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述评: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

合集下载

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进展述评

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进展述评


要: 内隐联 想 测 验 作 为 基 于 反 应 时 范式 的 内 隐社 会 认 知 研 究 方 法 , 19 自 98年 由 Gen a r wl e d
提 出后 , 得到 了广泛 的应 用。但 因其本 身具有 一定局 限性 , 1 来, 究者们 对这 一方 法进 行 近 0年 研 了不断地修正和改进 , 先后发展 出了 G / O—G ON O联 想任 务、 外部情 感西蒙作 业等 ; 近几年 又提 出 了单类 内隐联想测验 、 单靶 内隐联 想测验 和单属 性 内隐联想测验 等 , 这些 方法丰 富充 实了 内隐联
象 消极 ; 只能说 相对 于其 他 目标 对 象来 说 人 们 对 而
某 一 目标 对 象更 为积极 或者 更 为消极 。
IT的一种 研 究 内隐认 知 的 联 结 任 务 , 有 人 称 该 A 也 任务 为命 中联 系作业 l 。该 技术 吸 收 了信 号检测 论 2 』 的思想 , 实验 中包 括 目标 刺 激 ( 号 ) 在 信 和分 心 刺 激 ( 噪音 ) [ 。其 中 , 目标类 别 和积极 评价作 为信 号 , 将
想 测 验 , 对 Gen a 是 r w l 出的 IT的 继 承 和 发 展 。 e d提 A
关键词 : 内隐联 想测验( ) G / O—G m ;O N O联想任 务 ( N T ; G A ) 外部 情感 西蒙作 业( A T ; E S ) 单类
内隐 联 想 测 验 (C—L )单 靶 内隐联 想 测 验 (r—IT ; 属 性 内隐联 想 测 验 (A—IT S ; s r A )单 S A) 中 图 分 类 号 :80 B 4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58 (o9o 0 1 —0 1 3 14 2o )4— 0 5 4 0

内隐

内隐

实验心理学报告内隐联合测验实验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性别:内隐联合测验实验摘要: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ttitude Test,简称IA T)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在1998年提出的。

本实验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IA T,相容任务,不相容任务1 引言1.1 IAT 概述内隐社会认知起源于内隐记忆的相关研究,是新近兴起的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

由于内隐社会认知发生的过程具有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因此,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量表直接进行测量,因此,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面比较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有句子填充法、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和情景测验法等。

内隐联合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 T)是Greenwald 等人(Greenwald,McGhee, & Schwartz, 1998)于1998 年提出的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采用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从而推断个体内隐态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的拓展。

其基本原理是当两个概念联系紧密时,人们容易对其样例作同一反应;反之,当两个概念联系不紧密甚至存在冲突时,对它们的样例作同一反应则较为困难。

利用人们对不同概念的样例作同一反应的难易程度便可获得个体对不同概念的内隐认知层面上的联系强度。

在经典IA T 范式中,要求被试对呈现的刺激(文字或图片)进行分类,并记录反应时。

刺激材料分属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

例如,花卉(如玫瑰、月季)和昆虫(蚂蚁、蜘蛛)构成了概念词,而积极(快乐、奖励)和消极(灾难、悲伤)则构成属性词。

测验中包含两类任务:“相容任务”(compatible task)和“不相容任务”(incompatible task)。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

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1.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提出科学方法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进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发展。

内隐联想测验是Greenwald 等于1998年提出的。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一般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刺激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所以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掩饰,从而会出现掩饰效应;第二,由于被试的内省能力有限,从而造成被试不能够对自己真实的态度进行反应。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以及反应时法等。

但是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却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难以开展科学的研究。

反应时方法则可以进行量化,从而日益受到特别的关注。

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引发了许多的研究。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通过测量目标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强度从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中应用的结果[1]。

我们认为如果刺激所暗示的社会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或需要相一致,则被试的反应则会易化,从而被试的反应时间将会比较短;如果刺激的暗示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与需要不相一致,则被试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和时间来处理这种不一致,从而做出所要求的反应。

由于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这种情况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Greenwald等在既有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原理内隐联想测验以概念网络模型为基础,认为在人的知识网络中存在着一个社会认知的网络结构,用不同的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或评价。

内隐联想测验1

内隐联想测验1

1.2.2内隐态度概述1.2.2.1态度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等对象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

态度作为个体的一种内在结构,为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的看法是: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比较稳定且相对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7]。

其中:认知成分是态度所指向的对象,该对象可以是具体事物或事件,也可以是抽象概念;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好恶的心理倾向,同时也是对该对象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意向成分则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

这种观点被称作态度的三元论[8]。

Allport(1935)在其《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一书中提出态度的“很明显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个体对环境的总结,从而作为反应的倾向和准备状态。

1.2.2.2内隐态度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 A.G.和Banaji M.R.(1995)首次提出内隐态度的概念,认为内隐态度指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痕迹,这种痕迹或其影响是个体在意识水平上无从知觉的,但它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对象的情感取向、认识水平和行为[9]。

杨治良等(1996,1997)运用内隐记忆中的任务分离逻辑,对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关系进行先驱性的探讨。

结果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并不一致,实验开创性地证明内隐态度可以测量,而且证明态度的无意识或内隐成份[8]。

1.2.2.3内隐态度对行为的影响Wilson等人(2000)提出的双重态度模型认为:当新的态度形成时,旧的态度并未消失,而是被压抑到内隐层次里,二者以意识为分界线。

内隐态度是自动激活的稳定评价,占用极少的认知资源和注意力;外显态度是经常变化的、对情景敏感的构思,两者共存于记忆中[10]。

如果资源和动机充足,外显态度会影响个体的精细的、周密思虑过的行为反应,但如果条件不允许(时间压力)或动机不足,内隐态度则更具影响性,它会无意识地系统地影响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即个体难以主动控制的行为或个体以为不反映态度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难以消除[10]。

