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综述
政治社会化的理解
政治社会化的理解
政治社会化是指一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它利用社会性行为、政治行
为和文化活动来反映特定社会大环境中社会间文化关系的结构。
它吸
引了大量研究者,因为它不仅展示了社会应当遵循的原则,而且能够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促进社会各种类型之间的友好关系。
政治社会化在
社会思考层面涉及具体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和社会性系统结构,涉及
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活动。
它是一种政治的过程,
是社会变革的历史,将社会政治协作融入社会活动中。
政治社会化旨在提高政治性意识,让社会对政治变革的认知得以改变、加强。
它刺激了政治实践和社会参与,强调公民参与、实现社会公平。
它扼杀了社会不平等和不安定,暗示政府只有通过有效的政治和经济
措施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的社会。
它同时催动改革,促使政府和社会
相互合作,让道德伦理适应社会发展中的变化。
政治社会化也有其负面影响,其中最大的一项是它可能破坏社会整体
的质量和安定,因为它可能以暴力的方式挑起双方的矛盾,造成社会
内部的分裂和动荡。
此外,政治社会化有可能使社会变得更加不公正,因为政治社会化将让某些人倚老卖老,利用当前社会制度来维护其特
殊地位和利益。
然而,尽管政治社会化也具有一些弊端,但它在促进政治变革、追求
公正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多少个国家和政治团体已
经开始重视政治社会化,他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价值,以期营造一
个更具有包容性的社会环境。
只要双方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利益交换,政治社会化就可能在不同政治大环境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建立一个更
加强大、有效和公平的社会概念。
政治社会化的名词解释
政治社会化的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中,政治是人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政治社会化是指一个个体把政治观念和行为纳入自身认同和行为的过程。
它是一个个体如何逐渐理解政治并参与政治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如何通过政治参与来实现自己权益和改变社会的过程。
政治是指控制社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一系列行为和制度。
人们参与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系列的政治观念、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
这些政治观念和行为受到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机构的影响。
首先,家庭在政治社会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一个个体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家庭成员的政治观点和行为会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一个支持政治参与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往往更容易形成积极的政治观念,并愿意参与政治行为。
其次,学校在政治社会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政治观念和价值观的传播者。
通过学校的政治教育,个体可以了解国家政治制度和国际政治关系,培养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促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政治。
另外,媒体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媒体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者,通过新闻、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传达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影响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然而,媒体的政治倾向和报道方式也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偏见和影响。
政治社会化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对政治的认同和参与,也是一个社会对政治的反映和检验。
通过政治社会化,个体可以实现自己的权益,改变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实现自由、平等和公正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的基石。
然而,政治社会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个体需要付出努力来理解政治并参与政治。
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例如政治腐败、群体利益冲突等。
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参与,个体才能逐渐实现政治自觉和政治目标的实现。
总之,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个体在理解政治、参与政治的过程。
家庭、学校和媒体等社会机构对政治社会化起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政治社会化,个体可以实现自身权益,改变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整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
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政治学家对政治社会化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代相传的方式。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上述各家定义,实际上包含了政治社会化的两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在社会的政治领域,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训练,使之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生活。
这就最通俗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整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
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政治学家对政治社会化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代相传的方式。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上述各家定义,实际上包含了政治社会化的两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在社会的政治领域,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训练,使之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生活。
这就最通俗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综述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综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旨在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使命。
首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了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和优化。
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城市发展的需求,需要加强城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现代化的城市社会治理体制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推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格局。
其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了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的治理能力。
同时,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还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治理,提高治理效能和精准度,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
