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科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生态11

周翟尤佳

41122019

目录

一、校园规划的重要性及特点 (2)

1.1 校园规划的重要性 (2)

1.2 校园规划的特点 (2)

二、北京科技大学校园现有规划 (3)

2.1 北京科技大学简介 (3)

2.2 北京科技大学地理位置 (3)

2.3 北京科技大学校园规划现状分析 (3)

2.3.1研究方法 (3)

2.3.2规划理念 (4)

2.3.3 数据分析 (4)

2.3.4绿地分布分析 (5)

2.3.5 建筑分布分析 (7)

2.4 北京科技大学校园规划现状的不足 (8)

三、北京科技大学校园新规划设计理论基础 (9)

3.1 空间尺度的确定 (9)

3.2校园绿地组成及设计原则 (9)

3.3校园绿地的植物配置原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4校园建筑群设计原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四、总结 (100)

参考文献: (111)

摘要:校园规划作为教育的载体反应了一个校园的教育情况和文化底蕴, 这样的一个规划设计所具有的独特性是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色紧密相结合的。因此, 校园规划设计必须充分体现、表达教育理念和特色, 并为教育理念和特色的贯彻提供物质平台;同时,校园的绿化等作为一种存在与自然界的人工生态系统,它还具有生态性。目前校园景观的研究, 大多还处于单层次的设计科学上, 现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 把校园设计规划放入设计科学和景观生态学结合的层面上, 进一步从生态层面分析这个设计的合理性, 从自然生态属性上体现生态和谐校园的本质。

关键字:校园;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生态;生态服务功能

一、校园规划的重要性及特点

1.1 校园规划的重要性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地作用。

大学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众多大学生将在这里度过人生中美好的四年时光。学校中的每栋建筑,一草一木对于我们大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文明、整洁、优美、安静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趣,使人精神振奋,积极进取,激发人们热爱知识、热爱科学、追求知识、勇于创新的向往;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道德修养的成熟、文明行为的培养、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特殊的熏陶、感染和塑造作用。

由此可见,创造一个静谧、典雅、舒适、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融教学、科研、生产、观赏于一体,不仅是学校办学条件的问题,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校园环境质量的提高应在校园建设的同时来实现。其中建筑物设计与布局,功能分区与道路构建,校园绿化与环境保护,如何将三者和谐有序地交融在一起,从而打造出一个特色非凡、环境幽雅、宜人发展的生态校园环境,对提高人才质量,提升学校声誉,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1.2 校园规划的特点

高校校园应当既是舒适的教育场所,又是丰富的生活环境。所以校园景观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的时空艺术大综合:

就形态而言,它包括了建筑物、雕塑、壁画、山水、树木、花草等单体;以及这些单体的组合;如道路、广场、园林、建筑组群与小品等。就性质言可分为自然要素(如树木、泉石、阳光、飞鸟)和人工要素(如建筑物、园林、设施)两个面;

从状态看,有静态要素和动态的阳光、雨雾、喷泉、叠水、动物等可变要素。此外,还有伴随学校教学生活的人流要素,这些人流要素是最重要、最生动、最有创造性和特色的校园景观之魂。

校园环境景观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了建筑景观、园林绿化景观、文化艺术景观、自然景观等几种基本形式。教学建筑处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它的设计应表达的高

层次的物质和精神内涵,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启迪和开发,这对培养跨世纪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之一。

二、北京科技大学校园现有规划

2.1 北京科技大学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占地约80.46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97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北洋大学等5所国内著名大学的部分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

北京科技大学初创时的校园建设以莫斯科钢铁学院(MISIS)为蓝本,主配楼均是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方正而简约。主楼现在为材料科技楼,北配楼为理化学院,南配楼为行政管理楼,主要负责我校的行政管理工作。

2.2 北京科技大学地理位置

北京科技大学经纬度位于东经116°20.854′~ 116°21. 530′, 北纬39°59.169′~ 9°59.524′; 属于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春秋干旱, 夏季高温多雨, 盛行东南风, 冬季寒冷干燥, 盛行西北风;地层为第4纪冲积层土壤。自表土以下分为4 层, 第1层是下沉性砂质粘土,第2层是砂质垆坶层, 第3层是微砂层, 第4层是含有淤泥砂粘土层。土壤大部分呈碱性, 比较疏松, 且有极少部分有沙化趋势, 表层土壤极其单调, 并且被大部分人工化, 从而使其失去了自然的一些属性, 在营养富集和化学元素涵养能力方面较弱。

