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
12种中草药药对的搭配,及其各自的药效与作用详解!

12种中草药药对的搭配,及其各自的药效与作用详解!
1.党参+黄耆:益气、补脾肺,适用于脾肺气虚证。
党参
2.桂枝+黄耆:补益卫阳之虚、中气不足,适用于血痹、中虚挟寒之脘痛病证。
有温阳补中之效。
3.桂枝+人参:通阳补气、宣阳化阴,适用于营卫不和虚寒证。
4.生姜+大枣:在表可以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在里则温补脾胃;适用于风寒、风湿表虚证及中虚脘痛。
5.熟地+ 当归:养血填精,适用于精血不足证。
当归
6.熟地+白芍:补血填精,适用于精血虚弱证。
此药对主静守纯养,阳气未衰,脾运尚健时,方为合适。
7.当归+丹参:补血活血通经,适用于闭经、月经过少病。
8.鸡内金+白朮:补脾健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病证。
白朮
9.蜈蚣(吞服效佳)+当归:扶正养血、祛风通络,适用于虚痹证。
此药对与蜈蚣、白花蛇药对相比,均有通络治病效用,此药对之扶正祛邪较佳,彼药对之通络搜邪力强。
10.附子+人参:大温大补、回阳救脱,适用于阳气欲脱病证。
11.玉竹 +生地:滋阴养津,适用于肺阴亏损之干咳、阴虚津涸之消渴、阴亏失养之痹证。
此药对为纯阴药对,胃阳尚健时可用之,否则需和他药配合。
12.麦冬+ 天冬:滋养肺胃肾之阴,适用于阴虚之消渴、干咳病。
胃家素寒者应慎用。
附子常用配伍

附子常用配伍附子,又称乌头、附子、乌参、僵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附子有很多功效,如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
为了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常常需要与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附子常用的配伍。
一、附子配伍人参、黄芪附子配伍人参、黄芪,可以起到温补气血、益气健脾、调和阴阳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人参、黄芪益气健脾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二、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可以起到温阳补肾、滋养肝肾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巴戟天、枸杞子滋养肝肾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三、附子配伍当归、川芎附子配伍当归、川芎,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瘀斑等症状。
四、附子配伍甘草、生姜附子配伍甘草、生姜,可以起到温胃散寒、理气和中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甘草、生姜理气和中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胃寒引起的胃脘冷痛、腹胀等症状。
五、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可以起到温中散寒、祛寒止痛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炙甘草、炙姜温中散寒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引起的疼痛、寒痹等症状。
六、附子配伍桂枝、陈皮附子配伍桂枝、陈皮,可以起到温阳发汗、理气化湿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桂枝、陈皮发汗化湿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头痛、胀闷等症状。
以上是附子常用的一些配伍,不同的配伍可以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附子具有强烈的毒性,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且用量要控制得当,以免出现中毒的情况。
同时,孕妇、哺乳期妇女、心脏病患者等禁忌使用附子。
在使用附子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中毒的情况。
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功效。
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
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100对

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木香名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生姜合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赤石脂合禹余粮,能涩大肠。
半夏合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柴胡和黄芩,能清肝胆热。
桑叶合菊花,能清头风热。
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附子合肉桂,能温下元。
黄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中药药对配伍

中药药对配伍第一章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麻黄配桂枝:具有发汗解表的强力作用,适用于风寒表实无汗的病症。
麻黄配杏仁:能宣肺降气平喘止咳,特别适用于风寒束肺所致的喘咳气逆。
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透表热,适用于肺热咳喘的病症。
桂枝配白芍:具有收敛和散发并用的作用,能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适用于风寒表虚有汗的病症。
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既能温燥中有敛润,又能善温肺化饮,而不耗气伤阴,适用于寒饮咳喘日久的病症。
二.辛凉解表药蝉蜕配胖大海:具有清宣肺气,开咽利音的强力作用,适用于风热或肺热所致的咽痛音哑。
菊花配枸杞子:能补肝肾明目,具有强力作用,适用于肝肾亏虚所致的视物昏花。
生葛根配黄芩、___:既能清热燥湿解毒,又能透热升阳止泻,适用于湿热泻痢初起的病症。
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果强,适用于少阳寒热往来的病症。
第二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配知母:具有清热泻火、滋阴生津的强力作用,既适用于热病气分高热的病症,又适用于肺胃火热伤津的病症。
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适用于阴虚火旺的病症。
知母配川贝母:既能滋阴润肺,又能清热化痰,适用于阴虚劳嗽、肺燥咳嗽的病症。
栀子配淡豆豉:清散郁热除烦的作用强,适用于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的病症。
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强,适用于湿热黄疸的病症。
二.清热燥湿药___配木香:能清热燥湿解毒,又能理气止痛,适用于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的病症。
___配吴茱萸:既能清热泻火燥湿,又能疏肝和胃制酸,适用于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的病症。
___配半夏、栝楼:既能泻火化痰,又能消散痞结,适用于痰火互结之结胸的病症。
黄柏配苍术:既能清热且燥湿,又能走下焦,适用于湿热诸证,尤其是下焦湿热的病症。
三.清虚热药青蒿配___:既能退虚热,凉血热,又能透散,适用于阴虚发热、小儿疳积(兼表邪尤宜)、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病症。
青蒿配鳖甲:既能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适用于阴虚发热的病症。
附子配伍方法

