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导论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基础《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确立了辨证诊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个方面(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病、症、证的概念(懂得区分)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相互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正气——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及适应环境与抗病、康复能力。
中医骨伤科内治法
• 以上治法有一定的规律。 • 如:治疗骨折,初期以消淤活血、理气止
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 气养血、强筋壮骨为主。 • 骨折气血损伤较轻,淤肿、疼痛不严重 者,往 往在初期就用接骨续筋法,配合 活血化淤之药。 • 挫扭伤筋的治疗,初期也宜消淤活血、 利水退肿,中期则用和营续筋法,后期以 舒筋活络为主。
治疗方法
原则: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
医患合作。 方法:药物、手法、固定、练功。
1
第一节 药物
• 机体的外伤,可导致内在气血、营卫、 脏腑功能失调。
• 治疗损伤,必须从机体的整体观念 出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分类:
•
1.内治法•ຫໍສະໝຸດ 2.外治法2一.内治法
• (一)骨伤内治法 • 1.损伤三期辩证治法 • 2.损伤部位辨证治法 • (二)骨病内治法
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 减而未止,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 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 法为基础。
5
• 后期: • 为损伤7周以后, • 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
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 即:”补”法; • 如筋肌拘挛,风寒湿痹,关节屈伸不利者则予 以温经散寒、舒筋活络,即”舒”法。 • 三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 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
3
1.损伤三期辩证治法
• 初期: • 一般在伤后1~2周内, • 由于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
瘀为主,即采用“下法”或“消法”; • 若瘀血不消,郁而化热,或邪毒入侵,
或迫血妄行,可用“清法”; • 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法”。
4
• 中期: • 损伤后3~6周. • 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是一种临床医学治疗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核心思想是以辨证为基础,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辨证,即辨别疾病的特点、病因及表现,通过观察、询问、望闻问切等方式来获取与疾病有关的信息,进而辨证疾病的类型和病情。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辨治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核心内容。
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在整体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同时,辨证论治也注重个体差异,认为同一疾病不同患者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
辨证论治的具体步骤包括四个方面:
1. 回顾病史: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收集疾病发展的过程,为后续的辨证提供线索。
2. 观察症状: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如面色、舌苔、脉象等,分析身体的表现,找出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3. 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形态、姿态、便便等,闻其气味,询问患者的症状和感受,以及切诊(通过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情况),全面了解患者的状况。
4. 辩证施治:根据对疾病的全面辨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进行治疗,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总而言之,辨证论治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方法,其旨在通过全面的辨证过程,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从而采用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它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差异,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基础理论
(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制约关系:
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阴,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火克金: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 金克木: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
木克土: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土克水: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 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致于虚损,又因 有他脏的制约而不致于过亢。
火曰炎上
炎 热、 光 明、 向 上、 升 腾。
土爰稼穑
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
“土载四行”
稼
生化、承载、
受纳
穑
金曰从革
肃杀、清洁
收敛、沉降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 寒凉、闭藏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向上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肃杀、清洁、收敛、沉降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4.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外 侧 手 足 三 阳 经 手 足 三 阴 经
阳
表
上
左
腰 背
背
胸
六 腑
心 肺
阴
内
下
右
内 侧
胸 腹
腰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第一节
阴阳学说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八纲辨证
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通过四诊,掌握了辩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八类不同的征候,称为八纲辨证。
疾病的表现尽管是极其复杂的,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加以归纳。