成年期双酚A暴露对小鼠行为的影响

成年期双酚A暴露对小鼠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011年05期成年期双酚A暴露对小鼠行为的影响田栋 徐晓虹 洪星 陈蕾 谢灵丹 李涛条件性恐惧大鼠边缘下区Cdk5激酶活性、caspase-3表达以及突触结构的变化李培培 张丽丽 韦美 李敏测验范式对位置来源提取的影响——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聂爱情 郭春彦 沈模卫注意瞬脱范式中的知觉负载对情绪面孔加工的影响叶榕 余凤琼 蒋玉宝 汪凯自我参照框架决定了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出现王凌云 张明 隋洁背景任务刺激间的时距对前瞻干扰效应的影响袁宏 袁祥勇 尹天子 陈幼贞 黄希庭抑制控制在极小概率目标搜索任务中的作用李富洪 曹碧华 肖风 李红结合东巴文学习汉字对幼儿汉字字形记忆的影响王娟 张积家 谢书书 袁爱玲特质性与情境性调节定向匹配效应的一致性汪玲 林晖芸 逄晓鸣共享心智模型影响团队绩效的权变模型白新文 刘武 林琳交叉影响还是直接影响?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机制张勉 李海 魏钧 杨百寅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叶浩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2011年03期3~5岁幼儿在视野阻隔任务中的长度传递性推理莫秀锋 李红 张仲明学前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及其与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关系 梁宗保 张光珍 陈会昌 张萍冲动-思考型儿童在拼图游戏中的问题解决及元认知差异陈英和 郝嘉佳婴儿气质的实验室观察与母亲报告的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于珩 张明浩 陈欣银 邓慧华 陆祖宏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内隐智力理论及其与表扬的关系邢淑芬 俞国良 林崇德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王建平 喻承甫 曾毅茵 叶婷 张卫青少年的父母监控状况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张文娟 邹泓 李晓巍构思策略教学改善小学写困生故事文质量的实验研究 田澜 张大均部件特征和正字法意识在儿童汉字书写发展中的作用史冰洁 李虹 张玉平 舒华压力对“蚁族”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的调节作用 胡金凤 郑雪 孙娜娜高二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父母反应方式的关系周司丽 侯志瑾 邵瑾 珠玛大学生反刍思维对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的影响——以孤独感和情绪智力为例 郭素然 伍新春 郭幽圻 王琳琳 唐顺艳班级集体效能对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习倦怠的调节作用石雷山 高峰强 沈永江基于情绪调节模型的教师情绪劳动的中介效应探讨 吴宇驹 刘毅 凌文辁 路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其对就业结果的影响乔志宏 王爽 谢冰清 王祯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1年05期教条悖论:行为心理学家的新挑战(英文) Jean-Francois Bonnefon 杜雪蕾 饶俪琳大脑皮层-背侧纹状体通路在吗啡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中的作用白云静 郑希耕自尊与创造力相关的元分析邓小平 张向葵成瘾人群的决策障碍:研究范式与神经机制严万森 李纾 隋南赢者诅咒:心理机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张鸿飞 徐富明 刘腾飞 张军伟 蒋多客体连续性的加工机制瞿斌 陈旭 熊倩 杨剑霞平滑追踪眼动及其对运动物体时空特征表征和预测的影响王向博 丁锦红多感觉整合的时间再校准袁祥勇 黄希庭积极情绪对视觉注意的调节及其机制蒋军 陈雪飞 陈安涛身份凸显性:启动自我的开关吴小勇 杨红升 程蕾 黄希庭集群行为:界定、心理机制与行为测量弯美娜 刘力 邱佳 杨晓莉组织中的求助行为毛畅果 孙健敏情境判断测验的效度研究述评刘晓梅 卞冉 车宏生 王丽娜 邵燕萍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述评: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李西营 王晓丽 赵玉焕 徐青林社会网络分析在心理研究中的应用马绍奇 焦璨 张敏强中介效应的三类区间估计方法方杰 张敏强 李晓鹏认同理论视角下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定义及结构维度严鸣 涂红伟 李骥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2011年03期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安媛媛 臧伟伟 伍新春 林崇德 周佶文化神经科学: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英文)张力 朱滢非符号分数与整数计算能力的发展及其与数字记忆的关系辛自强 刘国芳显性度对隐喻加工的影响:事件相关电位研究钟毅平 周海波 周路平 陈芸 范伟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图形的注意偏好研究訾非 周晓林 刘兴华 潘苗苗靶目标预曝光对基于事件前瞻记忆的影响潘玲 白学军汉语名-动兼类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刘涛 马鹏举 于亮 刘俊飞 杨亦鸣书写和阅读中的镜像错误及其脑机制马恒芬 王培培 许贵芳听觉障碍人群检测任务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英文)刘幸娟 张阳 张明加工越流畅越美?——抽象艺术作品审美加工探秘陈睿 高湘萍汉、英句法结构相似性与第二语言的熟练度对第二语言句法加工的影响郭晶晶 陈宝国心理时间在空间纬度上非稳定特征的实验研究曹宁宁心理弹性儿童的心理理论桑标 席居哲 左志宏提问水平与结构训练对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宋广文 邢洪军 马玉花青少年情绪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张敏 卢家楣心理授权研究进展王金良 张大均儿童2岁时的行为抑制性对其7-14岁学校适应的预测曹睿昕 陈会昌 陈欣银 李丹 蔡晓露 张琳琳 高艳苹 杨柳初中生社会支持的类型及其对学习的影响高丙成 刘儒德中小学生人际信任、成就动机及其与合作倾向的关系研究崔丽莹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李晶 张杰 朱莉琪儿童同伴关系的隐变量预测模型张奇勇流动儿童的压力和社会支持状况及社会支持保护作用的研究曾守锤思维风格对中美大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程宏宇 Heidi Ardrade 家庭社会阶层对大学生择业依赖倾向的影响:当前经济信心的中介作用崔淼 林崇德 徐伦 刘力 李艳玲人格特质、家庭环境对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王挺 肖三蓉 徐光兴第三方惩罚与社会规范激活——社会责任感与情绪的作用陈思静 马剑虹情绪劳动与抑郁及焦虑的关系:情绪耗竭的中介作用陈瑞君 秦启文职业弹性对工作绩效和职业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李霞 张伶 谢晋宇心理科学 2011年03期工作场所排斥与员工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蒋奖 张雯 王卓 鲁峥嵘 许燕在华跨国企业外籍高管的压力应对与适应曹经纬 耿文秀组织内信任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马华维 姚琦调节模式理论:自我调节领域的新进展汪玲 逄晓鸣 肖凤秋不同程度吸烟者内隐态度测量范式下的ERP研究徐莹 张庆林自闭症儿童非言语错误信念任务的实验研究周楠 方晓义高中生自杀意念的素质—应激模型:多时段追踪研究陈君 杨娟 朱熊兆 姚树桥老年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发生阶段陈传锋 李湘兰 胡珍玉有效测量元认知监控的新方法:Master Mind任务分析陈英和 慕德芳 郝嘉佳大学生面众交流恐惧的心理测量学初探宋志飞 王洪礼当代大学生职业兴趣结构特征研究赵守盈 郭海辉 潘运 