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活动课 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pptx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pptx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5c804f9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61.png)
4.【知识延伸】 航天技术发展的意义 (1)有助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扩大人类活动和生存的空间。 (2)广泛应用于气象、资源勘探、通信等许多领域,给生活带来许多 便利。 (3)促进高科技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促进太空探险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5.【名师指津】 教材P33“思考点”: 现代科技进步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概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__计__算_机___与人工智能技术 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
展。 2.主要成就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 ①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海洋技术
开创 成就
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_深_海__研__究__的国家 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曾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 了海洋_生__物_群__落__,并且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 里亚纳海沟 ②1997年,中国深潜__机__器_人___成功潜入水下6 000米处, 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③2020年中国的“_奋_斗__者__号__”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 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 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子计算机时代。 ②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后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
纪90年代实现__商_业__化___。
(2)人工智能技术
概念 开端 发展
应用
典例
影响
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__思__维____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___美_国____科学家提上日程 人工智能已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__然__语_言___ 处理等领域 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__机_器__人___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 得到大量应用 出现了“无人仓库”“_无__人_码__头__”“无人车间”乃至
2021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2021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aa786c07360cba1aa811dade.png)
性使个人的隐私安全问题凸显;网
络使现实中真实的社会道德关系日
趋松散,人际关系渐趋淡漠
整合二 中西封建庄园的比较
项目
中国古代封建庄园
西欧封建庄园
土地所有 地主私人所有制
领主等级占有制
土地来源
来源于赏赐和 自置两方面
一般是由国王或上一级 封建主封授的
不 土地买卖 同
分布管理
由于是私有制,因此 可以进行买卖
第二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整合一 劳作方式的变化及人类社会的主要改变
阶段 劳作方式的变化
人类社会的主要改变
人类的农业生产工具 ①劳动工具变得多样化和精细化,
古 代
经历了石器、木器到铁 人们开垦的耕地越来越多,人口数 器的演进过程,铁器工 量也随之增加 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 ②在农耕时代,生产开始借助畜力、
同 身份象征 达官显贵所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身份的象征
整合三 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比较
比较 内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现代科学 技术的发展
开始 时间
18 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 70 年代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完成 时间
19 世纪上半期
19 世纪末 20 世 纪初
正在进行
主要 标志
劳动生产力
机械力、自然力来提高生产能力
①机器大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中占主导地位,劳动分工得到极大
近 代
工业革命中机器大生 产的广泛应用,极大地 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劳 作方式
发展 ②工厂制度普遍实施,人们开始了 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③社会日益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④工业化在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 第2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 第2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fe2cf72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f.png)
视角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促进作用 材料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 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用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 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①,但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 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②。这些企 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有很大的依赖性③。……洋务运动 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 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④。
概念阐释 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 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 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多维的概念, 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和社会文明城市化。
拓展延伸 癸卯学制 1904年(光绪三十年)1月13日由清政府颁布,因制定颁布于旧历癸卯年,故 又称“癸卯学制”。 学制主系列将学校教育划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大学堂三段七级,共25—26年。1905年清政府颁布诏书,正式废除科举制, 采用新学制。
拓宽教材 3.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阅读”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据此说明 工业革命的意义。 提示 工业革命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工业革命对人类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影响
问题探究
视角1工厂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建立了一系 列工厂,工厂制度开始形成①。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 932家, 毛纺织厂1 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 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 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其工业产量已占全国生产总值的33.8%。工厂制度的 确立,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加速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②。但更值得注意 的是,工厂制度的确立,为社会阶级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直接造就了第 一代工业家③。
第6课 现代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6课 现代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f90f504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e.png)
2001年,一名参观者在纽约市博物馆内观看 人类基因组数字显示图
杂交水稻
生物技术:新冠疫苗
6、生物技术发展和原子动力的应用
在第二次①世生界物大技战术后及,生其物产技业术,工在程推突飞动猛社进会,经其济突发出成展就中是起人着类基因组计划。 2001年,由关美键国作、英用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等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国际 人类基因组②公生布物了人科类学基技因术图还谱可及初以步使分人析们结物果质。 生活和精神生活
①含义: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②出现: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
③内容:涵盖机器人制造、语言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④应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
