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教案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燃烧的条件”,是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的内容。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燃烧的基本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燃烧的基本条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燃烧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燃烧的基本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燃烧的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火柴、蜡烛、酒精灯、铁丝、棉花球等。
2.实验药品:酒精、澄清石灰水等。
3.课件:燃烧的条件的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如氧化反应、氧化剂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现象,让学生对燃烧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燃烧的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防火、灭火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九上化学 7.3实验活动 燃烧的条件 教案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究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对学生进行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破除迷信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
(3)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
二、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四、教学方法:调查法、实验与探究法、讨论法。
五、教学仪器、用品:500毫升烧杯、氧气(6瓶)、二氧化碳(2瓶)、红磷、白磷、镊子、热水、滤纸、小石子(30粒)、小块煤(30块)、细铁丝(30根)、火柴(30盒)、纸(30张)、坩埚钳(30个)、洗耳球一个、细软管一根。
六、教学过程: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火,同学们请你们谈一下火都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火的用途。
教师总结:教师引入:在化学上我们把着火的现象称为燃烧,火可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带来灾难,但如果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火灾,让燃烧更有利的为我们服务。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活动与探究:教师:同学们,在你们的桌子上有几种物质:一张纸、细铁丝、小木条、小块煤、小石子和一些化学实验仪器:酒精灯(简单介绍它的使用方法)、火柴、坩埚钳(教师简单介绍它在这节课上的使用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物质来做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1)你试一下是否这些物质都可以燃烧并记录下来?(2)比较每一种物质点燃时的难易程度并记录下来。
(3)根据你的实验想一下这些物质燃烧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教师:同学们,你们把我给你们的每种物质都点着了吗?学生回答:在给的这些物质中铁丝和小石子点不着。
教师:刚才同学们很清楚看到了很多物质在空气中都可以燃烧,而铁丝和小石子在空气中不可以燃烧,那么我们再给它们足够的氧气,把它们放到氧气瓶中呢,看它们是否都可以燃烧?演示:在同一瓶氧气中石子不燃烧而铁丝可以燃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并结合已学的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下列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实验一: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
实验二: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实验三: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细木条和煤块。
经过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到燃烧的条件有:实验一:可燃物;实验二:空气或氧气;实验三: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2.如图所示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
(1)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氧气。
(2)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铜片上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同时满足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1、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2、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小亮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用扇子可扇灭蜡烛火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B. 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C. 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D. 在密闭容器中,石蜡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通常燃烧需要氧气4、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煤块经粉碎处理后,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快、更充分,这是因为。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助燃物)、达到着火点。
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判断某个物质燃烧或不燃烧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三个条件。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2、教学难点对着火点概念的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如篝火、蜡烛燃烧、森林火灾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燃烧的现象?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2、讲授新课讲解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展示实验:分别将木条和石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可以看到木条燃烧,而石头不燃烧,从而理解可燃物的概念。
提问:“只有可燃物就能燃烧吗?”接着进行实验:将一支蜡烛用玻璃罩罩住,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学生发现蜡烛逐渐熄灭,从而得出氧气(或助燃物)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解释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助燃物还有氯气等。
引入着火点的概念:“即使有可燃物和氧气,物质也不一定会燃烧,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进行实验: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棉花和煤块,观察现象。
学生看到棉花很快燃烧,而煤块需要较长时间才燃烧,从而理解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
3、实验探究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实验器材包括:酒精灯、小木条、小煤块、蜡烛、玻璃杯、热水等。
实验步骤:用酒精灯分别加热小木条和小煤块,观察并记录现象。
将蜡烛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后用玻璃杯罩住,观察现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包括:
1.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选择题:从四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并解释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燃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学会节能减排。
5.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பைடு நூலகம்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理解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2.掌握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燃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能够分析燃烧实验结果,总结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5.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灭火器的使用。
然后,我会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燃烧的条件”。通过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如何影响燃烧过程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讲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的条件微课教学设计
b.在炒菜时,油锅着火,应该采取什么方法灭火?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的学习心得,总结燃烧的条件、助燃物的作用、灭火原理及方法等知识点。同时,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内容,纠正错误认识。