关丹丹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学著作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一书读后有感方晓义国外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及其教学意义袁维新家庭作业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李涛团体沙盘游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彭贤 朱丽霞盲童的空间概念及其组织章玉祉 张积家 党玉晓网络协作过程中团队成员信任机制的实验研究肖余春 王晓辰 郑喜燕心理与行为研究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11年02期词边界信息和词频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李馨 白学军 闫国利词频、可预测性及合理性对目标词首次注视位置的影响吴捷 刘志方 刘妮娜交互分析理论对改善人际交往困惑的应用孙颖 段琪内源性眼跳与注意转移关系研究述评王一楠 宋耀武认知诊断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题库使用均匀性初探陈平 李珍 辛涛复杂哀伤丧亲女孩的箱庭疗法个案研究徐洁 张日昇 陈顺森 张雯学习困难与一般初中生过度自信特点的比较沈卓卿 俞国良真实自豪与自大自豪倾向量表的修订及适用杨玲 王含涛大学生经济信心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曾盼盼 林崇德 刘力 李远红高低行为激活系统个体在赌博任务下的决策模式宋广文 郭永香 赵平平智力和元认知技能在发现学习中的作用:任务复杂性的影响陈英和 赵业粉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的跨地区验证和比较张玉柱 姚德雯决策权力和社会角色对混合动机冲突决策的影响李艾丽莎 胡竹菁 张庆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1年03期四种健身气功锻炼对老年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章崇会 马红宇汶川地震幸存者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症状结构 彭树增 李凤珍 颜小焰 周琦 王力 张雨青 吴坎坎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行为意向问卷的修订郝志红 梁宝勇夫妻对沟通模式感知差异与双方婚姻质量的关系 张锦涛 方晓义男护生学校适应状况分析张炜伟 张景焕 许燕共识性质性研究方法(CQR)及其在心理咨询研究中的应用 珠玛 侯志瑾 邵瑾 李栩 陈淑芳触摸行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吴嵩 金盛华 蔡頠 章哲明老年脑卒中患者危险知识与行为改变:危险信念的中介作用 邵景进 申继亮 林田 叶舒张丁丙诺啡舌下片合并东莨菪碱、异丙嗪药物依赖者脑灰质密度的研究周旭辉 王绪轶 刘军 郝伟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与精神分裂症Ⅰ型和Ⅱ型的关联 张海生 王伟 余道军 张顺泉 谢健非冲突干扰对ADHD儿童视觉加工的影响特点石卫霞 杨双 赵衍翠 杨美玲 丁颖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缺损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 李学武 胡拾妮 高欢 李毅 黄志彪 吴冬凌 王轶 邓先华 高北陵惊恐障碍患者非理性信念、应对方式及其与症状的关系熊红芳 李占江 王娜 韩海英 姚淑敏依赖、自我批评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唐秋萍 周甄会 廖莎 朱熊兆氯胺酮依赖者(吸食“K”粉者)的认知功能损害韩洪瀛 廖艳辉 唐劲松 刘铁桥 郝伟 陈晓岗团体干预对学习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的影响 佟月华认知训练和自我按摩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比较张江华 康佳迅 曾慧 宋丽淑 张群团体归因治疗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及心理社会功能的效果 王纯 张亚林 张宁 张婕 季伟华 李箕君一例适应性障碍女大学生沙盘治疗过程及其效果李科生 朱强 陈京军 曾惠萍箱庭疗法治疗中度抑郁大学生的过程和效果 林雅芳 张日昇 王雪婷 金文亨行为决策中的“作为”与“不作为”: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周海波 钟毅平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方式在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应用 雷辉 戴晓阳应用项目反应理论对CCMD-3人格障碍筛查问卷A类分量表的项目功能分析卢宁 王志英 刘协和 曹亦薇 王晶 张嘉虹 周朝英被试功能差异分析在心理测量中的应用 兰天 戴晓阳同结构标准图形推理测验的编制与验证陈德枝 戴海琦 周骏个人拟合指标在艾森克人格测验中的应用 刘拓 曹亦薇 戴晓阳对配偶婚外情的决定宽恕和情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池培莲 杜洪飞 林爱冰自尊在完美主义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杨丽 朱晓坤 翟瑞龙 李艳苓 李娟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年03期大学生内隐艾滋病污名研究—来自IAT的证据杨金花 王沛 袁斌汕头地区养老院和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孤独感、自尊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解静 陈元玉 江琳 王少冰震后12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焦虑性情绪变化及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张岚 范方 耿富磊自尊在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周亚男 焦彬 刘铁桥 陈冲 付兆亮情绪智力、工作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谢静涛幼儿未来情景思维的发展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张庆 王美芳 白文情绪智力、大五人格与行政管理干部工作倦怠的关系周丽 曾文洁 蔡太生 朱虹箱庭疗法应用于儿童哀伤咨询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徐洁 张日昇一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摸底”书——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一书姚树桥群体灾难下的慈善捐赠-共情的中介效应定险峰 易晓明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张佳佳 李敏 彭李 韩爱华 廖文君无条件自我接纳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周亚娟 梁宝勇高中生的自我认知在社会支持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庞英 洪炜 赵楠 印江7年级学生应激事件、归因方式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吴文峰 陈世英 卢永彪学前儿童攻击应对策略的研究董会芹 张文新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二学生班级环境的影响沈永江 张景焕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1年02期责任关系视角下的儿童责任行为发展研究李丹 刘朝燕 朱旻斐情绪对成就动机与风险决策关系的调节效应杨昭宁 禹钰 谭旭运无意识目标对道德取向的调节作用苏倩倩 王雅然 郑全全音高和时长信息感知的范畴特异性及其发展吴寒 张林军 舒华适应范式在人脸知觉研究中的应用严璘璘 杨蕾静 张智君情绪与决策:躯体标记假设及其研究新进展周佳 马剑虹 何铨意识锚定加工对潜在锚定加工的影响李斌 徐富明 马红宇 王伟 黄宝珍 王岚听力障碍幼儿情绪理解的干预研究李娜 张福娟 吴季令幼儿的坚持性与执行功能和负性情绪的关系刘玉霞 金心怡 蔡玉荣 何洁家庭功能和生存质量对学生社会责任心的影响:普高生与职高生的比较陈强企业组织变革特征、人力资源策略与变革应对行为的实验研究:组织学习的视角王重鸣 李凯中国组织情境下企业管理者责任领导力维度结构张小林 陆扬华。