如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浅深可分为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可分为实证与虚证。
这样,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
其中,阴阳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属阴,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在诊断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挚领的作用。
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
无论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等科,无不应用八纲来归纳概括。
在八纲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气血津液辨证;结合温病的病变特点,则分支出卫气营血辨证等等。
任何一种辨证,都离不开八纲,所以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
八纲辨证并不意味着把各种证候截然划分为八个区域,它们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
如表里与寒热虚实相联系,寒热与虚实表里相联系,虚实又与寒热表里相联系。
由于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而是经常会出现表里、寒热、虚实交织在一起的夹杂情况,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阴证、阳证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疾病可以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又可以从阴转阳,从阳转阴,因此,进行八纲辨证,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各类证候的特点,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才能正确而全面认识疾病,诊断疾病。
中医理论基础(白话文1)
中医学基础总论中医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脏吕、组织或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因而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以维持其生活活动上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中心,配以六脏,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作用而实现的。
双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一个统一整体。
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的统一。
一体某一局部区域内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
由于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如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疗局部的病变,也必须从整体出发,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
季节气侯对人体的影响: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温;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因此,春温、夏热、长夏温、秋燥、冬寒,就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
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人体也毫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
同样的情况,四时的脉象也相应的变化。
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生理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 (一) 肝与胆 • 肝的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 胆相表里。 • 1、主疏泄:包括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调理冲 任等。 • 2、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以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根据人体不同生理状态改变血流量。
• 3、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筋膜和爪甲,有赖肝血滋养,才 能强健有力,运动自如、坚韧。“爪为筋之余”。 • 4、开窍于目。肝的病变易从目上反映出来;目能视物有赖 肝气疏泄和肝血濡养。 • 胆的功能:①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 • ②主决断。指控制自己意识和动作,判断准确。
• 胃的功能 • 1、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接受饮食水谷,并进行消化后, 下传小肠,故胃称为“水谷之海”。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 的功能称为“胃气”。“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 气则死。” • 2、主降。胃气主降,保证饮食水谷不断下传和消化吸收。 降指的是降浊。 • 脾胃对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很重要,故称为“后天之本,气血 生化之源。” •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降浊,脾升清,共同完成对饮食物 的消化吸收。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 病的基本法则。 •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 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 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 肾与膀胱 • 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 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膀胱相表里。 • 1.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 活动的基本物质。“人始生,先成精”。人的生、长、壮、 老,已与肾精密切相关,齿、发、骨是观察肾精盛衰的标志。
中医基础理论(精简)
象之涵义有二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1.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生长发育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2)主水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脾胃 水谷
脾 津液
肺 肃降
升清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
肾
降浊
膀胱
尿
第四节 经络 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金元四大家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主呼吸之气
肺主气
主一身之气
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气的生成(宗气)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2)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
