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苦与乐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开头,了解文章主题。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苦与乐的关系。
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1.4 教学步骤引入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苦与乐的概念。
让学生阅读文章开头,了解文章主题。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苦与乐的关系。
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1.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思考苦与乐关系时的反应,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最苦的体验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中描述的最苦的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苦的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最苦的体验的描述。
分析最苦的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使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最苦的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使用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最苦的体验的描述。
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最苦的体验,并讨论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使用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分享和讨论最苦的体验时的反应,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三章:最乐的体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中描述的最乐的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最乐的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最乐的体验的描述。
分析最乐的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最乐的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使用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最乐的体验的描述。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最苦与最乐”的主题,认识到人生的苦与乐是相对的,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态度。
2. 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探讨课文中的苦与乐的例子,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文中的观点。
3. 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和课文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讨论作者的论证方法和解说方式。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苦与乐的例子,思考其中的经验和启示。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他们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阅读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以及他们的观点阐述和逻辑思维。
六、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他们的优点并指出不足之处,引导他们进行改进。
2. 课后反馈: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和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在课文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后续章节待补充。
2023最新-《最苦与最乐》教案【优秀3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优秀3篇】篇一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3篇《《最苦与最乐》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一最苦与最乐【模拟试题】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缠着()契约()悲天悯人()弄巧成拙()讹诈()斟酌()娓娓动听()时髦()河堤()2. 辨字组词。
惠()慧()契()擎()缆()揽()陪()赔()毫()豪()3. 解释下列词语。
(l)契约:(2)达观:(3)心安理得:(4)悲天悯人:4. 文中引用了不少好句子,请对它们作出恰当的解释。
(l)“如释重负。
” (2)“任重而道远。
” (3)“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无人而不自得。
”5.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6. 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7.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段落,你认为该怎样分?并说说各大段的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从到。
论点:第二段:从到。
论点:第三段:从到。
论点:三个论点间的关系:8. 课文用一串排比设问句开篇,反复阅读课文,体会这种开篇方式的优点。
想一想:以这种方式开头的文章,你以前读过吗?如读过,把你读过的文头抄录在下面,然后和本文开头作一对比分析。
9.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对这个话题,能不能谈一些你自己的想法?二。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课文作者:梁实秋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分析并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中写作技巧的欣赏和借鉴。
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解读和领悟。
2. 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体会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梁实秋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最苦与最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以及课文主题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解读课文深层含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实践。
(2)教师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共7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背诵精彩段落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重点、难点:1、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2、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作:《饮冰室合集》三、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学生再分段落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九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九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作者背景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3. 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懂部分,解答学生疑问。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2.2 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讲解与解答: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课文《最苦与最乐》文本。
2. 作者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PPT或黑板。
4. 参考书籍或文章。
3.2 教学材料1. 学生笔记本和笔。
2. 课文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3. 分组讨论问题和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学生讨论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反馈1. 课堂及时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其学习方法和思路。
2. 阅读理解题目答案反馈:教师应及时批改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其纠正错误和提高。
3. 学生讨论表现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其积极参与和表达。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文章或书籍,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主题。
2. 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如辩论赛或写作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最苦与最乐》是一篇叙述文,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家庭中离开世界的爷爷和疯颠般活泼的侄孙之间的友情故事。
通过本文的阅读和讨论,有助于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祖孙之间的友谊以及生老病死带来的不同感受。
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是北师大九年级选修教材中的一篇叙述文,以家庭为背景,描绘了爷爷和侄孙之间的温馨互动。
文章语言简洁、清新自然,人物形象鲜明、传神逼真,读起来十分舒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叙述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本文的阅读技巧,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获得文章所传递的主题。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3)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自我表达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和尊重老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勤奋、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2)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所传递的主题。
2.难点(1)理解文章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2)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四、教具准备教学PPT、电子白板、视频。
五、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短视频,让学生从外部感官接触到家庭、祖孙等概念,启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展示几组家庭照片,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人之间的感情;或者播放一段状态迥异的祖父和孙子的日常生活片段,引发学生忆家情怀。
2.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通过理解试答题,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可以使用班内三人小组方式让学生进行读后讨论,让每个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3.讲解通过PPT等方式,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意义。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探讨“最苦与最乐”的含义。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学生们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2. 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
3. 引导学生探讨的含义,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点。
2. 解读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论述。
教学活动:1. 分组阅读文章,讨论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点。
