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

合集下载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6、17章)【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6、17章)【圣才出品】

第三编现代教育史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16.1 复习笔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是现代教育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一、新教育1.新教育的由来及发展(1)新教育运动始末“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开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此后,许多教育家进行实验并提出了重要的教育思想。

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校局作为联络中心;1921年在费利耶尔的发起下,在法国的加来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

二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2)新教育中的著名实验①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

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②德国的利茨于1898年在德国哈尔茨山区的伊尔森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以后德国先后出现了以他的学校为模式的许多新学校,形成“乡村之家运动”。

③1899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

该校重视“小家庭”式的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运动,因此又有“运动学校”之称。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3章 苏格拉底、柏拉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3章  苏格拉底、柏拉

第1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1.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

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

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①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力图证明教育乃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一种现象。

他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②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

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

来源于庸俗进化论。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

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

“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4)文士学校——文书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

(2)刹帝利,即武士。

(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

(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

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

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

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 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15章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  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15章

第13章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3.1 复习笔记福禄培尔(1782~1852)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其主要著作有《人的教育》、《母亲与儿歌》、《幼儿园教育学》等。

一、论教育的基本原理福禄培尔深受德国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古典哲学的影响,认为宇宙精神是万物存在的根源;从教育思想的渊源来说,裴斯泰洛齐又为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福禄培尔确定了教育的四项原则。

1.统一的原则福禄培尔认为人类与周围的世界都统一于上帝的精神。

但人类对上帝的精神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

人类首先须认识自然、进而认识人性,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

教育的实质正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本质,即上帝的精神。

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2.顺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培尔认为人性是善的,因此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仅仅是保护性的、防御性的。

自由与自决是全部教育和全部生活的目的与追求。

克服和清除一切缺点、恶习和不良现象的惟一切实可行的方法,在于努力寻求和发现人固有的善良的源泉,即人的本质方面,然后加以培养、保护,确立和正确引导。

只有在发现人的原始的健全性确已遭到破坏时,才须采取直接的强制性的教育措施。

3.发展的原则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他把人性看成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

人的发展过程也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序列。

这种发展不仅是分阶段的,更是连续的和联系的。

福禄培尔认为,人的成长必须服从对立与调和的原则。

对立调和法则是人的发展的原因。

在教育过程中,基本的对立物是内因与外因,即儿童天性与环境的矛盾。

儿童一方面接受外界刺激,了解外界,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教育总是从内因和外因的矛盾入手,在两者之间发现调和的东西,克服差异,最终使二者达到统一。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第11、12章)【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第11、12章)【圣才出品】

第11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1.1 复习笔记一、为教育革新事业奉献的一生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

他一生克服重重困难,为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瑞士平民特别是乡村贫民的生活状况,进而推动社会的改良,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的革新实验和教育理论探索。

在新庄开办了一所孤儿院(亦称贫儿之家),创办了斯坦茨孤儿院、布格多夫小学,其主要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隐士的黄昏》、《天鹅之歌》和《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为要素教育。

二、论教育目的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

裴斯泰洛齐的这个基本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丰富内涵:1.在他看来,每个人生来都有天赋的潜能,都要求和可能得到发展。

2.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

3.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一个人只有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才是个性“完整的人”。

4.通过教育完美地发展人的能力,提高人民的素质,授予人民谋生的本领,培养每个人树立自立、自养、自尊、自强的意识,就可以使人成为人格得到发展的真正独立的人。

因此,教育具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改良之密切联系的双重作用。

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观点,尽管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但其中民主主义的和积极的教育思想,仍是十分可贵的。

三、论教育心理学化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将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心理学化,建立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机制”,是建立新式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

根据裴斯泰洛齐的论述,教育心理学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生来具有天赋的道德的、智慧的和身体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但有要求不断发展的内在倾向,还有驱动其发展的内心动力。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

