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机舱布置基本知识
汽车发动机舱布置设计
![汽车发动机舱布置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c15a2e4693daef5ff73d4d.png)
机舱集成布置方法
机舱布置分析
冷却模块布置分析
a.确定冷却模块与发动机的热间距。 b.冷却模块应满足发动机冷却性能要求。 c.冷却模块管路接口需考虑管路布置方便性。 d.冷却模块与发动机之间考虑前置压缩机管路和前置转
向助力泵管路的布置空间
机舱集成布置方法
机舱布置分析
中冷器布置分析
本 数 据 和 信 息 输
C 地面线或最小离地间隙边界 D 下视野界线 E 轮胎规格 F 驾驶员R点位置 G 法规要求 I 平台车发动机舱数据 J 可用于发动机舱内空间布置分析的零
部件
入 K 悬架参数或轮胎跳动包络
法 A 前后端保护(GB17354)
规 要 求
B 行人保护(GTR、2009/78/EC、 GB/T24550)
以下及后续页内容均以前横置前驱为主进行机舱布置介绍
左驾驶
右驾驶
机舱布局及实例
基本布局形式 基本布局形式-右驾驶
12
机舱布局及实例
基本布局形式 基本布局形式-常用布局
左驾驶左侧区域常用布局形式
机舱布局及实例
基本布局形式 基本布局形式-常用布局
左驾驶右侧区域常用布局形式
机舱布局及实例
基本布局形式-总结
法规和基本性能: 高速碰撞、低速碰撞、 行人保护、传动效能、 NVH、热管理。
仅概念布置,保证机舱布局方案风险小 。
机舱集成布置方法
机舱布置分析
A、目标初定
完成机舱初步布 置、确定满足性 能和空间布置的 边界,提交造型 硬点;
、全B、目标细化 车确定机舱布局,优化
机舱所有主体部件的 布置,初步完成管线
机舱集成布置方法
机舱布置分析
整车总布置工作内容
![整车总布置工作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acc955e960590c69fc376c1.png)
二、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基本内容
策划阶段
概念设计
工程设计
生产准备
试生产
MP
①设计变更管控:
②平台质量问题点检:
③现生产问题解决及协调:
线上 装车 问题 跟踪 表
评审 报告
路试 问题
制定设计变更方案,并校核、 组织推进。
根据平台车质量问题库确认 新车型是否存在或已改进相 应问题。
12
配合工厂装车,对发生的问 题进行确认、推进。
灯光配置 前后雾灯 卤素大灯 玻璃/后视镜 电动车窗+司机侧防夹 电动外后视镜+转向灯 内后视镜手动防眩目 遮阳板化妆镜 其他配置
行车电脑/平均瞬时油耗、续航里 程、水温、总里程、阶段里程
手动空调
座椅配置
电子防盗
织物座椅
车内中控锁+遥控钥匙
驾驶席手动六向/副驾驶手动四向 手刹未放提醒
前后中央扶手
锁车声音提示
2.4 总体结构及应用:
总体结构
概述
动力 底盘
外饰
主副 仪表板 门护板
座椅
安全 装置
顶棚 立柱
地毯
行李箱 护面
电气 装备
照明
企业 标识
示例
应用
开发部:整车产品描述、整车BOM等
规划部:商品竞争力、成本、收益分析
采购部/质保部/技术部:了解产品信息,支撑其职 能工作开展
生产部:了解产品信息,编制生产计划、物流配送、 供应商结算等
行业 发展
市场 调研
对同类型产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 查、使用调查、生产工艺调查、 样车结构分析与性能分析。
力求零件标准化、通 用化、产品系列化。
设计应遵守有关 标准、规范、法 规、法律,不得 侵犯他人专利。
第六讲 机舱及装载布置
![第六讲 机舱及装载布置](https://img.taocdn.com/s3/m/1aa9ae53f01dc281e53af077.png)
典型战斗机视界
串列双座飞机视界
34
6.5 作战飞机座舱布置
座舱盖
一般分为活动座舱盖和固定前风挡两部分 新型战斗机多采用整体型风挡
35
6.5 作战飞机座舱布置
座舱盖
现代战斗机多采用圆弧形前风挡、气泡式活动座 舱盖 对地攻击机一般采用平板式前风挡,以便采用较 厚的防弹玻璃
36
6.5 作战飞机座舱布置
*重要数据来源:Jane‘s All The World’s Aircraft
3
6.1 机身初始几何参数估计
机身长度与W0的关系
长度=AW0C (ft 或{m}) 通用航空飞机 —单发 通用航空飞机 —双发 农用飞机 双发涡轮螺旋 桨飞机 飞船 A 4.37{1.6} 0.86{0.366} 4.04{1.48} 0.37{0.169} 1.05{0.439} C 0.23 0.42 0.23 0.51 0.40 长度=AW0C (ft 或{m}) 喷气教练机 喷气战斗机 军用运输机/ 轰炸机 喷气运输机 A 0.79{0.333} 0.93{0.389} 0.23{0.104} 0.67{0.287} C 0.41 0.39 0.50 0.43
22
6.2 民机客舱设计与布置-机身剖面
行李架设计
典型上部行李架示例
剖面调整与最后成形
23
6.2 民机客舱设计与布置-机身剖面
小结:民机机身剖面设计中的主要参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剖面形状 座椅规格 过道数目及宽度 座椅布置形式 客舱地板结构高度 地板下货舱形式 扶手与侧壁间距 客舱装饰层厚度 机身框的结构高度 行李架设计
座舱几何尺寸
典型战斗机座舱尺寸
第六章 机舱规划与设备布置()
![第六章 机舱规划与设备布置()](https://img.taocdn.com/s3/m/8e3bc06a5acfa1c7aa00cc8e.png)
①
主机与传动设备的布置。
主机的布置必须与船体设计、螺旋桨尺寸和轴系布置密切 配合。注意以下事项:
a.
