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沪教版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4篇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发现》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童年的发现》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五年级小学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文字通俗易懂,但篇幅稍长。
本篇课文的题目是童年的发现。
这里的“童年”指儿童时期,幼年;“发现”的意思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作者用“童年的发现”做题目,一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巧设悬念,童年会发现什么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根据新教材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本课的训练重点和我班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基础。
其学习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3、重点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要面临着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二、说教法教是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
《童年的发现》是讲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交流合作,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的态度。
三、说学法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学生自渎感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作者在童年时发现了什么?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比较的了解,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深入读书,交流讨论。
四、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3《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23.《童年的发现》说课稿一、说课标1.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2.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德朗读课文。
6.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语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因此我在教学中依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
二、说教材《童年的发现》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它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文本主题一是科学发明发现需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幻想;二是科学发明发现会面临被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文本的语言富有想象色彩,有思考的痕迹以及对话的真切。
反映了儿童追根问底、求知若渴的特点和大胆的想象力。
三、学情分析我们班27名学生,听课的学生只有几个,上课也不爱听讲,这就要求在上课时,把简单的问题留给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只要回答出来,不管全面不全面都给予表扬,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学习的自信。
四、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理解重点句即课文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德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2.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
3.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的意识,以及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五、说重难点重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师后的心理活动。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难点:: 3.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者受到驱逐和窘迫的风险”。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引言概述: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时期。
在童年,我们经历了许多发现,这些发现不仅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塑造了我们的个性和人生观。
本文将探讨童年时期的发现对我们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重要性。
一、自我发现1.1 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童年时期,我们会逐渐发现自己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例如音乐、绘画、运动等。
这些兴趣爱好不仅让我们感到快乐,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专注力和创造力。
1.2 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学习经历,我们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这种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心。
1.3 探索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在童年时期,我们会憧憬未来,想象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这种梦想和目标的发现,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和成长,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社会发现2.1 认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在童年时期,我们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了解到世界的多样性。
这种社会发现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尊重他人,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2.2 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通过与同龄人或成年人的互动,我们会发现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这种社会发现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为未来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2.3 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在童年时期,我们会感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对我们的关爱和支持。
这种社会发现让我们懂得感恩和回报,培养了我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三、自然发现3.1 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在童年时期,我们会对自然界充满好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种自然发现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3.2 珍惜自然资源和环境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我们会意识到自然资源的宝贵和环境的重要性。
这种自然发现培养了我们的环保意识,促使我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3.3 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在自然中,我们学会尊重生命,珍惜和平共处。
这种自然发现教会了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培养了我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童年的发现的说课稿

《童年的发现》的说课稿(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童年的发现》的说课稿教学板块之一:梳理文本叙事结构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题目所说的“童年的发现”,指的是谁童年的发现他究竟发现了什么在课文哪些段落提到了这个童年的发现默读课文,思考:围绕这个“童年的发现”,提到了哪些事情?找出相关的段落。
引导学生将文本粗略划分成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宣布自己童年的发现:九岁独立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并提到自己因此受到了惩罚。
第二部分(第三至十一自然段):说明童年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还有与老师的一番谈话,初步了解了生命的进化论。
第三部分(第十二、十三自然段):通过反复思考、研究,“我”终于发现了所谓人的进化规律。
第四部分(第十四至十九自然段):写由于童年的发现而遭到了老师严厉的惩罚。
[设计意图]由于课文较长,梳理文本结构,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上述环节的教学,从整体阅读初感到粗略的文本内容划分,逐步帮助学生厘清文本的叙事结构。
教学板块之二:由“童年的发现”到发现童年思考:“我”是怎样绞尽脑汁发现生命的进化规律的?找出相关语句,想象“我”当时由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及当时的心理活动。
女教师讲到人的发育与进化时,“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笑了起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分角色朗读女教师和“我”的一番对话,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我”当时的困窘与羞愧;如果你可以对女教师或当时的“我”说几句话,你会说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那些只属于童年的内心世界及特征,真正做到“发现童年”。
教学板块之三:感受童年的成长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读这个句子,讨论:费奥多罗夫也许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了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喜欢他吗为什么[设计意图]从重点句子切入,展开对人物的讨论,通过对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童年的成长以及成长中的阵痛。
