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高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比赛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4、《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内容解析1、地位与作用:本章是北师大版选修1—1的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是高中数学解析几何的第二大部分。
解析几何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联系了数学中的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基本对象之间的联系。
在北师大版必修2中,学生已掌握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研究直线和圆的方法,本章教材进一步利用三种基本圆锥曲线深化代数与几何的关系。
本章教材内容的顺序是:椭圆→抛物线→双曲线→曲线与方程。
这样安排的用意是,先学圆锥曲线,再学曲线与方程,这样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在圆锥曲线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渗透曲线与方程的思想,为学生理解并掌握“曲线与方程”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
本节是北师大版选修1—1的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第1节的内容,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简单的应用,分为两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教材以椭圆为基础和重点说明了求方程并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认知抛物线和双曲线中得到了巩固和应用,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处理顺序教材在椭圆的定义这个内容的安排上是:先从直观上认识椭圆,再从画法中提炼出椭圆的几何特征,由此抽象概括出椭圆的定义,最后是椭圆定义的简单应用。
这样的安排不仅体现出《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丰富的实例展开教学的理念,而且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教材在本节内容中只研究了中心在原点,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让学生自己去归纳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这样的处理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探究和交流的机会。
有利于学生对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3、数学思想方法本节内容蕴含了: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等。
在推导椭圆标准方程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移项再平方去根号的方法。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优质课说课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下面, 我将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选修2-1第二章的第二节内容.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 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2.教材地位“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第一节的内容;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用坐标法研究了直线和圆的性质,及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对椭圆概念与方程的研究是坐标法的深入,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学情分析(1)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及其性质, 曲线与方程的关系, 对解析几何有一定的了解, 已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2)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对椭圆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仍没有上升到成为“概念”的水平, 将感性认识理性化将会是对他们的一个挑战.含有两个根式的方程的化简也会使学生的探究受阻, 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结合学生的实际, 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 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2.在椭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3.在教学中充分揭示“数”与“形”的内在联系, 体会数形美的统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敢于探索, 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 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 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为了突出重点, 让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画图揭示椭圆上的点所要满足的条件, 由此得出定义, 推出方程.2.难点: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为了突破难点, 关键是抓住“怎样建立坐标系”和“怎样简化方程”两个环节来进行方程的推导.四、教学方法及准备(一)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教师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 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使学生经历实践、观察、交流、分析、概括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一支铅笔、两个图钉(或胶带)、一根细绳、一张硬纸板.五、教学过程设计按照“引入课题——形成概念——推导方程——对比分析——例题讲解——归纳小结——作业布置”这七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层层推进, 实现教学目标.(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本节课的开始由多媒体演示“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 绕地球旋转运行的画面.提出问题: “神州八号”的轨道是什么形状?待学生回答后,请学生叙述生活中见到的椭圆形象, 并用课件展示我所搜集的椭圆形象, 让学生形成椭圆的感性认识, 引入课题.[设计意图] 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为引出新知做铺垫.通过举例和展示生活中椭圆形的图片, 让学生认识到椭圆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他们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同时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二)实验探索, 形成概念有了对椭圆的感性认识,如何来研究椭圆呢?提出问题: 曲线可以看作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这时借助于多媒体演示椭圆的画法, 请学生拿出准备的学具动手画图, 并思考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继续用问题引导: 圆是如何定义的,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学生回答后我继续追问: 在画图的过程中, 哪些量在变, 哪些量保持不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 观察回答: “两定点间的距离没变, 绳子的长度没变, 点在运动.”我继续提问:你们能根据刚才画椭圆的过程, 类比圆的定义, 归纳概括出椭圆的定义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然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重点关注学困生,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叫椭圆.”接着对得到的概念进行剖析, 提出问题: 这个常数是任意的吗?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进行思考、讨论、交流, 尝试找出答案, 若有困难, 教师借助于演示实验再次探索观察, 学生不难发现, 这个常数必须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这样, 就得到了完整的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高中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案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对顶的圆锥,当平面与圆锥的轴夹角不同时,可以得到不同的截口曲线,它们分别是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我们将这些曲线统称为圆锥曲线.圆锥曲线的发现与研究始于古希腊.当时人们从纯粹几何学的观点研究了这种与圆密切相关的曲线,它们的几何性质是圆的几何性质的自然推广.17世纪初期,笛卡尔发明了坐标系,人们开始在坐标系的基础上,用代数方法研究圆锥曲线.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继续用坐标法探究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建立它们的方程,通过方程研究它们的简单性质,并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解析几何是数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沟通了数学内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基本对象之间的联系.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了直线和圆这两个基本的几何图形.