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定义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定义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研究

[摘要]自夏商朝出现最早的翻译活动以来,无论中西翻译界,都对翻译的定义、标准、原则等做出各自不同的定义与解释,翻译理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层出不穷,其中,对形式和内容的争议更是激烈热闹。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到底内容重要还是形式关键,且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如何、各自内涵是什么,仍然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该文通过比较研究中西方各十位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所做的定义解释,对形式和内容的内涵以及关系做了一个初步统计与分析,“形式”与“内容”是理解和研究翻译的重要因素,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不同情况下,各自偏重的程度也会不同。

[关键词]翻译定义;形式;内容;关系

一、何谓“形式”、“内容”?

(一)“形式”的定义

首先,“形式”与“内容”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呢?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998: 720)将“形式”分为四类:1.可见的形状,如音乐和文学创作中的语符排列、文体风格;2.事物存在或出现的特殊方式,细分为单词拼写、发音、音调变化的方式和字、词、句、篇章的结构,因此任何形式的改变都意味着意义的改变;3.事物的体裁或类型,如艺术体裁或文学体裁;4.常规的方法或程序,如词序和惯用词语、套话。而《文体学研究》(胡壮麟,刘世生,2004:133)中

的形式主要是指:1.语言的一个层次,居于表达和内容之间,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2.文学批评中的体裁(小说或抒情诗形式)和格律结构(十四行诗或民歌或五音步以及抑扬格等);3.单一语篇的外形结构。由此,“形式”的具体概念就可以被定义为语音语调及拼写,字、词、句、篇章结构与语法,体裁类型,词序,俗语和惯用语,节奏格律和单一语篇的外形结构。

(二)“内容”的定义

根据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889:396)”内容”是言语和文学作品等所要解决的主旨要义或是物质材料,与形式或文体风格相对。而《文体学研究》中的内容主要是情节、人物、主题等(胡壮麟,刘世生,2004:65)。也就是说内容是指文本或话语中所反映出来的主旨、思想、人物、情节等实质性的材料。

上述解释中均提到了“文体风格”,简单而言是指书面或口头表达的方式,本质是一些典型语言特征的总和,可以是语域的、体裁的、时代的,部分取决于体裁、形式、主题等因素(胡壮麟,刘世生,2004:304)。因此,可以看到“形式”与“文体风格”有多处重合或相似的地方,当代文体学研究也更多偏重于形式。

二、我国“翻译”定义中的形式与内容

《说文新附》中称:“翻,飞也,从羽番声,或从飞。”借助鸟类羽毛翻飞的本义来形象描述翻译在形式上的转变,即反转、翻越或颠

覆。贾彦公在《义疏》中说:“译即易,谓换易言语是相解也。”侧重于通过语言的改变来实现内容的传达。到了汉代,“至恒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静,赍经至洛,翻译最为通解”(《隋书·经籍志》),“翻译”二字同时出现,在汉语词源学上兼顾了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

后秦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在《全晋文》中这样论述:“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马祖毅,1998:42)。他将忽略文体风格的翻译比作嚼饭喂人,失去真味、令人作呕,主张“天然西域之语趣”,在中国译论史上最早提出如何表现原文的文体与语趣,对翻译文学影响甚大。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为达即所以为信也。译文取其深义,故字词之间,时有所颠倒覆盖,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原文”(马祖毅,1998:377),信是忠实内容,将原文说明白;达是用通顺的语言形式,雅即典雅,严复认为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才是雅言,因为他鄙视通俗文字及口语。由此可见,严复主张内容的忠实第一,不必模仿原文的字词句结构,从而影响意义的传达;同时也关注到译文形式的优雅、通顺,但必须符合译文语言习惯。

林语堂在其著名长篇论文《论翻译》(1933)中定义翻译为“一门艺术,需遵循忠实、通顺与美三原则。译成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译者还要完全根据中文的心理使译文通顺;最后就是美的问题,译艺术文最重要的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重,须注

意说什么和怎样说”,此外,他还将“体裁”(form)分为内体裁与外体裁。内体裁有“句之长短繁简及诗之体格等”,外体裁即“作者之风度文体,与作者个性直接相关”。由此可以判断,林语堂坚持译文必须是内容与形式并重,艺术文翻译更是如此,他还将“形式”细分为内外两种形式,较早得将翻译提升到美学的高度。

傅雷认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周仪,2005:18)。他的《论翻译书》(1979)这样论述:“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意拗口之病;又能朗朗上口,求音节和谐;至节奏与tempo,当然以原作为依归”。傅雷的神似观是强调原作的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因素化为我有,也就是内容的忠实;他也认为有坚持译文语音语调通顺和谐以及节奏韵律与原作相似的必要。

当代翻译大家许渊冲认为,诗词翻译要“意美、音美、形美”,文学翻译要“形似、意似、神似”(周仪,2005:22)。可见无论是诗歌还是文学翻译,他都认为形式很重要,至于与内容的比重问题,还有待商榷。在《翻译的艺术》一文中,他谈到“翻译的艺术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或表层),理解原文的内容(或深层),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内容再现出来”(宋学智,2000),并认为“好的译文是忠实原文内容,而非原文形式,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接近原文的形式”(许渊冲,1981),当形式与内容矛盾时,就要采取程度不同的意译、直译,通过神似、创造来发挥译文语言优势,在这点上与傅雷的神似论有异曲同工之处。总而言之,许渊冲并未完全放弃翻译中的形式问

题,当然忠实原作内容为第一要义,但由于本身文学性质的独有特征,诗词翻译当然也不能忽视音、形,其他文学作品也应尽量做到形似。可以说,形式是内容的辅助,好的形似可以是内容的忠实更加锦上添花。

江枫1989年5月在全国英语诗歌翻译研讨会上提出“译诗,应该且可以力求形神皆似。首先应力求形似,神以形存,得形方可传神”,与许渊冲不同,他认为形似的概念远远大于韵(或节奏)似,借以包含或表达内容的一切媒介都属于形式范畴,诗歌形式还包括结构和修辞手段,体现意义的形式具体有原诗的结构、词汇(词序、词的组合)、诗行、韵律……乃至词的拼写、字母大小(1990)。江枫对于形式的关注远远比前人研究得更深入,就诗歌翻译而言,形似第一位,要忠实原作意译必须忠实体现原作的形式。

张今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和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周仪,2005:2)。逻辑映像即译文中的形象内容和逻辑内容,体现的是“生活情趣、人物形象、情感和概念、判断、推理与原作一样”;艺术映像则“按照原作描绘,以全部感官去洞察生活:看见、听见、嗅到、触摸到、感觉到原作,并以准确、明了、有色彩、有声响的字眼描绘”(1985)。但是原作有一部分词语、句型、修辞手段、艺术手法及重复频率可以移植,还有一部分要用相对价值代替绝对价值(周仪,2005:80)。也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