此外,我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燃烧现象,巩固所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燃烧的条件,提高安全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2.通过学习燃烧的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燃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了解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绿色化学观念。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如燃烧的蜡烛、火焰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基本概念:讲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分析燃烧条件。
4.知识拓展:介绍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防火、灭火的重要性。
5.应用提高: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燃烧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对燃烧现象的兴趣较浓,但可能对燃烧条件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解释来引导学生。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实验技能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实验安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3.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但部分学生表达、沟通能力较弱。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发生需要的三个条件。
(2)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燃烧条件是否满足。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用火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1)理解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可改变。
(2)对燃烧条件的综合应用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坩埚钳、蜡烛、木条、煤块、小石块、棉花、酒精、水、烧杯、铜片、三脚架、石棉网等。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火灾的视频,引出燃烧的话题,提问学生对于燃烧的认识,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燃烧的条件。
(二)讲授新课1、燃烧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蜡烛燃烧、木材燃烧等,讲解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探究(1)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做出假设: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对于燃烧条件的假设,如需要可燃物、需要氧气、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等。
(3)设计实验实验一:分别点燃木条和小石块,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蜡烛固定在铜片上,铜片放在三脚架上,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置干燥的棉花和蘸水的棉花,用酒精灯加热铜片的中间部位,观察现象。
实验三:在一个烧杯中放入两支蜡烛,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观察现象。
(4)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和操作规范。
(5)分析实验现象实验一:木条燃烧,小石块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二:干燥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 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实验活动 4 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化学观念(1)通过实验探究,明确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及氧气。
(2)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科学思维(1)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1)增强安全意识,体会燃烧条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科学态度与责任(1)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别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的实验设计与操作。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燃烧条件的归纳总结。
难点(1)理解三个燃烧条件之间的关系。
(2)实验方案的优化和创新。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燃烧的图片和火灾视频片段,提问:“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大家思考一下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燃烧的现象,如蜡烛燃烧、木柴燃烧等。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和视频,思考燃烧的条件可能有哪些。
积极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初步想法,如需要可燃物、需要氧气等。
提出问题教师活动: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三个问题: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学生活动:认真记录问题,明确探究任务。
作出假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针对三个问题分别作出假设。
举例启发,如对于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可以提问:“如果没有可燃物,能发生燃烧吗?”学生活动:小组讨论,针对三个问题分别作出假设:燃烧需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需要氧气。
各小组代表发言,阐述假设的理由。
设计实验(1)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燃烧需要可燃物。
提供一些实验器材,如蜡烛、火柴、小石块、铁片等。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加深学生对于燃烧的了解与认识。
实验器材
•铜钢丝网
•蜡烛
•小木棍
•长颈三角瓶
•化学脊椎架
实验步骤
1.将铜钢丝网垂直安装在化学脊椎架上。
2.将蜡烛点燃,并将其固定在小木棍上。
3.将小木棍固定在铜钢丝网的正下方。
4.用一个长颈三角瓶盖住小木棍,并用胶水密封长颈三角瓶与铜钢丝网的接口。
5.待瓶内空气被点燃后,拿起整个实验器材观察。
实验原理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围绕这三个条件展开,实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节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被点燃时,产生的火焰会引燃烧瓶中的氧气。
如果火焰温度足够高,将可以自己保持着然后烧掉蜡烛外部的一部分空气。
当点燃木棍时,三角瓶内便充满了CO2气体,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定理,火焰在不含氧的环境下
是无法燃烧的。
废气中的CO2便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净化。
实验结论
燃烧的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可以说明,当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料才能够发生燃烧。
同时也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化学中的燃烧原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实验思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燃烧的三大条件对于燃料的燃烧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燃烧的现象,因此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与条件十分必要。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初中化学人教2011课标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条件2、在探究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练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过程,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奇心较强,对探究实验比较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操作。
但由于本节课的实验都离不开“火”,若操作不当,会失火,危险性很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让同学们人人都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规范操作实验的每一步。
同时每个实验台上都准备了盛有水的水槽、湿抹布等等来防止意外的发生,以保证安全。
另外,我们班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盲目一味地做实验,不善于观察实验现象,更缺乏对所做实验进行总结的能力。
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引导他们总结实验结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比如在验证燃烧条件之一燃烧需要氧气,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将两只高低不等的燃着的蜡烛,用烧杯扣起来,结果两只蜡烛不但熄灭而且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
学生感到很困惑,因此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验证,然后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终于寻找到了正确答案。
原来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密度变小,自上而下下落先接触到高的蜡烛。
同学们开心地笑了,活跃了课堂气氛。
