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设计
的发展历程,包括苏美尔人、阿卡德帝国、巴比伦帝国等历史阶段。
2.详细讲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成就,如农业、手工业、商业、楔形文字、宗教、法律等方面的贡献。
3.分析两河流域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如《汉谟拉比法典》对法律制度的贡献,楔形文字对文字发展的影响等。
4.结合图片、文献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1.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学会分析、比较、归纳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见解。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河流域文明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设计10道关于两河流域文明的选择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他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2.简答题:让学生从以下三个话题中任选一题,进行简答题作答:
a)请简要介绍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b)请列举两河流域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c)请分析两河流域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3.论述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两河流域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异同”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能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
4.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选择一个与两河流域文明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两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及其对文明的影响”、“楔形文字的演变与传播”等。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国家、宗教、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历史知识,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就和影响。

其中,重点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国家,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本课还涉及了一些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和商业活动,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和历史并不熟悉,因此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和历史,加深对于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生涩的词汇和概念,因此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地图展示、图片展示、视频介绍、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概念。

素养目标1.历史理解: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贡献,包括文字、法律、宗教、建筑等方面。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时空背景,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独特性和历史地位。

3.史料实证: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验证和解释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解释和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思维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国家、宗教、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历史知识,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就和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一张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并提问:“同学们,这张地图展示了哪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学生回答:“这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最新人教版九上历史-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上历史-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二、内容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古代东方文明之一,产生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同时,它也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

家国情怀:认识到古代两河流域是古代东方文明之一,初步理解、尊重各个文明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回顾上课“尼罗河在古埃及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内容,引入本节课“两河流域”中的古巴比伦文明,展开本课内容学习。

(二)讲授新课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教师活动出示“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2)学生活动●古代两河流域(又称“新月沃地”)●地理位置:西亚●流域: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代表: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3)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归纳苏美尔文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学生活动●文字:楔形文字●历法:阴历/太阴历●数学:60进制●技术:最早灌溉技术制陶技术(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公元前539年,古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征服。

波斯文明取代两河文明,两河流域进入了漫长的被殖民时期,一直到近代伊拉克建国才重新独立。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及古巴比伦王国的兴亡。

2.古巴比伦王国(1)教师活动汉谟拉比几乎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亲自掌管司法和行政部门,直接掌握军队。

他极力神华自己,自称“众神之王”。

汉谟拉比还大兴水利,他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2)学生活动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官僚机构。

经济上:大力兴修水利,控制地方经济。

军事上:集中军权,直接掌握军队。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苏美尔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成就,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顺序、人物事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盲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学生对古巴比伦王国及其法典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方案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初步知识。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一、教学内容:古代两河流域二、知识目标:1.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基本情况。

2.了解两河流域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和文化成就。

3.能理解、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和其他文化现象等。

三、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地图、图片等工具分析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对其文化发展的影响。

2.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现象,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3.能够通过对史料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能够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例如:文献研究、现场考察、考古发掘等。

四、情感目标:1.能够感受到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所带来的人类文化的魅力。

2.能够感受到古代两河流域文化所涉及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的深刻性。

五、教学重点:1.考生通过了解两河流域江河的情况和地理分布,掌握其文化历史背景的基本特点。

2.熟悉古代两河流域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

3.深刻体验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它所涉及的人类文化的深刻性。

六、教学难点:1.不同世纪两河流域的文化变迁和发展历程。

2.灌溉农业和农耕生产方式。

七、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来分析和讨论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2.示范教学法:通过示范教学来体验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现象和生产方式。

3.理论课体验法:通过模拟古代两河流域的生产、社会和文化场景,写出相关的感言和反思。

四、教学流程:一、热身(5分钟)用一些站位、边走、猫步等方式进行热身,让学生放松身体,进入课堂状态。

二、导入新课(10分钟)导入本次新课内容。

以图片、地图等方式展示古代两河流域区域的基本情况。

让学生了解老黄河流域和伊拉克河流域的位置、河流年逐步进入沙漠等基本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黄河流域和伊拉克河流域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聚集地?有哪些原因导致了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发展?三、讲解新课(15分钟)在两河流域区域的基础上,讲解文明史和埃及史,介绍更多文明史特点,对不同时期的主要变化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并着重说明两河流域文化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