在选修2中,教材利用三种圆锥曲线进一步深化如何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由于教材以椭圆为重点交代求方程、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在双曲线、抛物线的教学中应用和巩固,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蕴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等.因此,教学时应重视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及价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用几何画板的动态作图优势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椭圆的定义②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化简椭圆方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经历椭圆概念的产生过程,学习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掌握数学概念的数学本质,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②学会用坐标化的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③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具有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归纳、交流、反思,促进形成研究氛围和合作意识②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通过学习新知识体会到前人探索的艰辛过程与创新的乐趣③通过对椭圆定义的严密化,培养学生形成扎实严谨的科学作风④通过经历椭圆方程的化简,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⑤利用椭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和知识的力量,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三.重、难点重点:椭圆的定义、椭圆的标准方程、坐标化的基本思想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坐标法的应用 关键:含有两个根式的等式化简 四.教法分析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教师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按照“创设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巩固提高”的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经历实践、观察、猜想、论证、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活动——体验数学, 意义建构——感知数学,数学理论——建立数学, 数学应用——巩固新知,回顾反思——归纳提炼, 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以折纸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将课前统一发放的圆形纸片拿出来, 并按如下步骤进行操作:1.将圆心记作点1F ,然后在圆内任取一定点2F 2.在圆周上任取10个点,分别记作12310N N N N 、、……, 将它们与圆心相连,得半径111213110F N F N F N F N 、、……986N3.折叠圆形纸片,使点1N 与点2F 重合,将折痕与半径11F N 的交点记作1M ;然后再次折叠圆形纸片,使点2N 与点2F 重合,将折痕与半径12F N 的交点记作2M ;……;依此类推,最后折叠圆形纸片,使点10N 与点2F 重合,将折痕与半径110F N 的交点记作10M4.用平滑曲线顺次连接点12310M M M M 、、……,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学生活动——体验数学1.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猜想轨迹为椭圆 2.展示学生成果3.用几何画板展示动点生成轨迹的全过程,印证猜想 4.展示椭圆实际应用的幻灯片5.导出新课:看来,大家对椭圆并不陌生,但细想想,我们对椭圆也说不上有多熟悉,除了“她”的名字和容貌,我们对“她”的品性几乎还一无所知.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我们不能满足于直观感受、浅尝辄止,我们希望对椭圆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椭圆上所有的点所具有的共同的几何特征是什么?——椭圆的定义;能否用代数方法精确地刻画出这种共同的几何特征?——椭圆的标准方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从折纸游戏中导出新课,明确研究课题 (三)意义建构——感知数学 椭圆定义的初步生成学生每4人一组,合作探究,在刚才的折纸游戏中,折痕与对应半径的交点的共同属性,教师巡视指导.如学生有困难,可按如下提示铺设认知阶梯: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点N 与定点2F 重合——点N 与定点2F 关于折痕轴对称 对称轴有什么特点——折痕即对称轴是线段2NF 的垂直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几何性质——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即2MF MN =动点M 与定点12F F 、之间有什么关系——1211MF MF MF MN NF R +=+== 请学生代表本小组交流探究结论——与两个定点12F 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四)数学理论——建立数学 1.椭圆定义的完善提出问题:要想用上面那句话作为椭圆的定义,要保证它足够严密、经得起推敲.那么,这个常数可以是任意正实数吗?有什么限制条件吗?如何体现点2F 在定圆1F 的内部?引导学生回答:点2F 在定圆1F 的内部即点2F 到圆心1F 的距离小于圆的半径,也就是1212F F R MF MF <=+,从而意识到在“定义”中需要加上“常数>12F F ”的限制.继续深化问题:若常数=12F F 或常数<12F F ,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应用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理论依据,得出结论:当常数=12F F 时,与两个定点21,F 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线段12F F ;当常数<12F F 时,与两个定点21,F 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不存在.请学生给出经过修改的椭圆定义,教师用幻灯片给出完善的椭圆定义,并介绍焦点、焦距的定义.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椭圆概念的生成和完善过程,提高其归纳概括能力,加深对椭圆本质的认识,并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2.椭圆的标准方程(1)回顾用坐标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写出动点满足的几何约束条件、坐标化、化简、证明等价性 (2)建立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①建系设点:观察椭圆的几何特征,如何建系能使方程更简洁?——利用椭圆的对称性特征以直线12F F 为x 轴,以线段12F F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焦距为()20c c >,则()()12,0,0F c F c -.设(),M xy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点M 与点12F F 、的距离之和为()222a a c >.②动点M 满足的几何约束条件: 122MF MF a +=2a =④化简:化简椭圆方程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根号预案一:移项后两次平方法()()()22222222222222242222222222222222242221x c aa x cx c y a x cx c y a cxa x a cx a c a y a a cx c ac x a y a a c x y a a c +==+++=+-++=--++=-+-+=-+=-链接到几何画板,分析22a c -得到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2210x y a b a b+=>>()()()()()()()()()()()()22222222222222222222212212423124234221a k cxcx ak k a k a cx a ac x x cx c y a cx aa c x a y a a c x y a a c==⨯=⇒=+=+=++++=++-+=-+=-预案二:引入共轭无理数对得:将代入下同法一()()()()()()()()()()()()()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1221443214341x c aa a d a d cx cx ad d ax y c a d cx x y c a a ac x a y a a c x y a a c +==-=+-=⇒=+++=+⎛⎫++=+ ⎪⎝⎭-+=-+=-预案三:运用等差数列知识设得:得:将代入得:下同法一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用坐标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掌握化简含根号等式的方法,提高运算能力,养成不怕困难的钻研精神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3)建立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要建立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又不想重复上述繁琐的化简过程,如何去做?此时要借助于化归思想,抓住图(1)与图(2)的联系即可化未知为已知,将已知的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转化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只需将图(1)沿直线y x =翻折或将图(1)绕着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即可转化成图(2),需将x 轴、y 轴的名称换为y 轴、x 轴或y 轴、x -轴.(1) (2)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2210y x a b a b+=>>设计意图:体会数学中的化归思想,化未知为已知,避免重复劳动 (4)辨析焦点分别在x 轴、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异同点区别:要判断焦点在哪个轴上,只需比较2x 与2y 项分母的大小即可.若2x 项分母大,则焦点在x 轴上;若2y 项分母大,则焦点在y 轴上.反之亦然. 