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辨析题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 辨析题

自然辩证法 辨析题

1自从古希腊的“原子论”提出之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中是一个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

错。

还原论(Reductionism)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例如,在原子论提出之后,很多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

虽然还原论者看到了事物不同层次间的联系,想从低级水平入手探索高级水平的规律,这种努力是可贵的。

但是,低级水平与高级水平之间毕竟有质的区别,如果不考虑所研究对象的特点,简单地用低级运动形式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规律,那就要犯机械论的错误,机械的还原论将事物割裂开来,缺乏对事情的整体认识,这样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它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大自然,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因此还原论具有局限性,并不能在自然科学中作为一种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

4、科学的本质特征在于科学是“真正的实证科学”,其真理性是绝对的,不可证伪的,也是没有历史局限的。

错。

科学在本质上是“真正的实证科学”,是“真正的知识”,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践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

所以它的真理性不是绝对的,不可证伪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5、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属于直接生产力对。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的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自然辩证法判断题、辨析题

自然辩证法判断题、辨析题

判断题1.因为科学和技术都可被看作知识系统,所以两者并无本质的差别。

错2. "古代社会只有科学成果而没有科学家",这句话是矛盾的。

错3. 科学的体制目标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从而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对4. 由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总是处在匹配与失配的相互交替之中,所以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是必然的。

对5. 承认是科学王国里的通货。

对6.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看得比笛卡儿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中“无私利性”的内涵。

对7. 技术像人类一样古老。

对8. “发明是需求之母”的观点违背常识。

对9. 技术评估是对技术的评估,所以仅需技术专家参与。

错10. 由于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技术预测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巧合。

错11. 按照科学问题的定义,“脚气病的病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严格来说不能作为科学问题。

错12. 科学事实就是排除了任何主观因素的客观事实。

对13. 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对14. 逻辑思维必须遵守固定的逻辑规则,所以不含任何创造性。

错15.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

对16. 自然资源的供应是无限的,目前人类存在的资源短缺、土地、粮食、污染问题等全球性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的进步来解决。

错17.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多样性源于其演化过程中的分叉现象。

对18. 只有不可逆的过程才能被称为演化的过程。

对19. 所谓演化就是具有时间方向性的运动变化。

对三、判断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 )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 ) 3.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完成的是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

( ) 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的、最显著的特征是革命性。

( )5.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生试题《自然辩证法》含参考答案

研究生试题《自然辩证法》含参考答案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

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辨析题00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辨析题00

三、材料分析题问题:(1)能否因为看到许多只白天鹅,就能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答:不能。

从逻辑的观点看,从个别的陈述中,不管它有多少,推论出一般陈述来,是显然不合理的。

因为用这个方法得出的结论,总是可以成为错误的。

所以,不管我们看到多少只白天鹅,也不可能证明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2)由于归纳结论是可错的,是否在科学研究中不能使用归纳法?答:否。

归纳推理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的结论。

虽然归纳结论不是必然性结论,但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一种可供参考的意见,大大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

因此,归纳法在科学认识中仍然是一种有用的方法。

它不但过去是,今后仍然是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在科学研究中,应将归纳法与其他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克服运用归纳法带来的局限。

问题:(1)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吗?答:不是。

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探索的目的是由问题引起的。

科学研究中的观察虽然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但观察的目的,却是由所要研究的问题所确定,因此,科学研究的起点是问题而不是观察。

(2)“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是否违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原理?答:没有。

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前者完全符合后者的精神。

因为作为研究起点的科学问题,是在以往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既是以往实践的终点,又是进一步实践的新的出发点。

所以,强调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并没有否定实践在科学认识的作用,反而是在具体的科学研究的程序上,把认识论的一般原理具体化了。

问题:(1)对于应用科研课题,考察其市场需求是否尤其必要?答:是。

因为应用性课题一般是根据现实需要提出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是应用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动力。

只有抓住市场热点,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才能满足社会需要,使科学研究真正体现需要性原则。

(2)经济价值是科研选题的原则吗?答:不是单独一项原则,但应予以考虑。

因为科研选题除了考虑需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之外,还要考虑一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自然辨证法辨析题

自然辨证法辨析题

13.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1)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均反映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属于广义的生产力范畴。

科学同技术的差别仅在于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认知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社会生产力;而技术活动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密切了科学与生产的关系,并使科学和生产的性质呈现出崭新的特征。