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保持呼吸道洁净。
宣 发
肺气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一)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象等,都属症的概念。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其表现的是疾病的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
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机不尽相同,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二)证的基本概念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黄,舌淡红苔白,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证的证候表现。
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
其一,证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故感受同一病邪,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
即便同一病证,由于个体反应性差异,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其二,证的时相性。
同一疾病,由于所处于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而证也不同,如积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阶段,证会发生变化。
其三,证的空间性。
如感冒,与不同地域的气候有关,形成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湿感冒证等。
其四,证的动态性。
由于疾病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可不断发生变化,故证在疾病过程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证的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中医学 基础理论
43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气虚证---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气陷证---气虚表现及脏器下垂并见 气脱证---气随血脱或阳气虚脱而神志昏迷 气滞证---局部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 气闭证---邪气闭阻脑、脏器、官窍而神志昏迷
5
藏象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五脏总的生理功能:化生和储藏精气 三、心肝脾肺肾各自功能 四、六腑总的生理功能:传化物 五、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6
经络
一、十二经脉名称 二、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三、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四、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五、任督二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7
病因病机
一、病因、六淫的概念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三、病机的概念 四、邪正盛衰及虚实变化 五、阴阳失调: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
• 疼痛的部位:头痛---头项太阳经,川芎 前额眉棱阳明经,白芷 两侧少阳经,柴胡 颠顶厥阴经,吴萸 头痛连齿少阴经,细辛
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背痛、周身痛 四肢痛---风痹、寒痹、湿痹 、热痹
26
4.问头身胸腹
• 头晕---痰湿、肝阳、瘀血、精气血亏虚 • 胸闷---心、肺气机不畅,虚证、实证 • 心悸---心悸及怔忡的鉴别 • 胁胀---肝胆病变 • 脘痞---食滞、湿困、饮停;脾气虚、胃阴亏
• 皮肤的颜色及光泽两方面 • 常色:明润含蓄,我国人民红黄隐隐 • 主色及客色 • 病色:晦暗暴露,无光泽
11
五色主病
• 青色-肝:寒、痛、瘀血、惊风 • 赤色-心:热、戴阳证(面色时红时白,
中医辨证论治的哲学基础
子 《 道德Biblioteka 经》 。汉 语 “ ” 的概 念有 三 :一 是 物 ) 气
质概念 的 “ ” 气 ,如雾气 、蒸 气 ;二是 文 化 概念 的
“ ,如气 氛 、气 势 ;三 是哲学 概念 的 “ ” 气” 气 ,即 本 文所讨论 的 “ ” 气 。中国古代哲 学所 指 的 “ ” 气 ,
其本 质是事 物 的相 互作用 及其作 用方式 。
和” 之气 ,即表 现为事 物运动 发展 的和谐状态 。
五行是 “ ” 的 五 种 运 动 形 式 ,气 的 运 动 , 气 从整 体 而 言 不 外 乎 升 降 出入 ,升 者 为 火 ,降 者 为
水 ,出者为木 ,人者 为金 。火与水相 对 ,木 与金相 对 ,两 对阴 阳加上 中央土 ,即为五行 。土是 火 、水 与木 、金 两 对 阴 阳相 互 作 用 的 冲和 状 态 ,化 生 万 物 ,长养 万物 ,并协 调升降 出入的 阴阳关系 。因此 张介宾说 : “ 行 即 阴阳之 质 ,阴 阳即 五行 之 气 , 五 气 非质不立 ,质非 气不行 ,行 也者 ,所 以行 阴阳之 气也 ” 。
修 回 日期 :2 1— 0— 1 00 5 3
作 者 简 介 :吴 永 贵 (9 8~) 15 ,男 ,云 南 建 水 人 ,副教 授 。研 究 方 向 :中 医基 础 理 论 。
4
第3 期
吴 永 贵 ,等 : 中医 辨 证 论 治 的 哲 学 基 础
五行 的关 系 ,为我们 描绘 了世 上万 事万 物产 生和 发
第 3 第 3期 3卷
21 0 0年 6月
云南 中 医学 院 学 报
J u a fYu n n Unvri fT a io a hn s dcn o r lo n a iest o rdt n lC ie eMe iie n y i
辩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
辩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辩证施治是中医药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探讨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明确疾病的本质、病情的动态变化及其不同阶段的特征,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下:一、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通过辨别病情,分析疾病的特点,明确病机,以下单病证为导向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辩证施治不是泛泛而论,而是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因体质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二、辨证施治各得其所。
辩证施治强调针对病因、病机、证候,因人而异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根据疾病的不同,治疗的方式也不同,有些情况下需要运用寒凉性药物,有些则需要温中祛寒的药材,有时候需要采用补虚益气的方剂,有时需要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等等。
因此,在开方之前一定要明确病性,以便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三、以标本齐治。
辨证施治强调综合治疗,善于寻找病因和病机,以根据治疗标本控制病情。
如对于某些外感感冒等急性疾病,采用中药治疗时除采用外用药以外,还应采用内服药协同作用,以达到标本齐治的效果。
四、以病为中心,以人为本。
辨证施治强调根据病人身体特点,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比如老年人具有脏腑功能退化、气血虚弱、基础代谢低下等特点,一般药用量大小、频率、治疗疗程等都需进行个性化调整。
五、以阴阳调理为基础。
辨证施治中阴阳平衡是治疗的基础。
