秦的仓廪制度因而得以了解。
而六国的仓廪制度却少文献记载,仅能够通过玺印材料做出梳理。
本文通过辑录与整理齐玺中所见铭廪字的玺印,以对齐国仓廪制度进行初步的研究。
1 齐仓廪玺辑录本文辑录齐仓廪用玺共十二方,可分为四类:单铭廪字者、铭左廪或右廪者、铭地名加廪者、铭封君名加廪者,现将四类玺印与各家释读以表格形式辑录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中十二方齐玺的整理可知学术界对于铭“廪”字玺印的释读鲜有异议,均将该类玺印作齐国仓廪用玺解。
由表1可知,齐仓廪用玺有铭仓者,有铭廪者,有称齐廪者,亦有前缀地名及封君名者。
通过对仓廪玺印的综合考量,可管窥齐国仓廪机构的建置。
2 齐仓廪机构的建置齐官玺中有见铭“仓”和“廪”字的玺印,《地【作者简介】朱可(1994—),女,江苏扬州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史。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战国时期齐国玺印研究集释”,项目批准号SWU1709422。
①从木与从禾从米,无别。
②吴振武:《战国廪字考察》,《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
③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上)》,《文物》1959年第7期,第50-54页。
古玺复姓考释三篇

⑥ 参罗 振 玉 《 玺 印 姓 氏 征》 上 卷
年 东 方学会 排印 本
。
。
⑦ 邓 名 世 《 古 今 姓 氏 书 辨 证 》卷 二 十 三 清 光 绪 刻 本 ⑧ 萧春源 《珍秦斋藏 印 战 国 篇》 澳 门 ⑨
《
年版
。
。
元 和 姓 纂 》清 光 绪 刻 本 金 陵 书 局 校 刊
,
罗 福颐《汉印 文 字征 》 文物 出 版社
〈 〉
年版
。
吴 振武 《 古玺 文 编 校 订》 吉 林大学博 士 论文
年版
。
吴 振 武 《 古 玺 汇 编 释 文 订补 及 分 类 修 订
〈
〉
》
《
古文 字论集 初编》 香港 中 文大学
年版
。
郑樵《 通志 氏族 略》 商 务 印 书馆
,
年版
。
参 看 何 琳 仪 《战 国 古 文 字 典
〈
〉
一
战 国 文 字 声 系 》第
,
《
古 玺汇 编 》
”
号楚 良□之玺
“
玺 的 良 字相 对 照
“
”
。
从 良 字来
“
”
看 这是
,
一
方楚 玺
。
《
”
史 记 仲 尼 弟 子列 传 》 有 公 良 儒 、 罗 振 玉 《 玺 印 姓 氏 征 》 收 录 有 公 良 调
。
“
”
“
”
、
“
公良
长 孺 巧又 印 夏 姓 私 玺
可 见 上 引 楚 私玺 中 的 公 良 也应 为 复 姓
,
页
,
中 华书 局
出土文献研究目录(1~9辑)

《出土文献研究》第一辑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一陈炜湛:“历组卜辞”的讨论与甲骨文断代研究胡厚宣:卜辞“日月又食”说裘锡圭:甲骨卜辞中所见的逆祀宋镇豪:甲骨文“出日”、“入日”考周永珍:殷代“韦”字铭文铜器二徐锡台:周原出土卜辞选释刘启益:西周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张亚初:解放后出土的若干西周铜器铭文补释唐兰遗稿:关于大克钟张政烺:庚壶释文李学勤:晋公奠(下从皿)的几个问题俞伟超李家浩:论“兵闢太岁”戈三唐长孺:吐鲁番文书中所见丝织手工业技术在西域各地的传播陈国灿李征:吐鲁番出土的东晋(?)写本《晋阳秋》残卷程喜霖: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麹氏高昌的计田输租与计田承役周绍良:敦煌文学“儿郎伟”并跋季羡林:说“出家”蒋忠新:记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梵文《法华经》写本残片四马雍:新疆巴里坤、哈密汉唐石刻丛考朱雷:出土石刻及文书中北凉沮渠氏不见于史籍的年号五徐中舒:怎样考释古文字陈汉平:古文字释丛连劭名:甲骨文“玉”及相关问题朱德熙:战国文字资料里所见的厩吴九龙:简牍帛书中的“夭”字《出土文献研究》第二辑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裘锡圭: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与“自” 林小安:殷墟卜辞考辨(一)胡厚宣宋镇豪:苏联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考释林沄:甲骨断代商榷刘启益:西周昭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黄盛璋:新发现的“羕陵”金版及其相关的羕器、曾器铭文中诸问题的考索李零:释“利津囗”和战国人名中的囗与囗字连劭名:卜辞中的月与星张培瑜:出土汉简帛书上的历注王素:麹氏高昌历法初探李均明:秦文书刍议——从出土简牍谈起胡平生:《阜阳汉简•诗经》简册形制及书写格式之蠡测吴九龙:银雀山汉简中的古文、假借、俗省字赵超:论汉唐间的异体字及《干禄字书》刘燕文:从敦煌写本《字宝》的注音看晚唐五代西北方音林梅村:犍陀罗语《法句经》残卷初步研究邓文宽:北魏末年修改地、赋、户令内容的复原与研究——以西魏大统十三年计帐为线索姜伯勤:敦煌新疆文书所记的唐代“行客”王永兴: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西州括田括户中官府勘田文书考释——读吐鲁番文书札记陈仲安:李贤墓志申论李方:隋唐史地丛考——隋唐墓志研究孙贯文遗稿:明拓孤本大相国寺碑丛考任昉:《明伊藩方城恭惠王妃冯氏合葬墓志铭》跋《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胡厚宣:契斋所藏一块甲片风波的平息林小安:殷契六书研究(一)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张永山:卜辞诸亳考辨齐文心:庆阳玉戈铭“作册吾”浅释张政烺:《弋(右从阝)其卣》的真伪问题刘启益:西周孝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汤余惠:读金文琐记(八篇)何琳仪:九里墩鼓座铭文新释吴振武:古玺姓氏考(复姓十五篇)李学勤:帛书《要》篇的《损》《益》说于豪亮遗稿: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系辞》校注李均明:汉简“会计”考(上)谢桂华:居延汉简所见邸与阁王素:《吐鲁番出土文书》[壹]附录残片考释王欣:麹氏高昌王国的祭祀制度陈国灿:略论高昌国负麦、粟帐的年代与性质[日]关尾史郎黄正建译:有关高昌国“远行马价钱”的一件史料——大谷1464、2401号文书及其意义[日]荒川正晴李德范、孙晓林译:关于吐鲁番出土汉文文书中的ular季羡林:新博本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第二十一张(两页)译释李方:唐写本《论语集解》校读零拾邓文宽:敦煌本《六祖坛经》书写形式和符号发微荣新江:归义军大事纪年初稿王昕:裴识生平略证——唐墓志札记(一)任昉:毕昇与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张忱石:《隋唐五代墓志汇编》举正李慧:浅谈咸阳地区近年出土的唐代墓志《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一)饶宗颐:由悬泉置汉代纸帛法书名迹谈早期敦煌书家[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译:木简在世界各国的使用与中国木简向纸的变化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数术书简论李均明:汉简“会计”考(下)刘军:尹湾木牍长吏除迁考——汉简人事研究之二徐世虹:居延汉简中的“毋状”与“状辞”(二)王素:《吐鲁番出土文书》〔贰〕附录残片考释[日]池田温:东京书道博物馆所藏唐代西州地亩文书残片简介李方:唐西州市令、市丞编年考证——唐西州官吏考证(九)邓文宽:三篇敦煌邈真赞研究——兼论吐蕃统治末期的敦煌僧官(三)王昕:元憙墓志证伪刘健明:李密死事考析——兼释《李密墓志铭》及《李密墓铭》有关记载任昉:陕西新出明温纯墓志考释任昉:清杜名扬墓志所见杨秉胤受招安事迹(四)陈尚君:石刻所见唐人著述辑考曹之:毕昇考证———兼谈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景爱:辽碑偶记张羽新:清朝对其保护神关羽的崇奉《出土文献研究》第五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林小安:甲骨百年忆思泊夫子林小安:殷契本义论稿张玉金:释甲骨文中的“囗”成家彻郎:甲骨文“囗”是文献上的“禋”字黄天树:非王卜辞中“圆体类”卜辞的研究宋镇豪: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墨刑及有关方面的考察王宇信:甲骨文“马”、“射”的再考察——兼驳马、射与战车相配置说沈建华:由卜辞看古代社祭之范围及起源刘启益:西周宣王时期铜器的再清理——[附]共和及幽王时期铜器曹定云:西周夨国考刘桓:德鼎札记吕静:关于秦《诅楚文》的再探讨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于成龙:包山二号楚墓卜筮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任昉王昕:《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别字选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李学勤:论战国简的卦画裘锡圭: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郭店楚墓竹简研究项目介绍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三篇廖名春:楚简《周易•豫》卦再释陈伟:葛陵楚简所见的卜筮与祷祠刘少刚:释郭店楚简中的“达”陈松长: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订补彭浩:谈《二年律令》中几种律的分类与编连李均明:简牍所反映的汉代文书犯罪徐世虹:“三环之”、“刑复城旦舂”、“击城旦舂某岁”解——读《二年律令》札记蔡万进:《奏谳书》与汉代奏谳制度李力:关于《二年律令》简93—98之归属问题的补充意见曹旅宁:张家山247号墓汉律制作时代新考张小锋:释张家山汉简中的“御婢”张家山汉简法律文书研讨综述:李均明:关于八月案比徐世虹:“主亲所知”识小蒋非非:《史记》中“隐宫徒刑”应为“隐官、徒刑”及“隐官”原义辨蔡万进:《奏谳书》编订成书年代蠡测王昕:张家山汉简军制释名三则张小锋:释《二年律令•告律》第126—131简及汉初的“迁”与“赎迁” 张艶萍:从《二年律令》中的“赀”看秦汉经济处罚形式的转变邬文玲:汉初“禁物”略考张忠炜:《汉官休假杂考》补遗支强:《二年律令•具律》中所见“刑尽”试解初世宾:悬泉汉简羌人资料补述张德芳:悬泉汉简中若干“时称”问题的考察胡平生:未央宫前殿遗址出土王莽简牍校释刘少刚:汉律伪写玺印罪与西汉的政治斗争胡平生汪力工: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合同符号研究邓文宽:两篇敦煌具注历日补释与新校刘乐贤:敦煌卷子与《乙巳占》对读一例王素:西晋鲁铨墓表跋任昉:略谈元张弘範墓志的价值——兼说对张弘範的评价问题陈文豪:2000—2003年简帛论著目录刘祖信:在发现郭店楚简的日子里[日]谷中信一著胡平生陈青译:新出土资料的发现与疑古主义的走向《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李学勤:论清华所藏的一版历组岁祭卜辞连劭名:楚竹书《孔子诗论》疏证陈伟:《昭王毁室》等三篇竹书的几个问题李天虹:战国文字“ (宀立月刂)”、“ (立月刂)”续议刘绍刚:古玺补释三则刘乐贤:从周家台秦简看古代的“孤虚”术长沙简牍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组:2003年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重大考古发现张德芳:悬泉汉简中的“传信简”考述陈松长:帛书《出行占》中的几个时称概念略考彭浩:马王堆汉墓帛书《却穀食气》篇校读黎石生:马王堆汉墓杂议王子今:汉代“客田”及相关问题王昕: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织物名词试析胡平生:《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第二卷释文校证李均明:走马楼吴简会计用语丛考杨小亮:走马楼户籍简“刑(创)”字性质与成因简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郴州市文物处:湖南郴州苏仙桥J4三国吴简出土文献抢救、保护、整理培训班学员论文选萧圣中:关于曾侯乙墓竹简编连的调整(二则)黄家祥:青川木牍隶书墨迹探源龙永芳:周家台秦简《日书》之“戎历日”图符说守彬:秦苍梧郡考特日格乐:《额济纳汉简》所见王莽简略考巴戈那李国庆:元西湖书院刻本《文献通考》散叶跋[法]华澜(Alain Arrault)著李国强译:敦煌历日探研许建平:唐写本《周易经典释文》校议李方:唐西州天山县官员编年考证吴丽娱杨宝玉:P.3730v张氏归义军时期书状考释冯培红:敦煌本《国忌行香文》及相关问题邓文宽:敦煌邈真讚中的唐五代河西方音通假字例释孙继民张春兰:俄藏黑水城出土宋代“御前会合军马入援所”相关文书考释王其祎周晓薇:西安新出土隋代上开府乐安县开国伯赵世摸墓志疏证陈忠凯:唐韦承庆及继母王婉两方墓志铭文释读徐雍初王京阳:西安西郊枣园出土的唐罗炅墓志略考赵振华:洛阳新出土宋代墓志研究三题景爱:京西皇姑寺明代石刻丛考《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楚简《弟子问》与器字《季康子问孔子》零识上博藏楚竹书《竞建内之》第9至10号简考辨读上博楚竹书(五)札记读里耶“祠先农”简“参食”考辨论“徒隶”的身份——从新出土里耶秦简入手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再补关於额济纳汉简所见“居延盐”说“正律”与“旁章”“学大夫奉圣里附城满昌”考悬泉汉简拾遣悬泉汉简“失亡传信册”补考汉代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初探论简牍整理国家标准的制定《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释文校记(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四]内容解析八则走马楼吴简中的“欧”与“欧背”敦煌本《太上妙法本相经》所见南北道教传统之异同新发现的敦煌吐鲁番唐律、唐格残片研究敦煌本《刘庆力邈真赞并序》校注并跋《宋人佚简。
考点11 传记类文言文基础阅读-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11 传记类文言文基础阅读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科目考试说明中,有关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内容如下:3.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3概括古诗文的主要内容。
3.5理解词语、句子在古诗文中的含义。
3.6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
3.7分析词、句、段在古诗文中的作用。
3.9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
3.10赏析古诗文的语言运用、古诗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3.13评价古诗文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考点,有关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的分值大致比较稳定,约为19分左右,一般用6道题来进行考查。
其中,3.5理解词语、句子在古诗文中的含义。
3.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6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
主要为基础部分,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来考查,基础部分通常为4道题。
3.3概括古诗文的主要内容和3.13评价古诗文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为能力综合部分,主要用主观简答题来考查。
综合阅读部分通常为2道题。
两者分值占比约为13:6。
复习时做到以下三点:(1)注重平时阅读积累和古代汉语实词意义和用法,加强知识储备。
(2)注重实词词义推断技巧的训练,注重文言文古今对照翻译训练。
(3)注重文言文阅读,尤其是《史记》、“二十四史”史传人物传记阅读。
考向一词语意义(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亿传(北宋)苏舜钦①韩公,讳亿,字宗魏。
以咸平五年登进士第,除大理评事。
②景祐二年,通判陈州。
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
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
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
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①会公于许。
竞孙鬲器主名之字考释

竞孙鬲器主名之字考释32 旁。
①黄锦前先生认为△与古玺文“”(《古玺汇编》3430)形体有别,释为“韄”不确。
②后在《郭庄楚墓出土竞孙鬲、方壶铭试释》一文中,黄先生改从吴镇烽、董珊先生意见,并指出△所从“与”形和郭店简《老子》甲5号简“”、《老子》甲20号简“”相类。
金文中则有作父乙爵“”(《集成》8876)可与△字形相对照。
③曹辉、陶亮先生亦把△释为“韄”,又将“韄”视为“宁”之讹,认为“竞孙韄”即文献中的公孙宁。
④李家浩先生对△的字形分析有所不同。
他认为“4”和“止”的中间部分可与5簋“”、清华简《子产》简17的“”无法落实。
“”旁,左下部为“走”旁。
“走”旁的上部象“两臂摆动奔跑的人”,而“表示摆动的手臂”的笔画与“”旁有粘连,因此造成与“”是一部分的错觉。
据此,△从4从走从9,可隶定作“:”。
它和《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披露的楚王孙 铭文“”应是同一字。
⑦除楚王孙 外,《全集》著录的竞孙戈铭文“”从4从9,隶定作“;”,显然与△是一字异体的关系。
⑧雅南先生已指出:“‘;’与‘:’在铭文中显然指同一人,它们是一字异体,前者当分析为从‘4’、‘9’声,后者当分析从‘4’、‘<’声,而‘<’又从‘9’声。
”⑨可从。
上述竞孙鬲、戈及楚王孙 同出于河南上蔡郭庄一号楚墓,所记器主名相同,我们有理由认为三器器主为同一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董珊:《竞孙鬲、壶铭文再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2年6月4日。
黄锦前:《郭庄楚墓出土竞氏有铭铜器试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2年6月2日。
黄锦前:《郭庄楚墓出土竞孙鬲、方壶铭试释》,《国学学刊》2017年第1期,第137页。
曹辉、陶亮:《上蔡郭庄一号楚墓“竞之朝”鼎铭文及相关问题试析》,《中原文物》2019年第3期,第119页。
李家浩:《竞孙6鬲铭文所记人名考》,李学勤先生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清华大学,2019年12月7—8日。
近五年战国古玺印研究综述

082《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战国古玺印是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其他东方国家的官私玺印,是研究战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前人研究的积累下,近年来古玺研究获得了十足的进步,围绕著录、文字的考释与形体研究、分域研究、综合研究等主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对2017—2021年这五年间的古玺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评介研究得失,便研究者全面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研究水平和动向,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古文字研究;战国古玺印;近五年研究近五年战国古玺印研究综述董春妤战国古玺印指的是战国时期秦国之外其他东方国家的官私玺印(秦印较为特殊,可延及汉初),对于考察先秦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均具有很高的价值。
宋元以降,古玺研究已走过数百年的历程,近年来古玺研究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大量的优质论著,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以下从古玺著录、文字考释与形体研究、古玺分域以及其他研究等方面,对2017—2021年这五年间的古玺研究作一扼要概述,总结研究得失,以便学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
一、古玺的著录近五年的研究成果首推莫小不、江吟主编的玺文字书《玺文印典》。
该书篇幅宏大,共收入9909方古玺,同时附有考订较为完善的释文,反映了古玺文字考释与文献著录的最新进展。
《晋系玺印汇编》是近五年分域谱录的代表,全书分为印谱、文字编和异体字表三部分,共收录三晋玺印6000余方,文字字形1.8万余个,是研究晋系文字的重要资料。
另一部重要的分域谱录是胡长春主编的《战国玺印(分域音序)》,全书以拼音为序,按照区系将9371方古玺分为齐、燕、晋、楚、秦及分域待考六系,书后附有所录玺印的逐字索引表,可以兼做“古玺文编”之用。
白於蓝主编《先秦玺印陶文货币石玉文字汇纂》首次集中统一整理了先秦时代的玺印(含封泥)、陶文、货币和石玉四类古文字字形材料,全书按照《说文解字》体例编纂,每一字头下分别标注各字形的出处、辞例、时代和国别等,为战国古文字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综合性材料。
出土文献研究目录(1~10辑)

