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及鼓励创新措施

合集下载

丹麦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及鼓励创新措施

丹麦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及鼓励创新措施

丹麦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及鼓励创新措施一、丹麦优势产业情况(一)航运业航运业是丹麦传统的支柱产业,对丹麦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7年,丹麦对外服务贸易总收入为3337.65亿丹麦克朗,其中对外航运服务为1719.84亿克朗,占收入总额的51.5%。

2007年,丹麦对外航运服务的顺差为455.96亿克朗,对外服务贸易总顺差为404.19亿克朗,货物加服务贸易总顺差为357.33亿克朗。

由此可见,航运业是丹麦国际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弥补了其他服务业和货物贸易的逆差。

丹麦航运业的主要力量是远洋商船队,近年来,其运能一直在稳步增长。

以马士基公司为代表的丹麦船公司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大型远洋船舶。

据丹麦船东协会的最新统计(截止2008年5月份),丹麦船东拥有丹麦旗的船只有514艘,运能为1130万载重吨;在建的新船有332艘,运能达1140万载重吨;此外,丹麦船公司通过签订长期租船协议,还经营着众多的外部运力。

丹麦航运公司控制着世界商船队中7%的船舶,提供的海运服务占世界航运业市场份额10%。

丹麦船队的船舶种类构成主要为集装箱船、化学品油轮、冷藏船和液化气船,其载重吨位占世界航运市场上同类商船的比重分别为5%、2.0%、1.3%和1.0%。

丹麦船队的现代化程度高,船龄轻,平均船龄为7年,而全球平均船龄为11.6年。

丹麦船队的新船比例高,意味着丹麦航运业技术先进,作业效率高,在海运安全方面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丹麦航运业成功的重要基础是依靠高质量的运输综合服务,海运业的集装箱化和快速装卸的滚装运输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丹麦船公司顺应了海运发展的这一新趋势,并将集装箱的海运与铁路、陆路相连通,实现了“门到门”的便捷服务和建立各类商品的物流网络。

丹麦航运业面向世界,其95%以上的营业额来自国际业务,75%的营业额来自欧洲以外的市场。

丹麦航运业海外市场最大的是美国,中国已成为其第二大市场,日本则位居第三。

丹麦成为世界航运大国的重要标志是拥有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海运企业——AP穆勒马士基集团。

低碳经济的丹麦模式及其启示

低碳经济的丹麦模式及其启示

低碳经济的丹麦模式及其启示摘要: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类似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丹麦低碳经济发展却创造了“减排和经济繁荣并不矛盾”的模式。

丹麦成功经验包括:能源消费结构转型、能源发展重点转变、制定与实施新能源战略等,这些经验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结构,能源网络体系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类似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然而,近30年来,丹麦经济增长了45%,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减少了13%,能源消耗只增长了7%,创造了“减排和经济繁荣并不矛盾”的“丹麦模式”。

一、丹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一)能源消费结构:从“依赖型”向“自力型”转变丹麦能源消费主要由石油、天然气、煤和可再生能源等构成,其中石油消费占90%。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丹麦93%的能源消费依赖进口,当时由于油价便宜,政府并不怀疑“依赖型”能源消费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但一切改变是从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开始的。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入侵以色列,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惩罚以色列的支持者,欧佩克组织(OPEC)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停止向美国和荷兰出口石油。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把原油价格提高了好几倍。

危机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 3.01美元,到1973年底,高达每桶11.651美元,提价3~4倍。

至此,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欧洲主要的石油输入港口,欧佩克“掐住”荷兰的脖子,意味着整个欧洲都要受到波及,丹麦也不例外。

国内90%的能源需求都依赖于原油的丹麦很快感到捉襟见肘。

6年之后的1979年,石油危机再次爆发,依赖于石油的欧洲国家再次受到重创。

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丹麦国际收支赤字。

受到两次能源重创后,丹麦开始尝试改变过去依赖于传统能源的模式,在能源消费结构上,努力实现从“依赖型”向“自力型”转变。

丹麦政府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抓紧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战略。

丹麦经济概况

丹麦经济概况

丹麦经济概况丹麦人口约为547.6万,是发达的西方工业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

2008年,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570亿美元,人均GDP为6.5万美元。

2007年1月1日,丹麦实行新的行政区划,全国设五大地区、98个市和格陵兰、法罗群岛两个自治领(其国防、外交、司法和货币由丹麦负责)。

该国首都为哥本哈根。

1、丹麦经济简史丹麦以农业立国,农业历史悠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从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70年代初,由于丹麦对进口原油过分依赖,因而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逆差,1976年逆差高达19.14亿美元,创战后最高纪录,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随之上升,国民经济陷入"滞胀"的困境。

面对这种严重局面,70年代中,丹麦政府采取了紧缩财政的方针。

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某些成效,如国内生产总值在1975年下降0.7%之后,接连几年持续有所增长,国际收支逆差也有所减少,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继续上升。

