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合集下载

胡塞尔现象学①

胡塞尔现象学①

胡塞尔现象学①哲学是严格的科学东方的科学从来没有超出实用的目标,以提高到纯粹思辨和决定原理的阶段,而希腊哲人则并不是直接着眼于行动,而是寻求基于理性的解释,自由思考并为自己作论证,被古希腊人视为最理想的精神生活。

现象学的一个基本信念是哲学是严格的科学,意思是说最具确定性的知识起源于对意识活动的内在反思,严格意味着不依赖于经验。

所谓严格的科学,需要通过证明避免任意性、通过批判避免错误性、通过解释避免假设性、通过逻辑避免矛盾性。

在胡塞尔看来,一般自然科学总是建立在某种非批判的假定之上的,总有自己的盲点和缺口。

一般科学的普遍必然性、自明性,要由哲学来为它们提供。

一般科学只涉及看到的东西,哲学则涉及“看”的类型、方式、结构,通过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反思,去发现其中隐藏着的一般意识结构,它是心理结构之所以可能的条件。

笛卡尔的伟大之处是在怀疑论中找到了那个先验的出发点,这是胡塞尔从笛卡尔那里吸取的启示。

任何客观知识,总是在人类的主观意识活动中被认识到的,没有这些主观条件,客观知识是无法设想的。

自然规律,是现实事件之间联系的规律,现实事件处于时空流转之中,通过归纳而来,只具备或然性;逻辑规律,是关于观念之间联系的规律,观念不随着时空而发生变化,通过分析而来,从而具备必然性。

心理主义试图让逻辑规律从属于心理规律,如此混淆导致了错误。

如同说电脑硬件的规律和电脑软件的规律是一样的,显然是荒谬的。

回到事情本身所谓转向事情本身,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棵橡树时,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光照在树身上然后反射到我们眼睛里,所形成的现象,所以出现在我们意识之中的,只是现象而不是这棵树本身,更进一步说,我实际上接受到的即被给予的,就是由光的刺激所产生的视觉内容,树的存在却是由我们预设出来的,但常识却告诉我们,那就是客观存在的一棵橡树。

胡塞尔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这棵树转向这整个意识活动本身,尽可能把所有形而上的预设(比如树的存在)悬置起来,通过考察这整个意识活动本身,来说明为什么我们会把光的刺激所引发的现象,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一棵树。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和内在时间意识)意向性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有一个发展过程,前期和后期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别。

前期的观点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代表,后期的观点以《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为代表。

我们先谈他前期的观点,接着谈他后期的观点,最后简述围绕着意向性问题的一些争论。

第一节《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学说(一)表达的物质外壳和表达的意义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胡塞尔认为表达是有意义的记号。

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

表达的意义是我们通过赋予意义的行为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的东西。

当我们说一句话或写下一个句子的时候,我们就把意义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

当我们看一行字或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又把意义在意识中再现出来。

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为,那么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语言。

胡塞尔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意向行为与记号的关系。

假如我们走到一个清真寺去,我们不懂阿拉伯文字,我们看到墙上用阿拉伯文字雕刻的可兰经的经文,我们把它们当成装饰性的图案。

胡塞尔问道:“例如让我们设想,某些圆圈和半圆的曲线条最初给我们一种纯粹的美的感觉,后来我们突然想到它们可能是字符或文字的记号。

其差别存在于什么地方呢?”1 他答道差别在于我们的意向行为不同。

开始时我们没有把这些线条与意义联结在一起,所以我们把它们当作引起美感的图案,后来我们想到这些线条表示意义,于是我们就把它们当作文字了。

(二)对象化的活动的三个环节胡塞尔认为,当我们表达一个意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活动包括三个环节:a)意向行为,b)意义(意向内容),c)对象。

“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而且涉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

”2“表达通过意义表示(指称)对象。

”3在此对象可以是实在的对象,也可以是观念的对象、想象的对象。

把表达的意义(意向内容)与对象区分开来十分重要,这不仅因为;有时对象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依恩纳的战胜者”和“滑铁卢的战败者”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同指一个对象,即那破仑。

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

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

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文章作者:陈高华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胡塞尔的四部主要著作为路标,绍述了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路程:从现象学的建立,到先验现象学的转变,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提出,生活世界理论的探讨,勾勒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描述心理学、先验现象学、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象20世纪初众多的西方哲学家一样,胡塞尔(E·Husserl)也是从数学入手开始其学术生涯的。

起初,胡塞尔在大学里学的是天文学和数学,热衷于对数学基础的探求,并在维也纳大学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后来还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K·Weierstrass)的助手,在这里,魏尔斯特拉斯的人格和学问对胡塞尔有深刻的影响,同时,数学所要求的明晰性和精确性也始终影响着他。

对数学基础的探求使他转向逻辑的基础的探求,这种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的探求使他一步步地进入到哲学的领域。

在他的同乡,后来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任总统的马萨里克(T·Masaryk)的引导下,胡塞尔重返维也纳大学,听了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布伦塔诺(F·Brentano)的课,最终在布伦塔诺的影响下,胡塞尔完全地转向了哲学,开始了其一生的“哲学漫游”。

他后来回忆说:“我是听了布伦塔诺的讲演之后才决心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的,这是因为他的讲演使我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哲学也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它也能以最严格的科学精神来对待,而且必须以这种精神来对待。

”[1]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胡塞尔把建立一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从而为其它一切科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作为其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胡塞尔的一生是典型的德国学院哲学家的一生,就象海德格尔曾经对亚里士多德所做的描述一样,“他生出来,他工作,他死了。

