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坐标曲线题
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课件-坐标曲线题
(2)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其他质量变化曲线
图象
分析
化学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质量及密闭反应体系中 物质的总质量、不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某种元 素。的总质量等都不发生改变 ,其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坐标曲线题专题复习
图象
分析
固体完全反应转化为气体,剩余固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如一定质量的碳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碳酸钙与稀盐酸完全反应等。
入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其中氯化钙的水溶液呈中性,以下说
法正确的是
(B )
A.ab段代表碳酸钠与氯化钙发生反应 B.M点表示的溶液中阳离子有Na+和Ca2+ C.ac段表示的溶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先增加后减少 D.d点处的溶液遇无色酚酞不变色
坐标曲线题专题复习
类型 2 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相关的变化曲线
反应情况 金属过量
图像特点
图像分析
酸一定量,金属过量时,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酸的
质量决定,产生的H2质量相等;金属活动性越强,反 应所需时间 越短 ,拐点出现越早
分别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加入镁、铝、铁、 锌至过量,反应开始时,生成氢气的质量:m(H2)=金 属的化合价×金属的质量÷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生成
坐标曲线题专题复习
第2课时
坐标曲线题专题复习
类型 4 与溶液相关的变化曲线
(1)物质溶解时的的变化曲线(溶解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
考向
图象
分析
在一定温 度下,向 一定量的 溶剂里不 断加入某 种溶质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和
溶质质量分数随着溶质的溶解 不断 增大 ,当溶液达到饱和
状态时,溶质质量和溶质质量 分数不再 改变 .
备战新疆中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一坐标曲线类课件
析出情况
各个量变 化情况
无晶体析出
有晶体析出
溶液 质量
不变 减小
溶质 质量
不变 减小
溶剂 质量
不变 不变
溶质质 量分数
不变 减小
然后再比较大小。
6.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结晶或提纯的方法 例如,如果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和C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较纯的A物 质。 点拨:A曲线为陡升型,B曲线为缓升型,C曲线为下降型。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 和C物质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B中混有少量A物质,采用蒸发溶剂法。
溶液呈碱性;随着酸的加入,pH逐渐变
小,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
=7,此时溶液呈中性;随着酸继续加
入,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酸性
(2)酸碱溶液的稀释 命题角度
稀释 碱溶液
图象
稀释 酸溶液
点拨 稀释碱溶液时,由于碱溶液的pH>7, 而水的pH=7,随着水的质量的增加,
pH不断减小,但不会小于或等于7 稀释酸溶液时,由于酸溶液的pH<7, 而水的pH=7,随着水的质量的增加,
6.(202X·菏泽中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的是(C ) A.①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盐酸 B.②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C.③在密闭容器中用足量红磷测定空气中 氧气的含量 D.④向一定质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 入氧化钙
7.(202X·威海中考)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D ) A.t1 ℃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B.t1 ℃时,15 g甲加入50 g水,充分溶解得到65 g溶液 C.将t2 ℃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D.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2019年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专题——坐标图象题(解析版)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坐标图象题坐标曲线信息题的解题思路为:(1)明确图象中纵坐标、横坐标所标示的物理量;(2)注意坐标轴上最小格的数;(3)明确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及过程;(4)分析图象变化的特点,确定特殊点和特殊线段;(5)读出图象中纵坐标、横坐标所标示的物理量的值.类型一光学相关曲线题(v-u图象)1.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正立、缩小的实像C.当u=20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4cm处移动到12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D 解析:由图知,当物距为16cm时,像距也为16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16cm,则f=8cm,故A错误;f=8cm,2f=16cm,当u=12cm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当u=20cm时,此时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4cm处移动到12cm处的过程中,即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所以像逐渐变大,故D正确.2.小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出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从图中可知,小明所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0 cm.当物距为50cm时,成倒立、缩小(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解析:由图知,当物距等于20cm时,像距也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也为2倍焦距,像距等于物距,所以20cm=2f,则f=10cm.如果把物体放到距凸透镜50cm处,50cm>2f,因此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类型二热学坐标曲线题(T-t图象)3.如图甲所示,是小宇设计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乙.(1)水的沸点是98 ℃.(2)实验时大气压小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3)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提出一条可行的措施减少水的质量.解析:(1)由图可知,水在98℃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水的沸点为98℃;(2)水的沸点是9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所以当时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3)为减少加热时间,可以给烧杯加盖或适当减少水的质量或适当提高水的初温.4.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同为2kg的物质甲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甲物质10min吸收的热量为 2.52×105 J.[c水=4.2×103J/(kg·℃]解析: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相同的物质甲和水加热,由图象可知,水温度升高60℃需要20min,物质甲温度升高60℃需要10min.因为物质吸收的热量和时间成正比,所以,质量相同的物质甲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吸收的热量关系为:Q水吸=2Q甲吸.由Q吸=cmΔt 得c水=2c甲.又因为c水=4.2×103J/(kg·℃),所以c甲=c水=2.1×103J/(kg·℃),甲物质10min升高了60℃,Q甲吸=c甲m甲Δt甲=2.1×103J/(kg·℃)×2kg×60℃=2.52×105J.5.如图甲,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该物质的沸点为217.9℃).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1)该物质的熔点是80 ℃.(2)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CD段的比热容.(3)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加热20min后继续加热,被研究物质的温度却不再升高,这是因为水已经到达沸点,开始沸腾,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升高.解析:(1)由图乙可知,BC段是该物质的熔化过程,对应的温度就是该物质的熔点为80℃;(2)由图乙可知,该物质在AB段升温比CD段快,说明CD段的比热容比AB段大;(3)由甲图可知,某物质采用水浴法加热,加热20min后,烧杯中的水已经沸腾,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再升高,故被研究的物质温度不再升高.6.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象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D 解析:晶体凝固前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A图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是熔化图象,又因为有一段时间内物质吸热,温度不变,说明有一定的熔点,因此为晶体的熔化图象,故A不合题意;B图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是凝固图象,又因为该物质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所以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B不合题意;C图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是非晶体熔化图象,故C不合题意;D图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是凝固图象,又因为有一段时间内物质放热,温度不变,说明有一定的凝固点,因此为晶体的凝固图象,故D符合题意.7.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A.该物质是非晶体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内能会逐渐增加C 解析: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是熔化图象;又因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由图甲可知,该物质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0min时全部熔化;则第15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由图象知,该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是-2℃;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时,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内能减小,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符合凝固结冰的条件,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即冰的质量将变大,故C正确,D错误.