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文化发展史共29页文档

合集下载

历代香史

历代香史

传统香历史——春秋之前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

距今6000多年出现燎祭,(燔燎祭祀的遗存物不易分辨具体物品,统称“燎祭”。

)“湖南城头山遗址”及上海“淞泽遗址”的祭坛说明4000~5000年前出现生活用香,作为生活用品的陶熏炉出现。

1.辽河流域发现了5000年前的陶熏炉炉盖;2.黄河流域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蒙古包形灰陶熏炉;3.长江流域也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竹节纹灰陶熏炉。

《皇帝内经》中的“香”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2、《素问·金匮真言》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黄帝还说:“五气各有所主,唯香气奏脾”。

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有限。

多用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

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除了祭祀用香,还通常是被用做香身、辟秽、祛虫、医疗、居室熏香以及作为礼物互相赠送等多种用途。

“明德惟馨”,从先秦时期人们就把香气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的标准,古人认为真正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周身散发出本性之香。

“存心养性”,性命致和才是养生的真正目的。

而香气则是养性的良药,孟子曰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命安”。

纯正的馨香之气既是人们修德养性所要追求的目标,同时纯正的馨香之气也是辅正驱邪滋养本性的瑰宝。

传统香历史——秦汉风韵自秦统一,国家疆域的扩大,文化的交融,香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此时期香由于用料和用方庞大,故有浑厚大气、香韵宽博而深远的特点。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发展史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其中有一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源远流长的精髓文化,这就是—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史前6000多年的石器时代,它萌芽于远古祭祀之礼;起始于春秋佩香之德;成型于汉代和香之贵;成熟于盛唐用香之华;普及于两宋燃香之广;完善于明清品香之势;衰败于乱世征战之忧;回春于安定和谐之世。

新石器时代之萌芽期人类对香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本性需求,最初先民对植物中挥发出的香气有所感觉,闻到不同香料的芳香时,即能感受到美感和香气快感,并逐步发现不同香味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作用。

远古庆阳人野外或是洞穴聚居,夏夜便燃烧艾叶散发独特香味以驱逐蚊虫,这种方法甚至直到现在庆阳的农村还在广泛使用。

由此,对自然界知之甚少的先民对自然香料的神奇用途便崇拜不已,于是将花、果实、树脂等芳香物质奉献给神,芬芳四溢而达到完美的宗教境界。

因此,上古时代还把这些有香物质作为敬神明、清净身心和丧葬之用。

此时,人们对香的使用仍处于懵懂之中,使用的香料是单纯的自然香料,除个别直接熏烧取香外,大多并不经过切割、研磨等加工程序,而是原始的动、植物自然散发香味。

2. 春秋战国时期之初始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香开始有了文字记载,此时香文化发展初现端倪。

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这些香料多用来熏烧祭祀、佩带香身、入酒、辟秽祛虫。

当时的文人雅士都把香比喻为一种高尚、善美的品质。

3. 秦汉时期之成形期香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丝绸之路”为我们带来了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龙涎香。

汉代香品中第一次出现了和香(一种像中医药方一样的香方),宫廷的术士开始用多种香药根据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来调配香方。

汉武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博山炉熏香文化大行其道,其不仅是达官贵人修养身心的专利,平民百姓用博山炉熏香、品香也成为一种时尚。

品香丨中国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

品香丨中国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

品香丨中国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神农尝百草,历代用不同的香具、不同的出香方式,把不同的香料薰烧于礼仪、宗教、医疗、社交、居家生活、个人怡情等活动中。

香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香料、采用不同的出香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和生活举止,进而演绎出中国特有的香文化制度,即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

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

香文化的性质与内涵不仅仅是闻闻香料味道和香席仪式的展示,香文化是综合艺术文化,又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

比如香具的功能、造型、纹饰等,是历代人们对艺术与哲学的思考后形成的,这是香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超越香料出烟、出香的“形而上学”。

概括起来说,香文化由香料、香具、香席等等的出香活动共同组成,实现从生理感受到心理感受的升华。

显然,博大精深的香文化不单单是品味香的味道和展示香席的仪式。

从香文化的性质特点横向层面看:一是礼教香文化,即原始的敬天与祭祖,周秦以来香文化用于礼政、礼乐等等;二是宗教香文化,即香文化用于礼佛、礼道、礼儒;三是社交香文化,用于茶席、琴桌、文房等等;四是居家香文化,用于驱蚊虫、避瘟疫、薰衣被等等。

