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历史人物
说说江阴市的来历
说说江阴市的来历汉代江阴属毗陵县地,汉高祖五年(前202)析其东部为其属乡,由于县境内有暨阳湖,称为暨阳乡。
这也是今日江阴又名暨阳的由来。
江阴有县的建置始于西晋。
晋太康二年(281)析无锡县北部、毗陵县之暨阳、南沙二乡之地置暨阳县(《晋书·地理志》作既阳县),县因乡名,属毗陵郡。
南朝梁绍泰元年(555),梁敬帝将暨阳县改为江阴县,兼置江阴郡,此为江阴得名之始。
古人把水之南称为阴,水之北称为阳,因江阴在长江之南,故得此名。
隋开皇九年(589)废江阴郡,改隶毗陵郡。
入唐,改隶常州。
唐武德三年(620)于县置暨州,九年州废,县仍属常州。
由于江阴地扼长江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五代南唐升元中为江阴军治。
北宋熙宁四年(1071)废军,以县属常州。
南宋复为江阴军治。
元代时,改置为江阴路、江阴州。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攻占江阴后,改称洋连州,寻复为江阴州。
至正二十七年又降为县。
明清隶常州府。
1912年,属江苏都督府。
1914年6月属苏常道。
1927年4月废苏常道,属江苏省。
1933年3月,属江苏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36年直属省政府。
汪伪政权后江阴县仍属江南行署第二区。
1941年,中国共产党于江阴县境内及其周边地区建立了4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后随新四军北撤而撤销。
江阴曾分属苏中第五、第六专员公署。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江苏省江南行署。
1948年,仍属江苏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区。
1949年4月23日,江阴解放,属苏南行署区常州专区。
1953年属江苏省苏州专区。
1970年属苏州地区。
1983年3月划归无锡市。
1987年4月,撤县建市,仍属无锡市管辖。
江阴文化发展源远流长,人文昌盛。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创始人缪荃孙、著名现代文学家与语言学家刘半农、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国际宇航科学院士曹鹤荪等都是江阴人。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大专院校中,有100多位江阴籍人士先后担任校长。
阎应元:被遗忘的民族英雄 杀满清三王十八将
阎应元:被遗忘的民族英雄杀满清三王十八将如果要在明末清初的铁血舞台上推举出几个慷慨赴死的大忠臣,大凡有点历史知识的都能随口说出几个来;但如果要推举的是集忠臣良将于一身的人物,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而江阴前任典史阎应元便可以算是一个。
偏偏历史对他一直吝啬得很,虽然中华英烈灿若繁星,然而这位小小的典史却一直只能出现在江阴的地方志上。
这种遗之青史的不公平,常使我扼腕叹息。
一前些时看到一份资料,说明末抗清英雄阎应元墓在江阴小石湾。
我一直认为,如果要在明末清初的铁血舞台上推举出几个慷慨赴死的大忠臣,大凡有点历史知识的都能随口说出几个来;但如果要推举的是集忠臣良将于一身的人物,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而江阴前任典史阎应元便可以算是一个。
偏偏历史对他一直吝啬得很,虽然中华英烈灿若繁星,然而这位小小的典史却一直只能出现在江阴的地方志上。
这种遗之青史的不公平,常使我扼腕叹息。
世界上不公平的事太多了,叹息也没用,且到小石湾找阎典史去。
小石湾依偎在江阴要塞古炮台下。
在这个升平年头,又正值落日黄昏,一切都寂寞在夕阳的余辉里。
衰草寒烟中,坟堆倒有不少,而且大多修葺得很讲究,细细找过去,那些“先考”“先妣”皆名讳凿凿,却始终没有发现一块属于“典史阎公”的小石碑。
问一位搞文物的老先生,他说,当年阎应元不屈被杀之后,一位乡民把他从死人堆中背出来,偷偷葬在这里,兵荒马乱,又加月黑风高,自然没有留下标记,到底是哪座坟,现在已经搞不清了。
我无言,说不清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
二一个小小的典史,按今天的说法,最多不过相当于一个正科级的县公安局长。
在那个民族危亡之秋,率义民拒24万清军于城下,孤城碧血81天,使清军铁骑连折3王18将,死75000余人。
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百姓幸存者仅老幼53口。
如此石破天惊的壮举,在黯淡的晚明夕照图中,无疑是最富于力度和光彩的一笔。
然而,江阴城沸沸扬扬的鲜血和呐喊,在史家笔下却消融得了无痕迹,洋洋大观的《明史》和《清史稿》对此竟不著一字。
徐姓的名人作文
徐姓的名人作文一提到徐姓的名人,那可真是不少。
在历史的长河中,徐姓的杰出人物如同繁星般璀璨,其中有一位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明朝的徐霞客。
徐霞客,原名徐弘祖,江苏江阴人。
这家伙可真是个奇人!别人一辈子要么忙着科举求功名,要么守着田产过日子,他倒好,一门心思就爱游山玩水。
你能想象吗?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年代,徐霞客愣是靠着自己的两条腿,走遍了大江南北。
他不畏惧路途艰险,也不在意风餐露宿,仿佛这世间的山川河流都在召唤着他,让他一刻也停不下来。
我记得有一次读到他游历黄山的经历,那细节描写简直让我感觉自己也身临其境了。
他说那黄山的山峰,有的像竹笋般直插云霄,有的像莲花般绽放开来,形态各异,美不胜收。
他为了看那日出,半夜就起身,抹黑往山上爬。
那山路崎岖不平,有的地方甚至得手脚并用。
他说那风呼呼地吹着,好像要把他给吹下山去,但他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登上山顶,看到那壮丽的日出。
等他终于爬到山顶,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
他找了个平坦的地方坐下,眼睛紧紧盯着东方。
渐渐地,天边出现了一抹红霞,越来越红,越来越亮。
突然,一轮红日猛地跳了出来,光芒四射,把整个黄山都照得红彤彤的。