北京科技大学西侧是北京高校云集的学院路,南侧是北四环中路,临近有很多高校,正北方向是中国石油大学,西北方向是北京语言大学,正西方向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南方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南方向是北京大学医学部。

2.3 北京科技大学校园规划现状分析

2.3.1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调查和测量统计法:

(1)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研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校园规划的研究中, 涉及到各类资料的查询, 包括文化、教育、历史, 尤其是建筑物、绿化等的调查;

(2)测量统计法:测量统计法, 是进行数据收集的一种方法, 在景观研究中涉及到廊道和斑块长、宽的测量、以及斑块面积的测量和板块和廊道数目的统计等;

(3)通过GIS作图分析研究(如下图):

2.3.2规划理念

北京科技大学是一所著名理工科学校,特别是由于前身是钢铁学院,因此,北科在很多的校园景观规划中融入了钢铁的元素:如科技楼右侧的一个模拟鹰的金属雕塑; 学校东南方向有一个名字为“锤”的雕塑; 经管楼前的金牛金属雕塑等。

(1)体现学校文化特色:

北京科技大学已有六十余年的校史,“求实鼎新”的新校训继承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体现了学校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的精神,更好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贝壳学子”,形成自身深厚的校园文

化底蕴。生态校园的环境景观既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又使得自

然科学与人文艺术关怀并举,体现北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兼容并蓄、相得

益彰的新理念;

(2)以人为本、生态和谐: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就要求校园的规划充分把握他们的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在逸夫学楼、食堂等人流较多的地方,绿地中多设捷径,

园路也适当宽些。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

间。各种设施设置、材料的选择、景观的创造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心理需求;

(3)体现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多层次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在建造各景观小品的同时,注意结合

现有自然条件,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2.3.3 数据分析

经数字化及各斑块面积计算后,可得:本文研究区域的总面积为586319.89m2,各类型的面积比例如表1所示。

2.3.4绿地分布分析

2.3.4.1数据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校园内大部分为硬化地,占校园总面积的一半左右。绿地及特殊绿地之和仅占20%左右。说明目前校园内的绿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这可能是受到了校园区域范围较小的限制。另外,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大面积绿地主要集中在西门至图书馆的矩形区域内。教学楼、学生公寓及家属楼分布相对集中。

为了更好的了解绿地在校园的分布情况,依据校园绿地设计的理论基础,将绿地这一大类分为教学科研区绿地、学生生活区绿地、教工生活区绿地、休息游览区绿地、体育活动区绿地、校园道路绿地和后勤服务区绿地。如图2所示。

图2 校园平面图(绿地分布)

2.3.4.2 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

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的确定: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在这儿我直接采用的是谢高地等人在《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来确定研究区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谢高地等人在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模型的基础上, 总结了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维持、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休闲娱乐在内的9 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并对我国200 位生态学者进行问卷调查, 得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如下表:

元/(hm2·a)

当量因子按以下原则操作:林地对应森林;草地对应草地;对居民建设用地按照Costanza 等学者的估算方法, 不估算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据此可测算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年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Pi。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ESV = ∑P i× L i

ESV f = ∑(P fi× L fi)

式中, ESV 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 元) ; P i为单位面积上土地利用类型i 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元/( hm2·年) ]; L i为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ESV f为研究区生态系统单项服务价值( 元) ; P fi为单位面积上土地利用类型i 的生态系统单项服务价值[元/( hm2·年) ]。

通过GIS绘画测量,可知北京科技大学校内的林地面积为9.0730 hm2,灌木为0.1972 hm2,草地为2.1144 hm2。由上可知,没有灌木的相关估算系数,所以在这儿把其与林地一起计算。所以可得:

元/a

所以可知,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为179 230 元/年,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为13 545.9 元/年,总计为192 775.9 元/年。可见北京科技大学绿化对校园生态系统,甚至是城市生态系统都有巨大的贡献。

2.3.4.3 分析评价

由于绿地具体的类型不同(如林地、灌木、草地等) ,绿地所发挥的各种功能作用不同,其生态价值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在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计算,在全世界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完整定型的计算方法与公式,因此各种计算方法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或不合理之处:

本方法通过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来计算生态服务价值,是在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模型的基础上, 总结了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维持、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休闲娱乐在内的9 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通过对多方面的研究来进行估算,如: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维持、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休闲娱乐等,不仅参考了大气环境,还考虑了土壤、生物、与人类关系等多个方面,但每个方面都只是提一下,并没有仔细分析。

北京属于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所以对北京科技大学的绿地采用GIS作图分析还是比较可靠及可行的;其次,绿地对其附近的区域,不管是自然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有很大的贡献:在自然效益方面,绿地能改善环境,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缓热岛效应、蓄水保土、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在经济效益方面,虽然校园内部的绿地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优美的环境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得到更好的成绩,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教师,从而会有大量的间接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方面,能为周边的学生、教职工提供舒适、幽静的绿色环境,使人心旷神怡,更好点的生活。

所以,总体来说,绿地建设的综合效益很高。

2.3.5 建筑分布分析

如同北京最常见的井字形街道系统,北京科技大学的分布也是呈井字形的,由园丁路、学子路、图书馆路和体育馆路这四条大道组成的井字形将整个校园分为了九部分:分别是西边的教学区、中间的运动场地区以及周围的住宿区。

(1)出入口:

校园的出入口是人们对这所大学的第一印象。它指的不仅是大门建筑,其实际内容包括大门前的机动车回车空间、停车场、传达室、收发室等。每个学校都希望有一个自己独具特色的入口,这并非由大门的建筑设计决定,它由大门前的引导缓冲空间、大门建筑、周围环境、地面的铺装、植物的配置,以及透视到校园内部的景致所组成。

北科一共有7扇大门,其中西门应该算是学校的正门,也是最特别的一个门了。它由四根白色的大柱子组成,一眼望去,整个西门的格局净收眼底:

这些格局层层叠加,视觉上使我们感到十分享受,同时近处的泰山石和远处的塑像通过长长的草坪衔接起来,道路两旁的树木排成两列,像是指引我们向北科深处走去;

其次,在北边也有一门,东面有两扇大门,南边有三个扇门,为学校不同位置的同学提高了进出的便利,同时,西门、北门和南门分别毗邻成府路口南、北京科技大学北门、学院桥东等公交车站,同时,在北四环边上,交通出行甚是便利。

(2)学校的中心区域:

北科的中心区域是操场、五环广场及体育馆。我们学校是以操场为中心,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家属区环绕其分布。五环广场中心有三根旗杆,平时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奥运五环旗和北京科技大学校旗。五环广场北面的一部分是停车场,南边则是喷泉,中间是一片旷地。家属区的居民常在此处活动:清晨,老年居民会有组织地在广场上健身、做操等;傍晚,有带着孩子来喷泉处戏水的家长,也有来广场上跳健身舞的老爷爷老奶奶们;当然还有学轮滑、滑板的小孩子、学生来这儿练习他们的技术。喷泉边上的小长凳是情侣聊天极好的地方,所以经常是一座难觅。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地处校园主轴线上,总建筑面积24662 平方米,是由一个主体育馆和一个游泳馆组成的综合体育馆。在场馆外观设计上,为力求与校园和谐统一,锈红色金属板分布在整个外立面上,与整个校园浑然一体。北科大被誉为“钢铁摇篮”,因此设计师把体育馆的外形设计为一个机械零件或是一个铁锭,稳定而对称。

(3)教学建筑:

在这么多教学建筑中,最有名的是逸夫楼和教学楼,逸夫楼是北科校内最主要的建筑之一,是每日学生上课人数最多、最频繁的场所,也是学校容量最大的楼,而教学楼的日常教学人次数量仅次于逸夫楼;其次就是各个学院的院楼了,这些都集中在学校的西侧,自南向北分别是冶金楼、外语楼、主楼、实验楼、理化楼、文法楼、高工楼、土环楼、机械楼、经管楼等等,所以这一片区域学风严谨,特别是上下课时路上步履匆匆的全是学生。

(4)食堂:

鸿博园位于校园西南处学子西路和图书馆路交汇处,建筑面积12550㎡,可容纳2600人同时就餐,每餐可接待1万人次;万秀园食堂设计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9,732㎡,建筑高度21.9m。两个食堂总体结构都为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地下一层设有加工部、库房以及动力设备,一至四层对学生和教职工开发;就餐区设有几层通高的中庭,并结合楼梯,使餐饮区显得空间开放、流通,本建筑设有封闭楼梯间和开放楼梯间,疏散方便;食堂的就餐出入口设有三个,出入亦很方便,且对就餐人流无干扰。鸿博园和万秀园的正式营业极大地缓解了原学校食堂用餐时间人员过于拥挤的状况,改善了同学们的用餐环境,也为教师的用餐、休息提供了场所;