联系:它们都是二元二次方程,共同形式为()2210,0,Ax By A B A B +=>>≠ 两种情况中都有222a c b -= (五)数学应用——巩固新知例1:判断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动点M 的轨迹是否为椭圆(1)到点()12,0F -和点()22,0F 的距离之和为6的点的轨迹;(是) (2)到点()12,0F -和点()22,0F 的距离之和为4的点的轨迹;(不是) (3)到点()10,2F -和点()20,2F 的距离之和为6的点的轨迹;(是) (4)到点()12,0F -和点()20,2F 的距离之和为4的点的轨迹;(是) 设计意图:巩固椭圆定义例2: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121,01,0F F -、,椭圆上一点M 到12F F 、的距离之和为4,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2222224213143a a cb ac x y =∴==∴=-=∴+=解:椭圆的标准方程为设计意图: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标准方程变式一: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120,10,1F F -、,椭圆上一点M 到12F F 、的距离之和为4,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2222224213143a a cb ac y x =∴==∴=-=∴+=解:椭圆的标准方程为设计意图:提醒学生在解题时先要根据焦点位置判断使用哪种形式的椭圆标准方程变式二: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是()()121,01,0F F -、,椭圆经过点31,2M ⎛⎫⎪⎝⎭,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22221222335321142132222143a MF MF a cb ac x y ⎛⎫=+=+++=+=∴==∴=-= ⎪⎝⎭∴+=解:椭圆的标准方程为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椭圆定义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六)回顾反思——归纳提炼1.知识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2.数学方法:用坐标化的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3.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七)课后作业,巩固提高1.必做题:课本49页习题2.2 A组2,5(1)(2),6,9 2.思考题:(1)在化简椭圆方程的过程中有ca xaca xa=-=+成立,该式有什么几何含义?你能从函数观点看待等式右端的代数式吗?你能用函数单调性解释椭圆上的点与焦点间距离的变化情况吗?(2)将ca xaca xa=-=+稍作变化即可得到caxccaxc=-⎪⎪=⎪+⎪⎩,两个代数式的商为常数,它又有什么几何含义?设计意图:为引入椭圆第二定义及焦半径公式作适当铺垫,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 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稿
课题:8.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探究椭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弄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形式,能区分椭圆的焦点在X轴与Y轴上的不同;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试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探究定义的形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和简洁美,
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的形式、特点; 焦点坐标的对应关系。
难点:(1)标准方程的推导,这过程涉及到适当的坐标系的建立和无理方程的变形。
(2)椭圆定义中焦距与长轴的大小关系以及椭圆焦点分别在X轴和Y轴上时的方
程的标准形式的区别与联系,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三、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试验工具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
五、教学程序及设计:
六、板书设计:。
优质课教学设计: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优质课教学设计: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本节课是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掌握直角坐标系和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思想。
同时,本节课是必修课程《数学2》中直线和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需要学生具
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教学目标设置中也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和解题等多种方式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图形及简单性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展示椭圆的图形,引出椭圆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椭圆的形状和性质。
2.探究椭圆的定义:学生分组合作画椭圆,然后在此基础
上抽象概括椭圆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用精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3.引导学生建立直角坐标系:通过类比圆的方程的建立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椭圆上建立恰当的直角坐标系,使椭圆方程更简单。
4.推导椭圆标准方程: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求曲线方程的一
般步骤,通过系列设问引导学生用类比法建立合理的直角坐标系,然后列出式子进行化简,最终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5.练与巩固:教师设计相关的练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教学过程的展示,学生能够掌握椭圆的概念和特点,能够建立恰当的直角坐标系,能够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的定义。
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
能根据给定条件,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椭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2、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椭圆形状的物体,如椭圆形的镜子、椭圆形的跑道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特点。
提问:如何精确地描述椭圆的形状?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椭圆的定义准备一根绳子,将两端固定在黑板上,用粉笔将绳子拉紧并移动粉笔,画出一个椭圆。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粉笔运动的轨迹有什么特点?给出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_1\)、\(F_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_1F_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记为\(2c\)。
3、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以经过椭圆两焦点\(F_1\)、\(F_2\)的直线为\(x\)轴,线段\(F_1F_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椭圆的焦距为\(2c(c > 0)\),椭圆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为\((x,y)\),焦点\(F_1\)、\(F_2\)的坐标分别为\((c,0)\)、\((c,0)\)。
根据椭圆的定义,\(|MF_1| +|MF_2| = 2a\)(\(2a >2c\))。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begin{align}\sqrt{(x + c)^2 + y^2} +\sqrt{(x c)^2 + y^2} &= 2a\\\sqrt{(x + c)^2 + y^2} &= 2a \sqrt{(x c)^2 + y^2}\\(x + c)^2 + y^2 &= 4a^2 4a\sqrt{(x c)^2 + y^2} +(x c)^2 + y^2\\x^2 + 2cx + c^2 + y^2 &= 4a^2 4a\sqrt{(x c)^2 + y^2} + x^2 2cx + c^2 + y^2\\4cx 4a^2 + 4a\sqrt{(x c)^2 + y^2} &= 0\\a\sqrt{(x c)^2 + y^2} &= a^2 cx\\a^2((x c)^2 + y^2) &=(a^2 cx)^2\\a^2(x^2 2cx + c^2 + y^2) &= a^4 2a^2cx + c^2x^2\\(a^2 c^2)x^2 + a^2y^2 &= a^2(a^2 c^2)\end{align}\令\(b^2 = a^2 c^2\)(\(b > 0\)),则可得椭圆的标准方程为:\(\frac{x^2}{a^2} +\frac{y^2}{b^2} = 1\)(\(a > b> 0\))。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优质获奖精品教案
选修1-1
易 错 易 误 辨 析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演示结束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选修1-1
易 错 易 误 辨 析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会用待定系数 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重点) 课标解读 2.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坐标法的应用.(难点)
【答案】 (1)线段F1F2 (2)20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菜
单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选修1-1
易 错 易 误 辨 析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1.定义是判断点的轨迹是否为椭圆的重要依据,根据椭 圆的定义可知,集合P={M||MF1|+|MF2|=2a},|F1F2|=2c,a >0,c>0,且a、c为常数. 当a>c时,集合P为椭圆上点的集合; 当a=c时,集合P为线段上点的集合; 当a<c时,集合P为空集. 因此,只有|F1F2|<2a时,动点M的轨迹才是椭圆.