附子配伍方法附子这玩意儿,那可是中药里的一味猛药啊!它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功力深厚,但要是用不好,也可能会伤人于无形呢。
要想让附子乖乖听话,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就得知道怎么跟其他药材配伍,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咱先说附子和干姜的搭配吧。
这俩就像是一对好兄弟,相互扶持,干姜能帮附子暖身,让附子的热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去温暖身体那些寒冷的角落。
就好比冬天里的一把火,能把寒冷驱散得无影无踪。
还有附子和肉桂的组合,那也是相当厉害的。
肉桂就像是给附子加了一把力,让附子的药性更能深入,就像一支精锐部队,能攻克那些顽固的病症。
想象一下,身体里的寒气就像敌人的碉堡,附子和肉桂一起发力,就能把这些碉堡一个个攻克掉。
再说说附子和人参。
这俩的搭配就像是将军和军师,人参能给身体补充元气,让身体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附子的热性。
不然附子这猛劲上来,身体要是没点底子,还真扛不住呢。
当然啦,附子的配伍可不止这些。
就像做饭一样,不同的食材搭配能做出不同的美味,附子和不同的药材搭配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但这可不是随便乱配的,得根据病情、体质等来仔细斟酌。
要是配错了,那可就麻烦啦!在使用附子配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剂量啊!可不能一下子用太多,那可就像火上浇油,会出问题的。
就像开车一样,油门踩得太猛,车子可就失控啦。
而且要找专业的医生来指导,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能带着我们在健康的道路上稳稳地行驶。
还有啊,使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炮制。
炮制就像是给附子这个高手穿上一件合适的衣服,让它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减少一些副作用。
就像给宝剑开刃一样,开得好才能锋利无比,又不会伤了自己。
总之呢,附子的配伍方法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可不能马虎。
要认真对待每一味药材,让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帮我们赶走疾病,迎来健康。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啊,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附子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

附子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原方组成]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10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术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服用方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则方解]病机:里阳不振,阴寒外盛,水寒浸渍。
治则:温暖肾阳,驱逐寒湿。
方义:本方重用炮附子,温经扶阳,祛寒除湿,而止疼痛。
人参大补元气。
白术燥湿益气,助附子驱散寒湿。
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得以下行。
芍药和营血,通血痹,与附子相用,温阳以益阴,并制附子之燥性。
[辨证要点]附子汤功能温经扶助阳气,散寒除湿止痛,临床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点。
《伤寒论》用之治疗少阴阳虚寒湿凝滞经脉肌肉骨节之恶寒厥逆、身疼骨痛、口和不渴、脉沉之证。
真武汤与附子汤相相类,附子汤偏于寒湿凝滞肌肉筋骨,以身体疼重,骨节疼痛或里有腹中冷痛,腹胀为主。
真武汤偏于阳虚饮泛,以小便不利,腹痛,心悸为主。
用药方面,附子汤以人参大补元气而温散寒湿,真武汤则以生姜辛温走泄而宣化水饮。
本方与甘草附子汤相比较。
本方重在阳气虚衰,通过温补而散寒除湿;甘草附子汤重在风寒湿邪阻滞而兼阳虚,除湿散寒之外有祛风之效。
附子汤与白虎加人参汤均可治“背恶寒”。
白虎加人参汤证有高热,烦渴,引饮,脉洪大等阳明热盛,属热邪内陷之证,而附子汤无热,口中和,脉沉微,为阳虚于里,失于温煦所致,二者一实一虚,一寒一热。
[仲景方论条文]《伤寒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缓之,茯苓、人参、白术之甘以补阳;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扶阴。
所以然者,偏阴偏阳则为病,火欲实,水当平之,不欲偏胜也。
2.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附子汤,少阴固本御邪之剂,功在倍用生附,力肩少阴之重任,故以名方。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
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伤寒论》113方——附子汤

