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f1c0e4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8.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2.能力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奇幻故事的想象和对勇敢的敬佩。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故事情节。
2.练习朗读,培养语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成语。
2.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
四、教学准备1.PPT资料2.语文课本及教辅材料3.单词卡片五、教学过程1. 热身教师播放金华双龙洞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这个地方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导入教师用清晰流畅的语音朗读课文,并向学生提问引入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3. 主体1.教师分段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重点解释生字和成语。
2.学生跟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寓意和故事中人物的品质。
4. 拓展学生自由发挥,设计并写下自己的奇幻故事,分享给同学。
六、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这篇故事,我们了解到有些事情看似困难,但只要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七、作业布置写下对本课文章的心得体会,或者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己的奇幻故事。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故事情节的理解上,学生表现良好。
但在词汇的掌握和寓意的理解上,还需要加强。
下一节课需要更多地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想法。
以上是本次课程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金华的双龙洞故事,激发他们对文字的热爱和对勇敢的尊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22ed7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4.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1】篇〗一、说教材:1、教材介绍:本课为语文课改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全过程,写出了双龙洞的奇异景色。
本文描写准确形象、语言朴实凝练。
本课是单元第一课,且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游记这种新文体,因此要扎扎实实教会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
2、课时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游踪,了解景物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描写“孔隙”一段的写法仿写一段话并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3、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学会1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景物特点。
(2)通过填表,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3)感受双龙洞的神秘、奇异。
第二课时:(1)学习第5自然段的写法,借助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其作用。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练笔,训练学生有序发言及认真倾听及时补充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之情。
4、重难点:(1)理清游踪,学习抓住特点对景物进行介绍。
(游记的基本特点)(2)借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
(难点,这是一种新的描写方法,学生初次接触)二、说教法、学法:教法:1、利用视频朗读,再现情境,加强感知。
2、列表梳理文章内容,指导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
3、小组合作交流,修改练笔。
学法:研读圈点、小组交流教学准备:师:1、全文视频朗读的课件2、《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3、下发本文所写处所、景物及特点的表格。
4、下发练笔提纲。
生:1、填表2、列提纲三、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词3、多音字组词(“系”)4、形近字比较(“栽”、“蜿蜒”)5、易错字(聚、隙)(音→义→形)(二)引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不仅有数不尽的名山大川,也有千姿百态、神秘奇异的溶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1ebbd3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6.png)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作者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先写了看到的景色,又写了自己的感受。
全文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叙述具体,是引导学生学习有序表达的好范文。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
2. 能联系上下文领会含义较深的句子。
3. 欣赏双龙洞的奇丽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丽景象。
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教学准备: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课件、图片、投影等。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畅谈感受明确任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的一篇游记。
学习时,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全文内容,并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相信我们一定能学好这篇课文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 指名读课文,正音。
4. 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5. 归纳整理问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读描写洞口、外洞、内洞、孔隙的有关语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2. 重点理解“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等含义较深的句子。
用多媒体演示通过孔隙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3. 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4. 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5. 质疑并讨论解决。
(四)品读课文,交流感受1. 品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交流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问,与大家共同交流想法和感受。
如:读“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我好像看到了颜色各异的树木真美丽。
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图片等形式展示双龙洞的美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进一步领会双龙洞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1b73d6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02.png)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双龙洞的奇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生词、长句以及把握文章结构方面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正确朗读课文,把握课文节奏和语气。
3.理解课文描述的双龙洞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指导法: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词短语、图片视频等。
2.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语气,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课文节奏。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078ee3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5.png)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适合用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故事,领略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对山水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故事;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提高学生对美好自然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1.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故事;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四、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深入思考;2.进行角色扮演,表达个人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新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山水的向往和探索欲望。
第二步:朗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的地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第三步:课文理解(15分钟)老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更深入地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故事。
第四步:角色扮演(20分钟)分组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小小话剧表演,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五步:讨论交流(15分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金华双龙洞的想象和感受,可以展开热烈的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和碰撞,丰富了解。
第六步:课文回顾(10分钟)对整堂课进行回顾,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巩固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对金华双龙洞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展示汇报形式呈现。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金华双龙洞的兴趣很高,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交流,学生的表现也比较积极。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869f4b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a.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展示了双龙洞的奇特风光。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双龙洞的喜爱和赞美,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描绘的景观的理解和欣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品味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理解。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跟读,确保学生正确理解。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进行点评,确保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1d2588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6.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基本内容和故事背景。