对于多机装置,主机之间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与通道,以 便进行操作和维修 主机在机舱中前后位置,一般应考虑主机后端布置传动 设备及推力轴承的需要,并与其它辅助机械布置等作适 当的配合 主机曲轴中心线的高度是根据双层底或船底结构和花铁 板的距离要求、主机油底壳的最下端与船体内底板或肋 板的最小距离及主机的本身工作要求等因素决定的
§6-1 机舱的位置及尺寸
一、机舱的位置
① ②
决定机舱位置的两个主要因素:
船舶的总布置规划要求相关与协调的要求。 动力装置本身的要求。 对于一般民用运输船舶来说,机舱通常位于船的中部或 尾部。近代趋势,除客船外,在尾部的占绝大多数。
①
② ③ ④ ⑤
机舱在中部的优缺点:
不同装载工况下较小的纵倾;
其机舱底层平面布置图.
Βιβλιοθήκη 二、某远洋货船机舱布置该船是单机单桨直接传动,机舱设于船舶尾部,位于第
12号到40号肋骨之间。
机舱内共分三层,即机舱底平面、A层平台和S层平台。 主机及大部分系统的泵布置在底层 主机为B&W-8L55GFCA(D)型柴油机,持续功率为 9826kW ,额定转速为150r/min,并且自带推力轴承及盘 车机。
辅助机械设备的布置
相互关联或互为备用的辅助机械,应相互靠近.并考虑合 理分布 辅助机械尽可能沿机舱周围布置
布置辅助设备应该按以下原则进行:
a.
b.
c.
d.
较大的辅助机械设备应先布置
需要保证具有一定压头的容器和箱柜,应布置在适当的 高度处,因此应设法高置。 对于电动机、起动器等电气设备,为了防止吸入水气、 油气,应布置在不受高温而又易于通风的地方.
乘用车前机舱布置及设计法规校核培训材料2
![乘用车前机舱布置及设计法规校核培训材料2](https://img.taocdn.com/s3/m/48061c01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14.png)
乘用车前机舱布置及设计法规校核培训材料2乘用车前机舱布置及设计法规校核培训材料2一、机舱布置的基本原则1.保证行人保护:机舱布置应考虑到行人碰撞的情况,尽量减少尖锐的零件和突出的部件,避免对行人造成伤害。
2.保证乘客安全:机舱布置应确保乘客在发生碰撞时的安全,例如采用防护装置、安全气囊等。
3.保证引擎运行正常:机舱布置应合理设置引擎和其他机械部件,保证它们的正常运行,并为其提供足够的通风和散热。
4.简化维修保养:机舱布置应考虑到维修保养的需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方便的操作。
二、机舱布置的具体规定1.机械部件的布置:根据车辆类型和引擎类型的不同,机械部件的布置会有所不同,但一般需要确保它们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方便维修保养。
2.防火隔离:为了防止机舱发生火灾传播,需要设置防火隔离装置,例如防火墙和隔热材料等。
3.碰撞保护:机舱需要考虑到碰撞时乘客和机械部件的保护,通常采用吸能装置和护板等来减少碰撞冲击。
4.通风散热:机舱需要提供足够的通风和散热,保证引擎和其他机械部件的正常工作温度。
5.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是乘用车前机舱布置中的重要部分,它可以在碰撞时保护乘客的头部和上半身,减轻伤害。
三、机舱设计法规校核进行机舱设计时,需要根据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进行校核,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机舱设计法规和标准:1.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规程:这是中国机动车设计和生产的法规标准,其中包括了对机舱布置和设计的相关规定。
2.ECER79:这是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制定的关于乘用车引擎舱和乘客舱布置和设计的规定,对乘用车的机舱布置和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
3.标准化设计手册:一些汽车制造商制定了自己的设计手册,其中包括对机舱布置和设计的要求和标准。
4.相关研究论文和技术文献:在进行机舱设计时,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研究论文和技术文献,了解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总之,机舱布置和设计是乘用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根据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进行校核,以确保乘客的安全和舒适。
整车总布置设计
![整车总布置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4bdf78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ec.png)
车型
花冠
宝来
伊兰特
标志307
本田思域
尺寸
950
925
945
985
920
车型
花冠
宝来
伊兰特
标志307
本田思域
分数
7.44
6.78
7.28
8.00
7.22
四、整车总布置设计 1、动力匹配 2、发动机舱及下车身布置 3、造型过程简述 4、草图阶段的总布置工作 5、CAS阶段的总布置工作 6、油泥阶段的总布置工作 7、工程阶段的总布置工作
1.产品描述: 专业处室对自己所负责的零件在新车型中的状态的基本描述,是前期布置工作的重要参考。总布置应该对其中COP 零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需要掌握的信息:
四、整车总布置设计
总布置需要校核的法规:
涉及整车造型相关需校核确认的12项法规项(GB-EEC-ECE部分) GB11562-94(77/649EEC) 前方视野 GB15084-94(71/127/EEC) 后视镜 GB14167-93(76/115/EEC) 安全带固定点 GB4094-1999(78/316/EEC)仪表可视 GB/T17346 (ECE R35)踏板间距 GB11550-1995 (74/408/EEC)座椅头枕 GB11566-1995 (74/483/EEC)外部凸出物 GB 15741-1995 (70/222/EEC)牌照板 GB11552-1999 (76/60/EEC)汽车内部凸出物 GB4785-1998 (76/756/EEC)汽车灯具及信号位置 GB 17354-1998 (ECE R42)前后端保护 GB7063-94 (78/549/EEC)汽车护轮板
汽车各部件的布置
![汽车各部件的布置](https://img.taocdn.com/s3/m/c12756d4ccbff121dc368377.png)
汽车各部件的布置汽车设计 2009-09-07 13:52:45 阅读8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1(发动机的布置(1)发动机的上下位置发动机的上下位置对离地间隙和驾驶员视野有影响。
轿车前部因没有前轴,发动机油底壳至路面的距离,应保证满载状态下最小离地间隙的要求。
货车通常将发动机布置在前轴上方,考虑到悬架缓冲块脱落以后,前轴的最大向上跳动量达70,100mm,这就要求发动机有足够高的位置,以防止前轴碰坏发动机油底壳。
油底壳通常设计成深浅不一的形状,使位于前轴上方的地方最浅,同时再将前梁中部锻成下凹形状(注意前梁下部尺寸必须保证所要求的最小离地间隙)。
所有这些措施将有利于降低发动机位置的高度,并使发动机罩随之降低,这能改善长头车的驾驶员视野,同时有利于降低汽车质心高度。
除此之外,还要检查油底壳与横拉杆之间的间隙。
发动机高度位置初定之后,用气缸体前端面与曲轴中心线交点X到地面高度尺寸6来标明其高度位置。
在发动机高度位置初步确定之后,风扇和散热器的高度随之而定,要求风扇中心与散热器几何中心相重合,以使散热器在整个面积上接受风扇的吹风。
护风罩用来增大送风量和减小散热器尺寸。
为了保证空气的畅通,散热器中心与风扇之间应有不小于50mm的间隙,无护风罩时可减小到30mm。
由于空气滤清器位于发动机进气歧管上,其高度影响发动机罩高度,为此将空气滤清器做成扁平状。
发动机罩与发动机零件之间的间隙不得小于25mm,以防止关闭发动机罩时受到损伤。
(2)发动机的前后位置发动机的前后位置会影响汽车的轴荷分配,轿车前排座位的乘坐舒适性,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汽车的传动轴长度和夹角,以及货车的面积利用率。
为减小传动轴夹角,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汽车的发动机常布置成向后倾斜状,使曲轴中心线与水平线之间形成l?,4?夹角,轿车多在3?,4?之间,见图1-10。
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的轿车,前纵梁之间的距离,必须考虑吊装在发动机上的所有总成(如发电机、空调装置的压缩机等)以及从下面将发动机安装到汽车上的可能性。
机舱布置流程
![机舱布置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e5e343cb8f67c1cfbd6b88c.png)
机舱布置流程与规范1 适用范围汽车前机舱布置要求。
2 适用目的总体整车零部件的布置以及部门培训3 发动机舱内零部件布置规范或参考布置零件之前,需要了解零件的外形尺寸结构(长、宽、高,零件的基本功能及布置要求(主要是能否防温防水),然后再考虑安装方式和拆卸方式。
尽量做到拆卸或安装该零件时不要影响其它周边零件。
3.1发动机舱内零部件一般性要求3.11机舱内零部件布置必须满足在生产线使用专用生产工具装配的要求。
3.12所有零部件应满足结构合理、检修方便、美观等要求,安装孔应当有腰型孔、延长孔的设计,为装配方便和制造误差留出空间。
3.13发动机舱内零部件布置必须满足各零部件自身的要求(由各零部件负责工程师提出)。
3.14发动机舱内零部件自身必须符合相关国内外法律法规及企业标准。
3.2动力总成注意事项:动力总成利用悬置安装在副车架和车身骨架上,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
受到机舱盖板的高度限制与最小离地间隙和副车架的低度限制(以某款商用车前舱机舱布置为例进行说明)。
3.2.1动力总成布置硬点(具体做法见动力总成布置流程):I)动力输出轴中心线(曲轴中心线)与变速箱安装端面交点2)曲轴中心线夹角(0-7°)3)动力总成质心通过调整硬点位罣满足动力总成与周边间隙的距离(6个方向),输出动力总成位置及匝心坐标给前舱相关零部件系统I)在Z向上,发动机油底壳必须比前副车架高,油底壳高出前副车架建议值;c,3omm,动力总成与机舱盖内板的间隙建议值;,2omm(轿车尽鼠考虑;,so-70mm行人保护的要求)。
2)发动机的前后倾角应当符合发动机厂家的规定,以发挥发动机最佳效能。
同时,考虑有利千机油残渣顺利流出,发动机汕底壳加工面与地面尽量接近平行3)动力总成和前围板的间隙建议值;c,J omm,给前围板留出管、线、拉索布置和拆装的空间,同时减少噪声和热量向车内传递4)在左右位置上,应使动力总成的重心尽量靠近整车的YO平面,以使左右悬置受力均匀。
飞机总体设计-6第六讲_机舱及装载布置_大飞机2
![飞机总体设计-6第六讲_机舱及装载布置_大飞机2](https://img.taocdn.com/s3/m/a2db7486ec3a87c24028c4dc.png)
• 适航条例规定了最小过道宽度 适航条例规定了最小过道宽度(FAR25.815)
21
6.2 民机客舱设计与布置
过道数目与座椅布置形式
• 不同的座椅选装方案
22
6.2 民机客舱设计与布置
所 有 座 位 均 配 个 人 电 视 15 伏 直 流 电 源 插 座
轮椅厕所