《出土文献研究》第一辑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一陈炜湛:“历组卜辞”的讨论与甲骨文断代研究胡厚宣:卜辞“日月又食”说裘锡圭:甲骨卜辞中所见的逆祀宋镇豪:甲骨文“出日”、“入日”考周永珍:殷代“韦”字铭文铜器二徐锡台:周原出土卜辞选释刘启益:西周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张亚初:解放后出土的若干西周铜器铭文补释唐兰遗稿:关于大克钟张政烺:庚壶释文李学勤:晋公奠(下从皿)的几个问题俞伟超李家浩:论“兵闢太岁”戈三唐长孺:吐鲁番文书中所见丝织手工业技术在西域各地的传播陈国灿李征:吐鲁番出土的东晋(?)写本《晋阳秋》残卷程喜霖: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麹氏高昌的计田输租与计田承役周绍良:敦煌文学“儿郎伟”并跋季羡林:说“出家”蒋忠新:记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梵文《法华经》写本残片四马雍:新疆巴里坤、哈密汉唐石刻丛考朱雷:出土石刻及文书中北凉沮渠氏不见于史籍的年号五徐中舒:怎样考释古文字陈汉平:古文字释丛连劭名:甲骨文“玉”及相关问题朱德熙:战国文字资料里所见的厩吴九龙:简牍帛书中的“夭”字《出土文献研究》第二辑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裘锡圭: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与“自”林小安:殷墟卜辞考辨(一)胡厚宣宋镇豪:苏联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考释林沄:甲骨断代商榷刘启益:西周昭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黄盛璋:新发现的“羕陵”金版及其相关的羕器、曾器铭文中诸问题的考索李零:释“利津囗”和战国人名中的囗与囗字连劭名:卜辞中的月与星张培瑜:出土汉简帛书上的历注王素:麹氏高昌历法初探李均明:秦文书刍议——从出土简牍谈起胡平生:《阜阳汉简•诗经》简册形制及书写格式之蠡测吴九龙:银雀山汉简中的古文、假借、俗省字赵超:论汉唐间的异体字及《干禄字书》刘燕文:从敦煌写本《字宝》的注音看晚唐五代西北方音林梅村:犍陀罗语《法句经》残卷初步研究邓文宽:北魏末年修改地、赋、户令内容的复原与研究——以西魏大统十三年计帐为线索姜伯勤:敦煌新疆文书所记的唐代“行客”王永兴: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西州括田括户中官府勘田文书考释——读吐鲁番文书札记陈仲安:李贤墓志申论李方:隋唐史地丛考——隋唐墓志研究孙贯文遗稿:明拓孤本大相国寺碑丛考任昉:《明伊藩方城恭惠王妃冯氏合葬墓志铭》跋《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胡厚宣:契斋所藏一块甲片风波的平息林小安:殷契六书研究(一)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张永山:卜辞诸亳考辨齐文心:庆阳玉戈铭“作册吾”浅释张政烺:《弋(右从阝)其卣》的真伪问题刘启益:西周孝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汤余惠:读金文琐记(八篇)何琳仪:九里墩鼓座铭文新释吴振武:古玺姓氏考(复姓十五篇)李学勤:帛书《要》篇的《损》《益》说于豪亮遗稿: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系辞》校注李均明:汉简“会计”考(上)谢桂华:居延汉简所见邸与阁王素:《吐鲁番出土文书》[壹]附录残片考释王欣:麹氏高昌王国的祭祀制度陈国灿:略论高昌国负麦、粟帐的年代与性质[日]关尾史郎黄正建译:有关高昌国“远行马价钱”的一件史料——大谷1464、2401号文书及其意义[日]荒川正晴李德范、孙晓林译:关于吐鲁番出土汉文文书中的ular季羡林:新博本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第二十一张(两页)译释李方:唐写本《论语集解》校读零拾邓文宽:敦煌本《六祖坛经》书写形式和符号发微荣新江:归义军大事纪年初稿王昕:裴识生平略证——唐墓志札记(一)任昉:毕昇与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张忱石:《隋唐五代墓志汇编》举正李慧:浅谈咸阳地区近年出土的唐代墓志《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一)饶宗颐:由悬泉置汉代纸帛法书名迹谈早期敦煌书家[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译:木简在世界各国的使用与中国木简向纸的变化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数术书简论李均明:汉简“会计”考(下)刘军:尹湾木牍长吏除迁考——汉简人事研究之二徐世虹:居延汉简中的“毋状”与“状辞”(二)王素:《吐鲁番出土文书》〔贰〕附录残片考释[日]池田温:东京书道博物馆所藏唐代西州地亩文书残片简介李方:唐西州市令、市丞编年考证——唐西州官吏考证(九)邓文宽:三篇敦煌邈真赞研究——兼论吐蕃统治末期的敦煌僧官(三)王昕:元憙墓志证伪刘健明:李密死事考析——兼释《李密墓志铭》及《李密墓铭》有关记载任昉:陕西新出明温纯墓志考释任昉:清杜名扬墓志所见杨秉胤受招安事迹(四)陈尚君:石刻所见唐人著述辑考曹之:毕昇考证———兼谈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景爱:辽碑偶记张羽新:清朝对其保护神关羽的崇奉《出土文献研究》第五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林小安:甲骨百年忆思泊夫子林小安:殷契本义论稿张玉金:释甲骨文中的“囗”成家彻郎:甲骨文“囗”是文献上的“禋”字黄天树:非王卜辞中“圆体类”卜辞的研究宋镇豪: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墨刑及有关方面的考察王宇信:甲骨文“马”、“射”的再考察——兼驳马、射与战车相配置说沈建华:由卜辞看古代社祭之范围及起源刘启益:西周宣王时期铜器的再清理——[附]共和及幽王时期铜器曹定云:西周夨国考刘桓:德鼎札记吕静:关于秦《诅楚文》的再探讨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于成龙:包山二号楚墓卜筮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任昉王昕:《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别字选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李学勤:论战国简的卦画裘锡圭: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郭店楚墓竹简研究项目介绍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三篇廖名春:楚简《周易•豫》卦再释陈伟:葛陵楚简所见的卜筮与祷祠刘少刚:释郭店楚简中的“达”陈松长: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订补彭浩:谈《二年律令》中几种律的分类与编连李均明:简牍所反映的汉代文书犯罪徐世虹:“三环之”、“刑复城旦舂”、“系城旦舂某岁”解——读《二年律令》札记蔡万进:《奏谳书》与汉代奏谳制度李力:关于《二年律令》简93—98之归属问题的补充意见曹旅宁:张家山247号墓汉律制作时代新考张小锋:释张家山汉简中的“御婢”张家山汉简法律文书研讨综述:李均明:关于八月案比徐世虹:“主亲所知”识小蒋非非:《史记》中“隐宫徒刑”应为“隐官、徒刑”及“隐官”原义辨蔡万进:《奏谳书》编订成书年代蠡测王昕:张家山汉简军制释名三则张小锋:释《二年律令•告律》第126—131简及汉初的“迁”与“赎迁” 宋艶萍:从《二年律令》中的“赀”看秦汉经济处罚形式的转变邬文玲:汉初“禁物”略考张忠炜:《汉官休假杂考》补遗支强:《二年律令•具律》中所见“刑尽”试解初世宾:悬泉汉简羌人资料补述张德芳:悬泉汉简中若干“时称”问题的考察胡平生:未央宫前殿遗址出土王莽简牍校释刘少刚:汉律伪写玺印罪与西汉的政治斗争胡平生汪力工: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合同符号研究邓文宽:两篇敦煌具注历日补释与新校刘乐贤:敦煌卷子与《乙巳占》对读一例王素:西晋鲁铨墓表跋任昉:略谈元张弘範墓志的价值——兼说对张弘範的评价问题陈文豪:2000—2003年简帛论著目录刘祖信:在发现郭店楚简的日子里[日]谷中信一著胡平生陈青译:新出土资料的发现与疑古主义的走向《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李学勤:论清华所藏的一版历组岁祭卜辞连劭名:楚竹书《孔子诗论》疏证陈伟:《昭王毁室》等三篇竹书的几个问题李天虹:战国文字“ (宀立月刂)”、“ (立月刂)”续议刘绍刚:古玺补释三则刘乐贤:从周家台秦简看古代的“孤虚”术长沙简牍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组:2003年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重大考古发现张德芳:悬泉汉简中的“传信简”考述陈松长:帛书《出行占》中的几个时称概念略考彭浩:马王堆汉墓帛书《却穀食气》篇校读黎石生:马王堆汉墓杂议王子今:汉代“客田”及相关问题王昕: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织物名词试析胡平生:《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第二卷释文校证李均明:走马楼吴简会计用语丛考杨小亮:走马楼户籍简“刑(创)”字性质与成因简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郴州市文物处:湖南郴州苏仙桥J4三国吴简出土文献抢救、保护、整理培训班学员论文选萧圣中:关于曾侯乙墓竹简编连的调整(二则)黄家祥:青川木牍隶书墨迹探源龙永芳:周家台秦简《日书》之“戎历日”图符说守彬:秦苍梧郡考特日格乐:《额济纳汉简》所见王莽简略考巴戈那李国庆:元西湖书院刻本《文献通考》散叶跋[法]华澜(Alain Arrault)著李国强译:敦煌历日探研许建平:唐写本《周易经典释文》校议李方:唐西州天山县官员编年考证吴丽娱杨宝玉:P.3730v张氏归义军时期书状考释冯培红:敦煌本《国忌行香文》及相关问题邓文宽:敦煌邈真讚中的唐五代河西方音通假字例释孙继民张春兰:俄藏黑水城出土宋代“御前会合军马入援所”相关文书考释王其祎周晓薇:西安新出土隋代上开府乐安县开国伯赵世摸墓志疏证陈忠凯:唐韦承庆及继母王婉两方墓志铭文释读徐雍初王京阳:西安西郊枣园出土的唐罗炅墓志略考赵振华:洛阳新出土宋代墓志研究三题景爱:京西皇姑寺明代石刻丛考《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楚简《弟子问》与器字《季康子问孔子》零识上博藏楚竹书《竞建内之》第9至10号简考辨读上博楚竹书(五)札记读里耶“祠先农”简“参食”考辨论“徒隶”的身份——从新出土里耶秦简入手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再补关於额济纳汉简所见“居延盐”说“正律”与“旁章”“学大夫奉圣里附城满昌”考悬泉汉简拾遣悬泉汉简“失亡传信册”补考汉代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初探论简牍整理国家标准的制定《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释文校记(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四]内容解析八则走马楼吴简中的“欧”与“欧背”敦煌本《太上妙法本相经》所见南北道教传统之异同新发现的敦煌吐鲁番唐律、唐格残片研究敦煌本《刘庆力邈真赞并序》校注并跋《宋人佚简。
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关津职官体系+昆明学院学报

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关津职官体系郭俊然①(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要:从出土资料内容可知,汉代关津职官系统一般有关令、关长、关丞、关都尉、关侯、关都尉丞、关侯丞、关啬夫、关门啬夫、津啬夫、关佐、关执奸等职官,层级体系即为令、长、尉、丞、侯、尉丞、侯丞、啬夫、佐、执奸。
从关令、关长、关都尉的具体设置来看,他们因关口险要和历史情况的不同,都曾为关口的一级主管长官。
这些内容都可补文献之阙。
