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课件.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需说明,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练习 推理的方法。各行星被发现的真实历史不是这 样。历史是先发现行星,后发现波得定则.波 得定则是对各行星数据进行归纳后得到的,所 以把它叫做经验法则。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运用推理方法应注意些什么。 第一,推理的前提必须正确可靠,第二,推理 过程要十分审慎考虑;第三,推理得到的结论 要经过实践检验。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 教学理念
Fra Baidu bibliotek
要用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造传统的科学教学,而不是在传统的教学 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新的补充。这种教学理念为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探 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同时深刻领悟科学 本质。这样的目的,只通过少数几堂课,少数几次实践,就能达到吗? 是不可能的。应该是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探究 式教学渗透到每节(即使不是每节,也应该是大部分)课的教学中去, 用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改造传统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是 每堂课安排部分探究要素让学生体会。比如某节课主要是安排如何提 出问题的;另一节课安排如何在经验基础上提出假说的:实验课上安 排如何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等等。完全可以做到不多占用课时。 切实贯彻探究式教学。至于综合性的探究活动则继续按现行做法放到 课外实施,仍然是必要的。
物理教学认识与物理科学认识的比较 角 度 项目 认识 主体 物理教学认识 学生 物理科学知识 物理科学认识 物理学家 自然界未知领域
静 态
认识 客体
认识 实验仪器、物理方法、 实验仪器、物理方法、物理 工具 物理知识 知识(新理论) 认识 起点 动 态 人类已知、学生未知 的物理知识 人类未知、需知的物理知识
学生1:两个电阻并联后,总电阻R总可能小于 每一个分电阻,即R总< R1, R总< R2 .两个导 体相并联,相当于导体的横截面积变大.根据 电阻定律可知,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 小. 学生2:两个电阻并联后总电阻减小.理由是: 家里的用电器都是并联的,用两个用电器时, 电能表走得快些,这表明两个电器并联后,电 路的总电流变大了.因为电路的总电压不变, 电流变大表明电路的总电阻变小了. 学生3…·
请注意公式 R 表示的数和实际观测数, R 海王, 差距就比较大了。反过来也说明推理出来的结 论未必可靠,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行。 将各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可以表示成公式: R=O.4+0.3×2n 这是一个经验公式.又叫作波得定则,对它 还讲不清更多的道理,不过可以帮助我们忆各 行星的距离。按n的取值我们可整理出下面这张 表。
我们从分析各行星到太阳系的距离入手,采用 归纳的方法试试看。 R水星=0.39=0.4, R金星=0.72=0.7=O.4+O.3 R地球=1.00=0.4+0.3+0.3=0.4+0.3×2 R火星=1.52=R地球+0.52=R地球+0.3×2 =O.4+0.3×4=0.4+0.3×22 R木星=5.2=O.4+4.8=O.4+0.3×16 = 0.4+0.3×24 R土星=9.54=10=0.4+0.3×32=0.4+0.3×25
(3)检验假说 教师对学生的猜测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的探究方向进行 引导. 教师:大家的猜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缺乏足够的依 据.我们需要更为充足的理由,更为可靠的依据,同时 也希望得到更为精确的结论,如果我们能够推导出并联 电路总电阻与两个分电阻间的关系式,这个问题也就迎 刃而解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如下的推导.根据电阻的 定义,得:
上述过程虽然没有实验设计和实验检验等环节, 但学生同样经历了提出问题一建立假说一检验假说一得出结论 等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究和积极思维之 中.这样的学习也属于探究式学习的范畴
.
开普勒定律 科学推理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太阳家族的一些行星成员, 让我们重新把它们到太阳的距离写下来。注意 这里的数据作了四舍五入的处理。 表中R是各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以天文单位(即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表示。 表中的括弧是准备填写其它行星用的。
开普勒第三定律
抽象规律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可以说是天文观测史 上首屈一指的人物,他三十年如一日地 观测行星的运行,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 而且他测量的数据准确无误,不容怀疑, 可惜他不善于分析整理,三十年过去依 然是原始数据堆在那里。下面就是太阳 系中一些行星的运行数据:
表中,T指各行星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 的时间,是以一地球年(地球公转一周的 时间)为单位;R指各行星到太阳的距离, 是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单位,又叫作 天文单位。 看看:两排数字有关系吗? 想想:由左向右看,T是逐渐增加的,R 也在增加。可能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
R RR U U 1 1 1 2 1 1 I I1 I 2 I1 I 2 R1 R2 R1 R2 U U
(4)得出结论.
教师:利用我们所推导出的关系式,怎样比较 R并与R1、R2的大小关系? 学生:由上述关系式可得
R1 R2 R2 R并 R1 ( ) R1 R1 R2 R1 R2 R1 R2 R1 R并 R2 ( ) R2 R1 R2 R1 R2
理论探究也是常用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有多种形式,在科学课程中虽然大 多数探究活动需要用实验进行探究,但也有不 少探究活动属于理论探究,这种探究活动与数 学课中的大多数探究活动十分相似.理论探究 在科学课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应予以认真 重视. 例如,在研究两个电阻R1、R2相并联后,总电 阻R总跟分电阻R1、R2的大小关系,可以设计 出如下的探究活动.