《伤寒论》113方——附子汤少阴六1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水旺,阴凝气滞,故骨节疼痛。
土败水侮,四肢失温,故手足寒冷。
水寒木陷,生气欲绝,故脉沉细。
附子汤,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参、术、茯苓,培土而泻水也。
1 少阴病,肾脏寒,阴凝气滞,故骨节疼痛。
土败水侮,脾胃虚寒,四肢失温,故手足寒冷。
水寒木陷,生气欲绝,故脉沉细。
附子温少阴之寒,白术培土建脾,人参升肝脾之郁陷,通少阴脉微之欲绝,茯苓泻水以降气逆,芍药行血疏木以升陷。
水暖土燥,木气行阳气通。
2 少阴经,肾脏也,以寒水而化君火为温也,水暖阳藏,则少阴不病。
病者,阳气失藏,阴寒凝滞,水寒冰冻也。
寒性收缩,水旺克土,则见诸阴盛之象。
3 少阴主藏,主一身之阳气,三焦之火,即为肾中之原气,肾气虚则三焦之火虚,肾阳败,则三焦之气乱,中气也乱。
肾中之阳,即为火神派理论,一点真阳也。
太阳伤寒,表实麻黄症,骨节疼痛,此为伤外寒。
本条骨节疼,是伤内寒。
外寒则浮,内寒则沉。
伤内外之寒,皆有骨节疼痛。
伤内外之寒,而见六气之偏,故仲圣经典,名《伤寒论》也。
少阴七2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一二日中,背恶寒者,督脉之阳衰,太阳寒水之旺。
当灸之以温外寒,附子汤以温内寒也。
后章口燥咽干者,急下之,此曰口中和,则纯是湿寒,而非燥热,互观自明。
1 背恶寒者,督脉之阳衰,太阳寒水之旺。
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口中和,纯是湿寒,故急温之。
口燥咽干者,是少阴病,燥土克水,大承气汤证,故急下之。
2 临床之经验,背恶寒,应灸大椎七壮,四肢冷则灸关元。
以大椎为手足三阳经督脉之会,属督脉之主穴。
督脉者督一身之阳,灸大椎背可立温,膈俞亦可。
按背恶寒证太阳表证有,而阳明病人参白虎汤亦有。
其鉴别的方法;太阳病的恶寒,其恶寒时身即灼热,而脉象必浮,阳明病背恶寒不但脉滑身热,而其舌质,必红燥少津,大便燥,小便赤,而少阴病之背恶寒,每伴有厥逆,便请稀或下利,舌质胖嫩脉象微细,细心体察,脉证是退然不同的。
附子的用量用法

附子的用量用法
附子煎汁内服时,常用量为3~15g。
外用时,取适量附子研细末敷于足心,治疗阴虚牙痛。
经不同炮制方法,可生产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中药材饮片。
不同炮制方式作用功效不同,但用药方法一致,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附子一般多入汤剂,煎汁服用,也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
但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
注意:附子毒性较大,入煎剂时,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常见中药配伍如下:附子配干姜:附子善回阳救逆、温助脾阳;干姜重在温中,兼能回阳。
两药相配,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
附子配细辛、麻黄:附子补阳散寒;细辛善祛少阴经风寒;麻黄善开腠里而发汗散寒。
三药相配,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风寒功著。
此外,附子也有一些食疗价值,常用食用方法如下:煮粥:制附子10g,炮姜15g,粳米100g煮粥食用。
用于里寒腹痛、腹泻,大便表稀。
煲汤(附子羊肉汤):制附子25g,羊肉1000g煲汤食用。
用于阳虚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或脘腹冷痛,腰痛。
泡酒:附子可以与杜仲、牛膝、淫羊藿、独活等中药配伍泡酒,用于腰膝疼痛等。
制附子6g

促排卵汤一、制附子6g ,干姜6g ,熟地24g ,山药15g ,山萸肉12g ,菟丝子24g ,川断15g ,桑寄生15g ,党参30g ,黄芪30g ,龟板(包)12g ,鹿胶(包)12g ,丹参30g ,当归15g ,乌药30g ,甘草10g这个方子是在月经过后开始喝,喝七天,二、中药人工周期促排卵,以益肾养血为主,辅以调肝、健脾和活血,调补冲任。
周期第6~10日用促卵泡汤,益肾养血,调补冲任。
促卵泡汤组成为:熟地15g,山药15g,续断30g,菟丝子24g,首乌30g,枸杞子15g,黄芪30g,当归15g,香附12g,加水煎至200~300ml,早晚分服,连服5~6剂。
月经后期量少,兼见肾阳虚者,加仙灵脾15g,仙茅12g,紫河车12g,肉桂6g。
月经先期,量多,兼有肾阴虚者,改熟地为生地,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龟板30g,鳖甲30g。
乏力纳呆,兼有气虚者,加党参30g,白术18g,砂仁9g,去熟地。
周期第11~16日用促排卵汤,益肾养血,佐以活血化瘀。
促排卵汤组成为:山药15g,续断30g,菟丝子24g,枸杞15g,肉苁蓉30g,仙灵脾15g,丹参15g,赤芍12g,红花12g,刘寄奴12g,川芎9g,香附12g,水煎至200~300ml,早晚分服,连服6剂。
周期第17~25日用助黄体汤,补益肝肾,健脾固冲任。
助黄体汤组成为:山药15g,黄芪30g,白芍15g,续断30g,旱莲草15g,女贞子15g,生龙牡各30g,首乌15g,菟丝子24g,覆盆子30g,丹参12g,水煎至200~300ml,早晚分服,连服6~8剂。
周期第25~28日用通经汤,活血通经。
通经汤组成为:当归15g,川芎12g,赤芍15g,红花12g,丹参30g,泽兰15g,牛膝15g,鸡血藤30g,生蒲黄12g,茺蔚子12g,香附12g,肉桂6g,水煎至200~300ml,早晚分服,连服3~5剂。
三、我这个月监测了卵泡一直5*7mm.两边都是长不大,以前一年就只有几次例假,算是闭经,女性激素也不正常,现在看中医10个多月,女性激素也在正常值内了。
附子药对(2)——黄连配附子之方剂介绍

