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定义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翻译规范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决定了翻译规范的多样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还要文化背景的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本文将探讨翻译规范的定义、分类及其研究途径,旨在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一、翻译规范的定义与分类翻译规范是指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这些原则和标准可能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

根据其性质,翻译规范可分为以下几类:1、语言规范: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词汇、语法和句法转换的规范。

这些规范确保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文化规范:涉及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尊重和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同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

3、社会规范:涉及社会习惯和礼仪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遵循目标语言的社会习惯和礼仪,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期望。

4、心理规范:涉及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分析和把握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的心理活动,以确保翻译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二、翻译规范的研究途径要研究翻译规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词汇、语法、句法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与相似之处,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2、语料库研究法:利用语料库资源,对大量的翻译实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翻译规范和技巧。

3、实证研究法: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手段,对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揭示翻译规范的实际情况和应用效果。

4、跨学科研究法:将翻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深入探讨翻译规范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翻译规范的应用与评估翻译规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翻译阶段和审校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翻译规范都发挥着指导作用,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同时,我们也需要对翻译规范的应用进行评估。

评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准确性评估: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是否避免了歧义和误解?2、流畅性评估:译文是否通顺、易读?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3、文化适应性评估:译文是否适应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是否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4、社会认可度评估: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社会的价值观和习惯?是否得到了目标读者的认可?总之,了解并遵循翻译规范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

翻译中的形式与内容摘自《英汉翻译实践要略》

翻译中的形式与内容摘自《英汉翻译实践要略》

翻译中地形式与内容摘自《英汉翻译实践要略》1.2.7 形式与内容地和谐统一在阅读相关地翻译著述时,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对翻译究竟应该是重形式还是重内容地观点不一.那么,作为从事翻译实践活动地译者,我们应当如何在翻译实践活动地过程中处理好形式与内容之间地关系,如何比较恰当而准确地传递原文承载地信息?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国内外翻译界长期争论地一个焦点问题,即翻译理念地取向问题,如直译与意译、形似与神似、异化与归化、形式与功能、语义与交际等等.尽管这些中西译论在概念上有同有异,但总地说来,都是建立在二分法地基础之上,没有跳出二元对立地思维定势.有关此类争论地著述有很多,感兴趣地读者可以去阅读,我们在这里没有必要再对相关论说做出综述,只欲从不同地角度和层面出发,依据翻译活动地实际情况,来分析、探讨模式.谈到地了他对此类译文地感受:读地时候,根本没有阅读地快感,脑子里也没有形象地画面感和丰富地联想,只为那干板直硬地翻译揪掉了不少头发,有地词语直译得令人发指,有地词语我这辈子根本没有见过,完全是翻译家地发明.那完全是满嘴外国话地汉语,让人生疏地不得了!这样地作品哪里还能愉悦读者,阅读简直变成了一项任务!(王刚2010)诚然,在原语和译语里地确也会存在一些类似地表达方式,因为人们不分民族和地域,其生存环境、物质条件、生活经历、七情六欲等等有许多相通之处,对于基本相同地客观世界地认识大体是一致地,对客观世界地表述和描写方法也会有类似地情况,正因为如此,才存在着翻译活动地基础.但是,就翻译地本质而言,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地异同是相对地,翻译地跨文化信息传递本质是绝对地.也就是说,在翻译某种类型地作品地过程中,如果遇到两种语言有类似地表达方式,无论其数量有多少,那也只是偶合现象,与翻译地本质无关,不能因此就产生模糊地认识,以为原语地文字表现形式与译语地文字表现形式二者之间有直接地对应关系,就以为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字表现形式地简单、机械地对应转换.译者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不仅会给自己在翻译实践活动中造成理解上地问题和表达上地困难,而且可以说,其翻译能力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实质性地提高.(篇幅有限,译例分析例略.)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地语言体系,两种语言地信息传递机制存在着本质上地差异,具有各自特点鲜明地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地信息传递模式.译者要想忠实地再现原文地语言风格和形式特点,就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机械地对应着原文地文字表现形式本身来翻译.大家试想,。

文学翻译中形式与内容再思考

文学翻译中形式与内容再思考

文学翻译中形式与内容再思考作者:胡学坤刘寒冰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36期【摘要】本文以共核观作为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形式为构成内容核总量的重要变量,翻译中可以有形式的变化,但其承载的内容不能变。

内容与形式的二元性并非是矛盾的、冲突的、排斥的,而是彼此交融的关系,文学翻译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语言的形式转变,达到内容再生,实现译文的意义、声音、意像、张力、美感等各种要素一起构成的综合核总量和原文相当。

【关键词】文学翻译;形式;内容;核量相当【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sharing the common core in translation,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original form can be translated effectively as long as the content it contains is regenerated,because form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haping the original aesthetic quality. In translation studi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and form is interactive and cooperative rather than contradictory or incompatible. The original literature text can be translated, either in form or in content. A good translation seeks equivalence of comprehensive core,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elements:meanings,sounds,images, tension and aesthetic power.【Key words】Literature translation; Form; Content; Equivalence of comprehensive core形式与内容历来是翻译研究中绕不开的话题,文学体裁包罗万象,形式和内容在翻译中如何取舍,二者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的契合点是什么?本文主要探讨文学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提出以共核观和核变为理论支撑,以矛盾统一为哲学基础,以等效论为评价标准。