关键词:出土资料;汉代;关津职官;官制The han dynasty unearthed data see GuanJin official systemGuo Junran(Shangqiu normal college Henan Shangqiu, 476000) Abstract: From the unearthed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generally related to the han dynasty mark, ferry, long and GuanCheng bureaucrats, hierarchy to make, long, his lieutenant, cheng, etc. From the specific Settings to see, long, a surname, they mark it or historical situation is different, have to mark for the level of director. These contents can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literature.Keywords:Unearthed data; The Han dynasty.Mark's officials and ferry; Bureaucracy汉代关津的长官为关都尉,汉初不见记载。
中国古代印玺(1)

齐玺亦有形制相当硕大的。这 种大玺有的为陶质。
四、三晋官玺
(一)印体形小。边长一般在1.5厘米 见方,比楚、齐、燕等国官吏所佩 印小得多,且未见其他国那种形体 硕大、纽式特异的印章。均是鼻纽, 印背纽座亦多呈斜坡状,然印体多 厚实,形状独具。
(二)多是阳文,玺文与印体一同铸 出,笔画劲细,字体秀丽。寇字从 “伐”,其他国官玺绝无此写法。
五、秦国官玺
从现存实物及玺文考察, 秦玺文字与楚国官玺比较接 近,但印体作平板状,鼻纽 跨度较大,则与它国官玺形 状有别。
综上,战国时期七国官玺 都有各自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 是鉴定战国官玺,区分其国别的 重要手段。
古玺印是古代人们用以昭明信用的 凭证。刘熙《释名》称:“印者,信 也”。《说文》称:“印,执政所持信 也”。作为古官印,它还是国家行政机 构行使职权的象征与工具。
古玺印鉴定是对遗存至今的数以万 计的古玺印的时代和真伪进行鉴定的一 门学问。
印章自春秋战国,(一说商代)出现以
后,几千年来绵续不断,以至遗存甚多。这 些印章不但对研究我国古代官制演变、地理 沿革、汉字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其 中有不少精品,特别是先秦古玺和秦汉印章 中的精品,还是我国篆刻艺术宝库中的典范, 因而历来受到学者重视。明朝以后,收藏古 印、研究古印、学习古印的篆刻艺术渐成风 气,一种专门的学问——古印学。古玺印鉴 定就是古印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地名下刻官名。均为县、邑等各级地方 行政机构官吏所佩。如 “文安都司徒” 鉨等。
官玺中还有一些是不镌官名,而 镌官府名称的,这类印古印学家称为 官署印。如“州鉨”。
古文字研究16-24

古文字研究16-24《古文字研究》总目(16-24辑)16、《古研究》第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高明:《从甲骨文中所见王与帝的实质看商代社会》张永山:《试析“锡多女贝朋”》朱凤翰:《论殷墟卜辞中的“大示”及其相关问题》连劭名:《甲骨刻辞中的血祭》刘钊:《卜辞所见殷代的军事活动》柯昌济:《〈殷墟卜辞综类〉例证考释》饶宗颐:《由〈尚书〉“余弗子”论殷代为妇子卜名之礼俗》刘启益:《读〈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后记》张颔:《孳方鼎铭文考释——谨以此纪念于老》陈公柔:《说媿氏即怀姓九宗》李学勤:《令方尊、方彝新释》刘宗汉:《〈()方彝〉考释》刘雨:《跋考古研究所藏彩绘本〈西清古鑑〉》17、《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黄盛璋:《三晋铜器的国别、年代与相关制度》曹锦炎:《吴越青铜器铭文述编》曾宪通:《吴王钟铭考释——薛氏〈款识〉商钟四新解》李家浩:《攻五王光韩剑与王光戈》何琳仪:《者钟铭校注》陈振裕:《湖北出土战国秦汉漆器文字初探》朱德熙:《望山楚简里的“ ”和“ ”》林沄:《说戚、我》裘锡圭:《释“建”》罗琨:《释家》汤余惠:《关于字的再探讨》徐兆仁:《释》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吴振武:《古玺合文考(十八篇)》李零:《古文字杂识(六篇)》黄锡全:《古文字考释数则》[美]夏含夷:《试论周原卜辞字——兼论周代贞卜之性质》姚孝遂:《再论古汉字的性质》赵诚:《甲骨文行为动词探索(一)》[日]高岛谦一:《甲骨文中的并联名词仂语》戴家祥:《斟点〈名原〉书后》单周尧:《读王筠〈说文释例•同部重文篇〉札记》史树青:《麟为夷兽说——兼论有关麒麟的问题》王恒杰:《“耒”“力”一器考》18、《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沈之瑜、濮茅左:《卜辞的辞式与辞序》李学勤:《殷墟甲骨分期的两分说》裘锡圭:《甲骨缀合拾遗》陈炜湛:《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连劭名:《甲骨刻辞丛考》彭裕商:《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它》方述鑫:《论“非王卜辞”》晁福林:《从甲骨卜辞看姬周族的国号及其相关诸问题》[加]许进雄:《第五期五种祭祀祀谱的复原——兼谈晚商的历法》张亚初:《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研究》陶正刚:《灵石商墓亚羌铭试析》刘启益:《西周穆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雨:《南阳仲爯父簋不是宣王标准器》李仲操:《西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19、《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出土文献研究》目录(1~8辑)

《出土文献研究》第一辑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一陈炜湛:“历组卜辞”的讨论与甲骨文断代研究胡厚宣:卜辞“日月又食”说裘锡圭:甲骨卜辞中所见的逆祀宋镇豪:甲骨文“出日”、“入日”考周永珍:殷代“韦”字铭文铜器二徐锡台:周原出土卜辞选释刘启益:西周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张亚初:解放后出土的若干西周铜器铭文补释唐兰遗稿:关于大克钟张政烺:庚壶释文李学勤:晋公奠(下从皿)的几个问题俞伟超李家浩:论“兵闢太岁”戈三唐长孺:吐鲁番文书中所见丝织手工业技术在西域各地的传播陈国灿李征:吐鲁番出土的东晋(?)写本《晋阳秋》残卷程喜霖: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麹氏高昌的计田输租与计田承役周绍良:敦煌文学“儿郎伟”并跋季羡林:说“出家”蒋忠新:记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梵文《法华经》写本残片四马雍:新疆巴里坤、哈密汉唐石刻丛考朱雷:出土石刻及文书中北凉沮渠氏不见于史籍的年号五徐中舒:怎样考释古文字陈汉平:古文字释丛连劭名:甲骨文“玉”及相关问题朱德熙:战国文字资料里所见的厩吴九龙:简牍帛书中的“夭”字《出土文献研究》第二辑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裘锡圭: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与“自”林小安:殷墟卜辞考辨(一)胡厚宣宋镇豪:苏联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考释林沄:甲骨断代商榷刘启益:西周昭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黄盛璋:新发现的“羕陵”金版及其相关的羕器、曾器铭文中诸问题的考索李零:释“利津囗”和战国人名中的囗与囗字连劭名:卜辞中的月与星张培瑜:出土汉简帛书上的历注王素:麹氏高昌历法初探李均明:秦文书刍议——从出土简牍谈起胡平生:《阜阳汉简•诗经》简册形制及书写格式之蠡测吴九龙:银雀山汉简中的古文、假借、俗省字赵超:论汉唐间的异体字及《干禄字书》刘燕文:从敦煌写本《字宝》的注音看晚唐五代西北方音林梅村:犍陀罗语《法句经》残卷初步研究邓文宽:北魏末年修改地、赋、户令内容的复原与研究——以西魏大统十三年计帐为线索姜伯勤:敦煌新疆文书所记的唐代“行客”王永兴: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西州括田括户中官府勘田文书考释——读吐鲁番文书札记陈仲安:李贤墓志申论李方:隋唐史地丛考——隋唐墓志研究孙贯文遗稿:明拓孤本大相国寺碑丛考任昉:《明伊藩方城恭惠王妃冯氏合葬墓志铭》跋《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胡厚宣:契斋所藏一块甲片风波的平息林小安:殷契六书研究(一)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张永山:卜辞诸亳考辨齐文心:庆阳玉戈铭“作册吾”浅释张政烺:《弋(右从阝)其卣》的真伪问题刘启益:西周孝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汤余惠:读金文琐记(八篇)何琳仪:九里墩鼓座铭文新释吴振武:古玺姓氏考(复姓十五篇)李学勤:帛书《要》篇的《损》《益》说于豪亮遗稿: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系辞》校注李均明:汉简“会计”考(上)谢桂华:居延汉简所见邸与阁王素:《吐鲁番出土文书》[壹]附录残片考释王欣:麹氏高昌王国的祭祀制度陈国灿:略论高昌国负麦、粟帐的年代与性质[日]关尾史郎黄正建译:有关高昌国“远行马价钱”的一件史料——大谷1464、2401号文书及其意义[日]荒川正晴李德范、孙晓林译:关于吐鲁番出土汉文文书中的ular季羡林:新博本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第二十一张(两页)译释李方:唐写本《论语集解》校读零拾邓文宽:敦煌本《六祖坛经》书写形式和符号发微荣新江:归义军大事纪年初稿王昕:裴识生平略证——唐墓志札记(一)任昉:毕昇与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张忱石:《隋唐五代墓志汇编》举正李慧:浅谈咸阳地区近年出土的唐代墓志《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一)饶宗颐:由悬泉置汉代纸帛法书名迹谈早期敦煌书家[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译:木简在世界各国的使用与中国木简向纸的变化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数术书简论李均明:汉简“会计”考(下)刘军:尹湾木牍长吏除迁考——汉简人事研究之二徐世虹:居延汉简中的“毋状”与“状辞”(二)王素:《吐鲁番出土文书》〔贰〕附录残片考释[日]池田温:东京书道博物馆所藏唐代西州地亩文书残片简介李方:唐西州市令、市丞编年考证——唐西州官吏考证(九)邓文宽:三篇敦煌邈真赞研究——兼论吐蕃统治末期的敦煌僧官(三)王昕:元憙墓志证伪刘健明:李密死事考析——兼释《李密墓志铭》及《李密墓铭》有关记载任昉:陕西新出明温纯墓志考释任昉:清杜名扬墓志所见杨秉胤受招安事迹(四)陈尚君:石刻所见唐人著述辑考曹之:毕昇考证———兼谈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景爱:辽碑偶记张羽新:清朝对其保护神关羽的崇奉《出土文献研究》第五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林小安:甲骨百年忆思泊夫子林小安:殷契本义论稿张玉金:释甲骨文中的“囗”成家彻郎:甲骨文“囗”是文献上的“禋”字黄天树:非王卜辞中“圆体类”卜辞的研究宋镇豪: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墨刑及有关方面的考察王宇信:甲骨文“马”、“射”的再考察——兼驳马、射与战车相配置说沈建华:由卜辞看古代社祭之范围及起源刘启益:西周宣王时期铜器的再清理——[附]共和及幽王时期铜器曹定云:西周夨国考刘桓:德鼎札记吕静:关于秦《诅楚文》的再探讨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于成龙:包山二号楚墓卜筮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任昉王昕:《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别字选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李学勤:论战国简的卦画裘锡圭: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郭店楚墓竹简研究项目介绍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三篇廖名春:楚简《周易•豫》卦再释陈伟:葛陵楚简所见的卜筮与祷祠刘少刚:释郭店楚简中的“达”陈松长: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订补彭浩:谈《二年律令》中几种律的分类与编连李均明:简牍所反映的汉代文书犯罪徐世虹:“三环之”、“刑复城旦舂”、“击城旦舂某岁”解——读《二年律令》札记蔡万进:《奏谳书》与汉代奏谳制度李力:关于《二年律令》简93—98之归属问题的补充意见曹旅宁:张家山247号墓汉律制作时代新考张小锋:释张家山汉简中的“御婢”张家山汉简法律文书研讨综述:李均明:关于八月案比徐世虹:“主亲所知”识小蒋非非:《史记》中“隐宫徒刑”应为“隐官、徒刑”及“隐官”原义辨蔡万进:《奏谳书》编订成书年代蠡测王昕:张家山汉简军制释名三则张小锋:释《二年律令•告律》第126—131简及汉初的“迁”与“赎迁” 张艶萍:从《二年律令》中的“赀”看秦汉经济处罚形式的转变邬文玲:汉初“禁物”略考张忠炜:《汉官休假杂考》补遗支强:《二年律令•具律》中所见“刑尽”试解初世宾:悬泉汉简羌人资料补述张德芳:悬泉汉简中若干“时称”问题的考察胡平生:未央宫前殿遗址出土王莽简牍校释刘少刚:汉律伪写玺印罪与西汉的政治斗争胡平生汪力工: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合同符号研究邓文宽:两篇敦煌具注历日补释与新校刘乐贤:敦煌卷子与《乙巳占》对读一例王素:西晋鲁铨墓表跋任昉:略谈元张弘範墓志的价值——兼说对张弘範的评价问题陈文豪:2000—2003年简帛论著目录刘祖信:在发现郭店楚简的日子里[日]谷中信一著胡平生陈青译:新出土资料的发现与疑古主义的走向《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李学勤:论清华所藏的一版历组岁祭卜辞连劭名:楚竹书《孔子诗论》疏证陈伟:《昭王毁室》等三篇竹书的几个问题李天虹:战国文字“ (宀立月刂)”、“ (立月刂)”续议刘绍刚:古玺补释三则刘乐贤:从周家台秦简看古代的“孤虚”术长沙简牍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组:2003年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重大考古发现张德芳:悬泉汉简中的“传信简”考述陈松长:帛书《出行占》中的几个时称概念略考彭浩:马王堆汉墓帛书《却穀食气》篇校读黎石生:马王堆汉墓杂议王子今:汉代“客田”及相关问题王昕: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织物名词试析胡平生:《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第二卷释文校证李均明:走马楼吴简会计用语丛考杨小亮:走马楼户籍简“刑(创)”字性质与成因简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郴州市文物处:湖南郴州苏仙桥J4三国吴简出土文献抢救、保护、整理培训班学员论文选萧圣中:关于曾侯乙墓竹简编连的调整(二则)黄家祥:青川木牍隶书墨迹探源龙永芳:周家台秦简《日书》之“戎历日”图符说守彬:秦苍梧郡考特日格乐:《额济纳汉简》所见王莽简略考巴戈那李国庆:元西湖书院刻本《文献通考》散叶跋[法]华澜(Alain Arrault)著李国强译:敦煌历日探研许建平:唐写本《周易经典释文》校议李方:唐西州天山县官员编年考证吴丽娱杨宝玉:P.3730v张氏归义军时期书状考释冯培红:敦煌本《国忌行香文》及相关问题邓文宽:敦煌邈真讚中的唐五代河西方音通假字例释孙继民张春兰:俄藏黑水城出土宋代“御前会合军马入援所”相关文书考释王其祎周晓薇:西安新出土隋代上开府乐安县开国伯赵世摸墓志疏证陈忠凯:唐韦承庆及继母王婉两方墓志铭文释读徐雍初王京阳:西安西郊枣园出土的唐罗炅墓志略考赵振华:洛阳新出土宋代墓志研究三题景爱:京西皇姑寺明代石刻丛考《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楚简《弟子问》与器字《季康子问孔子》零识上博藏楚竹书《竞建内之》第9至10号简考辨读上博楚竹书(五)札记读里耶“祠先农”简“参食”考辨论“徒隶”的身份——从新出土里耶秦简入手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再补关於额济纳汉简所见“居延盐”说“正律”与“旁章”“学大夫奉圣里附城满昌”考悬泉汉简拾遣悬泉汉简“失亡传信册”补考汉代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初探论简牍整理国家标准的制定《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释文校记(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四]内容解析八则走马楼吴简中的“欧”与“欧背”敦煌本《太上妙法本相经》所见南北道教传统之异同新发现的敦煌吐鲁番唐律、唐格残片研究敦煌本《刘庆力邈真赞并序》校注并跋《宋人佚简。
西北屯戍汉简所见复姓辑考

第43卷第2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43No.22023年3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r.2023收稿日期:2022-06-2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西北屯戍汉简分类集成及简册复原研究 ,项目编号:19CZS008㊂作者简介:1.黄艳萍(1986 ㊀),女,湖北省利川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2.黄晨洲(2000 ㊀),男,江西省抚州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出土文献研究㊂西北屯戍汉简所见复姓辑考黄艳萍1,黄晨洲2(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㊀㊀摘要:西北屯戍汉简绝大多数是文书性质的简牍,姓名资料非常丰富,是研究汉代姓名学的重要史料㊂西北屯戍汉简所见姓氏以单姓为主,目前所见复姓34个㊂通过结合秦汉印章㊁封泥中的复姓资料,对西北屯戍汉简中的复姓进行辑考与统计㊂关键词:西北屯戍汉简;汉代姓氏;复姓中图分类号:K23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6320(2023)02-0001-08㊀㊀一㊁前言姓氏研究以往主要集中于玺印㊁封泥材料,赵平安㊁吴良宝㊁刘乐贤㊁石继承等学者对汉印中复姓有较为细致的统计与考辨;吴振武㊁施谢捷㊁陈光田等学者对先秦时期的玺印复姓有诸多考释㊂近年来,简帛材料中姓名资料也逐渐得到关注,如白显凤‘出土楚文献所见人名研究“㊁李世持‘秦简人名整理与命名研究“等博士论文对楚简和秦简中姓名做了研究,此外还有些硕士学位论文对吴简㊁碑刻文献中的姓名也有一定的讨论㊂西北屯戍汉简百分之八十左右的简牍是文书性质,是边境屯戍人员日常生产生活等屯戍活动的详细记录,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姓名资料,是研究汉代姓名学最直接最客观的统计材料㊂早前有李振宏㊁孙英民‘居延汉简人名编年“人名研究专著,以及日本学者所著的‘居延汉简索引“中也有人名索引等,但都只局限于居延汉简材料㊂随着整理后的简牍陆续批量出版,西北屯戍汉简人名资料的系统研究也十分必要㊂我们在编纂‘西北屯戍汉简人名索引“过程中从敦煌汉简㊁悬泉汉简㊁居延汉简㊁居延新简㊁肩水金关汉简㊁额济纳汉简㊁地湾汉简㊁玉门关汉简等简牍中进行统计,一共得32个复姓㊂由于悬泉汉简尚未完全出版,有的姓氏我们还无法统计到,根据张俊民的统计悬泉汉简的复姓有:司马㊁车成㊁佰皇㊁索卢㊁成功㊁西郭㊁西门㊁夏侯㊁淳于㊁阳成㊁第五㊁工师㊁阳武㊁公伯㊁公孙㊁阳垣㊁业阳㊁叶阳㊁游于㊁豫成㊁周生㊁功孙㊁功师㊁古成㊁闾丘㊁綦毋26个[1]194-196㊂这些复姓中只有少数几个复姓是悬泉汉简所特有的,其他的复姓均见于别的西北屯戍汉简㊂㊀㊀二㊁西北汉简所见复姓1. 北宫北宫遂并山隧卒(‘居延汉简“387.5)西北屯戍汉简中仅见此1例㊂‘元和姓纂“: 出自姬姓㊂卫成公曾孙括,世为上卿,别以所居为北宫氏㊂ [2]472‘万姓统谱“: 北宫,姬姓,卫之公族也㊂ [3]798‘后汉书“: 后汉灵帝时,湟中义从胡有北宫氏㊂ [4]350 北宫 氏亦或出自少数民族姓氏㊂此外,春秋时卫有北宫佗,汉代有北宫伯子㊂‘左传㊃昭公二十年“中有 卫有北宫喜 [5],南都学坛2023年第2期‘庄子㊃山木“中有 北宫奢 [6]㊂‘尹湾汉简“YM6D5简中有 司吾丞北宫意 ,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北宫晏印 [7]727私印㊂2. 长孙长孙子仲(‘居延汉简“564.11B)长孙ѲѲ(‘肩水金关汉简“72EJD:282A)长孙中君(‘居延汉简“274.35A/B)长孙Ѳ㊀Ѳ塞尉(‘肩水金关汉简“73EJT1: 203)长孙 氏,汉代常见复姓,西北汉简中有9例㊂‘魏书官氏志“云 拓跋氏后改为长孙氏 [8],‘元和姓纂“‘通志㊃氏族略“等均认为 长孙氏 是由 拓跋氏 改称而得㊂但在‘古今姓氏书辩证“的第37卷中又称 后魏献帝次兄为拔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9]586㊂‘通鉴“卷140‘齐纪“建武三年条云 魏主改拔拔氏为长孙氏 [10]1694,同书119卷‘宋纪“永初三年条云: (长孙)嵩实姓拔拔㊂ [10]1434‘汉书㊃艺文志“: ‘孝经“一篇㊂十八章㊂长孙氏㊁江氏㊁后氏㊁翼氏四家㊂ [11]387‘汉书㊃儒林传“: 吉授淄川长孙顺㊂顺为博士,丰部刺史㊂由是‘韩诗“有王㊁食㊁长孙之学㊂ [11]1014‘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寻源“则称: 汉‘艺文志㊃孝经“有‘长孙氏说“二篇;‘儒林传“: 王吉授‘韩诗“于长孙顺 ,是长孙氏不始拓跋氏也㊂ [12]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长孙广成 [7]857等私印㊂3. 成功成功彭祖㊀觻得骑士敬老里(‘居延汉简“564.6)成功直㊀戍卒魏郡贝丘成乐里(‘居延新简“EPT56.97)成功恭㊀右前骑士全稽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F3:362)成功并㊀删丹令史(‘肩水金关汉简“73EJT30:30A)简文中见8例㊂‘姓氏考略“: 禹治水告成功,后人以为氏㊂ [12]75‘万姓统谱“亦云: 禹治水告成功,少子遂以为氏㊂ [3]755东汉熹平三年‘繁阳令杨君碑“碑阴题名上有:成功豫㊁成功宜㊁成功速,繁阳人(今河南内黄东北)㊂西汉有成功恢,营陵令㊂秦汉印章里有 成功偃 [7]1251㊁ 成功豫印 [7]1252等私印㊂4. 