”[2]不仅如此,胡塞尔还视哲学如同他的生命,对哲学有一种献身精神,是一个有着宗教般虔诚的哲学家,为此,胡塞尔为了建立他心目中的严格科学的哲学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而他自称是一个哲学的“永远的”探索者和漫游者。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演示文稿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演示文稿
笛卡尔说: “我不可能认识他, 但我能怀疑他。”
超越与内在: 内在反映客体,这就是一种超越 被给予性·物质性
庄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休谟说: “我什么都不知道!”
康德说: “好想知道一点,但也 不知道对不对……”
笛卡尔说: “我不可能认识他, 但我能怀疑他。”
主观
客观
——“鱼很快乐” ——“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很快乐?” ——“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
一种感觉,你不知道,让爱永远停留在她身边,那种爱 会穿越一切阻碍,癌症也无法使之分离。
你也不知道整整两个月在医院床前守候的滋味,仅
仅握着她的手,医生不会将你赶开,因为她知道探视时 间一词对你毫无意义。
你更不会知道,失去的意义,因为只有当你失去了 比你自己还重要的感情时,你才会心有所动。
自然科学 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学
心理学
精神科学
逻辑学
认识的可能性 认识的切合性
胡塞尔认为: 现象学是为了解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为自然认识提供基础和说明。
认识论的任务:
消极任务:首先是一项批判性的任务,必须 严厉谴责对认识、认识意义和认识客体之间关系 的自然反思几乎不可避免要陷入的那种谬误。
积极任务:通过认识本质的研究来解决有关认 识、认识意义、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他的生平,与教皇的关系,他的政治报复和性活动。对 吗?
可你绝对不能告诉我在西斯延教堂里会闻到什么气 息,你从来没有站在那美丽的天花板下抬头仰视。
如果我和你谈及女人,你会给我列举了你喜欢的女
人的样子,也许你还和她们睡过几次觉,但你却不能告 诉我满怀欣喜的叫醒你身边的女人时的心情。
你很强壮,如果我和你提起到战争,你也许会和我 说莎士比亚,亲爱的朋友,和我一起再赴战场。

胡塞尔现象学理论

胡塞尔现象学理论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理论【摘要】胡塞尔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对建立一种作为科学的哲学怀着纯真而真诚的向往。

胡塞尔认为,必须把对于世界的“自然的观点”和“科学的观点”以及历史上出现并遗留下来的对于世界的看法即传统哲学的观点,统统都加以悬置起来。

胡塞尔又借用数学上的术语,把这种“悬置”称为加括号,意思是将对于世界的种种观点放在括号里,存而不论。

他认为科学的哲学虽然不同于经验科学,但它也拥有一个属于它的合理的研究对象,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理论。

胡塞尔认为,为解决人生和价值不足必须首先寻求坚实的理性基础。

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的还原”就是“一切原则的原则”。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的一切客体都是主体给与的,都是我们的拥有物。

胡塞尔现象学认为,认识需要把客体对象化,而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是自由的,考察范围可大可小。

胡塞尔是对当代大师级哲学家。

有着广泛影响的“书斋里的思想家”。

与苏格拉底、笛卡儿、康德一样,是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关键词】生平与著述;现象学思想;后世影响胡塞尔(1859~1938)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1859年4月8日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的普罗斯尼兹的一个犹太家庭,今属捷克。

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

胡塞尔的大量著作有些发表于生前,有些出版于死后,有些仍在整理编辑中。

一、胡塞尔生平与著述现象学由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创立,它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

胡塞尔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

1884年至1886年,他在维也纳听到了布伦塔诺的课后,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

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以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为背景,对其现象学的主要方法: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具体阐述了二者的关联和过渡。

本文在对胡塞尔整体思想把握的基础上,试图对其现象学的方法做一个简要的综述。

标签:本质直观;先验还原;悬搁;纯粹自我;意向性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他提出的现象学思想以及他运用的现象学方法,不仅为欧洲大陆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现象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作为一种方法,现象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胡塞尔一生追求“严格科学的哲学”的信念,这样一种笛卡尔式的理想。

他说,“人类文化的最高兴趣要求一种严格科学的哲学的发展;因此,如果我们的时代中的哲学革命要有理由,它就务必是被为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哲学设置基础这一目的所激发的。

”[1]他要求排除一切预先假设,使哲学成为一门明证性的、没有任何前提和假设的科学的哲学。

正是为了这一信仰,胡塞尔运用现象学的独特方法开辟了现象学领域。

本文主要参照倪梁康先生的《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及其主编的《胡塞尔选集》,拟就“本质直观”和”先验现象学还原”(简称“先验还原”)的方法做一简要的综述,并对现象学方法的这两个不同阶段的关联和过渡进行初步探究。

一、本质还原本质还原(eidetische Reduktion)是现象学用来排除经验事实,从而达到对本质的把握的一种方法。

胡塞尔的一生前、后期思想变化很大,但本质还原的方法(亦称范畴直观、本质直观、或观念直观),却是唯一一种贯穿在胡塞尔整个哲学生涯中的方法,从“描述心理学”的《逻辑研究》,到《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最后到《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本质直观(Wesensschau)的方法始终是胡塞尔哲学研究分析的坚实依据。

