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通史版试题:1-1a 先秦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课件
(3)根据史料3概括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提示 封建等级观念和反对理性、经验守旧的思想等长期存在。 (4)宗法制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依然能找到,请举例说明。 提示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亲疏等现 象;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习俗;家谱、宗祠、家庙等社会遗存。
史论归纳 一、宗法制与宗法观念——家国情怀的源头
(1)政治: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打破了贵 族世袭制,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封建统 治的重要支柱,秦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2)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 济的发展。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 六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纵与横》 读史指导 (1)史料1是图片史料,为周代世系略图。解读史料时要把握图片中不同 身份之间的关系以及“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等信息。
(2)史料2属于文献史料,武则天和狄仁杰等主要围绕王位继承进行争论, 理解“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 不祔姑”是关键。①是指新死者附祭于先祖。 (3)史料3属于现代评论史料。②说明宗法制虽然不存在了,但其对后世 的影响还很大。③中“亲贵合一”强调国家政权与血缘家族组织紧密 结合,官制具有浓重的宗法血缘性,“裙带作风”是指因血亲、姻亲和 密友关系而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政 (1)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代政治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治 (2)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3)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衰落,官僚政治兴起,郡县制出现,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 (4)秦朝,完成国家统一,首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初步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中朝”,实行察举制、刺 史制度
(通史版通用)新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
该变化有利于( )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D[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强化了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先的崇拜”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2.《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A[武王分封先代贵族意图得到先代贵族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武王未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天下为公的观念,故D项错误。
]3.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A[根据材料中西周王位在“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这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版)●课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考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鞅变法。
通过分析近五年的全国一、二、三卷的高考真题,我们发现:(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是高考极高频考点,基本上年年有考查。
(二)宗法制,更是老师、同学们要重视的知识点;(三)复习备考时,我们要打破传统知识点的简单复习,而要打破时空界限——突破商周时期、渗透历史学科素养、国家意志角度,形成全新的结论和认知,如2017年全国一卷的第24题,2018年全国一卷的第41题。
◆考点一:商朝的政治制度1.王权具有神秘色彩为巩固统治,商王把自己的行为说成天的意志,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2.内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方,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考点二: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2.内容(1)分封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姻亲;(2)诸侯义务:诸侯受封于天子,须承担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3)诸侯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权利:分封下级——卿大夫,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4)主要封国:同姓封国(燕、鲁、卫、晋、吴),功臣且是姻亲封国(齐)、先代贵族封国(宋、杞、陈、许、楚)3.过程(1)第一次大分封周武王灭商之后(2)第二次大分封周公东征平定武庚、管、蔡之乱后;(3)分封诸侯国数到春秋时,见于《春秋》《左传》的封国有140余国;(4)春秋战国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土地上设郡县,战国末期只有诸侯国多个,其中有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专题复习课件:1.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政治②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社会习俗①②“禁塞止私父门子之兄请弟”共。居,推行“分异”令。
(3)影响——秦国崛起 ①政治: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新兴的军 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秦国基本上建立起 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②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 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选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史料二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 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
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亲贵合一”“家国一体” 的政治体制特点。 2.史料二体现了商周政治制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抓住关键词 “因于”体会其含义。
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在家国关系 上有何特点。 [尝试解答]
史料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 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史料三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 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 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 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 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 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 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违 背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 (4)对历史遗存影响: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祭祀、修订 家谱、追根寻源等社会习俗。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一先秦、秦汉(含解析)
位和分封制的崩溃,排除D项。
答案:B4.[2020·四川南充模拟]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为( )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解析:夏、商、西周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说明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国家没有真正实现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度,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六国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本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项;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是统一的意义而不是内涵,排除C项;“中原文化已经统一”太过绝对,排除D项。
答案:A5.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可以得出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项正确;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有绝对化的倾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古代妇女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农业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男子,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A6.春秋后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丧失,新兴的地主阶级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
这一状况表明春秋后期(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B.铁器牛耕得到了推广C.租佃制度开始出现D.自耕农成为国家税源解析: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把一些逃亡的奴隶和破产的平民招到自己手下耕种土地,收取地租,这属于租佃制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
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含解析
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唐山模拟)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