马克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过程的科学分析,还揭示出科学技术成为发展生产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历史必然趋势。

因为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并推动着它们的变革;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使社会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日益合理化、科学化,使科学管理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大因素。

这两方面的情况表明,科学无论作为“渗透”因素或“组织”因素并入生产过程,都会变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成为社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含了以下丰富的理论内涵:①现代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因素的贡献,已不可逆转的日益成为第一位的增长因素;②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走向一体化,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超前发展;③现代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面貌的变化方面,已日益成为长期、持久的第一位的推动力量;④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资源,人无疑仍是决定意义的要素,其中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创造主体的知识分子和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占劳动者结构比例的份额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增强,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的人力资源;⑤在实践上,当代任何社会制度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都必须顺应客观规律和历史潮流,把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放在优先的第一的战略位置上,否则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

(3)科学技术长入社会经济系统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途径:①对于具体的生产过程来说,科学技术作为“渗透”因素和“组织”因素,“并入”生产过程,从而促进生产力要素及其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生产力的内涵型增长;②对于社会生产体系,由于科学技术的“并入”,可以更新、优化社会生产要素的组合,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创新,创造出新的生产力;③对于更大的社会经济运行系统,由于科学技术的“并入”,能有力促进社会基础结构和经济环境的改善,使经济运行状态日趋广阔、健全、高效,从而保证全面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自然辩证法试题

自然辩证法试题

1、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可以相互替代。

答:错。

虽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研究自然规律,但前者研究的是一般的自然规律,后者研究的却是特殊的某一领域的自然规律,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

答:错。

虽然它们都是自然,但是天然自然是指未被人类活动所影响的那部分自然,而人工自然则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在天然自然的基础上深刻地打上了人类活动印记。

3、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答:错。

科学事实是构建科学体系的原材料,但单纯的事实并不等于科学体系,必须对科学事实进行理性加工,形成科学概念、科学理论。

这样才能构建起科学体系。

4、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

答:错。

(1)自组织理论是自然界演化的主要形式;(2)自组织理论不是谁超越谁、谁否定谁,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完善自组织理论的体系结构。

如耗散结构理论建立了体系框架,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确立了建立理论体系的条件和发展的动力,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从空间和时间分析了自组织的演化过程。

5、E.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答:正确。

这一观点正确反映了科研选题应遵循“审时度势、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善于调整、转向进攻、变副为主”的技巧和要求。

二、简述题:(回答问题要点,并对要点稍加阐述。

30分)1、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答案要点:从科学研究的程序来看,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

因为(1)只有在发现和找出问题后,才能解决问题,才产生科学。

正如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伟大。

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出现以大漂移实验的零结果、黑体辐射两朵乌云(两大问题)导致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产生。

(2)科学就是研究、解决问题的,基础科学解决新现象、规律的探索问题,应用科学解决如何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的问题的,工程科学是为了解决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内容

自然辩证法复习内容

一、判断分析题(3*10)1.实验和理论可以分离。

错误。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提出了实验和理论有双向作用的观点。

在科学发展观众,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地推动了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知道,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2.技术的异化是由技术本身导致的。

错误。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力量,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就是为了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产生着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3.工程技术活动可以忽略基本的伦理原则。

错误。

从研究伦理的视角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要对研究中的个人,动物以及研究可能影响的公众负责,遵循“公众利益优先原则”。

这就要求科学共同体的科研活动符合社会伦理和动物伦理的基本要求。

工程师既是工程活动的设计者也很是工程方案的提供者,阐释者和工程活动的执行者,监督者,还是工程决策的参谋,在工程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巨大。

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一定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是个基本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

技术本质求利?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肢体”2.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3.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科学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家分层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和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工作者或技术工作者群体,是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

自然辩证法考试武汉理工大学解析

自然辩证法考试武汉理工大学解析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一、辨析题(2题,每题20分)1、自然界的演化就是进化从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可以看出,自然界的演化实际上由相反相成的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进化方向,另一个是退化方向。

这两个方向的辩证统一,构成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演化图景。

进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

这是一条物质系统日益复杂。

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路线。

退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这是一条物质层次逐步下降、物质系统愈趋简单、组织化程度下降的路线。

演化除了指事物的上升、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不可逆过程即“进化”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从有序到无序、从较低级有序到较低级有序的“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平衡的“混沌太”以及不同远离平衡的混沌太之间的更替总之,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演化中两种相反趋势,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是对方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

