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人教版学案: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课时 我与社会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人教版学案: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课时 我与社会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课时我与社会(见学生1页)一、感受社会生活1. 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2.置身社会生活的意义(1)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2)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3)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二、我们都是社会的成员1.个人和社会的关系(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社会实践||,与社会真正有了个“亲密接触”||。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A)①学生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②使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③使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④有利于快速提高学习成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D)A.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B.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C.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D.个人就是社会||,社会就是个人3.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在社区||,我与李奶奶是邻居||。

我与李奶奶的关系属于(B)A.血缘关系B.地缘关系C.业缘关系D.法律关系4.下列属于中学生小华一家参与社会生活行为的是(B)①小华在家做作业②小华的爸爸在有机蔬菜大棚基地做科研③小华的哥哥观看上映的国产电影《湄公河行为》④小华的妈妈在纺织品工厂上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19世纪||,健康可爱的巴登大公国的豪瑟王子||,不到3岁时被篡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绑架||,并交给一个性格忧郁的女人抚养||。

18《我的白鸽》第一课时(共22张)+学案(含答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8《我的白鸽》第一课时(共22张)+学案(含答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8 《我的白鸽》第一课时(共22张)+学案(含答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的白鸽》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白鸽的情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命的尊重和追求,懂得欣赏美、追求美。

3.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白鸽特点的方法。

4.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增强关爱动物的意识。

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2、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和白鸽相处的经历,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融注的思想感情。

1、找出文中描写白鸽的细节,分析其作用。

【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某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2、如何将作者的情感和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有养动物的经历吗?在喂养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体会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作家陈忠实养白鸽的经历。

【有关资料】作者简介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夭折》,长篇小说《白鹿原》,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等。

其中《白鹿原》以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陈忠实的作品大多以陕西关中地区为背景,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创作风格朴实、真挚,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原题为《告别白鸽》。

写作背景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儿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陈忠实每天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他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

1992年,陈忠实终于完成了《白鹿原》这部巨著。

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5段)写老舅送我一对白鸽。

第二部分(第6-8段)写两只白鸽来到家中,慢慢和我熟悉。

第三部分(第9-14段)两只小白鸽出生并慢慢长大。

第四部分(第15-20段)白鸽长大,两代白鸽飞翔于家乡山川上空令我陶醉。

18《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8《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8《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学案教学目标1.知道《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内容。

2.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如字数、韵律等。

3.学习古诗的朗读方法,能朗读标点、停顿等。

4.能通过朗读古诗、品味古诗的形式和意境,理解古诗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1.掌握《静夜思》、《登鹳雀楼》、《将进酒》三首古诗的内容和基本特点。

2.培养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1.协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2.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语言形式。

教学过程一、热身1.诵读一首短小易记的古诗,如《梅花》,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激发兴趣。

二、引入1.让学生先看一遍《静夜思》、《登鹳雀楼》、《将进酒》三首古诗,思考这三首古诗的内容以及喜欢哪一首,为后续理解古诗内容、享受古诗艺术魅力做好准备。

1. 《静夜思》1.教师让学生先看一遍《静夜思》,读者说说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静夜思》。

–道出作者李白看见明月时的心境和感受。

–向学生解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教师向学生介绍古诗的基本特点,如字数、押韵、平仄等。

4.教师演示如何朗读《静夜思》,示范出标点、停顿等。

5.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并分组表演。

2. 《登鹳雀楼》1.教师指导学生读懂《登鹳雀楼》的内容。

–介绍作者王之涣登楼的背景和目的。

2.教师解释古诗的基本特点,如字数、平仄、韵脚等。

3.教师演示如何朗读《登鹳雀楼》,示范标点、停顿等。

4.教师让学生朗读、组织表演。

3. 《将进酒》1.教师让学生先阅读《将进酒》并谈谈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详细解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群峰峥嵘”)等词语的概念。

3.教师督促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如字数、平仄、韵脚、用词技巧等。

4.教师演示如何朗读《将进酒》,演示标点、停顿等。

5.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分组表演。

1.教师让学生重新思考这三首古诗的共同点和特点,并总结古诗形式和意境的好处,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推荐精品语文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隔窗看雀》第一课时精品学案

