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考试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
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6.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他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7.美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的“美”与美学学科领域上的“美”的区分:日常生活中使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例如炎热的夏天吃一根冰棍,你会说“多美啊!”。这些都不是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广义的“美”的概念与狭义的“美”的概念的区分:狭义的“美”的概念是指我们将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而广义上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8.柏拉图观点:
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奇妙无比的“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是客观的。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的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9.中国美术界的代表人物:
①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②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美
在心不在物。就美与美感的关系
说,是美感决定美;③李泽厚:客
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美不能脱离
人类社会而存在;④朱光潜:主客
观的统一。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
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
10.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的命题,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
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
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
造性。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
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
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
蕴。第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
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
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
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1.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
观的“美”。唐代青原惟信禅师有
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
亲见知识,有个入出,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
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答:第一阶段,“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这是主客二分关系中
“自我”对外物的单纯肯定。主客
二分关系中的“自我”,不仅实体
化了自己,而其实体化了客体,因
而总是把世界上的事物与事物之
间的关系看成彼此外在、相互对立
的,所以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
水不是水”,这是把实体性的“自
我”进一步绝对化,只有“自我”
是真实的,“自我”之外一切都不
存在,所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这是主客二分关系中“自我”对外
物的单纯否定。
到了第三阶段,“依前见山只
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超越了
主客二分的关系,超越了“自我”。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才真正见到事
物(世界)的本来面目,见到万物
皆如其本然,这种事物的本来面目
就是非实体的“心”(“空”、“无”)
上面刹那间显现的样子。这是刹那
间的真实。这是“心物不二”。所
以马祖道一说:“凡所见色,皆是
见心,心不自心,因色固有。”“万
物皆如其本然”,万物的本来面目
就是在这个非实体性的“心”上显
现、敞亮。反过来说,“心”的存
在,就在于它显现了万物的本来面
目。
12.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
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
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意象”是
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13.梵高《一双鞋》能解释什么:
这个感性的世界,在这双农鞋
被扔在农舍中时并不存在,在农妇
漫不经心的穿上它、脱下它时也并
不存在,而只有梵高对它进行审美
观照时,也就是当他进入梵高的审
美活动(审美体验)时,它才对艺
术家敞开。艺术家于是看到属于这
双破旧的鞋的那个充满意蕴的世
界。这不是一双作为物理存在的鞋
或有使用价值的鞋,而是一个完整
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这个完
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就是
审美意象,也就是美。
14.真善美的统一:
真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被人认识和利用的时候,即是“为
我之物”,真代表“有”。善是人们
认识到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并
遵循它,利用它,以符合人的意愿,
便有了善的价值。人类社会体系
中,主要是“真”和“善”的价值,
经历了一个从真到求善的一个过
程。美以真善为前提,美必须建立
在真的前提上,美必须以善为前
提,真善并非都是美的。美是以真
善为基础的一种高层次,高境界的
内容。真善美的统一只能在审美活
动中实现。
15.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用
“现量(现在、现成、显现真实)”
说明美感的性质(美感的三个层
面):
“现在”是当下的直接的感
兴,是“心目之所及”。“现成”就
是指通过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
蕴的完整的世界。美感是“显现真
实”—是真与美的统一。审美体验
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联的直接
的体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
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从而
显现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16.审美态度是什么及中国文化中
的审美态度?
①为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
超越主客观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
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
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
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
心胸。瑞士审美学家布洛用“心理
的距离”来解释这种审美态度。所
谓“心理的距离”,就是指审美主
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
离。
②中国美学中审美心胸的理
论发源于老子,老子提出“涤除玄
鉴”的命题,“涤除玄鉴”就是把
关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
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
内心的虚静。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
子的思想。庄子提出“心斋”和“坐
忘”的理论。理论最核心的思想是
要人们从自己内心排除利害观念,
保持一个空明的心境。“平常心”
是禅宗的概念。所谓“平常心”,
一是要破除“功利心”,二是要破
除“分别心”。
17.什么是移情作用?
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
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
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
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
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
的这种错觉,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
和共鸣。移情作用的核心乃是意象
的生成,移情作用之所以使人感受
审美的愉悦,也是由于意象的生
成。
18.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
它和生理快感是不同。
区分的根据主要是两点:第
一,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的,而
生理快感则其与实用要求的满足。
第二,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物
我同一,美感必有一个审美意象,
而生理快感完全受外来刺激所支
配,它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物我
同一,不可能有审美意象。但是不
要把生理快感和美感的这种区别
加以绝对化,
要注意:第一,人的美感,主
要依赖于视、听这两种感官。第二,
除了视听这两种感官,其他感官获
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转化为美感
或加强美感。
19.高峰体验是什么?