定稿《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定稿《童年的发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1. 理解《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3. 学会运用合理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为课文《童年的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文概述:简要介绍课文的主题和核心观点; 2. 词汇与短语: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3. 阅读策略:探讨合理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思辨和创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与创造能力。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1.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标题《童年的发现》,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问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和思考。
2.阅读课文(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默读课文,并强调正确的发音和语调;–学生个别或小组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学生讨论并带领学生一起整理出关键词汇表。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键词,展开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线索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辨。
4.思辨拓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创造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如何发现童年的美丽?童年的发现对我们的成长有何意义?5.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重点回顾核心观点和关键词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补充材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设计问题进行讨论评估;2.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3.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童年的发现》加深对童年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思辨和创造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展开主题讨论,并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例,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表达能力,鼓励他们更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本次说课的主题是《童年的发现》,本课是一篇作文课,适用于小学四年级。
通过本篇作文,旨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童年时期所做的一次有意义的发现,并展示他们的记叙写作能力。
一、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回忆)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期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时刻,例如:小时候的一个夏天,你在家门口的小溪边玩耍,突然发现了一个精美的小贝壳。
请描述你在发现这个小贝壳时产生的感觉和对它的好奇心。
二、展示写作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写作目的)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学生回忆的分享,引导学生理解本次作文的写作目标:讲述自己在童年时期的一次发现,并通过细节描写和感受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进而提升学生的记叙写作能力。
三、分析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本篇作文可以分为引子、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1. 引子(背景介绍):引出童年时期的发现,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2. 主体(发现的描写):通过详细的描写,展示童年发现的细节,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3. 结尾(感受和启示):总结发现的经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并给予启示。
四、教学设计1. 引入:介绍本次作文的写作目标和要求,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引导问答,激发回忆。
2. 集体讨论:请学生分享他们童年时期的一个有意义的发现,并进行简短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3. 写作指导:a. 引子部分的写作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开门见山、揭示时空背景等方式,引出童年发现的故事。
b. 主体部分的写作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描写细节、运用感官描述等手法,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当时的场景和情感。
c. 结尾部分的写作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经历的感受,并给予读者一些启示或思考。
4. 修改与反馈:教师集中展示几份学生作文,并给予修改建议和积极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课堂实施1. 引入:教师介绍本次作文的写作目标和要求,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回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出引导问答,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发现。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童年的发现》,使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含义和情感;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阅读理解,掌握文章中心思想和信息;2.文字处理,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古诗词及诗意;2.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童年的发现》课文及其他相关材料;2.听力设备,多媒体设备;3.学生练习本、笔、纸等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5分钟)首先,让学生展示一下家中的老物件或者童年时期的照片。
让学生通过这些物品想象自己的童年时代,或者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值得回忆的事情。
2. 阅读与理解(30分钟)让学生进行课文的个人阅读,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理解文章中的词句,思考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可以用简短的话语记录下来。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与解释。
每个小组需要针对文中的语句进行解释,并将自己的解释分享给其他小组。
3. 分组讨论(2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以自己的观点,设想在自己的小学里,实现公平、公正、互相尊重的教育有哪些方法。
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4. 课文分析(30分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以课件和声音让学生听古典诗华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分析及思考课文中出现的古代诗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增强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5. 文字表达(25分钟)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写的诗句,追求一种愉悦、明确和感性的文字表达,体验到抒情之美。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给予一些写作技巧的指导,并作品互相分享,相互评价。
六、课后作业1.回忆童年中自己的最美好的时刻并用文字形式表达;2.自选一个传统文化习俗进行介绍。
七、教学反思这堂课程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古代诗句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用清晰的语言来详细解释和讲解,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它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文本主题一是科学发明发现需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幻想;二是科学发明发现会面临被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文本的语言富有想象色彩,有思考的痕迹以及对话的真切。
反映了儿童追根问底、求知若渴的特点和大胆的想象力。
读罢教材不难发现文章的1、2自然段与后文是总分关系。
第一自然段统领“发现的过程”,而第二自然段却统领文中最后一部分“轰出教室”。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因此我把目标定为:
1.理解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学习童年的发现过程,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自豪与愤懑交织在一起的情感。
教学难点
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拟两课时完成,围绕着重难点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并。
五年级下-《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五年级下-《童年的发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童年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的美好和纯真。