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
“成周”的修建意在()A.维护分封制度B.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C.震慑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D.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周建立东都主要是强化对东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与材料中建都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被分封的诸侯国与王畿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是其建都达成的结果而非意图,故B项错误;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主要分布于宋,且位于王畿以南,故C项错误。
答案 D2.(2018·云南昆明质检)夏商时期,都、邑的数量很少,到了周朝则数量大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
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器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
材料可反映出周朝文明的特点是()A.开放扩散B.等级森严C.贵贱有序D.自成体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都邑数量大增分布分散,青铜器铭文遍布四面八方,可知周朝文明呈现出开放扩散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周朝社会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贵贱有序的礼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文明自成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8·湖南雅礼中学模拟)“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
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
该材料主要说明()A.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B.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C.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D.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解析材料未提及宗法制,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礼乐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天子与诸侯存在等级差别,故D项正确。
答案 D4.(2018·四川成都模拟)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这反映出西周()A.文化传承意识增强B.书法艺术日益成熟C.宗法礼仪渐趋崩解D.青铜工艺水平提高解析根据材料中“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和“记载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说明西周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涉及的是铭文,不是书法艺术,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侧重于宗法礼仪的传承,不是宗法礼仪渐趋瓦解,故C 项错误;材料重点是青铜铭文的内容,不是说明青铜工艺水平,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核心考点讲练 专题01 先秦政治制度(含答案)
专题01 先秦政治制度考点分析预计2022年的高考仍然会侧重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理念,结合具体史料分析先秦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分析从商到周的统治变化、分封制度的具体运行状况、礼乐制度受到的冲击。
必背知识一宗法制1.内涵: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亲疏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大宗与小宗关系是相对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3.影响(1)对西周的影响: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王位世袭制以及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影响①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王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
②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③宗法制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二分封制1.内容: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3.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派兵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4.评价:起初有利于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造成国家分裂割据。
考点一宗法制01 家国同构:重视个人和家庭、家庭和国家、宗族和国家的联系,强调血缘和政治的结合是高考宗法制比较重要的的考法,主要的目的是强化家国情怀观念02 嫡长子制:嫡长子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它主要的价值是通过天命确定王位继承人,一定程度较少了王位继承的争斗,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通史版: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doc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知识点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国家出现,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1)政治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2)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2.宗法制3.礼乐制度(1)含义:周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2)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历史遗存(1)分封制的历史遗存: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许、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的历史遗存:(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集中。
(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3.理解“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
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
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原因: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 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实行□01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02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 权力的分配制度——分封制1.前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室强大。
2.目的:维护周天子的有效统治。
3.对象:□01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5.核心: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02土地和□03人民分封给诸侯。
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7.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04武装、征派赋役。
8.瓦解(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05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3)表现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②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③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9.影响(1)积极:加强了对□06地方的统治;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使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根源。
三权力的继承制度——宗法制1.起源: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3.内容: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03宗族内的等级关系和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4.特点:□04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通史版】2019历史一轮试题:1-1a 先秦时期的政治 含解析
一、选择题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 B解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B项正确;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2.周代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一样,都有相应的爵位,因此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
这表明该制度()A.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B.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力C.造成周王室势力的没落D.为分封制的实施创造条件答案 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实行的爵位制度是把诸侯等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不是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所有贵族,不会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故A项错误;周代实行严格爵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周天子的权力,巩固统治,而材料“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说明有人主张限制周王的专制权力,故B项正确;周王室势力的没落是由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故C项错误;周代爵位制是对分封制下诸侯的等级规定,二者同时存在,故D项错误。