翻译中内容_形式对等问题初探_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例

翻译中内容_形式对等问题初探_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例

第27卷第2期2009年4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HENAN UN I V ER SITY OF S C IENCE AND TEC HNOLOGY (S OCIAL S C IENCE)Vo.l 27 N o .2A pr .2009艺文丛谈翻译中内容、形式对等问题初探!!!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例常晖,石春燕(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摘 要: 翻译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对等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原语与译入语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译者应尽可能选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因此仅注意形式对应是不够的。

运用奈达的部分理论,从英汉两种语言思维差异的特征入手,则有可能在文学翻译中化解这一矛盾。

关键词: 翻译;内容;形式;功能对等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09)02-0054-03收稿日期: 2008-10-28作者简介: 常晖(1969-),女,湖南常德人,硕士,副教授,从事中西语言文化对比及翻译研究。

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或基本对等是翻译工作者的最高境界。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即后来的#功能对等∃理论。

动态对等虽然已臻于完美,但当其运用于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处理时常常会陷入两难局面:在读者的反应与文化的传递中无法抉择。

[1]翻译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尴尬情况:译者非常明白原文的意思,但就是不能很好地译出来,结果译文欧化、别扭、读之形同嚼蜡。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未能摆脱原文束缚在译入语中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

本文将运用奈达的理论,从英汉两种语言思维差异的特性入手,分析探讨翻译实践中化解内容与形式统一或基本对等这一棘手矛盾的可能性。

关于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2]#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构词、语序、结构、诗歌、谚语等方面各不相同%%译者不必悲叹译入语缺少某种表达形式。

关于内容与形式的涵义及其关系的研究综述

关于内容与形式的涵义及其关系的研究综述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作者简介:胡光远(1987-),男,吉林大安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关于内容与形式的涵义及其关系的研究综述胡光远(天津商业大学,天津300134)摘要:内容与形式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任一事物都可以从内容与形式这样两个方面来分析。

然而从各种期刊文献来看,关于内容与形式的涵义及关系的论述始终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

对这一问题进入深入的分析,可以丰富和细化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理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对范畴。

关键词:内容;形式在现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这样概述内容与形式:“内容与形式的对立与统一表现在,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

在把握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全书对于内容与形式关系这对范畴的描述只有这一段话。

但在具体应用中,人们发现二者的关系较为复杂,不是简单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所能涵盖的。

如词牌这种形式是否是独立存在的,是否可以说词牌这种形式决定了其内容呢?又比如音乐,就音乐而言其乐器是形式,音符亦是其形式,如此说来音乐有内容吗?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层分析研究。

下面我们就分别从三个时间段来看国内对于内容与形式这对哲学范畴的研究。

一20世纪对于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的研究几乎与上述内容一脉相承,但不乏一些不同的看法。

在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于内容与形式的讨论分为两个方向,其中一方较为关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要有以下观点:(一)在内容与形式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中,内容是事物的基本方面,而形式则是事物的非基本方面。

内容先于形式,什么样的内容决定什么样的形式。

内容的发展变化引起形式发展的变更,也就是说内容的活跃性决定事物的发展、革新。

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

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

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能准确地说明语言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

内容与形式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语言自然也不例外,也必然有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语言的内容就是该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信息,而形式则是表达这种思想的语音、文字符号及语法体系。

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内容与形式的对立使内容和形式成为两个可以分开的层面,从而使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信息与表达此种思想、信息的语音、文字符号及语法体系分开,使语言之间的翻译有了基础,一种内容有多种形式的表达,进一步说明了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可行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又是统一的,使内容与形式又难以分开,从而产生不可译现象,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进一步说明了语言之间的翻译还存在着不可译现象。

在翻译中,可译的是内容,内容的不可译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可译的是形式,形式的不可译是永恒的、绝对的。

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
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笛卡儿在1637年出版的著名哲学论著,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有极大的影响,有人曾说:欧洲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笛卡儿主义者,就是指的受方法论的影响,而不是指笛卡儿的二元论哲学。

浅析翻译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之比较

浅析翻译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之比较

浅析翻译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之比较作者:刘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摘要: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翻译界的大师,他们的理论在国内影响很大,国内关于两者的翻译理论比较研究有很多。

本文将列举两位翻译学家的一些重要理论,并作出比较,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两位翻译理论家对于翻译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看法。

关键词:奈达;纽马克;功能对等;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作者简介:刘蛟(1988-),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跨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120世纪中叶,西方翻译界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翻译学家,其中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享誉西方翻译界,他们提出了一些极具学术价值的翻译理论及法则。