推荐精品语文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隔窗看雀》第一课时精品学案

《隔窗看雀》第一课时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麻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方法与过程:1.通过细腻的语言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

2.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麻雀“忙碌而不羞愧,普通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2.感受作者对麻雀这个小生命的欣赏,从而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初步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麻雀“忙碌而不羞愧,普通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三、导学问题1.同学们,平时都见过麻雀吧!在你的印象中,它是一种怎样的鸟?生交流对麻雀的初步印象。

搜集有关小麻雀的资料和图片,利用“手机”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2.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麻雀的“忙碌”、“平庸”.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

3.读读自己画下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4.轻声地读一遍课文,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它的“不羞愧”“不自卑”,画出有关的句子。

5.(1)什么叫“坚忍”?(2)文中指的是谁要坚强的忍耐?忍耐些什么?6.它是怎样地在活着?联系上下文想想。

7.“它是点缀在人类生活中的活标点……就是分号。

”(1)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在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2)为什么说它是“活标点”?(3)联系“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8.这一个个逗号、句号,这活标点指的是谁呢?你从哪里知道的?9.你们是否也从这只麻雀身上看到了某种人的影子呢?。

16《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 (学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6《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 (学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6《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学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和情感色彩,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拓展学生的词汇量;3.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阅读:16《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2.课文讲解:课文主旨和情感色彩;3.课文分析:词语解释和理解;4.技能训练: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文章情感色彩,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夏天里的成长”,并引导学生思考:“夏天是什么样子的?” “你们认为夏天和成长有什么关系?” “在学校里,你们是否经历过什么样的成长?”2. 课堂讲解第一段1.课文背景:这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小说《斜阳》中的文字片段。

2.阅读题目:你觉得这个小男孩经历了什么感受?3.阅读答案:这个小男孩感到兴奋与重要。

第二段1.课文背景:爷爷绑了小鱼,小男孩没有同意把它放回去。

2.阅读题目:为什么小男孩不同意把小鱼放回去?3.阅读答案:小男孩觉得他享有抓住了小鱼的荣誉。

第三段1.课文背景:小男孩的生日,爷爷送了他一堆玩具枪作为礼物。

2.阅读题目:这种生日礼物是否和小男孩能够成长有关?3.阅读答案:这种生日礼物阻碍了小男孩的成长。

第四段1.课文背景:小男孩开始学习游泳。

2.阅读题目:在这一场景中小男孩获得了什么成长?3.阅读答案:小男孩在学习中懂得了尝试,成长了一分。

第五段1.课文背景:小男孩尝试垂钓,但是没有成功。

2.阅读题目:这一场景中小男孩学到了什么?3.阅读答案:小男孩在失败中学会了坚持。

3. 快速阅读和选择题教师给学生分发选择题,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并填写答案。

1.爷爷送了小男孩哪种生日礼物? A. 一堆玩具狗 B. 一堆玩具枪 C. 一堆玩具车2.小男孩在学习游泳中学到了什么? A. 学会了游泳 B. 学会了尝试 C. 学会了垂钓3.小男孩对自己抓住小鱼的反应是什么? A. 激动与重要 B. 学到了什么 C. 感到满足4. 课堂练习1.阅读下面的场景并自由发挥情境,写一篇关于夏天的小短文。

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预习学案

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预习学案

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预习学案第一课时一、整体把握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

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

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

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

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

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

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

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

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

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

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预习学案第二课时二、问题研究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

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

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

【教学设计、学案、说课稿】《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案、说课稿

【教学设计、学案、说课稿】《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案、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面积排序。

教学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方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嫦娥二号的发射和加加林事迹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互动一】世界海陆分布特征1.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1)玩接球游戏探究海陆面积大小。

(2)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半球图、卫星照片等各种图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3)读教材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让学生通过读图知道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

2.地球?水球?讨论3.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谈感想。

4.世界海陆分布不均:读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图得结论。

【互动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识别大洋、海和海峡(1)读图找四大洋,简单介绍四大洋;读图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总结成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2)在图上辨别洋与海的概念,补充说明海峡概念,各举例说明。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1)读课本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区别大陆、岛屿、半岛、群岛、大洲概念。