再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了社会公平和正义。
在现代化的城市社会治理中,应该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分配,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同时,加强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稳定,保护公民权益,提高全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各国城市智慧化和治理现代化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和技术,提高我国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水平。
总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要承担起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参与,推动制度创新;社会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为市民提供服务和参与机会;居民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近年来,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成为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转变观念,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关系和谐稳定,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社会化途径,逐渐接受并适应社会与政治的各种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是个体与社会、政治文化的互动,其功能是培养个体对政治现实有深刻认知、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在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中能够正确运用。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
首先,政治社会化的本质是一种不断的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渐接受并适应了社会和政治文化中的各种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不断认知、学习和适应社会和政治文化的一个过程。
举个例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人可能会面临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和对新思想的接受。
这个过程中,年轻人需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同时对自己的政治观念的变化保持警觉。
其次,政治社会化的本质是参与。
政治社会化不仅是个体接受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还是个体参与政治文化的过程。
通过参与政治活动,个体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政治现实、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政治现实。
比如,中国民间的网络直播和社交媒体平台给了民众更多的机会参与政治讨论和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参与感。
其三,政治社会化的本质是知识。
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需要逐渐了解政治制度、法律、公共政策、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参与政治。
政治知识可以帮助个体了解政治现实,更好地分析政治问题,并对政治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美国的公民教育课程广泛涉及美国历史制度、法律和公共政策,帮助公民了解政治现实。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公民更好地参与政治,从而对未来的政治决策做出更好的决策和贡献。
其四,政治社会化的本质是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是社会和政治的基础,它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于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举个例子,北欧国家拥有一种称为“麻省理工学院文化”的文化,这种文化注重理性思考、独立自主、公平公正和对所有人的平等待遇。
政治社会化名词解释
政治社会化名词解释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在集体生活中逐渐接受和适应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以及政治行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开始于个人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并逐渐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家庭中,父母和其他亲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个人的政治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体系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学校规则,个人逐渐了解和接受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方式。
此外,媒体、社交网络、同伴之间的互动和社会组织等,也对政治社会化产生影响。
政治社会化包括个人接受政治价值观、政治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参与政治活动等方面。
个人接受政治价值观是政治社会化的基础,它涉及个人对权威、民主、平等等政治理念的认同和尊重。
政治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对政治制度、政治参与方式和政治决策等方面的了解。
此外,政治社会化还需要个人参与政治活动,例如选举投票、政治组织和社会运动等,以实际行动表达并追求个人的政治价值观。
政治社会化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人而言,政治社会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意识,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并增强个人在政治决策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对社会而言,政治社会化能够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民主文化的培育,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和谐发展。
然而,政治社会化并非一帆风顺,存在一些挑战和障碍。
例如,个人所处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可能存在政治偏见或暴力行为,影响政治社会化的正常进行。
政治机构与个人之间的疏离和信任危机,也可能导致政治社会化的困难。
此外,社会的群体利益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也可能干扰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为了促进良好的政治社会化,政府、家庭、教育机构、媒体和社会组织都承担着重要责任。
政府应加强政治教育和民主制度的宣传,建立公平和透明的政治环境。
家庭和教育机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质,提供多样化的政治教育资源。
媒体应提供客观准确的政治信息,激发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
政治学--政治社会化
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参与者、总统就职典 礼、阅兵 社会政治组织:政党、利益集团
6
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从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使他们 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 治态度和政治技能:训练个人,政治依属和政治 忠诚;关于政治体系的专门知识和感情;对政治 活动的明确的观念 从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讲,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 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从政治体系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 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支持政治系统, 并使其合法化,整体倾向性与非同质性(亚政治
第五章 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特点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自然人 社会人,餐桌上的礼仪、地 址的正确表述方式、个人卫生的准则,《鲁滨孙 漂流记》 政治社会化