1979年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国际收支再度恶化,当年出现29.65亿美元的逆差,再次创战后最高纪录。

1980年丹麦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1980年和1981年,国内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分别为-0.4%和-0.9%)。

1982年9月保尔施吕道为首相的联合政府执政后,把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和降低财政赤字作为首要政策目标,结果1983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下降为11.7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约一半。

通货膨胀率下降到6.9%。

1982年以来丹麦经济持续增长,1982-1986年年平均增长率为3.6%。

1986年,国家财政12年来首次出现盈余,约80亿丹麦克朗;通货膨胀率为3.7%,为17年来的最低点。

经济回升带来了自1984年初开始的消费高涨以及投资热潮,致使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又趋恶化,现政府继续奉行严格控制工资增长和财政支出,限制私人消费和稳定丹麦克朗汇率的紧缩政策,使高通货膨胀率、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和庞大财政赤字逐步得到控制。

丹麦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及启示

丹麦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及启示

丹麦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及启示【摘要】丹麦是欧盟重要成员国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丹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加,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并且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这使得丹麦的创新水平在全球处于领先低位。

丹麦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丹麦综合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加之丹麦人民良好的创新意识也使得丹麦在欧盟成员国中享有创新领先者美誉。

政府应当借鉴丹麦成功的经验,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保驾护航,不断加强我国政产学研合作,全面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丹麦创新政策丹麦的政治局势自20世纪末以来较为稳定。

政治的稳定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使丹麦GDP稳居于世界前列,丹麦人的生活以高福利、高收入与高消费著称,社会幸福感指数高。

作为发达的西方工业国家,丹麦的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较强,研究与开发投入比率较大,这与丹麦政府对企业持续创新的政策引导是分不开的。

丹麦政府根据丹麦各个时期所处的不同经济状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对企业进行引导,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持续的政策支持。

一、丹麦企业发展状况1、丹麦企业概况丹麦企业主要以农渔业、医药、电子设备、船舶等著称,享有欧盟最大的渔业国称号,同时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畜牧业全球闻名,是全球最大的牧草种子生产出口国、最大的原貂皮生产出口国。

航运业和医疗工业是丹麦的支柱性产业,典型的代表是“药谷”,“药谷”位于哥本哈根和瑞典南部斯科纳地区之间,目前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覆盖面广泛,并且以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

同时,丹麦注重环境保护,注重绿色人文,以电力、石油的高产出、低消耗著称的“丹麦模式”正在带动欧洲各国以及全球节能环保业的发展。

丹麦国土面积相对狭小,仅为4万多平方公里,而在这狭小的国度里,诸多企业却因具备很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全球影响巨大,诸如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诺和集团以高度创新闻名世界,该集团的诺维信在医药胰岛素以及酶制剂方面的领先技术大大扩大了其在全球医药市场的销售份额。

丹麦是一个环保意识高度发达的国家,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

丹麦是一个环保意识高度发达的国家,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

丹麦是一个环保意识高度发达的国家,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

一、丹麦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丹麦被誉为“绿色国度”,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该国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

首先,丹麦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法规,对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并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

其次,丹麦积极推广环保教育,加强环境意识的培养和环境教育的普及,使公众更加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此外,丹麦政府还鼓励大众采用环保交通工具,推广可持续出行方式,使城市交通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二、丹麦的可再生能源政策丹麦以其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丹麦政府积极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的补贴、优惠税收政策等。

丹麦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在丹麦,风力发电被广泛应用,且取得了显著成果。

丹麦的风力发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全球风力发电的典范。

三、丹麦在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成就丹麦在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丹麦是世界上最大的风能生产国和风能市场。

风能在丹麦的能源消费中占据很大比重,且取得了极高的效益。

其次,丹麦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断创新,不仅在风能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在其他领域如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此外,丹麦在可持续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成功案例,不断推动城市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丹麦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丹麦的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政策支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政府的决策和投资对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动至关重要。

其次,公众的积极参与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丹麦的环境教育和环保意识普及工作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最后,技术创新和合作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案例

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案例

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案例随着全球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关注,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许多国家和企业纷纷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下面将介绍几个在能源行业取得成功的可持续发展案例。

案例一:丹麦的风能行业丹麦作为一个小国家,在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丹麦的风能行业是一个典范。

通过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丹麦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风能国家之一。

丹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和开发风能资源。

同时,政府还提供了丰厚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措施,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开发商进入这个行业。

在技术方面,丹麦公司在风力发电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丹麦制造的风力发电机组以其高效性、低噪音和对环境的友好性而闻名,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

案例二:德国的太阳能行业德国是一个没有太阳资源优势的国家,然而,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德国的太阳能行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全球太阳能发电领域的领导者之一。

德国政府提供了丰厚的补贴,鼓励个人和企业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太阳能发电技术研发基金,促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这些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开发商进入德国的太阳能市场。