附子药对(2)——黄连配附子之方剂介绍吴文博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麻黄——附子;附子——肉桂;附子——细辛;附子——甘草;附子——白术;附子——熟地;附子——当归;附子——桂枝;附子——花椒;附子——茯苓;黄连——附子;大黄——附子;茵陈——附子;黄芪——附子;干姜——附子。
黄连配附子的意义
一起配伍功效:
黄连为苦寒泻火解毒之要药。
尤长于泻心胃实热,止湿热痢疾。
附子辛温燥烈,回阳救逆之力最强,为峻补元阳,温经散寒之要药。
二药合用,辛苦相投,一寒一热,有寒热并用,阴阳相济之义。
即王旭高所谓:“黄连配附子能交水火于倾刻。
”
主治:1.寒热互结所致的心下痞满,脘腹痞闷作痛,泄泻不畅,呕恶心烦而兼见阳虚不固,汗多恶寒,肢冷脉弱等症。
2.泄泻、痢疾属寒热错杂者。
黄连配附子的方剂
1.附子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服法:大黄12克,黄连6克,黄芩6克,附子10克(炮,
别煮取汁)。
上四味,以麻沸汤4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切三味。
功能主治:温经回阳,泄热消痞。
治阳虚于外,热结于胃。
心下痞满,而复恶寒、汗出者。
2.黄连制附丸《活人心统》
组成服法:姜川连一两,煨附子七分。
上为末,神曲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六十丸,以淡姜汤送下。
功能主治:气虚膈塞吞酸。
附子的药方选录

附子(6张)28、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40、阳虚吐血:用生地黄一斤,捣成汁,加酒少许。另以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成片,放入地黄汁内,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药三两研为末,再以膏调末成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41、疔疮肿痛:用醋和附子末涂患处。药干再涂。
42、月经不调:用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每服三钱,水煎服。
5.治中风厥冷:生附子一分 木香半分.上锉细.每服半钱 姜二片 煎服.(《普济方》附子散)
6.治肾气上攻 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似上者.炮 去皮、脐.末之).上每末二大钱 好川椒二十粒 用白面填满 水一盏半 生姜七片 同煎至七分 去椒入盐.空心服. (《本事方》椒附散)
7.治一切厥心痛 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50克(炮) 郁金、橘红各50克.上为末 醋面糊为丸 如酸枣大 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九 男子酒下 妇人醋汤下.(《宣明论方》辰砂一粒丹)
24、少阴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或干呕,或咽痛,反而面赤,或腹痛):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出现即愈。面赤,加葱九根;腹痛,加芍药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而脉不出,加人参二两。此方名“脉四逆汤”。
18附子配生地——附子配伍汇粹

18附子配生地——附子配伍汇粹
18附子配生地——附子配伍汇粹
18、附子配生地
附子温通心阳,而较刚燥,生地养阴,通心脉,而柔润。
二药合伍,温阳以生阴,滋阴以化阳,刚柔相济,阴阳两调。
主要用于:
1、用于治疗心脏疾病。
陈苏生经验,生地黄强心,兼能清热养阴,得附子之通利,有利于心脏传导功能的恢复和心肌炎的消除。
二药刚柔相济,削减附子之燥烈,发挥附子“是心脏之毒药,有是心脏之圣药”的配伍效应。
附子温阳强心、生地滋阴强心,含有益于心脏功能的微量元素,能促进组织复新,恢复某些激素的正常功能。
故二药合伍对多种心脏疾病很是适宜。
风心病、冠心病、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等属心阴阳两虚或心阳不足者均可选用且用为要药。
张伯叟体会心律失常属寒热夹杂,阴阳互损之证,用附子配伍地黄、麦冬,常可取效。
2、类风湿关节炎用之颇宜。
姜春华认为,生地黄,《本经》称之有“除痹”、“逐痹”之功。
故治顽痹常用大剂量地黄,用至150克,加入温经通络复方中,温痹清营,扶正驱邪,刚柔相济,疗效较激素加抗风湿药为胜。
3、慢惊风属阴阳两败之证,凉润有忌,温补有虑。
二药合伍甚为适宜。
程门雪善用附子理中地黄汤治之,可获良效。
附子配黄芪的案例