但我们还是不难看到,胡塞尔在其学术生涯的各个阶段对本质直观的理解的变化是很大的。

1.在《逻辑研究》阶段,胡塞尔就已经对近代哲学的传统做了突破。

哲学名著——精选推荐

哲学名著——精选推荐

哲学名著⼀、唯意志主义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弗⾥德⾥希·尼采(Niezsche Friedrich Wihelm 1844—1900)《权⼒意志》(1895)《悲剧的诞⽣》(1872)《查拉斯图如是说》⼆、⽣命哲学亨利·柏格森(Bergson Henri 1859—1951)《物质与记忆》(1896)《创造进化论》(1907)三、现象学艾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逻辑研究》《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趋向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的观念》《笛卡尔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四、存在主义索伦·克尔凯⼽尔(Soren Kierkegaard 1813—1855)《最后的⾮科学性附⾔》(1846)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存在与时间》(1927)《形⽽上学导论》(1953)让—保罗·萨特(Sartre Jean—Paul 1905—1980)《存在与虚⽆》(1943)《辩证理性批判》(1960)《存在主义是⼀种⼈道主义》(1964)阿贝尔·加缪(Camus Albert 1913—1960)《西西弗的神话——论荒谬》(1942)五、解释学魏尔海姆·狄尔泰(Dilthey Wilhelm 1833—1911)《精神科学导论》(1883)汉斯—乔治·伽达默尔(Hons—georg Gardamer 1900—)《真理与⽅法》(1960)《科学时代的理性》保尔·利科(Paul Ricoeur 1913—)《解释学与⼈⽂科学》(1981)六、西⽅马克思主义乔治·卢卡奇(Georg Lukacs 1885—1971)《历史和阶级意识》《理性的毁灭》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 1886—1961)《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狱中杞记》《实践哲学》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 1918—)《保卫马克思》(1965)加尔⽡诺·德拉—沃尔佩(Della—Volpe Galvano 1897—1968)《卢梭与马克思》七、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斯·霍克海默尔(Max Horkheimer 1895—1973《批判的理论》(1968)特奥多·阿多尔诺(Theoder Adorno 1903—1969)《启蒙辩证法》(1974)《否定的辩证法》(1966)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 1898—1975)《单向度的⼈》(1964)《爱欲与⽂明》(1955)《反⾰命和造反》埃⾥希·弗罗姆(Erich Fromm 1900—1980)《⾃为的⼈》《占有或存在》《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 1929—)《交往与社会进化》《交往⾏的理论》⼋、实⽤主义查理·桑德斯·⽪尔⼠(Charles Sanders Peirce 1839—1914)《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楚》(1878)《信念的确定》(1871)威廉·詹姆⼠(William James 1842—1910)《实⽤主义:⼀些旧思想⽅法的新名称》《彻底的经验主义》约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哲学的改造》《经验与⾃然》(1929)九、马赫主义E·马赫(Ernst Mach 1836—1916)《感觉的分析》(1886)⼗、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乔治·摩尔(George Edwqrd Moore 1873—1958)《伦理学原理》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数学原理》《哲学问题》《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逻辑与知识》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论确定性》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 1891—1970)《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科学哲学导论》A·J·艾耶尔(Alfred Jules Ayer 1910—1990)《经验知识的基础》《哲学的中⼼问题》《语⾔、逻辑与真理》吉尔伯特·赖尔(gillbert Ryle 1960—1976)《⼼的概念》彼得·斯特劳森(Peter Strawson 1919—)《个体:试论描述的形⽽上学》威拉德·蒯因(Willard Quine 1908—)《从逻辑的观点看》《词语和对象》《所指的根源》索尔·克⾥普克(Saul Kripke 1941—)《命名与必然性》《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语⾔》希拉⾥·普特南(Hilary Putnam 1926—)《理性、真理和历史》卡尔·亨普尔(C·G·Hempel 1905—)《⾃然科学的哲学》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 1902—)《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N·汉森(N·Hanson)《发现的模式》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al Kuhn 1922—)《必要的张⼒:科学的传统和变⾰论⽂选》《科学⾰命的结构》伊诺雷·拉卡托斯(Lmre Lakatos 1922—1974)《科学研究纲领⽅法论》《⾃由社会中的科学》达德利·夏佩尔(Dudley Shapere 1928—)《理由与求知》⼗⼀、结构主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 1908—)《野性的思维》(1962)雅各·德⾥达(Jacques Derrida 1930—)《书写和差异》⼗⼆、精神分析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释梦》《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三、新康德主义亨利希·李凯尔特(Henrich Rickert 1863—1936)《⽂化科学和⾃然科学》(1899)赫尔曼·科亨(Cohen Hermann 1842—1918)《康德的经验理论》(1871)⼗四、新⿊格尔主义弗朗西斯·赫尔伯特·布拉德雷(Bradley Francis Herbert 1846—1929)《现象与实在》(1893)。