【答案】 B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选修1-1
易 错 易 误 辨 析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两焦点坐标分别为(-4,0)和(4,0)且过点(5,0); (2)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且经过(2,0)和(0,1)两 点.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优秀获奖教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教学目标:重点: 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用待定系数法和定义法求曲线方程.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知识点: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能力点: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懂得欣赏数学的“简洁美”,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教育点:通过椭圆定义的归纳和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探究点:1.通过教学情境中具体的学习活动(如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在作出合理推导的基础上,形成椭圆的定义;2.探讨椭圆标准方程的最简形式,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考试点: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利用其解决有关的椭圆问题易错易混点:在用椭圆标准方程时,学生一般在“焦点的位置”上容易出错.拓展点:如何利用坐标法探讨其它圆锥曲线的方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三角板课堂模式学案导学一、引入新课【创设情景】材料1:对椭圆的感性认识.通过演示课前准备的生活中有关椭圆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椭圆.材料2:20XX 年6月16日下午18时,“神州九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实现多人多天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请问:“神州九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什么?多媒体展示“神州九号”运行轨道图片.【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常见的椭圆形状的物品,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椭圆.通过“神州九号”的轨道录像,让学生感受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爱国思想. 思考1:自然界处处存在着椭圆,我们如何用自己的双手画出椭圆呢?思考2:在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圆.那么,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设计意图】对于生活中、数学中的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但对椭圆,学生只停留在直观感受,基于它俩的关系,引导学生用上一章所学,来研究椭圆. 学生分组做试验,教师同时做好指导:按照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学生用一块纸板;两个图钉,一根无弹性的细绳试画椭圆,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同桌相互切磋,探讨研究.(提醒学生:作图过程中注意观察椭圆的几何特征,即椭圆上的点要满足怎样的几何条件)思考:点M 运动时,12,F F 移动了吗?点M 按照什么条件运动形成的轨迹是椭圆?1.在作图时,视笔尖为动点,两个图钉为定点,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符合什么条件?其轨迹如何?2.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3.当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时,还能画出图形吗?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交流的探究过程, 师生共同总结规律:当1212||||||MF MF F F +> 时,M 点的轨迹为椭圆;当1212||||||MF MF F F +=时,M 点的轨迹为线段1F 2F ; 当1212||||||MF MF F F +<时,M 点的轨迹不存在.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并不是急于向学生交待椭圆的定义,而是设计一个实验,一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椭圆上点的运动规律;二是通过实践思考,为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做准备.二、探究新知 (一)归纳定义思考:焦点为21,F F 的椭圆上任一点M ,有什么性质?设椭圆上任一点为M ,则有)22(22121F F c a a MF MF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出椭圆的定义,让学生全程参与概念的探究过程,加深理解,提高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复习提问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教师提问,针对对于学生回答情况做一总结) (1)建系、设点;(2)写出点的集合;(3)列式;(4)化简;(5)证明. 思考:如何建系,才能使求出的方程最简呢?由学生自主提出建立坐标系的不同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建系”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按不同的建系的方法推导方程,进行比较。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
(2)能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求出椭圆的焦点坐标、焦距等相关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椭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椭圆的定义。
(2)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
2、教学难点(1)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2)椭圆标准方程中 a、b、c 的关系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椭圆形状的物体,如椭圆形的镜子、椭圆形的赛道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椭圆。
2、椭圆的定义准备一根绳子,将其两端固定在黑板上的两点 F1、F2,用铅笔拉紧绳子,移动铅笔,画出一个封闭的曲线。
让学生观察这个曲线的形状,引出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F1、F2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焦距,记为 2c。
强调定义中的关键条件:(1)平面内。
(2)两个定点。
(3)距离之和为常数且大于焦距。
3、椭圆的标准方程(1)建系以经过椭圆两焦点 F1、F2 的直线为 x 轴,线段 F1F2 的垂直平分线为 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椭圆的焦距为 2c(c>0),椭圆上任意一点 M 的坐标为(x,y),焦点 F1、F2 的坐标分别为(c,0)、(c,0)。
(2)推导方程根据椭圆的定义,|MF1| +|MF2| = 2a(2a > 2c),则:\(\sqrt{(x + c)^2 + y^2} +\sqrt{(x c)^2 + y^2} = 2a\)移项平方可得:\((\sqrt{(x + c)^2 + y^2})^2 =(2a \sqrt{(x c)^2+ y^2})^2\)展开并整理得:\(a^2 cx = a\sqrt{(x c)^2 + y^2}\)再平方并整理得:\((a^2 c^2)x^2 + a^2y^2 = a^2(a^2 c^2)\)因为\(b^2 = a^2 c^2\)(其中 b>0),所以方程可化为:\(\frac{x^2}{a^2} +\frac{y^2}{b^2} = 1\)(a>b>0)这就是焦点在 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2课时)高中数学获奖教案