⑤影响: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1976年
形成NSFNET,美国国家科 美国政府退出互联网 学基金提供网络运营费用, 的管理。互联网迅速 大学教授和学生免费使用 商业化,互联网爆发
式发展
云计算。各种设备,包 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等设备应运而生。
1981年
1990年
2006年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人工智能技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
地球测控网示意图
4、航天技术: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957年,苏联 发射了人类历史上 的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标志着宇航 事业的开端
1961年,苏联发射 “东方一号”载人宇 宙飞船,苏联宇航员 加加林成了第一个飞 上太空的人
1969年,美国“阿 波罗11号”登月飞 船在月球着陆,阿 姆斯特朗和奥尔德 登上月球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思路 课件(共130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思路 课件(共1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a3a7f5b6529647d26285207.png)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思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 类课程构成,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 。必修 课程采用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 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 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 2.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 2.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 2.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 2.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 2.5.交通与社会变迁 • 2.6.医疗与公共卫生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 3.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 3.2.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 • 3.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 3.4.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 3.5.战争与文化碰撞 • 3.6.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3.7.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 1.本单元教学立意 • 2.本单元每课内容之间的关系
1.本单元教学立意 通过食物生产历史的学习,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唯
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识到物质 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理解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引导学生关注农业, 关注食品安全。
2.本单元每课内容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三课大体按照农业发展的时序,分古代、近代、
——东汉 崔寔:《政论》
此则史料阅读出现在第二子
目“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 生活”。可与东汉画像砖的内容 互相印证,旨在说明中国古代农 业耕作方式。
5.图表
与课文内容配合的各种插图和表格。一般配 有详略不等的文字说明。
6.历史纵横 从时间和空间等角度,扩展、补充正文内容。
教科书正文关于尼罗河只提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 类课程构成,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 。必修 课程采用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 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 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 2.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 2.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 2.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 2.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 2.5.交通与社会变迁 • 2.6.医疗与公共卫生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 3.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 3.2.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 • 3.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 3.4.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 3.5.战争与文化碰撞 • 3.6.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3.7.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 1.本单元教学立意 • 2.本单元每课内容之间的关系
1.本单元教学立意 通过食物生产历史的学习,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唯
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识到物质 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理解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引导学生关注农业, 关注食品安全。
2.本单元每课内容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三课大体按照农业发展的时序,分古代、近代、
——东汉 崔寔:《政论》
此则史料阅读出现在第二子
目“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 生活”。可与东汉画像砖的内容 互相印证,旨在说明中国古代农 业耕作方式。
5.图表
与课文内容配合的各种插图和表格。一般配 有详略不等的文字说明。
6.历史纵横 从时间和空间等角度,扩展、补充正文内容。
教科书正文关于尼罗河只提到: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f1c7521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d.png)
——牛治富《西藏科学技术史》
1.经济层面
①生产力
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④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并 逐渐占据主导,物流运输、 互联网等迅速发展。
贰
指引未来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名家论史
人类已经经历两次巨大变革的浪潮:第一次浪 潮是历时数千年的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是工业 文明的兴起……现在人类正面临第三次浪潮的冲 击,……将使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类生活方式 等发生巨大变化。
——1980年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一、彰显文明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思考 点
结合材料谈谈战争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有何关系?
结合材料谈谈战争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有何关系?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墨西哥沙漠地带的一声爆炸标志了人类 对原子动力的利用。将原子弹投放在广岛和长崎是这一动力首次用于军事目 的。今天,原子动力已运用于其他许多目的,如核动力船、生物医学研究、 医学诊断和治疗以及核动力厂。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战争刺激并推动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科技的实验地; 2.一方面科技推动战争规模扩大; 3.另一方面科技改变战争进程。
合作 探究
主题:战后科技进步的原因
材料一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兴起于二战中 材料三 美国政府对科技的投入 后期,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
发展科技……美国和西方在电子、新材料及 代科技进步的原因?
其加工业等方面之所以能够领先于苏联,从
一定程度上也是被美苏军备竞赛给逼出来的。
名家论史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的经济才有史以来 第一次可以建立在一种不仅可再生且能自生的重 要资源上,再也不会发生资源枯竭的问题了。”
1.经济层面
①生产力
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④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并 逐渐占据主导,物流运输、 互联网等迅速发展。
贰
指引未来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名家论史
人类已经经历两次巨大变革的浪潮:第一次浪 潮是历时数千年的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是工业 文明的兴起……现在人类正面临第三次浪潮的冲 击,……将使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类生活方式 等发生巨大变化。
——1980年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一、彰显文明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思考 点
结合材料谈谈战争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有何关系?