类型三 力学曲线题8.如图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推力F 的作用,其F -t 和v -t 的图象分别如图乙、丙所示.由图象可知,0~3s 内,推力对物体做功 0 J ;t =5s 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6 N.解析:由丙图知:0~3s 内物体的速度大小为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有力无距离,所以,推力对物体做功0J.由丙图知,9s ~12s 时,物体匀速运动,由乙图知,9s ~12s 时,F =6N ,所以摩擦力与推力F 平衡,大小为6N.3s ~6s 之间,物体加速运动,受力不平衡,推力大于摩擦力;但由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有改变,所以摩擦力大小不变;即仍为6N.9.如图甲所示,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地面上放一重为5N ,底面积为20cm2的物体A .用水平拉力F 作用于A 物体,拉力F 的大小与时间t 的关系和A 物体运动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 2500 Pa ,由图象可知,物体在3s ~6s 内受到的摩擦力是 6 N.解析: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 =G =5N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24m 10205-⨯==N S F P =2500Pa ;由v -t 图象可知,6s ~9s 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大小相等,由F -t 图象可知,拉力的大小为6N ,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6N ;由v -t 图象可知,物体在3s ~6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因滑动摩擦力只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速度无关,所以,3s ~6s 内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6N.10.甲车从M 点、乙车从N 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 -t 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当甲、乙相遇时,乙距M 点12米,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 甲、v 乙,M 、N 间的距离为s ,则( )A .v 甲<v 乙,s =36米B .v 甲<v 乙,s =12米C .v 甲>v 乙,s =36米D .v 甲>v 乙,s =18米D 解析:由图象可知,s 甲=12m 时,t 甲=6s ;s 乙=12m 时,t 乙=12s ;v 甲=甲甲t s =s6m 12=2m/s ;v 乙=乙乙t s =2s1m 12=1m/s ,v 甲>v 乙,故A 、B 错误;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s 甲=v 甲t =2m/s ×t ,乙车通过的路程s 乙=v 乙t =1m/s ×t ,M 、N 间的距离s =s 甲+s 乙=2m/s ×t +1m/s ×t =1m/s ×t +12m ,解得相遇的时间t =6s ,M 、N 间的距离s =s 甲+s 乙=2m/s ×t +1m/s ×t =2m/s ×6s +1m/s ×6s =18m ,故C 错误,D 正确.11.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 -t 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 -t 图象,由图象可知( )A .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B .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C .甲、乙两车都以10m/s 匀速运动D .甲、乙两车经过5s 通过的路程都是10mD 解析: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v 甲=2m/s ,乙车的速度v 乙=2m/s ,所以甲车速度等于乙车速度,故A 错误;由图可知,甲车是由静止开始运动,乙车开始计时时的速度为2m/s ,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B 错误;小车甲运动的s -t 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小车乙运动的v -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所以,甲、乙都以2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故C 错误;甲、乙都以2m/s 匀速运动,经过5s 通过的路程s =vt =2m/s ×5s =10m ,故D 正确.12.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象(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C.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D.经过4s,甲乙相距8mC 解析:由图象知,甲和乙的s-t图线都是正比例图线,它们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由图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所以乙的速度大于甲,故B正确;两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知,4s时间甲车路程s甲=4m,乙车路程s乙=12m,甲车在乙车的后方s=s甲-s乙=12m-4m=8m处,所以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C错误,D正确.13.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C 解析:A图中s-t的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但不成正比例,也就是物体做加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图中s-t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在变小,也就是物体做减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图中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D图中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大,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14. 分别由甲、乙两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为( )A .1∶2B .2∶1C .4∶1D .8∶1D 解析:由图象可知,当m 甲=40g 时,V 甲=10cm3;当m 乙=10g 时,V 乙=20cm3,则甲乙的密度分别为:ρ甲=3cm10g 40v m =甲甲=4g/cm3;ρ乙=3cm 20g 10v m =乙乙=0.5g/cm3,所以甲乙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4g/cm3∶0.5g/cm3=8∶1.15.如甲图所示,小球从竖直放置的弹簧上方一定高度处由静止开始下落,从a 处开始接触弹簧,压缩至c 处时弹簧最短.从a 至c 处的过程中,小球在b 处速度最大.小球的速度v 和弹簧被压缩的长度ΔL 之间的关系如乙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则从a 至c 处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球所受重力始终大于弹簧的弹力B .小球的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C .小球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D. 小球的动能一直减小C 解析:在小球向下压缩弹簧的过程中,小球受竖直向上的弹簧的弹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在ab 段,重力大于弹力,合力向下,小球速度越来越大;随着弹簧压缩量的增大,弹力逐渐增大,在b 处弹力与重力相等,小球的速度达到最大;小球再向下运动(bc 段),弹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小球速度减小,故A 错误;小球从a 至c 的过程中,高度一直减小,小球的重力势能一直在减小,故B 错误;小球下落压缩弹簧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则小球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故C 正确;由图乙可知,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则小球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故D 错误.16.一装有水的杯中漂浮有一塑料块,如图所示.沿杯壁缓慢加入酒精并进行搅拌,使塑料块下沉.在此过程中塑料块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可能是图中的(已知它们的密度关系是ρ水>ρ塑料>ρ酒精)( )D 解析:当没有加入酒精时,塑料块漂浮在水面上,此时塑料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塑料块的重力;当给水中缓慢加入酒精时,混合液的密度开始减小,但此时混合液的密度仍会大于塑料块的密度,虽然塑料块开始缓慢下沉,不过塑料块仍处于漂浮状态,只是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在增大,而露出的体积在减小,所以此时塑料块受到的浮力仍等于塑料块的重力;当混合液的密度逐渐减小到等于塑料块的密度时,此时塑料块在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塑料块受到的浮力仍等于塑料块的重力;当水中的酒精越来越多而引起混合液的密度比塑料块密度小的时候,此时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就会小于重力,塑料块出现下沉直至沉到杯子的底部.由此可知,选项B和C是错误的;虽然选项A中,有一段显示了浮力大小不变,但最后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并不会减小到0,所以选项A也是错误的.17.如图所示,长方体木块在大小不变的拉力F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能正确反映拉力F所做的功与时间对应关系的是( )B 解析:物体在拉力F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在时间t内拉力做功W=Fs=Fvt;可见力所做的功与时间成正比,而只有B选项能说明力所做的功与时间成正比,故选B.类型四电学曲线题18.导体A和B在同一温度时,通过两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则由图可知导体A的电阻为 5 Ω;如果将A和B并联后接在电压为1.0V的电源两端,则通过A和B的总电流为0.3 A.解析:由图象可知,当导体A两端的电压UA=1V时,通过的电流IA=0.2A,导体A的电阻RA==5Ω.将A和B并联后接在1V的电源上,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所以,两导体两端的电压:UA=UB=U=1V,由图象可知,当导体B两端的电压UB=1V时,通过的电流为IB=0.1A,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电路中的总电流I=IA+IB=0.2A+0.1A=0.3A.19.如图甲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后,滑片P由b端滑到a端,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则可判断电源电压是12 V,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16 Ω.解析:闭合开关后,滑片P 在b 端时,R 与变阻器的最大电阻串联,电压表测R 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电压表示数小于电源电压,由图乙知,U V =4V ,电路中的电流I 1=0.5A ;滑到a 端时,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电路中只有R ,电压表示数最大,为电源电压,由图知,U =12V ,此时电路中的电流I =1.5A ,R =A5.1V 12I U = =8Ω,在串联电路中,由欧姆定律得,串联的总电阻R 总= A5.0V 12I U 1==24Ω,根据电阻的串联规律得,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 滑=R 总-R =24Ω-8Ω=16Ω.20.