第22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22.1 复习笔记一、美国的教育改革1.《国防教育法》和60年代的教育改革(1)《国防教育法》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的教育质量展开了激烈批评,特别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更加高涨。

在此背景下,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如下: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所谓“新三艺”)的教学;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③强调“天才教育”;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战后的教育基本法,它的颁布表明美国认识到了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2)60年代的教育改革①中小学的课程改革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邀请35位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汇集一起,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

心理学家布鲁纳做了以《教育过程》为名的总结报告,报告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为主导,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a.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b.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c.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d.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这次会议为6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

但会后由科学家和部分教师编制的新教材难度太大,又缺少教学法经验,脱离了中小学实际,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学生也不感兴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②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

法案肯定了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a.制定出中小学教育目标: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作准备。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复习总结笔记(word文档良心出品)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复习总结笔记(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

来源于庸俗进化论。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

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

“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4)文士学校——文书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

(2)刹帝利,即武士。

(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

(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

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

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

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

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吴式颖版(教育学考研统考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吴式颖版(教育学考研统考复习资料)

绪论一、《外国教育史》学科性质、特点及内容概述所谓教育史就是人们在从古代至今对教育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地重建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历史;同时也是人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做出种种努力和尝试,去塑造下一代人的历史。

教育史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的演变。

1.《外国教育史》的学科性质《外国教育史》课程具有通史的性质。

同教育史研究一样,外国教育史主要是研究外国教育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具体的说,这门课程是研究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外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发展、以及二者相互影响的一门课程。

2.《外国教育史》学科的特点首先,作为一门历史类学科,它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史实、问题、观念和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其次,它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尽管教育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但在不同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发展又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3.《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内容本课程一共有21章的内容,分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三个部分。

古代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五章,一共有五章的内容。

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史前教育和东方古国的教育;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介绍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的教育思想;第四章主要介绍罗马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第五章主要介绍西欧中世纪和阿拉伯的教育。

二、学习《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设置《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学习和了解外国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教育历史上的遗产,认识外国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总结的教训。

2.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意义3.《外国教育史》的学习方法和原则基本原则主要是:第一,古今相通、史为今用的原则。

古代教育中一些合理的东西仍对今天的教育产生影响。

另外,在现代教育研究中也看到历史影响的的重要。

第二,纵横联系、比较分析的原则。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8、19章)【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8、19章)【圣才出品】

第18章杜威的教育思想18.1 复习笔记杜威(1859~1952)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他的教育理论,被视为堪与《理想国》和《爱弥儿》相提并论的专著。

一、教育的本质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理想的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实质上是针对当时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有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把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作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

可见,“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

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

杜威之所以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因为他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能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

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2.教育即生长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

第10章卢梭的教育思想10.1 复习笔记卢梭是教育史上强调儿童中心论的著名教育思想家,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著作有《爱弥儿》,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为自然教育。

一、论人的天性卢梭的天性哲学中与教育有密切联系的是性善论和感觉论。

1.性善论卢梭认为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只是社会把人变坏了。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彻底改变暴君专制统治,建立新的理性王国,同时还要求人们“在社会秩序中把自然的感情保持在第一位”,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培养社会条件中的自然人。

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

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欲念;怜悯心是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的仁慈、宽大的人道精神。

卢梭提出自爱心与怜悯心的善良与合理,具有反禁欲主义的启蒙作用,也提供了教育顺从天性的理论基础。

卢梭还特别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良心也是得自天赋的,它的作用不仅指导人判断善恶,而且能引导人弃恶从善。

而为了不使人良心泯灭,就应当让儿童及早避开乌七八糟的城市社会,到接近自然的农村生活,以免良心遭受污染。

2.感觉论卢梭不仅认为人性本善,而且深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承认感觉是知识的来源。

卢梭还设想了种种系统的训练感官的方法。

卢梭重视感官训练的思想除了来自他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人性观之外,还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只重书本的不良现象而加以强调的。