3.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二课时)(人教A 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一、教学目标1.巩固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掌握求点的轨迹方程的三种方法:定义法、直接法、代入法(相关点法);2.通过动点轨迹方程的求解过程,培养学生归纳、类比、迁移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三种方法.2.难点:结合条件选取恰当的方式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三、教学过程1.复习巩固,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椭圆的定义并推导出了它的标准方程,那椭圆的定义是什么?标准方程有哪几种形式?【答案预设】(1)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其中,叫椭圆的焦点,叫椭圆的焦距.1F 2F 21F F 1F 2F 21F F(2)椭圆标准方程有两种形式: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其中【设计意图】加深对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理解,为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做准备.2.自主探究,得出新知活动1:如图所示,已知动圆P 过定点A (-3,0),并且在定圆B :的内部与其内切,求动圆圆心P 的轨迹方程.【活动预设】经过分析,发现点P 的轨迹符合椭圆的定义,再根据椭圆的定义求出点P 满足的标准方程.)(12222>>=+b a by a x )0(12222>>=+b a bx a y 22c a b -=64)3(22=+-y x【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定义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活动2:如图设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5,0),(5,0). 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他们的斜率之积是,求点M 的轨迹方程.【活动预设】设动点M 的坐标为(x ,y),根据题目意思用含x ,y 的式子表示直线AM ,BM 的斜率,得到x ,y 的关系式,求出轨迹方程.写出的关系式若学生没有注明限制条件时,引导学生关注特殊点的要求.【设计意图】类比椭圆标准方程推导过程,利用直接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并去除不符合条件的特殊点.活动3:如图,在圆上任取一点P ,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段PD ,D 为垂足.当点P 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 的中点M 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活动预设】由点M 是线段PD 的中点得到点M 的坐标与点P 坐标之间的关系式,并由点P 坐标满足圆的方程代入得到点M 的坐标所满足的方程.94-422=+y x【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椭圆生成的另一种方式,利用代入法(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思考:由活动3我们发现,可以由圆通过“压缩”得到椭圆.想一想,能由圆通过“拉伸”得到椭圆吗?如何“拉伸”?由此你能发现椭圆与圆之间的关系吗?3.应用巩固,强化方法已知A(0,-1),B(0,1),三角形ABC的周长为6,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4.归纳小结,思维提升(1)回顾了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学习并体会了生成椭圆轨迹的几种方式,掌握了求轨迹方程的三种方法:①定义法②直接法③代入法(相关点法).(2)数学思想: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类比归纳【设计意图】(1)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体会探究过程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2)培养学生敢于思考,不断总结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鼓励学生积极攀登知识高峰,为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四、课外作业1. 课本109页,练习第3、4题;2. 课本115页,习题3.1 第6、8、9、10题.课后探究:课下与同学一起探究完成思考题,体会由圆得到椭圆的两种方式,并思考由圆得到的椭圆有哪些性质.【设计意图】(1)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知识解决问题;(2)分层布置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多思考,多花时间研究问题.。
高中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公开课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能正确运用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解题;学会用待定系数法与定义求曲线的方程; ②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掌握建立椭圆方程的基本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探索发现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②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 同时体会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②通过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用待定系数法与定义法求椭圆方程。
难点:掌握求椭圆方程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方法:四环节教学法,启发引导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如果点M(x,y)在运动过程中,总满足关系式:10)3()3(2222=-++++y x y x ,点M 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写出它的方程.(复习旧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答案)回答问题:由题意得:点M (x ,y )到点F1(0,-3)与点F2(0,3)的距离之和为常数10。
回顾旧知:1.椭圆的定义:我们把 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F 1、F 2叫做椭圆的 ,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 ,通常用2c (c>0)表示,而这个常数通常用2a 表示,椭圆用集合表示为 。
2.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X 轴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焦点在Y 轴上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 (二)新知探究:1.口答练习:(提问学生完成以下问题)①方程194522=+y x 表示到焦点F1 和F2 _____的距离和为常数____的椭圆; ②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③如果方程1my 4x 22=+表示焦点在X 轴的椭圆,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④ 已知∆ABC 中,B (-3,0),C (3,0),且AB ,BC ,AC 成等差数列。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等奖说课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等奖说课稿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选修2-1第二章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这几方面内容向大家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的许多几何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是《圆锥曲线与方程》的第一节课,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它是本章也是整个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知识,原因如下:第一,在教材结构上,本节内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前面学生用坐标法研究了直线和圆,而对椭圆概念与方程的研究是坐标法的深入,也适用于对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学习,更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二,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研究,将曲线与方程对应起来,体现了函数与方程、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
而这种思想,将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第三,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了运算能力,提高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1.在学习本节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初步了解了用坐标法求曲线的方程及其基本步骤,经历了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建立模型的基本过程,这为进一步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奠定了基础。