本文语言优美,情节丰富,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本文也涉及到了一些关于成长、梦想和勇气的话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故事性的文本比较感兴趣,同时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然而,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把握,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美好和纯真,珍惜自己的成长过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2.难点: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把握,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童年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3.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强调珍惜成长过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美好:纯真、快乐、自由•成长:梦想、勇气、坚持•珍惜:回忆、感悟、感恩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精选5篇)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精选5篇)《童年的发现》说课稿(精选5篇) 在教学⼯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是⼩编整理的《童年的发现》说课稿(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1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词是本⽂的⽂眼,教学中引导学⽣从课题⼊⼿提出疑问,然后进⾏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
学⽣⾃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课是⼀篇⿎励求知、⿎励⼤胆想象、⿎励探究发现的课⽂,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童求知若渴的⼼理特点和惊⼈的想象⼒。
第⼀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
第⼆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
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年后⽼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
本⽂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内⼼世界。
教学⽬标: 1、认读7个⽣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解课⽂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和积极关注⽣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情⼊景地朗读课⽂,把握课⽂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幽默活泼的语⾔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了──世界上重⼤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
三:教法学法:三:教法学法: 教法:学习这篇课⽂,要让学⽣通过⾃读⾃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勤学好问、⼤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理活动描写对塑造⼈物形象的重要作⽤,能真实表达⾃⼰的内⼼感受。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范文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童年的发现》,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童年的发现》是某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三单元内容。
它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童年时期的各种冒险和探索,通过描写孩子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思考童年的重要性和成长带来的乐趣。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表达。
②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体会童年的美好和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表达。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地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授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过程中,我将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主动地发现知识和掌握技能。
而学法是:积极学习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以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并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实例供学生参考和模仿,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将通过一个小游戏或故事情节来引入文章的主题和背景,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今天的学习做好准备。
环节二、带领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
我将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文章,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或全班分享的方式来总结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表达。
在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过程中,我将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准确理解和运用文章中的语言和信息。
《童年的发现》优秀说课稿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一、说教材读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的这篇文章,令我不由得想起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想起了那个被学校开除、满嘴脏话、又吸烟又喝酒的浪荡少年,他的快乐、苦闷与孤独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他的那些令师长和其他成年人看来十分古怪甚至荒谬的行为举止,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缘故。
而费奥多罗夫的这篇《童年的发现》,同样讲述了一个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有着丰富的内心和令人惊异的想象力,他那属于童年的发现让读者由此窥见了处在人生特定年段的儿童、少年的内心世界与我们熟悉的成人世界究竟有何不同,那些在成年人看来十分荒诞的推理和想象,那种透着淘气与天真的小小的幽默,是属于童年的,而我们在这样的文字中发现的正是一个孩子最真实而美好的童年。
在文本开头,故事的主人公——儿童费奥多罗夫,便自豪地宣布自己在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并且强调这完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如此重大的发现却是由一个只有九岁的儿童来完成的,文本开头抓人眼目:一个九岁的儿童又怎么可能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呢,这不是一件十分令人难以置信甚至感到好笑的事情吗?但是,读者还没来得及哈哈大笑,这个孩子早已经预料到了:“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
”如果说九岁的儿童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令读者更多感到的是惊讶,那么这种可爱的猜测与“宽容大度”才真正令读者发出会心的微笑。
但读者的“笑”却与孩子曾经的“笑”有着不同的命运——也是由于这童年的发现而引发的“笑”,孩子竟当众受到了惩罚。
那么,如此重大的发现,为什么不但不表扬,反而会受到惩罚呢?故事就在这样的阅读期待中慢慢展开,我们也正是在这样的期待中重新发现了每个人都曾经走过的童年……读者“发现童年”是通过费奥多罗夫那个关于飞翔的梦。
他那重大的发现也正是“起始于梦中飞行”。
在梦中飞翔,自由地飞向自己想去的地方,这大概是每一个孩子童年时共同的梦。
费奥多罗夫生动地描绘了这个美好的梦境,他在梦中是如何跃起飞离地面,是如何以滑翔的姿态在空中盘旋,他是怎样的自由、轻盈,随心所欲……接下来为了解释这个奇妙的梦,孩子求助于老师。
(五年级语文教案)《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教案)《童年的发现》说课稿课文的难点是对学生来说几个较难理解的句子。
一句是:“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本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这里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
“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
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这是五年级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也已掌握了不少方法。
因此在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完成字词的学习任务,而课堂上进行预习反馈时,对于个别字可以适时加以指点,而一些重点词语还需要结合课文理解。
多数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概括、理解、表达、感悟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任务精神等,而一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概括、归纳、表达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到这种差异性。
在理解重点句的含义方面,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深度不够、言语概括能力不强的特点,借助各种语言训练予以强化。
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实现语言的内化,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五年级语文教案目标一:能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并积累“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正经、不怀好意”等词语。
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几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运用。
在阅读中能自主识字,能读准“澄澈”的“澄”的字音,能在语境中理解“随心所欲”、“绞尽脑汁”等词语的意思。
小学语文五年级童年的发现的说课稿

小学语文五年级童年的发现的说课稿一、说教材《童年的发现》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五年级小学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文字通俗易懂,但篇幅稍长。
本篇课文的题目是童年的发现。
