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学习教案
法律基础知识教案

1.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
求法律基础知识课介绍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律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懂得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
(一)宪法。
1.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人权的涵义;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
2.识记:我国宪法关于治国方略的规定;我国的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
3.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国家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人权.运用1.举例说明:列举实例表明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广泛性。
2.分析判断:根据实例分析判断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宪政原则。
教学内容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1)规定国家根本制度与基本国策(2)规定和保障墓本人权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
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3)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构体系。
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二)行政法1.行政机关是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机关(1)行政与行政法(2)我国的行政机关体系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人民政府。
(3)行政法律关系及其要素行政法律关系;行政管理关系和行政监督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主体、客1.民法的墓本原则(1)民法的涵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
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原则。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2.民事主体(1)自然人自然人的涵义,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监护。
(2)法人法人应具备的条件。
法人的分类。
法定代表人。
3.民事权利(1)民事权利的主要内容物权及其种类。
债权及其种类;合同的订立、履行、担保。
知识产权及其种类。
人身权及其种类。
4.民事责任(1)民事责任的种类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侵权的民事责任。
不可抗力,受害人自身的过错,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法律基础知识案例_教案(3篇)

第1篇课程名称:法律基础知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等法律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教学重点:1. 法律的基本概念2. 法律关系3. 法律责任教学难点:1. 法律关系的认定2. 法律责任的承担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法律案例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和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法律?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工具。
二、讲授新课1. 法律的基本概念-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 法律的特征:法律具有普遍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 法律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2. 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定义: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 法律关系的种类: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
3. 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定义: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的义务。
- 法律责任的种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公司因拖欠工资被劳动者告上法庭。
- 分析:此案例涉及民事法律关系,劳动者与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公司未按时支付工资,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结论:公司应承担民事责任,支付劳动者工资。
2. 案例二:某行政机关违法征收土地,被农民告上法庭。
- 分析:此案例涉及行政法律关系,农民与行政机关之间存在土地征收关系,行政机关违法征收土地,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 结论:行政机关应承担行政责任,退还农民土地。
3. 案例三:某人在公共场所故意伤害他人,被警方逮捕。
法治教育法律知识普及教案

法治教育法律知识普及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次法治教育课程,学生将能够:1. 了解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常见的法律知识;3. 培养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4. 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素养和价值观。
教案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课程主题,概括法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通过举例子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法律?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二、了解法治原则(15分钟)1. 使用案例让学生探讨公平、公正、公开、公共参与的法治原则。
2.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讲述其中一个法治原则的重要性和应用。
三、普及常见法律知识(30分钟)1. 介绍刑法、民法、劳动法、婚姻法、交通法等基本法律知识的概念和内容。
2. 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应如何处理。
四、培养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20分钟)1. 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法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让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培养法律素养和价值观(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合法与正义之间的关系,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2. 分析案例,引发学生对于个人行为与大众利益之间的权衡和取舍的思考。
六、总结与小结(15分钟)1. 小结本节课所学的法治概念、原则和常见法律知识。
2. 对于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确保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全面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小组讨论的表现和解决方案的合理性;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3. 教师对于学生问题的解答和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本次教案通过引入法治的概念和意义,结合常见法律知识进行讲解,通过案例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法治并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道德、合法与正义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价值观。
在教学评估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估,及时纠正和补充不足之处。
同时,在教学反思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法律基础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作用,掌握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熟悉法律的基本原则。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律素养。
3. 情感目标: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法律信仰。
教学重点:1. 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作用2. 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3. 法律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1. 法律与道德、习惯等社会规范的区别2. 法律体系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法律?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2.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重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1. 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作用- 介绍法律的定义,强调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普遍约束力。
- 分析法律的特征,如规范性、强制性、公正性等。
- 阐述法律的作用,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进步等。
2. 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介绍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
- 分析各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如宪法是母法,其他法律部门都源于宪法。
3. 法律的基本原则- 介绍法律的基本原则,如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等。
- 分析这些原则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如合同法、刑法等。
三、课堂讨论1. 法律与道德、习惯等社会规范的区别2. 法律体系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四、案例分析1. 分析一个与法律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法治观念的树立。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法律文献,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发展历程。
2. 撰写一篇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作用,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法律的基本原则。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法、守法、用法》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主题:《学法、守法、用法》适用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提高法制观念。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依法行事的习惯。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3. 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教学难点:1. 法律的具体内容和条款。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例如:“你们认为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法律案例,让学生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探讨如何遵守法律、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强调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并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效果,并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遵守法律、依法行事的意识。
五、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3. 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法律案例,了解法律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5.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遵守法律、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六、教学内容6. 法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是如何规范人们行为的。
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重要性。
7. 法律知识应用教授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识别法律问题,并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法律基本知识》教案讲课教案