高峰体验一词是对人的最美
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
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
乐的体验的概括。
高峰体验的特征:
1,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有一
种比任何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整
合的自我感觉。2,高峰体验的认
识是存在认识。3,存在认识和普
通认识还有一个区别。存在认识如
果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
4,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往往会失
去时空的感觉。5,在高峰体验中,
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
种神秘和狂喜的色彩,这种诗意的
语言仿佛是表达这种存在状态的
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6,高峰体
验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是手段体
验。7,高峰体验的欢悦是一种“属
于存在价值的欢悦”。8,处于高峰
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
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情
怀。
20.美感的特征(综合描述):
1,无功利性。2,直觉性。3,
创造性。4,超越性。5,愉悦性。
21.为什么审美具有社会性:
1,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
史的存在;2,任何审美活动都是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22.自然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天然景物必然会深
刻的影响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
精神气质,而这种方式和精神气质
又必然会影响一个民族的审美情
趣和审美风貌。梁启超提出两个论
点,①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一个
朝代的气象(审美风貌)。②不同
的天然景物,也影响人们的审美情
趣,产生雄浑悲壮与秀逸纤丽这样
两种不同的意向和风格。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①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以及
集中体现时代精神最时髦的中心
人物,必然会影响整个时代的审美
风尚,必然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以及艺术的各种形式中表现出
来。②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风尚确实是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文
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必然
处处体现着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
和风俗习惯。这就是美与美感的社
会性。
23.审美趣味
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
准、审美理想的总和。审美格调或
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
表现。审美趣味与审美格调在审美
价值的意义上有种种区别:高雅与
低俗的区别,健康与病态、畸形的
区别,纯正与恶劣的区别,广阔与
偏狭的区别,等等。
审美风尚
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
行的审美趣味。时代风貌则是一个
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
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两者的区
别: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
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是多数人的
审美追求,而时代风貌则是一个社
会在一个较长时期中所显示的相
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
期的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显示的时
代特色。
24,自然美的性质:
1,自然美是在与自然物的属
性。2,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3,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4,自
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
的审美意象。自然美也是情景交
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自然美
就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
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
25,自然美的意蕴
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是人
与自然(自然风景)互相沟通、互
相契合的产物,因而它必然受审美
主体的审美意识的影响,必然受社
会文化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太
湖石之美的意蕴,北宋书法家米芾
用“瘦”、“漏”、“透”、“皱”四个
字评价太湖石。瘦,如留园冠云峰,
孤迥特立,独立高标,有野鹤闲云
之情,无萎弱柔腻之态。漏,太湖
是多孔穴,此通于彼,彼通于此,
通透与活络。透,与漏不同,漏与
塞相对,透则与暗相对。皱,前人
认为,此字最得石之风骨。
26,中国对于自然美的鉴定: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
(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
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
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
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
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
的精神愉悦。
27、社会美的形态:
1,人物美:人物美的第一个
层面是人体美;人物美的第二个层
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人物美的第
三个层面是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
的人的美;2,日常生活的美,饮
食是一种文化,他和社会生活各个
方面(从政治、经济到生活方式,
从社会风气到社会心态)紧密联
系,包含有历史的、审美的意蕴。
日常生活的美,是表现为一种生活
的氛围给人的美感。3,民俗风情
的美。北京城里的吆喝,是一种充
满感情的生活之歌,能够给人心灵
短暂的慰藉,又是一闪而逝的美的
享受。4,节庆狂欢。节庆狂欢活
动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超越。生活