这里的“童年”指儿童时期,幼年;“发现”的意思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作者用“童年的发现”做题目,一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巧设悬念,童年会发现什么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根据新教材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本课的训练重点和我班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基础。
其学习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3、重点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要面临着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二、说教法教是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
《童年的发现》是讲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交流合作,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的态度。
三、说学法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学生自渎感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作者在童年时发现了什么?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比较的了解,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深入读书,交流讨论。
四、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1、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沪教版《童年的发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是前苏联的一位天文学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项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做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课文的难点是对学生来说几个较难理解的句子。
一句是:“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本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这里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
“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
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另一个句子是:“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
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二、学情分析这是五年级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也已掌握了不少方法。
因此在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完成字词的学习任务,而课堂上进行预习反馈时,对于个别字可以适时加以指点,而一些重点词语还需要结合课文理解。
多数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概括、理解、表达、感悟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任务精神等,而一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概括、归纳、表达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到这种差异性。
在理解重点句的含义方面,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深度不够、言语概括能力不强的特点,借助各种语言训练予以强化。
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实现语言的内化,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一:能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并积累“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正经、不怀好意”等词语。
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几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运用。
在阅读中能自主识字,能读准“澄澈”的“澄”的字音,能在语境中理解“随心所欲”、“绞尽脑汁”等词语的意思。
五年级的教材不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学,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针对性地指导。
让学生读读原句,再去掉“几乎”或“似乎”,想象句子意思有哪些变化。
从而理解“几乎”是指将近于,是一种将到而未到的状态,说明梦见自己在飞的情况极多,将近每天都有,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果不用“几乎”,就变成每天都是这样,没有例外了。
可让学生用上“几乎”来复述“我”所提出的疑问。
“似乎”是指仿佛,也含有接近而尚未达到的意思,说明好像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个地方,但并不是真的就能飞到哪个地方。
如果不用“似乎”,就变成真的能飞到那个地方了。
目标二: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探索精神。
一、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是前苏联的一位天文学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项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做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课文的难点是对学生来说几个较难理解的句子。
一句是:“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本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这里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
“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
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另一个句子是:“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
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二、学情分析这是五年级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也已掌握了不少方法。
因此在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完成字词的学习任务,而课堂上进行预习反馈时,对于个别字可以适时加以指点,而一些重点词语还需要结合课文理解。
多数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概括、理解、表达、感悟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任务精神等,而一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概括、归纳、表达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到这种差异性。
在理解重点句的含义方面,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深度不够、言语概括能力不强的特点,借助各种语言训练予以强化。
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实现语言的内化,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一:能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并积累“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正经、不怀好意”等词语。
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几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运用。
在阅读中能自主识字,能读准“澄澈”的“澄”的字音,能在语境中理解“随心所欲”、“绞尽脑汁”等词语的意思。
五年级的教材不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学,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针对性地指导。
让学生读读原句,再去掉“几乎”或“似乎”,想象句子意思有哪些变化。
从而理解“几乎”是指将近于,是一种将到而未到的状态,说明梦见自己在飞的情况极多,将近每天都有,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果不用“几乎”,就变成每天都是这样,没有例外了。
可让学生用上“几乎”来复述“我”所提出的疑问。
“似乎”是指仿佛,也含有接近而尚未达到的意思,说明好像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个地方,但并不是真的就能飞到哪个地方。
如果不用“似乎”,就变成真的能飞到那个地方了。
目标二: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探索精神。
一、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是前苏联的一位天文学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项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做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课文的难点是对学生来说几个较难理解的句子。
一句是:“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本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这里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
“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
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另一个句子是:“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
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二、学情分析这是五年级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也已掌握了不少方法。
因此在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完成字词的学习任务,而课堂上进行预习反馈时,对于个别字可以适时加以指点,而一些重点词语还需要结合课文理解。
多数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概括、理解、表达、感悟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任务精神等,而一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概括、归纳、表达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到这种差异性。
在理解重点句的含义方面,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深度不够、言语概括能力不强的特点,借助各种语言训练予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