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2、系统的加和性只与系统的组成元素有关,与环境无关(P11、12仅供参考)答:系统是由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按特定关系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加和性是指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加和关系或守恒关系。

系统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它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部分之间经过相互作用产生出综合性功能即任何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不具有的整体功能。

系统具有普遍性、动态性与整体性。

系统是由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关系基础上组成的整体,这些关系的集合不能先于或脱离其部分而存在,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但处于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不是单纯的叠加或机械的堆积在一起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从而使整体具有新的属性和规律,这些新的属性和规律与它的各个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有质的区别,它们不是部分属性和规律的相加。

自然辩证法论述辨析题

自然辩证法论述辨析题

一、针对我国技术创新某方面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我们可以采用发展风险投资, 解决资金瓶颈;加强技术创新的市场意识;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体系;政府转变角色, 创造有利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等措施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及最终获取市场回报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他强调了产品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及其市场成功,而不仅仅纯粹是科技的概念,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技发现和发明,而是有特定涵义的新的经济发展观。

事实上,科技优势是取得经济优势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科学技术的优势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导致经济竞争的优势,只用通过技术创新,把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道路才能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技术创新的作用技术创新最重要和最直接的作用在于它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经济学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人的数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及其利用效率来实现。

技术创新是生产函数的新变化和迁移。

一项成功的技术创新,经过大面积的技术扩散,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贸结构的某种变化,同时又牵动新一轮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

长期能源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因此,采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能源效率技术,从而改变传统能源的使用模式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

而我国在能源技术创新方面存在很多问题1、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安全问题突出中国对石油需求越来越大,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2、从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两方面来看,我国能源技术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

3、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我国是一个薄弱环节。

我国在能源利用方面的投入强度一直较低,所以无论是应用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开发方面的原始性创新都非常有限。

提高我国新能源产品和能效产品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应该注重能效技术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自主研发,鼓励企业加速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自然辩证法--辨析题

自然辩证法--辨析题

自然辩证法--辨析题1只要依靠科技进步就能限制或消除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错!首先要看到,造成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人类本身,是人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问题。

对于社会原因造成的消极后果,必须依靠社会进步来解决,而不能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

至于科学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那更是可以通过发展和完善相应的科学技术来克服。

2科学与技术都是无禁区的。

错!对科学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科学指纯粹的基础研究,它揭示自然界的性质及规律,即基础科学;*广义的科学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广义的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狭义的科学,即进入应用研究之前的基础研究,一般来说无明显价值负荷,与应用关系密切的科学研究才会有较明显的价值负荷,但大多数科学研究,包括一些基础科学,一开始就又与应用密不可分。

科学技术研究的禁区,根据不同的划分有:第一、康德意义上的禁区:科学技术与道德信仰被划分在不同的范畴中。

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道德、信仰问题,科学有禁区。

第二、价值目的指向性意义上的禁区:虽然科学本身并无道德之分,但其存在和发展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与社会的价值观相关。

这个禁区实质性规定是只能为善不能为恶。

若科学研究成果会使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大于得益、或是挑战了现存道德规范,则应属于科学禁区。

如克隆人的研究在现有的道德规范下还是属于科学的禁区。

第三、纯粹科学、技术意义上的禁区。

纯粹科学技术意义上的禁区是指在纯粹的科学范围内,由于科学本身的不成熟性、局限性而直接规定的科学禁区,它只能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挑战禁区进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得到解决。

3.8.14题讲的是一个事情:全球性问题的产生的实质。

3、工业化是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

错!1.具体阐述:人类面临的困境表面上看是工业化的产物,但是实质上却是与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分不开的。

这种观点,在理论形态上是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

自然辩证法3

自然辩证法3

二.辨析题:1.科学假说是科学方法发展的形式吗?答:是的。

科学假说就是人们在探索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为根据,用已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

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和手段,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初级形态,是科学进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建立科学理论的桥梁。

恩格斯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例如魏格那提出版块漂移假说、海王星的发现、马恩提出的共产主义学说等等。

任何科学假说都有一个发展过程,这过程有两个基本阶段,即形成阶段和检验阶段,而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提出假说、验证假说、不断修改完善假说、使之转化为科学理论的过程。