◇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社会成员个体学习,自然人 政治人,面对党旗宣誓、 唱国歌时起立脱帽,承认政治人物(从总统到警察)的 权威 ◇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 的过程:政治体系教化(主要是主导政治意识) ◇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政治文化
文化)
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主动与被动 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儒家文化与法治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学习与 教化
3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与功能
一、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子关 系与人际关系,大多数人投与父母一样的票 学校:思想政治课、教育部让中小学生学唱样板 戏 、《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 中国》,教育程度与政治能力 同辈团体;协会、俱乐部、沙龙… 工作场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热爱党的教育 事业、基层党组织、工会 大众传播媒介:“第四种权力”,《联邦党人文 集》、《炉边谈话》,“知识鸿沟”与话语权, 新闻自由 5
简论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特征
简论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特征【摘要】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通过接受政治信息、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来逐渐形成政治意识和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包括家庭和学校,其中家庭是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而学校则在政治社会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政治社会化的特征包括长期性、复杂性、渗透性和持续性。
政治社会化对个体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培养公民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未来,政治社会化需要结合新科技和全球化趋势,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成为合格公民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保障。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途径、特征、定义、家庭、学校、重要性、未来发展、结论1. 引言1.1 简论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特征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和制度中接受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接受政治知识、观念、态度和价值观,并形成政治参与的能力和倾向。
通过政治社会化,个体能够逐步融入政治生活,参与政治决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包括家庭、学校、媒体等多种渠道。
家庭是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家庭成员通过言传身教传递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影响孩子对政治的认识和态度。
学校在政治社会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培养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
政治社会化的特征包括系统性、长期性和渗透性。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个体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中接受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个体在不断的接受和塑造政治观念和态度。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渗透性的过程,政治因素会渗透到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中,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2. 正文2.1 政治社会化的定义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和适应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通过政治社会化,个体可以逐渐了解政治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参与政治活动以及如何与政治机构和政治领导人互动。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包括接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参与政治活动等方面,旨在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政治社会化
三,作为个体学习和实践的政治社会化 1,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以政治认同,依附,忠诚,服从等感 性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情感培养为主要内容 2,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形成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念 3,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再社会化
�
基于年龄,教育程度,兴趣爱好,身份角色, 价值观念的大体一致性而形成的自愿组合, 在大多数情况下,同辈群体有约定俗成的价 值标准,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4,社会政治组织--正式组织 包括政党,行政机关,以及其它各类政治社 团,如工会,妇联,共青团以及各类职业协 会等. 政党--宣传纲领与政策主张;吸纳新的组 织成员(组织化的教育);动员政治参与
二,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1,家庭(最初与最直接的媒介,强大且持久) 民主式--积极参与型 专制式--政治专断或政治服从 单亲家庭--社会化不完整 隔代教育--易造就保守的政治品格 2,学校(专门化的机构,系统化的途径,家庭走 向社会的桥梁) 历史教育 国情教育 道德教育 公民责任与义务教育
3,同辈群,社会化--"社会人" 政治社会化--"政治人" 2,几种代表性定义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 意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传方式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3,涵义 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 通过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 知识和技能,形成或重新塑造自己的政治心 理和政治意识的能动过程. 政治社会化过程包含了两个相互关联的 方面,从微观层面看,政治社会化的承 担者是个人,即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从 宏观上看,政治社会化的施行者是政治 共同体,此为整体的政治社会化.
5,大众传媒 一方面,大众传媒式人们迅速,及时的了 解了当前发生的各类政治事件;另一方面, 又通过"拷贝世界"而形象,生动的重温 历史. 思考:关于精英媒体和主流媒体 6,特定政治符号--象征意义 如国旗,国歌,国徽,政治领袖的肖像, 首都,以及各类历史和政治建筑物,如纪 念碑,革命历史博物馆等.
第五讲 政治社会化
(4)威廉斯通的政治社会化理论. 斯通是一位在心理学和政治学方面 有着广博研究的专家.他在荟萃了众多 政治学家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从人的个性角度来研究政治社会化.他 认为,政治社会化是对人的个性的塑造 个性的塑造. 个性的塑造 他把人的个性中的性格结构划分为三个 要素——认同因素 认知因素 情感因 认同因素,认知因素 认同因素 认知因素和情感因 素.
在斯通看来. 在斯通看来 . 对理解政治行为较重要 的东西是性格, 的东西是性格,个人性格中的三个基本因 素是有联系的.性格的认同, 素是有联系的.性格的认同,认知和情感 因素既决定了个体对他的政治世界的不同 方面的信念的接受, 方面的信念的接受,也决定了他怎样将这 些信念组织起来,形成信念和态度结构, 些信念组织起来,形成信念和态度结构, 这种态度结构构成了个人对他的政治环境 的取向.也就是说, 的取向.也就是说,政治态度的获得首先 是建立在个体性格结构基础上的. 是建立在个体性格结构基础上的.因为斯 通从政治学和心理学交叉的领域来解释政 治社会化,所以, 治社会化,所以,他把政治社会化的方法 当做个性完善的方法, 当做个性完善的方法,把优化人的认知结 提高人的自我认同, 构,提高人的自我认同,使人的情感外倾 作为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法. 作为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法.