阴阳失衡是很多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治疗时应及时调整,使阴阳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以治疗疾病。
六、中药药性施治。
中药药性施治是辨证施治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药药性包括寒、凉、平、温、热等属性,根据各性质相应药物的功效特性,合理运用中药药性进行治疗。
总之,辩证施治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药学独具特色的一面。
辨证施治要素包括辨证论治、辨证施治各得其所、标本齐治、以病为中心、以阴阳调理为基础和中药药性施治,不同的治疗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答案][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秋《中医基础理论Z》平时作业1
1.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哪一部著作的成书() [答案:A]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难经》D.《脉经》E.《诸病源候论》2.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的著作是()[答案:B]A.《黄帝八十一难经》B.《伤寒杂病论》C.《小儿药证直诀》D.《诸病源候论》E.《温病条辨》3.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答案:D]A.《黄帝八十一难经》B.《伤寒杂病论》C.《小儿药证直诀》D.《诸病源候论》E.《温病条辨》4.不属于“金元四大家”的医家是()[答案:E]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震亨E.张元素5.被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答案:D]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震亨E.张元素6.被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答案:B]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震亨E.张元素7.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答案:D]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8.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答案:E]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C.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E.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9.有机整体的“中心”是()[答案:C]B.心C.五脏D.经络E.脏腑10.有机整体的“主宰”是()[答案:B]A.脑B.心C.五脏D.经络E.肾11.《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善病洞泄寒中”的季节是()[答案:C]A.春季B.夏季C.长夏D.秋季E.冬季12.《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善病风疟”的季节是()[答案:D]A.春季B.夏季C.长夏D.秋季E.冬季1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病情随昼夜时间节律而变化,其病“安”的时间是()[答案:B]B.昼C.夕D.前夜E.后夜14.中医学“证”的概念是()[答案:D]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15.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答案:C]A.水痘B.麻疹C.风寒感冒D.头痛E.恶寒16.下列表述中属于症的是()[答案:E]A.肺痈B.消渴C.肝阳上亢D.心血亏虚E.恶寒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答案:B]B.水与火C.上与下D.内与外E.动与静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升降的道路是() [答案:E]A.寒与热B.水与火C.上与下D.内与外E.左与右19.属于阳的事物或现象是()[答案:D]A.下降B.静止C.涩脉D.洪脉E.面色晦暗20.昼夜分阴阳,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答案:B]A.前半夜B.下午C.上午D.中午E.后半夜21.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体现在下述哪个方面() [答案:E]B.互根互用C.互为消长D.平衡协调E.互相转化22.“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阴阳之间什么关系的正常()[答案:B]A.阴阳对立与制约B.阴阳制约与消长C.阴阳互根与平衡D.阴阳消长与平衡E.阴阳消长与转化23.“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反映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 [答案:A]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互为消长D.平衡协调E.互相转化24.“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 [答案:E]A.阴阳对立B.阴阳互根C.阴阳平衡D.阴阳转化E.阴阳制约25.“阴胜则阳病”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答案:A]B.互根互用C.互为消长D.平衡协调E.互相转化26.“热者寒之”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答案:A]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互为消长D.平衡协调E.互相转化27.“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 [答案:B]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互为消长D.平衡协调E.互相转化28.阴中求阳”的理论依据是()[答案:B]A.相互转化B.互根互用C.相互消长D.对立制约E.动态平衡29.“无阳则阴无以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答案:B]B.阴阳互根C.阴阳对立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30.“阴损及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答案:B]A.阴阳制约B.阴阳互根C.阴阳对立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31.“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指()[答案:C]A.阴阳平衡关系的破坏B.阴阳对立关系的破坏C.阴阳互根关系的破坏D.阴阳消长关系的破坏E.阴阳转化关系的破坏32.冬至到夏至的阴阳变化为()[答案:E]A.阴阳转化B.阴长阳消C.阴阳均长D.阴阳均消E.阴消阳长33.“寒极生热”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答案:E]B.阴阳互根C.阴阳对立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34.“重阴必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答案:E]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C.阴阳对立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35.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答案:C]A.寒极生热B.阴损及阳C.寒者热之D.重阴必阳E.阴中求阳36.可用阴阳互根互用解释的是()[答案:E]A.寒极生热B.阴病治阳C.寒者热之D.重阴必阳E.阴中求阳37.可用阴阳相互转化解释的是()[答案:A]A.寒极生热B.阴损及阳C.寒者热之D.阴病治阳E.阴中求阳38.《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分阴阳,肺的阴阳属性是() [答案:B]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39.