第二课 古代两河流域1、综述: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2、地理位置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体上是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发明起源与发展两河流域无天然屏障,许多古代民族相继在此登台亮相,演出一部弱肉强食的战争史。

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在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人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两河湍急的河水,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建了第一代文明。

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

)2400年(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当苏美尔地区各城邦混战之时,阿卡德人萨尔贡武力征服了苏美尔主要城邦,于公元前2334年创造了阿卡德大帝国。

尽管在军事上萨尔贡取得了胜利,但由于苏美尔文明要远远高于阿卡德文明,阿卡德人几乎全盘接受了苏美尔文化,包括她的文字乃至她的宗教。

)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16世纪(1595年),古巴比伦被外族灭亡。

(公元前539年,来自伊朗高原的波斯征服了巴比伦,波斯文明取代两河文明,两河流域进入了漫长的被殖民时期,一直到近代伊拉克建国才重获独立。

)3、美苏尔文明成就出符号。

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被称为“楔形文字”。

阴历,以月的圆缺,周而复始为一个月。

一年分12个月,其中有6个月各为30天,另6个月各为29天,全年共354天。

这样每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少11天多时间,于是他们又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问的天数差距。

确定了今天星期的名称和7天1周的规定。

位”。

60进位制至今仍在不少领域内应用,如1小时等於60分;1分等於60秒;角度制等。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人教版(部编2018)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人教版(部编2018)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漠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 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2) 识读《汉漠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通过角色扮演,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汉谟拉比法典》(2)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温故知新古埃及的文明成就①、政治:君主专制制度一一法老;②、建筑:金字塔③、文字:象形文字;④、历法:太阳历;⑤、医学:木乃伊2、学习新课:第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义:“两河”,是指西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两河流域,又称“ _____________ ”,意既“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 _______________ 的狭长地带。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巴格达为中心)(2) 、文明起源与发展:①________________ 约从公元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__________ 的小国,小国之间混战不断。

(前3500 年、城市为中心)②________________ 大约在,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此后,两河流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公元前24 世纪)相关史事:(3) 、古巴比伦文明成就:①公元前3000 年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

②苏美尔人制定阴历,设置闰月。

③60 进位制。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教案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为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问题的设定、活动的组织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摆脱传统“满堂灌”形式的教学,促进学习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课程内容】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学目标】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2.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

3.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

4.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到《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出自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作为世界古代史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古代亚非的大河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大河文明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

结构上层层深入,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课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介绍最为详尽,以点代面,让我们以此为窗口,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中国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但对世界历史内容比较陌生,可通过时间轴梳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世界历史的时空体系。

引入文献和图片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规定严格的社会等级;二是维护发达的奴隶制度;三是对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涉及的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关系做了规定。

(完整版)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完整版)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 ,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 3 月至7 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 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 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1.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2. 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深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多媒体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3.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古代两河流域。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谟拉比法典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苏美尔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成就,从而拓宽历史视野,丰富知识结构。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谟拉比法典等内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谟拉比法典等内容;2.针对重难点,教师应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掌握相关知识;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课件;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河流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包括河流、气候等,为学生理解苏美尔文明的兴起奠定基础。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优秀教案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汉谟拉比法典》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欣赏歌曲——《爱在西元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据说这首歌是以新巴比伦的一个国王为满足王后的思乡之情,在宫中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为背景创作的。

这座花园内种满了奇花异草,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探秘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自然环境及其对文明形成的影响1.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出“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

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泛滥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材料展示:材料一:苏美尔人的诗歌: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

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黏土。

——H·G·韦尔斯《世界史纲》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什么?提示:泛滥的洪水带给人们灾难,但是也带给人们可靠的收成和建筑房屋的材料。

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定居的地域。

(完整版)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完整版)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巴比伦王国的兴衰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关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从而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认识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巴比伦王国的兴衰过程,掌握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巴比伦王国的兴衰过程,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