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将变阻器滑片从一端移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两只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则电源电压为 15 V .滑片移至最左端时10s 内电流通过R 1产生的热量为 6 J.解析:由电路图可知,滑动变阻器与R 1和R 2串联,电压表V 1测R 2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测量滑动变阻器与R 2电压之和,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电路中电流变大,R 1和R 2两端的电压变大,V1示数变大,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电压表V2的示数变小.结合图乙可知,图象中上半部分为电压表V2示数变化图,下半部分为电压表V1示数变化图.由图乙可知,当滑片移到最左端时,由欧姆定律可得I =1R V 12-U =0.2A ,当滑片移到最右端时,由欧姆定律可得I ′=1R V 6-U =0.6A ,组成方程组解之得U =15V ,R 1=15Ω,当滑片移到最左端时,R 1在10s 内产生的热量Q =I 2Rt =(0.2A)2×15Ω×10s =6J.21.如图甲所示,将额定电压为2.5V 的小灯泡接入电源电压为4.5V 的电路中,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 ,记录相应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绘制成如图乙所示的U -I 图象,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0.625 W ,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是 8 Ω.解析:由图乙可知,当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U 额=2.5V 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I 额=0.25A ,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P =U 额I 额=2.5V ×0.25A =0.625W.由电路图可知,小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U 额=2.5V ,电路中的电流I =I 额=0.25A ,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 滑=U -U 额=4.5V -2.5V =2V ,由欧姆定律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R 滑=A25.0V 2I U 滑=8Ω.22.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不变,R1为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闭合开关S ,当监控区的温度升高时,电压表示数U 与电流表示数I 的关系图象是( )C 解析:由电路图可知,R 1与R 2串联,电压表测R 1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因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当温度升高时,热敏电阻R 1的阻值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大;热敏电阻R 1的阻值变小,由串联分压原理可知,R1两端的电压减小,即电压表的示数减小;由上述分析可知,当电流表示数I变大时,电压表的示数U减小,故A图象错误;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可得,电压表示数U1=U总-U2=U总-IR2,因U总、R2是定值,所以,电压表示数U1与I为一次函数,其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且电流增大时,电压变小,故C图象正确,B、D图象错误.23.如图所示,曲线A、B分别是白炽灯L1(220V 100W)、L2(220V 60W)实际测得的伏安特性图象.现将L1、L2两灯串联在220V的电源上,根据图象可得L1、L2的实际功率之比约为( )A.1∶1 B.1∶2 C.3∶5 D.3∶8D 解析:两电阻串联时,流过两电阻的电流相等,而总电压应为220V,由I-U图象可知,串联时电流应为0.25A,此时L1两端的电压为U1=60V,L2两端的电压为U2=160V,L1的功率与L2的功率之比P1∶P2=U1I∶U2I=U1∶U2=60V∶160V=3∶8.。
大题专练一 极坐标参数方程(2010-2018全国卷)
大题专练一极坐标参数方程(2010-2018全国卷)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刘红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1的方程为y=k|x|+2.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为ρ2+2ρcos θ-3=0.(1)求C2的直角坐标方程;(2)若C1与C2有且仅有三个公共点,求C1的方程.2.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x=2cosθ,y=4sinθ(θ为参数),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x=1+tcosα,y=2+tsinα(t为参数).(1)求C和l的直角坐标方程;(2)若曲线C截直线l所得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2),求l的斜率.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O的参数方程为{x=cosθ,y=sinθ(θ为参数),过点(0,-√2)且倾斜角为α的直线l与☉O交于A,B两点.(1)求α的取值范围;(2)求AB中点P的轨迹的参数方程.4.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l 1的参数方程为{x =2+t ,y =kt ,(t 为参数),直线l 2的参数方程为{x =-2+m ,y =m k ,(m 为参数).设l 1与l 2的交点为P ,当k 变化时,P 的轨迹为曲线C. (1)写出C 的普通方程;(2)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设l 3:ρ(cos θ+sin θ)-√2=0,M 为l 3与C 的交点,求M 的极径.5.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 1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 θ=4.(1)M 为曲线C 1上的动点,点P 在线段OM 上,且满足|OM |·|OP |=16,求点P 的轨迹C 2的直角坐标方程; (2)设点A 的极坐标为(2,π3),点B 在曲线C 2上,求△OAB 面积的最大值.6.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x =3cosθ,y =sinθ,(θ为参数),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x =a +4t ,y =1-t ,(t 为参数)(1)若a =-1,求C 与l 的交点坐标;(2)若C 上的点到l 距离的最大值为√17,求a .7.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曲线C 1的参数方程为{x =acost ,y =1+asint ,(t 为参数,a >0).在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曲线C 2:ρ=4cos θ.(Ⅰ)说明C 1是哪一种曲线,并将C 1的方程化为极坐标方程;(Ⅱ)直线C 3的极坐标方程为θ=α0,其中α0满足tan α0=2,若曲线C 1与C 2的公共点都在C 3上,求a .8.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圆C 的方程为(x+6)2+y 2=25.(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求C 的极坐标方程; (Ⅱ)直线l 的参数方程是{x =tcosα,y =tsinα(t 为参数),l 与C 交于A ,B 两点,|AB|=√10,求l 的斜率.9.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 曲线C 1的参数方程为{x =√3cosα,y =sinα,(α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以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 2的极坐标方程为ρsin(θ+π4)=2√2. (Ⅰ)写出C 1的普通方程和C 2的直角坐标方程;(Ⅱ)设点P 在C 1上,点Q 在C 2上,求|PQ|的最小值及此时P 的直角坐标.10.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C 1:x =-2,圆C 2:(x -1)2+(y -2)2=1,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Ⅰ)求C 1,C 2的极坐标方程; (Ⅱ)若直线C 3的极坐标方程为θ=π4(ρ∈R),设C 2与C 3的交点为M ,N ,求△C 2MN 的面积.11.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曲线C 1:{x =tcosα,y =tsinα,(t 为参数,t ≠0),其中0≤α<π.在以O 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曲线C 2:ρ=2sin θ,C 3:ρ=2√3cos θ. (Ⅰ)求C 2与C 3交点的直角坐标;(Ⅱ)若C 1与C 2相交于点A ,C 1与C 3相交于点B ,求|AB |的最大值.12.已知曲线C :x 24+y 29=1,直线l :{x =2+t ,y =2-2t(t 为参数).(Ⅰ)写出曲线C 的参数方程,直线l 的普通方程;(Ⅱ)过曲线C 上任意一点P 作与l 夹角为30°的直线,交l 于点A,求|PA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13.已知动点P ,Q 在曲线C :{x =2cost ,y =2sint(t 为参数)上,对应参数分别为t =α与t =2α(0<α<2π),M 为PQ 的中点.(Ⅰ)求M 的轨迹的参数方程;(Ⅱ)将M 到坐标原点的距离d 表示为α的函数,并判断M 的轨迹是否过坐标原点.14.已知曲线C 1的参数方程是{x =2cosφ,y =3sinφ,(φ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 2的极坐标方程是ρ=2.正方形ABCD 的顶点都在C 2上,且A,B,C,D 依逆时针次序排列,点A 的极坐标为(2,π3). (Ⅰ)求点A,B,C,D 的直角坐标;(Ⅱ)设P 为C 1上任意一点,求|PA |2+|PB |2+|PC |2+|PD |2的取值范围.15.已知直线C 1:{x =1+tcosα,y =tsinα,(t 为参数),圆C 2:{x =cosθ,y =sinθ,(θ为参数).(1)当α=π3时,求C 1与C 2的交点坐标;(2)过坐标原点O 作C 1的垂线,重足为A ,P 为OA 的中点.当α变化时,求P 点轨迹的参数方程,并指出它是什么曲线.一、极坐标参数方程 参考答案1.(1)由x=ρcos θ,y=ρsin θ得C 2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 +1)2+y 2=4. (2)由(1)知C 2是圆心为A (-1,0),半径为2的圆.由题设知,C 1是过点B (0,2)且关于y 轴对称的两条射线.记y 轴右边的射线为l 1,y 轴左边的射线为l 2.由于B 在圆C 2的外面,故C 1与C 2有且仅有三个公共点等价于l 1与C 2只有一个公共点且l 2与C 2有两个公共点,或l 2与C 2只有一个公共点且l 1与C 2有两个公共点.当l 1与C 2只有一个公共点时,A 到l 1所在直线的距离为2,所以√2=2,故k=-43或k=0.经检验,当k=0时,l 1与C 2没有公共点;当k=-43时,l 1与C 2只有一个公共点,l 2与C 2有两个公共点. 当l 2与C 2只有一个公共点时,A 到l 2所在直线的距离为2,所以√2=2,故k=0或k=43.经检验,当k=0时,l 1与C 2没有公共点;当k=43时,l 2与C 2没有公共点.综上,所求C 1的方程为y=-43|x |+2.2.(1)曲线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 24+y 216=1.当cos α≠0时,l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y =tan α·x +2-tan α, 当cos α=0时,l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 =1.(2)将l 的参数方程代入C 的直角坐标方程,整理得关于t 的方程 (1+3cos 2α)t 2+4(2cos α+sin α)t -8=0. ①因为曲线C 截直线l 所得线段的中点(1,2)在C 内,所以①有两个解,设为t 1,t 2,则t 1+t 2=0. 又由①得t 1+t 2=-4(2cosα+sinα)1+3cos 2α,故2cos α+sin α=0,于是直线l 的斜率k =tan α=-2.3.(1)☉O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 2+y 2=1. α=π2时,l 与☉O 交于两点.当α≠π2时,记tan α=k ,则l 的方程为y =kx-√2.l 与☉O 交于两点当且仅当|√2√2|<1,解得k <-1或k >1,即α∈(π4,π2)或α∈(π2,3π4). 综上,α的取值范围是(π4,3π4).(2)l 的参数方程为{x =tcosα,y =-√2+tsinα(t 为参数,π4<α<3π4).设A ,B ,P 对应的参数分别为t A ,t B ,t P ,则t P =t A +t B 2,且t A ,t B 满足t 2-2√2t sin α+1=0.于是t A +t B =2√2sin α,t P =√2sin α.又点P 的坐标(x ,y )满足{x =t P cosα,y =-√2+t P sinα,所以点P 的轨迹的参数方程是{x =√22sin2α,y =-√22-√22cos2α(α为参数,π4<α<3π4).4.(1)消去参数t 得l 1的普通方程l 1:y =k (x -2);消去参数m 得l 2的普通方程l 2:y =1k (x +2).设P (x ,y ),由题设得{y =k (x -2),y =1k (x +2).消去k 得x 2-y 2=4(y ≠0)。