因此,科学假说是科学方法发展的形式。

2.所有的观察称述都是单称陈述吗?科学观察过程中形成的陈述是单称陈述还是全称陈述?答:是的。

观察陈述具有语言形式,可以在人际间进行交流,它以语言形式直接陈述或描述外部世界的可观察现象。

它们是观察者在特定的地点、时间运用他们的感官得出的结果。

一般认为(至少一般的较健全的持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学说都认为),我们人的感官直接面对外部世界,又通过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而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形成关于外部世界之“反映”的人的各种感觉和知觉,然后通过语言形式依据我们的感性知觉对外部世界作出陈述和描述。

任何观察陈述都是单称陈述,而理论假说却是全称陈述,是对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的一般陈述。

归纳正是通过对观察得到的一系列经验事实进行考察,然后得出一般的陈述,也就是说,是要从“单称陈述”(个别经验事实)过渡到“全称陈述”(理论假说)。

然而从逻辑的角度讲,我们所拥有的所有观察结果都支持一种理论,这并不能保证未来观察的结果也支持同样的理论。

单称陈述。

全称陈述是对所有对象属性的描述,单称陈述是对单个相关对象属性的描述,两者是特指与单指的区别。

1自然辩证法辨析题

1自然辩证法辨析题

1.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紧密的。

首先自然科学可以说就是自然哲学。

而古代科学和哲学基本上就是一体。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没有不关注自然的。

比如毕达哥拉斯就是著名的数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影响了欧洲几个世纪。

近代哲学转变也是以自然科学为前提的。

如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有着很身后的形而上学的味道。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那,这首先是哲学的本性所决定的,哲学的目的就是研究世界上所有问题的本原性问题,作为自然存在物,也是不肯能游离于哲学之外的。

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这点的决裂首先是科学主义的崛起,科学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完善的分析手段和严密的理论基础的已经开始和哲学的思辨精神进行了“分裂”,逻辑实证主义就开始公然拒绝形而上学,甚至出现了科学主义试图压倒哲学的奇怪现象。

为什么会是这样那,首先科学给与了人类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

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做“上帝的臣民了”,人类期望通过科学实现自身的自由和完全掌握自身的命运。

但是这种奢望会实现吗?我看未必,科学始终是哲学有机的一部分,这个是一个基本命题,人类有时候确实有无法完全超越的东西,人不是上帝,人不是自然。

还有马克思哲学和科学的观点其实完全来自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这个已经是证明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了,因为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中到处都是神秘主义和东方宗教哲学,这点是违背科学的精神的。

引一段爱因斯坦的话: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通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但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共性、普遍性;自然科学是关于特殊领域的规律的学说,是个性、特殊性。

二者在研究对象和规律的使用范围内都有明显的区别。

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接受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大全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大全

一,辨析题(4*10分)自己整理的1.自从古希腊的原子论提出之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中是一个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

错.还原论是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1)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的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

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2)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马克思认为,科技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起源于人类的需要.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

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试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试题答案)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

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

自然辩证法--辨析题

自然辩证法--辨析题

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A(附答案)一、辨析题:(先判断是非,再简述理由。

21分,每小题7分)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

答:错。

因为:自然辩证法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答:正确。

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支配能力急剧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人的自我意识极度膨胀,自视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逐渐漠视自身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对自然一味地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人对自然的对立。

3、用系统思想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之间的矛盾。

答:正确。

因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是由技术内外的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技术体系内在动因来看,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矛盾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原因。

它们以技术规范和技术实践的矛盾表现出来。

技术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技术改变、创造结构,从而开发功能。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B卷(附答案)一、辨析题:(先判断是非,再简述理由。

30分)1、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可以相互替代。

答:错。

虽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研究自然规律,但前者研究的是一般的自然规律,后者研究的却是特殊的某一领域的自然规律,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

答:错。

虽然它们都是自然,但是天然自然是指未被人类活动所影响的那部分自然,而人工自然则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在天然自然的基础上深刻地打上了人类活动印记。

3、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答:错。

科学事实是构建科学体系的原材料,但单纯的事实并不等于科学体系,必须对科学事实进行理性加工,形成科学概念、科学理论。

这样才能构建起科学体系。

研究生试题《自然辩证法》含参考答案

研究生试题《自然辩证法》含参考答案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

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

自然辩证法试题

自然辩证法试题

一.辨析题(每题5分,共15分)(说明原题观点对于错,自己分析)二。

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答要点就行,几句话)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答: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其基本内容有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既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遵循的规律,科学和技术无论是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或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具体、生动的表现。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2.概述创造性思维4阶段(可自己减少)答: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

它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和规则,没有公式、没有时间表。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汇总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汇总