德国的太阳能行业在技术上不断突破,生产出高效、环保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太阳能设备。

这些设备的广泛应用,有效地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并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案例三: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研发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例如,在太阳能和风能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和应用国家之一。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水力发电、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形式。

除了技术的发展,中国还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绿色经济案例

绿色经济案例

绿色经济案例绿色经济是指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的一种经济模式。

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成功的绿色经济案例,以期为更多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以中国的太阳能行业为例。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国,通过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不仅实现了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还为全球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的太阳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大大降低了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使得太阳能发电成为了一种经济可行的清洁能源。

这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还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其次,以丹麦的风能产业为例。

丹麦是世界上风能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风能已成为丹麦的主要能源之一。

丹麦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风能产业,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如今,丹麦的风能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为丹麦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为全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树立了榜样。

再次,以日本的循环经济为例。

日本是世界上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但通过大力推动循环经济,日本成功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处理。

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开发和利用再生资源,推动产品的再制造和再利用。

如今,日本的循环经济已成为国民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为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还为日本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最后,以德国的绿色建筑为例。

德国是世界上绿色建筑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绿色建筑已成为德国建筑业的主流。

德国政府通过出台严格的建筑标准和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绿色建筑,推动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如今,德国的绿色建筑不仅在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还为德国的建筑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总之,以上这些绿色经济案例充分证明了,绿色经济不仅是一种理念和理论,更是一种可行的经济模式。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绿色经济不仅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丹麦农业概况及其成功模式分析

丹麦农业概况及其成功模式分析

丹麦农业概况及其成功模式分析丹麦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以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为主。

但其农业的内涵与我国概念中的农业大相径庭。

它集农、工、商一体化,种植、饲养、加工、销售、科研、检疫一条龙,各个环节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互相发展。

一、丹麦农业的总体情况几百年以来,农业一直是丹麦的主要产业,虽然从事农业的人口持续的下降,农业在丹麦的社会里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自然条件丹麦国土面积43096平方公里(不包括格陵兰和法罗群岛)。

其中,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2%,达到2.7万平方公里。

全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日德兰半岛中部稍高,最高点海拔173米。

气候温和,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年均降水量约664毫米。

此外,不同区域的土质相差很大,因此,种植了各种不同的农作物。

(二)丹麦农业的主要发展阶段1788年以前:90%的土地归王室和地主阶级所有,农民仅拥有10%的土地。

1788年:废除奴隶制度,人们有可能离开出生地并购买自己的农场。

1788-1828:经济危机。

1830-1870:此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大量粮食出口,私有地产的数量由65%增加至90%。

1870-1890:由于从北美和俄国进口低价粮食,因此农业开始从农作物生产转向畜牧生产。

雇用了第一批咨询顾问,并构成农业咨询服务的基础。

同时,这一时期开始了合作化经营。

1893年:创办丹麦农民联合会。

1899-1919:土地产权划分,归小农户所有。

1910年:创办了丹麦家庭农民协会。

30年代:经济危机。

1945-1972年:农业人口外流,机械化程度提高;所有权合并、专业化生产开始。

1973年:丹麦加入欧洲联盟,专业化程度增加;业余农民增多;在咨询和教育方面有显著改善。

(三)丹麦农业现状。

丹麦耕地占国土面积的62%,从业人员仅有8万人,即全国520万人口的1.5%从事农业生产,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为3.5%左右(上世纪60年代为20%左右)。

尽管如此,丹麦的农场生产农产品足够供给1500万人消费,农业在丹麦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丹麦“家庭农场”养猪模式及借鉴意义

丹麦“家庭农场”养猪模式及借鉴意义

丹麦“家庭农场”养猪模式及借鉴意义本刊编辑/张金辉家庭农场,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从政策层面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2年,在我国从事养猪业的“家庭农场”正在不断兴起。

据了解,世界上养猪水平居世界前列并被誉为“养猪王国”的丹麦就主要是以“家庭农场”模式从事生猪生产为主,为详细了解丹麦“家庭农场”养猪模式,本刊非常荣幸采访到了丹育贸易有限公司首席商务官杨磊先生,希望能对养猪朋友有所帮助。

记者:杨总,您好!请您简单介绍下目前丹麦“家庭农场”模式的概况。

杨磊:目前丹麦全国有农场38 839个,从事养猪生产的农场有3 855个,其中母猪和商品猪都饲养的农场有1 454个,仅饲养商品肉猪的农场有1 746个,仅饲养母猪的农场有434个。

在丹麦,每个农场饲养从100多头母猪到近3 000头母猪规模不等,平均规模在八九百头。

记者:据了解,在丹麦农场主是必须要经过正规的教育才能从事养猪的,具体情况是如何呢?杨磊:在丹麦要成为农场主,必须参加丹麦农学院的农场教育,获得绿色证书。

在学习期间,学校主修课程的学习和农场实践是穿插进行的,而且学生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农场实践,在农场实践期间,学生会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跟老师进行交流。