初中生物坐标曲线题专题复习(含专题训练题和答案)
初中生物坐标曲线题专题复习(含专题训练题和答案)生物学中的坐标曲线题需要认真观察和分析,理解曲线的起点、终点、转折点和交叉点等。
无论哪种题型,都需要学生将概念、原理与曲线之间实现信息的转换,即知识的迁移。
一、常见类型1.单曲线类型:在某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增加而不断增加,超过某个值后,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增加而趋于平缓。
例如,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的变化或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
在某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增加而不断减少,纵坐标变量随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例如,种子萌发时的鲜重随萌发天数的变化,恒温动物耗氧量随温度的变化,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变化等。
2.双曲线常见类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捕食或共生),恒温动物、变温动物的耗氧量随温度的变化等。
二、解题方法1.识标:识别坐标图中纵坐标、横坐标所表达的变量,并利用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联想、推理,找到纵、横坐标联系的“桥梁”。
例如,下图表示人体胸廓容积的变化,到b点时,肺泡内、呼吸道、外界气压的关系是()答案是C。
该曲线表示胸廓的容积随时间的变化。
到b点时,胸廓增大,表现为吸气状态,此时,肺泡内气压小于呼吸道内的气压,呼吸道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2.明点:明确特殊点,如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曲线与纵横坐标以及其它曲线的交叉点等。
挖掘出这些特殊点隐含的条件或生物学含义,明确这些特殊点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典例:如图所示,曲线表示某植物在恒温30℃时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已知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那么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曲线中Z点将向下移动B.曲线中X点将向下移动C.曲线中Y点将向右移动D.若光照强度长时间处于Y点,植物将不能生长解析】曲线中Z点为光合作用的饱和点。
在将温度调节到25℃的情况下,光合速率加快,呼吸速率减慢,因此Z点将向下移动,A正确。
【2019-2020】九年级化学下册 专题复习(一)坐标曲线题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2019-2020】九年级化学下册专题复习(一)坐标曲线题习题(新版)新人教版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1.2.如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D)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C.此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D.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3.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后,废液缸中有大量的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
他们取一定量废液缸中的上层清液于烧杯中,并逐滴加入Na2CO3溶液至过量,同时记录了滴入Na2CO3溶液质量(X)与某一相关量(Y)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A.图中纵坐标(Y)可表示溶液的pHB.BC段所处溶液的pH等于7C.反应进行到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D.Na2CO3+2HCl===2NaCl+H2O+CO2↑为AB段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此时溶液的质量逐渐减小4.某固体由NaOH、Mg(NO3)2、BaCl2、K2SO4、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加水充分溶解后,有白色沉淀出现。
现向该混合物中滴入稀HNO3,沉淀溶解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对该固体组成判断不正确的是(C)A.一定含有NaOH B.可能含有K2SO4C.一定含有Mg(NO3)2 D.可能含有CaCO35.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 粉,溶液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分类突破专题一坐标曲线题训练(2021年整理)
(江西专版)2018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分类突破专题一坐标曲线题训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西专版)2018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分类突破专题一坐标曲线题训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西专版)2018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分类突破专题一坐标曲线题训练的全部内容。
专题一坐标曲线题一、单项选择题1.(2017·江西)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2.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向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水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锌粉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氢氧化钠溶液D.向一定量的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不断加氯化钡溶液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木炭还原氧化铜B.t℃时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C.镁在氧气中燃烧D.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完全分解4.(2018·赣州章贡区模拟)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图甲),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纵坐标)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横坐标)关系不符合图乙的是( )第4题图选项烧杯中的物质X溶液A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B氯化钙溶液碳酸钾溶液C碳酸氢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D氯化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5。
(2018·宜昌)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6.(2018·赣州六校联考)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B.等质量碳酸钙与足量同浓度稀盐酸反应C.将浓硫酸加水稀释成稀硫酸D.向稀盐酸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7.(2018·南昌一模)下列根据实验操作所绘制的图像中,正确的是()A。
专题(一)曲线的切线
导数与函数专题(一)——曲线的切线一、知识归纳1.导数的几何意义即曲线切线的斜率,因此,对牵涉到曲线切线斜率的问题可考虑由函数求导数,利用导数知识来帮助解题.2.已知切线方程时,可由切线方程求得切线斜率,即等于函数在切点处的导数.另外,切点坐标满足曲线方程,也满足切线方程,这在解题时常用到.3.已知切点坐标00()x y ,时,先求出函数在该点处的导数,即得切线斜率0()k f x '=,再利用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写出切线相乘000()()()y f x f x x x '-=-.4.切点坐标未知时,先设出切点00()P x y ,,代入曲线方程()y f x =得00()y f x =,再根据题设条件得出另一个有关00x y ,的关系式,解方程组求出00x y ,,然后再求切线方程.二、典型例题【例1】求曲线3231y x x =-+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 解:由2()36f x x x '=-,则(1)3k f '==- 故所求切线方程为:32y x =-+.【例2】求过曲线32y x x =-上的点(11)-,的切线方程. 解:设切点为00()P x y ,,则切线斜率为200()32k f x x '==-,则切线方程为2000(32)()y y x x x -=--,即320000(2)(32)()y x x x x x --=--.又知切线过点(11)-,,把它代入上述方程得3200001(2)(32)(1)x x x x ---=--.解得01x =或012x =-, 故所求切线为20x y --=或5410x y +-=.【例3】若两条曲线39y x b =-与ln y x =在x a =处有公切线,求a b ,的值,并写出公切线的方程.解:曲线29y x b =-在点3(9)P a a b -,处的切线方程为32(9)27()y a b a x a --=-,即232718y a x a b =--…………①曲线ln y x =在点(ln )P a a ,处的切线方程为1ln ()y a x a a -=-, 即1ln 1y x a a=++……②式子①,②表示同一个直线方程,于是2312718ln 1a a a b a ⎧=⎪⎨⎪--=-⎩,解得131ln 33a b ⎧=⎪⎪⎨⎪=+⎪⎩,公切线方程为3ln31y x =--.【例4】已知曲线21:C y x =与22:(2)C y x =--,直线l 是1C 和2C 的公切线,求公切线l 的方程.解:设l 与1C 的切点211()x x ,,l 与2C 的切点222((2))x x --,,曲线1C 在1x 处的导数为12x ,过点211()x x ,的1C 的切线方程为: 21112()y x x x x -=-,即:2112y x x x =-曲线2C 在2x 处的导数为22(2)x --,过点222((2))x x --,的2C 的切线方程为:2222(2)4y x x x =--+-.由题意直线2112y x x x =-与2222(2)4y x x x =--+-重合,则有12221222(2)4x x x x =--⎧⎪⎨-=-⎪⎩,解得1202x x =⎧⎨=⎩或1220x x =⎧⎨=⎩, 所以两曲线1C 和2C 的公切线l 的方程为0y =或44y x =-.三、巩固练习(1)设P 为曲线2:23C y x x =++上的点,且曲线C 在点P 处切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0]4π,,则点P 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 A )(A )1[1]2--,(B )[10]-, (C )[01],(D )1[1]2,(2)曲线sin 1sin cos 2x y x x =-+在点(0)4M π,处的切线的斜率为( B )(A )12-(B )12(C) (D(3)曲线21x y e -=+在点(02),处的切线与直线0y =和y x =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A )(A )13(B )12(C )23(D )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P 是函数()(0)x f x e x =>的图象上的动点,该图象在P处的切线l 交y 轴于点M ,过点P 作l 的垂线交y 轴于点N ,该线段MN 的中点的纵坐标为t ,则t 的最大值是 .212e e+(5)在抛物线22x y =上求一点P ,使P 到直线4y x =-的距离最短,并求出这个最短距离. 