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研究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研究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研究综述作者:唐琰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4期摘要:一种全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以其创新性和有效性迅速奠定了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范式的地位。

IAT常被用做测量内隐自尊,因其突出的优点被广泛应用,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其在测验对象及程序、效度等方面有很多争议。

本文对以前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从IAT的使用、变式及IAT还存在的问题怀疑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内隐自尊;内隐联想测验1.前言内隐联想测验于1998年,被Greenwald提出,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测量工具,其最初主要是作为内隐态度的测量方法。

在2000年,被首先用来间接测量个体的自尊。

经过研究表明,IAT的内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都较为理想,有较好的预测效度,且与外显测量之间的相关较低。

IAT还能够间接测量到被试自动化的、无意识的不合理信念[1]。

2. 传统的内隐联想测验2.1 测验程序IAT测验是一组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以反应时差异为指标来测量概念间内在的联系强度,从而间接反映个体的内隐心理倾向。

其方法学的基础是心理学中的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指先前呈现的刺激,对随后的刺激或与其相关的牟总刺激进行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2]。

1998年,Greenwald等人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IAT的施测程序[3]。

施测分为五个阶段:1、呈现目标词,比如白人的姓和白人的姓,让被试归类并做出一定的反应(看到白人姓揿F 键,看到黑人姓揿J键)。

2、呈现属性词,比如愉快和不愉快;并让被试做出反应(愉快F,不愉快J)。

3、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白人或愉快F,黑人或不愉快J)。

4、让被试对目标词对相反的判断(白人姓J,黑人姓F)。

5、再次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黑人或愉快F,白人或不愉快J)。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资料讲解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资料讲解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

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述评_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_李西营

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述评_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_李西营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5, 749–75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1.00749749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述评: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李西营1,2 王晓丽2 赵玉焕2 徐青林2(1河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河南新乡 453007) (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摘 要 规范性分析详细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内隐测验所应当具有的一系列标准和特征。

通过对内隐联想测验的三个新变式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些规范性特征和标准的检验, 发现相对于简式内隐联想测验而言, 无再编码和单区组内隐联想测验更符合What 标准和How 标准, 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内隐标准。

关键词 规范性分析; 简式内隐联想测验; 无再编码内隐联想测验; 单区组内隐联想测验 分类号B8411 De Houwer 内隐测验规范性分析框架内隐测验的规范性分析详细说明了一个理想的内隐测验所应当具有的一系列标准和特征, 为评估和检验内隐测验提供了一个启发式框架。

规范性分析标准不是一个内隐测验的最低标准, 而是最终目标。

因此, 可以通过检验一个内隐测验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些规范性特征和标准来分析其优势和劣势, 从而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

内隐测验的规范性分析标准包括三个:第一, 内容标准(what criterion)。

即有哪些心理属性导致了内隐测验的结果(因果内容); 第二, 机制标准(how criterion)。

即被测量的心理属性怎样导致了内隐测验的结果(因果机制); 第三, 内隐标准(implicitness criterion)。

即被测量的心理属性是否自动导致了该内隐测验的结果(因果自动)。

因为同一个心理属性可能通过不同的加工过程对测验结果产生影响, 而不同的心理属性也可能通过同一个加工过程对测验结果产生影响, 所以What 标准和How 标准并不是完全分离的(De Houwer et al., 2009)。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