777Boeing 777-200ER with 48/235 Configuration (777) 舱12 舱34 厕所 舱12 舱34 (<40) 舱24 舱59 舱24 舱59 (<60)
6.2 民机客舱设计与布置
Boeing 777-200ER Business First Economy
Rows排 排 Configuration Bulk Head Rows大块头排数 大块头排数 Number of Seats Standard Seat Pitch排距 排距 Standard Seat Width座椅宽度 座椅宽度 Standard Seat Width – Exceptions 座椅宽度特例 Standard Seat Recline后仰 后仰 Exit Rows应急出口 应急出口 Over Wing Rows Movable Aisle Armrests可折叠过道扶手 可折叠过道扶手 Movable Aisle Armrests - Exceptions PC Power ports (power adaptor required) TV Monitors
喷气式客机 长细比 6.8~11.5 机尾 2.6~4 机尾收缩角 11~6
典型机型的机身直径、长度和长细比[民用喷气飞机设计 典型机型的机身直径、 民用喷气飞机设计] 民用喷气飞机设计
“机舱布置图设绘”要领
![“机舱布置图设绘”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ddbdabe9856a561252d36f9f.png)
机舱布置图设绘要领31. 设绘依据的图纸a) 设计任务书;b) 规格书或轮机说明书;c) 机械设备明细表;d) 总布置图;e) 线型图和基本结构图或肋骨型线图和机舱分段结构图;f) 主要设备的厂家资料。
2.布置的基本原则机舱布置图是船舶设计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图纸之一,是许多其它图纸项目的依据。
动力装置布置的好坏对船舶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a)应满足相关规范、公约、规则及入级符号的特定要求。
b)要求动力装置可靠而持久的工作,提供足够的航行动力,保证航行安全,同时便于船员管理维修。
c) 应根据不同尾型(双尾或单尾)的特点、采取综合利用、多层布置设备的方法,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机舱空间、缩小机舱长度,以增加船舶货舱容积。
d) 各种机械设备相互间位置分布合理,按其功能不同(如船舶系统、冷却水、燃油、滑油、电站等)分区布置,以便于维护使用并节省管路。
e) 主要通道、开口、舱柜、舱室的布置应考虑船体结构的完整性,设备基座简单合理以便施工建造。
f) 应尽量保持左、右两舷重量平衡,且尽可能降低重心。
g)回旋运动的机械(泵、风机等),其驱动轴应沿船舶纵向布置,以防止船舶横摇时因回转效应造成设备轴承损坏。
h) 船体结构图中的强肋骨、支柱、船体连带的舱柜(包括机舱双层底舱)的位置及双层底顶板、机舱各层甲板的高度、机舱开口、甲板围板、甲板纵骨、隔层等的尺寸必须和船体总图中一致。
并且要进行充分检查有无布置上不合理的地方。
i) 详细设计的机舱布置图应能表明机舱内主、辅机电设备布置的全貌,以作为送审图和轮机其它部分图纸生产设计的依据。
3 机舱布置内容要点3.1 主机的布置要点3.1.1 主机自由端(底层)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以布置主机自身的管路及冷却海水泵,压载泵等泵组和海水总管、舱底压载等管系。
3.1.2.主机纵向定位时应保证主机油底壳出油口位于相邻两档肋板之间;主机基座安装螺栓孔与船体基座实肋板尽量避免相碰。
3.1.3.主机纵向定位时应考虑机舱平台开口的位置,平台开口的前后端应尽可能位于强肋位,主机(包括路台)应完全位于开口当中。
乘用车整车动力总成布置指南
![乘用车整车动力总成布置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293975a2e45c3b3566ec8b3a.png)
动力总成布置1、常见的布置形式动力总成布置在前舱,横置,发动机在右,变速箱在左。
这种形式是目前轿车最常见的形式。
以下讨论的主要就是这种布置形式。
α:发动机绕平行于Y轴、过发动机曲轴中心点的直线的转角。
β:发动机绕平行于X轴、过发动机曲轴中心点的直线的转角。
γ:发动机绕平行于Z 轴、过发动机曲轴中心点的直线的转角。
通常,对这三个角度的要求为:α≦5°,β≦3°,γ≦3°。
2、动力总成与周边件的间隙要求3、传动轴的工作角度要求传动轴的工作角度跟动力总成在整车中的位置密切相关。
通常,传动轴的工作角度要求为:设计状态(常为空载)≦7°;其他状态≦22°。
可以通过不断调整动力总成的位置来校核传动轴的工作角度是否满足要求,直到满足为止,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4、相关附件的维修、更换方便性机油标尺查看、机油滤清器、空滤器滤芯、汽油滤芯的拆卸方便性,发动机油底壳及变速箱放油螺栓的接近性,洗涤液、动力转向油、副水箱或膨胀箱冷却液、制动液加注及检测的方便性,空调系统压力检查及制冷剂加注、蓄电池电量观察的方便性,汽油泵更换的方便性,排气管更换的方便。
4.1 机油标尺4.2 火花塞火花塞要求在其拔插的空间方向上没有障碍物挡住(至少不能有不可拆卸的障碍物)。
4.3 机油滤清器机油滤清器属于经常拆换的件之一,所以它的位置也最好能布置在易于操作更换的地方,或者争取拆卸最少的件就能达到较好的拆装。
4.4 空调压缩机空调压缩机需要经常拆换、维护。
如上图所示,如固定压缩机的螺栓长度为a,压缩机安装面到纵梁(或者是别的在螺栓退出正方向的物体)的距离为b,则必须要b≧a,否则压缩机拆不下来。
4.5 法规要求欧洲有关行人碰撞保护的法规,规定了碰撞时人体各部分的伤害值要求。
针对这个法规,在动力总成布置时,有一个经验值,即:动力总成离前舱盖外表面的距离不小于75mm(有些企业规定为100mm)。
汽车研发:整车总布置设计方法和内容!