淳于淳于子游㊀建始三年二月己未㊀甲渠尉史㊀(‘居延汉简“283.54)淳于乐㊀本始元年三月丁酉除甲渠执胡隧长㊀(‘居延新简“EPT57.71)淳于遂成㊀大河郡任城河阳里㊀年卅四㊀(‘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968)淳于光㊀Ѳ年十七(‘肩水金关汉简“73EJT33:60)淳于湖㊀塞秩候长张掖居延甲渠公乘年卅六岁㊀(‘居延新简“EPT50.14)西北屯戍汉简中见42例,另有1例写作 淳於 ,应与复姓 淳于 同㊂另据张俊民指出‘悬泉汉简“中还有 谆于赏(ⅡT0115ʻ3:9) ㊁ 享于中倩(ⅡT0113ʻ3:206) ,即同 淳于 氏, 谆 享 均是 淳 字的通假字,是人名中比较常见的用字问题[1]198㊂‘古今姓氏书辩证“: 淳于,故州国一名淳于,其地城阳淳于县是也㊂春秋时,杞灭之,淳于公如曹,子孙以国氏㊂ [9]96史书记载西汉有淳于意㊁东汉有淳于恭等㊂秦汉印章封泥中有较多 淳于 复姓的私印,如: 淳于达 淳于心 淳于起 [7]1005等㊂5. 东郭东郭护㊀居延守尉史(‘肩水金关汉简“73EJF3:270)东郭歆㊀延新隧卒(‘肩水金关汉简“73EJF3:377)东郭昌终古隧长(‘居延新简“EPT59.188)东郭章第十桼隧长东(‘居延新简“EPW.20)东郭利㊀戍卒(‘居延汉简“45.24)简文中见13例㊂‘郑通志㊃氏族略“云: 姜氏,齐公族,桓公之后也㊂ [13]124‘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亦云: 出姜氏㊂齐公族大夫居东郭㊁南郭㊁西郭㊁北郭者,以地为氏㊂ [12]124‘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姓氏书中均收录了此姓㊂春秋时齐有东郭偃,战国时魏国有东郭顺子;东汉有东郭延年㊂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东郭成 [7]500私印㊂6. 东门东门辅㊀千人令史氐池昌乐里公乘㊀年卅三(‘肩水金关汉简“73EJD:27)㊃2㊃2023年第2期黄艳萍,等:西北屯戍汉简所见复姓辑考东门子Ѳ㊀㊀㊀㊀(‘肩水金关汉简“73EJT21:253)东门贤㊀候长张掖氐池昌乐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29:4)东门建㊀候长贤子男氐池昌乐里年廿二岁㊀(‘肩水金关汉简“73EJT29:4)简文中有9例㊂73EJT29:4简实际包含了两个人名, 候长贤 是 东门建 的父亲,简文中反映出秦汉的姓氏制度是子随父姓,因此, 贤 的全名应该是 东门贤 ㊂‘广韵㊃东韵“: 东门,汉复姓㊂十三氏,‘左传“鲁郷东门襄仲,后因氏焉㊂ [14]5‘郑通志㊃氏族略“注云: 姬姓,鲁庄公子公子遂字襄仲,居东门,号东门襄仲,因氏焉㊂ [13]100此当以地为氏㊂春秋时鲁有东门归父,汉代有东门京,东门云㊂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东门去病 东门好印 [7]500等私印㊂7. 公孙公孙谭㊀第卅三 卒(‘居延汉简“4.4B)公孙福㊀卪临桐卒(‘居延新简“EPT51.737)公孙益㊀宜禾里(‘悬泉汉简“Ⅰ0109②:18)公孙世㊀万富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 1047)公孙放㊀居延长乐里年十九(‘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814)简文里有22例,汉简里比较常见的复姓㊂‘通志㊃氏族略“云 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者之称 [13]167,此乃以王父字为氏㊂‘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 轩辕黄帝初姓公孙,后改姬㊂ [12]195‘广韵“亦云: 古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㊂ [14]6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大量的公孙姓私印,如: 公孙从 公孙禹印 公孙宽印 [7]95-96等㊂另外,在已公布的简文中还有3例 功孙 复姓,如下:功孙乐㊀囗长修车父(‘居延新简“EPT5. 108)功孙定㊀戍卒赵国邯郸东召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834)功孙辟非㊀卒五凤五年正月丙子(‘居延汉简“311.34)字词典㊁姓氏书不见 功孙 复姓,此或为 公孙 氏的异写㊂8. 功师功师卷㊀戍卒㊀巨鹿郡曲周孝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1:130)功师疐㊀觻得诚信里㊀年廿四岁(‘肩水金关汉简“73EJT29:135)功师圣㊀觻得成信里大夫㊀年十八(‘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1582)简文中 功师 复姓有6例,字词典㊁姓氏书未收录此复姓,秦汉印章封泥中也未见 功师 复姓㊂另外,‘悬泉汉简“中见8例 工师 复姓, 工师 ‘古今姓氏书辩证“: 其先出自古官治木者,以官为氏㊂ [9]27‘汉书㊃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 工师喜 [11]192㊂‘姓氏考略“: 掌工匠之官㊂鲁有郈工师驷赤,其子孙以官为氏㊂ [12]190文献记载还有 公师 复姓,‘姓氏考略“引‘世本“: 晋穆公之子桓叔成师之后㊂ [12]194晋有公师彧㊁南梁有公师蕃㊂‘广韵㊃公韵“: 公师,复姓㊂ [14]6 工 公 功 同音通假,因此,我们认为 公师 功师 可能都是 工师 的异写㊂9. 邯郸邯郸伥占地节二年五月张掖大守客大原中都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28:12)简文中2例㊂‘郑通志㊃氏族略“注云: 嬴姓,晋赵盾从父昆弟子曰赵穿,食邑邯郸㊂因以为氏㊂ [13]84此以邑为氏㊂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邯郸去病 邯郸恩印 邯郸憙 [7]554等私印㊂10. 陶朱陶朱周顺(‘玉门关汉简“Ⅱ98DYT4:24)西北屯戍汉简中仅见1例此姓㊂‘史记㊃越世家“: 范蠡归相印,尽散其家财,以分与知交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㊂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㊁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㊂ [15]350‘续文献通考五㊃改易姓氏“记载: 范蠡居于陶,为陶朱氏㊂ [16]陶朱或来自范氏,范蠡其始也㊂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未见复姓 陶朱 的私印㊂11. 九百九百诩㊀第八隧长(‘居延新简“EPT8.6)九百诩㊀更始二年五月辛未第八隧长(‘居延新简“EPT48.135A)九百诩㊀隧长(‘居延新简“EPF22.461)九百诩㊀隧长(‘居延新简“EPF22.708)九百同㊀葆㊀卅井里(‘肩水金关汉简“㊃3㊃南都学坛2023年第2期73EJT37:1509)西北汉简中复姓 九百 有6例,但其中5例中的 九百诩 应该是同名多次出现,实际上西北汉简中姓 九百 的人只有2人㊂‘郑通志㊃氏族略“收载㊂‘广韵㊃有韵“: 汉复姓二氏,‘何氏姓苑“云:昔岱县人,姓九百名里,为县小吏,而功曹姓万县中语曰:九百小吏万功曹列子,秦穆公时,九方皐一名甄善相马也㊂ [14]219此以里数为氏㊂12. 马适马适常㊀就人酒泉泺官力田里年廿(‘肩水金关汉简“73EJD:7)马适强㊀亭长(‘肩水金关汉简“73EJD:288)马适中㊀隧长(‘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 365A)马适敞㊀隧长‘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 365B)西北屯戍汉简中 马适 复姓有4例㊂‘姓氏考略“注: 马氏之适子,别其族为马适氏㊂ [12]387‘姓纂“卷七: 赵将赵奢号马适君,因氏焉㊂ [2]1056陈光田认为: 古玺中的马适氏从风格看均属于晋系,这说明马适氏早在战国时期就生活在晋地㊂ [17]143‘汉书㊃功臣表“中有马适育㊂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马适士 马适诩 [7]867等私印㊂汉代有马适求㊁马适建㊁马适育等㊂13. 綦毋綦毋小㊀隧卒(‘肩水金关汉简“73EJT10: 019)綦毋君(‘肩水金关汉简“72EJC:599B)綦毋故(‘肩水金关汉简“73EJT26:038)綦毋丰(‘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312)期毋伯㊀戍卒河池上里年三十八(‘敦煌汉简“272)西北汉简中复姓 綦毋 氏见8例㊂‘姓氏考略“注: 春秋晋大夫綦毋张之后㊂望出会稽㊂ [12]475匈奴也有綦毋氏㊂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綦毋忠印 綦毋胜 綦毋信印 [7]1140,此外还有 其毋齿 期毋安官 綦毋隆 [7]1089-1090等姓名印, 期毋 其毋 乃 綦毋 的异写㊂陈光田还指出 亓毋 即文献中的 綦毋 [17]143㊂14. 令狐令狐虞㊀㊀河东猗氏宜秋里(‘居延新简“EPT51.380)令狐赏㊀㊀肩水都尉属(‘肩水金关汉简“73EJT14:003)西北汉简中见2例 令狐 姓㊂‘郑通志㊃氏族略“郑樵注: 姬姓㊂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有毕万,仕晋,其子犨,封于魏;犨之子颗,以获秦将杜回功,别封于令狐,故为令狐颗㊂ [13]85此当 以邑为氏 ㊂令狐之邑,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之临猗西㊂‘姓氏考略“注: 唐时狐氏有改为令狐者㊂ [12]366则令狐氏不独出自姬姓㊂‘广韵㊃青韵“: 汉复姓有令狐氏,本自毕万之后,‘国语“云:晋大夫令狐文子,即魏颗也,自汉已后丗本太原至迈为王莽所诛,迈少子始居墩(敦)煌也㊂ [14]129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令狐寅 令狐椎 [7]793等私印㊂15. 闾丘闾丘护㊀卒(‘居延汉简“479.4)闾丘勲㊀第十四卒闾丘勲以来(‘居延新简“EPT59.376)闾丘横㊀觻得富里不更年卌五(‘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992)闾丘囗㊀富昌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 740)西北汉简中见5例 闾丘 姓㊂另‘悬泉汉简“ⅠT0309③:219简: 效谷益寿里问丘时之,牛车一两,四石 ,其中的 问丘 ,应该是 闾丘 的讹写㊂‘姓氏考略“据‘世本“云: 齐闾丘婴之后㊂ [12]379其据‘从征记“云: 闾丘本邾地,食邑㊂于此,因以为氏㊂ [12]379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闾丘寿 闾丘少孺 [7]1038等私印㊂16. 上官上官宏㊀㊀候长(‘居延汉简“458.2)上官隆㊀㊀士吏(‘居延汉简“59.1)上官凤㊀㊀尉史(‘居延汉简“76.47)上官出㊀㊀库啬夫(‘居延汉简“90.86)上官武㊀㊀隧长(‘居延新简“EPT10.3)简文中见24例 上官 复姓,是西北汉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复姓㊂‘郑通志㊃氏族略“: 楚王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因以为氏㊂秦灭楚,徙陇西之上邽㊂ [13]91此以邑为氏,系出芈姓,望出天水㊂‘广韵㊃桓韵“: 楚庄王少子为上官大夫,以上官为氏㊂ [14]76西汉有上官桀,武帝时太仆㊂秦汉印章封泥中有不少秦汉时期 上官 氏姓名印,如㊃4㊃2023年第2期黄艳萍,等:西北屯戍汉简所见复姓辑考上官翁孙 上官未央 等[7]3-4㊂另外,简文中见2例 尚官 复姓,如下:戍卒,故道故道里,上官宏,年二十五㊂上㊂步昌㊂步昌㊂同尚官宏代樊歆㊂(‘敦煌汉简“269)戍卒尚官弘,二月食用粟三石二斗二升㊂自取㊂㊀(‘敦煌汉简“694)尚官 氏,字典㊁姓氏书未见此复姓㊂源出不详,今四川中江有此姓㊂但在上述的269简中前半部分里有 上官宏 ,后部分写作 尚官宏 ,同一简中,同一名字的不同写法,由此可见 尚官 是 上官 姓的异写㊂17. 