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古代汉语第二册复习资料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 、动词的活用: (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
4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 “使……饱” 。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看作什么” 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 “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 “认为……安逸” “认为……快乐” 。
5 、名词的活用:( 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 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 ,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
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
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
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就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
《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
“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
2。
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
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
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
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就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
《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
“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
2。
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2021级秘书学期末复习材料古代汉语学习资料一、《墨子-非攻》1、文章重点今有一人,入人园圃,�`其桃李,�\���t非之,上�檎�者得�t�P之。
此何也?以��人自利也。
今,假�O�B�~“假如”。
非,非难、责备。
得,得到,这里指捕获。
此何也?判�嗑涑R�活用法:解��原因。
�@�e是它的�g文形式。
至攘人犬豕�a豚者,其不�x又甚入人�@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攘,�`取。
其不�x又甚(于)入人�@圃。
甚,超�^、�龠^v.。
愈,更加,程度加深。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诰牵�取人�R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sh?)�a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通?滋?,更。
益,?溢?古今字。
厚:这里当?重?讲。
�冢�牢亏:使动用法,使……亏。
苟:假如至杀不辜人也,�L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辜,罪。
�L,同��、拖。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第1��(共38��)2021级秘书学期末复习材料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亩��u之,�B�~?而?�B接�����釉~。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若以此�f往,若,假�O�B�~;往,此��是推��下去,��是��?去?引申的用法。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Υ恕�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後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後世哉?情, �\、实在。
肯定�Z�飧痹~。
情、�\,音近通用。
情不知,确实不知道。
故,�B�~,因此。
其言,指攻��之言��。
以,�B�~。
夫奚�f,究竟怎麽解��。
奚,疑��代�~作�钫Z。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资料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古代汉语(下)复习注疏.zl第七课句法(上)1、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形:(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的行为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地”。
例:“庶民子来”;“人立而啼”;“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实施者对待受事者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
可译为“像对待…一样地”。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可译为“用(按)…来”。
例:“晋、楚不务德而兵征”;“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江南火耕水耨”。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可译为“在…(地方)”、“向(往)…”。
例:“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秦焚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5)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夜缒而出”;“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每一);“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地);“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往日)。
2、及物动词作谓语中心语(述语)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一般不能带宾语;名词的句法功能一般是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作谓语中心语。
这是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
3、特殊述宾关系的种类:(1)使动关系。
即客观上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或某种变化,可加上“使”“让”来理解,译作兼语句。
例“破人之与破於人,臣人之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名词与宾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形容词与宾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及物动词与宾语);“晋侯饮赵盾酒”(单及物动词带双宾);“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单及物动词带单宾)。
(2)意动关系。
即句子的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具有什么性质,可以加上“认为”“以为”或“把…当作…”来理解。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古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学作品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古代汉语的语音知识点1.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声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第一个辅音,韵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后面元音部分,整体认读是汉字的读音和字形没有特定的对应规则。
2.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些声调在词意上有重要的区别。
3.变调现象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变调现象,如阴阳两个音节相连时,会发生变调,这种变调现象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应用。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点1.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需要注意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饰成分的位置等问题。
2.词类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用法和句法功能。
3.时态语气古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气有很多特点,如有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时态,需要谨慎使用。