解:212y x =,y x '=.设直线l 平行直线4y x =-,并与抛物线22x y =相切,切点为00()x y ,,则00200|12x x y x x y ='==⎧⎪⎨=⎪⎩,解得00112x y =⎧⎪⎨=⎪⎩,所以1(1)2P ,.切点离直线的最短距离为1|14|d --==. (6)已知函数3()f x x x =-.(Ⅰ)求曲线()y f x =在点(())M t f t ,处的切线方程;(Ⅱ)设0a >,如果过点()a b ,可作曲线()y f x =的三条切线,证明:()a b f a -<<. 解:(Ⅰ)()f x 的导数2()31f x x '=-.曲线()y f x =在点(())M t f t ,处的切线方程为()()()y f t f t x t '-=-,即23(31)2y t x t =--.(Ⅱ)如果有一条切线过点()a b ,,则存在t ,使23(31)2b t a t =--. 若过点()a b ,可作曲线()y f x =的三条切线, 则方程32230t at a b -++=有三个相异的实数根. 记32()23g t t at a b =-++,则2()666()g t t at t t a '=-=-.当t 变化时,()g t 、()g t '变化情况如下表:一个实数根;当0a b +=时,解方程()0g t =得302at t ==,,即方程()0g t =只有两个相异的实数根; 当()0b f a -=时,解方程()0g t =得2at t a =-=,,即方程()0g t =只有两个相异的实数根;综上,如果过()a b ,可作曲线()y f x =三条切线,即()0g t =有三个相异实根,则()0a b b f a +>⎧⎨-<⎩,即()a b f a -<<. (7)已知抛物线21:2C y x x =+和22:C y x a =-+,如果直线l 同时是1C 和2C 的切线,称l 是1C和2C 的公切线,公切线上两个切点之间的线段,称为公切线段. (Ⅰ)a 取什么值时,1C 和2C 有且仅有一条公切线?写出此公切线的方程.(Ⅱ)若1C 和2C 有两条公切线,证明相应的两条公切线段互相平分.解:(Ⅰ)函数22y x x =+的导数2+2y x '=,曲线1C 在点2111(2)P x x x +,的切线方程是:21111(2)(22)()y x x x x x -+=+-,即211(22)y x x x =+-………①函数2y x a =-+的导数2y x '=-,曲线2C 在点222()Q x x a -+,的切线方程是: 2222()2()y x a x x x -+=--,即2222y x x x a =-++………②如果直线l 是过P 和Q 的公切线,则①式和②式都是l 的方程,可得1222121x x x x a+=-⎧⎪⎨-=+⎪⎩,消去2x 得方程2112210x x a +++=. 若判别式442(1)0a ∆=-⨯+=时,即12a =-时解得112x =-,此时点P 与Q 重合.即当12a =-时,1C 和2C 有且仅有一条公切线,由①得公切线方程为14y x =-.(Ⅱ)证明:由(Ⅰ)可知,当12a <-时,1C 和2C 有两条公切线.设一条公切线上切点为1122()()P x y Q x y ,,,.其中P 在1C 上,Q 在2C 上,则有121x x +=-,2222121121112()2(1)1y y x x x a x x x a a +=++-+=+-++=-+,线段PQ 的中点为11()22a -+-,.同理,另一条公切线段P Q ''的中点也是11()22a-+-,.所以公且线段PQ 和P Q ''互相平分.(8)已知定义在正实数集上的函数221()2()3ln 2f x x axg x a x b =+=+,,其中0a >,设两曲线()()y f x y g x ==,有公共点,且在该点处的切线相同.(Ⅰ)用a 表示b ,并求b 的最大值; (Ⅱ)求证:()()(0)f x g x x >≥.解:(Ⅰ)23()2()a f x x a g x x''=+=,. 设()y f x =与()y g x =(0)x >在公共点00()x y ,处的切线相同,由题意,()y f x =与()y g x =在公共点处的函数值相同,切线的斜率也相同. 于是0000()()()()f x g x f x g x =⎧⎨''=⎩,即22000200123ln 232x ax a x b a x a x ⎧+=+⎪⎪⎨⎪+=⎪⎩. 由20032a x a x +=得0x a =或03x a =-(舍去).即有222221523ln 3ln 22b a a a a a a a =+-=-.把b 看作a 的函数,令225()3ln (0)2h a a a a a =->,则()2(13ln )h a a a '=-.于是当(13ln )0a a ->,即130a e <<时,()0h a '>; 当(13ln )0a a -<,即13a e >时,()0h a '<.故()h a 在13(0)e ,为增函数,在13()e +∞,为减函数. 于是()h a 在(0)+∞,的最大值为12333()2h e e =,即23max 32b e =. (Ⅱ)设221()()()23ln (0)2F x f x g x x ax a x b x =-=+-->,只需证明()F x 的最小值等于0即可.因为23()(3)()2(0)a x a x a F x x a x x x-+'=+-=>.故()F x 在(0)a ,为减函数,在()a +∞,为增函数. 于是函数()F x 在(0)+∞,上的最小值是000()()()()0F a F x f x g x ==-=. 故当0x >时,有()()0f x g x -≥,即当0x >时,()()f x g x ≥.。
坐标曲线的解题方法
详细描述
指数函数曲线和对数函数曲线在平面坐标系中呈现出不 同的变化趋势。指数函数曲线随着$x$的增大而快速上 升,而对数函数曲线则随着$x$的增大而逐渐趋于平缓 。在解决指数函数曲线和对数函数曲线问题时,需要掌 握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如增减性、值域等,并 能够运用换底公式、对数运算法则等知识点进行求解。 在实际应用中,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曲线常用于描述人 口增长、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等现象。
在坐标曲线问题中,常常需要 求解曲线上点的坐标,代数法 通过设置方程组来求解这些坐 标。
代数法适用于解决一些比较简 单的问题,但对于一些复杂的 问题,可能需要使用其他方法。
几何法
几何法是一种通过几何图形来直 观地解决坐标曲线问题的方法。
通过画图,可以直观地观察曲线 的形状和特点,从而找到解决问
题的线索。
坐标曲线的重要性
实际应用
坐标曲线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 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经济
学等。
数学基础
坐标曲线是解析几何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学习高等数学和工程学科的 基础。
培养逻辑思维
通过解决坐标曲线相关问题,可以 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坐标曲线的基本概念
点
坐标平面上的一个点用(x, y)表 示,其中x和y是实数。
03
坐标曲线解题技巧
观察法
总结词
通过观察坐标曲线的基本形态,可以 初步判断曲线的类型和性质。
详细描述
观察曲线的形状、趋势、对称性等特 点,有助于确定曲线的方程或参数范 围。
代数变换法
总结词
通过代数变换,将复杂的坐标曲线转化为简单的标准形式, 便于分析。
详细描述
利用代数方程的变换技巧,如变量替换、平方、开方等,将 曲线方程化简为标准形式,如圆、椭圆、直线等。
“生物图表题”之⑨——坐标曲线题
“生物图表题”之⑨——坐标曲线题一解题思路与技巧生物坐标曲线题实际上是借助数学方法来分析生命现象,从而揭示出生物体结构。
生理等方面的本质特性。
如果能抓住坐标曲线的关键要素,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坐标曲线题就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生物坐标曲线题的类型很多,无论曲线怎么复杂,其关键是数和形。
数就是图像中的点——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形就是曲线的变化趋势,乃至将来动态。
抓住了关键,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可分三步:一、识图:识图的关键是三看(既识标、明点、析线):第一看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即识标)第二看曲线中的特殊点(顶点、始终点、转折点、交叉点)所表示了什么生物学意义。
(即明点)第三看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
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逐渐增加或减小。
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横坐标的量”的增加,“纵坐标的量”减少或增加,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状态。
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要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或者是结论。
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
(既析线)二、析图: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通过联想与图象有关的概念、规律、原理等,并寻求图象中各自变量与函数的关系,由此分析图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殊点?曲线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趋势?它们说明了什么?以此揭示问题的实质和规律。
三、用图:识图是基础,析图是关键,用图是目的。
把生物学问题巧妙而合理地设置成图象题,使学生通过剖析图象,运用图中曲线特征、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最后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表达(表达能力)。
表述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不善于表述过程和说明问题;表述不规范、不简洁、不准确;不到位或越位,更多的原因是对动态、静态的要求和范围把握不准。
训练的策略主要是:仔细地看(教材表述)、认真地听(教师表达)、规范地练(解题时强烈的自我意识)。
专题一 坐标曲线类考题
的质量又开始增加,故正确故选D。
举一反三练习
3.(2015· 广东)下列曲线能正确表达对应的反应 或过程的是( B )
A.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 B.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一定量的烧碱溶液中加入盐酸 D.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
4.(2014· 广东)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实验 操作的是(
A.
B.
C.
D.
15.(2015· 汕头)如下图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 验结果与对应图形不正确的是(
B)
A
B
C
D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与足量的等浓度稀硫酸反应 C.在试管中加热高锰酸钾 D.向含有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16.(2015· 包头)下列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 符的是( )
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 C>A>B 。
命题点6:“其他及综合”型
11.(2016· 应城市一模)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 作(或治疗)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C)
A.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治疗胃酸过多时pH情况 B.向氯化铁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C.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 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D.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 晶体析出
的质量与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变化关系,其中
正确的是 (
B)
A
B
C
D
5.(2014· 常德)向含有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 滴加NaOH溶液,下图曲线中描述正确的是 ( D )
A.
B.