申屠申屠安世(‘肩水金关汉简“73EJT21:194)简文中仅此1例㊂‘广韵㊃真韵“: 申屠,复姓㊂汉丞相申屠嘉㊂ [14]60‘通志㊃氏族略“注: 或为申徒氏所改㊂ 一说申徒狄,夏贤人,后音转改为申屠氏,又有作胜屠者或 以地为氏 ,系出姜姓: 申屠氏,姜姓,周幽王申后兄申侯之后,支子居安定屠原,因以为氏㊂ 或以官为氏, 或云:申屠,楚官号 [13]100㊂‘古今姓氏书辩证“引‘风俗通“云: 张敖尚鲁元公主,封浴信都,因氏焉㊂一云本申屠氏,古者信㊁申通用,故为信都氏㊂ [9]485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申屠昌 [7]1272私印㊂此外,出土文献和传世古书中还有 胜屠 ,与 信屠 皆为 申屠 ㊁复姓的异写①㊂18. 司马司马章㊀夷胡隧长(‘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777)司马君㊀仓长(‘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 558)司马君㊀仓长居延(‘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737)司马章㊀利里㊀公乘(‘肩水金关汉简“73EJT30:195)简文中见28例 司马 姓,是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复姓㊂‘广韵㊃之韵“: 司马,复姓㊂ [14]28‘古今姓氏书辩证“: 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失其官守,以诸侯入为王司马,故以邑为程氏,其族别为司马氏㊂ [9]236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司马戎 司马岸 司马仆 [7]788等私印㊂19. 索卢索卢Ѳ(‘居延汉简“19.33B)索卢Ѳ㊀㊀羌王(‘悬泉汉简“Ⅱ0113①:4)目前只在简文中见2例 索卢 复姓,两例中均只有姓氏,名字均残损,从‘悬泉汉简“这简中保留下来的信息看, 索卢 姓氏或出自少数民族姓氏㊂‘姓氏考略“据‘吕氏春秋“注: 以地为氏㊂禽滑厘弟子有索卢参㊂ [12]587其据‘魏书㊃官氏志“注: 后魏奚斗(一作 计 )卢氏改为索卢氏㊂ [12]又作 索罗 ㊂20. 王孙王孙庆(‘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878)王孙庆(‘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889)西北汉简中见4例 王孙 复姓㊂‘郑通志㊃氏族略“郑樵注: 姬姓㊂周大夫王孙满之后㊂满,顷王孙也㊂ [13]167此以爵系为氏,系出姬姓㊂‘姓氏考略“引‘通志㊃氏族略“注: 出自周王之孙仕诸侯者,别为王孙氏㊂吴有王孙雒㊁齐有王孙挥,而顷王之后王孙贾之子王孙齐,谥昭子,皆以为氏㊂ [12]631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王孙侵印 [7]23私印㊂21. 毋丘毋丘孙(‘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414)毋丘囗(‘居延汉简“168.19)西北汉简中见2例 毋丘 姓㊂‘正字通“云: 毋丘,地名,象人冠形而名,遂有毋丘氏,后讹为毋,诸家复姓毋丘音无㊂杨慎曰: 当音贯㊂ [18]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毋丘得 毋丘调 毋丘翁君 [7]1088-1089等印文㊂22. 吾丘吾丘㊀卒(‘居延汉简“145.33)吾丘定㊀㊀日益里(‘肩水金关汉简“72EJC: 42)西北简中见2例此姓㊂‘中文大辞典“: 一作虞丘(又作 吴丘 ),春秋有虞丘子,为楚庄相,后荐孙叔敖以为己代㊂战国有吾丘鴪,中山人,以勇力闻;汉有吾丘寿王,赵人,武帝时为侍中,累官光禄大夫㊂ [19]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吾丘延㊃5㊃①参看吴振武‘战国玺印中的 申屠 氏“,载‘文史“第35辑,第48页;吴良宝‘古玺复姓统计与相关比较“,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4期,第43页;石继承‘<汉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三补“,载‘文史“第4辑,2015年,第273页㊂南都学坛2023年第2期年 吾丘常 [7]107等印文㊂23. 古成古成昌㊀骊轩苑监侍郎(‘悬泉汉简“Ⅳ0317③:68)古成迁㊀守部千人(‘悬泉汉简“Ⅰ90DXT0114①:50)已有简文中仅见2例㊂‘郑通志㊃氏族略“收载㊂其注引‘风俗通“云: 苦成之后,后随音改焉㊂ [13]172郑樵将其归入 以邑谥为氏 之列㊂春秋时晋宗室有郄犨,别封于苦邑,号苦成叔,其后或以为氏,后音变改为古成,亦作 库成 ㊂秦汉印章中有 苦成乐 苦成胡伤 [7]54等私印㊂24. 西方西方级㊀㊀㊀临泽候史(‘肩水金关汉简“73EJF3:348A)西北汉简中见1例此姓㊂‘郑通志㊃氏族略“引‘姓苑“云: 少昊金天氏位主西方金,因氏焉㊂ [13]102归 以地为氏 之列㊂‘姓氏考略“据‘元和姓纂“注: 少昊金天氏,位主西方,子孙以为氏㊂ [12]663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西方中谒 [7]1032等姓名印㊂25. 西门西门乐㊀㊀卒(‘居延汉简“191.11)西门赤㊀㊀ѲѲѲ完城旦徒(‘悬泉汉简“I90DXT0205S:3)西北简中仅见2例此姓㊂‘郑通志㊃氏族略“: 郑大夫居西门,因氏焉㊂ [13]100以地为氏㊂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西门舍 [7]1037印㊂26. 夏侯夏侯长戍卒年卅(‘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 1106)夏侯忠(‘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1260)西北汉简中见24例此姓㊂‘郑通志㊃氏族略“: 夏侯氏,姒姓,夏禹之后㊂至东楼公,封为杞侯㊂至简公,为楚惠王所灭㊂弟他奔鲁㊂悼公以他夏后,受爵为侯,因为氏焉㊂汉有太僕夏侯婴,又有夏侯始昌,生胜㊂ [20]‘秦汉印章封泥文字编“收录 夏侯赏印 夏侯登印 [7]437等印文㊂27. 鲜于鲜于恽㊀尉史(‘居延汉简“168.14)鲜于曲(‘居延新简“EPT59.839)鲜于长史(‘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344)西北简中见6例此姓,其中4简中 鲜于恽 是同人同名㊂‘广韵㊃仙韵“: 汉复姓鲜于氏㊂ [14]85‘古今姓氏书辩证“云: 系出子姓㊂殷后㊂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支子食采于于,子孙因合 鲜 于 为氏㊂ [9]138‘元和姓纂“‘万姓统谱“等姓氏书均收录此姓㊂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鲜于何 鲜于富昌 [7]1024等印文㊂陈田光认为:鲜于文献一般写作 鲜虞 , 鲜虞 为春秋时国名,属以国为氏,同时也指出 鲜于 或以邑为氏,二者并不矛盾,或系出两个不同的来源[17]141㊂28. 阳成阳成利(‘悬泉汉简“ⅡT0111①:440)阳成蒙㊀㊀啬夫(‘悬泉汉简“ⅡT0111②: 118)阳成未央㊀广地卒赵国邯郸邑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767)阳城隆㊀右前骑士广都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F2:42)阳成 ,西北屯戍汉简中有9例,另有1例 阳城 复姓㊂‘姓氏考略“注: 以地为氏,河东有此姓㊂ [12]723同时‘姓氏考略“也收了 阳城 复姓,注云: 以所封邑为氏,汉世多此姓㊂ [12]723‘姓氏词典“注: 春秋时楚国贵公子封邑,在今河南汝南县境内㊂ [21]435‘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 阳成延,西汉人,封梧侯 阳成修,新莽时人 [22]㊂‘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例举作 阳成修 阳城延 [23];‘中国姓氏大全“则例举作 阳成延 阳城修 [24]㊂‘风俗通“例举 阳成胥梁 [25],‘姓氏词典“引作 阳成胥 [21]434,春秋时晋隐士;汉代有阳成公衡,谏议大夫㊂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阳成信印 阳成友印 [7]1226等 阳成 复姓印㊂我们认为 阳城 或为 阳成 异写㊂29. 车成车成中伯(‘悬泉汉简“Ⅰ90DXT0205②: 30B)车成辅(‘悬泉汉简“Ⅱ0114②:294)车成囗(‘悬泉汉简“I90DXT0111②:115) 车成 ,‘悬泉汉简“中见8例 车成 复姓㊂‘姓氏考略“引‘潜夫论“云: 郄犨食采于苦,曰苦成,齐人改曰车成,后遂有车成氏㊂ [12]71郄犨为春秋时晋景公大夫,为公族,此姓当系出姬姓㊂秦㊃6㊃2023年第2期黄艳萍,等:西北屯戍汉简所见复姓辑考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车成 复姓[7]1206㊂30. 公乘公乘氏㊀五凤二年八月甲申公乘效谷高议里年廿九岁㊂(‘玉门关汉简“90DXC:114)公乘聂良㊀肩水候官斥竟隧长初元年功劳案(‘地湾汉简“86EDT1:2A)公乘 ,罕见复姓,除‘地湾汉简“2例外,‘悬泉汉简“还有2例,一共4例㊂‘郑通志㊃氏族略“注: 公乘,古爵也,久居是爵者,子孙氏焉㊂ [13]157公乘,乘位名,秦爵二十,八曰公乘㊂朱绍侯通过整理居延汉简中拥有公乘爵位的人所担任的职务情况,指出他们多为斗食小吏或百食小吏,且已失去免役特权[26]㊂战国时魏有公乘不仁;汉代有公乘阳庆,医家;唐代有公乘亿,咸通进士;宋代有公乘良弼㊂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公乘沮印 公乘舜印 [7]98等公乘氏私印㊂31. 续相续相㊀如(‘敦煌汉简“1927)续相 ,罕见复姓㊂简文中只有1例㊂字书㊁姓氏书未见此姓㊂‘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其源不详㊂32. 公伯(佰)公佰庆㊀渊泉斗食令史宜王里公乘,年廿五(‘悬泉汉简“Ⅰ90DXT0109②:45)公佰御印(‘悬泉汉简“ⅡT0112④:10)公佰君(‘居延汉简“15.7A)公佰 氏,简文中仅3例,或为 公伯 氏㊂‘广韵㊃东韵“: 公伯,复姓㊂鲁大夫公伯寮,何氏‘姓苑“云:彭城人㊂ [14]6‘史记㊃仲尼弟子列传“作 公伯缭 [15]518㊂‘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 公伯氏,姬姓,春秋鲁公族㊂汉印有公伯光(‘玺印姓氏征“)㊂ [27]15633. 成阳ѲѲ长成阳禹马(‘悬泉汉简“ⅡT0113①: 60)成阳 氏,‘通志㊃氏族略“: 成阳氏,见‘姓苑“,汉有安阳护军成阳恢㊂ [13]103‘姓氏急就篇“: 阳城氏,又阳成氏,又成阳氏㊂ [28]‘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 阳成,即阳城氏㊂阳成公衡,汉谏议大夫(‘风俗通义“)㊂汉印有阳成平㊁阳成遂㊁阳成安(‘集古印谱“)㊂ [27]646㊀㊀三、小结已出版的西北屯戍汉简中有人名2万余个,结合张俊民对悬泉汉简里复姓人数的统计,目前西北屯戍汉简里有复姓人名327个,涉及复姓43个㊂各复姓的具体频次如下表1㊂表1㊀西北屯戍汉简所见复姓表姓氏频次姓氏频次姓氏频次姓氏频次淳于43长孙9公佰3北宫1司马40车成9九百2西郭1上官26工师8令狐2陶朱1公孙25闾丘8邯郸2申屠1夏侯25成功8毋丘2西方1綦毋14阳垣7吾丘2游于1功师14索卢6古成2续相1东郭13鲜于4西门2佰道1周生13王孙4叶阳2第五1东门11马适4阳武2豫成1阳成10公乘4成阳1㊀㊀由此可见,西北屯戍汉简中出现10次以上的复姓有11个,人数为211人,占简牍中总复姓人数的64.5%,其中淳于㊁司马㊁上官㊁公孙㊁夏侯五个复姓人数都在20人以上㊂据不完全统计,秦汉印章封泥中 淳于 姓私印有37个㊁ 司马 姓私印41个㊁ 上官 姓21个㊁ 公孙 姓52个㊁ 夏侯 姓8个,说明这几个姓氏在秦汉时期属于常见复姓㊂只有1到2次的低频次复姓,在秦汉封泥印章中频次也比较低,有的甚至仅西北屯戍汉简中有记载,比如陶朱㊁索卢㊁九百㊁续相㊁豫成㊁佰道㊁游于等㊂吴良宝统计汉印中复姓至少在220种以上[29],汉代盛行用印,玺印封泥中私印资料㊃7㊃南都学坛2023年第2期丰富,西北屯戍汉简也有私印记载,但这些私印简中复姓不多见㊂总之,西北屯戍汉简中的复姓大多承袭前代复姓,极少数复姓比如 续相 第五 等是汉代才产生的㊂‘悬泉汉简“还有六卷尚未出版,这批简文中还有很多姓名资料值得研究㊂姓名学涉及历史学㊁社会学㊁民俗学㊁古文字学等诸多学科,西北屯戍汉简姓名资料丰富,疑难姓氏的考证㊁取名用字特征都有待深入研究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张俊民.