![汽车研发:整车总布置设计方法和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1962b0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9.png)
汽车研发:整车总布置设计方法和内容!汽车和人一样,由各个器官组成,眼睛、嘴、鼻子长在脸上,脚长在腿上,手指长在手上,像下面这位美女,五官协调、端正、前凸后翘,一眼就能吸引大家的眼光。
汽车也是,发动机要布置在机舱里,轮子要装在底盘上,座椅布置在车舱内。
如此,汽车才会性能好、颜值高、好撩妹!说到布置今天漫谈君要和大家聊一聊整车总布置设计方法和内容汽车是由多个单元(子系统及连接零件)组成的整体,每个单元对整体的行为有影响,组成汽车的各单元对整体行为的影响不是独立的,同时汽车的行为不是组成它的任何单元所具有的,因此汽车具备系统的属性,对环境表现出整体性。
这样,汽车性能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各部件性能如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部件的协调和配合,取决于总体布置。
总体设计水平的高下对汽车的设计质量、使用性能和产品的生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有些美女的五官分开来看倒是不错,组合在一起就不一定了,而有些美女的五官不一定都特别精致,可是整体却让人惊艳!一、什么是总布置设计汽车总布置是指在汽车的总体方案确定后,要对总成和部件进行空间布置,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个部件的结构尺寸与安装位置能否满足整车空间尺寸的要求,使其在安全性、拆装便利性以及与人体的关系合理性等多个方面协调可靠,达到最优结果。
二、总布置设计的作用1. 整车零部件、系统装配的继承,确保其装配性、空间间隙和功能安全;2. 实现功能参数的最佳空间利用(法律法规、碰撞、人机界面、功能、制造性、装配、售后和回收)并考虑消费者的利益;3. 整车运动学设计(重心位置、质量和运动);4. 采用标准化的人体模板来布置内部适应性及进出性、视野以及舒适性分析;5. 确保技术(制造)和造型的可实行;6. 生成汽车布置结果,为产品性能开发和制造提供基础。
三、总布置设计的任务1. 从技术先进性、生产合理性和使用要求出发,正确选择性能指标、质量和主要尺寸参数,提出总体设计方案,为各部件设计提供整车参数和设计要求;2. 对各部件进行合理布置和运动校核;3. 对整车性能进行计算和控制,保证汽车主要性能指标实现;4. 协调好整车与总成之间的匹配关系,配合总成完成布置设计,使整车的性能、可靠性达到设计要求。
常见发动机布置形式
![常见发动机布置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4005022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c.png)
常见发动机布置形式一、前置前驱布置前置前驱布置是指发动机位于车辆前部,驱动轴位于前轮处的布置形式。
这种布置形式常见于前驱车型,其优点是布局紧凑,利用空间高效,重量分布较为均衡,提供良好的转向操控性能。
此外,由于发动机位于车辆前部,使得车内空间可以更大程度地利用,提供了舒适的乘坐体验。
然而,前置前驱布置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前轮驱动会导致车辆在弯道中出现过度转向和驱动力不足的情况。
二、前置后驱布置前置后驱布置是指发动机位于车辆前部,驱动轴位于后轮处的布置形式。
这种布置形式常见于后驱车型,其优点是在加速和行驶过程中提供更好的牵引力和稳定性。
后置驱动轴使得车辆的重量分布更为均衡,提供了更好的操控性能。
此外,前置后驱布置还能够为车辆提供更大的后备箱容积和乘坐空间。
不过,由于发动机位于车辆前部,导致车辆整体布局较为紧凑,对发动机舱的散热要求较高。
三、后置后驱布置后置后驱布置是指发动机位于车辆后部,驱动轴位于后轮处的布置形式。
这种布置形式常见于一些高性能跑车和超级跑车。
后置后驱布置的优点是在高速行驶时提供更好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
由于发动机位于车辆后部,使得车辆重心更低,提供了更好的平衡和操控性能。
此外,后置后驱布置还能够为车辆提供更大的后备箱容积。
然而,后置后驱布置的缺点是车辆在转弯时容易失控,需要较高的驾驶技术和经验。
四、中置后驱布置中置后驱布置是指发动机位于车辆中部,驱动轴位于后轮处的布置形式。
这种布置形式常见于一些高性能跑车和超级跑车。
中置后驱布置的优点是在操控性能和平衡性方面表现出色。
发动机位于车辆中部,使得车辆重心更低,提供了更好的平衡和操控性能。
此外,中置后驱布置还能够为车辆提供更大的后备箱容积。
然而,中置后驱布置的缺点是车辆的乘坐空间较为有限,驾驶舒适性相对较差。
五、中置四驱布置中置四驱布置是指发动机位于车辆中部,同时驱动轴位于前后轮处的布置形式。
这种布置形式常见于一些高性能跑车和SUV车型。
中置四驱布置的优点是在操控性能、稳定性和牵引力方面表现出色。
前舱线束布置经验
![前舱线束布置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608c78477fd5360cba1adb61.png)
前舱线束布置经验1、右轮毂包处线束布置时避免和发动机皮带、悬置等零部件干涩,与零部件距离间距至少35mm。
2、发动机过度到整车上电源线束、发动机线束和换挡拉索等零部件距离至少50mm,和冷却管间距至少30mm。