注重政治稳定研究的伊斯顿认为, 注重政治稳定研究的伊斯顿认为,"一个政治 体系要得以维持, 体系要得以维持,必须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必 要的能量交换, 要的能量交换,这种能量交换在输入方面主要表现 为求得社会成员对这一政治制度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为求得社会成员对这一政治制度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而这种对政治制度的普遍认同和支持正是通过政治 社会化来获得的. 社会化来获得的."政治体系在它的社会成员还在 童年时期就通过政治社会化这一机制向他们灌输政 治文化,随着这些成员的成长, 治文化,随着这些成员的成长,他们逐渐接受并持 有了该政治体系的政治思想,政治规范,政治观念, 有了该政治体系的政治思想,政治规范,政治观念, 政治标准,政治信仰,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 政治标准,政治信仰,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 情感并外化为他们的政治行为模式, 情感并外化为他们的政治行为模式,扮演该政治体 系所需要的政治角色.按照该政治体系的目标行动, 系所需要的政治角色.按照该政治体系的目标行动, 支持和维护该政治体系. 支持和维护该政治体系.如果不重视政治社会化这 一过程, 一过程,没有向政治体系的成员有效地传播政治文 就会导致该政治体系的不稳定. 化,就会导致该政治体系的不稳定.
政治社会化综述
政治社会化综述摘要:政治社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对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自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国内外政治学界的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政治社会化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并对当前中国推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化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综述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综述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解有如下几种。
K.P.兰顿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把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对社会的信仰和观念融合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中去的过程,是政治社会代代相传政治文化的方式。
” [1]阿尔蒙德也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
”[2]理查德·道森和肯尼斯·普鲁伊特说:“政治社会化是公民学习获得的、对政治世界形成一定认识的过程,是将其政治标准和信仰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方式。
”[3]陈秉公认为:“公民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的过程,是指一定的政治统治体系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通过一定的渠道将政治文化传授给社会成员的过程。
”[4]格林斯坦认为:“政治社会化包括生活史上每一阶段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意的和无计划的政治上社会态度的学习。
这种政治学习不仅包括明显的政治学习,也包括影响政治行为意义上的非政治学习,如政治上社会态度的学习,及政治人格特征的学习等。
”[5]詹姆斯·施瓦兹则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培养政治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获得为扮演政治角色所必需的价值、规范、知识和技术。
以上价值包括爱国心、信仰现存政府的合法性、民主的意识形态、信仰政府人员的合法权威、容忍少数人的看法、参与等。
政治社会化的目标是创造…政治人‟;那就是在心理上涉及政治决策的发展。
”[6]理查德·布朗加特和玛格丽特·布朗加特则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一个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第十一章 政治社会化
一、父辈的政治地位决定了政治文化在家庭内如 何传递 二、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革命”狂热 首先,中共建国后到“文革”前,学校教育基本 方针的演变趋势是越来越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二,学校体制为“政治挂帅”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通过引入社会上流行的各项政治运动,对 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政治化训练。 第四,课程设置日益“革命化”。 第五,当时教师的政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直接 影响着“红卫兵”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第六,“政治挂帅”的学生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政 治社会化有深刻的影响。
2、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教材P286)
(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政治权利因素 (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社会文化因素 (6)政治事件 (7)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讨论 当前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宏观社 会环境因素有Biblioteka 些? 有何影响?面临的环境因素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 (或说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1)直接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模仿 ——政治教育 ——政治训练 ——政治实践 2)间接政治社会化 ——人际转移 ——价值转移 ——规则转移
2、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从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来看,政治社 会化使他们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 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 (2)从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讲,政治社会化 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 段。 (3)从政治体系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 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
4、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1)濡化 (2)教化 (3)内化 (4)强化 (5)涵化
三、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1、政治社会化的类型(教材P289)
