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专题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经济现状与发展

当代中国经济现状与发展

经济增长情况
经济增长速度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虽然增速有所放缓, 但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经济增长动力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拉动 。其中,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基础 设施建设、制造业投资等。
经济增长质量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质量也 在逐步提高,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 。
报告目的
提供全面的经济现状分析
提出发展建议
通过收集数据和信息,对中国经济现 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估。
针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促进经 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揭示发展趋势和问题
深入剖析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存在 的问题,为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 参考。
02
中国经济现状分析
当代中国经济现状与发展
汇报人: 2023-12-19
目录
• 引言 • 中国经济现状分析 •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 中国经济发展趋引言
主题介绍
当代中国经济现状
本报告旨在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市场需 求等方面。
发展前景
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发展 方向,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正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 济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 展。
农业现代化
中国正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工业转型升级
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 色化方向发展,提高工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当代中国经济》课件

《当代中国经济》课件

中国经济的改革措施
1 供给侧结构改革
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 杠杆等措施,优化经济结 构。
2 市场化改革
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 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 平。
3 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 合作,加强国际交流。
中国经济的国际合作
区域合作 贸易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 自由贸易区
金砖国家合作 双边贸易协议
中国经济的前景展望
持续增长
中国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成 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创新领先
中国将加强创新能力,引领科 技和技术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中国将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现代化基础设施
中国加快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提高交通、通信和 能源网络的覆盖和效率。
数字经济
中国日益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电子商务、智能 科技和数字化创新。
可持续发展
中国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 利用效率。
创新科技
中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1
消费升级
中国消费者需求不断增长,推动经济增长。
2
投资扩张
中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
3
国际贸易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也的挑战
•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短缺,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 环境污染:需要应对严峻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 • 金融风险: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预防金融风险。 • 技术创新:需要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发展。
《当代中国经济》PPT课 件
欢迎来到《当代中国经济》PPT课件!在本次课件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经济的 现状、发展趋势、驱动力以及面临的挑战。

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课件第7章

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课件第7章

(一)1998~2004年,投资主导需求拉 动型经济增长
(二)2005-至今,内需拉动型经济增 长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矛盾 三、通过三个“外转内”实现经济增
长方式转变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
一、计划经济时代:短缺型供给推动型经 济增长(1952~1977)
二、制度供给型经济增长(1979—1997) 三、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1998--至今)
一、计划经济时代: 短缺型供给推动型经济增长
(1952~1977)
1、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2、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3、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4、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三)加快形成“五个更多” 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1、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2、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
业带动 3、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
经济发展是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平 稳程度和结果,而且还包括国民的平 均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社 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
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 其他经济因素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者有重大区别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
第七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教学难点 1、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

当代中国经济

当代中国经济

当代中国经济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的特点、挑战和前景。

一、经济特点1.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来,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交通、通信、能源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高速公路、高铁、网络覆盖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快了资源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3. 工业化进程:中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从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

同时,中国在航空航天、电信、生物科技等高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二、挑战与问题1.资源压力:中国的人口规模巨大,资源供给面临压力。

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2.收入差距: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贫富分化问题凸显。

此外,人口老龄化也给养老保障、医疗卫生等综合社会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3.金融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也面临着金融风险的挑战。

高企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大规模债务问题以及非法金融活动等因素,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潜在威胁。

三、前景展望1.转型升级:面对挑战,中国正在努力实现经济转型。

通过加强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推动经济由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2.对外开放:中国积极推动对外开放,扩大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与投资合作。