后勤餐饮服务也称小吃街,是位于北京科技大学体育场北面园丁路商业服务区的一系列以主食为主的供应窗口、简易就餐馆,窗口主要供应包子、油条、馅饼、煎饼、果子及各种油炸食品,还有豆浆和粥等,为从八斋九斋赶过来上课无时间吃早饭或是下课后避免食堂拥挤的学生提供了便利之处;

友谊餐厅是北京科技大学的一家餐厅,主要为留学生、国际交流生和其他国外、境外访问交流人员提供餐饮服务。餐厅位于北京科技大学会议中心院内,隶属于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两大食堂位于宿舍楼群的两端、小吃街开设在逸夫楼附近、友谊餐厅为留学生提供便利,由此可见,食堂的分布还是比较合理的,虽然在就餐高峰期,特别是上午课程结束后,仍会给食堂带来一定的拥挤。

(5)宿舍楼: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公寓是北京科技大学在校园内建造、以租借等形式安排以本校学生为主的住宿人员居住的公寓建筑楼群,目前共由12栋公寓楼组成,分为1-7斋公寓区和东门公寓两个区域以及10斋、11斋和12斋,其中4斋是留学生公寓。学生公寓的居住对象是已经注册的北京科技大学在校学生和经学校批准开办的各类培训班、联合办学班的学生。公寓共可以容纳15,944人居住(1-7斋公寓区)。

1-7斋学生公寓范围内的土地占地约为5万多平方米,南北长188米,东西长298米,地势平坦。整个学生公寓有多个工程项目,包括学生公寓、地下停车、人防工程及少量附属设施。工程建设面积为16万多平方米。1-7斋全部为板式公寓楼,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公寓楼的布局采用与学校现有布局肌理相同的布局形式,并形成三个大型的内庭园。

整个建设遵循多项原则,以学生的心理及生理行为需求为设计出发点,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段创造良好的适应校园生活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充分利用地块所处经济性则充分利用地块所处中关村核心区的区位优势与教育资源的优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段达到项目的经济合理性,改善办学条件。改造建设,必须与其周围环境相和谐,并共同形成有机的校园整体环境。

(6)家属区:

北京科技大学校内家属区是北京科技大学内除学生公寓以外的供学校教师、职工、退休干部等人员的居民住宅区。分为北区和东区,共有51栋建筑。家属区占地比较大,把学校剩下的区域几乎都填满了。

总之,本校在总体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在学院路这几所大学中有自己的特色,拥有保存完好的苏联建筑群,且有明显的规划,学校被道路分割成了九块,呈“井”字形格局,各个学院楼和宿舍布置整齐,景观效果良好。

2.4 北京科技大学校园规划现状的不足

我觉得我们学校的规划还有三点需要改进:

首先,就餐问题:每次就餐高峰期时,食堂可谓是一座难求,尤其是中午时分,食堂密密麻麻的,十分拥挤;虽然有两个食堂分担就餐压力,但是万秀毕竟离教学区太远了,所以鸿博就成了首选,随着下课铃的响起,源源不断的学生都纷纷涌向鸿博;

其次就是到教学楼的距离问题:经济与管理楼作为离宿舍区最远的教学楼,光是从距离较近的一斋过去,约花费15分钟,更何况是远在东面的八斋九斋。光是在路途上就花费这么多时间我觉得不是很妥当。虽然说可以骑自行车,但是每当上下课高峰期,路上全是

行人,自行车根本骑不开,加上开锁、停车、上锁等一系列的动作,反而更加浪费时间。

同时要加强对信息网络的铺设和建造,要注重信息的联系,打破各系独立分散的格局,把建筑单体组合成网络化的建筑群,以适应综合交叉学科的教研模式,创造一个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智能型校园。

三、北京科技大学校园新规划设计理论基础

3.1空间尺度的确定

研究区域的总面积为586319.89m2,应属小尺度校园。其校园地处大学相对密集的学院路地区,用地十分紧张,故目前规划布局属于集约紧凑型。另外,小尺度校园一般采用单一功能分区的模式,用以增加区域功能的多样性。