3、保险盒下方出线要和悬置固定点在Z向上错开,间距至少30mm,避免线束与其干涉,有烧车风险。
4、蓄电池负极线束布置时考虑蓄电池的震动,与周边件要保留震动雨量,搭铁线和周边钣金留至少10mm间隙。
5、发动机线束和机舱线束对接接插件必须固定在车体上。
6、变速箱自带线束和机舱线束对接接插件必须固定在车体上。
7、发动机至整车过度段在整车上至少2个固定点或护线盒固定。
8、发动机上的线束过度到整车上需考虑震动余量,避免拉扯线束,需至少留有超过数据长度30mm的冗余量,且和周边零部件间距至少30mm。
9、变速器搭铁线长度需大于200mm。
10、避免在前防撞横梁上布置线束(发电机、启动电机等大电源),防止撞车时把线束撞断导致断电和起火。
11、线束避免经过高温区域(80℃以上),如排气管附近,不然需使用耐高温导线材料或者增加锡箔纸。
12、电源线束必须有外保护措施(波纹管、防磨套管等)。
13、发动机轮系周边若要布置线束,间隙需留到35mm以上。
14、机舱内接插件要求水平放置,如不能水平放置,需做防水处理。
15、接插件应布置在不易溅水区域。
16、机舱线束穿入驾驶室的线束要求机舱区域线束低于驾驶室区域,机舱侧邻近固定点必须低于胶套,避免水顺着线束流入驾驶室。
17、搭铁点布置要避免被水、泥浆或其他污染物污染。
18、搭铁点的压接部位要用热缩管保护。
热缩护套必须将压接部分完全包裹,热缩管不能侵占搭铁片的使用部分。
19、搭铁分支不要用绒布胶带等吸水材料包裹。
20、搭铁选择车身大件搭铁。
21、ECU两个搭铁点间距至少30mm。
22、若水管要穿过胶套进入驾驶室,水管走向和主线束走向应保持一致。
23、线束布置不能在空调管路间穿插。
整车初步布置
![整车初步布置](https://img.taocdn.com/s3/m/ce66eb70a98271fe910ef980.png)
速腾
H30---前R点到踵点的垂直距离
凯美瑞
262 627.5
奥迪A6L
262 613 250
储物箱总 成
俯视图表达特征截面线或总成部件有:
TOP投影外表面主要特征线、水箱布置、大灯布置、
发动机轮廓线、蓄电池布置、轮胎、发动机悬置特 征点、油箱布置、备胎布置; 人机布置主要表达:AB区、前后排座椅宽度特征、 前人体臀部肩部肘部空间、内饰特征、后人体臀部 肩部肘部、内饰特征
前后视图表达特征截面线或总成部件有:
W827E
桑塔纳
H130 312
L18 472
H74 147
LX1
64°
桑2000
64° mm
339
<400
464
>450
152
>150 >750
推荐值
前座上下车方便性尺寸
后座上下车方便性尺寸
H131 桑塔纳 L19 310 LX3 W828E 75° mm
桑2000
推荐值
343
<400
发动机坐标位置应接近标杆车数值
纵置--曲轴中心线与水平线 1~3 °(后倾)
3.传动轴夹角的校核
横置发动机需确定差速器中心点(DC) 传动轴夹角满载时≯4°,上下跳最大夹角≯10°水
平面传动轴夹角在+/- 0.5 °
4.配置不同型号发动机
传动轴夹角应接近标杆车数值
校核尺寸空间及发动机悬置设计.要考虑 (a)振动噪声最低,要分析计算;
4. 整车高度尺寸的确定
车身高度的确定。选取合理的人体模型即合理的百分位
男子50% GB 1678 mm, SAE 1755 mm 男子95% GB 1775 mm, SAE 1870 mm 女子5%(1502mm) 人机工程校核采用男子GB 95%女子5%人体模型
汽车基本构造与基础知识 (附图)--
![汽车基本构造与基础知识 (附图)--](https://img.taocdn.com/s3/m/f78bbe373968011ca30091c5.png)
引擎基本构造:缸径冲程排气量与压缩比引擎是由凸轮轴、汽门、汽缸盖、汽缸本体、活塞、活塞连杆、曲轴、飞轮、油底壳…等主要组件,以及进气、排气、点火、润滑、冷却…等系统所组合而成。
以下将各位介绍在汽车型录的「引擎规格」中常见的缸径、冲程、排气量、压缩比、SOHC、DOHC等名词。
缸径:汽缸本体上用来让活塞做运动的圆筒空间的直径。
冲程:活塞在汽缸本体内运动时的起点与终点的距离。
一般将活塞在最靠近汽门时的位置定为起点,此点称为「上死点」;而将远离汽门时的位置称为「下死点」。
排气量:将汽缸的面积乘以冲程,即可得到汽缸排气量。
将汽缸排气量乘以汽缸数量,即可得到引擎排气量。
以Altis 1.8L车型的4汽缸引擎为例:缸径:79.0mm,冲程:91.5mm,汽缸排气量:448.5 c.c.引擎排气量=汽缸排气量×汽缸数量=448.5c.c.×4=1,794 c.c.压缩比:最大汽缸容积与最小汽缸容积的比率。
最小汽缸容积即活塞在上死点位置时的汽缸容积,也称为燃烧室容积。
最大汽缸容积即燃烧室容积加上汽缸排气量,也就是活塞位在下死点位置时的汽缸容积。
Altis 1.8L引擎的压缩比为10:1,其计算方式如下:汽缸排气量:448.5 c.c.,燃烧室容积:49.83 c.c.压缩比=(49.84+448.5):49.84=9.998:1≒10:1发动机基本工作原理一、基本理论汽油发动机将汽油的能量转化为动能来驱动汽车,最简单的办法是通过在发动机内部燃烧汽油来获得动能。
因此,汽车发动机是属于内燃机,即燃烧在发动机内部发生。
有两点需注意:1.内燃机也有其他种类,比如柴油机,燃气轮机,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
2.同样也有外燃机。
在早期的火车和轮船上用的蒸汽机就是典型的外燃机。
燃料(煤、木头、油)在发动机外部燃烧产生蒸气,然后蒸气进入发动机内部来产生动力。
内燃机的效率比外燃机高不少,也比相同动力的外燃机小很多。
机舱布置
![机舱布置](https://img.taocdn.com/s3/m/9112969002020740be1e9bc7.png)