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和国际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3.环境保护:中国政府注重环境问题的治理,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加强节能减排、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强资源保护等举措有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1. 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哲学 解读(社会矛盾、经济矛盾)(基本矛盾和 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 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 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是认识经济形势的前 提和基础 矛盾的抽象性质和层次性
二、我国经济存在的各种矛盾
一个方法: 人类的存在---首要是个体生命的存在----物质 生活资料的需要----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不 同利集团—阶级阶层 此方法与西方经济学的主体不同在于:把人 是看做主体还是客体。
思考题: 1.怎么认识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社会主 要矛盾和经济主要矛盾) 2.个体小农意识在当前我国都有哪些体现? 怎么改造?
坚持公有制经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原因在于: 其一,中国存在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势力,群众基础雄厚, 只有正确的主义和路线予以凝聚,其势力是无敌的;其二, 宪法及法律体系规定并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其三, 公有制经济直接关系劳动群众的利益,特别是国有企业,他 们在努力维护公有制;其四,公有制经济已成体系,并积累 了巨额资金设备和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虽然秦腿和 损害,但骨架仍在;其五,公有制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干, 即令某些权贵者想侵吞和损害,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这样 做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危机其权势;其六,公有制有相当 明确的发展空间,只有树立正确路线,其前途是广阔的。
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当代中国经济形势专题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把握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了解我国经济形势的前提和基础二我国经济存在的各种矛盾三公有制经济与官僚资本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一把握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了解我国经济形势的前提和基础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哲学解读社会矛盾经济矛盾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是认识经济形势的前提和基础矛盾的抽象性质和层次性二我国经济存在的各种矛盾一个方法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习题册的简单题答案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习题册的简单题答案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习题册的简单题答案1、决定人的利益的社会条件是什么?答: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利益的物质内容及其达到的程度(2)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决定了生产的物质成果的分配关系,从而利益分配的归属。

人们是按照自己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取一定利益的。

2、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科学含义的重要性是什么?答: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的经济性质,对于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动机和目的,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对于科学地调节和控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基本前提。

3、私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答:①他们是生产条件私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

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私人利益。

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他拥有私人决策权。

④经济的利益主体具有一定剥削性质。

4、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答:①他们是生产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

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联合劳动者的共同富裕。

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实行经济民主。

④联合劳动者内部贯彻经济平等的原则。

5、全民所有制利益主体和集体所有制利益主体的差别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利益主体作为总体劳动者的性质不同:前者作为由全体劳动人民构成的总体劳动者,是从全社会来看的整体,因此,它在重视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同时,必定要追求全体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这种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后者是一定数量的自主联合起来的自然人构成的小范围的总体劳动者,尽管也是一个整体,也追求每个整体的共同利益,但是这些利益主体相互之间是独立的。

(2)利益主体的代表者不同:前者只能由国家来代表。

后者的代表则是在劳动者自然人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中产生的行使集体所有权的代表机构。

(3)利益主体的结构不同:前者由全社会范围的劳动人民构成的,其利益主体具有覆盖全国的庞大的纵横组织结构。

(答案)当代中国经济

(答案)当代中国经济

四、简答题1. 简述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

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体制类型,市场经济就是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类型,有其自己的规定性,这主要包括:(1) 从市场经济的决策结构看,它是以分散决策为基础的。

(2) 从市场经济的信息结构来看,具有横向传递为主的信息结构。

它通过价格体系传递信息,指导决策,引导资源流动。

(3) 从市场经济的动力结构看,市场经济具有双重动力结构。

(4) 从利益结构看,市场经济存在多元化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尽管存在利益上的差异和目标函数上的差异,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够相互制衡。

(5) 从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看,市场经济中收入或产品的分配是同生产要素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区别是什么?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和渐进性。

而苏东激进式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在彻底推倒原有的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引人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法制度,因而,它的方式必然是激进的、全面的、整体性的。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的私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必然会出现制度的断层,从而也就无法避免经济和政治秩序的混乱和生产的停滞与下降。

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所在。

3. 简述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点答: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第二,出现了不同产权交融的混合所有制形式。

第三,各种所有制内部经营模式多样化。

第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4. 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第一,现代企业的法人财产制度。