虽然他的人性论中存在一些唯心的东西和天才的猜测成分,但他试图把儿童的教育建立在关于儿童天性的理论研究之上,显示了近代教育心理学化的端倪,预示了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

1762年出版的《爱弥儿》集中论述了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自然的状态”在教育上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

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16.1 复习笔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是现代教育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一、新教育1.新教育的由来及发展(1)新教育运动始末“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开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此后,许多教育家进行实验并提出了重要的教育思想。

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校局作为联络中心;1921年在费利耶尔的发起下,在法国的加来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

二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2)新教育中的著名实验①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

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②德国的利茨于1898年在德国哈尔茨山区的伊尔森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以后德国先后出现了以他的学校为模式的许多新学校,形成“乡村之家运动”。

③1899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

该校重视“小家庭”式的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运动,因此又有“运动学校”之称。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第7、8章)【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第7、8章)【圣才出品】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第7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包括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以及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由耶稣会创办的)三种类型。

这三种教育势力交织在一起,相互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当时及其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在性质上和程度上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1.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1)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复兴的内容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

实质上,复兴古代文化只是口号,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复兴,而且是新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古典文化成为表达新文化的媒介。

(2)人文主义的特征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要体现为以下特征: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尊严。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

2.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后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比较宽泛。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以古罗马文化复兴为先导,崇拜人文学科,强调世俗性,强调人性的解放。

一些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建立起来了,教师为世俗人士,教授的也是世俗的人文学科,打破了教会对教育领导权的垄断。

教育中注重人的天性和自由,采用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科目和课程,与教会压制体罚不同的教育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吉里奥、维多里诺、格里诺等人。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9章 17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9章  17

第7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包括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以及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由耶稣会创办的)三种类型。

这三种教育势力交织在一起,相互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当时及其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在性质上和程度上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1.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1)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复兴的内容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

实质上,复兴古代文化只是口号,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复兴,而且是新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古典文化成为表达新文化的媒介。

(2)人文主义的特征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要体现为以下特征: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尊严。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

2.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后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比较宽泛。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以古罗马文化复兴为先导,崇拜人文学科,强调世俗性,强调人性的解放。

一些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建立起来了,教师为世俗人士,教授的也是世俗的人文学科,打破了教会对教育领导权的垄断。

教育中注重人的天性和自由,采用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科目和课程,与教会压制体罚不同的教育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吉里奥、维多里诺、格里诺等人。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理解教育的起源问题和主要观点教育的起源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二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科学的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神话起源说(所有宗教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二,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是教育史第一个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开始,由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但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的本质差别,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三,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

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总的来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论与辩证法,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教育起源问题奠定了基础,但关于教育起源的确切说法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一)东方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学知识和学校教育;(二)与各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三)教育内容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以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五)教育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六)实施个别教学,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七)知识是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地位较高;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一、斯巴达的教育斯巴达国家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

斯巴达人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是皮里阿西人,第三个等级是希洛人,为了维护其统治,斯巴达实行举国皆兵的体制,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军营。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19.1 复习笔记一、英国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形成了中央教育行政管理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基本上建立了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学校制度,为英国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1)教育委员会的成立1899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教育委员会,这一中央一级教育管理机构的成立,为英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制度的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

(2)《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

法令的主要内容如下:①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

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

②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它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态,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3)《1918年教育法》的颁布《1918年教育法》的颁布使英国的教育委员会的权利有所加强,地方教育当局的权限也不断扩大。

之后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略有变化,但总体而言,在20世纪前期,英国形成了教育行政体制上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教育的特点。

2.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1)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自1870年以来,英国的初等教育发展很快,但还不是免费的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舍教育法》。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绪论一、《外国教育史》学科性质、特点及内容概述所谓教育史就是人们在从古代至今对教育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地重建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历史;同时也是人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做出种种努力和尝试,去塑造下一代人的历史。