徐霞客当时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他说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还有他去云南的时候,遭遇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当地的气候多变,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又暴雨倾盆。
他走在路上,鞋子都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
有一次,他不小心走进了一片沼泽地,脚陷进去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他费了好大的劲,才一点点把腿挪出来,结果整个人都成了泥人。
但他没抱怨,反而觉得这是一种独特的经历。
徐霞客的游记可不仅仅是记录风景,他还会详细地描述当地的风土人情。
比如他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村落,看到人们穿着鲜艳的服饰,唱着独特的歌谣,跳着欢快的舞蹈。
他会和村民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然后把这些都写进他的游记里。
他这一辈子,没当官,没发财,但他留下的却成了无价之宝。
这本书里,满满的都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感动中国人物张纪清事迹
XX感动中国人物张纪清事迹张纪清,男,汉族,1941年6月生,江苏省江阴市祝塘镇景阳村村民,江阴无偿捐款者,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
XX年11月,在向云南鲁甸灾区汇去1000元善款后,突发脑梗晕倒在邮政储蓄银行,随后被送到医院。
民警发现老人身上的三张汇款单据上写着“炎黄”和“黄炎民”。
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炎黄”这个让江阴人感动了27年、更是牵挂了27年的好心人,终于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XX年当选为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颁奖词: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
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
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
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事迹:张纪清(江阴炎黄)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XX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
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XX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
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
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
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
”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中国历史故事-徐霞客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奇人”?他有没有妻儿?他的历史成就
中国历史故事-徐霞客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奇人”?他有没有妻儿?他的历史成就姓名:徐弘祖别称:徐霞客字:振之号:霞客国家:中国所处时代:明代民族:汉族出生地:南直隶江阴出生时间:万历十四年(1587年)去世时间:崇帧十四年(1641年)主要作品:《徐霞客游记》徐霞客,生于公元1586年,去世于公元1641你那,原名徐宏祖,霞客是他的号,后人多称呼其为徐霞客。
他是中国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留有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记》存世。
徐霞客五十多年的人生中,有三十多年是在外游离度过的。
他不靠外人资助,用自己的双脚走遍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徐霞客被后世热爱旅行之人称为游圣,同时中国政府将《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最为重要的是,徐霞客也是后世公认的“千古奇人”。
“千古奇人”这个称号为什么会被安在他的头上,他哪里“奇”了?一、不求功名,立志探险。
徐霞客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因为家庭环境的关系,他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徐霞客个人也十分喜好读书,读完家中藏书后,就四处搜集购买好书,遇到自己喜欢的,甚至来不及回去拿银子,自己脱衣服换书,所以徐霞客本人的才能是无需多说的。
古时候读书,大多数都是科举取士。
但是徐霞客本人却对科举功名毫不在意,一生的志向就在于游览名山大川。
他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二、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徐霞客游历四方,完全不靠他人资助,全靠自己一双脚走遍四方。
期间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都未曾害怕过。
就在最后一次都还遇见了盗匪,他却仍然坚持完成了旅行。
三、求真求实,锲而不舍。
他凭双脚去走遍大江南北,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受,纠正了许多历史上的地理错误。
比如经书上说,岷山是长江之源,但是经过考证金沙江才是。