两位翻译学家的翻译原则拥有相同之处,但在一些问题上,如形式与内容,两人又存在一些明显的分歧。

本文将列举两人的重要理论,并通过比较,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

一、奈达与纽马克的重要翻译理论1. 奈达的动态翻译理论所谓动态翻译,就是通过迎合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译文的表达更为自然通顺。

奈达认为翻译必须满足四个标准,即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读者反映相似。

很明显,要同时满足这四个标准,内容与形式在译文中孰轻孰重就成了问题,毕竟在翻译过程中,内容和形式需要彼此协调。

但动态翻译不等同于传统的“意译”,因为动态对等翻译要求目的语文本的语言结构应最大限度体现源语言文本的旨意,而意译则没有这种要求。

2. 纽马克的交际与语义翻译理论纽马克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他认为,在交际翻译中,目的语文本对读者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尽可能接近于源文本作用于源文读者的效果;在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在译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源文本的语境意义,并且尽量接近于源文本的语义和句法结构。

试论翻译中内容的形式和相互转化

试论翻译中内容的形式和相互转化

试论翻译中内容的形式和相互转化毕业试论翻译中内容的形式和相互转化摘要翻译的实质是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这1转化可通过词性转换、成分转换、增词或减词、词语抽象和具体的转化、表现法的转换和引申译法等方法来实现。

关键词翻译;内容;形式;转化准确的翻译,是1种在新的语言基础上把原作的内容和形式重新加以统1的过程这种过程实质上就是内容和形式相互转化的过程。

内容和形式相互转化的规律,是各种意译方法的理论依据。

凡是译文语言形式中增添的因素,都必须是原文内容中原来固有的西凡是译文语言形式中减少的因素必须纳入到内容中去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有所牺牲。

在翻译中,学会运用内容和形式相互转化的规律,视野会更加开阔遣词造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1、词性转换词性转换法很多,分述略举几例。

.名词与动词相互转换e ar rnly normd 。

我们听到的错了。

(动词转换成名词)Tr i o im for much cnsiderton 。

没有时间多思考。

(名词转换成动词。

)。

介词转换成动词any visior hant ca frtably e ren it ,offth relr steamrs, offtre obotsand offchts ; al daythey amble upthe towpat ,loki forht 来客多了,这小地方就拥挤不堪。

搭班船的,坐包船的驾游艇的,1批批涌到从早到晚通过那条纤路,漫步进村观光,想看什么呢3 .其他词类相互转换Her voice ringsthrgh te houe.她的声音响彻整个屋子。

(介词转换成形容词e wasard a n h probl 他孜孜不倦地研究此问题(形容词转换成副词,名词转换成动词。

)2、成分转换成分转换与词性转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般词性转换总要伴随成分转换,但成分转换不1定伴随词性转换。

成分转换旨在力求译文通顺、达意和更好地跟上下文呼应。

其转换变化万千难以穷究略举几例。

翻译定义

翻译定义

1. 前苏联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说:“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2. 前苏联文艺学派翻译理论家索伯列夫说:“翻译的目的就是把一种语言中的内容和形式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3.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说:“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

”4. 尤金?奈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Tran slation consists in 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to the messag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meaning , and secondly in style.《中国翻译辞典》(林煌天主编,1997)在引用了数位前苏联学者和尤金?奈达对翻译下的定义后,尝试着给翻译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 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这个比较完备的定义甚至不如《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辞典》的定义更句概括力。

George Steiner在其《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Aspects of Translation说:“按适当的理解,翻译是一个特定语言之内任何一次成功的言语行为所包含的交际过程。

”…translation, properly understood, is a special case of the arc of communication which every successful speech-act closes within a given language.” (After Babel P. 49)尼兰贾娜(Tejaswini Niranjana):翻译自始至终是个政治行为。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以《骆驼祥子》的汉英版本为例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以《骆驼祥子》的汉英版本为例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以《骆驼祥子》的汉英版本为例胡嘉伟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形合和意合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形合和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差异之一。

英语中形合,汉语重意合。

本文选取老舍的《骆驼祥子》和施晓菁的英译版本进行实例分析。

为以后的文学翻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在连词成句上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区别。

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1982:16)“就英语和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英语造句采用形合法。

而意合与形合相反,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和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通过词语或者分句的含义就可以体现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汉语造句采用意合法。

许多学者对形合和意合的定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王力(1984:310)曾提出形合和意合的两个概念:汉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要;西方语言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少的。

连淑能(2010:73)指出:“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1 英语的形合特点英语造句注重显性衔接,用各种形式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英语极为重视形式和功能方面的结合,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英语是重形式的语法型语言,所以英语的句式通常是层次分明且连接紧密。

