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格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格的运用

《荷塘有色》一文中修辞格的巧妙运用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且作为典范来学习和研究的,一般人说其语言美主要就是说这一点。本文中使用最广,为本文增色最多的修辞格是八处比喻。

例: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与舞裙,形态相似,写出了荷叶的舒然展放的美姿。⑵“(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用三个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光彩,绿叶衬托下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丽的本质。不但贴切生动地展现了花貌,而且写出了花的神韵。⑶“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像闪电般”写出了微风吹过时荷波传送之快。⑷“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色如水,富有动感,让人联想起“庭下如积水空明”的闲情逸致。⑸“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月下花叶,既清新似洗,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又美幻如梦,飘飘渺渺,透着迷人的神秘。这一番美景让人心弛神往。

⑹“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是这幅画颜色最深的地方,在朦胧美丽中透出真实来,让人更珍惜那一片淡淡的月色。⑺“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⑻“树隙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于宁静中游了一回,作者却又看出一些无趣来,小梦将醒,内心的宁静开始有了一丝的破坏。

所有的这些比喻新鲜贴切,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和生动感,感情倾注于其间,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享受。

其次是通感的使用:(1)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了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轻淡幽香的若有若无、沁人心脾等美妙感受,其间的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这体现了作者高超而又不留痕迹的文字驾御功夫。(2)是写光与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上的美感联系延伸到听觉上的愉悦,把光与影化为跳动、悠扬的曲子,使意境更加温馨、幽雅。这种对古典诗歌中时有的“通感”手法的妙用,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文章语言之妙处在这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再者比拟手法的巧妙运用:写白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写叶子“肩并肩”挨着;写流水“脉脉”,比拟的手法增添了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浸透着作者的对理想事物的喜爱之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此外文章还恰当地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灌木影和杨柳影形成对比,使荷塘月色这幅画形象鲜明,错落有致,浓淡相宜,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通感的运用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运用的是通感比喻。

例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微风送来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香味无疑是看不见摸不着又无法把握的,为了调动读者的想象,加深读者对该抽象对象的理解,于是用“远方高楼上的时有时无,悠远神秘的歌声”来打比方,从而既增加了文章的韵味,又使读者产生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认识。但这个句子并非是个单纯的比喻句,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其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漂浮,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例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模拟了香和光时续时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不多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