其次学习的时间长短相对比较自由。

举个例子,第1年先在学校学习5个月的课程,之后去农场实习13个月,然后继续在学校学习4个月的课程,之后再去农场实习15个月,最后回到学校学习5个月的课程,这时可以选择毕业,成为农场工作的技术工;也可以选择回学校再学习5个月,就获得农场生产经理的学位(此时学习了4年);继续在学校学习5个月的课程后再毕业,就获得农场商务经理的学位(此时学习了4年半);再继续在学校学习5个月后毕业,就完成了全部的学习,可以获得农场经济学者的学位(此时学习了5年),同时可以获得绿色证书,成为农场主。

欧洲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我市发展药谷的建议

欧洲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我市发展药谷的建议

欧洲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我市发展药谷的建议欧洲主要国家都将生物制药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来发展,目前正处于生物医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

笔者结合对丹麦医药产业的实地参观,对欧洲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的医药产业(包括生物制药)进行一些研究,形成此文,以理顺发展思路、规避发展中出现的障碍,促进我市医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欧洲医药产业现状1.欧洲国家医药市场和产业增长稳定,加强对生物医药的研发与生产力度。

目前,欧洲医药市场占全球市场分额的30%以上。

1995年至2005年,欧洲医药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在7%,紧次于美国的12.5%。

为保持欧洲在世界医药领域的优势,2003年欧洲制药行业与协会联盟(EFPIA)提出欧洲“创新药物计划(IMI)”,这个计划联合欧洲医药局(EMEA)、各成员国的药品管理局、许多临床与学术研究机构、中小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协会的代表、患者协会的成员及其他利益相关团体参与,旨在提高欧洲医药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 30%的速度增长,这个速度大大高于全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

欧洲国家在发展生物药品方面也进展较快,2005年底,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生物医药研发的总费用高达675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了51%,欧洲占整个研发费用的40%。

欧洲已经发起了一个旨在加快研发新药品的计划,该计划利用医学分子技术,重点发展癌症、大脑失调、新陈代谢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炎症等疾病的新药。

2.欧洲国家医药产业的研发与生产是在政府、研发结构以及赢利性公司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公私合作特色明显。

欧洲国家医药研究的初始动力很大程度来自政府本身,赢利性公司和研发机构(如大学以及政府资助的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欧洲医药产业的发展。

2003年,欧洲制药行业联盟(EFPIA)欧洲新药开发计划,该项目的参与者包括欧洲委员会、院校、生物制药公司以及欧洲制药协会。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保障措施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保障措施

案例一:丹麦风能产业发展与创新体制机制与完善保障措施 协同发展
技术创新:丹麦重视风能技术研发,提高风能利用率和降低 成本。
背景:丹麦风能产业发达,全球领先,得益于技术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保障措施的协同发展。
体制机制创新:政府引导和支持风能产业发展,提供税收优 惠等激励政策。
成功因素
完善保障措施:丹麦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确保风能产业 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互动发展的关系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完善保障措施的进程
创新体制机制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些新思路和方法可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保障措施,使其 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完善保障措施激发创新体制机制的灵感
通过完善保障措施,可以发现和认识到现有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创新体制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 灵感。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保障措施
2023-11-08
目 录
• 创新体制机制 • 完善保障措施 • 创新体制机制与完善保障措施的关系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组织架构
01
02
03
扁平化管理
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决策 效率和创新能力。
跨部门协作
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 作,打破信息孤岛和资源 壁垒。
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01 02
持续深化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保障措施的重要性更加 凸显。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市场活力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加 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创新成果转化

丹麦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丹麦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丹麦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谢晶仁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丹麦自然资源较贫乏,除石油和天然气外,其他矿藏很少。

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促使一直依赖石油作为唯一能源的丹麦推行能源多样化政策,积极开发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且在新能源发展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诸如大力发展优质资源、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技术等。

丹麦新能源发展对我国有深刻的启示,主要包括大力改善能源结构、注重分布式能源发展、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构筑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丹麦位于欧洲北部日德兰半岛上及附近岛屿。

南部就是德国,北部濒临大西洋北海和波罗的海。

丹麦有500多万人口、4.3万平方公里面积,工农业高度发达。

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促使一直依赖石油作为唯一能源的丹麦推行能源多样化政策,积极开发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由于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丹麦引发的温室气体排放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30%。

丹麦在发展新能源,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有许多的成功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丹麦新能源发展的现状评估丹麦自然资源较贫乏,除石油和天然气外,其他矿藏很少。

自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丹麦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从1980年至今,丹麦的GDP 增长了近60%,但能源消耗基本维持不变。

丹麦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首推风能,在其制订的最新能源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能源构成将是风能占50%,太阳能15%,生物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占35%。