(1)按照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 分为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 政治社会化、----- (2)按照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特点: • 一是对政治的认识大多是感性的。 • 二是进入少年期后,对个别概念的肤浅认识能 够深入到理解其抽象含义;对政治和道德的评 价从他律转向自律。 • 三是大多以直观、形象的政治事物和政治行为 作为学习对象,其学习方式主要是直接模仿和 心理体验。 • 四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是学校和家庭,教 师和家庭成员在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中扮演着 重要角色。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五、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 一方面能够为政治体系输送合格的成员, 另一方面也传播着社会政治文化,并通 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维持着政治体系有 效运转。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三)青年——参与政治体验时期 • 这一时期从高中开始,一直持续到30岁左右。 • 特点: • 一是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扩大,由于强烈的求知 欲和认知兴趣,青年会广泛接受社会政治知识 和政治信息,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积极 参加社会政治实践。 • 二是由于生理与心理的逐步成熟以及思维能力 的发展,政治社会化的强度和速度提高。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四、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 (一)直接的政治社会化 • ——是指人们通过直接、公开、明确的 方式接受政治知识和政治训练,形成政 治人格。 • 1.政治行为模仿 • 2.政治思想教育 • 3.政治专业训练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 ——是指在作为社会政治系统大环境的 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人们通过非 政治性的经历和学习,把获得的特定社 会心理、社会思想和行为移用于政治生 活,将一般的社会文化逐步转向特定政 治文化的过程。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 三是个人利益成分突出,即人们主要从 自身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政治情感出发来 认识政治现象,接受或者排斥政治价值、 信念及行为模式。 • 四是个人作用明显,即成年人不再仅是 消极被动的社会化对象,同时也会以其 自身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行为模式 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政治。
浅谈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与功能
浅谈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与功能[摘要] 政治社会化的现象伴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而产生,对于统治阶级维持阶级统治以及自身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政治社会化展开研究,对政治社会化作出了不同的定义,此处加以总结,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社会化定义进行理解。
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功能,可分别从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个体、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的价值功能来分析。
[关键词] 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定义功能一、政治社会化的产生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当统治者有意识的用符合本阶级利益要求的政治文化影响社会时,便产生了政治社会化现象。
在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社会成员个体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是有目的将该政治体系所确认的政治思想、观念、意识、行为方式等传授给其社会成员,使他们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政治信念、政治价值观,形成具有连续性的政治文化,以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保证统治阶级的统治。
二、政治社会化的定义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可以看出,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政治社会化展开研究的,他们对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所下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其中比较常见的观点有:社会教化论。
这种理论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组织、群体对该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研究早期,这种观点影响颇大。
个体学习论。
这种理论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个人获得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类似的观点有“政治社会化是公民习得关于政治世界知识的过程”,或者“人们学习为现行政治体系所接受和实施的规范、价值、态度和行为的过程”等。
文化传承论。
文化传承论把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至于研究的中心,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变革的过程。
这种观点强调了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政治文化的传承是政治社会化的目标之一。
政治传播论。
把政治社会化理解为“政治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过程”。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综述【摘要】“政治社会化”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伴随着西方学者对政治文化和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化,在50年代末期以后“政治社会化”逐渐成为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政治社会学”。
自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大量的政治学说和政治理论被引进,从而促进了国内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及政治领域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学者、专家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更加深入,研究范围更为广泛,也推动了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本文将以此为线索,落脚点于分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现状至出其不足,以指导笔者下一步实地调研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
【关键词】国内外;政治社会化;大学生;综述“政治社会化”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伴随着西方学者对政治文化和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化,在50年代末期以后“政治社会化”逐渐成为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政治社会学”。