当然,内隐联想测验也有自身的缺点,在广泛应用到实践中之前还需要进行改进。首先,内隐联想测验只能测量个体对两个相反概念的相对态度评价,例如黑人和白人、外向和内向、成功和失败。其次,内隐联想测验在测量时需要尽量避免外在因素对被测者注意力的干扰,对施测环境有比较高的要求。另外,IAT还未被广泛应用于组织测量之中,对它的预测效度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仔细考察。
但是如前所述,内隐联想测验操作简单,测量和计分程序标准化,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最为重要的是它避免了印象管理的干扰,拥有传统心理测量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尽管它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组织管理者对内隐测量方法重视程度的提高,必然会加速测量技术的改进,届时内隐联想测验一定可以在企业人事测量领域发挥出巨大的价值。
全新的内隐测量技术――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大脑中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组织起来的、彼此联系的神经节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个节点联结的紧密程度来考察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而内隐态度、内隐人格等心理结构都建立在这种概念间的联结之上。
内隐联想测验的测量原理很简单:人们用相同的反应键对头脑中联系紧密的两个概念进行判断的反应时,要小于用相同的反应键去判断联系不紧密的两个概念的反应时。具体的实验任务要求被试用两个反应键对代表两对概念的词汇进行归类,例如花朵和昆虫这一对概念以及积极和消极这一对概念。每个概念都由若干个词表示,计算机屏幕中央会随机呈现这些词,要求被试者根据要求,通过按键将代表不同概念的词准确归入每个概念的类别中,程序自动记录被试者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如果花朵和积极两个概念的联系比花朵和消极的联系更紧密、而昆虫和消极的联系比昆虫和积极的联系更紧密的话,相容归类任务(即花朵词和积极词使用相同的反应键,昆虫词和消极词使用相同的反应键)就要比不相容归类任务(即花朵词和消极词使用相同反应键,而昆虫词和积极词使用相同的反应键)更容易完成,反应时也较快。最后程序给出的IAT分数就是不相容组的反应时与相容组的反应时之差,反映了不同概念在个体头脑中联结的相对紧密程度。如果花朵与积极联结的更紧密,而昆虫与消极的联结更紧密,就说明被试者对花朵的态度评价比对昆虫的态度评价要高。依据这个原理,在IAT程序中使用不同的概念词,就可以将IAT应用在对态度、自尊和人格等不同心理结构的测量上。

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进展述评

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进展述评

心理学探新
2009 年
而更容易从噪音中分辨出信号[2] 。 在 GNAT 中 ,对噪音刺激不做出反应 ,因此需要
对刺激呈现间隔加以控制 ,称为极累反应 ( response deadline) 。研究发现刺激呈现间隔影响了个体的敏 感性 ,随着刺激呈现时间的延长 ,造成 d′值的增大 , 以及被试的反应错误率降低 。如果刺激间隔过短则 个体的反应水平可能处于机遇水平 ,因此刺激呈现 间隔以 500~800 ms 较为适宜[6] 。 2 外部情感西蒙作业 ( EAST)
此外 ,并非每个种类都一定有一个天生的配对 物 。在只有一个目标对象可以用到的研究中 ,寻找 相关物则较为困难或根本不太可能 。例如研究一个 明确的官能障碍联想 ( dysfunctional associations) [3] ; 或是在对布什总统工作的赞成等级进行预测中 ,想 获得一种对布什总统的评价联想的测量等等[4] 。当 研究这些单一种类的内隐联想时 ,用什么其他种类 来作为比较的种类则显得尤为重要 ,而且比较类别 的选择也可能会影响到目标种类外观上的内隐评 价[4] 。
关键词 :内隐联想测验 ( IAT) ; GO/ NO - GO 联想任务 ( GNAT) ;外部情感西蒙作业 ( EAST) ;单类 内隐联想测验 (SC - IAT) ;单靶内隐联想测验 (ST - IAT) ;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 (SA - IAT)
中图分类号 :B84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5184 (2009) 04 - 0015 - 04
因此 ,针对 IAT 仅能测量联想的互补对之间的 相关程度 ,而不是单个联想的绝对强度[5] 这一局限 性 ,研究者们在其基础上先后发展出了 GO/ NO - GO 联想任务 ( Go/ No - go Association Task , GNAT) [6] 、外 部情 感 西 蒙 作 业 ( Extrinsic Affective Simon Task ,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7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7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7(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根据格式塔的观点,人们知觉的是( )而不是个别的网点。

(分数:2.00)A.图形B.封闭性C.刺激间的关系√D.以上都对解析:3.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世之时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努力。

其中尤其以三位学者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

他们是( )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 )则首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

(分数:2.00)A.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B.费希纳艾宾浩斯冯特C.冯特费希纳艾宾浩斯√D.冯特艾宾浩斯费希纳解析:4.进行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

(分数:2.00)A.操纵自变量√B.测量因变量C.控制无关变量D.增加实验被试解析:5.不能排除成熟等因素影响的设计是( )。

(分数:2.00)A.单组前后测设计√B.时间序列设计C.双组前后测设计D.双组后测设计解析:6.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基本模式为( )。

(分数:2.00)A.R X O 2 R O 2B.R O 1 X O 2 R O 3 O 4√C.O 1 X O 2…………… O 3 O 4D.O 1 O 2 O 3 O 4 X O 5 O 6 O 7 O 8………………………… O 9 O 10 O 11 O 12 O 13 O 14 O 15 O 16解析:7.如果自变量是连续的量的变化,则要求所选自变量的检查点,一般( )为宜,只有这样,才能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内隐联想测验(IAT)

内隐联想测验(IAT)