教育史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的演变。

1.《外国教育史》的学科性质《外国教育史》课程具有通史的性质。

同教育史研究一样,外国教育史主要是研究外国教育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具体的说,这门课程是研究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外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发展、以及二者相互影响的一门课程。

2.《外国教育史》学科的特点首先,作为一门历史类学科,它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史实、问题、观念和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其次,它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尽管教育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但在不同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发展又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3.《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内容本课程一共有21章的内容,分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三个部分。

古代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五章,一共有五章的内容。

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史前教育和东方古国的教育;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介绍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的教育思想;第四章主要介绍罗马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第五章主要介绍西欧中世纪和阿拉伯的教育。

二、学习《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设置《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学习和了解外国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教育历史上的遗产,认识外国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总结的教训。

2.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意义3.《外国教育史》的学习方法和原则基本原则主要是:第一,古今相通、史为今用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

来源于庸俗进化论。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

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

“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4)文士学校——文书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

(2)刹帝利,即武士。

(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

(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

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

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

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

重视女子教育。

7.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书上七条,老师总结五条,合并)(1)在古代东方最早产生科学知识、文字、学校教育。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3)教育内容较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教育机构各类繁多,形态各殊。

(5)教学方法单一: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

(6)为统治阶级服务,教师待遇高。

(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期。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1.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主权国家。

2.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前800年,这个时期的资料主要来自《荷马史诗》。

3.古风时代的教育(重点为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比较)(1)斯巴达: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城邦的公民,享有一切特权。

皮里阿西人,不具政治权利。

希洛人,不具政治、经济权利。

(2)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教育完全由国家掌控。

2)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

3)在7岁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

4)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

在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分身乏术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神话、传说。

5)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

6)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

7)到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3)雅典教育的特点:1)子女出生后,进行体格检查,由父亲负责进行。

2)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3)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男孩刚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

这时有固定教材:《荷马史诗》。

4)到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方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

5)到十五六岁,多数公民子弟不再继续上学,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则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

6)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

7)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地理:农业发展目标工商业发展目标政治背景:军事统治思想占主导地位梭伦改革,民族政体发展观教育目的:达到军事教育目的达到身心和谐教育方法:鞭打陶冶体制:专制型民主型PS:斯巴达人重视女子教育的原因?1)造就体格强壮的母亲,以生育健康的子女。

2)当男子出征时,妇女能担负起防守本土的职责。

4.古典时期的教育:标志:智者。

5.智者: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第一批职业教师,指有智慧有能力的,教人能够学会从事政治活动本领的人。

(重要名词解释)教学目的:知道“什么是世界上的权力”“什么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普遍思维?这只有哲学才能知道”。

要求:具备科技智慧,政治智慧。

掌握七艺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6.公元前200年前后,雅典大学成立。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学无常师”,无固定教学场所。

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教育思想:(1)确立了教育的性质: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

(2)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3)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道德。

(有可能是论述题)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

1)实践的哲学——道德。

2)寻求道德的“一般”3)教人学会做人4)智慧即德行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6)守法就是正义(正义的本质含义就是遵守城邦的法律)7)身教重于言教(4)苏格拉底方法,即问答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文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PS: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已得到问题的答案。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古代西方哲学史上客观中华民族主义的最大代表。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1)理想国中等级森严的制度:执政者——哲学王(家)——黄金卫国者——军人:勇敢、伦理——白银生产者——手工业者、农民——铜、铁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的积极因素:1)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2)好教育必须与作坊相联系3)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4)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结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5)以更改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PS: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2)《法律篇》“第二个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教育基地:学园,有明确的教育制度。

课程设置上:哲学被取消,首次提到强迫教育。

恢复一夫一妻制,人性向实,人伦关系、老道成了道德教育的必要内容。

教育制度:育儿所2——3岁公共游戏场3——6岁普通教育6——16岁国立高等学校16岁以后智慧教育阶段20岁(金字塔尖)感观教育游戏为主,良好品质以音乐陶冶心灵学习观:回忆说人才观:考试选拔制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精英式的权威人。