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A(附答案)一、辨析题:(先判断是非,再简述理由。

21分,每小题7分)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

答:错。

因为:自然辩证法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答:正确。

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支配能力急剧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人的自我意识极度膨胀,自视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逐渐漠视自身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对自然一味地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人对自然的对立。

3、用系统思想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之间的矛盾。

答:正确。

因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是由技术内外的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技术体系内在动因来看,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矛盾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原因。

它们以技术规范和技术实践的矛盾表现出来。

技术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技术改变、创造结构,从而开发功能。

二、简述题:(简述问题要点,并对要点进行阐释。

30分,每小题15分。

)1、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答:自组织理论是由耗散结构、协同论、分形理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和混沌理论所构成的“复杂理论”体系。

它从各个不同角度阐明了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其方法论意义在于:(1)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达尔文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界演化方向上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只要依靠科技进步就能限制或消除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错!首先要看到,造成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人类本身,是人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问题。

对于社会原因造成的消极后果,必须依靠社会进步来解决,而不能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

至于科学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那更是可以通过发展和完善相应的科学技术来克服。

2科学与技术都是无禁区的。

错!对科学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科学指纯粹的基础研究,它揭示自然界的性质及规律,即基础科学;*广义的科学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广义的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狭义的科学,即进入应用研究之前的基础研究,一般来说无明显价值负荷,与应用关系密切的科学研究才会有较明显的价值负荷,但大多数科学研究,包括一些基础科学,一开始就又与应用密不可分。

科学技术研究的禁区,根据不同的划分有:第一、康德意义上的禁区:科学技术与道德信仰被划分在不同的范畴中。

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道德、信仰问题,科学有禁区。

第二、价值目的指向性意义上的禁区:虽然科学本身并无道德之分,但其存在和发展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与社会的价值观相关。

这个禁区实质性规定是只能为善不能为恶。

若科学研究成果会使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大于得益、或是挑战了现存道德规范,则应属于科学禁区。

如克隆人的研究在现有的道德规范下还是属于科学的禁区。

第三、纯粹科学、技术意义上的禁区。

纯粹科学技术意义上的禁区是指在纯粹的科学范围内,由于科学本身的不成熟性、局限性而直接规定的科学禁区,它只能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挑战禁区进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得到解决。

3.8.14题讲的是一个事情:全球性问题的产生的实质。

3、工业化是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

错!1.具体阐述:人类面临的困境表面上看是工业化的产物,但是实质上却是与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分不开的。

这种观点,在理论形态上是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

8、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人口剧增造成的。

14、人口剧增造成了全球性生态危机。

错!模版:1.具体阐述:人口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在客观上受到物质资料生产和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反过来又给这些因素以一定的影响。

如果人口增长不能同社会生产和生态环境相适应,就会造成社会关系的失调和不良的生态后果。

2.共同模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日益卷入工业化过程,人类的各种活动正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的破坏。

现在人类活动已开始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表现为复杂、总和的全球过程,由于人类有增无减的施加作用于自然界,导致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出现。

产生全球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类在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分不开的,这种价值观是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4、发展即GDP的增长。

错!这种观点导致不计自然成本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资源等作为代价,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数字的积累,更重要是社会进步的综合评价。

我们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强调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统筹兼顾。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好,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5. 一个国家能否作出具有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取决于它的经济实力。

错!适宜的社会环境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1,充分的资金投入,2,高素质的人才队伍3,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4,优良的学术传统5,激励创新的机制,是构成良好的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能否做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级的工作,取决于上述因素。

6科学研究始于观察。

错!科学研究的起点是问题而不是观察。

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探索的目的是由问题引起的。

科学研究的观察是有目的的,而观察的目的,又是由所要研究的问题所确定的。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是科学研究程序的第一环节。

提出新问题、新理论,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故上述观点错。

7夸克以非系统方式存在。

或者:电子也是一个系统。

错!在特定的阶段,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今天的科学还不能指出电子、夸克等是否有他的组成元素和结构,是什么样的系统。

或者说,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还难以把电子、夸克看成是一个系统,但是,他们作为微观物理系统的一个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与系统之中,因而要对它们有确切的理解,也不能完全抛开系统方式。

没有一个现实的事物完全不可被看作系统。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以系统方式存在。

故上述观点错。

9、观察渗透理论。

正确!在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不是机械的、被动消极的接受客体发出信息的刺激,观察会收到观察主体理论结构的影响。