消极的
3 24 练习
积极的
消极的+女性
4 72 测验
积极的
消极的+女性
• SC-IAT的信度 • 在SC-IAT中,Karpinski通过三个不同的态度对象研究(对碳酸 饮料的偏好、自尊水平、对种族的态度),测得SC-IAT的内部一 致性是合理的,信度系数的范围是从0.55到0.85,平均信度系数 为0.69。 • 这些信度系数和在这些研究中使用的IAT的内部一致性是相似的, IAT的信度系数的范围是从0.58到0.82,平均信度系数为0.73。 这与在以前的研究中从IAT观测到的内部一致性也是相似的。 • 另外,Karpinski还通过对女性态度的研究,测查了SC-IAT在伪 造或自我陈述关注时的易感性。发现当被试试图在SC-IAT上自我 呈现一种态度时,他们中的许多人就会产生高错误率。一旦具有 大错误率的被试从样本中除去,将只存在小的,不显著的自我陈 述结果(d = 0.24)。这些结果和早先的对IAT的研究相一致,表 明在SC-IAT上也可能存在小的伪造或自我陈述的结果。总的来说, 这些发现为SC-IAT作为一种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提 供了强大的证据。
以对女性的态度为例,来说明SC-IAT的设计程序
反应 组块 1 2 刺激数 24 72 功能 练习 测验 按左键的词 积极的+女性 积极的+女性 按右键的词 消极的 消极的
3
4
24
72
练习
测验
积极的
积极的
消极的+女性
消极的+女性
• 女性SC-IAT由两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由24个练习测验和紧接着的72个试 验测(24个测验为一块,共3块)验组成。 • 在第一个阶段(女性+积极的词),将女性的词语和积极的词分类在左键上, 消极的词被分类在右键上。为了预防形成反应偏差,女性的词语,积极的词 和消极的词不以相等的频率呈现,而是以7:7:10 的比率呈现,以至于有 58%的正确反应在左键上,42%的正确反应在右键上。 • 在第二个阶段(女性+消极的词),积极的词被分类在左键上,女性的词语 和消极的词被分类在右键上。女性的词语,积极的词和消极的词以7:10:7 的比率呈现,以至于有42%的正确反应在左键上,58%的正确反应在右键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IAT实验E-PRIME报告大学生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的存在性研究王梦婷摘要:本研究采用实验法,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了大学生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

探讨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的存在性及其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关系。

以Greenwald 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AT)为测量工具,探讨25名大学生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

关键词:负面评价恐惧内隐联想测验1.引言从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外显负面评价恐惧是广泛存在。

大学生被试在调查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现象。

大学生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是否存在呢?内隐、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通过设计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的IAT程序来对被试进行测量。

本研究采用IAT对大学生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进行测量。

意在通过本实验可以探讨大学生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的存在性及其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关系。

2.研究方法2.1 实验目的通过对大学生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测量和统计分析,揭示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的存在性及其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关系。

2.2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自我/非我和被拒绝/被接受词汇配对的IAT测验,对大学生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进行研究。

本研究采用2(自我词/非词)×2(被拒绝词/被接受词)完全随机的实验设计方法,测验程序可以自动调整个任务的呈现方式和顺序。

2.3实验程序(1).实验被试本研究以自愿参加为原则,选取31名宁波大学的学生为被试,所有被试均熟悉电脑操作,年龄在18-24岁之间。

( 2 ) 实验材料外显负面评价恐惧测量:采用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正向计分题(BFNE-S)。

BFNE-S在大学生和临床样本中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内隐负面评价恐惧测量材料:本实验采用E-prime专业软件自行设计的IAT程序测量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

(3)实验阶段我们通过开放式问卷搜集最能够表示被拒绝和被接受的词汇各10个:实验中的概念词为内隐联想测验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自我词和非我词汇各10个。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2 内隐联想测验的原理
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3]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
收稿日期 2002-11-29
339
万方数据
-340-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年
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 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 系 在认知上 内隐联想测验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 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3] 有关 内隐态度的研究表明 对评价性的语义内容的加工是一种在视觉基础之上的自动化过程[4,5] 内隐联想测验 就是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 概念词与属性词 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 继而 对个体的内隐态度进行测量 它也是以反应时为指标 基本过程是呈现一属性词 让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 归类 即归于某一概念词 并按键反应 反应时被自动地记录下来 概念词(concept words) 如白人 黑 人 和属性词 attributive words 如聪明 愚蠢 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 相容的 compatible 如白 人 聪明 黑人 愚蠢 和不相容的 incompatible 或相反的 如白人 愚蠢 黑人 聪明 所谓相 容 即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 或曰对被试而言二者有着紧密且合理的联系 否则为不相 容或相反 当概念词和属性词相容 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时 此时的辨别归 类在快速条件下更多的为自动化加工 相对容易 因而反应速度快 反应时短 当概念词和属性词不相容 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时 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 此时的辨别归类 需进行复杂的意识加工 相对较难 因而反应速度慢 反应时长 不相容条件下的与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 之差即为内隐态度的指标 这样 概念词和属性词关系与内隐的态度一致程度越高 联系越紧密 辨别归 类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 因而反应时越短 而不相容条件下 认知冲突越严重 反应时自然会更长 其间的差就会更大 表明内隐态度越坚定 可见 内隐联想测验是通过测量概念词— 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 联系 automatic association 强度继而实现对内隐态度的测量 或曰 IAT 程序是通过测量潜在的自动化评 价来寻求对内隐态度的测量 所以内隐联想测验和用来测量自动化的情感或态度的认知启动程序相类似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资料讲解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资料讲解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

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内隐

内隐

实验心理学报告内隐联合测验实验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性别:内隐联合测验实验摘要: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ttitude Test,简称IA T)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在1998年提出的。

本实验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IA T,相容任务,不相容任务1 引言1.1 IAT 概述内隐社会认知起源于内隐记忆的相关研究,是新近兴起的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

由于内隐社会认知发生的过程具有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因此,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量表直接进行测量,因此,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面比较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有句子填充法、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和情景测验法等。

内隐联合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 T)是Greenwald 等人(Greenwald,McGhee, & Schwartz, 1998)于1998 年提出的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采用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从而推断个体内隐态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的拓展。