附子配黄芪的案例
附子和黄芪都是常用的中药材,在中医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个附子配黄芪的案例:
患者男性,56 岁,患有慢性心力衰竭。
他经常感到疲倦、气短、心悸,并且下肢水肿严重。
经过中医诊断,该患者属于心肾阳虚证。
医生开出了含有附子和黄芪的中药方剂。
附子被用来温补肾阳,增强心脏功能;黄芪则被用来补气升阳,提高机体免疫力。
具体方剂如下:
附子 10g,黄芪 30g,白术 15g,茯苓 15g,泽泻 10g,丹参 15g,桂枝 10g,炙甘草6g。
患者服用该方剂一周后,症状明显改善。
他的精神状态好转,心悸和气短症状减轻,下肢水肿也有所消退。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心力衰竭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个案例说明,附子和黄芪的配合使用可以起到温阳补气、利水消肿的作用,对于心肾阳虚证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当然,具体的方剂和用药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倪海厦附子用法

倪海厦附子用法倪海厦附子,又称为倪海厦生厚壳附子,是中草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它主要生长于中国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的山地或草地上。
倪海厦附子是附子科、附子属的植物,其主要部位是厚壳附子的根茎。
倪海厦附子的药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传统中医药中,倪海厦附子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以下是倪海厦附子的用法和使用注意事项的详细说明。
倪海厦附子具有温中散寒、暖肾散寒的功效,其主要成分是壬三醇类化合物、生物碱、脂肪酸等。
因此,倪海厦附子主要被应用于寒湿阻滞、阳气不足、肾阳不足等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使用方法和配伍用药:1. 单味煎汤:将适量的倪海厦附子煎汤,可以用于治疗肾阳虚、腰膝酸软、风湿痹痛等症状。
2. 配伍用药:倪海厦附子和其他草药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其疗效。
例如,常用的配伍是倪海厦附子、杜冷丁、干姜等,可以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腰膝酸软等病症。
3. 配伍用药:与肉桂、熟地黄等草药配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肾阳虚症、阳气不足等病症。
除了以上的使用方法,倪海厦附子还可以制成药丸、丸剂、散剂等剂型,方便患者服用。
药师会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
但是,使用倪海厦附子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充分煮煮:由于倪海厦附子具有毒性,因此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煮煮处理,以减少其毒性,增强药效,并避免不良反应。
一般情况下,倪海厦附子需要煮煮2小时以上,直至药物变软,溶解部分成分为止。
2. 用量控制:在使用倪海厦附子时,要严格控制用量。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次服用不超过3克,每日不超过15克,儿童和老年人用量更小。
同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年龄等因素,调整用量。
3. 禁忌症和注意事项:倪海厦附子具有一定的毒性,患者在使用前必须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体弱者、心脏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等,禁止使用倪海厦附子。
此外,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恶心、呕吐、心悸、头晕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附子常用药对