四、成就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这本书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文学价值。
徐霞客虽然一生沉醉于外出游历,但是并不代表他没时间谈恋爱了。
明清科举人物传之四——常州府江阴县缪廷槐家族
明清科举人物传之四——常州府江阴县缪廷槐家族繆氏得姓于赢,为秦穆公之后,秦穆公为繆氏始祖。
而江阴繆氏祖籍原为东京汴梁,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人南下攻陷东京,宋室南渡,时任都统制的繆宏毅和繆宏才兄弟随驾南移,繆宏毅镇守毗陵(明代为武进县)中浦,而繆宏才则驻扎在江阴,兄弟二人之后裔遂世居于此,繆宏毅和繆宏才兄弟则成为江阴缪氏始迁祖。
明清时期,居住在江阴申港镇的缪弘毅后裔是江阴的著姓大族,缪昌期及缪荃孙、缪佑孙是这个家族的杰出代表。
入清后,繆氏先后有10人进士及第,其中,入翰林2人,中举人24人,武进士1人,武举2人,是当地著名的官宦簪缨世家及文化世家,缪昌期与缪荃孙是这一家族的主要代表人物。
缪昌期,缪宏毅十八世孙,缪廷玉曾孙,繆桓孙,繆炷子,字当时,又字尚时,别字又元,号西溪,为诸生时有盛名,年五十二,方中万历四十一进士(1613)癸丑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有同年生忌之,扬言为于玉立所荐,自是被目为东林党人。
张差梃击案发,御史刘廷元倡言疯癫,刘光复和之,疏诋发讦者,谓不当诧之为奇货,居之为首功。
繆昌期愤,语朝士曰:“奸徒狙击青宫,此何等事,乃以'疯癫’二字庇天下乱臣贼子,以'奇货元功’四字没天下忠臣义士哉!”刘廷元辈闻其语,深恨之。
给事中刘文炳疏劾大学士吴道南,遂阴诋繆昌期。
时缪昌期方授检讨,刘文炳再疏显攻,繆昌期即移疾去。
既而京察,刘廷元辈复思中之,学士刘一燝力持乃免。
天启元年(1621),刘一燝以次辅当国。
其冬,首辅叶向高莅任。
副都御史杨涟疏劾魏忠贤,有人说杨涟弹劾魏忠贤的奏章是繆昌期代草的,魏忠贤遂深恨之。
及叶向高辞官归里,韩爌秉政。
魏忠贤逐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及杨涟、左光斗等,韩爌皆具揭恳留。
魏忠贤及其党谓是缪昌期实左右之,由是魏忠贤益恨。
繆昌期知局势已经不可挽回,于是具疏乞假,遂落职闲住。
天启五年春,以汪文言狱词连及,削职提问。
天启六年三月,下缪昌期诏狱,繆昌期慷慨对簿,词气不挠。
历史趣谈:明末最强的抗清英雄——江阴典史闫应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末最强的抗清英雄——江阴典史闫应元导语:引子:清军入关后,迅速南下,一举攻陷南京,活捉南明弘光帝。
之后,清廷派出使者招抚南直隶各府县。
绝大多数地方都慑于清朝兵威,纳土投引子:清军入关后,迅速南下,一举攻陷南京,活捉南明弘光帝。
之后,清廷派出使者招抚南直隶各府县。
绝大多数地方都慑于清朝兵威,纳土投降。
清廷以为大局已定,遂颁布剃发令,不料导致江南各地绅民群情激奋,纷纷自发举兵抗清。
首先高举义旗的是常州府属的江阴县。
而我们的主人公--阎应元适时登上了历史舞台。
正传:阎应元,字丽亨,北直通州人,崇祯辛巳年,赴任江阴典史。
上任之初,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艘战船进犯黄田港,应元领兵拒守,连发三箭,皆有人应弦而倒。
海寇心惊胆战,不敢再犯。
他任内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纪突出,江阴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学中为他画像留念。
南明朝廷本想调他转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
因母亲病重,且道路堵塞,没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散居。
顺治二年(1645年),江阴降清,明朝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清知县方亨继任,循例颁布剃发令。
阴历六月二十八日乡耆何茂、邢觳、周顺、邢季、杨芳、薛永、杨起、季茂、辛荣等人议请留发。
方亨破口大骂。
众人大怒,也骂道:“你身为明朝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清朝知县,不知道羞耻吗?”方亨羞愧不已,暂停所议。
闰六月初一日清晨,方亨以上香为名,召集地方诸生百余人及乡绅、百姓会于文庙。
众人问道:“现在江阴已尽归顺,应该没有什么事了吧?”方亨道:“只剩下剃发了。
刚才所差四兵,便为押人剃发之故。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徐霞客母亲七十岁竟还陪同儿子游山玩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徐霞客母亲七十岁竟还陪同儿子游山玩水?导语:徐霞客是我国历史记载中的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游家。
徐霞客的原名叫做弘祖,祖籍是在如今的江苏江阴。
他的家族世代为官,也是当时有名的徐霞客是我国历史记载中的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游家。
徐霞客的原名叫做弘祖,祖籍是在如今的江苏江阴。
他的家族世代为官,也是当时有名的书香世家,家族在他父亲那一代是就已经开始中落。
徐霞客的父亲名叫徐有勉,对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和荣华富贵都没有多大的兴趣,反而希望能够过上平淡幸福的隐居生活,也许是受到一定程度的父亲的影响,徐霞客才会在长大后过上四处游历的生活。
幼年时候的徐霞客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遇到不懂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探个究竟才肯罢休。
对于当时比较受到人们重视的四书五经这类的书籍,他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而是对于探索大自然规律,以及记载历史跟地理这方面知识的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四处借阅这些书籍。
也正是因此,使得他的阅读面和知识量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即使是在他很穷困潦倒的时候,也是只要有钱就拿来买书,甚至到了后来不惜卖了衣物来换取书籍,他对于书籍的爱好,实在让人敬佩。