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知识点1.词语的构词法古代汉语的词语构词法有很多特点,如合成词、转义词、假借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构词规律和用法。
2.词义辨析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需要了解它们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3.熟语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熟语在古代文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四、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知识点1.古诗词古代汉语中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古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2.古文古代汉语中的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叙事力,需要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古文的写作方式和风格。
3.文言小说古代汉语中的文言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描写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文言小说的特点和表现力。
以上就是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学习古代汉语的同学有所帮助。
最新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
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
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一、是非判断1.“其”为第三人称代词,可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定语。
()2.“故中御而从齐侯”的“从”译作“跟随”。
()3.“鱼,我所欲也”中的“所”字结构是“所欲”。
()4.“从左右,皆肘之”的“肘”译作“用肘碰撞”。
()5.“而”可表顺接,也可表逆接。
“任重而.道远”的“而”是表示逆接。
()6.“蛇出於其下”的介词“於”译作“从”。
()7.“许子以釜甑爨”中,“以”的介词宾语是“釜甑”。
()8.“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的“以”用如“而”。
()9.“有智有愚”的“有”充当主语,译作“有人”。
()10.“奉觞加璧以进”中的“奉”意思是“献”。
()11. “粟者,民之所种”的谓语是“民之所种”。
()12.“民之所种”的“所”丧失了称代性。
()13.“台”、“卬”属对称代词。
()14. “其”无论做主语还是做定语,皆暗含一个结构助词“之”。
()15.“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中的“莫”是否定副词。
()16.“杀之,置诸畚”的“诸”译作“之”。
()17.“夺其所憎”中“夺”的宾语是“其”。
()18.“邴夏御齐侯”的“御”是“为动词”,译作“替……驾车”。
()19.“郑周父御佐车”与“邴夏御齐侯”结构相同,皆属为动用法。
()20.“辞多类似而.非”的“而”表顺接关系。
()21.“左右以君贱之”中“以”的介词宾语是“君”。
()22.“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的“集”可译作“成功”。
()23.“押韵”的“韵”包含韵头、韵腹和韵尾。
()24. 近代黄侃将上古声纽的数量定为二十个。
()2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的“之”的功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6.“今或闻(扶苏)无罪,二世杀之”的“或”充任全句主语。
()27.“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的前置宾语为“寡人”。
()28.“昭王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的“其”为语气副词,译作“还是”。
()29.“岂不榖是为”的介词宾语是“不榖”。
古代汉语2复习纲要.doc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第一章词汇部分主要内容:1.单音词和复音词(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2)古代汉语的复音词(3)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什么是本义、引申义及其关系(2)怎样推求本义(3)词义引申的途径(4)词义引申的类型3。
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汇的异同(2)古今词义的异同4.同义词(1)同义词的形成(2)同义词的辨析重点掌握:1。
单纯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2。
连绵词又称连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3。
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4.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5. 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6.同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
遇到同义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同义复词来对待.7.下列各复音词的类型是:犹豫、崎岖、相羊、浩荡、首鼠、从容、参差披靡、含糊属于连绵词溶溶、行行、盘盘、蚩蚩、融融属于叠音词有苗、阿母、喟然、有众、率尔属于附音词布衣、诸侯、天命、百姓、兴亡、借口属于合成词8.正确区分加点的词是复音词还是单音词的连用,并解释词义:(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一个复音词(或偏义复词).种树的地方。
圃字无义.(2)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
旋风的意思. (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地方:两个单音词。
是土地方圆的意思.(4)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一、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de)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de)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de)意义.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de)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de)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de)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de)相同点和不同点.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de)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de)要点(de)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de)例子,回答问题(de)时候,尽量结合例子.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3.康熙字典(de)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de)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de)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4.助字辨略(de)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5.经传释词(de)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着作有裴学海(de),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de)着作有张相(de).(二)汉字(de)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de)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de)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de)概念和书上(de)古字形.4.什么是“亦声”5.记住书上举例(de)字,如:“难、权、而、忘”等字(de)本义.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de)概念和例字.(三)古今词义(de)异同1.关于古今词义(de)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de)异同有哪些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de):如:“绸”古代(de)意义是“缠绕”,现代(de)意义是“丝绸”;“该”古代(de)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de).如:……2.古今词义范围(de)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de)不同有哪些)(1)词义(de)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de)睡觉.(2)词义(de)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de)建筑材料.(3)词义(de)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3.