丹麦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风力发电研究和应用的国家之一,风电产业是丹麦领先全球市场的领域,每年营业额超过50亿丹麦克朗,其风机生产约占全球40%的市场份额。

截止 2009年12月,丹麦风电装机350万千瓦,其中68万千瓦为海上风电,风电比重达到20%。

计划到2020年风电装机635万千瓦,其中 255万千瓦为海上风电,风电比重达到50%。

海上风电项目的国际经验借鉴及技术创新

海上风电项目的国际经验借鉴及技术创新

海上风电项目的国际经验借鉴及技术创新随着气候变化日益严重以及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海上风电项目备受关注。

作为一种可再生、环保且丰富的能源来源,海上风电已成为许多国家追求能源多样化和低碳经济的首选方案。

在海上风电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国际经验借鉴和技术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一些国际上成功的海上风电项目,以及这些项目取得的经验和创新。

首先,丹麦是海上风电项目方面的领先国家之一。

丹麦拥有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并在逐渐消减碳排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先锋作用。

这一领导地位得益于丹麦政府在政策和法规方面的积极推动,以及各方面的国际合作。

丹麦成功运营的海上风电项目主要集中在北海和波罗的海。

在这些项目中,丹麦政府为风电项目提供了各种激励性政策,鼓励投资者参与项目建设。

此外,丹麦还通过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积极推动风能技术的创新发展。

例如,丹麦的风力涡轮机制造商在风力涡轮机设计和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动了全球风力发电技术的进步。

可以看出,丹麦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经验对其他国家的海上风电项目具有借鉴意义。

另一个成功的海上风电项目例子是英国的伦敦阵风场。

伦敦阵风场是世界上第一个建设在离岸30公里处的海上风力发电场,该项目于2004年开始建设,并于2013年完工。

该风电场由175台涡轮机组成,总装机容量为630兆瓦,可为约5万户家庭供电。

这个项目的成功得益于英国政府对海上风电的长期投资和政策支持。

英国政府在制定能源政策时,设定了可再生能源的目标,海上风电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英国还鼓励私营部门参与投资和运营海上风电项目,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参与。

这表明政府的明确目标和鼓励私营部门的投资是海上风电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技术创新方面,荷兰的海上风电项目也值得关注。

荷兰位于北海,拥有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因此已成为海上风电技术创新的先驱之一。

荷兰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浮动式海上风力发电厂,该项目将浮动平台与涡轮机相结合,以抵御海洋不稳定的水下情况。

丹麦当地就业现状分析报告

丹麦当地就业现状分析报告

丹麦当地就业现状分析报告前言丹麦作为北欧国家之一,在经济发展和就业方面一直保持着较好的水平。

本报告将对丹麦当地就业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特点、趋势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就业率丹麦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得益于其稳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就业政策。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丹麦的就业率达到了80%左右,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大部分丹麦人都有工作,并且对就业状况相当满意。

就业结构丹麦的就业结构相当多样化,包括制造业、服务业、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

制造业是丹麦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风力发电和制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此外,服务业也发展迅速,包括金融服务、旅游业、餐饮业等。

丹麦的信息技术行业也非常活跃,成为吸引外国人才的领域之一。

就业趋势丹麦的就业趋势主要受到全球经济形势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全球化的趋势促使丹麦企业更加注重国际化,对外国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

此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自动化的应用也对丹麦的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可能会减少,而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则在增加。

影响因素丹麦当地就业现状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丹麦政府的就业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丹麦政府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

其次,丹麦的社会福利体系也为人们提供了安全感,使得他们更加勇于创新和发展。

此外,丹麦高度重视科研和创新,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社会经济影响丹麦当地就业的良好状况对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较高的就业率使得人们拥有更多的收入来源,提高了生活水平。

其次,就业机会的增加刺激了消费,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

此外,稳定的就业状况还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丹麦当地就业现状相当良好,就业率高且就业结构多样化。

全球经济形势和技术进步对丹麦的就业趋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丹麦政府的就业政策、社会福利体系以及创新环境都对就业现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北欧国家优势产业

北欧国家优势产业

北欧国家优势产业(一)瑞典的高新技术产业瑞典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技术研发国家之一,在信息通讯、生命科学、清洁能源、环保、汽车等领域具有强大研发实力。

根据2005年世界各国PCT专利申请量的统计,瑞典占世界第九位,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发明专利和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之一。

一、信息通讯产业瑞典是信息及通讯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

2004年国际数据公司对55个国家的23项指标(包括计算普及程度、基础设施、互联网应用和教育水平等)进行综合评比,瑞典连续5年荣登榜首,成为全球信息社会最成熟的国家。

目前,瑞典从事电信产业的企业约1.7万家,其中94%为IT服务业,6%为电子工业,从业人员25万。

瑞典出口的电信产品75%是通信设备,中国是瑞典重要信息和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国,也是业务量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近年来瑞典的软件公司发展较快,特别是在金融机构和证券交易软件比较突出。