当代中国经济知识点

当代中国经济知识点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控制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公平与效率,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共同富裕●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改革的新阶段与新特点●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基本特点:工业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阶段●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应的法律体系●完善落实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服务体系●国有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78-1984年)●实行两权分离阶段(1985-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4-1999年)●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阶段(1999年至今)●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控制力)●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股份制改革●价格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的计划价格管理体制,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现代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基本要求●分税制改革●从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改变了财力和财权过于分散的局面●建立了中央财政稳定增长的机制●增强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农村社会救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6●社会保障法制化进程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责任划分不清●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资金供应不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存在较大风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推进中国城市化要解决的问题●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完善城市发展结构,合理发展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小城市●城市布局与区域结构协调发展●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新阶段:2006 年至今●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人口与就业政策●劳动力供求●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从计划就业体制向市场就业体制的转变●环境状况●生态破坏严重●土地荒漠化●自然资源和生态功能●水污染●大气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资源●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好自然生态●居民的消费状况●城乡差异●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生活质量●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当代中国的与经济

当代中国的与经济

当代中国的与经济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当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

重视经济建设、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的崛起、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倡议四个方面来探讨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的经济崛起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也是中国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商品生产基地。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中国政府开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逐渐从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向以消费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增长模式。

这种结构调整旨在提高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内在发展动力,使经济增长更加平衡、包容和可持续。

三、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的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鼓励科技创新、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对外开放、实现共享发展。

这种转变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形成了多边合作的新格局。

其中,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开放合作倡议,旨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通过互联互通、贸易畅通、投资增加等方式,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

总结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经济的崛起、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以及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都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与平台。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心得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心得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心得标题:当代中国经济课程心得通过对当代中国经济课程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课程概述当代中国经济课程旨在帮助我们了解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

通过学习,我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为今后分析经济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心得体会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学习这门课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抉择。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历了艰苦的过程。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我国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课程中,我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优势以及如何完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

学习这门课程,让我看到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和潜力。

4.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以及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政策。

这些战略和政策对于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5.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国担当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我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角色和贡献,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

这让我为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担当感到自豪。

三、总结通过学习当代中国经济课程,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果和挑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将有助于我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大势,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代中国经济》课件

《当代中国经济》课件

"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国际经济 合作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贸 易便利化,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 和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 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旨在促进贸易和 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助于推 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对外 开放,同时也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发 展机遇和合作平台。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词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建设中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详细描述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将面临一系列 的挑战和机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国际市场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三分之 一的人口。
面临的挑战
随着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华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 战和机遇。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产业的代表
阿里巴巴概况
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于1999 年,总部位于中国杭州, 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 台之一,涵盖了B2B、 B2C、C2C等多种电商模 式。
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社 会保障负担加重,同时对经济增长的 潜在影响加大。
机遇
人口老龄化可以促进养老服务、医疗 健康等产业的发展,推动消费结构升 级,同时可以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和 人力资本积累。
资源环境压力的挑战与机遇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1.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发展(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列强的侵略导致国内市场萎缩,传统手工业和农业受到严重破坏。

(2)辛亥革命(1911年)结束了封建帝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缓慢且不稳定。

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1)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纪元。

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

(2)1950年代,我国实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战略,进行土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集体化。

- 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提高国有经济的比重。

- 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化。

(3)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

- 1978年,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发农村经济的巨大变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19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3)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开启对外开放新局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49-1978年)(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

- 国家通过计划指令统一配置资源,企业缺乏自主权。

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当代xx经济的主要矛盾----------当代中国经济形势专题xx一、把握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了解我国经济形势的前提和基础1.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哲学解读马克思唯物史观界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或根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其哲学意义在于解释了任何社会或者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其着眼点在于人类历史的一般发展。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所经历的不同社会形态都可以在其一般意义的指导下具体分析其历史沿革。

斯大林在构建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曾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这一个基本矛盾。

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那么苏联发展的动力何在呢?斯大林认为,道义和政治上的统一,就是动力。

道义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社会行为规范(无论是约定俗成的道德范畴还是法律规定),政治就是利用国家机器对道义的维护执行和规范。

虽然斯大林在临死前一年写的《苏联经济问题》一文中,改变了他的观点,即认为基本矛盾还是有的,但是他把这种矛盾简单的界定为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毛泽东反对斯大林的观点,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不是完全适合。