结合材料谈谈战争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有何关系?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墨西哥沙漠地带的一声爆炸标志了人类 对原子动力的利用。将原子弹投放在广岛和长崎是这一动力首次用于军事目 的。今天,原子动力已运用于其他许多目的,如核动力船、生物医学研究、 医学诊断和治疗以及核动力厂。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战争刺激并推动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科技的实验地; 2.一方面科技推动战争规模扩大; 3.另一方面科技改变战争进程。
合作 探究
主题:战后科技进步的原因
材料一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兴起于二战中 材料三 美国政府对科技的投入 后期,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
发展科技……美国和西方在电子、新材料及 代科技进步的原因?
其加工业等方面之所以能够领先于苏联,从
一定程度上也是被美苏军备竞赛给逼出来的。
名家论史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的经济才有史以来 第一次可以建立在一种不仅可再生且能自生的重 要资源上,再也不会发生资源枯竭的问题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精品课件 第2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整合 能力提升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精品课件 第2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整合 能力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dd5a2f4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c.png)
对点训练
3.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 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 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B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产能力
阶段
变化
对社会的主要改变
①机器大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主导地位,
劳动分工得到极大发展
工业革命实现了机 ②工厂制度普遍实施,人们开始了一种新的工作方
近代 器大生产,极大地 式和生活方式 改变了人们传统的 ③社会日益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
劳作方式
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解析 据题意可知,由于农业机械都要按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以计算性价比,说明工业文明影响到 了农民的劳动观念,A项正确;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材 料信息与工厂制度无关,排除C项;“自主性增强”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
二、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解析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与材料中“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 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相符,故B项正确;无意 发现与材料中“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故A项错误;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 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改 良了蒸汽机”不符,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 而材料中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目录索引
构建·知识体系 明晰·阶段特征
构建·知识体系
明晰·阶段特征
一、人类劳作方式的变化及对社会的主要改变
阶段
变化
对社会的主要改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精品课件 第2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精品课件 第2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e5ecff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7.png)
拓宽教材 1.观察教材第一子目图片“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它的出现标 志着什么? 提示 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概念辨析 自动化≠人工智能 自动化是指机器、系统在没有人或较少人参与下,按照要求,自动检测、信 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 技术,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系统。
知识拓展 海洋开发 海洋开发需要获取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需要进行海底勘探、取 样、水下施工等。要完成上述任务,需要一系列的海洋开发支撑技术,包括 深海探测、深潜、海洋遥感、海洋导航等。 概念阐释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建立的一套以有限责任制度、先进管理 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 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 度。
培养·史学思维
辩证思维——正确看待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成果 材料 当前,新人工智能技术得以加速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阶段,关键在 于其技术路线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加速演进趋势相契合。在过去十几年里,作为此轮科技革命技术核心的(移 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迭代并实现商业化应 用,使数据信息在生产、存储、处理、分析、传输等不同环节发生全方位、 革命性变化。……伴随新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经济社会发 展组织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
网络安全、沉溺网络
认知升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进步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改 变生产方式、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上具有革命性意义。以计算机与人工 智能技术为引领的技术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信息技术等一系列高精 尖成果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开拓了新的生产领域。科技进步也改变了劳 作方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活,扩大认知视野。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62c4377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f.png)
问题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现代科技进步有何启示?