2.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建模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使得进一步探究学习本节内容成为可能。
但是,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椭圆定义的归纳概括、方程的推导化简对学生是一个考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探究学习受阻,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指导。
三、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确定如下:(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证明等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并根据条件会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优秀获奖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椭圆焦点、椭圆焦距的相关定义,学会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学会运用椭圆的相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通过课堂上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且在多种角度上利用图像分析椭圆相关性质,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行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大胆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向学生渗透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
难点是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关键是掌握建立坐标系与根式化简的方法。
三、教学手段构建多媒体平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1、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的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的展示图形,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试验和主动参与。
2、教师是学生的学习的组织者、促进着、合作者,在本节课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搭建平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已到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介绍航天活动的相关信息,例如介绍人造卫星的运动轨迹等。
(二)探究新知1、椭圆的定义(1)展示现实生活中这些椭圆形的物件,给学生一种椭圆的感性认识;(2)观察多媒体演示,给学生一种椭圆的理性认识;(3)概括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
学生开始只强调主要几何特征——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教师在演示中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调:(1)将穿有粉笔的细线拉到图板平面外,得到的不是椭圆,而是椭球形,使学生认识到需加限制条件:“在平面内”。
高二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优质课教案
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学习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用待定系数法和定义法求曲线方程。
(2)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1、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椭圆。
- 天体运动轨道是椭圆,有些镜子做成椭圆形状。
2动画演示思考:什么是椭圆?怎样画椭圆? (二)实验探究,形成概念1、动手实验:学生分组动手画出椭圆。
实验探究:保持绳长不变,改变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什么变化? 思考:根据上面探究实践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 2、概括椭圆定义引导学生概括椭圆定义 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21,F F 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教师指出: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椭圆的焦距。
思考:焦点为21,F F 的椭圆上任一点M ,有什么性质? 令椭圆上任一点M ,则有)22(22121F F c a a MF MF =>=+ 思考:1、定义中的常数为什么要大于焦距?2、若常数等于焦距,轨迹是线段3、若常数小于焦距,轨迹不存在 注: 定义是判断椭圆的方法定义是椭圆的一个性质 (三)研讨探究,推导方程1、知识回顾: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建系如下几种情况: 方案一:把F 1、F 2建在x 轴上,以F 1F 2的中点为原点; 方案二:把F 1、F 2建在x 轴上,以F 1为原点; 方案三:把F 1、F 2建在x 轴上,以F 2为原点;(学生观察椭圆的几何特征(对称性),如何建系能使方程更简洁?) 经过比较确M定方案一. 2.推导标准方程.选取建系方案,让学生动手,尝试推导.按方案一:以过1F 、2F 的直线为x 轴,线段12F F 的垂直平分或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0(221>=c c F F ,点),(y x M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 {}a MF MF M P 221=+=, ∴ 得()()a y c x y c x 22222=++++-,(想一想:下面怎样化简?)(1)教师为突破难点,进行引导设问:我们怎么化简带根式的式子?对于本式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整理后再平方好呢?化简,得)()(22222222c a a y a x c a -=+-.(2)b 的引入.由椭圆的定义可知,c a 22>, ∴220a c ->.让点M 运动到y 轴正半轴上(如图2),由学生观察图形直观获得a ,c 的几何意义,进而自然引进b ,此时设222c a b -=,于是得222222b a y a x b =+, 两边同时除以22b a ,得到方程:()222210x y a b a b+=>>(称为椭圆的标准方程).(3)建立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要建立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又不想重复上述繁琐的化简过程,如何做? 方法:按步骤列出方程,利用两方程结构的异同(结构相同,只是字母x ,y 交换了位置),直接得到方程()222210y x a b a b+=>>.图1 图34.归纳概括,掌握特征.(1)椭圆标准方程形式:它们都是二元二次方程,左边是两个分式的平方和,右边是1; (2)椭圆标准方程中三个参数a , b , c 的关系:222c a b -=)0(>>b a ;图2(3)椭圆焦点的位置由标准方程中分母的大小确定.(四)归纳概括,方程特征1、观察椭圆图形及其标准方程,师生共同总结归纳(1)椭圆标准方程对应的椭圆中心在原点,以焦点所在轴为坐标轴;(2)椭圆标准方程形式:左边是两个分式的平方和,右边是1;(3)椭圆标准方程中三个参数a,b,c关系:(4)椭圆焦点的位置由标准方程中分母的大小确定;(5)求椭圆标准方程时,可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a,b的值。
高中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1
2
4.类比迁移,推导方程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路.
x
2
y
2
(4)化简得到方程
a
2
a
2
2
【设计意图】经过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过程,掌握推导方法。
5.启发引导,探究意义
,c,ac
2表示的线段.
(1)引导学生在椭圆上找出a
2
ac
2的必要性及几何意义.
(2)理解引入b
2
x
y
a
b
y
2
x
2
1
a
2
b
2
接下来,让学生对两种方程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对椭圆两种标准方程的理解。
点
关系
焦点位置
的判断
小结(2):思想方法总结:
一种方法:坐标法
2
2
二类方程:
2
(1)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进行复习;
(2)课本42页练习第1、2题,49页习题2.2A组第1题;
(3)课外作业:课本50页课后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3.