面向事情本身现象学方法

面向事情本身现象学方法
第9页/共147页
胡塞尔在《观念》中提出了现象学“一 切原则之原则”:“每一种原初给与的直 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中原初地 (可说是在其机体的现实中)给予我们的 东西,只应按如其被给予的那样,而且也 只在它在此被给予的限度之内被理解。” (p84)
第10页/共147页
相关性原则
“所谓显现(Erscheinen)意味着:从一个未被照亮的 背景中显露出来。因此,具体的相关性分析的基本思想就 是:在一切显现中有某个共同特征,即不论一个人每每与 何种存在者打交道,存在者身上的任何东西都不是完全孤 立地与他照面的;而毋宁说,它是从一个未被照亮的背景 中显露出来的,而由于这个背景,存在者在显现方面的一 种多样性总是共属一体的。这个背景乃是转向其他存在者 的各种可能性的空间,并且因此总是为这样一些可能性构 成一个视界、一个境界”,这就是“世界”。
第5页/共147页
通常我们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总 是把现象与本质对立起来,希腊人最初不是这样, 他们把显现的所有东西统统叫做现象,在物之如 其所显中寻找物之是其所是(我们称之为本质)。 但是,显现与显现者逐渐分离了,从巴门尼德到 柏拉图,逐渐形成了现象与本质相对的两个世界。 在某种意义上,现象学就是针对这种思维方式的。
--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
第12页/共147页
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困难重重。这些困难 首先在于胡塞尔开创了一种看待事物的全新的方法, 非常复杂而且技术性很强。因而其次,由于胡塞尔 颠覆了通常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他称之为“自然 主义的思维态度”),而我们往往容易从自然的生 活态度出发来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所以会感觉十 分费解。最后是因为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始终没有 完成,大的原则没有变,但是细节始终在变化之中。

意向性问题浅谈----以胡塞尔为例

意向性问题浅谈----以胡塞尔为例

意向性问题浅谈——以胡塞尔为例摘要:意向性可以说是现象学的核心学说,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意识哲学,如果用一个词汇来概括其哲学思想,这就是“意向性”。

意向性是纯粹意识的本质特性。

胡塞尔提出意向性构成理论,作为解决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即认识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

本文以胡塞尔为例,主要阐明了三个问题,即:一,何谓意向性问题?二,意向性问题为何重要?三,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

力图对意向性所涉及的问题做出扼要准确的说明。

关键词:胡塞尔、意向性、现象学、认识论一.什么是意向性问题?与现象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词项是“意向性”。

这里准备讨论的意向性,首先应当是作为哲学问题的意向性。

我们应当注意,在这种意义上的“意向”不应该与“意图”即我们行动的时候心存的“目的”相混淆,现象学中的“意向”是指意识构造,或指向对象的活动或能力。

现象学的意向性概念只适用于意识理论,而不是适用于有关人的活动的理论。

意向性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tendere ,意思是“指向”。

最早将“意向的”一词引入哲学并赋予它特殊蕴涵的是布伦塔诺, 他在《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中世纪经院哲学用关于某个对象的意向(或精神) 中存在这个概念来指示任何心理现象,而我们则把它称为———尽管如下说法不无含糊之处———对于某内容的关联性,对于某对象的指向性(在这里,它不应被理解为某种实在物) ,或一种内在的对象性。

每个心理现象都以不尽相同的方式包含着作为其自身内部对象的某物:在一个表象中某物被呈现着,在一个判断中某物被肯定或否定着,在爱中某物被爱着,在恨中某物被恨着,在欲望中某物被渴望着,诸如此类”。

[1]即他认为,意识参照对象的方式(意向体验) 中有三种最重要, 它们是: 表象、判断、情感。

“意向的”一词,在他那里代表着心理现象的一个基本特征:所有心理现象都“在自身中意向地含有一个对象”。

他认为意向性是心理现象的重要标识,是区别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根本。

第九章 现象学的先验哲学

第九章 现象学的先验哲学

第九章现象学的先验哲学在《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的第一卷(简称《观念I》)中,胡塞尔还论述了现象学的第二种还原,即"先验还原"的思想方法。

如果说"本质还原"的思路说明胡塞尔还处于"现象学的心理学"的水平的话,那么,"先验还原"则标志胡塞尔达到了"现象学哲学"的高度。

"还原"在胡塞尔这里是指对思想路数的一种转变性的更改方法。

它的具体内容就是:使人的意识从"自然的思想态度"转变到"先验的、现象学的思想态度"。

所谓"自然的思想态度",就是指以自然外界为认识起点的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

这种方法把"外在事物"的存在作为不证自明的客观性,并且把这种客观性作为认识的绝对前提。

例如说,世界是由无数的实在物体构成的;这些物体都是客观存在着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人也是一种客观的、如植物和动物一样的存在,只不过人具有思想意识;而思想意识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的客观物体性的一种属性,因而它也是一种自然物质性的运动,也就是说它也是可以用经验的方法,即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把握和认识的,例如实验心理学就是一种这样的方法。

可以看出,这种"自然的思想态度,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经验态度"。

按照自然的思想态度,人们把外在的世界确认为一个自明的(即不必再进行证明的)事实,即它本身就是自己的根据,它自身所是的那个样子--自然--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根源和理由。

这种"自然的思想态度",即经验性的思想态度,是人开始认识事物时在最初所经常应用的一般方法。

它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至于进行自然科学研究,都是十分有用的。

人们在"自然的思想态度"的方法的指引下,取得了很多的认识上的成功,例如迄今为止的人类丰富的自然科学思想成就,就是经验思维的成果。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引言:现象学是一门探讨人类主观经验的哲学学科。

它从现象的角度出发,专注于研究我们作为观察者所感知到的事物。

而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则是现象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分别探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纯粹现象学的观念纯粹现象学是法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哲学学派。

胡塞尔在其著作《逻辑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纯粹现象学的概念。

纯粹现象学主要关注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和结构,重点研究直观现象和直观意识。

在纯粹现象学中,胡塞尔强调观察者所感知到的事物并非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被观察者所感知到的现象。

他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我们对现象的直接观察和体验。

因此,我们的意识是以现象为基础构建起来的。

在纯粹现象学中,胡塞尔提出了“回转到事物本身”的概念。

他认为,为了能够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我们需要暂时放下我们对世界的预设观念和假设,将注意力集中到事物本身的纯粹现象上。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获得更加真实和深入的认识。

