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初三学生考试必考文言文集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初三学生考试必考文言文集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初三学生考试必考文言文集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篇文言文的词句。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的 乐观
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18
记叙 描写 抒情
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 人物: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的经过: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的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三、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月____,
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 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把握文章主旨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妙的月色作了极 其生动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 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 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全文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探究理解
1、作者为什么想去夜游承天寺?
原因是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 两人都是被贬之人。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的言外 之意是什么?(即:①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 样的思想情感?②说说句中“闲”字在全文起什 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记承天寺夜游 自主释词译句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语段阅读总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语段阅读总复习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1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参考答案:1 念:考虑、想到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答复后面的问题。

(14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3、用“/〞标示以下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盖竹柏影也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5、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重点古文《记承天寺夜游》-2021年暑假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前置一轮复习

中考重点古文《记承天寺夜游》-2021年暑假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前置一轮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上节课复习与回顾《三峡》默写课堂导入积累优美句子: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地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⑵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⑶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同,命运相同。

3.“念无与为乐者”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⑴含有知音甚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⑵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寻访好友的举动。

4.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方法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⑴写月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描写方法:正侧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水中藻荇交横”是侧面;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纵横交错的造型;⑶表现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营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境界。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闲人:写出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和对自己的自嘲和宽慰。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说“闲”字在全文所起的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考点整理打印版

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考点整理打印版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1)念.
无与为乐者 (古义:, 今义:,) (2)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与⎩⎪⎨⎪⎧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
步于中庭 3.词类活用
相与步.
于中庭 , 4.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
户: (2)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4)水中藻.、荇.
交横 藻、荇: 5.文言虚词
(1)相与步于.
中庭 (2)欣然.
起行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三、问题探究
1.请品析本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2.作者自称自己为“闲人”,说说其中包含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4、文章中心。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默写与阅读 15.记承天寺夜游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默写与阅读   15.记承天寺夜游

细梳理·教材全解 全文主旨
本文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设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细梳理·教材全解 写作特色
①内容“真”。明月朗照,激发游兴,寻伴同游,意趣横生,情感触动,境由心生。 ②结构“清”。按照“所想—所为—所见—所感”来写,自然成文。 ③语言“纯”。如拉家常,娓娓道来,虽无奇景,但胜在精纯。 ④结尾“精”。“闲人”一词,表面是自嘲,实则传达出作者的复杂微妙心境。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和我们现在说的“闲人”是同一 种人吗?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不是。作者所说的“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能够欣赏月夜美景的人,现在 所说的“闲人”是指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3.本文可以分为几层?每层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拓展帮
类型二 课内外文言语段群文对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二)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撑者百指,篙声石声荦然,四顾皆涛濑,士无 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 字乎?
(苏轼《书舟中作字》)
拓展帮
类型二 课内外文言语段群文对比
(三)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糟①啜 醨②,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答案】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叙事,交代赏月缘由;第二层是写景,描绘月下庭 中之景;第三层是抒情议论,抒发既喜悦又苦闷之情。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无一字写月却处处有月 ,被世人称为写月的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通用7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1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021届中考语文冲刺备考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2021届中考语文冲刺备考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3.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B )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 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 【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 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 都以议论结尾。
5.本文可分为几层?每层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叙事,交代赏月缘由;第二层是描写,写庭下月
景;第三层是抒情,抒发既喜悦又苦闷的情感。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 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极富特色,请 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 ‘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节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 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 (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5.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2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念: 考虑,想到 相与: 共同,一起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院子里)积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 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分)
7.【甲】文中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你如何 理解这句话?(4分)
结合现实情况可知,当然不可能每个夜晚都会有月亮,也不是哪一个 地方都有竹柏,这里的“月”和“竹柏”指的是自然中的美景。只要心胸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清查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清查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06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①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②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却仍然乐观、豁达。

本文便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二.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乙】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②。

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

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其略云:“见说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