C.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部分 重点专题突破 专题一 坐标曲线复习
图像
类型三 物质溶解、稀释、蒸发时相关量的变化曲线
1. 在一定温度(wēndù)下,溶质的溶解
原理分析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 数随着溶质的溶解不断增大,当溶液达到 饱和状态时,溶质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变 化(溶质质量分数—2016年2考,2015岳 阳37A、2013湘潭20D;溶液质量— 2013娄底18D)
【答案(dáàn)】 A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三页。
2. (2016河北)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 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①浓硫酸长久露置在空气中 B. ②一氧化碳还原一定(yīdìng)质量的氧化铁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三页。
2. (2016河北)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 其中不正确的是( )
C. ③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用(zuòyòng)下分解 D. ④等质量碳酸钙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 量)反应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三页。
【解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长久露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分
数减小,但不会减小至零,A错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
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生成铁的质量逐渐增加,直至反应停
加硫酸,增加的质量为加入稀硫酸的质量,A正确;最后滴加 pH=2的稀盐酸至过量,所得溶液的pH应该大于或等于2, 不会小于2,B错误;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三页。
相同质量(zhìliàng)的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的 质量(zhìliàng)不相同,镁产生的氢气比锌多,C错误;某温度下, 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氧化钙能与溶液 中的溶剂水反应,且放出热量,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 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反应开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会减小; 随着反应的结束,温度逐渐降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会增大,但是会小于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错误。
01坐标系训练题(含经典例题+答案)
坐标系训练题一.选择题(共15小题)1.在极坐标方程中,曲线C的方程是ρ=4sinθ,过点(4,)作曲线C的切线,则切线长为()A.4 B.C.2D.22.在极坐标系中,点(2,﹣)到圆ρ=﹣2cosθ的圆心的距离为()A.2 B.C.D.3.在极坐标系中,圆ρ=2被直线ρsinθ=1截得的弦长为()A.B.2 C.2D.34.在极坐标系中,圆ρ=2cosθ的半径为()A.B.1 C.2 D.45.在极坐标系中,曲线C:ρ=2sinθ上的两点A,B对应的极角分别为,则弦长|AB|等于()A.1 B.C.D.26.在极坐标系中,曲线ρ2﹣6ρcosθ﹣2ρsinθ+6=0与极轴交于A,B两点,则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A.B. C.D.47.在极坐标系中,曲线ρ=2cosθ是()A.过极点的直线 B.半径为2 的圆C.关于极点对称的图形D.关于极轴对称的图形8.过点(2,)且平行于极轴的直线的坐标方程为()A.ρsinθ=B.ρcosθ=C.ρsinθ=2 D.ρcosθ=29.在极坐标方程中,曲线C的方程是ρ=4sinθ,过点(4,)作曲线C的切线,切线长为()A.4 B.7 C.2D.3 210.极坐标系中,点P,Q分别是曲线C1:ρ=1与曲线C2:ρ=2上任意两点,则|PQ|的最小值为()A.1 B.C.D.211.已知点P的极坐标是,则过点P且垂直于极轴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是()A.ρ=1 B.ρ=cosθC. D.12.在极坐标系中,关于曲线C:ρ=4sin(θ﹣),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曲线C关于直线θ=对称B.曲线C关于直线θ=对称C.曲线C关于点(2,)对称D.曲线C关于点(0,0)对称13.在极坐标系中,直线l的方程为,则点到直线l的距离为()A.B.C.D.14.已知点M的极坐标为,那么将点M的极坐标化成直角坐标为()A.B.C.D.15.极坐标方程ρcosθ=2sin2θ表示的曲线为()A.一条射线和一个圆 B.一条直线和一个圆C.两条直线D.一个圆二.解答题(共15小题)16.(2015•河北)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C1:x=﹣2,圆C2:(x﹣1)2+(y﹣2)2=1,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Ⅰ)求C1,C2的极坐标方程;(Ⅱ)若直线C3的极坐标方程为θ=(ρ∈R),设C2与C3的交点为M,N,求△C2MN的面积.17.(2015•江苏)已知圆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2ρsin(θ﹣)﹣4=0,求圆C的半径.18.(2015•新课标II)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1:(t为参数,t≠0,0≤α<π)在以O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曲线C2:ρ=2sinθ,曲线C3:ρ=2co sθ.(1)求C2与C3交点的直角坐标(2)若C2与C1相交于点A,C1与C3相交于点B,求|AB|的最大值.19.(2015•陕西)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以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sinθ.(Ⅰ)写出⊙C的直角坐标方程;(Ⅱ)P为直线l上一动点,当P到圆心C的距离最小时,求P的直角坐标.20.已知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为ρ=6cosθ,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为θ=(p∈R),曲线C1,C2相交于A,B两点.(Ⅰ)把曲线C1,C2的极坐标方程转化为直角坐标方程;(Ⅱ)求弦AB的长度.21.在直角坐标系xOy中,l是过定点P(4,2)且倾斜角为α的直线;在极坐标系(以坐标原点O为极点,以x轴非负半轴为极轴,取相同单位长度)中,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ρ=4cosθ(Ⅰ)写出直线l的参数方程,并将曲线C的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Ⅱ)若曲线C与直线相交于不同的两点M、N,求|PM|+|PN|的取值范围.22.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原点O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已知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为ρ2=,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ρ=.(Ⅰ)写出曲线C1与直线l的直角坐标方程;(Ⅱ)设Q为曲线C1上一动点,求Q点到直线l距离的最小值.23.已知极坐标系的极点与直角坐标系的原点重合,极轴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若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ρsin ()=3.(1)把直线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系方程;(2)已知P为椭圆C:上一点,求P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大值.24.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原点O为极点,以x轴正半轴为极轴,圆C的极坐标方程为(Ⅰ)将圆C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Ⅱ)过点P(2,0)作斜率为1直线l与圆C交于A,B两点,试求的值.25.在极坐标系Ox中,直线C1的极坐标方程为ρsinθ=2,M是C1上任意一点,点P在射线OM上,且满足|OP|•|OM|=4,记点P的轨迹为C2.(Ⅰ)求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Ⅱ)求曲线C2上的点到直线ρcos(θ+)=距离的最大值.26.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已知某圆的极坐标方程为:p2﹣4pcosθ+2=0(1)将极坐标方程化为普通方程(2)若点P(x,y)在该圆上,求x+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27.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直线l过点P(1,1),且倾斜角α=以坐标原点O为极点,x轴的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已知圆C的极坐标方程为ρ=4sinθ(Ⅰ)求圆C的直角坐标方程;(Ⅱ)设直线l与圆C 交于A、B两点,求|PA|•|PB|的值.28.在极坐标系中,设圆C1:ρ=4cosθ 与直线l:θ=(ρ∈R)交于A,B两点.(Ⅰ)求以AB为直径的圆C2的极坐标方程;(Ⅱ)在圆C1任取一点M,在圆C2上任取一点N,求|MN|的最大值.29.在极坐标系中,曲线C:ρ=2acosθ(a>0),l:ρcos(θ﹣)=,C与l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Ⅰ)求a;(Ⅱ)O为极点,A,B为C上的两点,且∠AOB=,求|OA|+|OB|的最大值.30.在平面直角坐标xOy中,已知圆,圆.(1)在以O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分别求圆C1,C2的极坐标方程及这两个圆的交点的极坐标;(2)求圆C1与C2的公共弦的参数方程.一.选择题(共15小题)1.C;2.D;3.C;4.B;5.C;6.B;7.D;8.A;9.C;10.A; 11.D;12.A; 13.B; 14.D; 15.B;二.解答题(共15小题)16.解:(Ⅰ)由于x=ρcosθ,y=ρsinθ,∴C1:x=﹣2 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θ=﹣2,故C2:(x﹣1)2+(y﹣2)2=1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θ﹣1)2+(ρsinθ﹣2)2=1,化简可得ρ2﹣(2ρcosθ+4ρsinθ)+4=0.(Ⅱ)把直线C3的极坐标方程θ=(ρ∈R)代入ρ2﹣(2ρcosθ+4ρsinθ)+4=0,求得ρ1=2,ρ2=,∴|MN|=ρ1﹣ρ2=,由于圆C2的半径为1,∴C2M⊥C2N,△C2MN的面积为•C2M•C2N=.17.解:圆的极坐标方程为ρ2+2ρsin(θ﹣)﹣4=0,可得ρ2﹣2ρcosθ+2ρsinθ﹣4=0,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x2+y2﹣2x+2y﹣4=0,化为标准方程为(x﹣1)2+(y+1)2=6,圆的半径r=.18.解:(1)曲线C2:ρ=2sinθ化为ρ2=2ρsinθ,∴x2+y2=2y.曲线C3:ρ=2cosθ化为ρ2=2ρcosθ,x2+y2=2x.联立,解得或.∴C2与C3交点的直角坐标为(0,0)和(,);(2)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为θ=α(ρ∈R,ρ≠0),其中0≤α<π.因此A的极坐标为(2sinα,α),B的极坐标为(2cosα,α),所以|AB|=|2sin cosα|=4|sin(α﹣)|,当α=时,|AB|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4.19.解:(I)由⊙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sinθ.∴ρ2=2,化为x2+y2=,配方为=3.(II)设P,又C.∴|PC|==≥2,因此当t=0时,|PC|取得最小值2.此时P(3,0).20.解:(Ⅰ)曲线C2:(p∈R)表示直线y=x,曲线C1:ρ=6cosθ,即ρ2=6ρcosθ所以x2+y2=6x即(x﹣3)2+y2=9(Ⅱ)∵圆心(3,0)到直线的距离,r=3所以弦长AB==.