随着他读的书越来越多,他想要走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欲望也越发强烈起来。
在徐霞客19岁的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三年的孝期一过他便向母亲提出了想要外出游历的决定。
他的母亲是一位淑良贤惠的女子,她也知道,男儿应该志在四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跟被圈养的小鸡和被拴住的小马一样,因为无法挣脱束缚而最终一事无成。
徐霞客的母亲对他的游历的决定不仅深表赞同,还大力支持。
甚至在已经70岁的时候还亲自陪同儿子去游览山水,每次在徐霞客去了一些地方游行归来讲生活常识分享。
江阴历史文化概况分解
江阴历史文化概况分解江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是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以下是对江阴历史文化概况的分解:一、历史背景1.古老文明:早在5000多年前,江阴就有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2.建制沿革:春秋时期,江阴为吴国辖地,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唐初置江阴县,后历经变革,至明清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3.抗战时期:江阴在抗战期间曾是江南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心,也是新四军的重要根据地。
4.改革开放:自改革开放以来,江阴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工业基础,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二、文化特色1.吴文化: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江阴保留了大量与吴文化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如:吴歌、吴语、吴地音乐等。
2.红色文化:江阴的红色文化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这里曾发生过著名的“江阴要塞起义”,留下了丰富的革命历史遗迹。
3.工商文化:江阴有着悠久的工商传统,这里曾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民族工商企业,如:马蹄酥、海澜集团等。
4.军事文化:江阴自古就是军事重镇,曾发生过著名的“江阴保卫战”,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之一。
5.教育文化:江阴的教育事业自古以来就非常发达,境内有多所著名学府,如:江阴中学、华西村大学等。
三、重要景点与人物1.景点:(1)江阴古城:是江阴最古老的地方,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和历史遗迹。
(2)要塞风景区:位于江阴市区东南,因拥有独特的山水资源而闻名,其中的“江阴十二景”更是脍炙人口。
(3)华西村:曾经的“天下第一村”,是中国农村发展的样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现代化的村庄建设。
(4)黄山湖公园:黄山湖公园位于江阴市区以南,湖水清澈,景色优美,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
2.人物:(1)黄歇:战国时期春申君,曾任楚国丞相,是江阴最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2)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其著作《日知录》对后世影响深远。
江阴基本资料
江阴百科名片江苏省无锡市治下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有7000年人类生息史、5000年文明史、2500年文字记载史、1728年建县史;江阴地处江尾海头,长江咽喉,自古就是江防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1949年4月23日江阴解放后,属苏南行署常州专区。
1953年改属苏州地区。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改属无锡市。
198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
中文名称:江阴外文名称:Jiangyin 别名:暨阳澄江行政区类别:县级市所属地区:中国无锡下辖地区:澄江街道,霞客等16个镇电话区号:0510 地理位置:江苏省无锡市面积:987.53平方公里人口:120万(2008年末) 方言:吴语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鹅鼻嘴公园,黄山古炮台,江阴渡江战役纪念馆,徐霞客故居车牌代码:苏B 简称:澄基本概括江阴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多年。
晋太康二年(281年)置暨阳县。
南朝·梁绍泰元年(555年)废县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处长江之南,遂称江阴郡,为"江阴"名称之开始,下辖江阴、利城、梁丰3县。
此后江阴先后为郡、为国、为军、为路、为州,建置几经变化。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恢复江阴县建置。
1949年4月22日江阴解放,后属苏南行署常州专区。
1953年改属苏州地区。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改属无锡市。
198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江阴全市总面积987.53平方公里,陆地面积811.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75.8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面56.7平方公里。