2. 小组分享,总结文章的重要段落和论述。
3. 教师讲解和解读文章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
第三章:深入探讨主题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文章中的例子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意义。
2. 分析文章中的论证和逻辑关系。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文章中的例子和案例,思考其中的意义。
2. 小组分析文章的论证和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分析,组织小组分享和讨论。
第四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2. 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活动:1. 小组分享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3.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意义。
第五章:拓展思考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最苦与最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最苦与最乐”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情境。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最苦与最乐”的原则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最苦与最乐》。
2. 引导学生思考快乐与痛苦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1. 快乐与痛苦的定义及辩证关系。
2. 快乐与痛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快乐与痛苦的理解。
2. 讲解快乐与痛苦的定义及辩证关系。
3. 举例说明快乐与痛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第二章:最苦的体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最苦的体验。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最苦的体验。
教学内容:1. 举例说明生活中最苦的体验。
2. 分析如何面对最苦的体验。
教学步骤:1. 提问学生生活中最苦的体验是什么。
2. 举例说明生活中最苦的体验。
3. 分析如何面对最苦的体验。
第三章:最乐的体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最乐的体验。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造最乐的体验。
教学内容:1. 举例说明生活中最乐的体验。
2. 分析如何创造最乐的体验。
教学步骤:1. 提问学生生活中最乐的体验是什么。
2. 举例说明生活中最乐的体验。
3. 分析如何创造最乐的体验。
第四章:痛苦与快乐的转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痛苦与快乐的转化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痛苦与快乐的转化。
教学内容:1. 痛苦与快乐的转化过程。
2. 实现痛苦与快乐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痛苦与快乐的转化过程。
2. 提问学生如何实现痛苦与快乐的转化。
3. 分析实现痛苦与快乐的方法。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内容到生活中。
教学内容: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应用所学内容到生活中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提问学生如何应用所学内容到生活中。
3. 分析应用所学内容到生活中的方法。
第六章:案例分析一生活中的苦与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生活中的苦与乐。
2.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体味苦与乐的能力。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最苦与最乐的经历。
1.2 教学内容:引入“最苦与最乐”的主题,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个人生活中最苦与最乐的经历。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1.4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分享的内容,评估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理解最苦的体验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描述和理解生活中最苦的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最苦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个人生活中最苦的体验。
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最苦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最苦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分享的内容,评估学生对最苦体验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三章:理解最乐的体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描述和理解生活中最乐的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最乐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个人生活中最乐的体验。
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最乐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最乐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分享的内容,评估学生对最乐体验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四章:最苦与最乐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最苦与最乐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最苦的体验中获得最乐的体验。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最苦与最乐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思考如何从最苦的体验中获得最乐的体验。
4.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最苦与最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最苦的体验中获得最乐的体验。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苦难吗?又是如何面对的呢?(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苦与乐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个话题的。
2.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在阅读过程中,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并做好笔记。
3.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2)讨论:文章中的“最苦”和“最乐”分别指的是什么?4.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苦难的认识。
(2)分析课文第二段,理解作者对快乐的诠释。
5.案例分析(1)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面对苦难和快乐的。
(2)讨论:面对苦难,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心态?6.小组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面对苦与乐的心得体会。
2.深入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让生活更加美好?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通过案例分析,同学们学会了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细节需要改进,如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并将其与个人经历相结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文章内容概述。
重点词汇和短语。
问题讨论和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隐喻。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将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老师引导讨论,提供指导和建议。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小组活动,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能力和观点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4.2 评价方法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学生小组活动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课文《最苦与最乐》。
相关阅读材料。
5.2 教学工具PPT幻灯片。
白板和markers。
投影仪。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阐述文章背景、主题及深层含义。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表达个人观点。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6.2 教学技巧利用问题引导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章主题。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一: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文章中描述的“最苦”与“最乐”的情景。
分析两种情景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
7.2 活动二: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鼓励学生从角色的角度出发,体会角色的心情与抉择。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篇1一、总体构思《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二、过程设计1、教法学法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2、教学流程(1)导入课题: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作者简介: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支持论据。
1.2.3 讨论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2.1.2 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支持论据的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2.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3.1.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3.1.3 思考与反思: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课件:使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关键词汇和句型。
3.2.2 视频:播放相关视频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引入话题:谈论人生的苦与乐。
4.1.2 课文《最苦与最乐》。
4.2 自主学习4.2.1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2.2 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针对课文的问题,检查理解程度。
4.3 课堂讨论4.3.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
4.3.2 分享观点: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思考与反思4.4.1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4.2 分享感悟:学生分享对人生的苦与乐的思考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最苦与最乐》是一篇关于人生哲理的课文,通过分析人生中的苦难和快乐,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担当责任,体验人生的苦乐。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最苦与最乐》,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最苦与最乐》一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人生的最苦,第二部分论述人生的最乐。
作者通过对比,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担当责任,体验人生的苦乐。