∴弦AB的长度.21.解:(I)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ρ=4cosθ可化为ρ2=4ρcosθ.把x=ρcosθ,y=ρsinθ代入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可得x2+y2=4x,即(x﹣2)2+y2=4.(II)把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代入圆的方程可得:t2+4(sinα+cosα)t+4=0.∵曲线C与直线相交于不同的两点M、N,∴△=16(sinα+cosα)2﹣16>0,∴sinαcosα>0,又α∈[0,π),∴.又t1+t2=﹣4(sinα+cosα),t1t2=4.∴|PM|+|PN|=|t1|+|t2|=|t1+t2|=4|sinα+cosα|=,∵,,∴.∴|PM|+|PN|的取值范围是.22.(Ⅰ)以极点为原点,极轴为x轴的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为ρ2=,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ρ=,根据ρ2=x2+y2,x=ρcosθ,y=ρsinθ,则C1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2y2=2,直线l的直角坐标方程为.(Ⅱ)设Q,则点Q到直线l的距离为=,当且仅当,即(k∈Z)时取等号.∴Q点到直线l距离的最小值为.23.解:(1)把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ρsin()=3展开得,化为ρsinθ﹣ρcosθ=6,得到直角坐标方程x﹣y+6=0.(2)∵P为椭圆C:上一点,∴可设P(4cosα,3sinα),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d===.当且仅当sin(α﹣φ)=﹣1时取等号.∴P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大值是.24.解:(Ⅰ)由x,可得ρ=4cosθ﹣4sinθ,∴ρ2=4ρcosθ﹣4ρsinθ,∴x2+y2=4x﹣4y,即(x﹣2)2+(y+2)2=8;(Ⅱ)过点P(2,0)作斜率为1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代入(x﹣2)2+(y+2)2=8得t2+2t﹣4=0,A,B对应的参数为t1、t2,则t1+t2=﹣2,t1t2=﹣4,由t的意义可得=+==.25.解:(Ⅰ)设P(ρ1,θ),M(ρ2,θ),由|OP|•|OM|=4,得ρ1ρ2=4,即.∵M是C1上任意一点,∴ρ2sinθ=2,即,ρ1=2sinθ.∴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为ρ=2sinθ;(Ⅱ)由ρ=2sinθ,得ρ2=2ρsinθ,即x2+y2﹣2y=0.化为标准方程x2+(y﹣1)2=1.则圆心坐标为(0,1),半径为1.由直线ρcos(θ+)=,得:.即:x﹣y=2.圆心(0,1)到直线x﹣y=2的距离为d=.∴曲线C2上的点到直线ρcos (θ+)=距离的最大值为.26.解:(1)ρ2﹣4ρcosθ+2=0,化为直角直角坐标方程:x2+y2﹣4x+2=0;(2)由x2+y2﹣4x+2=0化为(x﹣2)2+y2=2,令x﹣2=cosα,y=sinα,α∈[0,2π).则x+y=+2+=2+2,∵∈[﹣1,1],∴(x+y)∈[0,4].其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4,0.27.解:(Ⅰ)由圆C的极坐标ρ=4sinθ,即ρ2=4ρsinθ,可得直角坐标方程为x2+(y﹣2)2=4,表示以(0,2)为圆心、半径等于2的圆.(Ⅱ)由直线l过点P(1,1),且倾斜角α=,可得直线的方程为.把直线方程代入曲线方程化简可得+﹣4(1+t),解得t1=,t2=﹣,∴|PA|•|PB|=|t1|•|t2|=2.28.解:(Ⅰ)以极点为坐标原点,极轴为x轴的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由题意得圆C1:ρ=4cosθ 化为ρ2=4ρcosθ,∴圆C1的直角坐标方程x2+y2﹣4x=0.直线l的直角坐标方程y=x.由,解得或.∴A(0,0),B(2,2).从而圆C2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1)2+(y﹣1)2=2,即x2+y2=2x+2y.将其化为极坐标方程为:ρ2=2ρcosθ+2ρsinθ.(Ⅱ)∵,∴|MN|max=|C1C2|+r1+r2=+2+=2+2.29.解:(Ⅰ)曲线C:ρ=2acosθ(a>0),变形ρ2=2ρacosθ,化为x2+y2=2ax,即(x﹣a)2+y2=a2.∴曲线C是以(a,0)为圆心,以a为半径的圆;由l:ρcos(θ﹣)=,展开为,∴l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y﹣3=0.由直线l与圆C相切可得=a,解得a=1.(Ⅱ)不妨设A的极角为θ,B的极角为θ+,则|OA|+|OB|=2cosθ+2cos(θ+)=3cosθ﹣sinθ=2cos (θ+),当θ=﹣时,|OA|+|OB|取得最大值2.30.解:(1)圆C1的极坐标方程为ρ=2,圆C2的极坐标方程为ρ=4cosθ,由得,故圆C1,C2交点坐标为圆.(2)由(1)得,圆C1,C2交点直角坐标为,故圆C1与C2的公共弦的参数方程为。
(人教版)中考化学热点题型攻略【题型1】坐标曲线类试题(29页)
水,使得饱和石灰水中溶剂水减少,且该
C × 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 解度减小,会有晶体析出,溶质减少,因
此溶液质量减小
由于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 D × 反应中是催化剂,因此二氧化锰的质量 不变(即固体质量不变)
【特别提醒】 物质溶解时,溶质质量分数在 相同情况下和溶液质量的变化曲线图一样。
2. 物质溶解时,如果加入的物质能够和溶剂 (水)发生化学反应,如CaO和CuSO4。则物质
在溶解过程中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1)图像:
(2)分析(温度一定):向水中加入该物质:该物 质和水发生反应初始阶段,生成物完全溶解
(’14南充)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 是 ( B )
【解析】 电解水的实验中,在相同时间内 ,生成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 为1∶8,A错误;硫酸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
显酸性,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
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在此过程中, 溶液酸性减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 性,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硫 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溶液会在一段 时间内显中性,恰好完全反应时,继续加入 氢氧化钠溶液,溶液pH升高,显碱性,B正
确;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能改 变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会影响生成物的
质量,C错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溶质
质量分数不是0,向接近饱和的该溶液中继 续加入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 大,达到饱和之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变化 ,D错误。
A.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入水
B. 向一定量纯碱和烧碱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盐酸
C. 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D. 向一定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专题坐标曲线
举例:向稀硝酸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 液,生成沉淀的曲线如图⑥所示,因为氢氧化钠先与稀 硝酸发生中和反应,当稀硝酸消耗完后,氢氧化钠才与 硝酸铜反应生成沉淀。
3. 化学反应中物质总质量(或元素种类或催化剂) 不变(如图⑦、图⑧所示)
分析:①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该反应过程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如图⑦),元素种类不变 (如图⑧)(2012红河州T20B)
C × 解产生氧气,剩余固体的质量变小,所以加热一段时间之后,
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会增大,当氯酸钾完全反应后,二氧化锰 的质量分数不再继续增大
D
×
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所以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由 于氧化钙与水反应,消耗了溶液中的水,所以溶液的质量会减
少
4. (2015河南改编)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 其中合理的是(C )
图②,向碱性溶液(如NaOH溶液)加入酸性溶液(如稀 盐酸)时,在0点时,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碱性;当 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溶液呈中性;随着 酸性溶液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 (2011红河州T15CD)
图③,向酸性溶液和某盐溶液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碱性溶 液,在0点时,碱性溶液先与酸性溶液反应,溶液pH增 大,当酸性溶液消耗完时,溶液的pH=7,如B点,然后 碱性溶液与混合液中的盐溶液反应,此过程中溶液的pH 不变(如BC段),此后随着碱性溶液的加入,溶液pH> 7,溶液呈碱性。
(2)一种物质和两种物质的反应 图像:
分析:一种物质和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首先判断 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优先发生中和反应,再发生其他反 应),然后判断生成物的质量。先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曲线 通常从原点开始(如图⑤所示),但反应后的生成物为不溶 于酸的BaSO4和AgCl沉淀时,生成物曲线也从原点开始; 后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曲线通常从原点后开始(如图⑥所示)。 (2015曲靖T21②,2014云南T21A,2011曲靖T15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坐标曲线题1. (2019重庆A卷)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
在该过程中,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映烧杯内物质的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A. ①③B. ①②④C. ②④D. ①②③2. (2018重庆B卷)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足量的下列固体,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3. (2019重庆B卷)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 c代表氧气B. t2时刻,O2开始产生C. 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D. 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4. (2019吉林)向盛有一定量固体的烧杯中加入某溶液,固体质量变化与如图相符的是()A. MnO2中加入H2O2溶液B. Cu-Zn合金中加入稀HClC. CuO中加入稀H2SO4D. BaCO3中加入稀HNO35. (2018宁波)向盛有20 g 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图(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
其中正确的是()6. (2019广东)取一定量打磨后的铝片于某容器中,再逐渐加入稀盐酸。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图错误的是()7. (2019枣庄)向盛有50 mL稀硫酸的烧杯中,缓慢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