一般情况下,可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英语的形合特点。

1.1 词的形态变化英语中有很多词的变化,包括词缀变化(如加less,un……)动词变化(如加s/es/ed……)名词(如加s、es……)形容词,副词和代词的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性、格、时、态、体、语气、比较级、人称等的。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及物性分析视角下的古诗英译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及物性分析视角下的古诗英译
大契合 点 , 具有 可操 作性 。
收稿 日期 :0 0— 6—1 21 0 5
基金项 目: 科技学 院校级课题 ( R 2 0 2 7 。 安徽 S C 0 9 4 ) 作者简介 : 干(9 1 ) 男 , 程福 18 一 , 安徽省六安市人 , 士, 硕 讲师 , 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中图分类 号 :0 9 H 5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3—87 (0 1 0 0 8 0 17 7 2 2 1 )4— 0 7— 4
T eU ic t no o tn n o m :C as a hn s o ty( P) h nf ai fC ne ta d F r i o lsi l ieeP er CC c C
8 8
安徽 科技学院学报


理论框 架简介
毫无 疑 问 , 能语 法注重 对语 言层 面 的分析探 讨 , 功 但这 种 探讨 有别 于形 式 主义 的 、 视语 言 为一 种静 止 的 、 象系统 的结 构 主义语 言学 的翻译 研究 模式 。 因为功 能语 法不仅 在思 想渊 源上 师承 Fr 抽 ih倡 导 的以意 t 义 而 非形式 为语 言研究 的方针 , 而且 秉 承 Maio si 于语 言研究 中的语 境思 想 , l wk 关 n 继承 He l j e ms v的语 符 学 和 布拉格 学派 的语 言功 能思想 ,因而始 终关 注语 言在 实 际情景 语 境 中表达 的意义 ,即言语 所发 挥 的功 能 。因此 , 翻译 研究 的系统 功能 语言 学模式 , 一种集 语 言 和文 化分 析 于一 体 的综 合 模 式 , 翻译 研究 的 是 是 优化模 式 。
Ab t a t F n t n l a s r c : u c i a mma o d h t e n i y t m e ie r u h lx c o Gr rh l st a ma t s s s c e i r a z d t o g e io—g a s l h r mmaia y t m ,S e t l ss c e Ot h c o c so r s a d s u t r s i C a s td v r in i e n tl f c h r n fr n e o e n c a d h ie f wo d n t cu e n C P t r r l e e s s w l d f i y a e t e t s e c f ma t n n a o l i e t a e s i s l t e trs t i i fa u .As o e o e mo t o u a a s t ay e d s o re ,t s vt ay i c n e e t ey f — y sc e n ft s p l me n a lz ic u s s r i i a l ss a f c v l a h p r on n i a t yn i

翻译定义视域下形式和内容的有限度研究

翻译定义视域下形式和内容的有限度研究

有 史 以来 , 翻译 一直 是人 类 交流 思 想过 程 中沟 通不 同语 言 的桥 梁 , 通 晓不 同语 言 的人 能 通 过原 使
文 的 重 新 表 达 而 进 行 思 想 上 的 交 流 , 且 能 够 传 递 并
和 内容对 等 的可能性 。
1 翻 译 的 定 义
根 据社 会符 号学 翻译 理论 , 译 的过程 就 是一 翻
原语 (o reln u g ) 码 表 达 出 来 的 原 文 信 息 su c a g a e 语
还 原 成 思 想 , 加 以 充 分 理 解 ( 解 码 ) 然 后 考 虑 并 即 ,
围绕着 “ 、 、 ” “ 似” “ 信 达 雅 ,神 、 化境 ” “ 美 论 ” 及 三 等 翻译标 准 展开 激烈 讨论 时 , 国外 翻译 界却 早 已拓 宽
了 其 研 究 的 领 域 , 比 较 语 言 学 、 际 理 论 、 义 从 交 语
如何 将 理解 的原 意用译 语 (ag tln u g ) tr e a g a e 语码 重 新表 达 出来 , 传达 原作 的意 思 , 到 原作 的 效果 ( 达 即
用码 )L 。
学 、 会符 号学 等各 个 学科 对现 代 翻译 理 论进 行 了 社 深 入 的研究 , 且 取 得 不 少 突 破 性 成 果 。但 是 , 并 诸
沈 秋 华
( 江苏 信息 职业 技术 学 院 商 外系 , 苏 无 锡 2 4 0 ) 江 1 0 0
摘 要 :该文 通过 引用语 言 学家对 于翻 译 定 义 的不 同解释 , 旨在 从 不 同层 面的 中英译 本探 讨 翻 译 过 程 中实现 形 式和 内容 对等 的 可能性 。同时 , 阐述 了在 翻译 过程 中, 式 与 内容之 完全统一 受有 限 形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在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是两种翻译方式,它们分别强调翻译的意思和形式。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标语言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以确保翻译的准确和自然。

本文将就汉英翻译中的意合与形合进行详细讨论,希望能对汉英翻译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意合与形合的定义及区别意合和形合是中国翻译界提出的两种翻译方式,主要是指翻译时对原文的处理方式。

意合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着重于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而形合翻译则是指翻译者着重于保持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一般来说,意合翻译更注重译文的通顺和自然,而形合翻译更注重译文的准确和精练。

二、意合与形合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在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选择是由具体的语境和翻译目的决定的。