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现象学哲学是现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对纯粹现象学的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哲学分析和探讨。

现象学哲学强调人类主体性的重要性,并将主体性作为了解世界的关键因素。

在现象学哲学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表现”。

表现指的是事物的外观或外部现象。

在现象学哲学中,我们通过观察和体验事物的表现来了解它们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反复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事物的各个层面,并通过这些层面来理解它们的真实本质。

此外,在现象学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意义”。

意义指的是事物对我们所具有的价值或重要性。

现象学哲学认为,意义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关联的结果,是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和解释。

三、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关系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纯粹现象学是现象学的基础,它提出了关于现象和直观意识的基本观念。

胡尔塞现象学问题梳理

胡尔塞现象学问题梳理

胡塞尔现象学问题梳理启蒙运动以来,理性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崇高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人类将理性建构成一个衡量事物合理与否的批判标准。

而科学则也依靠着理性的力量迅猛的发展,为理性做起了坚强的物质后盾,为现代文明提供着物质财富。

当理性和科学统治的世界过长时,原本那些可以作为解放人类思想的理性,和提供现代化便利的科学就逐渐的丧失了原本的力量,而是被限制在抽象的普遍性和重复性中,成为了日复一日丧失光彩的工具。

面对欧洲文化和科学所面临的危机,胡塞尔对产生这一危机的原因进行了精细的阐述,他认为“欧洲文化危机的实质是日益显露的人性危机”。

这里所说的“人性危机”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在确立了工具的地位后,进一步的进行扩张,从而将整个世界弄散,让人类完全的将自己的生存意义抛之脑后,只依赖于科学世界,人类最终丧失了自己真正生活的世界。

胡塞尔对这一症结开出的处方是现象学,即在坚持理性航标性的同时,超越科学超越理性,回到事物本身,回归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世界去,并要求所有的学科都应走向日常生活,从而去突破个别和普遍,现象和本质的割裂,超越一切相对性的绝对,终极的真理。

一.对心物二元论的纠正在欧洲文化,科学,人性危机的深刻的反思中,胡塞尔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凭借着理性的庇护,欧洲人在各个学科都成就颇丰,又为什么会出现人性文化的危机呢?他给出的回答是,在欧洲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将理性作为了无往不胜的工具,虔诚的供奉理性为审判的法庭,才使得理性在发展的同时趋向于极端化,出现了客观化绝对化自然化的倾向,而这一切都是源自心物二元论的存在。

传统的心物二元论被称之为传统的真理,将心物,主观和客观作为对立的矛盾来看待的,在心物二元论看来,物即客观的事物都是第一性的,早早的就已经被设定好的,一切的外在的事物或是精神的事物都是某种被设定存在的一个表象而已。

胡塞尔认为正是这种自然存在的思想将人类的思想禁锢,只能机械的被动的去认知早已存在的事物,而认识事物的视角也比较集中的投掷在认识的客体上,从而对主客观的关系和平衡置之不理。

胡塞尔现象学的两种自然态度

胡塞尔现象学的两种自然态度

胡塞尔现象学的两种自然态度之悬搁一、胡塞尔现象学中“悬搁”概念的一般意义“悬搁” (Epoche) 概念是胡塞尔(E.Husserl) 现象学的突破性概念之一,并同“意向性” (Intention) 、“还原” (Reduktion) 、“构造” (Konstitution) 等概念同处于胡塞尔现象学概念网络的核心位置。

作为胡塞尔现象学的标志性方法,“悬搁”最初是与“无前提性” (Voraussetzungslosigkeit) 这个要求有关的。

从《逻辑研究》开始,胡塞尔就将现象学指明为一种“科学的科学”,它的任务是提出和发展一种“科学论”。

实证科学不能对其自身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预设进行反思,而现象学的任务是对实证科学所预设的所有最基本主张和假设进行揭示和考察,这就要求这种“科学论”必须坚持“认识论研究的无前提性原则”,也就是说,“与纯粹认识论有别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对超越的‘心理'实体和‘物理'实体的证明”,同时,现象学要从所有“关于‘外部世界'的存在和自然的问题” 中脱离出来。

在这个时期他认为现象学是一种描述心理学,而以“无前提性”形式出现的“悬搁”是一种主要发挥的、是一种限制性的作用,它所关心的主要不是对“外部世界”的解释问题。

但是在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转向中,悬搁开始逐渐发挥出其主动性作用,悬搁方法主要面对的是自然态度这个作为普适哲学的现象学必须要处理的问题。

一般而言,自然态度是指一种对存在着一种独立于心灵、经验和理论的实在的信念(信仰) 。

在这个意义上,悬搁首先意味着从自然态度向现象学态度的过渡和转变。

这种转变是以一种反思的方式,完全地脱离了自然态度以及所认定的事物存在的信念,包括最底层的世界信念。

在悬搁行为中,我们可以分析性地描述所有的意向性及其相关的对象,其中包括世界信念以及相关联的世界本身。

因此,悬搁必然要与“意向性”、“还原”、“中立化” (Neutralisierung) 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

胡塞尔

胡塞尔

胡塞尔胡塞尔,E.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1859年4月8日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Moravia)的普罗斯尼兹(Prossnitz)的一个犹太家庭(今属捷克)。

因肺炎逝于德国弗赖堡。

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1838~1917) 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