8 n7 T$ z. L:A' o1 f' ]4 K( a1发动机跳动包络图,应考虑发动机的跳动量,保证足够的空间.! n/ N3 F, }6 g" S2 p2.管路的布置,包括制动硬管,燃油管,水管,空调管等的布置,不能有干涉.3.线束的布置,发动机舱内的线束主要有控制线束,前电器线束,电瓶线束,应充分考虑线束的固定与安装空间.4.发动机舱内电器件的耐候性,特别是ECU,ABS等都有一定的工作温度要求,这就要求布置这些电器件是应离排气管远一些.5.发动机舱内的减振,隔热6 X. f- f' B! N7 E9 R& }2 z6.布置发动机舱内时,需考虑舱内的空气动力性,应充分考虑外面冷空气的进入,里面热空气的排出.7.发动机舱内布置的美观性装配可行性维修方便性机舱有效性# u, B1 Z:V' O4 h横置发动机轿车发动机舱内各主要间隙的推荐值如下:(1)发动机总成上的零件与车身上的固定件、可调件(如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最小静态间隙为19mm,在发动机最大扭矩转速下的最小动态间隙为16mm;(2)发动机总成上安装的零件与散热器、护风圈、风扇等各总成之间的间隙:最小静态间隙为25mm,在发动机最大扭矩转速下的最小动态间隙为16mm;(3冷却系主要部件(散热器、护风圈及散热器支架等)与发动机罩内板的垂直距离最小为19mm;(4)水箱风扇与散热器片之间的间隙最小为16mm;(5)在发动机最大扭矩转速下,发动机总成与侧面的弹性橡胶元件之间的间隙至少为7mm4 M3 g0 Z# Y5 o1 ]' _/ i6 v2 s5 N4 h( ~如何确定发动机在整车上的位置1、Z方向考虑前桥或元宝梁在运动时与发动机油底壳等部分的间隙,一般要求轻型载货汽车在限位块与车架刚性接触(铁碰铁状态)时,乘用车满载状态时,前桥或元宝梁与发动机之间的间隙在15~2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车要求:前悬长度、接近角
行人保护要求:前保险杠正向,保险杠最前端与前仓盖距离不小于70mm 布置要求:前保截面尺寸确定需考虑冷却模块及模块固定的横梁的布置空间
动力总成位置定义
4)前挡板X向位置确定 前挡板X向位置确定:除考虑动力总成距前挡板70mm经验间隙之外,还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为了保证室内人机舒适性,踏板布置空间保护,如果踵点沿用,考虑踏板位置及踏板沿用HVAC布置空间保护 •需参考相关车型初步考虑仪表台截面设计
蓄电池、电器盒及空滤 位置定义
轮心及地面线定义:
1、整车坐标系确定方法
整车坐标系确定一般根据平台的具体沿用或重新开发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定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1) 平台沿用的新车型一般沿用原有平台的坐标系,目的是能够直接沿用原有平台的数据,方便实用 2) 全新开发的平台的坐标系一般以左右车轮中心连线的中点为坐标原点,汽车纵向为X向,车头方向为负,车尾方向为正, 汽车横向为Y向,左舵车驾驶方向为负,负驾驶方向为正,汽车铅锤方向为Z向,铅锤向上为正,铅锤向下为负
Z X
轮心及地面线定义:
2、地面线确定
在选定轮胎后,可以根据轮胎的静力半径、轮心位置、K/W值确定各载荷状态下的地面线,根据实际车型开发方式有以下 三种确定方式: 1)平台沿用的新车型直接采用原平台的各载荷状态下的地面线 2)参考BENCHMARK车型的K/W值确定各载荷状态下的地面线,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确定设计状态下的BENCHMARK车型的前后轮心的相对位置,参考此相对位置确定新车型后轮心位置(考虑新车型 轴距可能与BENCHMARK车型不一致的情况),根据各状态K、W值求得悬架的各状态下行程,从而确定各载荷状态下轮 心,根据静力半径确定各载荷状态下的地面线
2、动力总成Y向位置定义
动力总成Y向位置定义,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大系统的布置空间
1)轮胎包络 根据前面的悬架硬点定义,考虑到整车最小转弯半径及阿克曼要求,初步确定内外轮最大转角(具体做法参考,悬架布置培训 材料),参考BENCHMARK车型或公司同级别车型定义悬架上下跳极限,参考轮胎包络面固定做法通过CATIA运动模拟生成轮 胎包络面
布置流程:
整车坐标系及地面线初定 义 动力总成沿用定义
悬架硬点及副车架定 义
动力总成X向位置定 义 冷却模块位置定义
动力总成Y向位置定 义 轮胎包络定义 纵梁截面定义 传动轴角度要求定义
动力总成Z向位置定 义 最小离地间隙定义 台阶保护定义 前舱盖Z向位置定义 传动轴角定义 前挡板位置定义 传动轴角度要求定义
Pt.1 下摆臂与副 车架安装点 1 (0.30,411.40,82.50) (0.30,416.40,67.50) Pt.16 轮心点16 (0.98,771.50, 28.00) (0.00,795.00, 34.00)
Pt.2 下摆臂与副 车架安装点 2 (242.00, -408.50,76.90) (242.00, -413.50,61.90) Pt.17 弹簧下端面 中心点 (24.10,633.81, 355.11) (26.904, -640.766, 394.897)
Pt.a 连杆与滑柱 连接点a (55.57,568.26, 285.98) (55.567, -573.262, 285.981) Pt.44 传向拉杆与 转向机连接 点44 (167.00, -360.00, 30.00) (165.16, -364.682, 0.06)