在通讯技术发展方面以无线电、通讯软件、汽车电子通讯、光电、嵌入式系统芯片为主。

二、生命科学产业瑞典生命科技产业发展,其生物科技、医学技术、医药、医疗器械、诊断设备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

瑞典拥有影响世界的医学发明,如心脏起搏器、呼吸器、人造肾、超声波、伽马刀、局部麻醉等等,此外在为系统技术、非扩散测量技术以及生物材料的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目前,瑞典是欧洲第四大生物技术国,在全球排名第九。

如果按人均行含量以及该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计算的话,瑞典居全球之冠。

目前瑞典约有800家企业从事生命科学产业,共有雇员4万人左右,大部分从事研发和市场工作,约15000人在生产部门工作,还有大量专业咨询和分包公司,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环境。

瑞典生命科学产业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斯德哥尔摩-乌普萨拉地区,这是欧洲领先的生命科学产业带之一,拥有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乌普萨拉大学、皇家理工学院等,该地区聚集了全国58%的生命科学企业,如法玛西亚、阿斯利康、通用医疗等知名跨国公司。

世界各国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打通技术和文化产业链_吕克斐

世界各国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打通技术和文化产业链_吕克斐

世界各国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打通技术和文化产业链吕克斐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文化和科技创新的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当代的科技创新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互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历史发展的轨迹表明,文化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发展和传播,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

目前,世界各国都积极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努力打通技术和文化的产业链。

国外对文化产业的研究相比较国内处于更加领先的位置。

同样,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研究也处于更加领先的位置。

目前,各国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科学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加强对文化产业和文化科技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文化产业的科技支撑领域;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及其核心内容的产业;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前提,促成庞大的文化产业链的形成;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中的企业兼并融合及呈现大规模化的趋势。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发展,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成为全世界率先提出创意产业理念和用政策激励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

1997年,英国政府提出创意产业理念,其内容涵盖了广告、建筑、艺术、古玩、工艺品、设计、影视、广播、软件、电脑服务、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等13个文化产业,成为全球第一个推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

首相布莱尔在其上任之际就组织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并亲任主席,将英国传统的以工业技术为依托的“世界工厂”变成现代以文化技术为核心的“世界创意中心”。

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明确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产业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获得巨大发展。

其中政府的政策支持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主要措施包括:⑴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基础研究。

英国对创意产业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这些都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⑵努力推动创意产业数字化发展。

政府利用数字化技术丰富民众生活,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支持民众的创意发展。

产业发展正面案例经验做法

产业发展正面案例经验做法

产业发展正面案例经验做法1. 创新科技产业:例如,中国的互联网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得益于中国政府对科技产业的重视与支持,以及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勇气。

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不断创新,推动了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

2. 绿色能源产业: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绿色能源的发展,以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例如,丹麦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丹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能源,并创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创新。

3. 农业科技产业: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至关重要。

以以色列为例,该国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创新,成功解决了自身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资源有限的问题。

以色列的农业科技产业不仅满足了本国的农业需求,还出口了大量的农业技术和产品。

4.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例如,韩国的影视产业和流行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并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日益增强。

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国内影视和文化企业创新和出口,推动了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5. 医疗健康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健康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以新加坡为例,该国建立了一套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跨界合作,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新加坡的医疗健康产业不仅为本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增长,还赢得了国际医疗旅游市场的认可。

这些正面案例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企业家的创新和勇气、科技的推动和跨界合作。

同时,这些案例都充分利用了本国的优势资源和市场需求,注重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这些经验做法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丹麦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丹麦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丹麦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政策研究丹麦是享誉世界的创新国度,狭小的国土面积孕育着大量闻名世界的创新成果。

丹麦政府创新意识较强,持续出台政策法规为其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做保障。

在丹麦,私营企业主可以享受到国家提供的研发基金来降低研发风险,同时享有研发税收减免政策来扶植企业展开研发活动。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大大提高了丹麦企业的创新力,创新已经成为丹麦的主流思想。

借鉴丹麦成功的创新经验,为我国实现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标签:企业技术创新;丹麦;创新政策F21 丹麦企业概况丹麦位于北欧,是三面环海的发达国家,享有欧盟最大的渔业国称号,船舶业、渔业发达。

对外贸易往来与欧盟国家最为密切。

据欧盟统计局2012年统计,丹麦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991.5亿美元,与上年相比下降4.1%。

其中,出口额为1057.4亿美元,进口额为934.1亿美元。

贸易顺差为123.3亿美元,下降24.1%。

进出口货物主要集中在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矿物燃料以及药品等。

同时,丹麦本着高产出、低消耗的模式注重清洁能源的研发与生产。

丹麦企业主要特征首先表现在规模上,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虽然有享誉全球的A.P.穆勒-马士基集团以及诺和集团,但中小型企业依然占据主流,大型企业并不多。