胡塞尔的大量著作有些发表于生前,有些出版于死后,有些仍在整理编辑中。

目录1生平2年表3思想1. 3.1 第一阶段2. 3.2 第二阶段3. 3.3 第三阶段4. 3.4 第四阶段4影响5著作6荣誉1生平1859年,埃德蒙德·胡塞尔出生于普罗斯尼兹的莫拉维亚省,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

在本省受过早期教育后,胡塞尔进入莱比锡大学,在那里,他从1876年至1878年学习了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并抽时间去听哲学家威廉·冯特的课。

胡塞尔在柏林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继续深造。

1881年,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并于1883年在那里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讨论的是“微积分的变分理论”。

1884年至1886年,他听了弗兰兹·布伦塔诺(1838~1917)的课,这些课尤其是其中关于休谟、密尔的课和对伦理学、心理学及逻辑学中的问题的研究对胡塞尔哲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之后,胡塞尔听从布伦塔诺的建议,来到哈勒大学。

1886年,他在那里成了卡尔·斯通普夫(1848~1936)的助手,后者是哥廷根圈子[1]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指导下,胡塞尔撰写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算术哲学》(Philosophy of Arithmetic,1891)。

他的《逻辑研究》(Logical Inverseigations)发表于1900年。

同年,他应邀到哥廷根大学任教,在那里的16年里他创获颇丰,写了一些列的著作,发展了他的现象学概念。

胡塞尔地现象学思想简介

胡塞尔地现象学思想简介

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简介首先要了解他思想中的三个概念:描述法、自由想像法、地平线法。

(一)描述法描述法是指,如果想分辨一样东西,先不要认定它是什么,而要先作一个客观的描写。

然而,描写是相当困难的,并且每个人对同样一种东西的描写可能不太一样。

因此,必须把所要描写的对象直接凸显出来,周边的东西先存而不论,一样一样地排除,此时就要配合自由想像法。

(二)自由想像法先举个例子:如果想要知道“人”到底是什么,那么可以问:“如果一个人车祸受伤.断了一只手,这样还算是人吗?”当然,这样叫做独臂人。

接着继续问:“那么如果断了两只手.还算是人吗?”当然还算,因为这样叫做无臂人。

相同的,断了一只脚叫做独脚人;就算两只手、两只脚都断了,也还是人。

那么到底要到什么程度才不算是人呢?思考到最后,可能会认为如果没有头就不算是人了,因为我们从来不曾见过一个没有头的人。

这就是自由想像法。

使用自由想像法去认识一个人时.也是如此,我们必须要间:“如果少了这项特色,他还是他吗?”现象学的目的就在于让人知道一样东西的本质。

假设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就要把我们能够掌握的、关于这个人的所有现象写下来,譬如:身高、体重、家世背景、念什么科系、成绩如何、有什么嗜好、参加什么社团等。

写下来之后,开始使用自由想像法,亦即问自己:“如果他少了这一样条件,他还是他吗?。

(譬如:如果他身高没这么高,他还是他吗?)按照这种方式把每个细节一一问消楚,最后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些条件是绝对不能少的,一旦缺少了这些东西,他就不再是他了(如:他非常勇敢、非常诚实等)。

涌常这些东西会g跟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有关,而不是与外在条件有关。

由此可知,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不应该被外表所迷感,因为外表很多条件部是可以去掉的。

把这些外在条件去掉之后,内在特质才会凸显出来。

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现象学的思考过程,就很难发现一个人的本质真相,以至干容易被外表迷感.举例来说.电现新闻的主播一个个都很上相,每天报新闻看起来好像很有见解,但是他们真的很明智吗?这就说明了,判断任何东西的时候,不能只看外表.而要问:“什么是它的本质?进而使用描述法与自由想像法去思考,如此才能发现真相。

西方哲学之纯粹的与不纯粹的现象学

西方哲学之纯粹的与不纯粹的现象学

西方哲学之纯粹的与不纯粹的现象学“纯粹”(rein)一词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占据中心地位,而且是在多重的意义上。

胡塞尔的代表作之一便是《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他也许在某个时期会反对将他的哲学称作“超越论的” (transzendental),但始终不会反对将他的现象学称作纯粹哲学,无论是其早期还是晚期。

“纯粹”是相对于“不纯粹”而言的,这对概念会让人联想起佛教中的“净”和“染”,但这对概念之间并无直接的关联。

当然,从含义上说,“纯粹”在现象学中也与一个净化的过程有关,即从某个东西或某个状态中脱身出来。

胡塞尔将此称作“纯化” (Reinigung)或“还原”(Reduktion)。

因此,“纯粹”和“纯化”这两个概念彼此相关,一同标识出现象学的两个核心要点:内容上的和方法上的。

笔者曾在拙著《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中对这两个概念做过解释: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所要达到的“纯粹性”,不仅仅是纯粹数学所具有的那种纯粹性①,而且还意味着纯粹反思的纯粹性。

因此,这种纯粹性是两方面的:一方面,这种“纯粹性”是指一种摆脱了经验事实的“纯粹”。

另一方面,这种纯粹也是指一种独立于外部实在的“纯粹”。

胡塞尔认为,达到这个两方面的“纯粹性”之通道方法是“现象学—心理学的还原”和“先验现象学的还原”②。

如果将胡塞尔的“纯粹”概念的这两个含义结合在一起,那么它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先验”概念相同义③。