《法律基本知识》教案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2、帮助学生掌握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3、使学生理解法律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4、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2)我国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
(3)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法律的本质和价值。
(2)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法律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依靠法律来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从而导入课程。
(二)法律的定义和特征(20 分钟)1、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
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模式和标准。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
这意味着法律具有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
(3)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
国家通过军队、警察、法庭等强制力量来保障法律的执行。
(三)法律的作用(20 分钟)1、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指引,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2)评价作用:法律是判断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标准。
(3)预测作用:人们可以根据法律预测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后果。
(4)教育作用:通过法律的实施,对人们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5)强制作用: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保障法律的权威性。
2、社会作用(1)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2)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大学生法律讲堂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法律制度;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3. 增强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法律制度;
2. 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培养。
教学难点:
1. 法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法律知识PPT;
2. 学生提前预习,了解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法律制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法律的了解和认识。
二、法律知识讲解
1. 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法律保护与惩罚相结合;
2. 我国主要法律制度: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等;
3.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法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互动环节
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四、总结
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法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提高法律素养。
五、课后作业
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法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文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3. 加强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教学成果。
《法律基本知识》教案讲课教案

《法律基本知识》教案讲课教案标题:《法律基本知识》教案讲课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学生将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分类以及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素养。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 幻灯片;2. 黑板、白板、粉笔或者白板笔;3. 笔记本电脑或者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问候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你们对法律有什么了解?你们对法律有哪些印象?二、概念解读(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展示法律的定义,并解释其中的关键词汇;2. 着重强调法律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用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三、法律分类(20分钟)1. 介绍不同的法律分类,如:宪法法律、民法、刑法、行政法等;2. 通过实例解释各类法律的适用范围及其特点。
四、法律的作用与意义(20分钟)1.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性;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法律,社会将会变得如何?五、法律素养的培养(25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并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在生活中遵守法律的经验和感受;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培养良好的法律素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法律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定。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幻灯片展示、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培养法律素养。
这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从而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和发展。
宪法宣传知识课教学教案(精选7篇)

宪法宣传知识课教学教案(精选7篇)宪法宣传知识课教学教案(篇1)为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推动学校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引导广大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特制定进一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为目标,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与科技文化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大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努力开创我校学法制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活动目标对学生要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自我保护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三、活动时间2月20日――12月31日四、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六个一活动:学校开设一场法制报告会、出一期法制教育专栏板报,召开一次班级法律主题班会、举办一次知识竞赛,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开展一次比赛活动。
五、活动内容重点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和法律常识教育,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养成遵纪守法习惯。
六、活动步骤1、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学校要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升旗仪式、班队会等宣传教育阵地,加强学校法治文化建设,通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对教师、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发挥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在法制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具体要求:各班办好一期法制教育黑板报、开好一次法制主题班会。
2、坚持发挥学校课堂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基础性和主渠道作用。
使法制教育成为学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品德与生活》及《品德与社会》课在法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在相关学科教学过程中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渗透法制教育内容,把传授知识和法纪教育融为一体,不断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法治教案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

法治教案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法治教案: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法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和治理原则。
它通过建立法律体系,保护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然而,由于法律知识的普及率较低,许多人对法律并不了解,缺乏法治观念。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
一、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学习法律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个人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避免违法行为。
了解法律知识可以使我们避免因无知而犯错,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学习法律知识可以提高我们的法治观念,遵守法律,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
同时,对于社会而言,法律是一种规范行为的工具。
只有社会成员普遍遵守法律,社会秩序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稳定得到保障。
二、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学习法律知识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学习途径和方法:1. 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最常见的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之一。
学校教育、法学院、法律培训班等都是法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系统学习法律课程,人们可以获得基础的法律知识。
2. 法律读物:阅读法律相关的书籍和刊物也是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
法律读物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法律原理和条款,增强法律素养。
3. 网络资源:互联网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
许多法律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在网络上提供了大量的法律资源,包括法律文本、案例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人们更便捷地学习法律知识。
4. 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学习法律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参与模拟法庭、法律研究等实践活动,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三、增强法治观念的重要性法治观念是指尊重和支持法律的理念和行为准则。
增强法治观念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个人层面:具备良好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个人的自我保护和权益维护。
尊重法律规定,遵守法律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避免违法行为,还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个人权益的保障程度。
法律基础知识教案