八大决议说:“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这里要注意一点。

无论是斯大林还是毛泽东,都是从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角度来看待主要矛盾。

即社会主要矛盾。

还不是一个社会中经济层面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具体论述,是把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化。

而在八大决议中所说的主要矛盾,我本人是看做基本矛盾来认识的。

其中所说的“这一矛盾的实质”,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则是经济层面的1表达。

当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当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当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一、宏观经济政策1.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和调节收入分配等目标。

2.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财政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种经济政策。

中国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适度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

3.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货币供应、利率、汇率等手段,通过货币供应的调控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4. 宏观调控目标:中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包括控制通货膨胀、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收入分配等。

5.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经济总需求、总供给和物价水平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现象。

中国的经济周期主要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复苏期和滞涨期。

二、产业结构调整1. 产业结构的含义和作用: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相对规模和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调整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规模和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

2. 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指将传统产业转变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环保型产业的过程,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3. 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金融、商贸、旅游、物流、信息技术等行业。

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4. 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先进、科学、规模化和市场化的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中国政府正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5.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现代科技和知识为基础,以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业。

中国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1.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就业机会不平衡等方面。

当代中国经济现状与发展

当代中国经济现状与发展

当代中国经济现状与发展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备受瞩目,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经济现状1.1 经济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99.1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6.1%。

尽管这个数字低于以往几年的增速,但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迈入万亿级别,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劳动力和就业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不断推动着城市化进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就业人口在2019年突破8亿大关。

然而,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失业率上升和就业结构性失衡等问题。

1.3 投资和消费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效应。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消费的重视,推动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市场规模已经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5.8%。

虽然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消费结构不合理和消费能力的不平衡等问题。

二、发展前景2.1 创新与技术升级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中国在人工智能、物联网、5G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2 区域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大城市,还包括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

中国政府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公共服务,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2.3 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化进程,倡导开放型世界经济。

当代中国经济 课程

当代中国经济 课程

当代中国经济 课程
摘要:《当代中国经济》是一门经济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的经济。

课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当代中国经济的简介,第二部分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第三部分讨论当代中国经济的宏观经济环境。

课程将介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市场改革的开展。

主要讨论的话题还有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金融体系的功能以及中国与外部经济之间的经济联系。

课程还将涉及到当代中国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包括中国政策的变化,发展趋势,地区特征,财富分布,农村经济及城市经济,以及当代中国经济的挑战和担忧等。

该课程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做出有效的经济决策。

- 1 -。

中国当代国情剖析---经济篇

中国当代国情剖析---经济篇
•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指 出,“抓住时机, 发展自己, 关键 是发展经济。我国 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 年上一个台阶。现 在, 我们国内条件具备, 国际 环境有利, 再加上发挥社 会主义 制度集中力量 办大事的优势, 在今后的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出 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 效益比较好的阶段, 是必 要的, 也是 能够办到 的。”
(二)经济增长带来的贫富分化
• 1.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农民收入增幅低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继续 扩大,农民基本上不享受社会保障,而城镇单位 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享受 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 补贴,因此,城乡收入实际差距应为6倍左右。
• 2.行业收入差距继续扩 大 。由于缺乏有效调控机 制,垄断行业及一些高收 入行业的收入 水平增速过 快,导致行业差距不断扩 大。 • 3.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虽然近几年对开发西部加 大了力度,但东西部的差 距仍呈扩大趋 • 势。
中国当代国情剖析
---经济篇
学习内容
• 1、了解解放前中国的经济状况 • 2、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生了那些翻天覆 地的变化 • 3、看清当代经济迅猛发展的背后又有哪些 缺陷不足 • 4、如何解决问题
一、解放前中国的经济状况
• 改革开放前: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经济部门占 90%以上,除公私合营企业的资本家拿定 息、居民储蓄存款有很外,工矿企业一律 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农村则根据出工情 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铁饭碗”、 “大锅饭”现普遍存在。
四、解决问题
• 十八大指出,要降低能耗,改善环境,唯一的出 路就是改变经济结构,尽量多发展服务行业和农 产品加工行业,一方面提高每单位GDP的就业量, 一方面减少每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技术进步,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是减少污染的重要推动力。 • 同时十八大也将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作为重点对象。 要想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就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 改革,要始终坚持公平效率的原则来实现低收入 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 ,并对高收 入者和非法收入者进行调节。