沿江深水岸线长达35公里。
城市建成区为4 9.23平方公里。
全市有16个镇。
334个行政村,7102个村民小组;6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
江阴市政府所在地在澄江镇。
至2008年末,江阴市户籍总人口120万人,增长0.47‰。
全市人口出生率7.1 4‰,比2007年下降0.0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67‰,上升0.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0.47‰,下降0.07个千分点。
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整理版]
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一、吴文藻(1901 -1985)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
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
著名学者费孝通、林耀华、黄华节、瞿同祖、黄迪、李有义、陈永龄均曾师从吴文藻先生。
吴文藻大力提倡和推行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反对完全是照搬西方的理论,他公开站出来抨击洋人垄断社会学的不正常状态,大声呼吁学术界的同仁们共同起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使中国式的社会学“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上”。
有感于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的脱节,吴文藻先生到燕京大学后亲自为每一门课都编了一种汉文教材,并且每年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新得材料加以修改和补充,使之日臻完善。
比如,“家族社会学”一课原来以泛谈世界家族制度尤其是原始社会的家族制度为中心内容,吴文藻在接过这门课后,着重以中国宗法制度为中心内容,把社会学的教学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结合了起来。
1933年,吴文藻先生担任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这一职务的获得给大力提倡和推行社会学中国化主张的吴先生带来了更多便利。
他认为,社会学要中国化,最主要的是要研究中国国情,即通过调查中国各地区的村社和城市的状况,提出改进中国社会结构的参考意见。
吴文藻先生把此概括为“社区研究”。
二、陈达(1892-1975)中国社会学家,别号通夫,浙江余杭人。
1912~1916年在北京清华学校(游美预备班)学习。
1916~1923年在美国留学,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长期执教于清华学校。
1929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后,负责创办社会学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随清华南迁昆明,兼任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
1952年后,先后在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劳动部劳动干部学校任教授。
1975年1月16日逝世。
主要著作有:《华侨──关于劳动条件的专门考察》(英文版,1923);《中国劳工问题》(1929);《人口问题》(1934);《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1938);《华南侨乡》(英文版,1940);《现代中国人口问题》(英文版,1946)等。
刘氏兄弟故居,江阴之光刘氏三杰(上)
刘氏兄弟故居,江阴之光刘氏三杰(上)★旅游地点:江阴刘氏兄弟故居刘氏三杰是江阴人的骄傲,其故居就坐落在繁华的人民路中间,为了这座不可移动文物,人民路在这里分岔成两条道。
故居处于闹市中心,仿佛是一座孤岛,四周分明是喧嚣的城市风貌,可是这座故居却让人觉得很安静。
刘氏三兄弟个个成就斐然,在中国近代的文学界和音乐界写上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大哥刘半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二哥刘天华,是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现代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三弟刘北茂,是民族音乐大师、作曲家、教育家。
三兄弟的青少年时代,就是生活在这里。
这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江南民宅,坐西朝东,由三兄弟的曾祖父刘荣于清末建造,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故居是硬山式砖木结构,黛瓦白墙,三开间,两进两侧厢,前中后三个院落和三个天井,占地四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二百五十平方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刘氏兄弟的后人把它捐赠给了江阴市政府。
大门两侧分别挂着“刘氏兄弟纪念馆”和“刘氏兄弟故居”两块牌子,其中纪念馆是由文化部部长朱穆之题写的。
而纪念馆的序文,则是由著名女作家冰心写的。
冰心的丈夫吴文藻是江阴夏港人氏,与刘半农是大学同学,也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走进大门是院落,两侧有两丛天竺,据说这是刘氏兄弟的父亲刘宝珊亲手所栽,到如今也有百余年了,依然郁郁葱葱。
其实在屋外早已栽种了成行的天竺,每年结了红果子就很漂亮。
现在红果子结得还不多,但已经红得透亮。
第一进正屋是序厅,迎面是三兄弟的画像,上书“刘氏三杰,江阴之光”,一门三兄弟个个都优秀得让人嫉妒,这个赞誉一点都不过分。
两侧的墙上有关于刘氏兄弟的图文介绍,其实三杰的事迹江阴人大多耳熟能详,尤其是刘半农和刘天华,这两个人的名气在近代史上很大。