2.2 课文重点词汇解析(1)苦难: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痛苦;(2)快乐:生活中感受到的幸福和愉悦;(3)担当:承担责任,面对挑战;(4)价值: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解,阐述课文中的哲理和论证方法;3.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哲理;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2 讲解课文:详细解析课文内容,阐述人生的苦乐哲理;4.3 分析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论证过程,提高思维能力;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4.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哲理;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5.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5.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5.4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心得体会,检查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文相关背景资料和案例,制作PPT;6.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乐,激发学习兴趣;6.3 课文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人生哲理;6.4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讨论;6.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案例中的哲理;第七章:教学资源7.1 课文原文:提供《最苦与最乐》的原文,方便学生查阅;7.2 相关文献: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献,拓展学生视野;7.3 案例库: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7.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7.5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辅助课堂教学。
最苦与最乐教案9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9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__的结构,感受__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__的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__思路,从论述中理解__的中心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责任的含义。
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学习__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责任”这一话题。
二、检查字音(课件出示)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__的脉络.2.理解__所运用的论证方法.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四、学习课文,整体把握(一)我是课堂小主人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情况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对字、词、句的理解方面。
2、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考虑。
3、从__内容与结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难点思考:1.用自己的话说说__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2.作者是如何来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作者为证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语、俗语?4.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学生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分组竞赛回答)五、总结课文,梳理结构(课件出示)六、巩固练习(课件出示)__的题目叫《最苦与最乐》,齐读最后一段,看哪些句子分别照应了“最苦”和“最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最乐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最苦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乐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最苦七、思维拓展:(一)我说你说明责任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契()悲天mǐn()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1、学生自我我的收获我的不足2、师生共同七、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
教学内容:1. 解释“最苦与最乐”的概念。
2. 分享个人经历,让学生分享自己最苦与最乐的时刻。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请大家回想一下,你们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时刻是什么?2. 学生分享个人经历,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二章:最苦的体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苦难。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和克服苦难。
教学内容:1. 讨论人生中常见的苦难,如失败、挫折、失去亲人等。
2. 探讨如何积极面对和克服苦难的方法和心态。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的最苦时刻,并讨论如何面对和克服。
2. 分享成功案例:介绍一些名人在面对苦难时的经历和心态。
第三章:最乐的体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生中快乐的来源。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造更多的快乐。
教学内容:1. 讨论人生中的快乐来源,如成就、友情、爱情等。
2. 探讨如何创造更多的快乐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的最乐时刻,并讨论如何创造更多的快乐。
2. 分享快乐秘诀:介绍一些提升快乐感的秘诀和方法。
第四章:平衡苦与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苦与乐的平衡对生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苦与乐之间找到平衡。
教学内容:1. 讨论苦与乐的平衡对生活的影响。
2. 探讨如何在苦与乐之间找到平衡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在苦与乐之间找到平衡的经历和方法。
2. 分享成功案例:介绍一些名人在苦与乐之间找到平衡的故事和经验。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内容:1. 回顾和总结本章内容,让学生总结自己对于最苦与最乐的理解和体验。
2. 探讨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方法和技巧。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最苦与最乐》名师教案(一)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本文排比、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作者从“最苦”与“最乐”两个方面建立分论点的方法,把握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品读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责任感对人的重要性,体会孔子、曾子、孟子关于人生苦乐的见解。
(二)教学建议让学生学习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作者的思路。
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及训练;文章论证思路严密,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围绕“责任”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三)教学示例教学目标:1、领会文中运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作用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3、树立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人生苦乐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难点:文中阐述的人生苦乐观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提问:在生活中你认为最快乐的是什么?最痛苦的又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新课:作为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他认为人生最苦与最乐又是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
二、简介作者,明确要点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
曾和康有为发起“公交车上书”,提倡“维新运动”。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其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一)、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下面是的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学习~
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有《饮冰室合集》。
教学过程
1.议论文小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
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结构:分总。
1.默读课文,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
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未尽责任的表现。
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如何阐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4)作者是怎样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
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才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观点。
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或“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
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
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4.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
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
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
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④曾子还说哩
——叙述语气,带上了语气助词“哩”。
使原本凝重的语气变得轻灵。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应当勇于尽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1.论证思路严谨。
2.语言庄重、灵动、流畅、简洁。
最苦与最乐
最苦——未尽责任最乐——尽责任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议论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是通过论点把握、语言分析、拓展练习几步来完成教学的。
首先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梁启超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标题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有“最苦”与“最乐”,并从中指导学生对论点的归纳。
之后从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教会学生如何提炼论点,分析材料。
然后是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找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体会梁启超语言的流畅、严密、简洁、亲切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