其基本原理是当两个概念联系紧密时,人们容易对其样例作同一反应;反之,当两个概念联系不紧密甚至存在冲突时,对它们的样例作同一反应则较为困难。

利用人们对不同概念的样例作同一反应的难易程度便可获得个体对不同概念的内隐认知层面上的联系强度。

在经典IA T 范式中,要求被试对呈现的刺激(文字或图片)进行分类,并记录反应时。

刺激材料分属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

例如,花卉(如玫瑰、月季)和昆虫(蚂蚁、蜘蛛)构成了概念词,而积极(快乐、奖励)和消极(灾难、悲伤)则构成属性词。

测验中包含两类任务:“相容任务”(compatible task)和“不相容任务”(incompatible task)。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_郝洪达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_郝洪达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Vol. 21, No. 10, 1865–187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3.018651865·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郝洪达1,2 王 詠1(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摘 要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简称IAT)主要应用于品牌、产品、广告态度测量, 以及与消费者心理有关的内隐认知过程。

这种基于反应时的测量方法可以有效规避印象管理效应和减免信息提取造成的反应偏差, 并且对消费者行为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在信效度方面, IAT 能够适应各种规格的测量过程设置(例如不同的刺激呈现时间间隔)。

但IAT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结果的解释往往是单维度的和相对的。

在提取消费者内隐态度时, 其测量过程本身有可能导致态度的改变, 对消费者行为的预测会受到时间压力的影响, 其信效度也会受具体实验情境的影响。

在应用前瞻方面, IAT 因其适用性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消费者心理健康、消费价值观、消费者内隐动机等课题的研究。

关键词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态度; 消费者行为 分类号B849:C93; B8411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研究者应用外显测量方法直接询问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态度, 然而一些特殊情境下, 被试的自陈报告很难提供准确的态度信息。

Rosenthal 和Rosnow (1991)发现回答者倾向于表现得有礼貌和尊敬调查者, 往往会揣测调查者意图, 作出“迎合”调查者的回答。

即使被试愿意表达他们的真实态度, 也可能有心无力, 因为他们常常无法意识到潜在的动机、愿望、价值观和态度(Wilson, Hodges, & LaFleur, 199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5, 749–75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1.00749749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述评: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李西营1,2 王晓丽2 赵玉焕2 徐青林2(1河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河南新乡 453007) (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摘 要 规范性分析详细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内隐测验所应当具有的一系列标准和特征。

通过对内隐联想测验的三个新变式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些规范性特征和标准的检验, 发现相对于简式内隐联想测验而言, 无再编码和单区组内隐联想测验更符合What 标准和How 标准, 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内隐标准。

关键词 规范性分析; 简式内隐联想测验; 无再编码内隐联想测验; 单区组内隐联想测验 分类号B8411 De Houwer 内隐测验规范性分析框架内隐测验的规范性分析详细说明了一个理想的内隐测验所应当具有的一系列标准和特征, 为评估和检验内隐测验提供了一个启发式框架。

规范性分析标准不是一个内隐测验的最低标准, 而是最终目标。

因此, 可以通过检验一个内隐测验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些规范性特征和标准来分析其优势和劣势, 从而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

内隐测验的规范性分析标准包括三个:第一, 内容标准(what criterion)。

即有哪些心理属性导致了内隐测验的结果(因果内容); 第二, 机制标准(how criterion)。

即被测量的心理属性怎样导致了内隐测验的结果(因果机制); 第三, 内隐标准(implicitness criterion)。

即被测量的心理属性是否自动导致了该内隐测验的结果(因果自动)。

因为同一个心理属性可能通过不同的加工过程对测验结果产生影响, 而不同的心理属性也可能通过同一个加工过程对测验结果产生影响, 所以What 标准和How 标准并不是完全分离的(De Houwer et al., 2009)。

同时, 本文涉及的都是内隐联想测验, 并不会在内隐标准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本文只基于规范性分析的What 标准和How 标准来述评内隐联想测验的三个新变式。

收稿日期:2010-11-25通讯作者:李西营, E-mail: flylee@2 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内隐测验是指在没有明确目标、意识、充足的认知资源或者充足的时间的前提下, 由被测量的心理属性导致相应测验结果的一种测验程序(De Houwer, 2006; De Houwer, Teige-Mocigemba, Spruyt, & Moors, 2009)。

Greenwald, McGhee 和Schwartz (1998)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是内隐测验的一种, 通过测量概念之间的自动评价(联结强度)来测量内隐态度。

虽然内隐联想测验的提出只有十几年的时间, 但是由于其操作简单、易于解释、信效度较好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因此也出现了很多变式。

主要有:无再编码内隐联想测验、单靶内隐联想测验、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类聚焦内隐联想测验、单区组内隐联想测验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等。

由于已有一些研究评述内隐联想测验的有关新变式(例如, 温芳芳, 佐斌, 2007; 张珂, 张大均, 2009), 而且单靶内隐联想测验、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等均是为了解决传统IAT 只能测量内隐联想的相对强度问题, 因此, 本文只对无再编码、单区组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这三种新变式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进行对比分析。

2.1 无再编码内隐联想测验(The Recoding-Free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 简称IAT-RF ) Rothermund, Teige-Mocigemba, Gast和Wentura (2009)提出无再编码内隐联想测验, 以花750 心理科学进展第19卷和昆虫IAT-RF为例来说明其实验程序。

IAT-RF 分三个阶段, 首先, 进行16次属性词(积极/消极)效价归类练习(属性维度); 其次, 进行16次目标词(花/昆虫)归类练习(目标维度), 不同类别任务随机呈现; 第三, 联合类别化任务, 花和昆虫根据目标类归类, 积极和消极的词根据属性效价归类, 32次练习试验, 128次正式试验, 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随机混合呈现。