从香料的分类及出香特点看:其一是树脂类香,如沉香、檀香等,其味道以香甜为主,出香特点是热火熏烧。

其二是膏脂类香,如龙涎香、麝香等,其味道以香腻为主,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其三是花草类香,如蕙兰、蒿草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其四是瓜果类香,如佛手瓜、柏树子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其五是合(水)类香,如香粉、香露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从香具的分类特点来看,不同的熏香意图、香料,用不同的香具。

比如香薰炉,殿堂用殿堂炉、祭奠天地鬼神用供炉、卧室用熏衣被、文房用文炉、琴案用琴炉等等。

中国香道发展史

中国香道发展史

定窑香炉
官窑香炉 哥窑香炉
汝窑香炉
柴窑香炉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 年间,宣宗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 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 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 也难以复现。 对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苏轼出神入化的咏叹, 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述,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
从不同的角度可将香品分为不同的种类
根据所用香料的性质划分:天然香料(及中药材)类香品/合成香料类香品 根据所用的配方划分:灵虚香/宣和帷香等等
根据外形特征划分:原态香材/线香/棒香/盘香/塔香/锥香/香丸/香粉/香膏/香汤/香囊/香枕等
根据香味特征(或所用的主体香料)划分:檀香/麝香/玫瑰香/桂花香等 根据使用方法划分:自然散发香气/薰烧散发香气/浸煮散发香气/浴用/等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 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 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底,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 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 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 朝宣德年间,宣宗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 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 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 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生活用香,其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

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

一、春秋(东周前半期,前770年~前476年)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香料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东汉开始使用麝香取香方法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香具香炉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熏香风习更为普遍。

向皇帝奏事的官员也要先薰香(烧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南洋出产的丁子香树的花蕾,用于香口)。

熏炉向南传播,甚至传入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熏炉向南传播,甚至传入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熏笼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熏球盖在被子里,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

作用一是养性、二是祛瘟除虫、三是用来祭祀。

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

时代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地域所限,中原地区气候温良,不适宜香料植物生长,香木香草种类较少秦汉时期《迷迭香赋》曹丕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之凝晖;流翠叶于纤柯兮,结微根于丹墀;方暮秋之幽兰兮,丽昆仑之英芝;信繁华之速逝兮,弗见凋于严霜;既经时而收采兮,逐幽兰以增芳;去枝叶而寺御兮,入销谷之雾裳;附玉体以行止兮,顺微风而舒光。

随着国家统一、将于扩大,南方湿热地区香料渐入中原地区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以及欧洲的香料种类传入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西汉初期汉武帝前,熏香开始流行于贵族阶层魏晋南北朝时期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出现“香方”“药香”“香”的含义也发生了衍变,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

(完整)第五讲中国古代的香文化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完整)第五讲中国古代的香文化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 方法:熏烧(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 兰),熬膏(兰膏)、入酒等
❖ 《礼记》:“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 臭。”
❖ 《诗经》:“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 《楚辞》:“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泽兰与蕙草(蕙兰)
❖ 沉香的功效:“能下气而坠痰涎,能降亦能升,气香入脾, 故能理诸气而调中,其色黑。体阳,故入右臂命门,暖精助 阳,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 (《本草备要》); “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止转筋吐泻冷气” (《大明本草》); “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急,大肠虚闭, 小便气淋,男子精冷。” (《本草纲目》)
❖ 苏轼《翻香令》: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馀薰在,这一番、气味胜 从前。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 嫌怕断头烟。
❖ 苏轼《和黄鲁直烧香》二首: 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香文化
阅读书目: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小说),浙江 文艺出版社 年版
“怜香惜玉”与“窃玉偷香”
“西施”与“宝钗”
一、香文化史
❖ 1、春秋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
❖ 种类: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 (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
熏笼与熏球
博山炉与鎏金银节薰炉
一、香文化史
❖ 《晋书·王敦传》:“石崇以奢系于物,厕上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 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
❖ 《迷迭香赋》 曹丕 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而凝晖。流翠叶于纤柯兮,结微根于丹墀。芳 暮秋之幽兰兮,丽昆仑之芝英。信繁华之速实兮,弗见凋于严霜。既经 时而收采兮,逐幽兰以增芳。去枝叶而特御兮,入绡縠之雾裳。附玉体 以行止兮,顺微风而舒光。

中国香道发展史

中国香道发展史
第五页,共20页
第六页,: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隋唐之前,虽然上层社会对香推崇备至,但很多适宜熏烧的香料特别是高级香料不产于内地,而是来自 边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总量较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也难 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而唐代之后,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第十五页,共20页
官窑香炉
哥窑香炉
定窑香炉
汝窑香炉
柴窑香炉
第十六页,共20页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年间,宣宗帝曾亲自 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 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 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唐朝的经济飞速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 的条件。
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 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 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
第八页,共20页
第十八页,共20页
香与香品
“香品”一词常有三种用法:其一,指“香料”,例如“麝香是名贵的香品”;其二,指“以香料 制成的物品”,类似“茶品”、“食品”的用法,例如,“熏香类香品”、“车用香品”;其三, 指“香气的品质”,例如“某某香香品高雅”。本文所谈“香品的种类”是取前两种用法。
从远古时代直接焚烧香料植物开始,人们就一直在努力改进使用香料的方法,一方面使香料的 价值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也使人对香料的使用能更加方便。当今的香品种类之丰富 和齐全,正是这种进步的集中体现。