3.2校园绿地组成及设计原则

高校校园的绿地组成大致可分为:教学科研区绿地、学生生活区绿地、教工生活区绿地、休息游览区绿地、体育活动区绿地、校园道路绿地和后勤服务区绿地。

教学科研区周围要保持安静的学习与研究环境,其绿地一般沿建筑周围、道路两侧呈条带状或团块状分布。学生生活区绿地与教学科研区、体育活动区、校园绿化景区、城市交通及商业服务有密切联系。一般情况绿地沿建筑、道路分布,比较零碎、分散。但是该区又是学生课余生活比较集中的区域,绿地设计要满足其功能性。教工生活区绿地一般单独布置,或者位于校园一隅,与其它功能区分开,以求安静、清幽。其绿地分布与普通居住区无差别。休息游览区是在校园的重要地段设置的集中绿化区或景区,绿地呈团块状分布,是校园绿化的重点部位。体育活动区绿地要与学生生活区有较方便的联系。除足球场草坪外,绿地沿道路两侧和场馆周边呈条带状分布。校园道路绿地位于道路两侧,除行道树外,道路外侧绿地与相邻的功能区绿地融合。后勤服务区绿地既要有便捷的对外交通联系,又要离教学科研区较远,避免干扰。其绿地也是沿道路两侧及建筑场院周边呈条带状分布。

除此之外,校园绿地一般遵循以人为本、突出校园文化特色、突出育人氛围、突出校园景观的艺术特色、创造宜人的小空间环境和以自然为本,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

3.3校园绿地的植物配置原则

校园绿地的植物配置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校园所在地区的乡土树种为主,可充分体现经济、实用、美观的特点。再者,还应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植物的观赏特性,注重各植物之间的联系。另外,校园主体绿化植物应具有本校特色。

(4)校园建筑群设计原则

目前,校园建筑需重视外部空间、开放空间与中介空间经营,注重建筑节能设计与校园无障碍空间的设置,同时兼顾生态、建筑防污染等方面,最终实现永续性绿地建筑的设计目标。

3.4新的规划设计

我试图做出以下提高校园密度的规划:大兴土木重建学校显然是不可取之举,那就去掉多余的空地和草地,在西区建造几个礼堂式的自习式,在西北区建造一个商业场所,供同学们课间购买水或者食品。并在主楼西侧增加四个绿色长廊。在五环广场的位置上建造另一块操场供学生使用。将8,9两个学生楼向西边移动,拉近这两个学生楼里的学生和主要教学区的距离。

四、总结

我校的大学校园规划是由围墙实体划定明确的领域,旨在保持大学师生宁静的学习生活环境,而对于大学周边环境的规划则欠缺充分的考虑。而且我校规划设计完全属于非研究性大学所拥有的规划,面对大学普遍走向研究型大学的趋势,就未来来说属于明显的落后规划。过分强调入口广场的气势,布置泰山石,建造空旷的广场,并利用广场两边的油松林带形成视觉中心予以强调,注意入口与人流方向的一致;过分讲究功能分区,包括:教学、行政、体育、学生宿舍、后勤、教工住宅、科研和校办企业几个区。这些明确的功能分区是对学生生活和教师住宅的社会化都很有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之处,如各个院系联系不方便,明明是个小型校园但是从教学楼到宿舍却路程太远,且个个学院之间明显的区分,各院的教学楼之间距离太远都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的来往和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

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们对学校的平面布局规划更加了解,进而提出适合学校的新的规划布局;同时,在分析现有数据时,我们联系当初学习的景观生态学知识,同时,也学习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手段,使我们受益颇丰。

参考文献:

[1]黄来斌.北京科技大学校园景观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05):138-141.

[2]李娟.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新理念[J].黑龙江史志.2006(2):54-55.

[3]黄灵丽.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J].2009.(1):56-58.

[4]孟祥芬.关于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 (5):67-70.

[5]李锋.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规划与预测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3(9):1929-1936.

[6]李锋. 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3):527-531.

[7]杨丽韫.太湖流域安吉县城绿地系统水生态服务功能[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4):599-608.

[8]申海建.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781-4783.

[9]陈波.杭州西湖风景区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浙江大学学报.2009,35(6):686-690.

[10] 北京科技大学官网:

[1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