天水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有利于今后化学的学习。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⑵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学准备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灯、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回顾:⑴什么是燃烧?⑵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引入前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燃烧的条件,今天将利用实验活动时间再次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实验过程。
(二)展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质疑探究1、探究活动一⑴讨论:①我们知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也就是燃烧受三个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设计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时要用到什么方法?②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分别如何控制变量?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②可燃物:取相同状态、相同形状、相同量的可燃物和不可燃物在相同的条件下点燃;与氧气接触:用相同的可燃物一个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一个没有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点燃;温度达到着火点:取形状大小相同的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在相同的温度下点燃。
2、探究活动二⑴阅读P实验内容1.,讨论:150如果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蘸水的棉花也燃烧。
加热时间长了,棉花上的水蒸发完后,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也会燃烧起来。
实验内容2.⑴,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步实验?⑶学生阅读P150⑷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证明乒乓球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实验内容2.⑵,讨论:⑸学生阅读P150①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大小要相同?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铜片的两则,加热铜片的中部?②若将乒乓球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⑹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只改变可燃物(改变着火点);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说明可燃物质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课程标准(2022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科学研究与实践”是新课标中明确的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本实验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能体现学科价值和学科思维,使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2.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燃烧的条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同时也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
本节课探究性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生产生活中如何更好的利用燃烧提供了理论依据,做好了铺垫。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此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重在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基础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燃烧是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蜡烛燃烧、氧气的性质等与燃烧有关的实验,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2)学生的认知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和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存在对燃烧条件的错误认识:认为点燃就是燃烧的条件,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加以纠正。
二、核心素养目标1.学习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的方法;2.通过控制变量探究燃烧的条件;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体会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用品:蒸馏水、酒精、酒精灯、烧杯、木条、蜡烛、坩埚钳、纸杯、带铁圈的铁架台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图片引入,问题驱动【师】展示三幅图片:通过历史课我们知道早在近百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学会了钻木取火,用燃烧的方法去加热食物、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燃烧产生的热量做饭;航天工业中燃烧也有重要的应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7.3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2.能够解释燃烧和灭火的原理,了解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3.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燃烧实验,并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灭火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探究燃烧的更多奥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展示火灾新闻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燃烧和火灾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在教学中,教师提出了关于燃烧条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燃烧现象,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九年级学生的认知阶段,他们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然而,对于燃烧这一复杂的化学现象,他们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消除他们的认知误区。
为了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自操作,观察燃烧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燃烧的条件。此外,我还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设计火灾逃生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7.1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燃烧条件、化学反应及灭火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燃烧条件的科普短文,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字数在300-500字之间。
2.设计一道与燃烧相关的实验题目,要求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同学或老师,提高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设想五:通过分析森林火灾、燃气泄漏等案例,让学生了解燃烧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危害,并讨论预防措施。
-设想六: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减少烟花爆竹使用等,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想七:使用动画或模拟软件,直观展示燃烧过程中分子、原子的变化,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解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灭火原理等知识。
1.燃烧的条件:详细讲解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个必要条件,并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化学反应:介绍燃烧过程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作用,讲解化合价变化规律,使学生对燃烧的化学反应有更深入的了解。
3.灭火原理:讲解灭火的原理,如消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等,并介绍不同灭火方法的适用场景。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燃烧的条件、化学反应、灭火原理等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2.交流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的95%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
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
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 教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揭开魔术的奥秘了。
环节二:讲授新课一、燃烧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
二、燃烧的条件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12】,热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
总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
