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4、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2、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意识;

3、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重点难点】

一、重点:“迁移都城”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难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评价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具(媒体)】《千古帝王》视频,《敕勒歌》视频,鲜卑族的发展过程,鲜卑族、汉族生产生活的图片,“朕为天子……”史料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放《敕乐歌》的音乐视频(让同学们感受少数民族风情,创设情境)。上课,同学们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一首关于少数民族风情的民歌——《敕勒歌》,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特点,关于民族差异,有人作了如下精辟的描述,大家请看视频(放《两个孩子的故事》的视频)。同学们想想,这视频里讲的长城内的“孩子”是指哪个民族,而长城外的呢?

生:

汉族、北方少数民族,(点出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PPT)长城内的指的是汉族,外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那他们各自的分布地域有什么特点呢?

生: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居于中原,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我们学过中原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一直处于对立斗争的状态。但公元5世纪的时候,中原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携手了,让两者携手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点击上课标题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刚才我们说到,汉族居于中原,而北方少数民族居于北方边地,但从东汉末年起,北方的少数民族却纷纷南迁,(点击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同学们看看,在这些北方少数民族中,哪几个少数民族最为典型?

生:(估计有两个读音读不出)

有几个啊?

五个,分别是?

生:

匈奴、鲜卑、氐、羯和羌,好,大家写一下,把这五个少数民族写在93面右边的‘写写’那里并把读音标上。少数民族的内迁表明这个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开始融合了。

1、少数民族的内迁

请问大家,到北朝时,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里面哪个影响最大?

生:鲜卑

准确地说是“拓拔鲜卑”

2、拓跋鲜卑的兴起

呃,“北朝”是处于哪个历史时期呢?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最近学习的历史朝代(“历史的更替”PPT,着重书上的那个表,北魏是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在北朝时,拓跋鲜卑影响最大,哪拓跋鲜卑是如何起来的呢?大家先仔细阅读下课文94面最顶上的小字部分,找出拓拔鲜卑的起源地和在兴起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时间?

生: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兴安岭北麓的一个洞穴——嘎仙洞中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证明拓拔鲜卑是起源于东北大兴安岭北麓,开始过着游牧生活。386年,拓拔珪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定都平城(点击北魏疆域图PPT)。这个在马背上得天下的民族又会如何去治理这个刚刚统一的北方呢?北魏在统一北方后,仍然采用其原来在游牧生活中的落后制度来统治这个农耕为主的北方,哪效果如何呢?大家看下面一段材料(点击民族压迫的材料PPT),大家想一想,这则材料反映了北魏当时社会中的什么问题?

生:

看来用落后的制度来统治先进中原农耕地区的效果是很差的,这导致了以民族矛盾为主的社会矛盾在北魏初期十分激化。

3、社会矛盾的激化

北魏统一了北方,北方出现了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但鲜卑落后的统治制度却激起了社会的矛盾,使整个北魏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这个时候,北魏第六代皇帝北魏孝文帝来到了历史的前台。(点击孝文帝介绍的PPT)孝文帝叫做拓拔宏,年仅五岁的他就继承皇位,24岁时开始亲政,开始实行改革。一个对历史有着贡献的历史人物,之所以能载入史册,那是因为他能在他所在的历史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才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哪在这样严峻的历史背景下,孝文帝是如何做的呢?大家迅速阅读94至95面的正文部分,归纳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生:(教学生学会归纳大意)

下面我们先看第一条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1、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上面背景中我们学到,从马背上得天下的北魏不可能用落后的制度来管理这个文化先进的黄河流域。所以他要改变自己的统治制度,这个时候他向谁学习了呢?

生:汉族

的确,这个时候的鲜卑只能向发展程度比自己高的汉族来学习政治和经济制度。具体哪些,大家可以看到94面的最底下的小子部分——三长制、均田制和俸禄制。在向汉族学习先进的制度后,公元494年,孝文帝实施了当时最具争议的改革措施——(迁移都城)。

2、迁移都城——从平城到洛阳

大家看看是从哪里迁到哪里?

生:平城到洛阳

好大家在地图上先把这两个地方圈下来,看看与黄河的关系啊,我们都知道,迁都是一件对于国家来说很重要的事情,大家结合课文95面第一段小字部分内容,以及阅读PPT上这两段段材料,思考下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什么?(点出迁都材料PPT)

生:(教学生分析史料、双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注意引导,这个“蠕蠕”之名源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他认为柔然智力低下,败多胜少,所以嘲讽他们是不会思考的虫子,所以下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蠕蠕”)

平城在现在的山西大同,偏据塞北,农业不发达,同时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更为重要的是平城中鲜卑守旧势力很大;另外,由于洛阳在当时是文化、政治的中心,之前曾有四个朝代定都于此。所以可以这样说:平城经济不发达、军事不安全、政治不开化。而洛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494年,孝文帝利用计策迁都洛阳。

迁都来到这个汉文化高度发达的洛阳,孝文帝随后就采取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风俗”的措施(点击第三条措施按钮)。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

同学们先看下面几则图表,猜猜他们分别反映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风俗的哪些措施?(点击展示图)

生:

分别是改汉姓,孝文帝带头把自己的拓拔姓改为元姓,所以孝文帝拓拔宏又叫元宏。所以大家看以看出现在我们很多汉族人就是从鲜卑转变而来。如你们班有姓刘的,有可能就是鲜卑人,在改革之前,你就有可能叫做“独孤××”,好有气势啊。再看这个,这是“学汉语”,大家看到“史海拾贝”,“敕乐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少数民族民族转化为汉语保存下来的。这个呢,大家注意前面的胡服和这里的衣服,说明少数民族学穿汉服。这个就说明是学写汉字了。

可以说,北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带来了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大家体验一下历史。假如你们是当时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洛阳城中鲜卑人,改革后,你们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可能有哪些变化?如果是汉族人呢?下面分小组讨论:第一组讨论鲜卑人,第二组讨论汉族人,第三族准备总结(点击“体验历史PPT)

生:结合课文96面的内容。轻音乐响起(注意具体引导——吃穿住行和生产、语言和文字)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好,刚才同学们说到了许许多多方面的变化,现在第三组同学能不能把刚才两组同学的回答概括为两个大的方面的北影响?

生:(注意引导)

1、一个方面是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的学习,即少数民族的汉化;

2、一个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和生活习惯。

所以说这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相互学习和交流。哪归纳成一句总结的话就是:

生:

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但大家注意,这个学习是以谁学习谁为主导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