《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分阴阳,脾的阴阳属性是() [答案:E]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40.下列除哪项外,都体现了阴阳的互根关系()[答案:D]A.阴在内,阳之守也B.孤阴不生,独阳不长C.阳在外,阴之使也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41.导致实热证的阴阳失调是()[答案:A]B.阳偏衰C.阴偏胜D.阴偏衰E.阴胜则阳病42.引起虚寒证的阴阳失调是()[答案:B]A.阳偏胜B.阳偏衰C.阴偏胜D.阴偏衰E.阴胜则阳病43.阴液不足,日久不愈,影响阳气化生,引起阳也不足的病理变化称为() [答案:D]A.阴偏衰B.阳偏衰C.阳损及阴D.阴损及阳E.阴阳互损44.“热者寒之”适用于下述哪项病证()[答案:A]A.阳偏胜B.阳偏衰C.阴偏胜D.阴偏衰E.阴阳两虚45.适用于阴偏衰的治疗方法是()[答案:A]B.阴病治阳C.阴中求阳D.阳病治阳E.阴病治阴46.“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答案:B]A.阴虚B.阳虚C.阴胜D.阳胜E.阴阳两虚47.“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 [答案:B]A.阴虚B.阳虚C.阴胜D.阳胜E.阴阳两虚48.补阴时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方法称为() [答案:B]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D.阳病治阴E.阴阳双补4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答案:A]B.阳病治阴C.热者寒之D.寒者热之E.阳中求阴50.属于阳的味是()[答案:C]A.酸、苦、咸B.辛、苦、咸C.辛、甘、淡D.甘、淡、涩E.甘、苦、淡51.五行中具有“稼穑”特性的是() [答案:C]A.木B.火C.土D.金E.水52.五行中“木”的特性是()[答案:D]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53.下列事物属于五行之“火”的是() [答案:D]A.宫音B.角音C.商音D.征音E.羽音54.下列事物属于五行之“金”的是()[答案:E]A.青B.黄C.赤D.黑E.白55.下列事物属于五行之“水”的是()[答案:D]A.生B.收C.长D.藏E.化56.“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什么关系() [答案:C]A.相生关系B.相克关系C.制化关系D.相乘关系E.相侮关系57.肺病及肝的五行传变是()[答案:B]B.相乘C.子病犯母D.相侮E.相克58.肺病及肾的五行传变是() [答案:A]A.母病及子B.相乘C.子病犯母D.相侮E.相克59.肺病及脾的五行传变是() [答案:C]A.母病及子B.相乘C.子病犯母D.相侮E.相克60.肺病及心的五行传变是() [答案:D]A.母病及子B.相乘C.子病犯母D.相侮E.相克61.“木火刑金”属于() [答案:D]B.相乘传变C.子病犯母D.相侮传变E.制化传变62.属于“五行相乘”的脏病传变是() [答案:C]A.心病及脾B.心病及肾C.心病及肺D.心病及肝E.肝病及心63.属于“五行相侮”的脏病传变是() [答案:B]A.心病及脾B.心病及肾C.心病及肺D.心病及肝E.脾病及心64.属于“母病及子”的脏病传变是() [答案:A]A.心病及脾B.心病及肾C.心病及肺D.心病及肝E.肾病及心65.属于“子病犯母”的脏病传变是() [答案:D]B.心病及肾C.心病及肺D.心病及肝E.肝病及肺66.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答案:B]A.泻南补北B.益火补土C.抑木扶土D.培土制水E.佐金平木67.下述哪项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 [答案:C]A.金水相生B.益火补土C.抑木扶土D.滋水涵木E.培土生金68.五志相胜,怒胜()[答案:B]A.喜B.思C.悲D.恐E.惊69.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答案:C]A.受盛化物B.实而不满C.贮藏精气D.泻而不藏E.传化水谷70.区分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最主要的依据是() [答案:E]A.分布部位B.解剖形态C.阴阳属性D.五行属性E.功能特点71.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答案:E]A.化生精气B.满而不实C.贮藏精气D.藏而不泻E.传化水谷72.奇恒之府的特点是()[答案:D]A.形态空腔,化生精气B.贮藏精气,满而不实C.形态空腔,泻而不藏D.形态空腔,贮藏精气E.形态空腔,传化水谷。
中医临床辨证方法
中医临床辨证方法1.《黄帝内经》从《黄帝内经》对病、脉、症的全面认识和论述,到《伤寒论》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从理论到临床的两次里程碑式的跨越。
辨证论治是当代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和发展。
证与症,古通。
在《内经》时代没有明确提出证的概念,仲景《伤寒论》对证的提出是对中医理论的一个创新。
《黄帝内经》记载了很多病,集中国古代医学成果之大成,天人相应思想,人体生理病理机制,脏象经络理论,提出了治法、方药。
但详于理论重于针刺,而略于方药,《内经》中只有十二方(不包括《素问遗篇》中的小金丹方)。
《内经》的辨证方法前已论述。
2.《伤寒论》辨病脉证及六经辨证至汉代《伤寒论》,融会贯通了《内经》理论,将因于寒邪致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疾病著《伤寒论》,理论联系实际,成为中医临床实践的经典巨著。
仲景的中心思想是基于六气,六经理论的辨病脉证并治。
后世医家理解不同,发挥成辨六病,辨六经等。
有的以论证治,有的以方类证,有的以气化论经,有的则以方证分类而论,如黄煌先生所说:“一本有一本的伤寒,各家有各家的仲景”,形成了后世《伤寒论》书目达千余种之多,成为“伤寒论发挥学”。
六经辨证则成为当代学者研究《伤寒论》的主流认识,并形之于全国统编教材,应该说,六经辨证也是“伤寒论发挥学”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指导临床,为当代医家归纳。
六经辨证方法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侯,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证(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两大类。
六经的常见证侯有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3.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内经》已有八纲的论述。
张仲景在《伤寒论》,循《内经》之理,用之于临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其理论论述中已完美成熟,融会贯通,并创半里半表。
明·张介宾对八纲做了全面论述,《景岳全书》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以二纲统六变,作为辨证的纲领。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辨证和论治的含义及其关系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辨证的关键是辨,辨证的过程是对疾病的病理变化作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分析并找出病变的主要矛盾。
所谓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合而言之,辨证论治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出证候,并以证为据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付诸实施的过程。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的哲学基础
中医辨证论治的哲学基础
吴永贵;戴翥;罗艳秋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3)003
【摘要】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哲学基础是气、阴阳、五行、道法自然和中庸思想.辨证论治的本质是治人以治病,把握患病机体的整体反应状态进行调节和治疗,充分发挥机体自我治愈疾病的能力,"不治而治",治人而病自愈.