词义感情色彩(de)差异有哪些答:(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de):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de)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de):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de)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3)有(de)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中性;现在指“诽谤”,贬义.4.从词义轻重(de)情况:(1)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de)意思,后来是“诛杀”(de)意思.(2)还有写词,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愤激”(de)意思,现在一般是“感谢”义.5.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长”(de)意思,再如“睡觉”,古代是“睡醒”(de)意思.(四)词(de)本义和引申义1.什么是词(de)本义答:所谓词(de)本义,就是词(de)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2.汉字是表意体系(de)文字,它(de)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因此,历来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de)本义,东汉人()就是这样做(de),他(de)就是一部讲本义(de)书.而他讲本义(de)办法是().3.如:“斤、戒、刃、适、臣”四字:掌握这四个字(de)本义和造字方法;另有“臣、望、临、卧”四字,掌握这四个字(de)本义和造字方法.4.所以,探求词(de)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材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de)重要依据.5.什么是引申义答: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de)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de)根本原因.6.从本义和引申义(de)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7.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de)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 8. 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9.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de)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de)基本方式:如“网、踵、市、特”四字,掌握这四个字(de)本义和引申义.(五)词类(de)活用1. 什么是使动用法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de)意思.2.掌握动词(de)使动用法、形容词(de)使动用法、名词(de)使动用法(de)例子,即理解其意义,见到“使动用法”(de)词,能够识别出来.3. 什么是意动用法答: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de)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de)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4.掌握书上出现(de)每一个例子,体会名词(de)意动用法和形容词(de)意动用法(de)意思,学会识别意动用法(de)词.5.掌握P281——282页“名词用如动词”(de)例子.6.名词用作状语有几种情况答:(1)表示方位和处所;如:......(2)表示工具和依据;如: (3)表示对人(de)态度;如:……(4)表示比喻,如:…….(回答问题时,要适当举一、两个例子.)7.掌握P282——284页“名词作状语”(de)例子.8.名词活用(de)条件有哪些(即:判断词类活用(de)依据有哪些)答案在P284——287页.(六)古代汉语(de)词序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88)(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90)(3)一般句子中,代词用“之、是”等代词复指,如:….(见P292)(4)介词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一以当十.等等.(注意:本节(de)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七)古代汉语(de)判断句:1.古代汉语(de)判断句有哪些形式答:主要有四种形式:(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张骞,汉中人也.(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注意:本节(de)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代词.“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3.古代汉语判断句(de)特点有哪些答:(1)不用判断词“是”.(2)句末往往有语气词“也”.(3)往往用代词“者”复指主语.(八)古代汉语(de)被动表示法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于”字式,如:却克伤于矢.(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下裂.(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现代汉语表示被动(de)“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了.(九)副词本章重点以下一些特殊副词(de)意义,尤其要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不同(de)地方:1.程度副词:少、稍、颇2.范围副词:但、徒、特、第、直、仅3.时间副词:曾、尝、再、复、仍4.情态副词:且、固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否;微;(如问:古代汉语否定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加举例.)6.表敬副词:有两类:(1)表示尊人(de)有:请、幸、谨、敬、惠、辱;(2)表示自谦(de)有:窃、忝、猥;(如问:古代汉语表敬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十)代词人称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de)人称代词有哪些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de)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2.先秦时期(de)“他”是别称代词,是“别(de),别人(de)”意思.3.先秦时期(de)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4.表示自谦(de)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de)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指示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de)指示代词有哪些答:古代汉语常用(de)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de)“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意思是“别人、别(de)”).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3.“焉”相当于“于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疑问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de)疑问代词有哪些答: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de)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de)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de)“什么”);指处所(de)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de)“哪里”).“或”和“莫”部分:1. “或”和“莫”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两词(de)区别是什么答:“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de)“有人”、“有(de)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de)“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de)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或”和“莫”(de)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de)不同.“者”和“所”部分:1.特殊代词“者”和“所”(de)用法是什么有什么区别答:“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de)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de)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de)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de)一个成分.