中国当代经济

中国当代经济

2、没有外部效应时,国有制扩展需要谨慎。
3、强外部效应时,应采用国有制
四、国家控制的增量、存量的资源范围的大小,或国有经济控制的领域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1、与经济发同的
2、与非国有资本实力或进入障碍有关:国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国家进入非国有不容易进入的
二、我们与俄罗斯改革的区别
1、我们是对增量资源进行调整。而俄罗斯是对存量资源直接进行私有化调整。
2、存量资源的配置上,理论上也是像增量资源那样进行配置。
3、在现有所有所有制形式下面,都有其适用范围,在其适用范围中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弱点。所有制的问题,就是涉及到谁控制这些增量资源,谁是资源的主人。
3、资本主义前三十年国有化原因:
私人资本进入障碍。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上私人资本不愿进入
第三次科技革命,私人企业无法进入,比如载人航天飞行。
解决失业问题,政府使部分企业放弃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改为就业最大化目标,为达到此目的,政府改变企业性质。
4、后三十年进行私有化的原因
基础设施建立完成了,但私人部门经营有效率。
4、国有非国有具有绝对优越性,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只有在适用范围内,才有其比较优势。
5、国家所有制的好处:外在的经济效应,可以应对市场失灵。京九线都是经过欠发达区域,带有扶贫效应。有货流不足和客流不足的缺陷,但有两个好处新的纵观南北的产业带的行程, 第二讲
一、国有制的好处:外在的经济效应(以京九铁路为例)
1、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受益的部门不会交给产生外部效应的部门
2、发展或增长极:增长极效应
二、国有制的局限性:经济激励约束制度有问题
1、激励约束制度有问题导致活力不足
2、效果体现在:它产生的效益和他的收入脱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al annual GDP growth of major economies and the world, 1980–2008
人均GDP
10000
1500020000 Nhomakorabea25000
5000
0
中国的人均GDP(1978—2008)
年份
19 78 19 80 19 82 19 84 19 86 19 88 19 90 19 92 19 94 19 96 19 98 20 00 20 02 20 04 20 06 20 08
城镇居民家庭 恩格尔系数 (%)
1978年 —2008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年份
农村居民家庭 恩格尔系数 (%)
Income Per Capita in Selected Countries
Income distribution, selected economies
Evolution of Gini coefficient
Public administra tion Manufactur ing Public utilities IT, Computer finance
Inequality and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run
Kuznets (1955): —Based on cross-country data: Inequality increases with development but then falls.
8,000
10,000
12,000
14,000
16,000
贫困的新趋势:城市贫困
城镇低保人数
1000
1500
2000
2500
500
0
城镇低保人数 (万人)
年份
19 96 19 97 19 98 19 99 20 00 20 01 20 02 20 03 20 04 20 05 20 06 20 07 20 08
Gross capital formation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 ( 1953 —2006)
中国的高增长是以高能耗和高排放为代价的
The Consequences of Industrialization: Evidence from Water Pollution and Digestive Cancers in China
16 14 12
受教育年限
10 8 6 4 2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37 39 41 43 45 47 49 51 53 55 57 59 61 63
中国
美国
日本
年龄
Returns to Education (Return to an additional year of schooling)
中国经济增长:1950-2005年
China’s real GDP growth, 1979–2008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in China (as % of nominal GDP)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Ratios across Countries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monopolistic and competitive sectors
2.5 2.3 2.1 1.9 1.7 1.5 1.3 1.1 0.9 0.7 0.5
19 90 19 91 19 92 19 93 19 94 19 95 19 96 19 97 19 98 19 99 20 00 20 01 20 02 20 03 20 04 20 05 20 06 20 07 20 08
China's Healthcare Coverage in 1998 (Yuan per capita)