附子常用药对
《本草汇言》记载:“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
”《本草正义》曰:“附子,本是辛温大热,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其常见药对如下。
附子配苍术
附子辛甘而热,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善治风寒湿痹周身关节疼痛,尤长于治寒湿痹剧痛者。
苍术辛散苦燥,长于祛湿,用于风湿痹症以湿胜者尤宜。
二药合用,共奏散寒除湿,通痹止痛之功。
临床适用于寒湿之邪侵袭肌肤关节所致痹症,肌肤顽麻重着,关节冷痛。
附子、苍术合用,方如术附汤(《症因脉治》)。
附子配独活
附子辛热,散寒逐湿。
独活苦燥温通,辛香行散,行十二经络,功善祛风湿,止痹痛,为治风湿痹痛的主药。
凡风寒湿邪所致的筋骨痹痛,无论新久,均可选用。
《本草正》云其“专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
二药相合,共成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剂。
临床适用于风寒湿毒,脚气肿满,挛急痹痛等症。
方如独活汤(《太平圣惠方》)。
附子配麻黄
附子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通经络,逐经络中的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逐痹止痛的功效,可用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麻黄辛温,宣通经络散外寒。
两者相配,共奏温经通脉、助阳散寒之功,主治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之症。
《古今名医方论》云:“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精自藏而阴不伤。
”麻黄、附子伍用,出自《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四)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四)四、附子的用量与用法(一)用量用法1.概论附子的用量,当代教课书《中药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都标示出附子量为3~15g;《中国药典》未说明先煎,教课书上注明先煎30~60分钟。
附子用法与用量,最早而且最为完善的就体现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用附子,生者用于回阳救逆,炮者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
考仲景时代附子的用量,一般用一枚,中等量用二枚,最多者用三枚,按一枚附子20~30g计算,最大量可达90g左右;若仲景用生附子的话,其量还会更大,因生附子的功用应该是炮制附子量的2~3倍之多。
火神派医家,大都精研伤寒学术思想,很显然是继承了张仲景扶阳重剂的观点,因而造就了火神派医家大剂量应用附子的特色。
特别是火神派领袖郑钦安,其在《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书之中,不仅用量过两,而且尚用生附子至两者,显然是发扬了仲景学说与用药风范。
火神派步入后尘者,其附子的用量,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嫌。
如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一般起始量都在30g以上,尤以吴佩衡、范中林用量更是惊人,多至100g、200g、300g,最多用到500g。
更有甚者,李可老中医一昼夜之间附子用量达600g之多,比吴佩衡先生犹过之。
吴佩衡教授之子——吴生元教授认为,附子常用量为30~60g,病情严重或病势危重者可加量,如用至100~240g。
但他认为用,附子并不是量越大越好,原则是以最小剂量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但是,四川的王谓川先生认为:“然附片必用至60g方有疗效”。
总结火神派医家及有关其他医家应用附子的经验,笔者认为一般阳虚阴盛者,附子起始量可用30g,然后可逐渐增加,每服3剂,可增加15g,如45g、60g、75g、90g,最大量用至100g时,一般阳虚重症都能起效,但危急重病患者可达200g以上可能才能取效。
如果没有应用这方面经验的医家,还是从小剂量10g着手为好,只有慢慢地体会并逐渐加大附子量的认识,才能摸索出自己认为适合病家的附子剂量。
181、附子(辛温,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181、附子(辛温,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原文:味辛,温,有大毒。
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生山谷。
一名茛。
注解:1、附子:辛温,扶元回阳,补火退寒,逐寒邪回阳气:。
2、性大热、有大毒、大附子、非常彪悍、攻坚用。
产于四川长在田间,晒干变小,帆石清洗消毒晒干使用。
三年小块是乌头大毒,附在乌头旁边大块4年的是附子中小毒,附生5年变形的是天雄小毒。
生附壮心阳,炮附强肾阳。
3、生附子:里寒至极,水中之阳,以火化水,为肾与膀胱要药。
色黑专门入肾入骨,点命门之火。
扶元回阳、补火退寒要药。
脊的督脉病用附子,主逐水、治恶寒、身体四肢及骨节痛、尿毒(尿蛋白会下降)、肾衰竭、血癌(第六椎灵台穴压痛,白血球会下降)必用、肿瘤、血块、失血、水肿积水。
脉细无力,昏迷不识人,去里寒,补真阳,攻坚。
常吃止痛药副作用会洗肾。
坎中阳4、炮附子:炮过无毒。
固表补骨髓,阳虚固阳,肾阳不足,补肾火。
去肺家寒症,表虚后真阳外泄,脱症收敛,脓疡(化脓推出去),膀胱水气化,青盐炮附子刷牙固肾补骨。
大汗不止,小便滴滴答答,起手三至五钱。
遗精频尿也可以用炮附子来配合龙骨、牡蛎。
5、味辛、甘,性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临床用名有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子)。
入经络: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应用方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芍药甘草附子汤、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粳米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乌梅丸、四逆加人参汤、术附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九痛丸、大黄附子细辛汤、阳旦汤、栝蒌瞿麦丸、竹叶汤、肾气丸、乌头赤石脂丸/乌金丸、桂枝芍药知母汤、头风摩散、小续命汤、阿胶附子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利膈汤主治:1、附子为扶元回阳,补火退寒要药。
附子与石膏同用探讨

