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专题七教育价值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教育价值研究简要回顾
西方
教育价值研究的开始(19世纪50年代) 价值学派教育思潮的产生(20世纪初) 教育价值研究的复苏(20世纪60年代)
中国
教育价值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 教育价值研究的中断(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教育价值研究的复苏(20世纪80年代)
教育价值研究的开始(19世纪50年代)
2. 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前提
需要 能力 工具 对象
生理需要 心理需要 社会需要 生理能力 心理能力 社会能力 语言工具 物质工具 社会技术
物质 能量 信息
目的来自百度文库手段
人的活动 外部世界
基础
3. 几种价值的定义
经济学中的价值:指与使用价值对应的作为交换价值内容的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 的人类劳动或抽象人类劳动。
李凯尔特
文德尔班只是停留在一般哲学概念上来论述价值哲学的构成形式及其地位,而真正把这种 价值思想推演到解释社会历史文化的则是李凯尔特(H.Rickert)。
李凯尔特主张,世界是由现实和价值构成的,主体和客体是现实世界的一个部分,与这个 部分相对立的另一部分是价值世界。哲学问题就是这两部分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统一的问 题。
哲学中的价值:属性说——“物理主义”;需要说——“心理主义”;关系说。 我们认可关系说:价值是指主体对主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或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
能,是人的需要和理想的对象化。 (1)价值形成的关键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评判价值的尺度。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 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2)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是主体的需要和主客体的属性二者之间的关系。 (3)价值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价值既离不开人的对象化活动,也离不开人的交往活动。
(2)二重世界的划分是价值哲学赖以建立的基石。文德尔班指出,人类面临着二重世界,即 “事实”的世界与“价值”的世界,也称“现实”的世界与“理论”的世界,与这两种世 界相适应,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知识,即事实的知识与价值的知识,前者主要指自然科学, 后者主要指社会科学。
(3)价值是受主观意志和情感所支配的。文德尔班认为,任何知识的标准都是价值的,而价 值又是主观意志、情感所决定的。因此,“抽开意志与情感,就不会有价值这个东西”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德尔班的价值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自然和历史性文化之间是存 在差别的,自然可以用规律来解释,历史性文化则必须由领导文化的价值来解释。
专题七教育价值研究
引入一: 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水
果
的
营
养
价
人的价值究竟该怎样衡量 ?
值
尼采
尼采(F.Nietzsche)也对价值问题的研究颇感兴趣,“重新估价 一切价值”就是他提出的著名口号,他指出:“世界将围绕着新 的价值发现者转。”
在尼采看来,是非善恶用不着理性去判断,而只凭主观感觉、凭 个人直观去创造。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尺度。
正是在对过去价值的否定、对人的价值的高度颂扬的基础上,尼 采建立起了他的“超人”哲学体系。尼采的思想是19世纪末欧洲 文明和文化危机的产物,价值理论是这位具有鲜明个性色彩和独 立批判精神的哲学家反抗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思想武器。正因为 如此,尼采的思想曾在西方掀起了一场反省西方文化历史的运动, 并成为一部分人反对现实、倡导个人奋斗的精神支柱。
迈农和艾伦费尔斯则从两个方向发展了其老师的价值论思想,前者较为系统地阐 明了主观价值论,后者则从客观价值论角度全面论述了价值关系。
文德尔班
文德尔班在1914年发表的名著《哲学概论》中,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他的价值哲学理论, 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研究价值的。文德尔班明确指出:“哲学绝对不能脱离价值的观念, 它总是强烈地、明确地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 准确地说,“哲学就是最一般的价值理 论” 。并认为,“哲学只有作为具有普遍价值的批判科学才有生命力” 。
美国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 代表人物,1874—1946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http://jpkc.scnu.edu.cn/jys/pub_htm/04-kcnr-18.htm。 巴格莱的教育思想,http://www.jledu.com.cn/new/view_content.asp?id=8938。
李凯尔特从经济事实的多样性及其与文化价值的关系出发,提出了以个别事物作为研究对 象的价值文化科学。他认为价值关系不仅是认识,而且包括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等整 个文化领域,因此,对文化的多种价值考察,乃是哲学的课题。
在李凯尔特看来,关于价值,人们不能说它实际上存在着或不存在着,而只能说它是有意 义的还是无意义的。他断定,价值绝不是现实,既不是物理现实,也不是心理现实。价值 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不在于它的事实性。价值是超经验的,是经验认识所达不到的, “它们往往在主体和客体之外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王国” ,只是在人们的评价行为中,实 在界与价值界这两个领域才相遇,人的行为不过是在实在界盖上了价值的印迹,并创造了 人类的历史文化。
布伦坦诺
假如把陆宰和尼采视为分别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研究价值理论的话,那么,将 价值理论演化到逻辑学和心理学领域进行研究的当推布伦坦诺(F.Brentano)和 他的两位学生迈农(A.Meinong)和艾伦费尔斯(C Ehrenfels)。
布伦坦诺明确地探讨了价值判断的源泉和价值评价的公理问题。他认为,价值乃 独立存在的现象,在三种心理现象(表象、判断与情绪活动)中,只有最后一种才 能把握价值,即人们只能在爱与恨、适意与不适意中才能把握价值。
历史上,从斯宾塞探讨知识的教 育价值开始,就一直有人从价值 哲学或哲学价值论的角度探讨教 育价值。
美国教育家巴格莱曾写出《教育 的价值》(Educational Values, 1911)一书,从教育价值本体论、 教育价值认识论、教育价值方法 论等几个方面试图对教育价值问 题进行较全面的研究。
H.Spencer,18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