中国香道文化简介

中国香道文化简介

中国香道文化简介香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元素,是一种通过使用香料来达到精神和身体健康的方法。

香道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香道的起源、发展、特点、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香道的起源及发展香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当时人们将香作为祭品,用于向神灵祈求平安和健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香的烟雾不仅可以祭祀神灵,还可以驱除蚊虫和消除异味。

因此,香的用途逐渐扩展,成为一种精神和身体健康的工具。

在唐代,香道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当时的皇帝和贵族都非常喜欢使用香料,他们将香料视为一种奢侈品,用于装饰宫殿和家居。

同时,一些文人墨客也开始关注香道文化,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来研究和推广。

到了宋代,香道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

当时的文人墨客开始将香道文化与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道文化。

同时,一些香道家也开始系统地总结和研究香道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香道经典和香道理论。

二、香道的特点香道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精神修养香道强调香料的精神作用,认为香料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因此,香道注重精神修养,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涵养。

2.追求自然和谐香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香料是自然界的馈赠,应该珍惜和保护。

因此,香道注重与自然的联系,追求自然和谐。

3.讲究仪式和礼仪香道是一种仪式性的文化艺术,注重仪式和礼仪。

在香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礼仪,以显示对香料的尊重和敬意。

4.强调个性和创新香道是一种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文化艺术,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不同的香料和香道方式,以达到个性化的效果。

三、香道的意义香道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承中华文化香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香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优秀传统。

中国的香文化

中国的香文化

中国的香文化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巷陌飘香:鼎盛于宋元;香满红楼:广兴于明清。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我国香文化传续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据目前国内历史、人文、考古、国学等学术专家共同考证,新石器时代“火”的产生,使自然万物所自我散发的“自然之香”转变成“人为之香”,以此开启了我国香文化的千年之旅;火神“炎帝神农”即为开启这扇大门的始祖。

随着我国对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和人类文明的研究,发现了多处5000-8000年前的大型文化遗址,其中祭祀场所成为这些文化遗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并且考古学家在这些祭祀场所中发现火烧的痕迹,这既是祭祀中“燎祭”的真实遗存。

《礼记·祭法》中记载: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

古人通过“燔木升烟、告祭天地”的形式建立起早期祭祀的重要沟通桥梁,既通过焚烧祭品的形式,促使祭品产生烟气,烟气由下往上升腾以此建立起沟通天地的媒介。

后世文献记载中,祭祀焚烧“蒿”及使用“鬯酒”的行为便成为香文化萌发阶段的主要形式;同时标志着我国香文化中的“祭祀用香”正式形成;并为香文化的千年传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描绘大了多处生活中对植物“香料”的使用,这标志着香文化由“祭祀用香”逐渐扩展到“生活用香”。

随着中华文脉的逐渐清晰,宗教的产生促使了“宗教用香”的产生;二十四节气的订立和各民族生活习俗的差异孕育出丰富多彩“民俗用香”;从此四大香文化主线并行发展传扬。

《尚书·君陈》中描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政治之至者,芳香之气动于神明,黍稷之气并非最好的芳香,良好的美德才是最佳的芳馨。

香者,知其香、养其德,道也!《尚书》的记载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香文化中“道”的至高追求的出现,同时描绘了后世香火传承、发扬美德的千古之机。

汉代丝绸之路的产生,西域各国的香料和南海各国香料涌入到汉地,丰富了我国香文化的香料种类。

香的起源及兴盛历史文化

香的起源及兴盛历史文化

香的起源及兴盛历史文化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

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传统文化的许多部类都可溯至先秦,香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有了“祡(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

而中国的香还有一条并行的线索——生活用香,其历史也可溯及上古以至远古时期。

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已出现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炉。

到春秋战国时,祭祀用香主要体现为燃香蒿、燔烧柴木、烧燎祭品及供香酒、供谷物等祭法。

在生活用香方面,品类丰富的芳香植物已用于香身、薰香、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并有熏烧、佩带、熏浴、饮服等多种用法。

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汤等做法已非常普遍,薰香风气(生活用香)也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并出现了制作精良的薰炉。