自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大量的政治学说和政治理论被引进,从而促进了国内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及政治领域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学者、专家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更加深入,研究范围更为广泛,也推动了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一、关于政治社会化(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何谓政治社会化?学者们见仁见智,无统一说法。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其提出了种种解释。
国外学者的观点,其中有代表性的有:1、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过程。
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获得其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的成长过程,它是社会将关于政治的知识、态度、规范、价值取向等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方式(戴维·伊斯顿,1985)。
第十章政治社会化
其二,世界是多元的和变化的,为个人提 供了更困难的选择,狭隘的社会化机构无 法充分理解和期望个体作为一个成年的角 色和行为。
其三,地区和垂直的社会流动日益频繁。
其四,负责训练儿童的机构越来越少,越 来越专业化和更加局限在他们知识的世界 中。童年社会化是非政治性,不可能专力 于儿童训练,不可能为成年的政治社会作 完美的工作。成年人不断被卷入新个体和 新角色导致政治取向的改变。因此,没有 成年的不断学习,成年人无法应对他们的 政治环境。
尽管上述几位学者的观点略有差别,但基本大同 小异。可以归为个体和社会两个角度。
一是个体的角色和地位的变化,成年人的角色和 地位与童年时期的角色和地位的差异,导致了成 年人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必要。
二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包括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 会流动的频繁、大的社会事件的影响。
有关成年时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道森和 普罗伊特认为成年时期的变化主要是对具 体的政策取向的变化。有时,基本的归属 和认同也会发生改变。
伊斯顿和 丹尼斯则归为15岁至35岁,他们 认为这个时期与其他年龄阶段相比,容易 反对权威,倾向于政体的改变。这是一个 态度容易发生改变的年龄。他们对权威的 支持很少有强烈的信念,多数准备挑战权 威。
当然,青年反叛是由多种复杂的原因导致 的现象。除了情感的因素之外,还要有其 他因素。譬如足够多的人数,居住地比以 往更加集中,对政治权威的尊重和归属正 好降至最低,最后还要有引起反叛的问题, 像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种族冲突、越南战 争、民权运动等等。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 60年代所发生的学生运动恰恰具备了这些 因素。
儿童的经历对政治参与也有影响。戴维斯 (James C·Davis)对6岁以前的儿童进行 了研究,他认为,6岁以前(包括6岁)的
第十章 政治社会化
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第一,从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使他们获得 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 第二,从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讲,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 、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第三,从政治体系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正常 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是对社会政 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社会成员 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第一, 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作 用。第二,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现实之 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 因素
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1、家庭 2、学校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 7、工作场所、同辈团体 8、选举及其他政治场合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文化因素 5、政治事件 6、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主要形式有: (1)政治模仿 (2)政治教育 (3)政治专业训练 (4)政治实践 间接政治社会化的形式主要有: (1)人际转移 (2)价值转移 (3)规则转移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 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2、维持、改变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1家庭2学校3特定的政治符号4大众传播工具5社会政治组织6政治实践7工作场所同辈团体8选举及其他政治场合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利益因素2政治权力因素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文化因素5政治事件6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1按照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2政治社会化
(五)特定的政治符号
国旗、国歌、政治领袖的画像在社会生活中具 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
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政治文化的传 递作用,
对人们的政治心理有直观的刺激作用 产生特定政治心理效应和定势。
四、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生活中重要的环节 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进行和发展具有重 要的作用。
(一)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 人格和政治能力,
是把政治取向模式和行为规范代际相传 的过程,
(四)是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
人们在接受社会训练时,通过对政治关 过来来改造即有的政治文化,
造成一代人的价值观的变化
二、 贯穿人的一生政治社会化过程
人的政治社会化是学习政治知识、认识 政治现象、参与政治实践, 形成政治价值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以学习政治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 ,在于形成个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念。
由学校和社会担任。参与社会活动
(三)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是一个人成熟阶级。 政治社会化过程与他们实际参与的社会 政治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此时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基本 成型
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日常社会生活、大众传媒 、政治活动、政治实践来实现
1、柏拉图认为人类真正需要的是 秩序、领导和启蒙而不是自由。