【总页数】3页(P4-6)
【作者】吴永贵;戴翥;罗艳秋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浅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其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J], 王鹏伟
2.广州地区部分群众中医饮食调理的常见误区浅析——兼论提高中医哲学基础认知度的重要性 [J], 老膺荣;汤湘江;温丽群
3.广州地区部分群众中医饮食调理的常见误区浅析——兼论提高中医哲学基础认知度的重要性 [J], 老膺荣;汤湘江;温丽群
4.学《黄帝内经》辨证论治——浅谈“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 [J], 岳代锐;廖庆波
5.创新辨证论治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J], 陈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候,临床表现具有热、赤(黄)、稠的特点
1、 实热证
临床表现具有以下特点:
阳热炎上:发热喜冷、燥烦不宁
热盛动血:出血、斑点、舌红、脉数
热盛伤津:口渴喜饮、尿外赤、善干燥,苔黄燥。
治则:见前
2、 虚热证
主证:低热不退,精神短少,渐热盗汗,粪干尿少、口色泼
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
治则:滋阴降火
代表方:方味地黄汤
1、 鼻形:鼻浮面肿、触压不痛、扣打呈鼓音——骨取症 2、 鼻翼:开张煽动示热;声如抽锯口色青紫,示病危。 3、 鼻液 (1)白色清涕:风寒束肺 (2)黄色浓涕:风热犯肺 (3)脓涕腥臭:肺痈、肺败(脓性支气管炎)(肺坏疽) (4)铁锈色鼻液:肺黄(大叶性肺炎) 4、鼻汗 (1)无汗 1、干热;热证;2、干而不热:脾胃阴虚、脾虚泄泻、脾虚 不磨、宿草 (2)干燥龟裂或冷:热极伤津、病重、百叶肝 (3)多汗:热、寒湿。 (4)不均或时有时无:感冒 5、鼻流异物 (1)鼻回饮水:草噎或咽喉肿痛 (2)鼻回粪水:胃破 (3)鼻回血水、喘:罗隔伤 (4)鼻血鲜红有泡沫:肺出血 (5)鼻血暗红无泡沫(多一侧):鼻出血
二、寒热辩证 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反映机体阴阳盛衰,阴盛或阳衰为寒证, 反之为热证。 辨别辨别的寒热是决定用寒凉药或温热药的重要依据。
(1) 寒证 元》“夫寒者,冷也,阴胜其阳也” 素问》“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故寒证具冷、白、稀的特点。
1、 寒实证:多为寒邪直中焦 主证:鼻寒耳冷,腹痛起卧,泄泻、口色清白、口津滑利。舌苔芨白,脉 象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 代表方:理中汤。榆皮散
(十)望粪尿
干硬:实热,阴虚,结
粪
清稀不臭:湿热泄泻,痢疾
稀时间少,毛焦,色白,瘦,食可,要
血便(近血,远血)
短斥,实热,
清长频:虚寒,
排尿不畅痛:湿热蕴结膀胱
尿闭:结石,膀胱麻癖, 脊髓损伤,--肌痉挛
尿先禁: 脊髓损伤,t;”凡查兽病,先以色脉为主”
<辨舌指南>辨舌可以辨五脏之虚实,视而不见舌苔可以观云淫之深
第2篇 辨证论治基础 辨证论治就是运用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理等基础理论对病畜表 现出的症状和病情进行综合分析,以辨别证型,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治疗 措施的过程. 简言之:辨别证型,提出治则.