一般来说,对于一些文学作品或富有情感色彩的文本,意合翻译更为适合,因为这样能更好的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而对于一些科技论文、法律文件等,形合翻译更适合,因为这样能更准确的表达原文的内容。

意合与形合的转换也是翻译的一种技巧。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有时需要将原文的意合翻译转化为形合翻译,或者将原文的形合翻译转化为意合翻译,这要求翻译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

只有灵活掌握意合与形合的转换技巧,才能做到在不同的翻译场景中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确保翻译的准确和自然。

三、意合与形合的转换技巧在将意合翻译转化为形合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注重文本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首先要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和信息,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语法,并考虑译文的简洁和通顺。

这就要求翻译者熟练掌握英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能够准确地将原文的意思转化为英语表达。

还要考虑在译文表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英语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为自然和贴近英语的表达习惯。

在将形合翻译转化为意合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注重文本的自然和流畅。

首先要保持译文与原文的意思和情感一致,使译文更为自然和通顺,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其次要注重译文的语言质量,让译文更有表现力和艺术感。

翻译中内容的形式和相互转化

翻译中内容的形式和相互转化
翻译中内容的形式和相互转化
/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
高考试题
中考试题
教学论文
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英语论文外语翻译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翻译中内容的形式和相互转化
摘要:翻译的实质是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这一转化可通过词性转换、成分转换、增词或减词、词语抽象和具体的转化、表现法的转换和引申译法等方法来实现。关键词:翻译;内容;形式;转化准确的翻译,是一种在新的语言基础上把原作的内容和形式重新加以统一的过程。这种过程实质上就是内容和形式相互转化的过程。内容和形式相互转化的规律,是各种意译方法的理论依据。凡是译文语言形式中增添的因素,都必须是原文内容中原来固有的东西;凡是译文语言形式中减少的因素必须纳入到内容中去,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有所“牺牲”。在翻译实践中,学会运用内容和形式相互转化的规律,视野会更加开阔,遣词造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一、词性转换词性转换法很多,分述略举几例。1 .名词与动词相互转换We are wrongly informed .我们听到的消息错了。(动词转换成名词。) There is no tim

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作者:李顺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3期摘要: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开始积极翻译西学,而翻译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也受到关注和讨论。

本文通过对诗的定义的把握,认为要从意义对等和功能对等两个方面达到原诗与译诗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形式与内容;意义对等;功能对等作者简介:李顺亮,男,1989年生,江西上饶市人,现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1自鸦片战争被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以来,国人在受到外族欺侮的同时,逐步摆脱“中央之国”的陋见,开始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度文化。

作为这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文化上的反映,翻译欧美诸国的文献得到众多政治家、官僚乃至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重视。

而作为其中一个分支的诗歌翻译,则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在诸位文学大家和翻译巨匠的提倡和力行之下,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而对于什么是好的译作,时人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其中被讨论的最多也是最激烈的,当数翻译实践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

有人认为应求“神似”,“得意而忘言”;有人则主张“忠实于原文”,尊重原作品的形式。

本文将从诗歌概念、诗歌不同层面以及功能和意义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诗歌翻译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应当是辩证统一的,译者应尽量做到两者兼顾,不可偏废。

在讨论诗歌翻译的形式与内容关系时,必须首先深入把握诗歌这一概念的含义。

关于诗,刘辰诞等人有如下定义:“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或者是这两者的结合。

它也许依靠固定数目的音节,像日本徘句、中国的旧体诗那样。

按照性质,诗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照体裁,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刘晨诞等, 206)从刘晨诞等人对诗歌的定义可以看到,作为诗歌两大组成部分的内容和形式,在诗歌这个系统中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译看形式与内容的传译

汉译看形式与内容的传译
的 翻 译 来 自于 风 格 的 成 功 再 现 。
是 第 一人 称 的叙 述 手法 , 哈克 的 角度 来 展开 叙 述 , 从 措 辞 与行 文 中 处 处 都 体 现 着 原 作 者 所 独 具 的 匠 心 。
1 1 文 体 色 彩 . 11 . .1 词 汇 特 色
马 克 ・吐 温 的 措 辞 有 助 于 在 叙 述 中 营 造 一 种 动
fr ( 有 的 意 义 都 可 以 借 助 形 式 的 成 功 转 换 而 得 om 所
以 传 译 ) , 以 , 功 的 翻 译 应 该 能 较 好 地 再 现 原 文 ”所 成 的 内 容 与 形 式 , 译 语 文 化 读 者 中 获 得 大 致 相 同 的 在
效 果 , 也 符 合 奈 达 ( u e eA.Nia 1 9 , 9 2 这 E gn d , 93 18 , 17 ) 倡导 的“ 能对 等 ” “ 态 对 等 ” 要 求 , 95所 功 与 动 的 文 体风 格 便 成 了其 中举 足 轻 重 的一 个砝 码 。 每个 作者 都 有 自己 的风 格 , 译 者 就应 在 翻译 过 程 中 努力 地 而 再 现原 作 风格 , 宓 庆 、 重 德 等 不少 译学 理 论 家都 刘 刘 曾 努 力 地 论 证 过 风 格 的 可 译 性 , 人 们 意 识 到 成 功 使
1叙述 部 分的 文体 特 色及 传译 .
功 与 否 的 关 键 因 素 , 多 的 译 者 及 译 学 理 论 家 对 此 众 进 行 了 广 泛 的 探 索 与 实 践 , 直 译 与 意 译 之 争 到 从 “ 、 、 ” 引 发 的 大 讨 论 , 到 如 今 方 兴 未 艾 的 信 达 雅 所 再 归 化 与 异 化 之 辩 , 们 一 直 在 探 索 着 内 容 号 形 式 完 他 美 结 合 的 境 界 。金 陧 ( 9 9 曾 经 提 出 , Al me nn 18 ) “ l a ig