提示 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 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 要注意保护环境与资源。
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科技进步的特点。 材料 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 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 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 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 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时空坐标
核心概念
1.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20世纪40年代末起,开始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 用为核心,以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革命发源于美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2.新技术革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发展过程中又 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
第二单元
第6课
D现I代L科IU技K进E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 思维导图 要旨聚焦 / 跟踪训练 过关检测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聚焦
1.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对 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 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分析现代科技进步的原因。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了 解现代科技进步的成就。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理解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对 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充满信心,培养家国情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精品课件 第2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精品课件 第2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2d0df7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3.pn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将赛事转播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 台,采用“奥运转播云”向全球转播;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 语生成服务。关于该现象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现代科技促进了人类信息交流 B.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 C.中华文化主导了世界文明走向 D.科技与人文呈现交叉融合趋势
时间
科技发展方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以及尖端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 济建设
20世纪90年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 A.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 B.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
C.彰显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 D.突出服务民生的大局意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主导了”不符合逻辑与史实,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故 C项错误,符合题意;信息通过云平台这一现代科技手段得以传播,故A项正 确,不符合题意;冬奥会转播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电视、网络转播的新的模 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流程智能化数字”这一科技手段与“人手语” 这一人文紧密相连,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在网络时代,普通民众可以利用新媒体,表达和汇集民意,而政府部门也有
意识地借助新媒体平台,疏导和化解公众情绪。这表明网络技术( B )
A.提高大众文化水平
B.助推政治民主化
C.迫使政府实行改革
D.易夸大民间诉求
解析 通过新媒体,民众可以表达民意,政府可以疏导和化解公众情绪,助推
10.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将赛事转播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 台,采用“奥运转播云”向全球转播;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 语生成服务。关于该现象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现代科技促进了人类信息交流 B.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 C.中华文化主导了世界文明走向 D.科技与人文呈现交叉融合趋势
时间
科技发展方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以及尖端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 济建设
20世纪90年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 A.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 B.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
C.彰显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 D.突出服务民生的大局意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主导了”不符合逻辑与史实,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故 C项错误,符合题意;信息通过云平台这一现代科技手段得以传播,故A项正 确,不符合题意;冬奥会转播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电视、网络转播的新的模 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流程智能化数字”这一科技手段与“人手语” 这一人文紧密相连,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在网络时代,普通民众可以利用新媒体,表达和汇集民意,而政府部门也有
意识地借助新媒体平台,疏导和化解公众情绪。这表明网络技术( B )
A.提高大众文化水平
B.助推政治民主化
C.迫使政府实行改革
D.易夸大民间诉求
解析 通过新媒体,民众可以表达民意,政府可以疏导和化解公众情绪,助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活动课 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34张)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活动课 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34张)](https://img.taocdn.com/s3/m/3b447e36561252d381eb6e0f.png)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2 活动课 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共3 4张PPT )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2 活动课 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共3 4张PPT )
成果展示
(三)精神文化组
1.守时意识提升: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 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 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 个全新的概念。
1846年,在社会压力下,国会终于废除了《谷物法》,三年后 又废除了实行近两个世纪的《航海条例》。从1846年至1849年,还 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在19世纪上半期,各种垄断海外 的特权公司也被迫取消,工业资产阶级在自由贸易政策的保护下, 把触角向海外延伸并逐渐建立起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2 活动课 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共3 4张PPT )
——孟庆芳《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结构是 由血缘关系所组成的家庭和社群,在之前的认 知革命和农业革命之中,虽然让不同的家庭和 社群相结合,形成了部落、城市和帝国,但是 家庭和社群仍然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单位。不 过工业革命仅仅用了200多年就将这些单位粉碎 掉了。当初家庭和社群所承担的大部分功能, 也被国家和市场所取代。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说明:随着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女性 地位的提升,传统大家庭逐渐瓦解,职能逐渐 被国家和市场所取代。以夫妻和子女为主的核 心家庭逐渐成为主要的家庭模式。
成果展示
(二)政治生活组
1.女性地位提升: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 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 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 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 家庭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 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美 国未来学家阿尔涅•托夫勒认为在核心家庭中,“爱情已 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 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 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2 活动课 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共3 4张PPT )
成果展示
(三)精神文化组
1.守时意识提升: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 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 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 个全新的概念。
1846年,在社会压力下,国会终于废除了《谷物法》,三年后 又废除了实行近两个世纪的《航海条例》。从1846年至1849年,还 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在19世纪上半期,各种垄断海外 的特权公司也被迫取消,工业资产阶级在自由贸易政策的保护下, 把触角向海外延伸并逐渐建立起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2 活动课 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共3 4张PPT )
——孟庆芳《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结构是 由血缘关系所组成的家庭和社群,在之前的认 知革命和农业革命之中,虽然让不同的家庭和 社群相结合,形成了部落、城市和帝国,但是 家庭和社群仍然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单位。不 过工业革命仅仅用了200多年就将这些单位粉碎 掉了。当初家庭和社群所承担的大部分功能, 也被国家和市场所取代。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说明:随着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女性 地位的提升,传统大家庭逐渐瓦解,职能逐渐 被国家和市场所取代。以夫妻和子女为主的核 心家庭逐渐成为主要的家庭模式。
成果展示
(二)政治生活组
1.女性地位提升: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 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 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 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 家庭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 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美 国未来学家阿尔涅•托夫勒认为在核心家庭中,“爱情已 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 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 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精品课件 第二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精品课件 第二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https://img.taocdn.com/s3/m/b660ed7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a.png)
1. 耕作工具
石制工具
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______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 的基础上增加了______
青铜农具
世界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非、北非地区
中国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农具数量有限
铁制农具
世界
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________率先掌握冶铁 技术,后来该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中国
______时期,中国的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 时期出现了以________制作的农具
打击
磨制
赫梯人
战国
灌钢法
2. 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锄耕到犁耕三个阶段。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 ___逐渐推广,唐代出现的曲辕犁,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3. 灌溉工具
铁犁牛耕
铸造工具
熔化金属原料的坩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制作大型金属器具
认知升华 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生产部门不断进步,规模越来越大, 分工越来越细。家庭、私营、官营等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其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 统治地位。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密不可分,尽管手工业发达,居于世界领先 地位,但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手工业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受商品经济 活跃程度的影响。明朝后期,工场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主题二 劳作方式的发展
问题探究
视角1 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的特点
. .