此外,以先秦儒家“养性”论为代表的“香气养性”的观念已初步形成,为后世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西汉生活用香的跃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香文化的发展史上有两个高峰格外引人注目:一是1000年前的宋代,堪称香的鼎盛时期;再就是2000年前的汉代,中国的香文化初具规模。

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广泛流行起来,而且有了专门用于熏香的熏炉,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有陶制的熏炉和香茅出土。

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

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香文化在汉代的快速发展,汉武帝有很大贡献。

他在位期间大规模开边,遣使通西域,统南越,开海路,使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的丝绸之路真正畅通起来,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香料的传入。

汉武帝本人也很喜欢薰香,更是大大带动了汉代的用香风气。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香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并将其视为一种仪式的象征,用来祭祀神祗、清心寡欲、开启智慧、驱除邪气等。

以下是对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的探索。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最早的香料使用可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些香料主要是植物根茎和树皮,通过燃烧散发香味。

当时的人们相信香具有神秘的力量,可以祭祀神灵、保护家庭以及驱除恶灵。

在古代的商代和周代,香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器物。

在官方仪式和祭祀活动中,烧香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祭祀形式。

同时,香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生活中,成为一种高雅的生活习俗。

这段时期的香主要由植物木质和香草提炼而成,有着淡雅的气味。

随着历史的发展,唐朝成为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朝的宫廷文化非常丰富多彩,香品的使用和鉴赏达到了巅峰。

士人们开始关注香的研究和发展,用香作为一种思想和审美的表达。

唐朝的文人墨客常常以香为题材创作诗词,让香成为文学艺术的源泉。

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香料的传入也使中国的香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宋代是中国香文化的另一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香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宋代的士人开始进行香料的混合,以创造出更加复杂的香气。

他们还开始进行香器的设计和制作,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香炉和香盒。

同时,随着宋代的繁荣,香也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流行于宫廷和百姓之间。

明清两个朝代,香文化逐渐走向成熟。

香料的种类和用途进一步扩展,许多新的香材开始被应用于制香。

例如,檀香、龙涎香等名贵香材在这个时期得到广泛使用,并成为贵族和宫廷的专属香品。

同时,制香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工艺精湛的香料师傅开始出现,他们能够根据香材的特点制作出不同的香品。

近代以来,中国香文化受到了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冲击。

香品的生产和使用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机器生产的香品,而忽略了手工制香的传统工艺。

[Word]中国香文化

[Word]中国香文化

[Word]中国香文化浅析中国香文化财务132黄宇贤201310924212一、中国香文化概念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不同香气对人的作用及个人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香主要有治疗、礼佛祭祖、驱赶蚊虫、净化空气、计量时间的作用。

二、中国香文化发展史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巷陌飘香:鼎盛于宋元;香满红楼:广行于明清。

1、香文化的萌发: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

甲骨文中的“香”,形如“一容器中盛禾黍”(禾黍边有小点,表示黍粒),指禾黍的美好气味。

篆文变作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甜美。

隶书又省略写作“香”。

如《尚书•君陈》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德行之香至高,非黍稷之香气可比。

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古代用香有药用、祭祀庆典、薰衣、宴会、考场焚香案、用香木建筑等。

这个时期士族普遍使用香,最为出名的是爱国诗人屈原。

“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2、香文化的初步发展:到了秦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其中以东南亚的外来香料为最多。

香文化的历史

香文化的历史

香文化的历史香作为一种文化,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

《新唐书·仪卫志》载,当时不仅室内设“蹑席、熏炉、香案”,贵妇身上也佩香具。

唐高祖618年至唐德宗791年,通川、雁门、顺化、南海、上洛诸郡及属国向唐宫廷进贡香料数十次,可见香事活动的频繁。

又通过鉴真大和尚东渡,传至日本及海外。

宋代,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香文化发展至今,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香”。

烧香是中国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三个特点极为引人注目:一是普遍性,汉人烧香,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烧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无处不烧。

二是历史悠久,现存文献《诗经》《尚书》已有记载,则其起源必早于诗书时代即西周。

三是普及性,几乎做什么都要烧香:对祖宗要烧,对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烧,对动物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要烧;在庙里烧,在厕所也烧;过节要烧,平常也要烧;作为一种生活情调要烧,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雅而韵,妙不可言;作为一种门第身份,所谓沉水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虔敬时要烧,有焚香弹琴,有焚香读书;肃杀时也要烧,辟邪祛妖,去秽除腥;有事要烧,无事也要烧,烧本身就是事,而且还会上瘾,称为“香癖”,就仿佛现代人的抽烟饮茶一样。

中国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

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

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

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

《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

”笺:“文王受命始祭天。

”即是说,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

其具体祭法为:将牺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