环节三:拓展提升思考: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2.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3.点燃火柴时,划火柴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2024)
《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一、教材分析实验活动4“燃烧条件的探究”是初中化学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实验章节,它紧密连接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旨在通过具体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足够的高温(着火点)。
此章节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燃烧概念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为后续学习燃烧反应原理、火灾预防等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正处于化学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
然而,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方面可能仍存在困难。
因此,在实验活动4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生动的讲解和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燃烧条件的核心知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规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探究。
三、设计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认识燃烧的特征,理解物质燃烧是化学变化。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学习归纳知识的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分析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培养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科学推理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增强安全意识。
五、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六、教学难点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七、教学过程本次“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教学活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等环节,学生不仅直观地感受到了燃烧现象,还深刻理解了燃烧所需的三个基本条件。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够规范,如未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未注意实验安全等;二是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够深入,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归纳。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4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2024)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4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是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加强小组合作精神,提升思维综合能力。
从化学反应的内在逻辑看,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更好地应用化学反应。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使学生从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
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所以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燃烧的进行,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学情分析】从理论上看,对于燃烧和灭火,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生活经验来看,燃烧这一最常见的现象学生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从实验技能来看,通过前面几节实验活动的学习使他们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
而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需要进行引导和规范。
个别学生可能还对燃烧有一定的恐惧,在实验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通过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化学,体会控制变量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
3.通过实验探究能够利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说明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方法】实验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引导探究、讲练结合【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火柴。
酒精、小木块、小煤块、蜡烛。
还需要的实验用品:玻璃棒、石子、棉花学生准备:复习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过程】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3.体会控制变量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公开课研讨记录
活动时间2010-11-19 活动地点化学办公室
课题名称以问题为载体提高学生自学
的有效性
主持人
金叶敏
出席教师陆茜董敏华阮明黄利江金叶敏研讨主题阮明老师开设的课改展示课《燃烧的条件》
研讨内容(一)公开课实录
一、燃烧的条件:
[活动与探究一]:开水中白磷、试管中白磷和试管中的红磷燃烧现象的对比;用试
管罩在水中的白磷上方及对试管中红磷加热的现象再对比。
由此得出结论: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2、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活动与探究二]: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点燃的方式?点燃火柴有哪些方法?不同的
点燃方式有相同的目的吗?还有哪些点燃可燃物的方式有哪些?
点燃火柴的方法:摩擦、明火点燃、加热(放铜片上);由此得出结论:升高温度,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点燃可燃物的方式:摩擦,明火,加热,电火花,放大镜聚焦,做功,利用化学
反应放热等;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活动与探究三]: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实践后归纳灭火的主要三种方法:
三、影响燃烧的因素
[活动与探究四]:
1、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中可用铜线圈罩在火焰上,是什么原因?试一试卷两个相同
的滤纸卷,其中一个卷紧在铁棒上,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2、点燃火柴一根竖直向上,一根向下,那种情况燃烧的快?
3、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中可以燃烧,铁粉在空气中就能燃烧,说明燃烧
的现象与什么有关?
4、镁带燃烧后伸入CO2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5、用棉花分别沾水、2:1酒精溶液、酒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
6、比较不同的打火机的燃烧情况。
7、在不同浓度氧气中木条的燃烧情况。
总结:影响燃烧的因素:
(二)研讨发言记录
阮明老师分析教学设计:
研讨内容[设计思想]:《燃烧和灭火》是沪教版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本节课的教学
活动中,学生能够完全自主的把科学探究的方法充分应用和发挥。
因为新知识的获
得过程或表现为从收集科学事实开始过渡到得出科学结论,或表现为从已有知识到
新知识的过渡。
就学生“已有的知识”而言:其一:燃烧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现象,对此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其二:学生在前三章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化
学基础知识和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第一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
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在第二章《空气》、《氧气》
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燃烧的现象;在《二氧化碳》、《水》的学习中了解了与灭火
相关的知识,加之第三章对微粒的认识,让学生感悟到物质的性质与其组成和结构
密切相关,使学生能从各种变化的表象中抽象出其本质规律。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
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教学内容分析]:探究实验的设计
在实验设计上,从提出的一个问题,到学生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
同时又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探究。
使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一、燃烧条件的探究
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归纳出“燃烧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是——燃烧条件中温度..需达到着火点
...。
为解决这一问题继而做了以下实验设计。
设计方案:摩擦
(1)点燃火柴的方式有哪些?火柴点燃的方式明火
加热(火柴放在铜片上,用酒精
灯加热)
设计目的:其一、不管用哪种方式点燃,其目的都是需要一定的温度..。
尤其是隔着铜片加热,不是马上燃烧而是加热到一定温度才引发燃烧。
其二、为后续学生讨论
面对火灾如何进行安全避险作铺垫,来说明在易燃易爆场所哪些因素可能引发燃烧
或爆炸。
(例如:家中煤气泄漏了应该怎么做?)