”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

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举皆为物,七月九日海风架潮,平地丈馀荡尽无复孑遗矣。

追思囊时,真一梦耳元丰四月十二日,黄州临皋亭夜坐书。

(苏轼《记游松江》【注释】①高密:今属山东宋时称密州治诸松江:在上海市郊。

苏轼游松江是在熙宁七年(1074)知密州之前,追记于元丰四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 (2)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

过: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专项一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专项一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虚词释义
1.念无与为乐者 2.何处无竹柏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 何: 耳: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虚词释义
1.念无与为乐者 2.何处无竹柏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了”
与: 介词,和 何: 疑问代词,哪一个 耳: 语气词,相当于“罢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 特殊句式 省略句:念无与(吾)为乐者。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相与于中庭步。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实词释义
1.解衣欲睡 2.月色入户 3.念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相与步于中庭
6.庭下如积水空明 7.水中藻、荇交横 8.盖竹柏影也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欲: 户: 念: 遂: 寻: 相与: 中庭: 空明: 交横: 盖: 但: 闲人: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实词释义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者借此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 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无一字写月却处处写 月,被世人称为写月的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 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使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月光。 示例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 “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烘托月光的澄澈,二者共同营 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示例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 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 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凡 人”雅趣。第一Fra bibliotek分 古诗文默写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

第13篇
记承天寺夜游
1帮 细梳理·虚词通关
【题组2】 (1)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3)二石兽并沉焉(《河中石兽》)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5)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第13篇
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 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比作水草,使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月光。 示例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 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烘托月光的澄澈,二者共同 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示例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 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凡人” 雅趣。
第13篇
记承天寺夜游
【实词释义】
一、一词多义
第13篇
记承天寺夜游
【实词释义】
一、一词多义
第13篇
记承天寺夜游
【实词释义】
1.月色入户 2.念无与为乐者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相与步于中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 6.水中藻、荇交横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重点实词
户: 念: 遂: 寻: 相与: 中庭: 空明: 交横: 盖: 但: 闲人:
1帮 细梳理·虚词通关
【题组1】 (1)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3)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4)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5)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中考考点梳理
一、重点词语
1.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__________,今义:纪念,思念;读出,小声说出
(2)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__________,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2.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原意:脚步,句中意:__________
3. 重点实词
(1)解衣欲.睡欲:____________
(2)欣然
..起行.欣然: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____________
(4)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_____
(5)相与
..相与:__________
..步于中庭
中庭:__________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
(7)盖.竹柏影也盖:____________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
1. 念.无与为乐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探究
理解概括
1. 本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

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

2.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 文章最后一句写“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画面描述
4. 根据想象,描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在你脑海中出现的景象。

写作手法
5. 请写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主旨情感
6. 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7.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参考答案
中考考点梳理
一、1. (1)考虑,想到(2)清闲的人
2. 散步
3. (1)想要,打算(2)高兴的样子;走(到) (3)到(4)睡觉
(5)共同,一起;院子里(6)形容水的澄澈(7)大概是
(8)只是
二、1.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

2.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 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内容探究
1. 示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亦未寝”,二人心意相通。

随后一同在院子里散步赏月。

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

2. 示例: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保持乐观的心态,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3. 示例:“月色入户”透露出其门庭冷落,“念无与为乐者”透露出其交友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露出其闲的状态。

4. 示例:月光静静映照,宛如一泓秋水般清澈而明净,水中仿佛有绿藻如丝,悠然漂浮,环顾四周,原来是亭亭竹子和苍翠古柏在月光下的影子,竹柏相互交错,迎着微风轻轻摇晃,那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般澄澈。

5. 示例一:月色入户。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我”的寂寞之心,“入户”慰藉“我”,写得自然而生动。

示例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形象逼真地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

6. 示例: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景色之乐)。

更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使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友情之乐)。

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情趣之乐)。

7. 示例:《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深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
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