我们对于民众的医疗费用和对公立医院的补偿严重不到位,每年 仅有的经费用到哪里了?请看近期社科院的一份调查数据:中国投入 的医疗经费,有80%是为850万以党政军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服务的。 广东省厅局级及以上的干部(包括离退休干部),一年公费医疗开支, 占拨出经费的58% 。仅深圳市接待费年翻30亿。 深圳市每年用于安置、 接待离退休省部级干部、接待前来考察的中央一级人员的开支费用 , 高达30亿元。长期在深圳「休养」的老干部有300人,配备的工作人员 2000人。 江苏省县局级及以上的干部(包括离退休干部),一年公费 医疗开支,占拨出经费62% 。 上海市一万八千一百多名区局级及以上 干部(包括离退休干部),一年公费医疗开支,占 拨出经费的 69%。 上海现职省部级干部,在沪「休息」、「离退休」省部级或以 上干部,有三百二十二人, 每年公费保健、医疗费高达十二亿元,仅 「补品」就值三亿五千万元。而享有公费或社保 医疗的市民,年人均 仅三百二十八元。200万干部长期「病休」 近日,据监察部、人事部披 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各级干部请长期病假,其中有40万 干部长期 占据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渡假村,一年开支500多亿元。 农历新 年高干病房爆满 从2005年2月8日(农历除夕)至大年初五(二月十三 日),全国各大中城市医院的高干病 房全部爆满。医院要从军区抽调 副主任级内外科、泌尿科医生应付。入院的高干超过九成 患的是急性 肠胃炎或酒醉。 2006年农历新年期间,北京、上海、沈阳等地区医院 的高干(省、部级)病房都告客满。 其中,北京启动了战备高级病房 应急。北京高级病房有828间,上海有348间,沈阳有120 间。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
Dependency rates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
就 业 基 本 情 况
Employment by ownership
失业类型:从二元结构到新古典状态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THEODORE W. SCHULTZ
劳动力存量的人力资本脆弱性
结构变化:产业结构
美国产业结构变化
产业结构:就业构成
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GDP)构成
结构变化:城市化
2. 人口增长、劳动与人力资本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
人口转型
中国人口变迁(前2140—公元1750)
中国人口变迁 (1700-1995年)
中国的人口增长变动
当代中国经济专题
郭 斌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教材
Barry J. Naughton
Loren Brandt
THOMAS RAWSKI
Ⅲ 增长模式和发展
1. 增长与结构变迁 2. 人口增长、劳动与人力资本 3. 生活标准: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1. 增长与结构变迁
世界各地的收入水平与增长
城乡各级教育回报率
0.14 0.12 0.1 0.08 0.06 0.04 0.02 0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及以上
城镇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
PUBLIC EXPENDITURES ON EDUCATION AS
PERCENTAGE OF GROSSNA TIONALPRODUCT, 1995
Health Expenditures by Source of Finance
• /156252136.html
3. 生活标准: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1978年 -2008年 城 乡 居 民 人 均 收 入 20000.0
人均收入
15000.0 10000.0 5000.0 0.0
19 78
19 85
Kuznets’ inverted-U hypothesis
中国1978-2003年绝对贫困人口的变化趋势
Incidence of rural poverty in China
人均GDP计算的世界日均消费在一美元以下的
人口比率 (汇率法)
世界贫困问题: 日均消费在一美元以下的人口比率
100 80 60 40 20 0
世界各地的收入水平与增长
世界各地的收入水平与增长
PPP- adjusted share of global GDP 1980–2008
1975-2004年世界五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 ������ ������ ������ ������ ������ ������
������ ������
19 91
19 93
19 95
19 97
19 99
20 01
20 03
20 05
年份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20 07
恩格尔系数
20.0
40.0
60.0
80.0
0.0
1978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中国
GDP per capita(US$)
人均GDP计算的世界日均消费在一美元以下的
人口比率 (购买力平价法)
世界贫困问题: 日均消费在一美元以下的人口比率
100 80 60 40 20 0
0 2,000 4,000 6,000
中国
购买力平价的人均 GD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