2.掌握本文的主要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学特点。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的重点语言点和情节发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好教材《记金华的双龙洞》和相关教学资源。
2.准备课堂教学所需的课件、黑板和笔等教学工具。
3.提前安排好课堂活动和讨论环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学生展示金华的双龙洞的实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学习阅读1.学生课前预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文章。
2.学生自主阅读,重点理解文章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文本解析1.介绍《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文学赏析1.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意义。
5. 语言运用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结构,借助课文进行语法和词汇讲解。
2.练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总结,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能力。
五、巩固提高1.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练习,鼓励学生多多阅读相关教材。
2.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金华的双龙洞的感受和想法,形成读后感或小结。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了《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故事情节和文学特点,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以上内容为《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bcbd8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4.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游记,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文章语言优美,描绘生动,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本文通过对双龙洞内外洞的描述,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游记类文章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文中一些描绘细腻的句子,以及运用写作技巧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景观充满好奇,对本文的学习兴趣浓厚。
但同时,学生对一些生僻词汇的掌握还不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关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景观;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描绘细腻的句子,表现景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景观;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描绘细腻的句子,学会通过描绘细腻的句子,表现景物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视频等。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作业本:准备作业本,用于布置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7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04592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7.png)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1一、谈话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感悟句子: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3456f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5.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认知: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
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和资料。
2.教师方面: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②准备一盆杜鹃花;③有关溶洞的资料;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①浙*合适稍微呈现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第二张: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③杜鹃花映山红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9a57f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8.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1篇】学科背后的故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案例教材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
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学科背后的故事:教学中,首先出示双龙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缘于地域的特点,学生都没有游览过此地。
所以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内心对优美风景的向往。
需要我们了解的是:关于金华双龙洞: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
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内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
关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的三个传说——其一,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
”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其《金华记游》中认为这升降之龙在外洞洞厅:“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也持此说:“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
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
”其三,1992年新编的《金华市志》则认为“双龙”在外洞口:“双龙洞:两侧分别悬着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51c75e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d.png)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历史和文化。
2.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历史和文化,并能感受到其中的美。
2.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双龙洞的历史和文化。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受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向学生问候,并介绍本次课程的主题。
2.让学生看一张图片,发挥想象力,猜测这是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3.听取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入本次课程的主题。
二、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概况。
2.讲解双龙洞的历史和文化,并介绍它的地理位置、面积、建筑等方面的特点。
3.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许多不为人知的双龙洞的历史和文化。
三、观察感受(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为代表。
2.让代表去参观双龙洞,观察它的建筑、环境、气氛等方面的特点,并写下感受。
3.代表回到教室后,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写作(20分钟)1.让学生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以双龙洞为题材,写一篇有关双龙洞的文章。
2.要求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生动、感情真挚。
3.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五、总结(5分钟)1.让学生阅读自己所写的文章,并进行互相评价。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让学生表达自己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方式:讲解、观察、写作、讨论。
教学工具:图片、笔、纸。
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写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金华的双龙洞的历史和文化,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感受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中,还需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的能力,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b0c43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1c.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1】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
把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预备: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预备跟闻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四人小组合作)[板书]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3、引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2、导读“洞口很宽,像……。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https://img.taocdn.com/s3/m/7384796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1.png)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述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生动,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本文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游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部分学生在描绘景物、表达情感方面仍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理解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景色特点;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双龙洞的喜爱之情。