2.教学难点:对古代两河流域历史背景的理解,以及对文明成就的深入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2.史料:收集与古代两河流域相关的历史史料,用于引导学生分析、探讨。

3.教学道具:准备相关的历史道具,如地图、模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河流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巴比伦王国的兴衰过程,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文明成就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巴比伦王国的兴衰、汉摩拉比法典、亚述帝国和新兴的文明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其文明成就,并探讨其与中国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及其文明成就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两河流域与中国的关系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本课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其文明成就,探讨其与中国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2.教学难点:汉摩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意义,古代两河流域与中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3.案例分析:讲解汉摩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意义。

4.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3.图片资料:准备与古代两河流域相关的图片资料。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如汉摩拉比法典、巴比伦城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古代两河流域是哪个地区?它的历史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东方文明》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文化特征和历史贡献。

本课的核心知识点有: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特征;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贡献。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可能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兴趣,需要通过多媒体资源和实物展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学生可能对于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民族名称、历史事件等内容感到陌生和混淆,需要通过地图、时间线、图表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和记忆要点。

学生可能对于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贡献感到难以理解和评价,需要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式来引导他们发现其内在价值和意义。

二.核心素养1.能够通过观察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文化特征和历史贡献,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和证据。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能够通过对比、归纳、推理等方式,分析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能够从两河流域文明中发现与中华文明的共同点和联系,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贡献,即让学生了解并评价两河流域文明在文字、法律、数学、天文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两河流域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与联系,即让学生探究并发现两河流域文明与中华文明在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异同与互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 教师播放一段两河流域的风光视频,并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师展示一张两河流域文明的楔形文字图片,并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介绍楔形文字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如最早的文字、由楔形符号组成、用于记录信息等。

- 教师总结:通过这些图片和视频,我们可以看出,两河流域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它的文明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了解两河流域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

2.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认识它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

3.通过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时政导入):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丝绸之路跨越的“两河流域”产生了怎样的早期文明?导入新课。

导入2(名言导入):“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出自某法典前言内容。

出自古代哪部法典?这部法典是由谁制定的?它代表了哪一地区的文明?导入新课。

课堂探究板块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在《圣经》里被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要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奴隶制社会状况,请简要介绍。

答案:(1)位置: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2)出现:约公元前3500年起,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3)统一: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过渡语: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是在怎样统治之下达到鼎盛的呢?板块二古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之一。

四大文明古国的意义并不在于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代文明的起源地。

试对古巴比伦王国作一简要概述。

答案:(1)位置: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

(2)发展:汉谟拉比在位时,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事业。

(3)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过渡语:古巴比伦王国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题是古代两河流域,教材以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介绍了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通过对古代两河流域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古代两河流域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认识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认识,理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2.辅助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成就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4.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然后,简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本课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和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尊重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地图、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相关信息。

2.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巴比伦社会和汉谟拉比法典。

4.图片、地图、资料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相关资料。

2.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3.图片、地图、资料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河流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其统治。

(3)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了解古巴比伦文明。

2.能力目标
依据《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分析其体现的阶级关系,培养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本质,认识到法典既保护了奴隶主的利益,也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能够正确认识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树立唯物史观的意识。

教学重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汉谟拉比法典》折射出上古时代古巴比伦王国的阶级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通过多种途径,尤其是利用网络查阅、了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相关历史知识,楔形文字的发明过程,苏美尔人、阿摩利人、《汉谟拉比法典》等的图片或文字史料,并结合学情设计制作导学案、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根据导学案预习课文,了解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汉谟拉比法典等子目的基本知识要点。

(2)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收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楔形文字、苏美尔人与阿摩利人、汉谟拉比及其制定的法典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用PPT展示诺亚方舟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图片反映的是哪一神话传说。