政治自由是民主的目标,也就是对个人 或作为整体的人民的行动或多或少地完 全取消控制, 这会导致蛊惑人心的政客的统治,政客 会变成暴君。 罗兰夫人在法国大革命恐怖统治的高潮 时说:“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名以行 !”追求自由有危险。
2、霍布斯的消极自由。
4、哈耶克和诺齐克摒弃了社会 正义的观点,
主张回归到把正义理解成尊重法律和既 有权利的这一传统认识上去。 第一,社会正义思想假定有一些机构能 够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负责,而事实上这 种分配却是通过许多行动并不谐调的活 动产生的,而且他们都不旨在某种整体 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社会化综述摘要:政治社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对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自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国内外政治学界的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政治社会化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并对当前中国推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化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综述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综述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解有如下几种。
K.P.兰顿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把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对社会的信仰和观念融合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中去的过程,是政治社会代代相传政治文化的方式。
” [1]阿尔蒙德也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
”[2]理查德·道森和肯尼斯·普鲁伊特说:“政治社会化是公民学习获得的、对政治世界形成一定认识的过程,是将其政治标准和信仰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方式。
”[3]陈秉公认为:“公民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的过程,是指一定的政治统治体系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通过一定的渠道将政治文化传授给社会成员的过程。
”[4]格林斯坦认为:“政治社会化包括生活史上每一阶段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意的和无计划的政治上社会态度的学习。
这种政治学习不仅包括明显的政治学习,也包括影响政治行为意义上的非政治学习,如政治上社会态度的学习,及政治人格特征的学习等。
”[5]詹姆斯·施瓦兹则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培养政治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获得为扮演政治角色所必需的价值、规范、知识和技术。
以上价值包括爱国心、信仰现存政府的合法性、民主的意识形态、信仰政府人员的合法权威、容忍少数人的看法、参与等。
政治社会化的目标是创造…政治人‟;那就是在心理上涉及政治决策的发展。
”[6]理查德·布朗加特和玛格丽特·布朗加特则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一个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7]国内的政治学家对此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如黄甫生、刘凤健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有意识地塑造其成员政治意识、培养其成员政治人格的过程。
”[8]施雪华对此也作出了自己的界定,他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定的政治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9]张关宏、胡雨春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10]从以上的见解可以看出,研究者视角和出发点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对政治社会化解读的差异,而且差异还比较明显。
大体而言,学界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类型: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文化的传播、维持与创新的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内化政治文化以适应政治角色的过程。
第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利用政治文化塑造政治人的过程。
第四,政治社会化是培养政治人格的过程。
第五,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方式。
二、现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一)现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是在20世纪初期开始的,其发源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美国。
政治社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对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其中移民同化和爱国主义是最主要的话题,这方面的成果大量出现在当时与教育相关的文献中。
美国学者格林斯坦从思想史的角度归纳了贯穿在早期政治社会化研究领域中的主要思想线路。
[11]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十个方面:生命周期中的政治社会化;政治学习过程;政治社会化对不同人的影响;特殊人物尤其是精英人物的政治社会化;跨代的政治社会化;跨文化的政治社会化比较;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亚群体和亚文化的多样性;政治社会化因素和政治社会化机构;政治社会化过程和制度的关系等。
其关注的焦点有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政治社会化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个体政治观念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政治社会化过程及其规律、童年期和青春期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模式的恒久性、重大事件对个体政治观念的影响等。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术界比较注重不同政治体系下政治社会化的比较研究。
[12]在政治社会化研究方面成就卓著的学者及其代表作主要有赫伯特·海曼的《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之心理研究》、戴维·伊斯特和杰克·旦尼斯的《政治系统中的儿童》、杰克·旦尼斯独著的《儿童的世界》、格林斯坦的《儿童与政治》、肯尼斯·普热维特的《政治社会化》等,在政治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治社会化越来越成为一个世界性热门话题,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相继召开。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作为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的主要团体,国际政治学会政治教育研究委员会也组织了许多学术研讨活动,其参与者多是西方国家的政治学学者、教育学者和心理学家。