2.难点: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理解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培养阅读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双龙洞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双龙洞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谁能描述一下这里的景色?”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双龙洞的背景,导入新课。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ef230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b.png)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完成游览路线图。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1.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完成游览路线图。
2.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参观过溶洞吗?出示溶洞的照片欣赏。
2.揭示课题:在浙江金华,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就是双龙景区,双龙洞就在这个风景区。
双龙洞是钟乳石和石笋的溶洞。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叶圣陶的脚步,一起去游览一下这个双龙洞。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点拨:“记”即记录,记录游览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就是游记。
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游记。
3.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
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稻草人》《春宴琐谭》《倪焕之》等。
我们学过他写的文章有《爬山虎的脚》《荷花》。
设计意图:欣赏溶洞的图片,让学生对双龙洞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介绍作者叶圣陶,知道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一些课文,唤起对作者的认知。
二、整体感知1.自读任务教师明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熟悉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想想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画出相关句子,然后圈圈有关地点的词,完成路线图。
2.随文识字随文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课文中标注拼音的生字。
浙(zhè)江一簇(cù)突兀(wù)森郁臀(tún)部漆(qī)黑蜿(wān)蜒(yán)3.集中识字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8dcc35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c.png)
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景观特点以及作者的游览经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双龙洞的景观特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旅游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生字词学习:认读“浙、浦”等10个生字,理解字词含义,会写“龙、洞”等15个字。
3. 课文理解: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景观特点以及作者的游览经历。
4. 写作技巧: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双龙洞景观特点,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生字词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双龙洞的地理位置。
(2)邀请学生分享课前预习所得,对双龙洞有一定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回答课文讲述了哪些内容。
(2)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大意。
(3)分段朗读,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示范。
(3)学生练习写字,巩固生字词。
4. 理解课文(1)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e5aae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b.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诗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同时,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语法结构也适合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描绘景色的文章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生字词和复杂的句子结构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运用。
3.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描绘。
4.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2.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句子结构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实践活动法:通过描绘、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生字词卡片。
4.练习题或写作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自然景色的看法,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老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学生进行认读和书写练习。
4.巩固(10分钟)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
6.小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和描写手法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8.板书(5分钟)老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板书,总结生字词和描写手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3dd5e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3.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二、教学重点(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三、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二)检查预习1、填写生字表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 “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2、概括段落大意(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六)作业1、抄写生字、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二、教学重点(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四、教学过程(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板书:山路美)(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板书:孔隙)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板书险)(五)背诵第四段(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二、教学重点(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二)练习课文编提纲三、教学难点给课文编写提纲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板书:内洞)(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板书:奇)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板书:深黑的石洞里)(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学生在本上写)(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 2、路上见闻 3、外洞 4、由外洞进入内洞 5、内洞 6、出洞)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六)作业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2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5f554d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5.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1篇】文本分析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
其中“孔隙”一段,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由初写同学们,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每逢节假日,我们总爱外出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
你们都到哪里玩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100字左右)二、生成目标整体感知1.(ppt出示)学习目标A级:自由初创,尝试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
B级:定向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C级: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写一写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抒发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理清路线,概括内容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时的所见所闻。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叶圣陶老先生去金华的双龙洞走一走,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
三、定向阅读虚实融合1.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用笔圈出作者在路上看到的景物。
(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流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因为山是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的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往下流,会随着山石的变化,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2.默读课文第4至7自然段,想想景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一读相关的语句,交流、汇报:洞口——宽外洞——大孔隙——狭窄内洞——黑、奇、大3.最吸引作者的景点是空隙和内洞,叶老先生是怎样具体写空隙的和内洞的特点呢?孔隙——狭窄(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7c5796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9.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故事;
2.能够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双龙洞的神奇之处;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描绘双龙洞的景色;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17.记金华的双龙洞》;
•多媒体课件;
•手工制作的双龙洞模型。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金华的双龙洞,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
1.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操练
•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回答,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总结
•让学生回答问题,总结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复习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片段,展示他们的理解。
学习
1.解释文章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