教育年龄分期思想:首次划分教育年龄阶段。

世界观: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在社会政治观上,亚里士多德为奴隶制辩护。

教育理论:(1)论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体育;感觉的灵魂——动物——德育;理性的灵魂——人——智育。

灵魂论的特点:人有动物性;人有别于动物;构建和谐教育。

PS:和谐教育出现雏形。

(2)论教育的作用:人的形成需要三要素:天性、习惯、理性——心理学基础理论依据。

(3)白板说:形象说明感觉与感觉对象的关系。

(4)普遍的公立的教育与教育立法:由国家实施,由法律规定,注意少年人的教育。

(5)对实际教育工作的意见:1)胎教和婴幼儿教育:主张优生教育,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2)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的分科有四种: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

即课程建设。

必须把音乐列入教育。

3)高等教育(冰川级重点)基地:里克昂学园。

三原则结合: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研究和实验,讲授与自由讲座相结合。

4)心理学贡献:兴趣是引起学生学习重要因素;重视家庭教育作用。

(6)伦理思想是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1)论幸福:①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它就是人的目的。

②幸福就是全科德行的现实活动。

③人应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

④幸福生活离不开勤劳。

⑤最高的幸福就是思辨活动。

2)论美德:建立在生命化的道德教育。

美德就是适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3)美德在于实践PS:东西文化结合的产物:《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1.共和时期(公元前6——前1世纪)的教育(1)早期:农民—军人的教育,主要形式:家庭教育。

家庭:经济和生产单位,教育单位。

古罗马以它的“家长制”出名。

罗马的家庭教育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

(2)后期:保留了罗马民族自身文化特点,又吸收了古希腊文化教育的成就。

存在两种平行的学校系统:希腊式学校,拉丁语学校。

拉丁语学校的三个阶段:1)初等教育:小学教育已初具模型2)中等教育:已有课程表建构模式。

教材为《荷马史诗》。

文法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教授希腊语和希腊文学。

3)高等教育:修辞学校和雄辩术学校。

雄辩术学校目标是培养常说家或雄辩家。

(3)罗马教育效法希腊教育和重视希腊文的原因:1)罗马与希腊的雅典一样,在政体上是奴隶主民主共和国,希腊文化也与罗马的政治和经济相适应;2)希腊语是当时通用语言,在与东方各国的争斗和交往中,罗马统治阶级需要有掌握希腊语和希腊文化的官员;3)希腊文化当时的水平大大高于罗马,使罗马人不得不向希腊文化学习。

2.帝国时期(公元前1——公元5世纪)的教育(1)比较重大的教育主要表现在:1)改变教育目的,把培养常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2)对初等学校(私立)初等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便于国家对教育的严格控制3)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2)各级教育初等教育:教学重点由文学的学习转移到文法分析上中等教育:在文法学校,拉丁文法与罗马文学的地位逐渐压倒了希腊文法与希腊文学。

从公元3世纪开始,文法学校的教学逐渐趋向形式主义化。

高等教育:(重点。

)1)高等教育从培养常说家变为培养官吏。

2)出现了专门教授法律的私立学校。

公元4世纪末把私立法律学校改为国立。

3)培养医生。

3.基督教的产生: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巴勒斯坦。

早期基督教宣传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从公元2世纪后半期起,基督教变成了罗马的帝国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

4世纪末又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王政时期(共和早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目标:培养军人、农民培养演说家培养官吏和顺民内容:军事、农业读写算、道德,注重雄辩术、希腊、拉丁文,关注自然科学增加了尊君内容,医护学校开辟性质:家庭教育私立学校国立学校效果:教育基地未建构平等学校建构(希腊和拉丁学校)专业学校建构(法律、医学)4.早期的基督教都会学校(重点):初级教义学校;高级教义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