法律基础知识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法律基础知识的重要性;2. 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3. 掌握法律的来源和层级;4. 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法律的定义和特点;2. 法律的来源和层级;3. 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有哪些?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讲解法律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通过简要介绍法律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含义。
2. 介绍法律的特点:普遍性、强制性、稳定性和公正性。
三、讲解法律的来源和层级(20分钟)1. 介绍法律的来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等。
2. 解释法律的层级:宪法位于法律的最高层级,法律属于第二层级,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位于第三层级。
四、讲解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15分钟)1. 通过案例或实例,展示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对于保护个人权益、解决争议和规范社会行为的作用。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2. 拓展学习: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法律领域的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课后了解并撰写一篇关于法律基础知识的文章,内容可以包括法律的定义、来源和层级以及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案例分析对法律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交互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生法律教育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增强法律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常见法律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法律知识PPT。
2. 学生准备相关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学生讨论:为什么法律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二、新课讲解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
2. 法律的作用:a.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b. 保护公民权益:法律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c. 促进社会发展:法律引导社会向着公平、正义、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出示案例:小明因抄袭他人作业被学校处分。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法律知识维护小明的权益?3.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法律知识?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解1. 常见法律知识:a. 合同法: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b.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c. 侵权责任法:规定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 法律知识的应用:a. 合同签订:注意合同条款,确保自身权益。
b. 消费维权: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c. 侵权赔偿:了解侵权责任法,为自己遭受侵权时提供法律依据。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出示案例:小张在超市购物时,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法律知识维护小张的权益?3.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法律基本知识

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法律基本知识一、了解法律基本知识的重要性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和社会来说,了解法律基本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法律是保护个体权益的工具。
了解法律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知晓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其次,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对于社会来说,了解法律基本知识可以增强社会成员的法治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促进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发展。
因此,初中八年级学生学习法律基本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和公民素质。
二、法律基本知识的学习内容1. 宪法和法律的概念及特点学习宪法和法律的概念,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特点,如普遍性、权威性和约束性等,使学生对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2. 主要法律法规的了解学生应该掌握一些主要法律法规的内容,比如《刑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了解其主要原则和适用范围,为正确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3. 法律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了解合同法的基本要素和违约责任,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和合同问题。
4. 基本的合法权益和义务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基本合法权益和义务,如人身权、财产权、言论自由等,以及各种法律法规对这些权益的保护和限制。
5. 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通过讲解案例和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对法律的尊重和依法行事的自觉性。
三、初中八年级法律基本知识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1. 案例分析与讨论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例如校园欺凌、网络侵权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并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法律知识如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观看法律教育片选取一些简单易懂的法律教育片,通过观看影片的方式,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具体化,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片中的真实案例和警示故事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法律基础教案

法律基础教案一、教案介绍本教案主要介绍法律基础的相关知识,包括法律的概念、法律的分类、法律的来源、法律的作用等方面内容。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法律基础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的概念和特点;2.熟悉法律的分类及其特点;3.掌握法律的来源和形成过程;4.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1.法律的概念和特点1.1 法律的概念法律是指由国家通过立法机关制定并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性行为准则,是国家对社会关系强制力的表现。
1.2 法律的特点法律具有强制力、普遍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等特点。
2.法律的分类及其特点2.1 按照法律的性质分类2.1.1 公法和私法公法是调整国家与公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规范,如宪法、行政法等;私法是调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等市民关系的法律规范,如民法、商法等。
2.1.2 权利法和义务法权利法是规定人们享有的权利的法律规范,如宪法、劳动法等;义务法是规定人们应尽的义务的法律规范,如刑法、合同法等。
2.2 按照法律的形式分类2.2.1 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2.2.2 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如行政许可法、行政争议法等。
2.2.3 刑法刑法是调整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如盗窃罪、故意杀人罪等。
2.2.4 民法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如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
2.2.5 商法商法是调整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如公司法、商标法等。
3.法律的来源和形成过程3.1 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
3.2 法律的形成过程法律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了法律的立法、公示、施行和解释等环节。
4.法律的作用和意义4.1 法律的作用法律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提供公平正义的环境。
4.2 法律的意义法律的意义在于明确了社会规则,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进步,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
初中法律常识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法律常识年级:八年级学科:道德与法治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提高法律意识。
2.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及其后果等。
3.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教学重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 违法行为及其后果。
教学难点:1. 法律的具体规定和操作。
2.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违法行为及其后果。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教师总结,强调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是否合法。
2.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教师点评,总结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点。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法行为的后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二、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遵纪守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教师总结,强调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三、情景剧表演1. 学生分组表演情景剧,展示遵纪守法的行为。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理解程度。
法律基础知识大学讲课教案