刘北茂当然也很优秀,只是被两个哥哥的光芒给遮掩了。
这里的展板内容好像与上次来看的时候有了一些不同,但内容还是差不多的,毕竟三杰的事迹就在那儿,不过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南侧厢房前面是私塾,后面是书房。
地理学家徐霞客
江苏南部有一座濒临长江的县级市江阴,自古以来,这座江南小城不仅物阜民丰,经济发达,而且文化繁荣,人杰地灵。
自宋至清,江阴曾先后出进士415人;民国时期,江阴城出了杰出的文学家刘半农、音乐家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等文化名人。
然而,如果要数江阴历代名人中最广为人知者,当属明朝晚期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弘祖,号霞客,1586年出生于江阴一个世代书香的富庶家庭,祖上曾经为官。
徐霞客幼年起就博览群书,无意于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特别爱好古今历史、地理以及山海图经之类的知识。
他对于应科举、入仕途不感兴趣,倒是喜欢游览名山大川,热衷于考察和研究大自然。
15岁时,在参加一次科举资格考试失败后,徐霞客就坚决摒弃了科举之路,一心埋头于古今史籍、山经地理中去了。
徐霞客少年时期就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志向,要游历天下,问奇于名山大川。
他认为现有的一些地图和地方志中对于山川的描绘并不准确,决心“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
他一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地理、水文、气象和动植物等方面的观察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2岁那年,徐霞客第一次离开家,去江阴南边不远的太湖地区旅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走出书斋,投身大自然,开始了专业旅行家的生涯。
难得的是,他的母亲开明通达,非但不责备儿子放弃仕途经济的道路,反而鼓励他志在千里,放心远游。
在徐霞客后半生的30多年中,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旅行和考察,足迹遍布如今的19个省市,而且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和乘船都极少。
翻开徐霞客旅行的路线图可见,他走遍了三山五岳和东南、华北的名山:浙江天台山、雁荡山,安徽黄山,福建武夷山,江西庐山,河南嵩山,陕西华山,湖北武当山,山西五台山、恒山,山东泰山,湖南衡山等。
沿途更有无数大小山峦留下了他的足迹,有的地方更是多次前往。
徐霞客经过多年的酝酿准备,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做了一次长达4年的西南远游。
这次长途跋涉,他途径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六省,行程超过万里。
具有冒险精神的人物事例
具有冒险精神的人物事例徐霞客(1586年-1641年)名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号。
他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
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帝。
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
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
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
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
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
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
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
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
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
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
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
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
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从此,直到五十六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
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
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
张廷玉墓_精品文档
张廷玉墓张廷玉(1669年-1722年),字子畅,号敬斋,江苏江阴人,清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江苏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诗、文、史、论等多个领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廷玉墓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太湖大道,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对张廷玉先生的纪念。
张廷玉墓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后经多次修缮与扩建,成为现今规模较大的墓葬群。
墓区占地面积约100亩,具有典型的东方园林风格,楼阁、亭台、假山、池塘等元素独特而韵味悠长。