(1)通过用细绳画椭圆的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椭圆的定义,会用定义判定点的轨
(5)通过椭圆知识的学习,体会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坐标法。
三Hale Waihona Puke 学生学情分析题,教师及时介入,帮助学生顺利导出方程。
逐步深入,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五、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唤起学生的记忆,为本节课学习
一、教学内容解析
1.课程目标
(1)了解圆锥曲线与二次方程的关系;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原创讲课比赛教案)
课题:§2.2.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圆锥曲线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研究曲线.椭圆的学习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1、有利因素学生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关于探究点的轨迹问题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这有利于学生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迁移。
2、不利因素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毕竟他们对这一部分内容学习的时间不长、理解掌握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困难。
具体可能会表现在对用坐标法解决轨迹问题的具体步骤掌握不到位及在方程化简方面方法选择不当,所以从研究圆到椭圆,学生思维上会存在一些障碍。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掌握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养成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五、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六、教学方法:“创设问题—启发讨论—探索结果”以及“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
七、教学手段:采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让学生自己准备画椭圆工具(包括一块木板、两颗图钉、一根细绳,一张白纸)。
八、教学流程: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合作交流,发现新知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强化训练,落实掌握小结归纳,拓展深化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直设观情感境知展示生活中椭圆的图片:橄榄球、鸡蛋、卫星绕地球飞行的轨迹。
问题: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其他的椭圆形物体的实例。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示范公开课教案【高中数学北师大】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圆锥的截线”,了解圆锥曲线的由来,明确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数学素养发展的目标.2.通过动手画图的实践操作,感知、观察动点形成轨迹的过程,抽象出椭圆的定义,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等素养.◆教学重难点◆重点:椭圆的定义.难点:在操作中抽象椭圆的定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最先开始研究圆锥曲线,并获得了大量的成果.据说是古希腊数学家梅内克缪斯创造了抛物线、椭圆、双曲线这些术语,可惜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Apollonius)(约公元前262-前190)采用平面切割圆锥的方法来研究这几种曲线.著有《圆锥曲线论》一书,全书共八卷,含487个命题,是古希腊几何的登峰造极之作.用垂直于锥轴的平面去截圆锥,得到的是圆;把平面渐渐倾斜,得到椭圆;当平面倾斜到“和且仅和”圆锥的一条母线平行时,得到抛物线;当平面再倾斜一些就可以得到双曲线.阿波罗尼在其著作中使用纯几何方法已经取得了今天高中数学中关于圆锥曲线的全部性质和结果.在阿波罗尼的《圆锥曲线》问世后的13个世纪里,整个数学界对圆锥曲线的研究一直没有什么新进展.11世纪,阿拉伯数学家曾利用圆锥曲线来解三次代数方程,12世纪起,圆锥曲线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但当时对圆锥曲线的研究仍然没有突破.直到16世纪,有两件事促使了人们对圆锥曲线作进一步研究.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Kepler,1571~1630)继承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揭示出行星按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运行的事实;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1564-1642)得出物体斜抛运动的轨道是抛物线.人们发现圆锥曲线不仅是依附在圆锥面上的静态曲线,而且是自然界物体运动的普遍形式.现实生活中我们对“椭圆形状”也并不陌生,如有些汽车油罐横截面的轮廓、篮球在阳光下的投影(如图)等.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椭圆形状的物品吗?分享一下自己所见过的椭圆形物品.二、新知探究活动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板,两人一组.给每组发一根细绳、两个图钉.小组合作按以下步骤操作:取一条一定长度的细绳,用笔在纸板上标记两个点F1和F2,将绳子的两端分别打个结,然后用图钉将两个绳结分别固定在F1,F2处,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画板上慢慢移动(始终保持绳子被拉紧的状态),画出曲线.问题1刚才画出的曲线是什么图形呢?答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画出的曲线是椭圆.追问1:你能从刚才的画图过程中总结出椭圆的特点吗?根据椭圆的特点给出椭圆的定义.答案: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集合(或轨迹)叫作椭圆.其中这两个定点F1,F2叫作椭圆的焦点,两个焦点间的距离|F1F2|叫作椭圆的焦距.追问2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绳长小于或者等于F1和F2的距离时,重复刚才的画图步骤还能画出椭圆吗?答案:当绳长小于或者等于F1和F2的距离时,不能画出椭圆.总结:(1)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距离之和为定值.定值必须大于两定点的距离.(2)当距离的和等于|F1F2|时,点的轨迹是线段.(3)当距离的和小于|F1F2|时,点的轨迹不存在.问题2前面,我们通过观察知道椭圆是具有对称性的,但那仅是猜想.现在你能由椭圆的定义说明该猜想的正确性吗?答案:设点P为椭圆上任意一点,根据椭圆的定义可知|PF1|+|PF2|=2a(a为大于0的常数),设点P1为点P关于直线F1F2的对称点,则|P1F1|+|P1F2|=2a(a为大于0的常数)这说明点P1也在椭圆上,所以直线F1F2是椭圆的对称轴(如图(1)).类似地,可知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MN也是椭圆的对称轴(如图(2)),线段F1F2的中点O 是椭圆的对称中心(如图(3)).综上可知,椭圆是轴对称图形,直线F1F2及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都是椭圆的对称轴;椭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线段F1F2的中点O是椭圆的对称中心.