“翻译”定义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研究

“翻译”定义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研究

“翻译”定义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研究[摘要]自夏商朝出现最早的翻译活动以来,无论中西翻译界,都对翻译的定义、标准、原则等做出各自不同的定义与解释,翻译理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层出不穷,其中,对形式和内容的争议更是激烈热闹。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到底内容重要还是形式关键,且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如何、各自内涵是什么,仍然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

该文通过比较研究中西方各十位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所做的定义解释,对形式和内容的内涵以及关系做了一个初步统计与分析,“形式”与“内容”是理解和研究翻译的重要因素,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不同情况下,各自偏重的程度也会不同。

[关键词]翻译定义;形式;内容;关系一、何谓“形式”、“内容”?(一)“形式”的定义首先,“形式”与“内容”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呢?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998: 720)将“形式”分为四类:1.可见的形状,如音乐和文学创作中的语符排列、文体风格;2.事物存在或出现的特殊方式,细分为单词拼写、发音、音调变化的方式和字、词、句、篇章的结构,因此任何形式的改变都意味着意义的改变;3.事物的体裁或类型,如艺术体裁或文学体裁;4.常规的方法或程序,如词序和惯用词语、套话。

而《文体学研究》(胡壮麟,刘世生,2004:133)中的形式主要是指:1.语言的一个层次,居于表达和内容之间,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2.文学批评中的体裁(小说或抒情诗形式)和格律结构(十四行诗或民歌或五音步以及抑扬格等);3.单一语篇的外形结构。

由此,“形式”的具体概念就可以被定义为语音语调及拼写,字、词、句、篇章结构与语法,体裁类型,词序,俗语和惯用语,节奏格律和单一语篇的外形结构。

(二)“内容”的定义根据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889:396)”内容”是言语和文学作品等所要解决的主旨要义或是物质材料,与形式或文体风格相对。

论翻译单位——内容和形式

论翻译单位——内容和形式

论翻译单位——内容和形式
赛衣提哈孜·赛力克拜;李贺宾
【期刊名称】《语言与翻译》
【年(卷),期】1993(000)001
【摘要】翻译的内容和形式,是原文内在因素和该因素的结构或表达方式的关系的双重范畴。

内容是原文内在因素的总和,形式则是该因索的语言结构或表达方式。

内容和形式不是孤立、相互排斥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内容指导形式,决定形式,而形式则服从于内容的需求,为完整、准确地表达内容服务。

就翻译【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赛衣提哈孜·赛力克拜;李贺宾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试论翻译单位句群层——兼析Л.С.巴尔胡达罗夫的翻译单位六层次说 [J], 陈洁
2.由最小翻译单位管窥中国文化译介百年流变 [J], 杨焱
3.论术语的翻译单位 [J], 殷健;高逸
4.基于键盘记录的翻译单位和语言单位与译者水平关系的研究 [J], 袁辉;徐剑
5.谈翻译单位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评彭长江同志“翻译单位研究状况剖析”一文 [J], 罗选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形式与内容的辨证统一

翻译:形式与内容的辨证统一

翻译:形式与内容的辨证统一
余锋
【期刊名称】《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4(018)005
【摘要】传统的翻译理论轻形式而重内容,强调"神似".然而多元化的当代译论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作了不同的诠释,诗学翻译理论强调形式本身的重要意义和两者之间的不可分离性,认为它们乔的关系是辨证的统一.
【总页数】3页(P125-127)
【作者】余锋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外语教学部,厦门,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正确处理英汉翻译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之三)——论英汉翻译中补语的处理技巧[J], 汤晓重;;
2.正确处理英汉翻译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之四)——试析语言内容与形式的脱节现象[J], 汤晓重;;
3.正确处理英汉翻译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之五)——论英文中日文专有名词汉译的特殊形式——形译法 [J], 汤晓重;
4.翻译中内容、形式对等问题初探——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例 [J], 常晖;石春燕
5.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形式国语化,内容要欧化" [J], 纪启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定义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研究[摘要]自夏商朝出现最早的翻译活动以来,无论中西翻译界,都对翻译的定义、标准、原则等做出各自不同的定义与解释,翻译理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层出不穷,其中,对形式和内容的争议更是激烈热闹。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到底内容重要还是形式关键,且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如何、各自内涵是什么,仍然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