课程目标:1. 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2. 掌握法律的种类、功能和作用。
3. 熟悉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4.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教学重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2. 法律的种类、功能和作用。
3. 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教学难点:1. 法律与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
2. 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法律?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2. 提问:同学们对法律有多少了解?二、法律的基本概念和起源1. 介绍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行为的准则。
2. 介绍法律的起源:法律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产物。
3. 分析法律的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三、法律的种类、功能和作用1. 介绍法律的种类: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
2. 分析法律的功能: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权益。
3. 阐述法律的作用:法律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法律的基本概念、起源、种类、功能和作用。
2. 强调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对法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1. 介绍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合法合理、程序公正等。
2. 介绍法律的基本制度: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
3. 分析法律制度的作用:保障法律的实施,维护社会秩序。
三、法律与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1. 介绍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的特点。
2. 分析法律与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法律具有强制力,而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
初中关于法律的教案

初中关于法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知道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3.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什么,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2. 基本法律常识:宪法、刑法、民法等。
3. 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遵纪守法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法律的基本概念:介绍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
3. 讲解基本法律常识:介绍宪法、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概念,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常见的违法行为,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后果,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5. 讨论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让学生谈谈对遵纪守法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遵纪守法。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法律知识教育教材。
2. 案例: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
3.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课后实践让学生结合所学法律知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遵守法律法规,做到遵纪守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法制教育教学教案(通用5篇

法制教育教学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1. 法律对公民生活的保障;2. 公民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法律意识;2.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益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促进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法律对公民生活的保障作用及如何运用法律维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保障公民权益的思考。
2.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讲解法律在其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3. 理论知识讲解(20分钟)详细讲解法律对公民生活的保障、公民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等内容。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5.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法制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板书设计1. 法律对公民生活的保障;2. 公民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3. 相关法律条文。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法律对公民生活的保障作用;(2)案例分析: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2. 答案:(1)法律对公民生活的保障作用:维护公民权益、规范社会行为、保障社会秩序等;(2)案例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深入了解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法制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展示;2.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3. 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引导;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展示1. 真实性:案例需来源于生活,真实可信,以便学生产生共鸣;2. 针对性:案例需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3. 启发性:案例需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探求欲。
法律教案 初中

法律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3.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4. 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内容5. 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让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
2. 讲解:(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介绍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让学生明白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2)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讲解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部门,使学生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
(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介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让学生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内容:重点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以及未成年人应当遵守的法律规定。
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法律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判断案例中的违法行为,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5. 总结:强调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的表现,检验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法律知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法律知识相关教材或读物。
2. 案例素材: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律案例。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举例生动、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关于认识法律知识的教案