三、应用举例例1已知△ABC的周长为10,且|BC|=4,则△ABC的顶点A的轨迹是什么?并说明理由.解因为△ABC的周长为10,且|BC|=4,所以|AB|+|AC|=6,且|AB|+|AC|>|BC|.根据椭圆的定义可知,△ABC的顶点A的轨迹是以B,C为焦点,焦距长为4的椭圆(不含椭圆与直线BC的交点)(如下图).四、课堂练习1.已知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是6,动点P到两个定点的距离是6,那么动点P的轨迹是什么?2.如图两个定圆⊙C1和⊙C2内切,且半径分别为r1=1,r2=3动圆M与⊙C1外切且与⊙C2内切,那么动圆M的圆心M的轨迹是什么?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因为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是6,动点P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也是6.即动点P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F1F2|,所以动点P的轨迹是线段F1F2.2.设动圆M的半径为r3,因为动圆M与⊙C1外切,且定圆⊙C1和⊙C2半径分别为r1=1,r2=3所以|MC1|=r1+r3.同理,动圆M与⊙C2内切,|MC2|=r2−r3.所以|MC1|+|MC2|=r1+r2=4.又因为定圆⊙C1和⊙C2内切所以|C1C2|=r2−r1=2,此时可知|MC1|+|MC2|=r1+r2=4>|C1C2|=2.所以动圆M的圆心M的轨迹是以C1,C2为焦点,焦距长为2的椭圆(去掉圆⊙C1和⊙C2的切点)五、课堂小结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集合(或轨迹)叫作椭圆.其中这两个定点F1,F2叫作椭圆的焦点,两个焦点间的距离|F1F2|叫作椭圆的焦距.六、布置作业教材第55页习题A 组第1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教材: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 第二册(上) 授课教师: 联系方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 导过程;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 索能力;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让学生大胆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用待定系数法和定义法求曲线方程。
(2)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1、动画演示,描绘出椭圆轨迹图形。
2、实验演示。
思考: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 (二)实验探究,形成概念
1、动手实验:学生分组动手画出椭圆。
实验探究:
保持绳长不变,改变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什么变化? 思考:根据上面探究实践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 2、概括椭圆定义
引导学生概括椭圆定义
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21,F F 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教师指出: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椭圆的焦距。
思考:焦点为21,F F 的椭圆上任一点M ,有什么性质? 令椭圆上任一点M ,则有)22(22121F F c a a MF MF =>=+
M 2
F
1F
(三)研讨探究,推导方程
1、知识回顾: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2、研讨探究
问题:如图已知焦点为21,F F 的椭圆,且21F F =2c,对椭圆上任一点M ,有
a MF MF 221=+,尝试推导椭圆的方程。
思考:如何建立坐标系,使求出的方程更为简单?
将各组学生的讨论方案归纳起来评议,选定以下两种方案,由各组学生自己完成设点、列式、化简。
方案一
22a x +22b
y =1(0>>b a ),其中b 2 = a 2-c 2
( b > 0 ); 选定方案二建立坐标系,由学生完成方程化简过程,可得出22a
y +22
b x =1,同
样也有a 2-c 2 = b 2 ( b > 0 )。
教师指出:我们所得的两个方程22a x +22b y =1和22a
y +22
b x =1(0>>b a )都是椭
圆的标准方程。
(四)归纳概括,方程特征
1、观察椭圆图形及其标准方程,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1)椭圆标准方程对应的椭圆中心在原点,以焦点所在轴为坐标轴; (2)椭圆标准方程形式:左边是两个分式的平方和,右边是1; (3)椭圆标准方程中三个参数a,b,c 关系:222c a b -=)0(>>b a ; (4)椭圆焦点的位置由标准方程中分母的大小确定;
M
2
F
1F
(5)求椭圆标准方程时,可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a,b 的值。
2、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填下表
例1、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0,4(),0,4(-,椭圆上一点P 到两焦点距离和等于10。
(2)两焦点坐标分别是)2,0(),2,0(-,并且椭圆经过点)25,23(-。
(3)52,10==+c b a 。
例2、(1)若椭圆标准方程为b a y x ,,14491622求=+及焦点坐标。
(2)若椭圆经过两点),3
2
,22(),34,5(Q P 求椭圆标准方程。
(3)若椭圆1222=+ky kx 的一个焦点是)4,0(-,则k 的值为 。
(A )
32
1
(B )8 (C )81 (D )32
例3、如图,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从这个圆上任意一点P
向x 轴作垂线段1PP ,求线段1PP 中点M
(六)变式训练,探索创新
1、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标准方程 (1)1,1==b a ,焦点在x 轴上;
(2)焦点在x 轴上,焦距等于4,并且经过点P )62,3(-; (3)4,10=-=+c a c a 。
2、若方程
11
22
2=-+-k x k y 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则k 的范围 。
3、已知B ,C 是两个定点,ABC BC ∆=且,6周长为16,求顶点A 的轨迹方程。
4、已知椭圆10025982222=+=+y x y mx 与的焦距相等,求实数m 的值。
5、在椭圆上
120
452
2=+y x 上求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连线互相垂直。
6、已知P 是椭圆
164
1002
2=+x y 上一点,其中21,F F 为其焦点且︒=∠6021PF F ,求三解形21PF F 面积。
(七)小结归纳,提高认识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所学内容、知识规律以及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八)作业训练,巩固提高 课本第96页习题§8.1第3题、第5题、第6题。
课后思考题:
1、知21,F F 是椭圆)0(122
22>>=+b a b
y a x 的两个焦点,AB 是过1F 的弦,则1
ABF ∆周长是 。
(A )2a (B )4a (C )8a (D )2a+2b
2、ABC ∆的两个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0,6(),0,6(-边AC ,BC 所在直线的斜 率之积等于9
4
-
,求顶点C 的轨迹方程。
2、与圆05622=+++x y x 外切,同时与圆091622=--+x y x 内切,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是什么样的曲线?
教学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