2.分组讨论双龙洞的神奇之处,并展示各组的讨论结果。
操练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语气的表达方式。
拓展
•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自己想象中的奇幻洞穴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课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金华著名景点双龙洞的风采,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文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本课是一篇游记,在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运用上是一大特色,也是学生学习的好范本。
教学本课时,抓住“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这一语文要素,帮助学生感悟游记的特点,掌握写作的方法。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能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所以,教学时采用“以读促学,读写结合”的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溶洞的景观图片,金华双龙洞的图片。
2.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溶洞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景色优美,你们瞧!2.课件出示祖国的山川图片。
(例如:西湖、庐山瀑布、黄山、洞庭湖等。
) 3.看图交流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祖国山川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情境导入,质疑激趣1.导语: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雕塑大师,它鬼斧神工,不仅在地面上向人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而且在地下也展示出奇妙的景观。
课件出示溶洞景观的图片,相机介绍关于溶洞、石钟乳、石笋等知识。
今天,让我们随同叶圣陶爷爷去欣赏那让人叹为观止的迷人世界吧。
齐读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读题质疑。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这篇课文是游记。
游记就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
读了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双龙洞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去的?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双龙洞都有哪些景观?有什么特点?关于双龙洞有哪些美丽的传说?)3.教师归纳问题,同时板书:游览的顺序、景观特点。
就让我们快速跟随叶老的文字一起去游览一番。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语言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深入学文奠定基础。
每个人都是在问题的驱使下学习的,让学生读题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归纳出典型问题就会理清学习的重点,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过渡: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认真读文。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号。
(2)读准字音,圈画生字,遇到不懂的词语,小组合作解决,或者做上标记。
(3)读通句子,尤其是带生字的长句子,要求多读几遍。
(4)在朗读之后,分组学习,重点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完成课后练习。
同时课件出示课后习题: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出洞2.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小组合作,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完成填空。
3.检查初读预习及学习情况。
师生交流。
(1)认读字词,指导书写。
①课件出示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交流生字的识字方法。
引导学生采用“加一加”“字族识字”等方法快速识记生字。
②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
油桐、映山红与杜鹃、石钟乳与石笋等。
③指导难字的书写。
导思: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哪一笔需要特别注意?指导“鹃”“臀”“笋”“乳”的写法。
“笋”是上下结构,下部最后一笔是竖撇。
“鹃”是左右结构,左下“月”中的竖撇要写成竖,同样,“臀”字中的“月”也有这样的变化。
“乳”的“子”第三笔横变提。
(2)汇报读文,理清顺序。
①学生汇报读文,引导学生对读文情况进行评价。
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完成作者的游览顺序。
②学生汇报游览示意图,明确作者游览的顺序。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结合课后习题一,板书游览示意图。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③小结:同学们,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进行记叙的。
作者先交代了游览的目的地——金华的双龙洞,然后写沿途看到的景色,接着写外洞的景观,孔隙的特点,内洞的情景,最后出洞。
我们明确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应该做到正确、流利。
因此,安排学生自由读和汇报读的环节,目的是指导学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明确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本文的重点,因此,除了安排读之外,给学生很多时间去思考游览的顺序,并通过画示意图这种直观的方式明确顺序。
从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四、再读课文,熟悉内容1.过渡:词语学会了,游览顺序清楚了,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观赏双龙洞的美景吧。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段落,大致交流了解课文中的景物特点。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作者描写的景物的大致特点即可。
洞口:很宽外洞:很大孔隙:窄小内洞:一团漆黑,有石钟乳和石笋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熟悉课文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为积累语言做准备。
这一遍的读也是提高认知的读,是一遍更深入的读。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明确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一步熟悉了课文。
那么,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双龙洞的奇观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再读两遍课文。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及时复习才能掌握刚刚学过的知识,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生词,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复习: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跟随作者简单游览了双龙洞。
回忆一下,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什么?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都有什么特点?3.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设计意图:简单的导入,直入学习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沿途赏景,愉悦心情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过渡:作者游览双龙洞正是春暖花开之际,一切都让人欢欣愉悦。
他一路上看到了哪些美景呢?自由读第2、3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句,并和同桌谈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由读文,抓关键词句,感受美景。
3.师生交流。
理解感受,品味朗读。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映山红在大自然的滋润下,呈现出生命特有的活力,比盆栽的杜鹃有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①想象美景。
各种颜色的花,在各种绿色及粉红色的山的衬托下,生机勃勃,令人赏心悦目。
可谓:万紫千红总是春。
引导学生抓住表示颜色的词,反复诵读,想象作者笔下描绘的美景,感受祖国的秀丽河山和大自然的神奇。
②出示映山红及春天的山景的图片,感受景色的美丽。
③有感情朗读,读出大自然的这份生机勃勃。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呢?①理解:写出了溪流的形态和声音。
形态宽窄变换,声音缓急有致,仿佛一首大自然的音乐,节奏鲜明,悦耳动听。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溪流的节奏美。
③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或景物,用“时而……时而……”说话。
4.小结:作者把一路的见闻写得这样有声有色,使我们也仿佛目睹了那沿途迷人的风光。
齐读第2、3自然段,让我们一起进入那美好的意境。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读文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表现的美。
依据文字合理想象,有感情朗读,欣赏美景,既能感悟到沿途的美景,又能感受到作者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三、看自然奇观,悟自然神奇学习课文第4~8自然段,感受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1.默读第4~7自然段,画出表现景物特点的语句。
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交流。
3.交流外洞特点:重点理解词语“突兀森郁”。
出示语句: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作者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外洞比作“大会堂”,说明外洞很宽敞。
同时,用具体数字“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形容外洞很大。
)4.交流孔隙的特点:想要进入内洞,最有趣的还是进洞的方式。
默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去感受这份神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二,重点体会孔隙的窄小。
出示语句:(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来说明小船的小。
)(2)船两头都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行船方式,和课文中的行船方式做对比,来体会孔隙的窄小。
)(3)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就慢慢移动。
(紧扣“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体会乘船方式的特殊性,凸显孔隙的特点。
)(4)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挤压”说明“我”距离周围的山石特别近,有被压迫的感觉。
“稍微”“一点儿”这两个词说明移动的幅度很小,可见孔隙的窄小。
这里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朗读这两句话时,抓住“挤压”“稍微”“一点儿”等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觉。
小结:同学们,作者叶圣陶老先生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孔隙的窄小,而是通过我们最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时的亲身感受,把孔隙的特点写得具体形象。
这样的写作方法,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5.交流内洞的特点。
出示语句:(1)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告诉我们双龙洞名字的来历,点题。
)(2)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①理解: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各种各样。
②想象一下具体有哪些形状。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