每次试验开始时, 在屏幕左上角和右上角分别呈现四对不同的类标签, 确保被试能够记清反应键, 1000 ms后, 为了再调整被试的注意点, 屏幕正中心呈现了“十”字, 500 ms 后, “十”字被刺激词替代, 直到被试做出反应才消失。

如果被试反应错误, 在刺激下方呈现错误提示信息“错, 按正确反应键继续······”, 直到被试做出正确反应才消失, 同时类标签和刺激也消失, 持续250 ms空屏后, 下一次试验开始, 整个实验大约持续15分钟。

2.2单区组内隐联想测验(The Single-Block IAT,简称SB-IAT)Teige-Mocigemba, Klauer和Rothermund (2008)提出了单区组内隐联想测验, 以花和昆虫SB-IAT为例来说明其实验程序。

一条虚线把屏幕分成上下两部分, 刺激随机呈现在屏幕上下部分。

对于属性刺激词, 无论刺激词呈现在屏幕中的上半部分还是下半部分, 都对积极的词按右键反应, 消极的词按左键反应; 对于目标词, 如果目标词呈现在屏幕上半部分, 花类刺激按右键反应, 昆虫类刺激按左键反应, 如果目标词呈现在下半部分, 则相反。

整个实验过程由5个阶段构成, 阶段一, 对呈现在屏幕上半部分的目标词进行归类。

阶段二, 对呈现在屏幕下半部分的目标词进行归类。

阶段三, 目标词随机呈现在屏幕上下半部分, 被试的按键反应由目标词呈现在屏幕中的位置来决定。

阶段四, 对随机呈现在屏幕上下半部分的属性词进行归类, 按键反应不随属性词呈现在屏幕中的位置而改变。

前四个阶段称为单任务试验区组。

阶段五为联合任务试验区组, 对随机呈现在屏幕上下半部分的目标词和属性词的联合进行按键反应, 按键反应由刺激词呈现在屏幕中的位置来决定。

所有试验区组在正式试验前均有2~4次热身试验, 总共8次热身试验, 48次单任务试验, 48次联合任务试验, 类标签一直呈现在屏幕上以起提示作用。

2.3简式内隐联想测验(The Brief ImplicitAssociation Test, 简称BIAT)Sriram和Greenwald (2009)提出的BIAT是目前对传统IAT的最新修正, 以花和昆虫BIAT为例说明其实验程序。

传统IAT包括四类刺激材料, 例如“花、昆虫, 积极、消极”四类词, 其中每类词对应两个反应键中的一个。

而BIAT要求被试在每个联合任务中只集中于四个“类别-反应”对(花-左键积极-左键昆虫-右键消极-右键)中的两个。

在每个联合任务前, 两个类别的标签和材料同时呈现给被试, 要求被试牢记材料的所属类别, 并对这两个类别指定反应键, 称之为“焦点(focal)”键, 而对其他材料执行“非焦点(nonfocal)”键。

BIAT由两部分联合任务组成, 每部分任务都包含两个焦点类别材料, 例如, 在一个试验区组中以积极和昆虫为焦点, 那么在另一个试验区组则以积极和花为焦点。

因此, “积极”在这两个试验区组中均作为焦点, 另一个类别“消极”则一直是非焦点。

BIAT圆括号中的词代表其在试验中始终作为非焦点的类别, 如花-昆虫/积极(消极), 刺激列的顺序代表分数所指的评价意义, 高成绩表示第一列和第三列之间的联想强度更大。

例如在“花-昆虫/积极(消极)”BIAT中, 分数大于0则说明“花(第一列)和积极(第三列)”之间的联想强度大于“昆虫和积极”之间的联想强度, 同理, 如果是“昆虫-花/积极(消极)”分数大于0 则说明“昆虫和积极”之间联想强度大于“花和积极”之间的联想强度(争晋, 2010)。

3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对三种新变式的评价3.1传统IAT的方法特有变异(method-specificvariance)及应对内隐联想测验规范性分析的内容标准规定IAT效应只能由态度、刻板原型等心理属性在记忆中的联结强度的差异所导致, 而不是由其他的无关变量所致。

机制标准阐述了被测量的这些心理属性如何导致了内隐测验的测验结果。

由于What标准和How标准并不是完全分离的, 很难严格区分, 本文也不做这种区分。

大量的研究(包括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和相关研究)表明IAT效应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态度或者刻板原型等心理属性所导致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第一, 这种第5期李西营等: 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述评: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 751IAT效应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Greenwald & Nosek, 2001; Greenwald, Poehlman, Uhlmann, & Banaji, 2009)。

第二, 仍有其他的心理属性或者情境因素可能混淆IAT效应, 包括:个人的额外知识或者社会观点(extrapersonal knowledge or societal view) (Han, Olson, & Fazio, 2006; Karpinski & Hilton, 2001), 刺激的知觉突出不对称性(salience asymmetry) (Greenwald, Nosek, Banaji, & Klauer, 2005), 刺激和类别的知觉和情感相似性(similarity at the perceptual and affective level) (De Houwer, Geldof, & De Bruycker, 2005), 个体基本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ies)等。

这些混淆IAT效应的因素被Teige-Mocigemba等人(2008)称为IAT方法特有变异。

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技术来消除方法特有变异对IAT效应的混淆。

Back, Schmukle和Egloff (2005)以及Mierke和Klauer (2003)认为可以把任务转换试验从分析中剔除从而消除方法特有变异。

Greenwald, Nosek 和Banaji (2003)认为可以通过改善得分算法(进行数据转换, 即把原始分数转化为D分数, 类似信号检测论中的D分数)部分减少方法特有变异的影响。

Klauer, Voss, Schmitz和Teige- Mocigemba (2007)提出的IAT分析的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 analysis of the IAT)能够分解IAT效应中方法特有变异(construct-specif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