并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例子。

(2)读图找七大洲名称,观察图简单介绍七大洲分布特点(3)读图比较七大洲的面积,用口诀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填图小结七大洲和四大洋。

(三)课堂小结(四)练习巩固:(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七分海海洋海峡地71%洋――四大洋:太大印北球三分大陆(半岛)陆地大洲――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29%岛屿(群岛)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学案)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 《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 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   《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 学案

12 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学案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_一、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故事,初步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2.认识“劈、缓”等8个生字,会写“睁、翻”等14个生字,理解“睁眼、黑乎乎”等14个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通过朗读和想象,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

【学习难点】读通读顺课文,图文结合,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

三、知识构建【素养储备】说说你对神话故事这一体裁的理解。

【自主学习】1.课题:2.与本文同题材的故事还有3.课文一共个自然段,故事的主人公是。

四、知识训练【基础训练字词强化】1.在田字格中写下本课生字,并标注拼音。

()()()()()()()()()()()()()()2.形近字辨认并组词。

睁()斧()劈()挣()爷()臂()浊()竭()血()独()揭()皿()【课堂学习素养提升】1.自由朗读课文,依据课题,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课文的大意:2.故事发生的起源是第()自然段。

3.根据课文句子,想象画面,说说盘古创造世界的过程。

4.你认为盘古是一个的人。

【课后训练拓展延伸】1.选择正确的读音填空。

xuèxiě(1)每个人的血型()都不一样。

(2)我十分害怕流血()。

lěi lèi(1)爸爸因为工作过于劳累(),生病了。

(2)多年的教师生涯,她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

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劈.开(pǐpī)浑浊.(zuózhuó)四肢.(zīzhī)血液.(yièyè)3.根据划线的短语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盘古这个高大而雄伟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2)他的血液变成了水流奔腾而不停止的江河。

()(3)盘古也一点儿力气也没有,累得倒下了。

()五、课外阅读。

美丽的湖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

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高中语文】《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课时+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高中语文】《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课时+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毛泽东生平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认识政论文的文体特点2.精读文章,准确理解文意3.梳理本文严谨的论证思路【学习重点】精读文章,准确理解文意【学习难点】梳理本文严谨的论证思路【导】1.了解作者—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有《毛泽东选集》五卷,其中《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都是重要篇章。

2.写作背景这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文献之一。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虽然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但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思想尚未肃清,仍然存在着党风不正、学风不正和文风不正的问题。

党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

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严肃地提出了党内反对主观主义的斗争任务。

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3.文体知识——政论文政论文概念以政治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论述文。

范围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论述政治问题的,自然是政论文;从政治角度论述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的社会论文、思想论文,也可以归入政论文;报纸杂志的社论、评论员文章、观察家评论等大多数也是政论文。

特点①政治性:政论文常常研究重大政治问题,对于那些政治色彩浓厚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也会进行理论与实际的探讨,体现政论文的政治敏锐性。

②指导性:政论文不仅要用道理说服人,而且常常会进而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导。

③严密性:政论文特别强调评价的准确性、论证的逻辑性以及行文的周密性。

【学】1.明确字音前仆.后继(pū)谆.谆告诫(zhūn)谬.种(miù)有的.放矢.(dì shǐ)臆.造(yì)解释词语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 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学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 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学案
1请学生说说读了这个句子后的体会。
②品“绣”字之妙。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为巧妙?
③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④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绿色与白色的搭配,这是一幅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⑤指导书写“毯”字。
师范写“毯”字,谈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反馈评价。生自主练习半包围结构的生字“腐、羞”,再交吟小诗,他会吟些什么内容呢?
(3)仿写感受。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你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完成句式训练。
课件出示:
这种境界,既_________,又____________,既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
(4)学生交流自己写的句子。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只有读好生字词和长句,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检查预习情况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让教师做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如果我们抓住了课文的思路,也就抓住了组织阅读教学的准绳、筋骨和架子。初读重在整体感知,我通过边读边思考“你能想到哪些画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把握课文的大体情节,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3.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老舍先生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草原》。(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绿毯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乐趣 目的地 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热乎乎
礼貌 拘束 举杯 感人 会心 微笑