该文通过比较研究中西方各十位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所做的定义解释,对形式和内容的内涵以及关系做了一个初步统计与分析,“形式”与“内容”是理解和研究翻译的重要因素,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不同情况下,各自偏重的程度也会不同。

[关键词]翻译定义;形式;内容;关系一、何谓“形式”、“内容”?(一)“形式”的定义首先,“形式”与“内容”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呢?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998: 720)将“形式”分为四类:1.可见的形状,如音乐和文学创作中的语符排列、文体风格;2.事物存在或出现的特殊方式,细分为单词拼写、发音、音调变化的方式和字、词、句、篇章的结构,因此任何形式的改变都意味着意义的改变;3.事物的体裁或类型,如艺术体裁或文学体裁;4.常规的方法或程序,如词序和惯用词语、套话。

而《文体学研究》(胡壮麟,刘世生,2004:133)中的形式主要是指:1.语言的一个层次,居于表达和内容之间,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2.文学批评中的体裁(小说或抒情诗形式)和格律结构(十四行诗或民歌或五音步以及抑扬格等);3.单一语篇的外形结构。

由此,“形式”的具体概念就可以被定义为语音语调及拼写,字、词、句、篇章结构与语法,体裁类型,词序,俗语和惯用语,节奏格律和单一语篇的外形结构。

(二)“内容”的定义根据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889:396)”内容”是言语和文学作品等所要解决的主旨要义或是物质材料,与形式或文体风格相对。

而《文体学研究》中的内容主要是情节、人物、主题等(胡壮麟,刘世生,2004:65)。

也就是说内容是指文本或话语中所反映出来的主旨、思想、人物、情节等实质性的材料。

上述解释中均提到了“文体风格”,简单而言是指书面或口头表达的方式,本质是一些典型语言特征的总和,可以是语域的、体裁的、时代的,部分取决于体裁、形式、主题等因素(胡壮麟,刘世生,2004:304)。

因此,可以看到“形式”与“文体风格”有多处重合或相似的地方,当代文体学研究也更多偏重于形式。

二、我国“翻译”定义中的形式与内容《说文新附》中称:“翻,飞也,从羽番声,或从飞。

”借助鸟类羽毛翻飞的本义来形象描述翻译在形式上的转变,即反转、翻越或颠覆。

贾彦公在《义疏》中说:“译即易,谓换易言语是相解也。

”侧重于通过语言的改变来实现内容的传达。

到了汉代,“至恒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静,赍经至洛,翻译最为通解”(《隋书·经籍志》),“翻译”二字同时出现,在汉语词源学上兼顾了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

后秦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在《全晋文》中这样论述:“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马祖毅,1998:42)。

他将忽略文体风格的翻译比作嚼饭喂人,失去真味、令人作呕,主张“天然西域之语趣”,在中国译论史上最早提出如何表现原文的文体与语趣,对翻译文学影响甚大。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译文取其深义,故字词之间,时有所颠倒覆盖,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原文”(马祖毅,1998:377),信是忠实内容,将原文说明白;达是用通顺的语言形式,雅即典雅,严复认为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才是雅言,因为他鄙视通俗文字及口语。

由此可见,严复主张内容的忠实第一,不必模仿原文的字词句结构,从而影响意义的传达;同时也关注到译文形式的优雅、通顺,但必须符合译文语言习惯。

林语堂在其著名长篇论文《论翻译》(1933)中定义翻译为“一门艺术,需遵循忠实、通顺与美三原则。

译成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译者还要完全根据中文的心理使译文通顺;最后就是美的问题,译艺术文最重要的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重,须注意说什么和怎样说”,此外,他还将“体裁”(form)分为内体裁与外体裁。

内体裁有“句之长短繁简及诗之体格等”,外体裁即“作者之风度文体,与作者个性直接相关”。

由此可以判断,林语堂坚持译文必须是内容与形式并重,艺术文翻译更是如此,他还将“形式”细分为内外两种形式,较早得将翻译提升到美学的高度。

傅雷认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周仪,2005:18)。

他的《论翻译书》(1979)这样论述:“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意拗口之病;又能朗朗上口,求音节和谐;至节奏与tempo,当然以原作为依归”。

傅雷的神似观是强调原作的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因素化为我有,也就是内容的忠实;他也认为有坚持译文语音语调通顺和谐以及节奏韵律与原作相似的必要。

当代翻译大家许渊冲认为,诗词翻译要“意美、音美、形美”,文学翻译要“形似、意似、神似”(周仪,2005:22)。

可见无论是诗歌还是文学翻译,他都认为形式很重要,至于与内容的比重问题,还有待商榷。

在《翻译的艺术》一文中,他谈到“翻译的艺术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或表层),理解原文的内容(或深层),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内容再现出来”(宋学智,2000),并认为“好的译文是忠实原文内容,而非原文形式,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接近原文的形式”(许渊冲,1981),当形式与内容矛盾时,就要采取程度不同的意译、直译,通过神似、创造来发挥译文语言优势,在这点上与傅雷的神似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总而言之,许渊冲并未完全放弃翻译中的形式问题,当然忠实原作内容为第一要义,但由于本身文学性质的独有特征,诗词翻译当然也不能忽视音、形,其他文学作品也应尽量做到形似。