“纯化”概念被胡塞尔用来标识达到“纯粹性”的方法或过程。

由于“纯粹性”是两方面的“纯粹性”,因而“纯化”也应当在两个方面进行④:“现象学—心理学的纯化”和“先验现象学的纯化”,它们意味着“在双重的方向上进行对存在设定、对存在之物之意指的‘排斥’和‘判为无效’”⑤;这两种还原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普遍的悬搁,它们都意味着排斥世界和关于世界的信仰,还原到纯粹意识体验上去;而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是对前者的彻底化。

⑥此外,在术语的使用方面还需补充一点:“纯粹的”或“纯粹性”不仅标志着胡塞尔对其现象学所作的最基本规定,也意味着胡塞尔作为哲学家对自己的哲学生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摄关系(我与自我): 我思故我在。 我思维地存在着。 我的思维存在。 对比: 思维存在。
循环: • 心理学现象 • 纯粹现象 怀疑、悬置 自我、世界和 自我体验本身 直观并作 为现象 重新建立 统摄关系 怀疑、悬置 获取纯粹现象 重新建立 统摄关系 怀疑、悬置 …… ……
确立一门关于纯粹现象的科 学,一门现象学。
·自然思维是通过超越的认识根据客体的性 质进行分类,而现象学的一般是经过还原的,从 被给予性出发的在最严格意义上的同一之物。
关于红,我有一个或几个个别直观。
我抓住纯粹的内在,我关注现象学 还原。 从这个红或那个红中直观出的同一 的一般之物。
什么是一般的红?
它意指的是什么?
按照它的本质它可能是什么?
• 第三讲:纯粹现象 • 第四讲:一般之物 • 第五讲:时间领域

第一讲 现象学与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指的是马克思哲学里所说的具体科学,包括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心理学、精神科 学……
怀疑的来源: • 实际来源 • 理论来源
实际来源: “自然科学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自身问题
贫穷
学,对事物不要修饰,面对事物本身,不做价值判
断,把事物是其所是描述下来。这是第一个阶段。 二:1913年,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 学的观念(1)》从描述现象学进入先验现象学, 先验就是在经验之前,在描述之前,在看之前,我 所拥有的哲学。 三:1918年,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发 表,意识不仅仅是描述的,现象学的意识是先验的, 事物是其所是而我们用意识去构造它,并将意识升 华到时间的意识,这时的现象学成为划分现象学, 又叫时间现象学。 • 现象学的三个阶段:
现象学的观念
Ⅰ Ⅱ Ⅲ Ⅳ
之前 关于该书 五次讲稿 之后

[德] 埃德蒙德· 胡塞尔 著
07版
• “不能说能懂,也不能说不能懂。先进去 再说。”
• “看这本书之前,要把之前学的什么都忘 掉,假设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是。”
• “不要刻意去学现象学,现象学本身就不 是刻意的东西。”
• “对于现象学的态度,既不要神秘化,也 不要简单化,先体验再说。”
哲学
自然科学
第二讲 第一认识
怀疑
悬置
怀疑的目的: 寻找悬置剩余,也就是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 的东西——第一性认识。
突破口:怀疑本身
中止判断——“我怀疑我怀疑”的悖谬
怀疑
感知 想象 判断
推理

绝对被给予性领域
通过认识批判找到认识论的基础,也就是现 象学的第一块土地——意识的内在,最初的绝对 被给与。
√ √
2)意向性 3)一般之物 4)明见性及其被给予性 5)总结新范围
意向性:
• 现象学的中心就是意向性。就是意识的方向性。
我们不能达到它,但我们可以意向它:
在经验之前的 没有任何超越地认识 没有任何统摄的自我 没有统摄的客观时间意识
是纯粹的意向
“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出真知”
一般性:
·现象学的本质研究事实上是总体的研究
我们直观它,它存在于此,我们意指的是它,这 个红的种类。
第五讲
时间领域
本质在时间中构造自身。
各个学科最经典的最终目标的都是时间的考察。
最感动人的是时间
时间
空间
《现象学与建筑的对话》:
『放大 时间与空间存在 角色的互换』 ——李凯生
回忆就是把过去 的时间放在当下。
直观能够意向地在新的现在中确定已经不 是现在存在的东西。
一、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之后 :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 《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
二、我在《现象学的观念》之后: 对现象学有所感觉 有了继续前进的基础
我对《现象学的观念》的态度:
·不要迷信现象学
·现象学自身存在很多问题 “怀疑怀疑” “植物是绿的”
·不怀疑它,因为影响了我的思维
饥饿 疾病
战争
灾难 ……

幸福
科学=对
不科学=不对
因为
所以Βιβλιοθήκη 理论来源: 唯心主义思潮。以康德为代表:“我只能认 识事物的现象,但我不能认识事物本身。”
休谟说: “我什么都不知道!”
康德说: “好想知道一点,但也 不知道对不对……”
笛卡尔说: “我不可能认识他, 但我能怀疑他。”
超越与内在: 内在反映客体,这就是一种超越
胡塞尔的讲座思路
五次讲座 (胡塞尔的现象学)
附录
胡塞尔: 德国犹太人,著名 的哲学家和现象学的 奠基人。
天文学 数学 逻辑学 哲学
“哲学是科学的根 本” 海德格尔: 胡塞尔手把手培养的徒 弟,公认的成就最高的现象 学家。 《存在与时间》
历史: •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阶段: 一:1900年,胡塞尔写下《逻辑研究》,标志 着现象学的开始,这时的现象学称作:描述现象
一:诞生,1900年《逻辑研究》; 二:1927年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20世纪 最伟大的著作; 三:1960年,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标志着 解析现象学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称现象学 是反动的神秘的先验主观唯 心主义 。
• (《讲座的思路》) • 第一讲:现象学与自然科学
• 第二讲:第一认识
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认识论才有能力进行认 识批判,才能使我们能够以正确的和彻底的方式解 释自然科学关于存在之物的成果。
现象学标志着一本科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 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特殊的哲学态度和特殊的哲 学方法。 哲学要与自然科学划清界限,使哲学处于一种 全新的维度中形成新的出发点和新的方法,因为自 然科学对我们毫无用处。
去伪求真
透过现象看本质
长驱直入
不断靠近 综合认识
反复包抄
• 现象学的定义:?
• 现象学的目的:?
• 现象学的方法:? • ……?
原因:
• 1、违背了现象学认识论 的观点; • 2、现象学无定态。
新的领域