第三节第一课时学案

第三节第一课时学案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第一课时预习学案2010-9-13制案人:刘振成审稿:李玉明总审:回顾: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2、根据反应C+O2 = CO2填写下列空格该反应中C、O2、CO2的三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分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_。

预习填空:一、物质的量1.定义:表示物质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号:_______。

2.单位:,符号:___ __ 。

3.物质的量的基准规定:1mol 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的个数为与相同,为。

定义:阿伏加德罗常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它是一个,符号:单位:二、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讲授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概念及其理解【导入】通过C+O2= CO2的反应,我们知道物质间的反应,按照一定的质量比进行,同时也是按一定的粒子数比进行,也就是说,物质的质量与构成它们的粒子数之间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一、物质的量1、意义2.定义:表示物质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号:_______。

3.单位:,符号:___ __ 。

4.物质的量的基准规定:1mol 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的个数为与相同,为。

注意事项:(1)“物质的量”是专用名词,是七个之一,在表达中四个字不可增减、拆分,不能理解成物质的质量或体积,也不能用“摩尔数”代替。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计量的对象不是宏观物体,它只适于表示如:等微粒及这些微粒的特定组合。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必须用化学式指明微粒的种类。

问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分析原因。

(1)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2)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第一课时 酸 学案

第一课时 酸 学案

第三节 酸一、羧酸:1.定义:分子里 和 直接相连接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羧酸羧酸的官能团是 ( )。

2.分类:(1)根据烃基的种类不同,分为 (如 )和(如 )。

(2)根据羧基数目不同,分为 (如 )、(如 )和 (如 )。

二、乙酸1. 乙酸的结构:分子式是 ,结构式是 ,结构简式是 ,官能团是,饱和一元脂肪羧酸的分子通式为 或 。

2. 物理性质乙酸俗称 ,是一种具有 气味的 体, 溶于水和乙醇。

熔、沸点较 ,其熔点为16.6℃时,因此当温度低于16.6℃时,乙酸就凝成像冰一样的晶体,故无水乙酸又称 。

3.化学性质(1)弱酸性:乙酸在水中能够电离,电离方程式为 ,故乙酸具有酸类物质的通性,用一个方程式表示醋酸的酸性大于碳酸:。

①能使指示剂 ,使紫色石蕊试剂 ,②与碳酸盐反应(如Na 2CO 3) , H Hu u a a X X u u e e x x u u e e a a n n 组题人: 刘荣华 审核人: 谢 文 编号:GEHXXA5331班级: 姓名: 学案③与碱反应(如NaOH),④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如Na2O),⑤与活泼金属反应(如Na),【练习】1.某有机物的分子式是C3H4O2,它的水溶液显酸性,能跟碳酸钠溶液反应,又能使溴水褪色,写出这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2)酯化反应:①概念:和作用,生成和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②乙酸和乙醇在的催化下发生酯化反应,方程式为:酯化反应的脱水方式为:羧酸脱而醇脱,可以用方法来证明。

注:酯化反应的条件均为:浓硫酸、加热,并且都是可逆反应。

三、特殊的酸1. 甲酸:又称 , 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有腐蚀性,能和水混溶。

分子式,结构式 ,结构简式。

根据甲酸的结构特点判断,其既有的性质,又有的性质。

①酸性:甲酸的电离方程式为:②,③,2.乙二酸(又名草酸):结构简式:,乙二酸有较强的还原性,可被高锰酸钾氧化(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3.高级脂肪酸:硬脂酸的分子式 , 软脂酸的分子式油酸的分子式 ,其中常温下呈固态,常温下呈液态。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学案

2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学案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_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2.会认“塞、秦”等3个生字,并了解多音字“将”,会写“征、次”等6个生字。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知古诗意境,理解《出塞》,自主学习《凉州词》。

背诵两首古诗。

【学习难点】熟读成诵,体会写法,领略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知识构建【素养储备】1.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是唐代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