悬泉汉简所见汉代复姓资料辑考:敦煌悬泉置出土汉简所见人名综述(三)[J].秦汉研究,2008:194-204.[2]林宝.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2008.[3]凌迪知.万姓统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350.[5]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6:1884.[6]庄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12.[7]赵平安,李婧,石小力.秦汉印章封泥文字编[M].上海:中西书局,2019.[8]魏收.魏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754.[9]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M].王力平,点校.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0]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班固.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9.[12]窦学田.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13]郑樵.通志㊃氏族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14]陈彭年.钜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5]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16]王圻.续文献通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3173.[17]陈光田.战国私玺中所见古代复姓及其源流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40-144.[18]张自烈,廖文英.正字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33.[19]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M].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62-1968:587.[20]郑樵.郑通志㊃氏族略[M].王树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171.[21]王万邦.姓氏词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22]张之,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58-759.[23]慕容翊.中国古今姓氏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236.[24]陈明远,汪宗虎.中国姓氏大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07:368.[25]应劭.风俗通姓氏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5:31.[26]朱绍侯.从居延汉简看汉代民爵八级的政治地位[J].南都学坛,2012(4):1-9.[27]徐铁生.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4.[28]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卷下[M].‘古今图书集成“刊本:25.[29]吴良宝.古玺复姓统计及相关比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4):43.A Textual Study on the Series of Compound Surnames Seen on the Bamboo andWooden Slips from Northwest Garrison Sites of the Han DynastyHUANG Yanping1,HUANG Chenzhou2(School of Humanities,Jiangnan University,Wuxi Jiangsu214122,China)㊀㊀Abstract: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wooden and bamboo slips discovered in the northwest garrison sites of the Han Dynasty are mainly documents whose abundant records regarding ancient Chinese names are of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names and the naming science of the Han Dynasty.The surnames seen on the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from northwest garrison sites of the Han Dynasty are mainly one-character surnames,with the exception of34two-character surnames having been discovered so far.By combining the data of compound surnames in the seals and seal prints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the present paper conducts a textual research 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ompound surnames on the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from northwest garrison sites of the Han Dynasty.Key words:bamboo and wooden slips from northwest garrison sites;surname culture of the Han Dynasty; compound surname[责任编辑:孔永红]㊃8㊃。
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本(学生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18年全国卷Ⅰ)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从一方新见玺印谈楚官名“柱国”

从一方新见玺印谈楚官名“柱国”
王磊
【期刊名称】《出土文献》
【年(卷),期】2024()2
【摘要】新见一方“上■邦■事鉨”的官印,印文构形与楚文字相同,风格则较为方正、呆板,可能是秦汉之际故楚地起义军政权所制造。
印文记录了两个职官,“上■邦”
当即上柱国,为楚国官名;“■事”可读为“家士”,是治大夫家邑狱讼之官。
本文认为,楚文字中“■”多假借为“属”,柱国的本义当来源于“属邦”,表示委托国事之意,在设立之初即为重要的职官。
柱国初设大致在战国中期,地位仅下于令尹,多由将领担任,主于军事,也负责部分行政事务。
战国时期,赵国可能也设有柱国。
秦汉之际,故楚地起义军政权承袭楚的旧制,柱国的行政权力扩大,相当于相国。
柱国官名历代
多有沿用,其官或作为戎秩、勋官,呈现变实为虚的趋势。
【总页数】14页(P100-111)
【作者】王磊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战国古玺所见官名研究三则
2.楚玺印风及其印学价值
3.楚默谈印历朝印章欣赏——先秦玺印欣赏
4.楚玺入印文字构形理念研究
5.古玺所见楚系官府官名考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古玺所见楚系官府官名考略
作者:肖毅
作者单位:
刊名:
江汉考古
英文刊名:JIANGHAN ARCHAEOLOGY
年,卷(期):2001(2)
1.袭锡圭"诸侯之旅"等印考释 1990(06)
2.叶其峰战国官玺的国别及有关问题 1981(03)
3.何琳仪古玺杂识 1986(02)
4.罗福颐《汉印文字征》卷13 1978
5.朱德熙;袭锡圭战国文字研究(六种) 1972(01)
6.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986
7.汤余惠楚玺两考 1984(02)
8.朱德熙战国文字资料里所见的厩 1985
9.李家浩战国(弋阝)布考 1980
10.杨宽战国史 1998
11.林清源楚国官玺考释 1997
12.吴振武战国玺印中的"虞"和"衡鹿" 1991(03)
13.林尹周礼今注今译 1988
14.刘钊楚玺考释(六篇) 1991(01)
15.俞伟超中国古代公社组织的考察 1988
16.劳干《居延汉简考释》1.52下 1944
17.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
18.李家浩楚国官印考释 1987(01)
19.吴振武战国官玺释解两篇 1996
20.李家浩战国货币文字的"(敝)"和"比" 1980(05)
21.骈宇骞试论楚货印文字"巽"
22.施谢捷《古玺汇编》释文校订 1998
23.曹锦炎释楚国的几方烙印 1994(02)
24.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藏印选 1979
25.牛济谱楚系官玺例举 1992(03)
26.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六篇) 1992
27.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
28.陈伟包山楚简初探 1996
29.裘锡圭《释求》,《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 1986
30.李学勤楚国夫人玺与战国时的江陵 1982(07)
31.袭锡圭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 1979(07)
32.裘锡圭"司马闻""门司马"考 1992
33.汤余惠楚器铭文八考 1983(0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hkg20010200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