《现象学的观念》的结构:
倪梁康:译者的话 (倪梁康的现象学)
目录
比梅尔:出版者的序言 (比梅尔的现象学)
1)批判意识! ——“我”是起点也是终点
2)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离不开自然科学,但是不要迷信它。

3)提供了新的认识事物方法
——意向的靠近
朋友
时代
对手 庄子
环境
家庭
4)对于对象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
实存消失, 实质并没有消失。
5)重视时间
《现象学与文学批评》 郑树森 编
台湾现象学学者王建元的博士论文: 《现象学的时间观与中国山水诗》: “中国山水诗的空间历程,其艺术形式为一种 独特的‘时间化’的程序,借此‘时间化’的程 序,使人获得知识论与本体论的根据,从而臻至 一种超越性的美感经验”
生物学
心理学 精神科学
逻辑学
认识的可能性 认识的切合性
胡塞尔认为: 现象学是为了解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为自然认识提供基础和说明。
认识论的任务:
消极任务:首先是一项批判性的任务,必须 严厉谴责对认识、认识意义和认识客体之间关系 的自然反思几乎不可避免要陷入的那种谬误。
积极任务:通过认识本质的研究来解决有关认 识、认识意义、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被给予性·物质性
庄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休谟说: “我什么都不知道!”
康德说: “好想知道一点,但也 不知道对不对……”
笛卡尔说: “我不可能认识他, 但我能怀疑他。”
主观
客观
——“鱼很快乐”
——“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很快乐?”
——“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
自然科学
数学
物理 化学
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 ▼ (挪)诺伯舒兹 著 施植明 译
沈克宁 著

模糊的拱门 全峰梅 著 ▼
建筑现象学
End
直观和对自身被给予性
现象
超越
绝对被给予性
这一章主要,描述现象学考察对象的拓展,巩固 现象学的基地,不至于被扼杀在摇篮里。
第四讲
一般之物
胡塞尔继续进行对现象的追问,通过意向性 将个别的被给与性拓展到一般的被给与性,这样, 我们就能够合法地讨论明见性,最后完成现象学 考察范围的第二次扩展。
1)对现象的追问
排除一切超越的知识,回到最本质的直观中。
超越
第三讲 纯粹现象
现象学的阿基米德点是实项的内在
现象学的对象是什么
胡塞尔认为: 在对纯粹现象的之直观中,对象同样 也不在认识之外,不在‘意识’之外,并 且同时是在一个纯粹被直观之物的绝对自 身的被给予性意义上被给予。
• 纯粹现象
• 心理学现象
心理学现象
确立了对象又如何?
• 回到超越的问题:
胡塞尔认为:与超越之物的联系在纯粹现 象之中仍然具有某种可把握的东西,这样的意 指,仍然是现象学的内在特征。
研究内容:
超越自身的意指的意义、可能的有效性。
客观性
现象
矛盾
超越
笛卡尔:明白清楚的感知! • 所有像个别思维一样通过明白清楚的感知而被给 予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利用。
绝对: 模糊:
重复和补充: “如何可能”
胡塞尔认为: “如何可能”的问题 永远不可能根据关于超 越之物的预先被给与的 知识以及对此预先被给 与的公理得以解决。直 观才是我们所拥有的最 本质的出发点。
如果你和我谈及艺术,你会滔滔不绝的讲每一本写 艺术的书。 就说米开朗基罗,你一定知道很多关于他的事情, 他的生平,与教皇的关系,他的政治报复和性活动。对 吗? 可你绝对不能告诉我在西斯延教堂里会闻到什么气 息,你从来没有站在那美丽的天花板下抬头仰视。 如果我和你谈及女人,你会给我列举了你喜欢的女 人的样子,也许你还和她们睡过几次觉,但你却不能告 诉我满怀欣喜的叫醒你身边的女人时的心情。 你很强壮,如果我和你提起到战争,你也许会和我 说莎士比亚,亲爱的朋友,和我一起再赴战场。 可你从来没有参加过一场战争,当你的朋友将头枕 在你的膝盖上,那求助的眼神最后的呼吸,你却未感觉。 我和你讨论爱情,你会给我背上一首诗,但你从来 没有看到过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女人,仅仅是那样一个 眼神,让你理解,爱情的真谛。 那时你会感到上帝,只是为了你才将天使降于人间, 救你脱离生命中的苦难。 你也不会知道做一个女人的守护天使,那是怎样的 一种感觉,你不知道,让爱永远停留在她身边,那种爱 会穿越一切阻碍,癌症也无法使之分离。 你也不知道整整两个月在医院床前守候的滋味,仅 仅握着她的手,医生不会将你赶开,因为她知道探视时 间一词对你毫无意义。 你更不会知道,失去的意义,因为只有当你失去了 比你自己还重要的感情时,你才会心有所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