同时,丹麦企业注重创新,积极与政府展开合作,工业实力强。

图1对丹麦企业呈现出的特点进行了简要说明。

2 丹麦政府促进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政策丹麦政府对于促进该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具有明显的持续性,政府相信为促进企业的创新力仅靠短暂的政策是不足的,需要将目光放长远。

其实丹麦政府早在20世纪就开始注重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了,丹麦发明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的成立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丹麦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仍然有持续政策导向,且趋势愈发明显。

2000年,丹麦政府为促进企业创新对科技管理部门进行了改革,组建了全新的科学、技术和创新部。

重视研发创新,对研发投入经费提出税收减免计划,从而更多的企业能够全力投入到科研创新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麦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及鼓励创新措施
一、丹麦优势产业情况
(一)航运业
航运业是丹麦传统的支柱产业,对丹麦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7年,丹麦对外服务贸易总收入为3337.65亿丹麦克朗,其中对外航运服务为1719.84亿克朗,占收入总额的51.5%。

2007年,丹麦对外航运服务的顺差为455.96亿克朗,对外服务贸易总顺差为404.19亿克朗,货物加服务贸易总顺差为357.33亿克朗。

由此可见,航运业是丹麦国际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弥补了其他服务业和货物贸易的逆差。

丹麦航运业的主要力量是远洋商船队,近年来,其运能一直在稳步增长。

以马士基公司为代表的丹麦船公司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大型远洋船舶。

据丹麦船东协会的最新统计(截止2008年5月份),丹麦船东拥有丹麦旗的船只有514艘,运能为1130万载重吨;在建的新船有332艘,运能达1140万载重吨;此外,丹麦船公司通过签订长期租船协议,还经营着众多的外部运力。

丹麦航运公司控制着世界商船队中7%的船舶,提供的海运服务占世界航运业市场份额10%。

丹麦船队的船舶种类构成主要为集装箱船、化学品油轮、冷藏船和液化气船,其载重吨位占世界航运市场上同类商船的比重分别为5%、2.0%、1.3%和1.0%。

丹麦船队的现代化程度高,船龄轻,平均船龄为7年,而全球平均船龄为11.6年。

丹麦船队的新船比例高,意味着丹麦航运业技术先进,作业效率高,在海运安全方面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丹麦航运业成功的重要基础是依靠高质量的运输综合服务,海运业的集装箱化和快速装卸的滚装运输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丹麦船公司顺应了海运发展的这一新趋势,并将集装箱的海运与铁
路、陆路相连通,实现了“门到门”的便捷服务和建立各类商品的物流网络。

丹麦航运业面向世界,其95%以上的营业额来自国际业务,75%的营业额来自欧洲以外的市场。

丹麦航运业海外市场最大的是美国,中国已成为其第二大市场,日本则位居第三。

丹麦成为世界航运大国的重要标志是拥有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海运企业——AP穆勒马士基集团。

马士基集团总部设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在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处,雇员逾11万名。

该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拥有550多艘集装箱船,总箱量达150万个标准集装箱。

马士基除拥有庞大的班轮船队外,还经营着相当规模的油轮、液化气船、散货和专用船、供给船和海上石油钻井平台。

(二)能源环保产业
丹麦是举世公认的能源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丹麦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探索出了一条能源“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1980年至今,丹麦的GDP增长了近60%,但能源消耗基本维持不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丹麦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先锋,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2006年,丹麦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已经达到15.3%。

可再生能源包括不含二氧化碳(CO2)的能源,例如风能和太阳能;还包括CO2自我平衡的天然燃料,例如秸杆和木屑,其在燃烧时放出CO2,但在生长过程中却从大气中吸收CO2。

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石油和煤等矿物燃料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对保护环境也有重要意义。

丹麦的风力发电、桔杆发电、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超超临界锅炉等清洁高效燃煤技术,以及热电联产技术和规模等都属世界著名。

另外,丹麦也处于“氢能社会”研究与开发的技术前沿,此外还有生物燃料,如生物乙醇和沼气。

尽管丹麦的气候条件并不怎么理想,但仍十分重视对太阳能的利用。

另外,对燃料电池、潮汐能的研发也十分重视。

伴随着能源领域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丹麦逐步培育出了一批拥有世界顶尖科技的能源领域知名企业。

丹麦拥有世界著名的风机制造商维斯塔斯公司(VESTAS WIND SYSTEMS A/S)。

风机制造始于1979 年,其核心业务为风力发电系统的开发、制造、销售、市场开拓和维护,维斯塔斯公司风力发电机以高效和可靠而著称,是世界上著名的风电系统供应商。

该公司在全球50多个国家已安装26000 多台风机发电,其所制造和销售的风机产品约占世界风力发电市场份额三分之一。

(三)农业
丹麦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以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为主。