可以说,形式是内容的辅助,好的形似可以是内容的忠实更加锦上添花。

江枫1989年5月在全国英语诗歌翻译研讨会上提出“译诗,应该且可以力求形神皆似。

首先应力求形似,神以形存,得形方可传神”,与许渊冲不同,他认为形似的概念远远大于韵(或节奏)似,借以包含或表达内容的一切媒介都属于形式范畴,诗歌形式还包括结构和修辞手段,体现意义的形式具体有原诗的结构、词汇(词序、词的组合)、诗行、韵律……乃至词的拼写、字母大小(1990)。

江枫对于形式的关注远远比前人研究得更深入,就诗歌翻译而言,形似第一位,要忠实原作意译必须忠实体现原作的形式。

张今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和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周仪,2005:2)。

逻辑映像即译文中的形象内容和逻辑内容,体现的是“生活情趣、人物形象、情感和概念、判断、推理与原作一样”;艺术映像则“按照原作描绘,以全部感官去洞察生活:看见、听见、嗅到、触摸到、感觉到原作,并以准确、明了、有色彩、有声响的字眼描绘”(1985)。

但是原作有一部分词语、句型、修辞手段、艺术手法及重复频率可以移植,还有一部分要用相对价值代替绝对价值(周仪,2005:80)。

也就是说形式是可以翻译、可以传达的,但有一些会相对削弱,仍然是坚持内容为主的观点。

辜正坤(1989)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一文中阐述与忠实、等值相比,翻译的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即译作模拟原作形式最理想的逼真程度。

就诗歌翻译而言,要紧紧围绕形式和内容,根据诗歌的体裁特征进行翻译(2008)。

形式方面,他谈到了音、形、格律、体裁,所谓最佳近似度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协调,并不是说孰轻孰重,而是要达到一种统一的状态。

孙致礼(1993)认为翻译是艺术与科学、神似与形似、意译与直译的对立统一,“神形皆似的传译”既要准确传达原文思想内容,又要尽量译出原文形象语言,甚至体现原文优美形式。

名家的作中,内容与形式都是浑然一体的,在不可兼得时,退而求“神似”,力求传达语义。

虽有主次之分,不能因重视神似而忽略形似。

很显然,孙坚持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保全内容的完整准确。

三、西方“翻译”定义中的形式与内容英语translate源于拉丁文translatus(transferre的过去分词),表示跨越、穿越,从一边到另一边,“-ferre”的意思是搬运或携带,因此,该词最初的意思就是“从一边搬运的另一边”。

(黄卫峰,2009)“trans-”强调形式上的转变,与中文“翻”颇近似,而“-ferre”指搬运,所的搬东西即所传递的内容,与“译”雷同。

看来无论中西,自古以来翻译就是内容与形式。

罗马帝国学者Cicero是最早的翻译理论家,他主张翻译也是文学创作,并在De optimo genere oratorum一文中声言:“作为演说家,我要保持相同的思想与形式……在翻译时,逐字翻译是不必要的,但我要保留原文的整体风格及其语言力量。

”(申雨平,2002:157)作为演说家,西塞罗认为翻译时要保持原文思想内容与形式(ideas and forms),不赞成逐字死译,但要保留整体风格与语言形式,即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历史学家Boethius提出“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及“译者应放弃主观判断”的客观主义翻译观,将内容的准确性推向了极致。

英国翻译理论家Tytler提出了“等效”翻译的三原则:译文应完整传达原作思想(ideas);译文的风格与笔调应和原作性质相同(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译文应与原作同样流畅,他认为好的翻译不但要传达原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而且还要注意句子的安排、顺序及结构(申雨平,2002:166)。

内容与形式并重,首先是内容的忠实,然后在形式上,泰特勒用“性质相同”代替“形似”,可见他所侧重的不是字词句的简单对应,而是写作方法或是形式表现手法的效果或性质的相同。

德国散文与文学批评家Benjamin在《翻译的课题》中说:“翻译的不是意思而是形式,最理想的翻译是逐字对译。

所有的翻译只是一种妥协,暂时的妥协,不可能一劳永逸。

”(宋学智,2005)很显然,本杰明重形式轻内容,相信一定会有一种与原作形式最为贴切的译本出现。

伦敦学派的Cartford给翻译下了个定义“翻译是用目的语中对等的文本材料替换源语中的文本材料(申雨平,2002:281)”,认为文本材料的对等分为文本对等即内容对等和形式对等。

形式主要指语法词汇项目包含句子、从句、单词、词素,结构成分(申雨平,2002:297),语音语调以及图像如斜体等(申雨平,2002:324)。

卡特福德的翻译对等论以文本内容的对等为基础,而后注重语言语调、字词句篇章结构和外形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