第6章 诊法 中兽医诊法主要望闻问切四种,简称四诊.因各有其独特作用,但又密 切相关,必须有机结合、综合分析,叫四诊合参。 《丹溪心法》:“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 内。盖以诸内必形其外。”
(1) 方法和部位 内应脏腑 舌-心,小肠 唇-脾胃
左金关-肝胆
----------肾膀胱, 卧蚕
右玉户 -肺大肠
舌尖- 心 舌中-脾 舌根-肾 左-肝 右-肺
牛舌下静脉 尖部-上焦 中部-中焦 根部-下焦
(2) 口色
白色 虚寒 黄色:湿
病色
赤色:热
青色:寒痛,风血痢
黑色:病情危重,
苔色
(3) 舌苔 白,寒
特点:快 主证:寒
数脉
特点:快 主证:热
虚 实 强弱
3易脉(怪脉):主病危 共性:大小不等,快慢不一,节律全无,散乱无序,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
二触诊 感湿度,温度,肿胀疼痛 <一>凉热:手体温计.半导体点温度计 正常体温:马骡 牛马 水牛 猪羊 猫兔 犬,禽 发热程度,微热,中等热,高热,超高热 热型类型,:稽留热,弛张热,间隔热, 凉热除了体温外,应注意耳温,角温及四肢温度, 总偏高多实热功当量,偏低多虚寒,冰凉则为阳气衰败,不均或时冷时热,
如热在内,同时外有疮肿,宜清热解毒,如:黄连解毒汤 如热在血液,宜清热凉血,如:犀角地黄汤 如热在肠道,宜清热攻下,如:大承气汤 如热与湿同至,宜清热燥湿,如:白头翁汤,郁金散
如暑热季节受热,宜清热解暑,如香蒿散 3、里虚 在虚证中介绍 4、里实证 在实证中介绍
5、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表里相同 表里同病 表里出入 表证入里:病较重 里证出表:病退 表里参杂 表里俱寒、表里俱热 表里俱虚、表里俱实 治则 表里同治 急则救里 半表半里:寒热往来,脉弦,口色泼红而干,治则:解表里(柴胡汤) 先表后里
反刍 减少:脾胃或全身急疾病
停止:病情危重
(七)望驱干
注意食胀,气胀,骨折,脊髓损伤,风润,破伤风,闪伤
(八)望四肢
注意脉搏,攒痛,负重和运步姿势
(九)望二阴
1肛门:松驰,腹出,瘙痒,突出,胬责,
2阴户:分泌物及其色其味,浮肿,内陷脱出(恶露不尽)
3睾丸:对称,肿胀,4阴英勇献身:阳萎,垂缕不收,结石
黄:热 灰黑:湿重,病重, (4) 舌形 1. 洗白胖大: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2. 赤口肿胀:热毒之盟 3. 瘦\\洗白:气血不足; 4. 偏,不灵,风病变 (5) 舌苔 1痿软,气血淤积,阴舌至极 2强硬,热胜,木舌,风证,外伤 3震颤:风 4歪斜:风病危 5伸缩:无力示气虚,不灵且垂于外示病危 (6) 口津 1干燥,津方, 2滑利:水湿内行:寒湿:清稀
三 问疾病来源及疫病流行 四 问即往病史,预防驱虫,配种繁殖
第4节 切诊 <疗>切而知谓之巧 一脉诊.
(1) 部位及方法 马诊双凫脉管炎(颈基部的颈总动脉)或颌外动脉 牛骆驼诊尾中动脉管 猪羊犬诊股动脉, 内应脏腑 左上中下三部 应心肝肾
右风气命三关 应肺脾命 诊脉管三种指力:浮(举)世无双 中(寻) 沉(按) 三部九候:三部九候各用三种指力,内应九种证候
(2) 里证 《之》“夫里者,一身之内也,诸内为里,五脏亦然” 里证病位主要在脏腑,气血、骨髓 A里证成因:外邪入里,直中、饮食、情志 B 里证特点: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
里证分类:寒热虚实,——脏腑——气血津液 1、 里寒证 主证:形寒肢冷,耳鼻俱凉,尿液清长,粪便稀溏,口津滑利,口 色洁白,舌苔白滑,脉沉迟。 注意:里寒证多有不同程度的阳虚 治则:温里散寒 代表方:理中汤 2、 里热证 主证:发热、口渴、尿 赤、粪干、口色红燥、苔黄干,脉洪数 治则:如热在肺胃,心肝等宜清热泻火,如:白虎汤
根据外邪性质和正邪盛衰又将表证分为寒热虚实四类。但临床上 以表寒、表热为要,表证常挟风。
(1) 表寒证:风寒在表 主证:发热轻恶寒重,苔 白脉浮紧,坚毛,颤抖,无汗鼻塞,遇 汗加剧。 治则: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败毒散:麻黄汤