几百年以来,农业一直是丹麦的主要产业,虽然从事农业的人口持续的下降,农业在丹麦的社会里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丹麦耕地占国土面积的62%,从业人员仅有8万人,即全国520万人口的1.5%从事农业生产,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为3.5%左右(上世纪60年代为20%左右)。

尽管如此,丹麦的农场生产农产品足够供给1500万人消费,农业在丹麦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丹麦农产品的三分之二用于出口,农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16%。

目前,丹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牧草种子生产国和出口国、最大的猪肉出口国和最大的生貂皮生产国和出口国。

丹麦王冠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出口商。

每年屠宰生猪屠宰
量占丹麦全国的93.6%,占欧洲屠宰量的8.2%,占世界屠宰量的2%。

目前拥有26个生猪屠宰加工厂、8个肉牛屠宰加工厂、3个零售包装厂、2个分销部和3个销售分公司。

丹麦最有名的奶产品加工企业是ARLA FOODS(阿拉乳品公司)。

阿拉乳品公司是丹麦MD Foods 公司和瑞典Arla公司两家乳品合作社企业于2000年4月17日正式合并而成,这是合作社历史上的第一起跨国合并。

MD Foods是丹麦最大的乳品集团,占丹麦乳品市场的90%以上;瑞典的Arla公司占本国市场约60%。

目前,阿拉乳品公司是欧洲最大的乳品集团。

丹麦生猪饲养和繁殖技术、貂的养殖技术都居世界前列。

二、丹麦推动企业创新的措施
(一)为企业创新提供财政支持
丹麦政府采取了两个具体措施提供对创新的财政支持,一是提供商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二是提供股权保障计划以及公司发展计划支持。

前者成立于1992年,主要是向商业化发展提供种子资金,但由于运作不太理想,2001年修改有关规定,明确将增强对新项目和新企业的支持,并且投资以市场化运作,比如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而采取不同的股权和贷款利率。

后者主要是政府对创新项目提供50%的风险保证金,以引导私营企业向该创新项目投资。

为了支持小型企业的研发活动,丹麦政府设立“丹麦增长基金”,为小型创新企业提供种子资本,到目前共向企业投入20亿克朗研发启动资金,还吸引了近2.84亿克朗的银行担保贷款。

为了促进该增长基金的良性发展,2004年对其使用范围作出新的法律修订,允许该基金运用自行资本对新型公司进行投资,使得基金可以从成功的商业投资项目中获取更多的收益,从而从事更多的风险投资项目。

(二)用税收优惠激励企业研发
丹麦对企业的研究投入实施税收减免。

根据议会通过的决议,丹麦政府面向中小型企业制定优惠政策,提出“科学转化为生产”的行动计划,增强公共科学研究以及企业界直接的合作,如果中小型企业提供研究经费并参与公共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可得到150%的税收减免,同时政府将简化行政程序使得企业更方便地申请和运作。

2001年4月丹麦议会对税收法案作出增补,为鼓励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规定私营企业为丹麦公共研究机构共同开展的研究而投入的研究经费可享受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

同时,为吸引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从事研发,提出25%税收减免计划,即从事科研活动的研究人员在前三年可减免25%的个人所得税。

此外,还推出对期权、股权收益税收期限作出新的规定,即在实际收到分红所得时才行付税,以刺激公司和研究人员参与创新研发活动。

(三)用孵化器支持企业创业
从1998年开始丹麦开始建立创新孵化器,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孵化手段支持创新创业。

为了更好地通过创新孵化器增强研究成果商业化的能力,从2002年开始建立新的资助模式,其主要措施是提高孵化器吸引更多私人资本的能力,并建立其与大学和其它研究机构之间的网络。

创新孵化器将提供公共风险资金,企业开发计划,市场调研,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

(四)加强创新教育
丹麦政府支持创建丹麦企业家学院(The Danish Academy of Entrepreneurship),培育新一代企业家。

2003年10月,部际委员会提出设立丹麦企业学家院的动议,其目的是增强丹麦年轻一代有关创新、创业以及企业家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和教
育。

学院将主要包括短、中、长期不同水平的教育,并涵盖已经具有研究、教育能力和经验的机构网络,学院将建成面向企业的活动中心,并促进丹麦教育系统的能力建设,使得更多的学生能成为企业家。

三、国际研发和科技发展合作
丹麦高度重视对外合作,特别是随着与欧盟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化,迫切需要从更高的研究政策上考虑,争取从欧盟合作中获取最大利益。

欧盟研究和技术发展框架计划在丹麦参与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性也因此越来越高,这一框架计划旨在提高欧盟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在欧盟的支持下,丹麦各大公司、学校及研究机构积极参与研究与发展的国际合作。

丹麦科技创新部也采取措施鼓励丹麦有关部门参与框架协议。

丹麦还对外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协议,以推动相关领域科技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