但被观察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

观察结果的内容是客观的,是由客体的性质决定的。

中性的观察不存在,完全依赖理论的观察也是没有的。

因为观察是一种物理过程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的感知活动,所以观察者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背景)及他的经验会影响观察陈述,即观察渗透理论。

11、对同一观察对象,不同的观察者可能会作出不同的观察陈述。

对!对同一观察对象,观察者由于各自背景知识与经验的差异而做出不同的观察陈述的情况是常有的。

因为观察是一种物理过程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的感知活动,所以观察者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背景)及他的经验会影响观察陈述,即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是受理论影响的,观察者对感觉材料的反应,总是有意或者无意的用一种概念模式去套眼前的这些感觉材料,使它适应自己过去熟悉的材料。

因而形成对同一对象的反映有各种程度不同的差异。

10、技术创新即技术上的改进或发明。

或者: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发明错!“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技术创新是一个新想法或新的技术方案在商业上的实现,它涉及创新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过程,要求实现市场价值,是一种经济活动或行为。

发明不一定导致创新,但创新的前身大多是发明。

(1)技术上的改进或发明不能等同于“技术的创新”;(2)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概念;(3)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指技术本身的革新,它还包括新技术的应用,把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并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的过程。

12、“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对!机遇由一些偶然事件产生的,但机遇产生是有其客观根源的。

能否捕捉到机遇有观察者主观方面的原因,自然界的现象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偶然性背后可能会有某种必然性。

对意外的现象保持警觉性,并抓住不放,深入研究,最后会有可能做出重大发现。

有准备的头脑对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源有充分认识,并且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识别能力。

所以,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13、通过部分可以认识整体。

错!系统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加和性关系。

但不能片面的认为研究了孤立的部分就足以完全理解整体。

系统科学把整体性作为首要原则,要求人们无论研究自然系统,还是设计人工系统,必须自始至终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

根据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若干要素经相干关系组成系统后,系统有新质突现,出现组成要素本身所没有的新的性质、新的规律。

这些性质和规律是系统整体所特有的,是系统的组成要素本身原来没有的。

因此我们考虑对象时,必须把它看成是一个整体,把握它的整体特性。

考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不但要看到由部分通过相干、协同产生了整体的性质,还要看到整体中的部分与它原来单独存在时是不同的,不能离开整体去考虑部分。

15、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由系统的组成要素决定的。

错!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但它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

在决定系统功能的三个基本因素中,系统的内部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有更为直接的根本的意义。

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整体所具有的,它是其组成元素本身不具有的,单从组成元素本身无法说明系统为什么会有这一功能。

系统整体的性质,只能是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就是结构,可见,元素的性质、种类和数量是通过结构决定和支配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的。

故上诉观点错。

16、经济效益是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错!以下原则是对科研选题最重要的:需要性原则,是评价和选题的首要原则创新性原则,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科学性原则,要求选题必须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可行性原则,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条件确定课题17.如果一个假说的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结果(实践结果)一致,则该假说被证实了。

错。

①实践结果与假说的检验蕴涵一致,不能说该假说被证实了,因为:肯定后件的推理无效;归纳推理结论是或然的;有替代性假说存在。

一个(组)观察实验结果可以同时支持几个不同的假说。

②实践结果与假说的检验蕴涵一致,只能说假说被确证了。

19,开放系统必定进化。

错。

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

但是,开放知识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系统进化的条件还有:.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保证系统远离平衡是系统想有序、有组织、多功能方向演变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

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产生的相干效应,分岔效应和临界效应是系统存在和进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机制。

.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20,系统的进化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过程。

或者:系统的进化是预先确定的。

混沌现象是“确定性系统”的一种“内在的随机性”,它是有别于可能有系统外部引入的不确定的随机影响而产生的外部随机性。

“确定性”是因为它有内在的原因而不是外来的噪声或干扰所产生:而随机性指的是不规则的不能预测的行为。

随机涨落在系统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是非平衡系统失稳的导火线,是非平衡有序结构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统进化的驱动力,这就是“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的原理。

21.证伪是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正确:证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当检验蕴涵与观察试验结果不相符时,不能唯一的得出假说被证伪的结论,辅助性假说和观察、实验也是要被怀疑和被审查的。

观察实验的结果与蕴涵不一致,有可能是辅助性假说或观察实验的错误造成的,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假说已经被反驳了。

22.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错:社会需求不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