Pt.b 连杆与稳定 杆连接点b (40.01,545.72, 2.27) (40.009,550.721, 2.27) 主销内倾角 (度) 13.48
Pt.10 滑柱与车身 的安装点10 (39.22,582.21, 569.50) (42.019,589.167, 609.284) 主销后倾角 (度) 4
Pt.11 传动轴固定 节点11 (0.98,708.41, 27.20) (0.00,737.00, 34.00)
下摆臂偏角
3.1
13.24
Pt.4 转向节与滑 柱连接点4 (6.51,617.77, 104.70) (6.51,-627.768, 104.702) Pt.18 传动轴移动 节点18 (-36.82,304.14, 48.69) (-22.129, -371.583, 57.353)
Pt.5 下摆臂与转 向节连接点 5 (-7.50,741.00,93.00) (-9.00,756.00,98.00) Pt.19 弹簧上端面 中心点 (36.58,585.80, 531.96) (39.377, -592.754, 571.749)
2)纵梁截面尺寸及Y向位置初步定义 a 纵梁截面尺寸初步定义 根据碰撞的经验要求,纵梁截面尺寸要求为80×80(建议参考BENCHMARK车型及公司碰撞效果较好的车型来设计) b 纵梁位置初步定义 根据碰撞经验要求,纵梁中心线距离满载地面线高度457mm~502 mm 之间(建议参考BENCHMARK车型及公司碰撞效果好的 车型来确定)根据在前面初步定义的动力总成位置及轮胎包络要求空间要求,纵梁截面与动力总成最小间隙保持在20mm以上, 与轮胎包络最小间隙为20mm以上(需预留20mm左右防滑链布置空间) 3)蓄电池、电器盒及空滤等位置定义 需做好蓄电池、电器盒及空滤等大的部件布置空间保护 4)根据以上系统要求,动力总成在Y向位置可能会做相关调整,调整后需考虑传动轴设计角度小于6度
3)全新开发新车仍需有经验的K、W值,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可以将设计状态地面线设为水平线,然后根据各状态下 的K、W值,求得悬架的行程,从而确定各载荷状态下的轮心,根据静力半径确定各载荷状态下的地面线
动力总成沿用定义:
1、沿用发动机和变速箱数据,初步更具轮心点坐标和可沿用的传动轴初步确定动力总成位置,此时可使传动轴设计状态下角 度设为0度
197mm
3、动力总成Z向位置定义
动力总成X向位置定义,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大系统的布置空间:
1)最小离地间隙 根据整车最小离地间隙要求,动力总成的最小离地间隙要大于整车最小离地间隙 2)动力总成台阶保护 考虑满载状态下150mm的台阶保护 3) 前舱盖的行人保护 考虑动力总成与前舱盖外板最小间隙为70mm以上的行人保护经验间隙 4)根据以上系统要求,动力总成位置可能会做相关调整,调整后需考虑传动轴设计状态下的角度小于6度
悬架硬点及副车架定义
悬架硬点及副车架定义根据车型开发形式,存在以下三种定义方法 1、平台沿用车型开发,可直接沿用悬架硬点,副车架及硬点坐标可根据布置需要做局部调整,调整后需进行悬架性能计算,判断调
整是否合理 硬点编号
定义
M11
M15 Pt.15 转向拉杆与 转向节连接 点15 (42.019,589.167, 609.264) (42.019,589.167, 609.264)
4.02
5.25
2、逆向BENCHMARK车型开发,可直接根据逆向数据定义悬架硬点,副车架及硬点坐标根据布置、制造等原因坐局部调整,调 整后需做悬架性能计算。初步判断设计是否合理 3、全新平台车型开发,根据悬架概念布置指南,初步确定各硬点坐标、根据硬点坐标初步确定副车架,初步定义后根据相关同 类车型的悬架参数,进行悬架性能的概念计算,判断悬架设计是否合理
动力总成位置定义
动力总成位置定义别分为X向位置定义,Y向位置定义、Z向位置定义
1、动力总成X向位置定义
动力总成X向位置定义,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大系统的布置空间
1)冷却模块位置定义
a 冷却模块尺寸初定义:冷却模块包括冷凝器模块、散热器模块、风扇、中冷器(涡轮增压)及油冷器(某些自动变速 箱),这些尺寸的定义需要根据发动机参数、变速箱参数与底盘、电器、发动机、变速箱部门充分沟通后由各部门提供可 沿用模块或概念尺寸模块以做好布置空间保护 b 冷却模块X向位置初定义:根据前面定义的动力总成沿用初步定义的位置,根据动力总成与冷却模块经验间隙30mm,初 步确定冷却模块X向位置 2)前保横梁截面位置定义 a 根据1)步中确定的冷却模块位置,考虑到低速碰撞的要求,前保横梁截面参考公司碰撞较好的车型及BENCHMARK车 来设计,与冷却模块的最小间隙保证在70mm以上(建议参考公司碰撞较好的车型及BENCHMARK车来确定),从而确定 前保横梁X向位置 b 考虑碰撞器撞击高度,前保横梁截面中心线距离满载地面的高度推荐在457~502之间(建议参考公司碰撞较好的车型及 BENCHMARK车来确定),此处需做碰撞器高度校核图 3)前保截面位置定义 a 前保截面X向位置初定义,根据2)步确定的前保横梁截面位置,考虑前保与前保横梁之间在碰撞器中心线附近一般布置 有高200mm,厚45mm吸能块,因此前保与前保横梁的间隙至少保证在50mm以上 b 前保截面Z向位置初定义,根据前保的法规要求:前保上边沿离满载地面高度≥420mm;下边沿离满载地面高度≤380mm c 前保截面形状尺寸及造型确定需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