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06任务参考答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一【社会调查】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06任
务--参考答案
【社会调查】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
考核目的: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金融学的基木概念、基木知识、基本
原理的讲授,使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基木的了解,也使学生对金融业有一个理性认识。—般说来,其实践教学环节较少。基于广播电视大学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实践教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具体业务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金融业务的感性认识,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学活用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习金融学和其他经济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求:(1)综合复习课程教学内容,尤其是货币政策理论;
(2)由辅导教师组织针对我国近期货币政策实施情况的文献调研和讨论,发挥教师对调研的指导作用;
(3)学生根据实践教学目的收集相关资料、走访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阅读信用制度、
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变化的各种政策规定或文件;
(4)、整理调研材料,写出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原则上不少于800字。
解题思路:
(1)结合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2)结合我国独特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或操作指标;
(3)我国货币政策手段的使用及其原因;
(4)你对近期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答:(1)结合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结合我国独特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或操作指标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货币政策目标: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最终U标选择的主要观点
(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廿标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日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它是一•个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的效果等一系列内容在内的广泛概念。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共有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方式
货币政策四大目标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矛盾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在: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
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相互替代关系。
%1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1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的增长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国民收支赤字。
%1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平衡。货币当局稳定物价的努力常常会导致资木流
入和需求减少,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由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固有的矛盾,货币当局只能做出适当的选择而不可能达到所有目标。可能的选择是:①侧重统筹兼顾,力求协调;②侧重于权衡或选择,使经济环境的需要而突出重点。具体的1=1标选择不但有赖于各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也反映了人们对货币经济和货币政策认识的深化程度。
(3) 中国关于货币政策最终廿标选择的观点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所宣布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
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选取的是单一稳定币值的目标。但是,货币政策应选定怎样的目标问题,我国理论界近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观点有:
%1单一日标论。这又可分为两种相当对立的意见。一种是从稳定物价乃至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强调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惟一bl标;另一种是从货币是再生产的第-•推动力出发,主张用最大限度的经济稳定增长保障经济起飞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稳定物价,即强调经济增长应摆在首位。
%1双重目标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当同时兼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的要求。强调他们两者的关系是:就稳定货币而言,应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稳定,即在经济发展中求稳定;就经济增长而言,应是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即在稳定中求发展。如果不能兼顾,则两者的要求均不能实现。
%1多重目标论。鉴于货币政策涉及面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加快,就业和国际收支问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又有人提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方面,即目标不应是双重的,而应是多重的。
(2)我国货币政策手段的使用及其原因
正确判断和全面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必须充分了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无论对于中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整个2008年都是动荡不安充满挑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也经历了频繁的调整,具体体现在政策目标、政策搭配和政策手段等三个方面的转化。
(一)政策目标的悄然转化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汇率稳定等。提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转化,我认为主要有汶川地震、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出台、十七大和G-20峰会圆满召开三个标志性的分界点。
首先,汶川地震是第一个分界点。汶川地震发生前,我国政府的政策目标选择是,试图全面兼顾却总是内外交困、顾此失彼;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的政策1=1标选择则变为:通货膨胀成为首选甘标,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经济增长成为最终目标。周小川在中美战略对话的表态就是明证。
其次,美国救市方案出台是第二个分界点。救市方案出台之前,我们的政策目标的选择是“一保一控”;救市方案出台之后,我们的政策日标的选择转化为“一保一稳”。
首先,汶川地震发生前,我们采取的基木上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
汶川地震发生后,从财政政策来说,“稳健”二字不再明说,但是财政支出适度增加,只不过带有被迫的性质,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基本上是以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的;就货币政策而言,“从紧”二字也不再明说,但是从紧的力度显然加大,汶川地震后法定准备率上调了一个百分点,基木上相当于以前两次调整的力度。因此,实际上转化为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更加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
其次,美国救市方案出台之前,与“一保一控”的政策目标相适应,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保经济增长,减少货币供给控制通货膨胀,实际上是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之间的搭配;美国救市方案出台之后,为了完成“一•保一稳”的目标,我们增加财政支出保经济增长,放松银根增加流动性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转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间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