墓区的主要建筑有大门、山门、牌坊、碑廊、墓道、配殿、墓室等。
整个墓区布局严谨而庄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和厚重。
墓道是张廷玉墓的主要特色之一,全长约120米,宽约4米。
墓道两侧种满了参天古树,密密麻麻,给人一种庄严而肃穆的感觉。
墓道内几组雕刻精美的石狮镇守在两侧,石狮威严而庄重,寓意着对先人的敬意和保护。
墓道尽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配殿,殿内供奉着张廷玉先生的塑像和牌位,墙上悬挂着他的画像和著作。
进入墓室,可以看到一座金碧辉煌的神座和一对华丽的镀金玉石灵宝,这是对张廷玉先生的崇敬和纪念。
墓室内墙壁上镶嵌着丰富的壁画,描绘了张廷玉的一生事迹和他的著作成就,非常精美。
整个墓室气氛庄严而庄重,给人一种敬畏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张廷玉墓所在的墓园还包括一座纪念馆,陈列着张廷玉的生平事迹、著作、奖状等资料。
纪念馆不仅是对张廷玉先生的纪念,也是向世人展示他卓越成就和影响力的场所。
在纪念馆内,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张廷玉的思想和学术思路,感受他的智慧和才情。
张廷玉墓不仅是对张廷玉先生的纪念,更是一座重要的文化遗产。
墓区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墓道、配殿、墓室等建筑物充分展示了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
墓室内的壁画、神座、灵宝等陈设也展示了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
而纪念馆则是向世人展示张廷玉先生的伟大成就和良好品质的场所。
保护和传承张廷玉墓及其相关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趣谈:邲怎么读 葛邲生平简介 葛邲怎么死的 葛邲的作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邲怎么读葛邲生平简介葛邲怎么死的葛邲的作
品
导语:葛邲生平简介葛邲(1135~1200年),字楚辅,南宋左丞相,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生,江阴青阳人,葛邲自小受家学熏陶,博学多闻,机敏干练,
葛邲生平简介
葛邲(1135~1200年),字楚辅,南宋左丞相,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生,江阴青阳人,葛邲自小受家学熏陶,博学多闻,机敏干练,年轻时以祖荫而授建康上元(今南京江宁)县丞。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葛邲高中进士,当上了国子博士。
在一次论州官受纳及鬻爵之弊的对策中,得孝宗奖谕,授著作郎。
不久,葛邲又担任掌管规谏的“正言”官,开始了他长达10余年的谏官生涯。
乾道八年(1172年),孝宗亲书“安遇”两字赠赐葛邲,并出《梅花诗》命他奉和。
葛邲进一步得到孝宗皇帝的重用,先后授侍御史、中书舍人、给事中,直至淳熙十三年(1186年)任刑部尚书。
绍熙元年(1190年),光宗受禅,葛邲被授任参知政事。
他对光宗仍象对待老皇帝那样,劝光宗“正风俗,节财用,执中道,恤民力,选将帅,收人才,择监司,明法令”,还建议“守祖宗法度,进荐人物”,以图振兴国力,恢复中原。
这些手疏和建议,得光宗皇帝的嘉奖和采纳。
同年十二月,葛邲任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即枢密使),绍熙四年,升迁为右丞相,不久任左丞相。
谏官出身的葛邲特别看重劝谏,结果逐渐遭到宋光宗的讨厌,身居高位的左丞相,不满一年便当了观文殿大学士。
不久,又以“大兼小”,出任建康府知府。
葛邲怎么读
生活常识分享。
解读徐霞客_初一作文
解读徐霞客相信大家对徐霞客都不陌生吧!他可是我们江阴的名人呐!不知道他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一下他吧!我们可以把徐霞客的一生分割成三个部分:徐霞客的家庭背景、徐霞客的社会交往、徐霞客的出游经历。
让我们先来看看徐霞客的家庭背景。
在明朝万历十四年,也就是公园1586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天,他在江阴马镇的一个小村子出生。
出生那年,他的父母都已经40多岁了。
徐霞客父母中年得子十分欢喜,便给他取名弘祖,又取字振之。
霞客是他后来的友人帮他取的雅号,那是三十多年后的事了。
徐家在当时正好是家道中落,靠着收田租已经不能维持富足的生活。
徐家祖上曾经十分显赫,曾任开封府府尹。
在元朝近百年期间,徐家坚持不出仕,以农为本,耕读传家,慢慢地发展起来成为祝塘一带的富裕家族。
明朝后,徐家开始致力科举,但是经历悲惨,直到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才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徐霞客的社会交往也是十分广阔的。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徐霞客的朋友有许多,例如:许学夷、莲舟法师、静闻和尚等等,他们让他扩大了自己的眼界,提高了对当时社会的认知程度。
徐霞客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但是最出名的还是徐霞客的第二十四次出游,也就是他一生最后一次出游,也是最伟大的一次出游。
1636年到1640年,徐霞客先后游历了浙、赣、湘、桂、黔、滇等多个省份,号称万里遐征。
1636年9月19日晚,他出发了,这次出游徐霞客经历了众多的磨难:两遇强盗,三次绝粮,好友去世,仆人逃遁。
好在他遇到了一生最好的朋友——云南丽江纳西族首领木增,他们相见恨晚!徐霞客受木增所托,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修正了四册《鸡足山志》。
徐霞客的一生令我们敬佩,他用自己的生命,在祖国的光辉历史上写下了不败的一笔。
宋琬故居介绍
宋琬故居介绍宋琬,字子恒,号澄川,江苏江阴人,是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任直隶总督、南京各项事务总理等职,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宋琬故居位于江苏省江阴市澄江中路,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宋琬故居占地面积约为50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典雅古朴,共分为前、中、后三进,由大门、庭院、厅堂、花园等组成。