(2)分别点燃滤纸、木条、煤,比较点燃的难易。
设计目的:其中学生会发现煤在酒精灯火焰上无法点燃,与学生已有认知发生冲突。
教师再演示可以用酒精喷灯点燃煤块。
说明不同的物质着火点...不同。
(3)松节油的燃烧
设计目的:在半截易拉罐中放松节油,用火柴点燃;再放入冷水中,火焰慢慢熄灭;
最后将易拉罐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又重新发生燃烧。
进一步证明燃烧的条件——温
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也为后续灭火的方法做铺垫。
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探究
设计方案:自己设计实验来熄灭蜡烛火焰(方法有:吹、摇、剪、捏、盖等;用到
的试剂或仪器有:水、沙、灭火器、碳酸钠与盐酸、湿抹布、集气瓶等)
设计目的:对各种熄灭蜡烛的方法进行分类,并总结抽象出灭火的原理。
简单而贴
近生活的实验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实践中发现和总结规律,体会科学探究成功的快
乐。
三、影响燃烧的因素探究
设计方案:
(1)铜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使蜡烛火焰熄灭。
——学生很难准确说出蜡烛火焰熄
灭的原因。
教师设计实验:卷两个相同的滤纸卷,其中一个卷紧在铁棒上,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学生可以明确得出卷在铁棒上的滤纸没有燃烧是因为铁的导热性好,使温
度达不到滤纸的着火点,进而猜测铜线圈使蜡烛火焰熄灭不是因为接触不到氧气,
而是因为铜的导热性好,使温度达不到蜡烛的着火点。
学生设计实验:将铜线圈加热后再罩在蜡烛火焰上,发现不能使蜡烛火焰熄灭。
从
而得出结论。
(2)火柴正放、反放燃烧情况的对比
(3)铁棒、铁丝、铁粉的燃烧对比
(4)烧不坏的手绢
在课堂设计上,以“烧不坏的手绢”引入新课,在酒精溶液中加入些NaCl,使燃烧火焰更为明亮,最大限度的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堂最后仍然以这一内容结课,
前后呼应。
把五块手绢浸在不同配比的酒精溶液中同时进行对比实验,用所学知识
解释“手绢烧不坏”的原因。
根据不同的现象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分析出手绢没有烧
坏的原因。
设计目的:从实验中归纳出影响燃烧的因素——温度、氧气浓度、可燃物中水份含
量、表面积的大小、组织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可燃物的性质、助燃剂的种类、
压强等都有关系。
这些因素有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的、有学生在课外获取的知识。
不一定要求学生全能说出来。
黄得江老师: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层次感强,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情景中去,通过
实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趣,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始终面带微笑,在做中学,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总之,
这一节课寓教于乐,学生学到了很多,思维也得到了开发。
金叶敏老师:本节课精心设计了很多方便学生操作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接着老师又顺势循循善诱的逐层提出问题,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使学生透过变化多端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规律。
整节课环环相扣,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学到了知识。
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董敏华老师:本节课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
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
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
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
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的乐趣。
在内
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
多。
切合实际,值得借鉴。
陆茜老师: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设计层层递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
实际教学中。
通过实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态自然亲切,富有激情。
育星教育网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