一般说来,“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de)承受者、被动者;“者”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de)发出者、主动者,这就是二者(de)区别.(十一)介词、连词介词部分:1.介词“于”(de)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处所和时间,如:……;(2)介绍涉及(de)对象,如:……;(3)表示比较,如:……;(4)表示被动,如:…….2. 介词“以”(de)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de)“用”或“拿”,如:……;(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以”(de)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de)位置,可以用在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二是它(de)宾语(de)位置,介绍“以”(de)宾语,常常放在“以”(de)前面.连词部分:1.连词“与”(de)用法:注意连词“与”和介词“与”(de)区别.2.连词“而”(de)用法主要有几种答:主要有三种: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de)联系,如:……;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和逆接两种.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de),也没有转折(de)意思,如:……;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如:…….3.连词“则”(de)用法有几种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de)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de)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de)意思,如:……;(3)表示假设,如:……;(4)表示发现,如:…….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是词组.意思是…….5.连词“之”(de)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语气词部分:1.注意句末语气词“也”、“矣”(de)用法和区别.2.注意疑问语气词“乎”、“与(欤)”、“邪(耶)”.3.注意感叹语气词“哉”.词头和词尾部分:1.掌握名词词头“有”.2.掌握动词和形容词词头“其、言、于、薄”.3.掌握词尾“然、如、而、若”.(把书上(de)例句看懂、理解)中册(十七)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de)作者、成书年代、体例、内容、所收字数.2.说文解字中所收(de)字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说字义,后释形体.3.许慎所说解(de)字义,实际上就是他认为(de)本义.4.许慎对篆文(de)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纳,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5.清代研究说文解字(de)四大家是谁分别有什么着作答:清代研究说文解字(de)四大家及其着作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6.名词解释:经籍纂诂(作者、年代、体例、内容).(十八)古书(de)注解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2)2.阅读673页上半十三经注疏(de)书影,了解其中(de)内容和体例.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着在唐代以前(de)名家注解.4.宋代着名(de)注解家是朱熹,着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P676)6.古书注解(de)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de)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de)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de)细微差别.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de)“叫做”.(2)谓用“谓”(de)时候,被解释(de)词放在“谓”(de)前面.“谓”(de)作用是用后面(de)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de)范围或比、影射(de)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de)“是指”、“是说”(de)意思.(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de)后面,说明被释(de)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de).(4)犹,犹言“犹”(de)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de)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de)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de)“等于说”.(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de)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de)词来作训解.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de)一种方法.(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de),“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7.本节通论部分所举(de)例子都要看懂.(十九)古书(de)标点问题1.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de)符号.在一句话完了(de)地方,在字(de)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de)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de)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合起来就叫“句读”.2.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de).3.标点古书(de)一般原则有哪些答:(1)必须符合原文文意;(2)必须符合当时(de)语言实际;(3)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de)实际.4. 衡量古文标点正确与否(de)标准有哪些答:(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5.古书标点中常见(de)错误有二:答:(1)点破了句子;(2)用错了标点符号.6.本节通论部分所举(de)例子都要看懂.(二十)古汉语今译问题1.关于古文翻译,近代翻译家严复曾提出“信”、“达”、“雅”三点要求.2.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3.本节通论部分所举(de)例子都要看懂.(二十一)古代(de)文体1.曹丕是最早研究文体特点(de)一个人,他在典论·论文里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种.2.前人对文体特点(de)分类不外乎三个标准:如诗词歌赋是从语言形式来分(de);史传行状是按内容来分(de);书信赠序是从语言形式来分(de).3.中国古代(de)文体,按语言形式(de)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4.我们将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5.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6.司马迁写(de)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de)纪传体(de)先例.7.自传体(de)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8.我国最早(de)说理文,流传至今(de)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de)论语.9.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10.“论”是议论,它(de)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de)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注意一些名家名篇(本部分举例)(de)文体类别.下册(二十四)古代汉语(de)修辞方式1.掌握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等修辞格(de)含义,书中列出了定义或概念(de),要掌握其定义或概念.2.对文中所举(de)例子,尤其“代称、并提、互文、倒置、委婉”等辞格中(de)例子要看懂、理解、掌握.3.本章(de)学习重点是学会分析文句(de)辞格,所以必须掌握例子.(二十五)古今语音语音(de)异同1.掌握三十六字母.包括发音部位、发音方法.2.什么是音韵学上(de)“五音”答: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发音部位(de)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做“五音”.3.三十六字母中(de)唇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唇音包括重唇音“帮、滂、并、明”和轻唇音“非、敷、奉、微”八个.4. 