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巧妙地融入了自然环境中。
大门正中是一座高大的牌楼,上书“宋琬故居”四个金字,庄重而不失庄重。
进入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庭院内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
庭院两旁是两座对称的厅堂,建筑结构精巧,雕梁画栋,充满了古典气息。
厅堂内摆放着宋琬当年使用的家具和摆设,展示了他的生活方式和品味。
走进庭院的后部,是一片宽阔的花园。
花园内有假山、亭台、水池等景观,形成了一幅幽静的画卷。
花园内的植物种类繁多,绿树成荫,给人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
在花园的一角,还有一座小型的红墙建筑,是宋琬的书房。
书房内有书架、书桌、书画等,展示了他的学问修养和艺术造诣。
宋琬故居的设计和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注重空间布局和人文环境的结合。
整个建筑群以庭院为中心,前后错落有致,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感。
建筑内外的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风范和格调。
除了建筑本身,宋琬故居还有许多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
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座石碑,碑上刻有宋琬的名言:“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亦如流星划过夜空,唯有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才能留下永恒的价值。
”这句话体现了宋琬为人民和国家奉献的精神,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参观宋琬故居,不仅可以了解到这位伟大政治家的生平事迹,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座古建筑中,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让人们思考和反思。
通过了解宋琬的故居,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命运,更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找到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沿长江西进的企图,粉碎了日军 3 个月亡中国 的美梦,保护了长江下游军政机关、工矿企业向四 川大后方的安全转移,为国民政府以空间换取时间 之持久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日侵期 间,陈毅同志曾赋诗江阴要塞“:江阴天堑望无涯, 废垒犹存散似沙。客过风兴敌惶急,军民游击满南
0c56f7e 江阴信息港
于南城门。江阴“人心齐,民性刚”的城市精神也 是源自于此。清代,分南直隶为江苏和安徽,江阴 为江苏省学政衙署所在。
抗日战争时期长江江阴段是著名的江阴海战 的主战场,江阴作战是中国海军史上最惨烈的战斗。 江阴海战是江阴保卫战中的海上战役,自 1937 年
0c56f7e 江阴信息港
之邦,长江底柱,允足表峙东南也”。明末乙酉后, 获“义城”之名。江阴人民立“忠邦峰”,怀念保 邦死难者。状元姚文田于 1799 年为江阴题“忠义 之邦”四个大字,道光年间摹作南门门额光前裕后。 1937 年冬,日本侵略军炮击江阴,“义之”二字被 毁。1947 年,蒋介石为江阴书“忠义之邦”,今刻
0c56f7e 江阴信息港
华。”渡江战役东起江阴,华中工委从 1947 年开始 便策反江阴要塞。
0c56f7e 江阴信息港
0c56f7e 江阴信息港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阎吏殉难。 还有一位江阴女子投江前噬指血题诗:“尸山白骨 (一说露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寄予 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时人作诗叹息, “提起江阴城破日,石人也要泪千行。”明《崇祯 江阴县志》评价江阴“不独为礼让之邑,实称忠献
0c56f7e 江阴信息港
8 月 16 日江阴大战拉开序幕开始至 1937 年 12 月 2 日江阴防线失守,前后共历时 108 日,是抗日战争 中罕见的陆海空三栖立体作战,也是抗战期间唯一 一次海军战役;长年威震中国海疆的舰队,一部份 在烟台自沉,主力则全数沉在江阴,是甲午战争以 来最重大的损失。保卫江阴封锁线的战斗阻遏了日
在江阴漫长的历史中,涌现了大批爱国民族英 雄。明代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政误国,在朝的三位江 阴人——主事黄昭、御史贡安甫、史良佐,或以挽 死谏,或以奏章忤。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称 之为“江阴一时三忠”。还有勇斗阉官魏忠贤,慷 慨赴狱、死于酷刑、被列入“东林后七君子”的缪
昌期、李应升。
江阴素被称为“忠义之邦”。明末抗清守城战, 江阴全城百姓在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 厚敦的带领下独守孤城八十一天(史称“江阴八十 一日”),后全城殉节,无一人投降。清初,“剃发 易服令”刚传谕至江南,江阴书吏抄到“留头不留
0c56f7e 江阴信息港
发,留发不留头”一句时,义愤填膺,弃笔而出。 江阴百姓得知后群情激愤,举明典史阎应元为首领 抗清,江阴守城八十一日,杀死鞑子贼寇 75000 余 人、3 王和 18 将,后被攻破,最后江阴城仅老幼 53 人藏于古塔中幸存。阎应元曾于江阴东门城楼 题联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