. .
. .
. .
中古时期,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______中服劳役
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庄园
3. 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劳作
石制工具
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______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 的基础上增加了______
青铜农具
世界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非、北非地区
中国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农具数量有限
铁制农具
世界
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________率先掌握冶铁 技术,后来该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中国
______时期,中国的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 时期出现了以________制作的农具
打击
磨制
赫梯人
战国
灌钢法
2. 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锄耕到犁耕三个阶段。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 ___逐渐推广,唐代出现的曲辕犁,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3. 灌溉工具
铁犁牛耕
铸造工具
熔化金属原料的坩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制作大型金属器具
认知升华 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生产部门不断进步,规模越来越大, 分工越来越细。家庭、私营、官营等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其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 统治地位。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密不可分,尽管手工业发达,居于世界领先 地位,但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手工业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受商品经济 活跃程度的影响。明朝后期,工场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主题二 劳作方式的发展
问题探究
视角1 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的特点
. .
. .
. .
. .
中古时期,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______中服劳役
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庄园
3. 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劳作
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e6276aa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4.png)
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1.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_劳__作__方__ __式___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1)大量的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人们越来越依靠__技__术__革__新____ 来实现利润增长。 (2) 以 市 场 为 导 向 , 充 分 发 挥 技 术 优 势 , 有 效 调 动 员 工 积 极 性 的 __现__代__企__业__管__理____制度逐步发展起来。
在科技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在资金投入、人才储备、技术基础、科技 创新体制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决定了世界科技 发展的不平衡性。目前,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 掌握着80%以上的世界研究与开发项目。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科技研 发投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以增强自身科技实力。
(2)网络 ①产生发展:1969年,美国__国__防__部____建立起军用网络;计算机网 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 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遍布全球。 ②影响: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等方面逐步扩展,进入生产生活的 各个领域,并走入家庭。
【特别提示】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 (1)功能:通信、社交、网上购物、文件传输、信息浏览等。 (2)特点:信息量庞大;信息传播与交流迅速快捷(高速传输);开放 性强;高度互动,双向传授,资源共享;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身; 即时性,智能化。
提示4:理解: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生产 力的发展,因而要大力发展信息化工作;但互联网也存在着信任度与安 全感低、网络沉迷等负面影响,所以要做好网络安全工作。
(2)作用:增强了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 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 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ppt课件17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ppt课件17张](https://img.taocdn.com/s3/m/c7d8583280eb6294dc886cae.png)
闭塞、孤立、结构简单的经济单位,被交通大动脉以及无数个“毛细血管” 连成高等的经济生命体。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 界史》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3、乡村的改变:
(1)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大农场,农
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 (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 最典型的行业是陶瓷业,1769年,乔赛亚·韦奇伍德开办埃特鲁利亚陶瓷工场,在场内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他把原来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的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
小结: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工业革命后,工厂和工厂制度出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 2、中国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工厂制度,民族工业发展起来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促进城市化进程,人口猛涨,逐渐重视城市规划 2、交通运输迅速发展,促进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 3、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人们走出乡村生活 4、时间观念不断加强,准时准点成为准则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政府立法推动教育发展 6、给民众带来消极影响,民众生存环境恶劣,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 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①19世纪,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与财政推行初等教育; ②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创办学堂,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 作用。中共创立工人夜校。
(1)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1从8分4散7走年向集,中的英手工格工场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优化城际交通状况;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节世界博览会,600万游客体验到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法定时间; 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 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3、乡村的改变:
(1)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大农场,农
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 (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 最典型的行业是陶瓷业,1769年,乔赛亚·韦奇伍德开办埃特鲁利亚陶瓷工场,在场内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他把原来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的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
小结: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工业革命后,工厂和工厂制度出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 2、中国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工厂制度,民族工业发展起来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促进城市化进程,人口猛涨,逐渐重视城市规划 2、交通运输迅速发展,促进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 3、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人们走出乡村生活 4、时间观念不断加强,准时准点成为准则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政府立法推动教育发展 6、给民众带来消极影响,民众生存环境恶劣,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 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①19世纪,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与财政推行初等教育; ②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创办学堂,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 作用。中共创立工人夜校。
(1)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1从8分4散7走年向集,中的英手工格工场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优化城际交通状况;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节世界博览会,600万游客体验到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法定时间; 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 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高中历史第2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高中历史第2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1195cee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f.png)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第二单元
历史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 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了解中国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表现,树立科技强国的雄心,彰显家国 情怀 3.搜集人工智能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尖端技术应 用方面的相关材料,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理解现代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 响
重点研习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材料】 人工智能是一个兴起不久的技术,但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甚至可以通 过互联网与所有联网的智能终端相联系,通过云端进行数据互换。目前可 穿戴设备多具备部分计算功能、可连接手机及各类终端。无人驾驶代表 了未来家庭用车的发展方向。无现金化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智能化的网 络支付获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信任和喜爱。智能化的建筑已经不再是概 念上的幻想,它已经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
2.“如果没有当年‘两弹一星’等诸多重大科学工程的带动和牵引,就不会有 今天的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不会有核电站、卫星通信、航天遥感等产 业的兴起,也不会有我国的计算机及其应用行业、微电子行业以及玻璃钢 行业、特种冶金行业的发展。”材料意在强调( ) A.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 B.“两弹一星”决策具有前瞻性 C.重大科技进步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D.“两弹一星”战略是经济战略 答案:C
(5)新材料技术
地位 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应用
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 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1.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计算机与 人工智能 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 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2.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 (1)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 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 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2)全媒体不断发展,能够最大程度汇集各种渠道的信息,为人们认识世界 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3.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 交流,进而大大丰富了人类的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第二单元
历史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 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了解中国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表现,树立科技强国的雄心,彰显家国 情怀 3.搜集人工智能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尖端技术应 用方面的相关材料,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理解现代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 响
重点研习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材料】 人工智能是一个兴起不久的技术,但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甚至可以通 过互联网与所有联网的智能终端相联系,通过云端进行数据互换。目前可 穿戴设备多具备部分计算功能、可连接手机及各类终端。无人驾驶代表 了未来家庭用车的发展方向。无现金化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智能化的网 络支付获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信任和喜爱。智能化的建筑已经不再是概 念上的幻想,它已经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
2.“如果没有当年‘两弹一星’等诸多重大科学工程的带动和牵引,就不会有 今天的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不会有核电站、卫星通信、航天遥感等产 业的兴起,也不会有我国的计算机及其应用行业、微电子行业以及玻璃钢 行业、特种冶金行业的发展。”材料意在强调( ) A.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 B.“两弹一星”决策具有前瞻性 C.重大科技进步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D.“两弹一星”战略是经济战略 答案:C
(5)新材料技术
地位 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应用