附子与石膏同用探讨附子大热,石膏大寒,药性截然不同,按常理必无同用之可能,诸般论述配伍和药对的参考书也均未述及。
实则《金匮》、《千金》即有附子、石膏同用之例。
1.《金匮》、《千金》开附子石膏同用之先例《金匮》附子、石膏同用见于“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之越婢汤条下。
越婢汤由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方后又云“恶风者加附子一枚”。
《千金》卷第七“风毒脚气”之越婢汤由麻黄、石膏、白术、附子、生姜、甘草、大枣组成,主治风痹脚弱,卷第十五上“脾藏上”之解风痹汤由麻黄、枳实、细辛、白术、防己(一作防风)、生姜、附子、甘草、桂心、石膏组成,均以石膏与附子配伍。
2.后世医家应用举例后世附子、石膏同用鲜见论述。
曾见明代孙一奎《三吴治验》载马厨疟痢并发案,其症大发寒热,寒至不惮入灶,热至不惮下井,痢下红白,日夜八十余行,腹痛、恶心、汗多神乏疲甚,病由厨间燥热,食瓜果甚多,复又酒后御色。
方用白虎汤、益元散清暑涤热,附子理中温中补下。
药后病渐安康。
病者正虚欲脱,邪势鸱张,所以双管齐下,以大剂温清合为一方。
清代舒驰远治天庆班小生患痢,其症上身发热,下身作冷,认为阳热在上,阴寒在下,心中烦热为阳明里热,用石膏;口苦咽干为少阳腑证,用黄芩;食不下属太阴用黄芪、白术、半夏、砂仁;身重多汗为少阴亡阳,用熟附子、炮姜、破故纸;厥逆腹痛为厥阴里寒,用生附子、吴茱萸,一剂病减。
病机复杂,故以复合之治法治之,附子、石膏因有同用之机会。
(转引自《姜春华论医集》近代祝味菊先生以擅用附子而著称。
他以附子配石膏治高热,认为二药同用,一以制炎而解热,一以扶阳而固本。
附子之温,固可减低石膏之寒凉,然不能消除其制止分泌之功;石膏之寒,已是抵消附子之温,然附虽失其热,而不减其强心之作用。
体质虚弱而炎热不过盛,可重附而轻膏;体质略亏而炎热颇盛,又可重膏而轻附。
徐小圃先生也为近代用附子之大家,其治小儿暑热症(又曰夏季热)有以附子、石膏同用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
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 从上述昔贤论述中,足见附子在名医心目中地位之重。
自汉张仲景以降,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李附子(李彦师)、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他们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疗效,并善用附子而充分发挥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医林佳名。
然则,附子性大热,力峻猛,有大毒,临床应用顾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屡见不鲜,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者。
故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
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认证欠准、剂量失宜、煎煮不当、服法欠妥、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之外,配伍不当也属常见。
故本文拟对历代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中关于附子的配伍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为充分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添一绵薄之力,不当之处,尚请贤达指正。
一、附子配干姜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
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
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
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
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
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二、附子配肉桂二药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缓,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行气通滞。
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温经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足冷,阳痿,尿频,睾丸冰冷,肢体厥逆,浮肿喘满等症。
三、附子与桂枝附子温肾阳,通行十二经,逐寒祛湿止痛,通利关节,可祛深伏之寒湿。
桂枝温经散寒,横通肢节,可解肌散表浅风寒。
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经止痛功效益增。
主要用于:1、阳虚外感风寒湿邪的畏冷,四肢疼痛等症(附大于桂)。
2、心阳虚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则心力不支,脉细弱或结代(桂大于附)。
陈妙峰用二药又配党参、黄芪、麦冬、丹参、炙甘草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认为附子强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窦房结功能兴奋性增强,改善传导功能,对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可随证选用10—30—45克。
四、附子配乌头附子性大热有毒,能散寒燥湿,除痹温中,通阳止痛。
乌头性温有大毒,辛散温通,能搜风除湿,逐寒开痹,破积散结;二药合用散寒袪湿功倍,除痹止痛效灵。
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苦痛;寒邪所干之胸痹、脘腹疼痛。
五、附子配细辛附子温里扶阳,散寒滞通经脉。
细辛外散风寒,内祛阴凝,温通肾气,开通诸窍。
二药合用,温通宣散,彻表入膀胱经,彻里入肾经,相得益彰,共奏温阳散寒凝,蠲痰饮,暖胞宫之功。
二药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功效,为止痛要对。
1、阳虚感冒,形寒肢冷,头身疼痛,骨节疼痛之症。
2、风湿关节疼痛难忍,屈伸不利之证。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阳虚寒凝者。
但有观察认为细辛有诱发心房纤颤之可能,故对有心房纤颤倾向者应慎用。