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滴加,某些量变化趋势正确的是()8. (2019广安)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过量,该溶液中依次发生的反应如下:①Na2CO3+HCl=== NaHCO3+NaCl;②NaHCO3+HCl=== NaCl+H2O+CO2↑,向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所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与所加盐酸的质量图像关系正确的是()9. (2018宜昌)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10. (2017北京)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
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B. 30 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C. 该实验是将盐酸滴入稀NaOH溶液D. 从20 s到40 s,溶液的温度升高、pH增大11. (2019绥化)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操作的是()A. 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钙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B. 分别向足量的稀盐酸中加等质量的铁和镁C. 向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D. 向硝酸银和硝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12. (2019郴州)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选项要求相符合的是()A. 向硝酸溶液中不断加水B.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一份加入二氧化锰,一份不加入二氧化锰C. 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NaCl溶液蒸发适量水D.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1. B2. D 【解析】在氯化铜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为0,A 错误;由化学反应方程式CuCl 2+2NaOH=== Cu(OH)2↓+2NaCl 可知,反应后有NaCl 生成,故溶液的质量不可能为0,B 错误;起始时,固体质量为0,随着Zn 粉的加入,剩余固体质量不断增加,C 错误;由CuCl 2+2AgNO 3=== Cu(NO 3)2+2AgCl↓可知,在CuCl 2完全反应后,AgCl 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大,D 正确。
3. C 【解析】高锰酸钾是少量且比氯酸钾易分解,所以b 代表高锰酸钾的质量变化,a 代表氯酸钾的质量变化,c 是氯酸钾分解的产物中存在的而高锰酸钾分解产物中没有的物质,所以c 是氯化钾,A 错误;t 1时刻高锰酸钾分解就开始产生氧气,B 错误;t 1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C 正确;上述反应中,KMnO 4反应生成的MnO 2对KClO 3的分解起催化作用,t 1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不断增加,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时,二氧化锰的质量达到最大,D 错误。
4. B 【解析】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是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A 与图像不符;铜锌合金中加入稀盐酸,稀盐酸与锌反应,和铜不反应,固体质量逐渐减少,锌完全反应后,固体(Cu)的质量不再改变,B 与图像相符;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固体能全部溶解,C 与图像不符;碳酸钡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固体全部溶解,D 与图像不符。
5. B 【解析】根据NaOH + HCl=== NaCl + H 2O ,计算,设需7.3%的稀盐酸的质量为x NaOH + HCl === NaCl +H 2O40 36.520g×10% 7.3%x20 g×10%40=7.3%x 36.5x =25 g 即完全反应需要稀盐酸25 g ,反应后溶液质量为20 g +25 g =45 g ,A 、C 错误,B 正确;氢氧化钠显碱性,pH 大于7,滴入稀盐酸,pH 逐渐减小,稀盐酸过量后pH 小于7并趋近0,D 错误。
6. B 【解析】铝片的质量一定,向容器中加入稀盐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不断增加,当铝片完全反应后,不再生成氢气,气体质量不再发生改变,A 正确;铝片与盐酸反应的过程中溶液增加的幅度大于铝片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的幅度,其图像不是一条直线,B 错误;由于稀盐酸足量,铝片完全反应,因此铝片的质量最终为0,C 正确;铝片最终转化为可溶性的氯化铝,容器中铝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D 正确。
7. D 【解析】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质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减少至0,继续滴加氢氧化钡,溶质质量又开始增加,A 错误;稀硫酸的pH小于7,当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等于7,加入氢氧化钡过量时,溶液的pH大于7,但是不能无限增大,B错误;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加入,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在不断增大,C错误;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当稀硫酸反应完后,沉淀的质量不再改变,D正确。
8. C【解析】根据题给信息可知,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时,稀盐酸先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氢钠,再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向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时,稀盐酸先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待碳酸钠完全反应后,再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气体的体积增大,直至碳酸氢钠完全反应后,气体体积不变,故选C。
9. A【解析】碳与过量的氧气反应后,密闭容器内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氧气,由于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时,消耗氧气与生成二氧化碳的分子数相同,整个过程中气体的分子数不变,A正确;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增加,B错误;碳与过量的氧气反应,最终碳完全反应,固体质量变为零,C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密闭容器内进行反应时,物质的总质量不变,D错误。
10. C【解析】由图示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所以有热量放出,A正确;30 s时溶液的pH小于7,则溶液中溶质除生成的氯化钠外还有剩余的氯化氢,B正确;因为溶液pH的变化过程为从小于7逐渐增大,所以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稀盐酸中,C错误;由图示可知,从20 s到40 s,溶液的温度升高、pH增大,D正确。
11. C【解析】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直至反应结束,图像起点应从0开始,A错误;等质量的铁、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镁生成的氢气多,B错误;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pH逐渐增大,稀盐酸消耗完,溶液显中性,pH=7;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这一过程中pH =7;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显碱性,pH大于7,C正确;锌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65份质量的锌反应析出216份质量的银,所以析出银的过程中溶液质量减少;锌后与硝酸铜溶液反应,65份质量的锌反应析出64份质量的铜,所以析出铜的过程中溶液质量增加,D错误。
12. D【解析】硝酸稀释时其酸性会不断减弱,pH变大但不会大于或等于7,只能无限接近7,A错误;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加入二氧化锰时,会加快反应速率,但是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B错误;在恒温条件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将饱和氯化钠溶液蒸发适量的水后仍然是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错误;向稀硫酸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无沉淀出现,当硫酸消耗完,硫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观察图像一开始不出现沉淀所以图像相符合,D正确。
1. A【解析】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和稀盐酸都反应,不符合除杂原则,A错误;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氧气,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二氧化碳,B正确;一氧化碳高温下与足量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可以除杂,C正确;加水溶解时,所得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所得溶液温度显著降低的是硝酸铵,可鉴别,D正确。
2. C【解析】A ×酚酞遇到碱性物质变红,遇到中性或酸性物质都不变色,而稀硫酸显酸性、硫酸钠溶液显中性,在滴加酚酞后都没有颜色变化,无法区别B ×氢气燃烧生成水,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都能够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无法区别C √二氧化锰难溶于水,要得到氯化钾,需要将固体溶解、过滤、蒸发,才能得到氯化钾D ×Na2CO3与石灰水反应会产生氢氧化钠且石灰水过量,除去杂质的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3. D【解析】分别向NaOH和NaCl固体中加入水溶解,溶液温度升高的为NaOH,溶液温度不变的为NaCl,A正确;分别点燃棉线与羊毛线,无气味的为棉线,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为羊毛线,B正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可除去氢气中混有的少量水蒸气,C正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滴加硝酸银溶液后,一定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对原溶液中是否混有氯化钠的检验造成了干扰,D错误。
4. B5. B【解析】硝酸银与HCl和NaCl均能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鉴别,A错误;硫酸铵能与熟石灰反应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而硫酸钾与熟石灰不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可以鉴别,B正确;加足量稀盐酸后,碳酸钙和碳酸钠都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不符合除杂原则,C错误;加足量的水溶解后,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无法达到分离目的,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