生:诺亚方舟。

师:谁愿意主动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这个传说?
生讲传说。

师总结:起初,神创造了人类,后来因为不满人类的罪恶,神后悔创造出人类,决定让一场大洪水灭绝地上所有的活物。

只有诺亚在神的眼中是个与神同行的义人,所以神让诺亚用歌斐木建造一艘方舟,里外抹上松香,诺亚带上他的家人、食物以及每种动物的一公一母进入了方舟。

七天之后,天降大雨,雨下了四十个昼夜,洪水淹没了大地和山川,把地上的一切活物都淹死了。

当洪水渐渐消退,方舟停在了亚拉腊山上,诺亚开了方舟的窗户,依次放出乌鸦、鸽子,探测地上的水有没有退去,直到鸽子叼回来新长出的橄榄叶子,他知道洪水退了。

诺亚和他的家人走出方舟,万物在神的指示下重新在大地上繁盛起来。

诺亚为耶和华建筑了一座祭坛,耶和华闻到献祭牺牲发出的香气,决心不再因人类心怀邪恶而诅咒人类,神告诉人类可以把地上的动物当作食物,但是不能吃带血的生食。

神还告诫人不能流他人的血,否则他的血也必被人流,因为人是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的。

神与诺亚及他的后裔立约,以彩虹作为记号,将不再有洪水灭世了。

诺亚方舟反映了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那两河流域文明是谁创立的?它又包括哪些文明呢?这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
楔形文字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1.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是如何被发现的?
(1)19世纪以前,人类对两河流域地区的历史知之甚少。

(2)17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在两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发现了许多刻有符号的泥板,有人认为这是虫子爬过的遗迹,有人认为是古人的文字。

(3)直到古文字学家破译了楔形文字,考古学家发掘出大批古城遗址,人们才知道早在公元前3500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20多个国家。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明白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是如何被发现的。

)
2.导致苏美尔人逐渐消失,并融合到其他族群之中的原因有哪些?
苏美尔各国之间不断争斗,一批又一批外部入侵者也乘势而入,轮番在这里建立自己的王朝,几经兴衰后,苏美尔人逐渐消失,融合到其他族群之中。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明白苏美尔人逐渐消失并融入其他族群之中的原因。

)
二、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
师: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

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

1.古巴比伦王国是如何建立的?
公元前2000年左右,游牧民族阿摩利人侵入两河流域,建立了一些各自独立的国家,其中一支占据巴比伦,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史料的能力。

)
2.结合汉谟拉比的历史活动简单评价历史人物汉谟拉比。

汉谟拉比是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任国王。

在一连串战争中,他击败邻国,将巴比伦的统治区域扩展至整个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从而使巴比伦第一王朝达到全盛。

尽管他的巴比伦帝国掌控了整个两河流域,他的继承者却无力保持他的伟业,帝国最终走向衰亡。

(1)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即位。

(2)即位不久,他便命人编写了一部内容丰富的法典一一一《汉谟拉比法典》。

(3)他当政初期,努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个人统治,发展经济,缓解内部矛盾。

(4)在他的治理下,巴比伦王国很快从蕞尔小邦一跃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区域大国。

(5)汉谟拉比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国君。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享意识和借鉴能力。

)
三、汉谟拉比法典
师:《汉谟拉比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条文282条。

它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等,更接近于一部民法和刑法。

《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请结合教材P9子目“汉谟拉比法典”,评价汉谟拉比法典。

(1)编写《汉谟拉比法典》的目的是强化自己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

(2)《汉谟拉比法典》的编写原则:基本原则是公正与保护弱者;对等原则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3)《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涉及诉讼程序、财产关系、婚姻关系、量刑标准与刑罚方式等多方面。

(4)地位、特点:《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5)积极作用:《汉谟拉比法典》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贵族的恣意妄为,限制了高利贷和债务奴隶制,缓和了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6)本质或局限性:《汉谟拉比法典》是统治阶级严格保护私有财产、社会等级制、奴隶制等意志的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文物、遗迹在考证历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归纳整理教材知识要点的能力。

) 小结:
本课讲述了,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汉谟拉比法典,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史,明确了古巴比伦王国及其汉谟拉比法典是奴隶主专制的体现,认识到两河流域文明的辉煌丰富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楔形文字、苏美尔人
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及其统治
汉谟拉比法典:目的、原则、内容、地位及特点、评价、史学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