2.你知道哪些爱国名句?写一写。

【自主学习】1.题目:《出塞》作者:朝代:2.题目:《凉州词》作者:朝代:3.在书上给《出塞》和《凉州词》划分朗读节奏。

四、知识训练【基础训练字词强化】1.在横线上写下学习这两首古诗的生字词。

sài qín zhēngcícuī zuì2.形近字组词。

塞()征()催()赛()证()摧()【课堂学习素养提升】1.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但使:教:欲:翻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凉州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后训练拓展延伸】1.下面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来/征战/几人回B.醉/卧沙场/君莫笑C.欲饮/琵琶马上催D.秦时明/月汉时/关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在括号里画“×”。

(1)《凉州词》《出塞》都是赞美边塞风光的。

()(2)《出塞》后两句仅仅使用抒情来表现作者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3)“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中的“琵琶”指的是一种美酒。

()3.默写两首古诗。

出塞,。

,。

凉州词,。

,。

五、课外阅读。

水乡行水乡的路,要找人,水云铺; 稻海深处;进庄出庄,一步步,一把橹。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迷人的秋色》优秀学案第一课时(精品)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迷人的秋色》优秀学案第一课时(精品)

《迷人的秋色》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工整的抄写生字突、灿、烂、固、遍、称、赞、逗、帅、串、迷2.“啊,秋色更浓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瓜果遍地的秋色更加使人喜欢,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水果?4.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都有哪些?5.“我”喜爱秋色的原因我在秋天还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色:。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花朵灿烂的春光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更加使人欣喜。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多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火似的。

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好,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

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呈现出一片黄澄澄的颜色。

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玛瑙似的果子。

葡萄呢,就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的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而那种叫“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啊,好一派迷人的秋色!我喜爱这绚丽多彩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和欢乐。

6.给短文加个题目。

7. 第3自然段中,主要写了西面山洼里的( )、( )、( )、( )等景物。

8.句子仿写。

花朵灿烂的春光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更加使人惊喜。

固然,然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和中学七年级下英语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单钟辉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Unit 3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ection A 1a-1c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记住并能够运用下列单词短语:milk shake,blender,yogurt,pour…into,peel,cut up,turn on,put….in(into)
2.能熟练运用first , next , then , finally描述香蕉奶昔的制作过程。

3.通过动手制作香蕉奶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识记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奶昔并描述其制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3’
1.Warming up. Sing an English song.
2.Answer the questions:
1) Do you know what it is? 2)Do you want to know how to make it?
3.Show the learning aims.(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 写出下列单词或短语:5 minutes
1.打开_____________
2.切碎(短语)_____________
3.奶昔(短语)_____________
4.果汁机,搅拌器_____________
5.剥,削_________
6.倾倒,灌___________
7.喝________
(二)Picture game. Show the picture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三)重点句型:7’
A: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Look at the picture of 1a, and write these words in the blanks in the picture above.(完成1a)
三.合作探究:5’
1.讨论制作香蕉奶昔有哪些步骤(参考1a图片),并试着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等词描述。

First, peel---
And, cut up---
Next, put---into---
Next, pour---into---
Then,turn on---
Finally, drink---
四.学生展示。

10’
1.大显身手: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正确的步骤来制作香蕉奶昔。

2.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学生展示对话,并正确说出步骤) 五.扩展提升10’
(一)听力:
1.Listening 1b.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your classmates.
2.Make a dialogue. 2c.
(二)教师精讲点拨:
1.pour---into--- 把---放入---里
Pour the milk into the cup.
2.put---into--- 把---放进---
3.重点短语:turn on 打开
六.反馈交流,随堂检测:5’
1.Let’s _________ the TV and watch NBA match.
A.turn down
B.turn on
C.turn off
2.Before we eat bananas, we should ________ them first.
A.cut
B.mix
C.peel
3.Pour the milk _________ the blender, please.
A.with
B.for
C.into
4. --________ do you make an apple milk shake?
--First peel an apple.
A.When
B.What
C.How
七.家庭作业:
句型转换:
1. There is an apple in the picture.(提问)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in the picture?
2. There is an apple in the picture.(提问)
How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there in the picture?
3. This book is five dollars. (提问)
_______ _______ is this book?
八.课后反思:1.我的收获:
2.我的困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