其近年来的研讨的主题有“欧洲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机构之功能的潜在倾向和无意倾向”、“民族认同感和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人权与政治教育”、“面向21世纪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反思”、“制度转换中的政治意识和公民教育”等,这些话题凝聚了学术界的注意力,促进了政治社会化研究领域的拓展。
在这个背景下,西方政治学界近年来推出了一批比较有分量的政治社会化研究著作,如可劳森主编的《东西欧青年的政治社会化》(1990年)、艾奇洛夫主编的《政治社会化、公民教育和民主》(1990年)、休斯的《俄罗斯青年的政治社会化》(1992年)、法纳恩等主编的《民族主义、种族特点和认同:多国比较分析》(1994年)等[13],还有为数众多的论文、报告,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化研究在此期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现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社会化研究评析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表现出了三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其理论的展开主要是建立在精心设计的调查及对丰富的数据资料进行精密的数理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或者是采用试验的方法,即建立与现实类似的可以控制的模拟环境,考察试验对象在模拟环境中的反应,这完全不同于前人所做的纯粹定性的推理。
其次,现代西方学者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几乎没有例外,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的。
再次,在研究重点上,西方政治学者几乎不约而同地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到了儿童时期。
同时,在早期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把社会化对象视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来自对象的反馈作用。
三、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一)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化研究述评当代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不仅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而且还是推进中国政治社会化的行动指南。
当代中国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有两个直接的来源:第一,它可以溯源至19世纪中期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以及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
从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思想内核上一脉相承。
第二,现代西方政治社会化研究的方法和成果。
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现实基础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整体转型,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给个体的社会适应造成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政治社会化研究成为了社会发展及个体自身的迫切需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开始兴起,并且涌现出了一批代表性的成果。
其代表性人物有王沪宁、高洪涛、王慧岩、李元书、马振清等。
王沪宁在其《比较政治分析》一书第六章“政治文化”部分,就政治社会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这是国内政治学界就政治社会化问题较早正面探讨的尝试之一。
他从政治文化传承的角度切入,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
这种传播是沿着两个方向展开的:一个是个体学习获得政治态度、政治观念、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从而形成政治自我与政治行为模式;另一个是共同体政治文化的纵向传播,即社会政治文化遗产代际传递。
其具体进程和水平与“政治体系的稳定与不稳定、活跃与不活跃、有效与无效、得到支持与受到反对有密切的关联”。
[14]接着,高洪涛在他的《政治文化论》中就政治社会化作了新的解读。
他视政治社会化为一个社会政治取向和社会模式的学习、融合、传播、继承的过程。
[15]在这个意义上,他把政治社会化分解为三个互相联系的层次:个人学习和建立政治取向的行为模式以及政治人格的过程和方式,建立个人在一定政治系统内扮演政治角色所必需的政治价值、态度、信仰、知识和情感的过程;政治体系把自己认可的政治取向模式和行为规范传授给所有社会成员的过程;政治取向模式和行为规范的代际传播过程,也是政治文化的持续相传的方式和过程。
在政治学界对政治社会化研究影响最大的当推王慧岩的《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该书对政治社会化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
王慧岩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教育培训过程,是一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通过一定的渠道将其政治文化传授给社会成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表现为政治体系主导的政治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公民个体自主的有意识的政治学习,通过学习确立个人的政治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此外,它还表现为政治文化的横向和纵向传播。
王慧岩认为政治社会化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漫长过程,同时它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内容和形式的表现也大不相同。
政治社会化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政治角色扮演,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影响到政治体系本身。
[16]20世纪90年代末期,李元书发表的系列论文对政治社会化举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政治社会化的动力机制》、《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和《政治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等,在吸收国内已有研究成果、借鉴西方政治社会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见解。
如他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由相互联系的三个基本过程和对立统一的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动态的有机体系”,[17]揭示了影响和制约政治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诸矛盾,如主动性和制约性、适应性和冲突性、多样性和统一性、延续性和发展性等矛盾,对于理解政治社会化过程有一定的帮助。
还应该指出的是,马振清的博士论文《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是迄今为止国内在公民政治社会化研究方面比较有分量的成果,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共10章22万字,涉及的内容有政治社会化的基本理论,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时代背景、政治认同、政治参与、个体素质及当前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对策建议等,文章吸收了国内外政治社会化研究的方法和成果,资料丰富,视野开阔,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