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 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1.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计算机与 人工智能 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 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2.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 (1)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 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 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2)全媒体不断发展,能够最大程度汇集各种渠道的信息,为人们认识世界 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3.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 交流,进而大大丰富了人类的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问题
(三)精神文化组: 1.工业革命后,为什么人们变得越来越守时,精 准时间意识逐渐提升? 2.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思想解放,概述当时兴 起的几大思潮,并分析其兴起原因。 3.工业革命以来,社会文化艺术趋于世俗化, 休闲活动逐渐普及,从工业革命、启蒙运动、 进化论的提出和传统宗教的影响等因素分析其 内在联系。
说明:工业革命以来,由于机器生产的兴起, 从便于生产和安全角度出发,服饰的变化由装 饰繁多、矫揉造作变得越来越简洁、节制、紧 身和实用,现代服饰逐渐兴起。
2.人口流动及城市化的兴起:1760年,英国 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达到13个;1851年, 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 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 哥等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 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 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
第四阶段 撰写报告 课堂展示交流
撰写报告
报告体例: 包含研究主题、小组分工、研究计划、研究
过程、研究具体内容、研究结论。研究报告的 撰写一定要体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写作原 则。
成果展示
(一)社会生活组 1.服饰的变化:工业革命后,越来越多的人们进 入工厂,为了方便,服装开始趋向于简洁、实 用。洛可可风格逐渐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新古 典主义。新古典样式造型极为简练、朴素,强 调自然、淡雅、节制的艺术风格。与装饰繁多、 矫揉造作的洛可可风格形成强烈对比。男士的 上衣腰身放宽,下摆剪短,向实用性发展。这 也是燕尾服的始祖。
研究方法
(一)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 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 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 的历史环境下进行。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 出。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 别(不取孤证),如二重证法,即考古与文献相 结合。
《选择性必修2》活动课
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
——以工业革命推动近代英国社会转型为例
一、确定主题 划分研究小组 二、明确任务 多方搜集史料 三、定向研究 追问背后历史 四、撰写报告 课堂展示交流
第一阶段 确定主题 划分研究小组
活动主题
探究工业革命对近代英国社会转 型的促进作用
选题缘由
工业革命于18世纪中期发轫于英国,作为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在生产方式上 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在经济体制上自由资本主义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社会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方式变革的巨大推动 下,经济领域的飞跃波及到其他领域,从衣食住行、教育、家庭等社会生活 领域,到人们思维观念、新思想萌生和文化的世俗化等精神文化领域,再到 社会结构、政治生态等政治生活领域,整个英国社会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18世纪中期以来,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变化,较为集中的反应了本课活动 主题——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 学生对工业革命这段历史较为熟悉,从史料搜集、问题研究和报告撰写角度 来看,相对容易。
报告撰写组:选择组内写作能力水平较高的同学组成 研究报告撰写组。
第二阶段 明确任务 多方搜集史料
史料价值辨析
(一)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 述史料。 1.文献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是最主要 的史料载体,但易受个人、政治、时代因素制 约。 2.实物史料: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比 文献资料可信,但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可与其相互参证。 3.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在史诗、神话、传说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 构的情节;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 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史料搜集途径
1.利用工具书:各类字典、辞典、百科全 书;目录、索引、年鉴;丛书、类书。 2.分类搜集:以史料类别分类搜集;以专题 类别分类搜集。 3.追踪搜寻:目录、索引、研究论著中的 引注资料;人与人、事与:专业网站、电子图书。
第三阶段 定向研究 追问背后历史
研究方法
(二)历史评价方法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方 法; 2.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的、发展的评价方 法; 3.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原则。
发现问题
(一)社会生活组: 1.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试从工业革命运用机器生产的角度,分析 这一现象? 2.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人口流动呈现出一种怎 样的趋势?从城市化兴起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19世纪以来,近代英国的传统教育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分析英国现 代教育逐渐兴起的缘由。 4.工业革命后,英国的传统家庭模式逐渐瓦解, 结合生产方式的变革分析其变化的因素。
发现问题
(二)政治生活组: 1.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女性地位逐渐提升,女 权运动兴起。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这 一现象。 2.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先后发生了“卢德运动”、 “斯温运动”和“宪章运动”。分析这一时期 工人运动兴起的原因。这对英国的政治生活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3.试从工业革命时期,社会阶层力量对比的角 度,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和1846年《谷物法》 废除的原因。
小组划分
根据英国工业革命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反映,在教师 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把学生分为:社 会生活组、政治组内分工、精神文化组。
组内分工: 组长一名:选择学习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较强的同学
任组长,统领本组人员的分工、史料搜集和问题研究及 研究报告的撰写。
副组长若干:根据本组的研究方向,选若干同学任副 组长,分别负责不同方向史料的搜集和研究。
史料价值辨析
(二)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 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发 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所研 究对象的情况。 2.第二手材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 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 情况。 3.史料价值: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 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但衡量一手和 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不能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