(2) 表热证:风热在表,流感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脉浮数,中渴易汗,舌红,重则 咽痛,咳嗽,猛进有关节疼痛,食欲减少。 治则:辛凉解表(柴胡注射液)
湿热:粘腻(牵少) 3垂涎:胃,中机 中毒 热性病舌质红,苔黄干,寒性病,舌质__苔白,口津滑利,. 实:舌坚___ 虚:舌—嫩软绵 表:苔由白变黄,由薄变厚,由润变干, 湿热:舌红苔黄腻
第二节:问诊(问而知之谓之圣) 一,闻声音:主要用于听诊器 二,嗅气味 气味恶臭难闻,多实证热证,湿热症
气味不显或洗酸,多虚证,寒证 第三节,问诊 <元>问而知谓之工 态度和谒,有的放矢, 一 问发病情况及治疗经过 二问饲养管理及使役,
4.气肿:肌肉丰满处,捻发音。
5、血肿:按之软而波动,刺破流血。
(三)胸腹
注意:气食水,结粪、胸部及剑状软骨 的敏感性
(四)淋巴结
(五)直肠检查
第7章 辩证
1、 掌握辩证的含义 2、 熟悉常用辩证方法及相互关系 1. 八纲辨证(八证辨证)为辨证总纲 2. 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 3. 气血津液辨证为脏腑辨证的补充 4. 症状辨证为八诊八纲等的综合运用(内科) 5.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各有特点
多外感或半表半里证
(二)肿胀
1 黄肿
气壮血瘀
解毒凝聚
皮肉之间
阳,红肿热痛,刺流黄水(先血水)实热
阴,红肿,硬凉,无痛,虚寒
2痈肿:火毒所致,瘀血所留.阳滞经络,发于肌肉之间.
局部高肿,灼热剧痛为阳证;漫肿平塌,肿硬、热痛不置阴证;按之坚硬
脓为成熟;边硬功夫顶软有波动感,脓已成熟。
3.水肿:多行于胸前,腹下、四肢、指压留痕(抽)
八纲间的相互关系——相兼、转化、夹杂、真假
1、 表里 用以辨别病位的深浅和新病势的趋向。表里是相对概念,但不能 以病变的解剖部位划分,而应以症候特点以区别,如:皮肤上的疮黄仲 毒,多为脏腑病变的外在表现,应属里证。
(1) 表证 《之》“夫表者,一身之外也,皮肤为表”
1. 特点: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2.主证:发热、恶寒、苔薄、脉浮 3.治则:发汗解表
(2) 脉象 1. 平脉 2. 春弦 夏洪,秋毛,冬石频率与心跳一至 马骡三至(30-45)牛四至(40-60) 猪羊五-六至(60-80) 2反刍-病脉
特点:浮在浅表,轻按即可,重按不显
浮脉
静脉 深浅
浮而数主表热 主证:表证
浮而紧主表寒
沉脉
特点:轻按不到,沉取始得 主证:里证(分虚实寒热)
快慢
迟脉:
第1节 望诊 望诊,即视觉观察神、色、形、态、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变化以而 获得有关病性的一种方法。“望而知之谓之神” 1、 整体望诊
(1) 望神:神即精神及神气,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故多称精 神。是身体状况的重要标志。
望神:主要观察形态动静(反应)、耳目反应、叫声喘息等。 神的形态:得神、失神、假神、异常(邪入阳、邪入阴)
(3) 寒热鉴别
寒热喜恶、T、粪、尿、饮水、色、脉、苔
(4)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热真假
(2) 望形 肥多实热,瘦多虚寒 望眼,看其颜色、肿胀、眵泪、翳膜、闪骨、反应等。 1、 颜色 (1)变白:血虚(寄生虫、久病、失血等) (2)变红紫:热。 (3)变黄:黄疸(阳黄、阴黄) 2、闭目无神:过劳、病重 3、肿胀、翳膜、流泪生眵:肝热 4、闪骨外突,兼见肢体僵直—破伤风
5、闪骨淤红肿胀——胬肉翻睛(心肝热盛) 6、眼干视物不清、夜盲:肝血虚(VA↓) 7、瞳孔突然散大、发灰乏光:肾水飞溅示中毒或病危。 (二)望耳 1、两耳下垂:肾气亏虚 2、两耳竖立强直——破伤风 3、疮肿、疥痫等 (三)望鼻 牛鼻镜、猪吻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