关于认识法律知识的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具体案例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基本的法律知识和相关概念。
通过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并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和合法的行为观念。
教学目标:1. 了解法律的定义和功能;2. 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术语;3. 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作用;4. 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和合法的行为观念。
教学重点:1. 法律的定义和功能;2. 相关的法律概念和术语。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观念;2. 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对社会和个人的保护作用。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2. 案例材料;3. 班级讨论小组。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
Step 2:探究法律的定义和功能(15分钟)分组讨论法律的定义,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
然后给出准确的法律定义,并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功能: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社会和个人利益。
Step 3:学习法律概念和术语(2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术语,如罪责、合同、侵权等。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分析案例,理解相关法律概念,并简要总结。
Step 4:讨论法律的保护作用(15分钟)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为例,引导学生讨论法律对社会和个人的保护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能用法律知识解释和支持自己的观点。
Step 5: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行为观念(20分钟)通过互动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情境下的法律问题,并讨论正确应对的方法和行为。
鼓励学生主动遵守法律,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行为观念。
Step 6:总结和评价(10分钟)课堂结束前,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法律知识和观点,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和反思。
拓展活动:学生可自行收集其他案例材料,进行进一步讨论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知识学习教案一、法律基础知识(一)法的特征: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的规范;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的规范;4、依靠国家强制力、通过一定程序予以实施的规范。
(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机关: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
(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职能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立法权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国务院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四)我国法律解释的种类: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五)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制裁、补偿和强制。
二、宪法(一)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最高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宪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宪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以根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还规定了国家机关的权力范围,其目的在于防止国家机关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
第二、宪法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一方面,宪法授予国家机关以权力,确认国家的利益和荣誉;另一方面,宪法限制国家机关的权力,明确规定整个国家机关体系的权限范围及其相互关系,规定不同国家机关之间彼此互相牵制和互相配合,使其运行有序,形成一个整体,同时还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不能行使权力的范围。
第三、在经济生活方面,宪法确认国家的经济制度,确认国家的经济体制,规定国家的经济政策,为国家管理经济提供宪法依据。
第四、在法制建设方面,宪法为普通法律的制定提供立法依据,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
第五、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宪法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科学事业和文化事业,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同时,宪法还推动思想道德建设。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结构形式和政权组织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统一的单一制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1、修改宪法;2、监督宪法的实施;3、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4、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6、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7、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8、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9、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10、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11、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12、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13、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14、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1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1、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2、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3、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4、解释法律;5、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6、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7、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8、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9、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10、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1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法院院长;12、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并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13、决定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14、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15、规定军人和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和其他专门衔级制度;16、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17、决定特赦;18、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19、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20、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2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四)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本权利有: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人身自由权;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特定人的权利。
(五)我国宪法关于保障人权的主要内容: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人身自由包括四项内容: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三、人民警察法(一)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任务: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活动准则: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纪律严明,服从命令,严格执法。
(三)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主要职责:1、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2、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3、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4、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5、管理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6、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7、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的场所和设施;8、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活动;9、管理户政、国籍、入境出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旅行的有关事务;10、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11、对被判处管制、拘役、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和监外执行的罪犯执行刑罚,对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实行监督、考察;12、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13、指导和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治安保卫工作,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群众性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1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四)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主要权限:1、对违反治安管理或者其他公安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个人或组织,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处罚。
2、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或者威胁公共安全的人员,可以强行带离现场、依法予以拘留或者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3、对违法犯罪嫌疑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符合法定四种情形之一的,可以将其带至公安机关,经该公安机关批准后可继续盘问。
对被盘问人在公安机关留置时间不超过24小时,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至48小时。
4、遇有拒捕、暴乱、越狱、抢夺枪支或者其他暴力行为的紧急情况,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武器。
5、为制止严重违法犯罪活动的需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使用警械。
6、为侦查犯罪活动的需要,可以依法执行拘留、搜查、逮捕或者其他强制措施。
(五)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义务和纪律:义务:1、人民警察必须做到:秉公执法,办事公道;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礼貌待人,文明值勤;尊重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
2、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对公民的报警案件,应当及时查处。
人民警察应当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社会公益工作。
纪律:1、人民警察不得有下列行为:(1)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参加非法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参加罢工;(2)泄露国家秘密、警务工作秘密;(3)弄虚作假,隐瞒案情,包庇、纵容违法犯罪活动;(4)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人犯;(5)非法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搜查他人的身体、物品、住所或者场所;(6)敲诈勒索或者索取、收受贿赂;(7)殴打他人或者唆使他人打人;(8)违法实施处罚或者收取费用;(9)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请客送礼;(10)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或者受雇于任何个人或者组织;(11)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义务;(12)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
2、人民警察必须按照规定着装,佩带人民警察标志或者持有人民警察证件,保持警容严整,举止端庄。
(六)担任人民警察和人民警察领导职务人员的条件:1、年满十八岁的公民;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4、身体健康;5、具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6、自愿从事人民警察工作。
担任人民警察领导职务的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具有法律专业知识;2、具有政法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组织管理、指挥能力;3、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4、经人民警察院校培训,考试合格。
(七)对人民警察的执法监督: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依法接受人民检察院和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人民警察的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发现其作出的处理或者决定有错误的,应当予以撤销或者变更;人民警察执行职务,必须自觉地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人民警察机关作出的与公众利益直接有关的规定,应当向公众公布。
(八)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突发事件实行现场管制的审批以及人民警察可以采取的措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经上级公安机关和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突发事件,可以根据情况实行现场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