回到了自身,人回到了自身,“回
复到人类原来的样子”。狂欢节的
生活是最具审美意义的生活。5,
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休闲文化
的核心是一个“玩”字。“玩”是
自由的,是无功利的、无目的的。
28、什么叫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
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
意象的“大风格”。
29、什么是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则是这种“大风格”
(即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审
美范畴包括五个内容:1,“优美”
就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和
人体雕像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
风格。2,“崇高”则概括了继承希
伯莱文化的西方基督山文化中以
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
大风格。3,“沉郁”概括了以儒家
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表的审美
意象的大风格。,4,“飘逸”概括
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
表的审美意象大风格。5,“空灵”
则概括了以禅宗文化为内涵、以王
维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30、优美的审美特征:
古希腊的单纯、静穆、和谐的
美,就是人们常说的优美。优美的
特点就是完整、单纯、绝对的和谐。
“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地
方引起人鄙俗的感觉,而是在明净
清楚的界线里保持着绝对的调和”
31、崇高的文化内涵:
崇高是希伯莱文化和西方基
督教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
神是崇高最纯粹、最原始的形式。
哥特式教堂是崇高的典型代表。到
了欧洲18世纪至19世纪之交的浪
漫主义时期,“崇高”的文化内涵
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的超越自我
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诗
和音乐成了崇高的新的感性显现。
32、崇高的审美特征:
形式上,粗犷,激荡,刚健,
雄伟。美感上,给人以惊心动魄的
审美感受。崇高的特征是无形的,
既无规律的,无限制,表面粗糙、
怪异、多直线、折线、常突破或违
背对称均衡,均匀节奏,和谐等形
式美法则,各部分不协调。可以调
节情感,清除忧伤、愁苦、郁闷的
心情,振奋人的精神,给人以鼓舞,
使人心胸开阔。
33、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又称壮
美与优美。区别:
1,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在
中国美学中的优美,并不具有西方
美学的优美那种“高贵的单纯”和
“静穆的伟大”的文化内涵;中国
美学中的壮美,也不具有西方美学
中的崇高那种宗教的文化内涵。2,
由于中国美学的壮美和优美都源
于《易传》,而按照《易传》,“一
阴一阳之为道”,天地之道是阴阳
(刚柔)的统一,就是说,阳和阴,
刚和柔,不但是对立的,而且是统
一的,都是“道”所不可缺少的。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可以“偏胜”,
但却不可以“偏废”。在中国古典
美学的系统中,壮美的意象不仅要
雄伟、劲健,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
在的韵味;优美的意象不仅要秀
丽、柔婉,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
的骨力。
34、悲剧的代表观点:
亚里士多德,悲剧引起怜悯和
恐惧而使人得到净化。黑格尔,两
种片面的理想的冲突。尼采,日神
精神和酒神精神。悲剧的美感主要
包含怜悯、恐惧、振奋三要素。
35、什么是悲剧:
(1)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灾
难和痛苦都构成悲剧,只有那种由
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引
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
责任,这才构成悲剧。(2)正是悲
剧英雄这种独立自主、保持自身人
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品质,给观众
以巨大的震撼和激动,使观众的精
神境界得到升华。这就是亚里士多
德说的“净化”。
36、悲剧的本质:
命运是悲剧意象世界的意蕴
的核心。当作为个体的人所不能支
配的力量所造成的灾难却要由他
来承担责任,这就构成了悲剧。
37、悲剧美感的特点:
1这种爱或同情,会产生一种
愉悦。怜悯还包含有惋惜的感觉。
这主要是一种痛感。2悲剧中的同
情并不是普通生活中的“同情的眼
泪”,或指向某个外在客体的道德
的同情,而是一种审美的同情。3
悲剧感类似与崇高感。(“在崇高感
中,这样一种敬畏和惊奇的感觉的
根源是崇高事物展示的巨大力量,
而在悲剧中,这种力量呈现为命
运”)。4悲剧引起观者的怜悯和恐
惧的情绪,但它在最后并不会使人
感到沮丧压抑,悲剧主人公有一种
敢于接受命运的挑战,保持自身人
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英雄气概。5、
总之,悲剧,始终渗透着深刻的命
运感,然而从不畏缩和颓丧;他赞
扬艰苦的努力的英勇的反抗。它恰
恰在描绘人的渺小无力的同时,表
现人的伟大和崇高。
(中国的悲剧核心是命运,是命运
不可抗拒的,有中国的文化历史和
内涵)。
38、喜剧的定义:
喜剧体现古人的一种时间感。
整个世界是一个新陈代谢、辞旧迎
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再
生的过程。旧的死亡了,新的又会
产生。旧的东西,丧失了生命力的
即将死亡的东西,总显得滑稽可
笑,于是产生了喜剧。
特点:轻松愉快地笑,有滑稽,机
智,幽默,反讽,诙谐,夸张等
39、丑的审美价值
(1)实际生活中,不仅有美的、
健康的、光明的东西,同时也有丑
的、病态的、阴暗的东西,“丑”
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可以展现“生活
的本来面目”。
(2)十九世纪以来,艺术家们越
来越重视观察和显现各种人物的
个性特征,而丑常常最能显示一个
人的个性特征。
(3)优美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和谐,丑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
不和谐。
40、中国美学中丑的内容:
1“丑”由于显示宇宙的生命
力而生成的意象(即成为美),从
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2“丑”
由于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而生成的意象(即成为美),从而
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3“丑”
由于在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
对人世的悲愤体验而生成的意象
(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
义的丰满”。4“丑由于发掘和显现
实际生活中某些人的丑恶的人性”
而生成的意象(即成为美),从而
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