4、阳虚寒凝水饮咳喘,用为要药。
5、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寒凝胞宫之痛经、闭经、不孕。
如朱久之用治子宫寒凝不孕可获得温阳暖宫散寒凝种子之效验。
六、附子配花椒附子、花椒同为辛热之品,有温里散寒之功。
附子善入肾经而温阳气,温肾助脾,散寒止痛之力较峻。
花椒善走中焦而散寒邪,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作用较强,二药并用,脾肾同治,相辅相助,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力极强。
主要用于:1.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
2.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七、附子配半夏附子大辛大热,补命火回阳救逆,温中土散寒消阴,祛风胜湿,温经止痛,通行十二经脉,上下表里,无所不到;而半夏辛温,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
二药配伍,散脏腑、经络、表里、上下的痰饮停滞,使阴寒得散,脾肾得温,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则阳虚痰浊痞呕诸症自除。
主要用于:身冷畏寒,痰涎壅盛,脉沉迟弦紧或虚而无力等。
吴佩衡常用四逆汤合二陈汤加麻黄、细辛治一切肺部痰饮阴证,如新老咳嗽、哮喘,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表证显著者用小青龙汤加附子,皆用附子配半夏。
半夏反附子,毕竟是前人教训的总结,出现了毒性,可能指生品鲜品,毒性过大;或炮制不得法,毒性残留;或用量过大,毒性增加;或冷水煎药,时间过短;或药后饮酒,温浴;或季节环境温度过高,使中毒因素增加;抑或个体差异,对二种药物有不良反应等等。
然而实践证明,只要注意防范,如法应用,不必禁忌。
八、附子配鹿茸附子温阳散寒,止痛,有阳无阴,走而不守,有回阳救逆之力。
鹿茸壮肾阳,退虚寒,有益精血作用,守而不走,能摄精固阴。
二药配伍,相须互补,温命火填精髓,壮阳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1、畏寒肢冷,腰膝痠痛,阳痿遗精,宫寒不孕,久痢,久泻。
2、风寒湿痹。
九、附子配艾叶附子配艾叶温经暖宫。
主要用于:冲任虚寒,经闭,腹痛等症。
十一、附子配麻黄附子大辛大热,峻补元阳。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
二者相配,一攻一补,助阳解表,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可以避免阳虚无力鼓邪外出,或恐汗后更加伤阳。
使之汗中有补,汗出不伤正;补中有散,扶正而不碍邪。
附子具有温肾壮阳,化气行水之力,麻黄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合而使用,温阳利水消肿之功颇佳。
另外,附子辛热,温通经脉祛里寒。
麻黄辛温,宣通经络散外寒;相配则温经通脉,助阳散寒。
代表方剂: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主要用于:1、外感病,如支气管炎、哮喘、阳虚外感、寒性咳嗽等。
2、经络骨节病,如风湿痹证、面神经瘫痪、半身不遂等。
王大经体会二药合用能增强温阳散寒除痹痛之功,善用二药配伍治疗寒湿痹痛。
3、心血管疾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应用的方面很广,但鲜有用于水肿者。
近年药理发现麻黄、细辛、附子三药配伍,能加强麻黄抗过敏反应的功能。
4、心肾阳虚咳喘。
虚喘不忌麻黄,肺心病痰饮咳喘、水肿,可随证选用三拗汤、越脾汤、小青龙汤合真武汤加减有较好疗效。
颜德馨治哮喘之偏于寒胜者,最喜冠此两味。
董建华也善配用二药助阳平喘,对心肾阳虚,痰饮咳喘,或兼有外感风寒者,用之颇有温阳化饮、宣肺平喘功效,常又与白果、五味子等配伍,虚喘用麻黄的剂量宜随证酌定,有的体会虚喘用麻黄的剂量为治实喘的1∕2,一日量掌握在3-6克为宜。
邱祖萍将附、麻与生脉散相伍为用治疗肺心病合心衰,认为附子温肾壮阳、化气行水,麻黄宣肺平喘、发汗利水,且二者均具强心作用,故能茯效。
5、麻黄宣通寒滞提高心率以治标,附子温心肾阳气以治本,为治疗心肾阳气不足迟脉症的常用有效配伍。
附子能提高窦房结功能并改善房室传导阻滞。
范昌华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逐渐增加净麻黄60—120克,熟附子15—30克,并配伍细辛4—15克。
范氏的经验用量可供参考。
但有认为麻黄、细辛增加是拔苗助长。
6、陈耀堂运用二药治疗中风偏瘫属肝阳不足,阳虚生风者。
7、肾炎肾病属阳虚表寒之水肿、咳喘。
十二、附子配人参附子善温阳散寒,具有回阳救逆作用。
人参善补五脏元气,具有益气救脱作用。
二药配伍,互补协调,上助心阳,下补肾阳,中益脾阳,补益元气,回阳固脱,附子得人参则回阳而无燥热伤阴之弊,人参得附子则补气而兼温里之功。
主要用于:1、重病、久病、失血致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之大汗、肢厥、息微、脉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
2、寒湿所致骨节、胸腹疼痛诸证。
3、附子配人参为参附汤,以此制成的参附注射液,临床广泛用于心衰、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急危重症抢救,使用方便,疗效更著。
4、祝味菊亦常用之认为这是伤寒少阴病出现虚脱时的无上妙法。
参附相伍若用于扶阳复脉,附子宜生用;用以温经散寒止痛,附子宜炮用。
但因人参物稀价昂,近人经验,以黄精、甘草各一两或党参一两代替人参,可收到同样疗效十三、附子配黄芪附子入心、肾,温补护阳,既温肾阳,又温脾阳。
黄芪入肺、脾,健脾利水,益气固表。
二药合用,心肺双补,脾肾同治,补火生土,有温阳利水,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本草逢源》:“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
……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腠理开阖之总司。
”主要用于:1、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等症。
2、水肿,小便不利,四肢不温,畏寒等症十四、附子配茯苓附子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温肾散寒止痛;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渗湿。
二药配伍,温肾健脾利水,温阳散寒,除湿止痛。
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附子得茯苓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