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来源于庸俗进化论。(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

(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

(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

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

(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

(4)文士学校——文书

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

(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2)刹帝利,即武士。(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重视女子教育。

7.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书上七条,老师总结五条,合并)

(1)在古代东方最早产生科学知识、文字、学校教育。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3)教育内容较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

需要。

(4)教育机构各类繁多,形态各殊。

(5)教学方法单一: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

(6)为统治阶级服务,教师待遇高。

(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期。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

1.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主权国家。

2.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前800年,这个时期的资料主要来自《荷马史诗》。

3.古风时代的教育(重点为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比较)

(1)斯巴达: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城邦的公民,享有一切特权。皮里阿西人,不具政治权利。希洛人,不具政治、经济权利。

(2)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1)教育完全由国家掌控。

2)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

3)在7岁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

4)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在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分身乏术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神话、传说。

5)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

6)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

7)到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3)雅典教育的特点:

1)子女出生后,进行体格检查,由父亲负责进行。

2)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3)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男孩刚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这时有固定教材:《荷马史诗》。

4)到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方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

5)到十五六岁,多数公民子弟不再继续上学,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则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

6)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

7)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地理:农业发展目标工商业发展目标

政治背景:军事统治思想占主导地位梭伦改革,民族政体发展观

教育目的:达到军事教育目的达到身心和谐

教育方法:鞭打陶冶

体制:专制型民主型

PS:斯巴达人重视女子教育的原因?

1)造就体格强壮的母亲,以生育健康的子女。

2)当男子出征时,妇女能担负起防守本土的职责。

4.古典时期的教育:标志:智者。

5.智者: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第一批职业教师,指有智慧有能力的,教人能够学会从事政治活动本领的人。(重要名词解释)

教学目的:知道“什么是世界上的权力”“什么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普遍思维?这只有哲学才能知道”。

要求:具备科技智慧,政治智慧。掌握七艺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6.公元前200年前后,雅典大学成立。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学无常师”,无固定教学场所。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教育思想:

(1)确立了教育的性质: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

(2)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3)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道德。(有可能是论述题)

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

1)实践的哲学——道德。

2)寻求道德的“一般”

3)教人学会做人

4)智慧即德行

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6)守法就是正义(正义的本质含义就是遵守城邦的法律)

7)身教重于言教

(4)苏格拉底方法,即问答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文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PS: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已得到问题的答案。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古代西方哲学史上客观中华民族主义的最大代表。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1)理想国中等级森严的制度:

执政者——哲学王(家)——黄金

卫国者——军人:勇敢、伦理——白银

生产者——手工业者、农民——铜、铁

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的积极因素:

1)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2)好教育必须与作坊相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