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学设计结构图(蔡丽珊)x精品

合集下载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巷深处的美好与温馨。

2.培养学生通过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小巷的印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小巷故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小巷深处的美好。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三、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

2.分组讨论,交流对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的理解。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把握人物形象1.学生找出课文中描述人物形象的关键语句。

2.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深处的故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小巷深处的故事。

二、深入分析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情感。

三、写作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学生根据所学,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深处的人物传记。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小巷深处的人物传记。

二、拓展阅读1.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关于小巷的散文进行阅读。

2.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巷文化。

三、写作训练1.教师提供一篇关于小巷的写作素材,学生进行现场写作。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3.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小巷深处》教学课件(34页)

《小巷深处》教学课件(34页)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突出母亲的辛劳、苍老,表现了母亲的吃苦耐
语言描写
表现 母亲对“我”的爱。
第11段的:她依旧满面春 风,“莉学习忙呢!老师 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 耗时间!”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表现母亲的宽容大度。

第13段听出了“我”话中的弦外之音后,“母亲
眼光黯淡了。……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竹棒, 扣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说 :‘我去帮你弄点 好吃的,食堂少油。’”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主题
本文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叙述一位 双目失明的养母,含辛茹苦抚养女儿成 长的艰辛历程,体现了养母对“我”深 切而无私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敬爱、 感激之情。感情极为真挚,富有感染力。
妈妈,我想对你说……
同学们,小巷深处的母爱让我们敬佩, 也让我们深思。其实母爱无处不在。我 们每天都生活母爱的氛围中,享受着来 自父母的浓浓亲情。失败后的声声鼓励, 受伤后的字字安慰,出门前的句句叮咛, 疲惫时的一杯清茶,成功时的一丝笑 容……尽你最大的努力回报这份深沉、 无私的母爱吧!

第13段听出了“我”话中的弦外之音后,“母亲
眼光黯淡了。……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竹棒, 扣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说 :‘我去帮你弄点 好吃的,食堂少油。’”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写出了母亲的失望和坚强,以及对女儿 的理解和宽容。
反复阅读末尾3节文字,体会字里行间 蕴涵的深厚感情。
写出了母亲的失望和坚强,以及对女儿 的理解和宽容。
第25段的“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 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 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如枯竹似的 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巷生活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 词汇学习: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作技巧分析:分析文章的构思、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巷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情感表达。

3. 词汇学习: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学生跟读并造句。

4.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进行笔记。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巷生活的意义,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词汇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词汇的掌握情况。

3. 写作技巧应用:通过课后作文或练习,评估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中的小巷的作文。

2. 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或故事,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

4.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小巷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小巷深处》原文及注释。

2. 图片素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小巷、邻里等。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比较不同地域的小巷文化特色
鼓励学生比较不同地域的小巷文化特色,了解各地小巷文化的异同点 ,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关注城市发展与小巷保护的平衡
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与小巷保护的平衡问题,探讨如何在城市现代 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小巷文化。
开展实践活动,体验小巷生活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深入小巷体验生活,感受小巷的韵味和独特 魅力,加深对小巷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情感共鸣
如何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03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准备
教具准备
0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2
03
04
黑板
用于写重点、难点、教学目标 等。
粉笔
配合黑板使用,用于书写。
教学挂图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挂图,帮助 学生理解课文背景。
课文朗读录音带
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供学生 模仿和学习。
提问导入
向学生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新 课。
讲授新课
01
02
03
整体感知
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 章大意和主要情节,培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 力。
重点讲解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和疑点进行讲解,引导学 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 言表达能力。
共鸣。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通过表演的形式深入体验人物的情 感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感悟
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文中的情感表达,感受作者的情感 世界。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小巷深处》的背景和作者生平等信息。

分析并欣赏《小巷深处》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巷深处》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巷深处》所传达的人文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美好和困境,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小巷深处》是现代著名作家X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以小巷深处的一家人为主线,描绘了他们在贫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2.2 教学重点:分析《小巷深处》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小巷深处》的封面和作者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阅读理解: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3 讨论与分析:小组内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3.4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分析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的技巧。

学生尝试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估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4.2 阅读理解:通过回答问题或完成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4.3 文学鉴赏:评估学生对课文中的艺术价值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观察学生在文学作品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能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新等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自己关注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领悟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让学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5. 实践操作:(1)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2)鼓励学生创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体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巷深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全文及相关的参考资料。

2. 生字词卡片、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3.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小巷深处》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教案课题《小巷深处》第 2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课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所起的作用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谈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加深理解课文的情感,把握母亲的性格特征和“我”与母亲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小巷和竹棒在全文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朗读品味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活动导师点评一、复习导入,分享感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应该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盲母亲和养女之间的感人故事,相信这个故事在我们心里都记忆深刻,那位母亲善良纯朴、宽容无私的爱让我们感动,那个女孩的悔悟回头也让我们欣慰。

接下来我们再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意。

1、回忆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感情变化过程。

参考:板书:满足,厌恶,淡忘,悔悟2、检查作业,交流感动还记得上节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作业,写下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现在我们就来谈谈感受。

同时请大说出感动的原因。

参考:学生可能说出的是盲母亲对养女爱的任一处表现。

或者是课文结尾处“我”看到母亲时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句子。

例如,“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

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或“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

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或“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或“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的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七年级上册《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与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设想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情况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依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的人”、“妙在 ,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与依照对“爱”的理解,说一句特别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

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导入,用感动人心的MTV《明白您》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母爱。

教学过程课前2分钟播放MTV《明白您》,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入: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不?(全班背诵《游子吟》)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小孩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因此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小孩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㈠知识储备点1、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改变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㈡技能培育点1、掌控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以情感的改变进展结构全文的写法。

㈢情感体验点1、从课文到生活,结合详细事例,认识母亲的伟大而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2、通过对本文的以及亲人在日常生活琐事对自己的关切、引导同学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育同学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加强对亲情的理解。

②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设计第1课时㈠本课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改变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2、从课文到生活,结合详细事例,认识母亲的伟大而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㈡教学流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是一首关于母爱的歌――《母亲》。

在唐诗中也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几年前,香港曾进行过一次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的评比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那是由于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很多读者的心弦。

自从我们诞生以来,就被爱包围着,享受着父母无可置疑的关爱,可是,在林莉的《小巷深处》中有这样一位同龄人,她有着与我们不一样的生活经受。

出示课件情景一、情景二情景一的“我”的身世讲解设计:十几年前的一天,我来到了这个生疏的世界,狠心的父母将我遗弃于山坡顶上,我只能用哭声向迎接我的这个世界控诉:我的家在哪里,我的父母在哪里,我的路在哪里……情景二的讲解设计:这是一只救命的手,这是一位瞎眼姨娘的手,就是这只手,托起了一个弃婴即将坠落的天空,转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课件中止,讲解: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是一位不是生母却胜似生母的母亲,下面让我们走进文中去认识这位母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