3.[2017·河北名校联盟联考]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答案 D解析A项“皇权专制”的说法本身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实行皇帝制度;B 项“地方分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根据材料“国家元首委派”“推行天下一统”可知,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一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练习
学习资料专题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广东惠州期中)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王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 )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解析:B 材料中涉及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出现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
由材料中血缘相近的被称为“子”可见宗法制尚未形成,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
2.(2017·河南中原名校质检)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盖耕稼城郭之国,本已先周而有。
周人不能尽灭之,以与周之诸侯并存;而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事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异姓封国已显露出反叛之心B.推行分封实际是西周势力的拓展C.西周的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D.诸侯纷争的局面在西周已经出现解析:B 据材料可知,周人无法灭掉“耕稼城郭之国”,只能分封这些国家为诸侯,而“耕稼城郭之国”也不敌周人,只能以周王为“共主”,西周通过分封这些“耕稼城郭之国”扩大了西周的势力范围,B项正确。
A、D两项出现于西周后期,C项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形成。
3.(2017·湖南株洲一模)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
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材料主要说明( )A.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解析:A 材料中“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能使权力平稳过渡,从而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是秦朝以后,不符合材料时间,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是否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表明西周实行血缘政治,故D项错误。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文档:第1部分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精品
第一单元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空坐标单元概览]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考点1|先秦时期的政治[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4(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5.演变(1)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
(3)秦汉时期: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汉初又兼采之,实行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4)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性质不全相同,仅为皇权体现。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4.影响(1)使宗统和君统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B
解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B项正确;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2.周代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一样,都有相应的爵位,因此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
这表明该制度()
A.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
B.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力
C.造成周王室势力的没落
D.为分封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实行的爵位制度是把诸侯等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不是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所有贵族,不会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故A项错误;周代实行严格爵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周天子的权力,巩固统治,而材料“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说明有人主张限制周王的专制权力,故B项正确;
周王室势力的没落是由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故C项错误;周代爵位制是对分封制下诸侯的等级规定,二者同时存在,故D项错误。
3.[河北名校联盟联考]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答案D
解析A项“皇权专制”的说法本身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实行皇帝制度;B项“地方分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根据材料“国家元首委派”“推行天下一统”可知,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
4.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这客观上有利于() A.防范诸侯割据B.扩大统治区域
C.监督商朝残余力量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封不能防范诸侯割据,排除A项;“扩大统治区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商朝残余力量”,排除C项;据材料“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可知,分封到这些地方的诸侯会把周统治中心的经济、文化等传播到这些地方,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
5.[衡水中学调研]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
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丰富而完备,孔子遵从周朝的制度,表现了孔子对礼乐制度的看法。
孔子主张“礼”,其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
6.春秋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
时人预感“大夫皆富,政将在家”。
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C.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
D.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
答案C
解析“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大意是:大夫都成为富有之人,执政者和手握重兵者都为家族谋福利。
这是随着私有观念的蔓延,追逐“私利”而造成的社会现象。
后来发生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私家”彻底取代了“公家”,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故选C项;材料无法反映A、B、D三项。
7.据郭宝钧的《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字中的部分内容分类如下表所示:
材料说明殷商时代()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人类的自我认识已较深刻
C.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答案B
解析仔细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对人身、人伦、人的活动的记载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这说明当时人类对自我认识已较深刻,B项正确;表格中没有体现神权的内容,A项错误;表格中没有涉及甲骨文本身,因而根据该表格数据无法得出“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的结论,C项错误;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错误。
8.[福建四地六校联考]《诗经》中有:“大宗维翰(栋梁)……宗子维城(城墙)”,这里所说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贵族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
对材料正确解读的是()
A.文学作品的描述不能实证宗法制的存在
B.体现了既是政治制度又是宗族制度
C.体现了周代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
D.从材料可推知这两句诗应出自于《国风》
答案B
解析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不能起到历史实证的作用,A项错误;由“大宗”“宗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既是政治制度又是宗族制度,B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周代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C项错误;《国风》主要收集的是下层群众生产、生活的场景,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山东梁山周练]制度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
祖多感天而生)。
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
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
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材料二“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
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的作用。
答案(1)内容: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2)作用: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关系;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第(2)问,根据材料二“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家国同构”并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