它们相等了,对,关系找到了,就是它。 T2=R3,或者写成T=R3/2=R1.5。 当然,这个公式是正确的,它是天文学家开普 勒用科学抽象和数学的方法总结出来的,后来 得到了牛顿万有引力理论的支持,人们把它叫 作开普勒第三定律。开普勒是第谷的助手,但 是这个助手找得太晚了,直到第谷逝世前一年 才雇请了他。第谷去世时将全部观测数据都交 给他。开普勒长于分析,不过也是花了近十年 的功夫才发现这条定律的。我们是站在前人的 肩膀上,只花了不到十分钟。
抽象是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为了深刻地认 识这—事物,要想反映我们的这种认识并表达出 来,就要寻找最准确和最精炼的方式方法,因 此首先就要在我们头脑中进行概括这种思维方 法。所以说,抽象是概括的前提,概括是抽象 的目的。概括就是在抽象得出某种属性之后, 进一步将具有这种属性的各种客体综合起来。 人们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工作学习中广泛 地使用着各种概念,日月山川,花鸟虫鱼,衣 食住行,数理化生……,这些概念就是人们对 事物的概括认识。
例如,在研究两个电阻R1、R2相并联后,总 电阻R总跟分电阻R1、R2的大小关系,可以设 计出如下的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两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与 各个分电阻的大小关系如何? (2)建立假说.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自己 建立假说. 教师:同学们可能非常肯定地立即作出判断, 但你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地进 行猜测.
为了进行彼此间的对比,将数据作重新排 列.请大家注意,这里我们引进了两个数 学记号。2-∞=0和20=1。 R水星=0.4+0.3×2-∞ R金星=O.4+0.3×20 R地球=O.4+O.3×21 R火星=0.4+0.3×22 R木星=O.4+O.3×24 R土星=O.4+0.3×25
认识 过程
认识 结果
提 出 问 题 — — 收 集 资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假说 料 — 假说及其验证 —— 结 (科学抽象)及其验证 —— 结论及 论及其应用 其应用
已有知识的继承
新知识的产生
探究式教学并非某一 固定的教学模式
并不是说一搞“探究式教学”,就要查资料、搞调查、 做实验、写报告……课程标准虽然把科学探究过程分成 七个要素组成: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 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 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但同时也明确指出: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 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 学过程的不同部分。”涉及所有或大部分的要素的探究 称为“完整的探究”,而只涉及少数要素的探究称为 “部分的探究”。
实验不是唯一的探究方式
单纯的动手做实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式学习时往往要动手做实验,但是, 单纯的动手做实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如阿基米 德原理,如果在教学时安排了学生的如下系列活动:实 验每2~3个学生为一小组,每组给一支弹簧秤、一个大 橡皮塞、一条细线、一只溢水杯(装满水)、一只小烧杯 和一个量筒. (1)将橡皮塞悬挂在弹簧秤下,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l; (2)将橡皮塞浸没在溢水杯的水中,让溢水杯溢出的水流 入小烧杯,同时读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R;
(3)利用公式F浮=Fl—F2计算出橡皮塞浸没 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4)用量筒量出被橡皮塞排出的水的体积 V排水; (5)用公式G=p水g V排水计算出被橡皮塞排 出的水受到的重力; (6)将上述有关数据填入表1中;
橡 皮 塞 在 橡皮塞在 橡皮塞受 被橡皮塞 被橡皮塞 空 气 中 时 水中时弹 到水的浮 排开的水 排开的水 弹 簧 秤 的 簧秤的示 力F浮 的体积 受到的重 数F2 力G排水 示数Fl V排水
分析:R和T成正比?不对。因为对地球来说, 两者都是 l,不可能正比。 让R增长快点,把R平方一下,看能不能追 上T。不行,它又太快了,大大超过了T。1 次方太慢,2次方又太快,怎么办? 对比:看来得把 1 次方和 2 次方折衷一下, 让它不快不慢。1.5次方可以吗?1.5次方是 什么,没学过。 换个思路:如果让 T 也跑起来呢 ? 让 T 跑慢 点, R 跑快点,例如,让 T 取平方,让 R 取 立方,试试看。
你看太阳家族的行星成员排列的队伍是 多么整齐呀。或许你还会发觉点美中不 足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没有 R=O.4+0.3×23
别急,确实有,它们恰好表示了一个小行星群, 它们由无数颗靠得很近的小行星组成,距太阳 恰好是2.9天文单位,而 R小行星= 0.4+O.3×8=2.8,两者吻合的很好。 现 在 我 们 把 眼 光 再 向 外 扩 展 , 有 没 有 R= O.4+O.3×26=19.6的行星呢?有,它是天王星, R天王=19.2,依然吻合的很好。 如果继续推理R=0.4+0.3×27=38.8,会如何 呢?它对应着海王星,R海王=30.1。
(7)比较F浮与G排水,可以发现F浮=G排水. 换用其他液体,可以得到类似的关系.这个关系称为阿基 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 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 F浮=G排液.
显然上述活动始终贯穿着学生的动手实 验,但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完全是按照 教师或文本的指令进行操作.这是一种 “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它充其量 培养的是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和操作技 能,而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 养.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充满创造性思维 的活动,仅让动手做实验是不够的,应 当使学生在活动中做到手脑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