三十六字母中(de)舌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舌音包括舌头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彻、澄、娘”八个.4. 三十六字母中(de)齿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舌音包括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和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十个.6. 三十六字母中(de)牙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7. 三十六字母中(de)喉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喉音包括“影、喻、晓、匣”四个.8. 三十六字母中(de)牙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9.三十六字母中(de)全浊声母包括哪些声母答:全浊声母有“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个. 10.三十六字母中(de)次浊声母包括哪些声母答:次浊声母有“明、微、泥、娘、疑、喻、来、日”八个.11.三十六字母中(de)全清声母包括哪些声母答:全清声母有“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十一个.12.三十六字母中(de)次清声母包括哪些声母答:次清声母有“滂、敷、透、彻、清、穿、溪”七个.13.声调方面,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古代(de)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古代(de)平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变成了“阴平、阳平”两类.(二十六)上古音简说1.汉语语音发展(de)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2.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de)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3.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de)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4.切韵是一部按韵编排(de)字典,隋朝陆法言所编.5.近古音指元明时代(de)语音,元代周德清(de)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个时期音系(de)代表作.6. 什么是“叶音说”,我们应该怎么认识答:后人在阅读古代(de)诗歌等韵文时,原来押韵(de)诗文,由于语音(de)变化发展不押韵了,为了押韵,后人往往临时改读一个字(de)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就叫“叶音”,也叫“协音”.“叶音说”是主观主义(de)产物,“叶音”是一种不科学(de)做法.7.首先批评“叶音说”(de)是明代末年(de)陈第,他在毛诗古音考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8.王力先生(de)古韵三十部有哪些(答案从略,见课本1054页)9.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de)入声韵部有哪些答:有“职、觉、药、屋、铎、锡、月、质、物、缉、叶”十一部.10.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de)阴声韵部有哪些答:有“之、幽、宵、侯、鱼、支、歌、脂、微”九部.11.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de)阳声韵部有哪些答:有“蒸、冬、东、阳、耕、元、真、文、侵、谈”十部.12.关于上古(de)声母研究,清代着名学者钱大昕提出了“古无轻唇”和“古无舌上”两条重要结论.13.关于上古(de)声母研究,钱大昕之后,章炳麟又提出“娘日二纽归泥说”;曾运乾认为喻母也应一分为二,一部分归匣母,一部分归定母.(二十七)古书(de)读音问题1.名词解释:A.“同音通假”(P1067)B.“读破”或“破读”:(P1070)2.谈谈“假借”和“通假”(de)区别与联系答:两者区别(de)要点是:“假借”,也叫“本无其字(de)假借”,“六书假借”,或“造字假借”,其特点是久借不还.如“其”,本义是指“簸箕”,假借为代词“其”,只好再造一个“箕”,表示“簸箕”义.“通假”也叫“本有其字(de)假借”,“同音通假”,或“用字假借”,其特点往往是偶尔一用.如“早晚”(de)“早”,本来有这个字,但许多古书中往往不用,而用“蚤”,这就是一般所说(de)“通假”.3.掌握1074页所列字(de)特殊读音.掌握本节所举例子(de)读音.4.在阅读古代诗文时,我们不主张用所谓古音来读古书,尤其是对古代(de)韵文作品,应该按现代汉语普通话(de)读音去读,即使不押韵了,也不要临时改读一个字(de)读音以求押韵.(二十八)诗律1.近体诗(de)特点是:(1)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2.近体诗除有(de)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3.近体诗押韵(de)要求有两个:(1)一般只用平声韵.(2)近体诗不能“出韵”,即必须用同一韵部里(de)字.4.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供诗人写诗押韵(de)而编写(de)韵书,隋代陆法言(de)切韵就是其中最重要(de)一部,分193韵.宋代陈彭年编纂(de)广韵,在切韵(de)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5.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着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de)韵合并起来,成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着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106韵,这106韵,就是常说(de)“平水韵”.6.关于律诗“平仄”(de)掌握方法:首先,掌握平仄句式,五言四种、七言四种,共八种:(1)五言句式(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以上四种句式,只要掌握了(甲)其他三中都可以推导出来,七言(de)四种句式也可以从五言(de)四种句式上推导出来,即在五言(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前加上与每个句式开头(de)平仄相反(de)平仄就行了.那么七言律诗(de)四种句式就是:(2)七言句式(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其次,掌握五言、七言律诗(de)“平仄格式”,即:以上句式在一首律诗中(de)排列形式,根据我(de)总结,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律诗(de)平仄格式不外四种:(1)、(甲)(乙)(丙)(丁)(甲)(乙)(丙)(丁)(2)、(丁)(乙)(丙)(丁)(甲)(乙)(丙)(丁)(3)、(丙)(丁)(甲)(乙)(丙)(丁)(甲)(乙)(4)、(乙)(丁)(甲)(乙)(丙)(丁)(甲)(乙)注意:以上四种格式中,(1)、(2)两种(de)差别只在开头一句,其他都一样;(3)、(4)两种(de)差别也只在开头一句,其他都一样.可以认为(2)是(1)(de)变体,(4)是(3)(de)变体.掌握了以上这些内容,就基本掌握了律诗“平仄”(de)内容.7.律诗(de)平仄并不是绝对严格,也允许有些变通,如“一三五不论、二四。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一)总说1、所谓连词,是指起连接作用的词。
连词可以连接两个词、两个词组,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
2、常用连词: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虽、若、如、苟、倘、令等。
2、顺接和逆接(1)连词“而”连接的两项上有时是事理相关的,有时是前後相承的,有时是状态类似的,有时是性质上相同的。
这时的“而”起到顺接作用。
一般翻译为“而且”“便”,而更多的翻译为“而”。
例:任重而.道远。
(事理相关)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至焉。
(前後相承。
质、的都是射箭的靶子)(2)连词“而”连接的两项有时在意思上是相反的或者事理不相因、语意不连贯的。
这时“而”起到逆接作用。
一般翻译为“却”“可是”“但是”例: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却能看得很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却能听得很清楚)(3)所谓顺接和逆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
3、从“而”连接的前後两部分的句法关系来看有这样三种情况:(1)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组。
这种用在联合结构中的“而”,被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没有主次之分。
例:敏于事而.慎於言。
(2)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动词。
例: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有到,就因为口渴死在路上)(3)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
例: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生没有见过仆人吗?十个人跟随着一个主人,是因为力气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吗?是因为畏惧他)有时“而”用在主谓结构中有假设的意思。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会怎麽样。
)2、区分连词“而”和介词“而”的方法是:看能否在“以”字後面补上一个代词“之”,如果可以补上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
例: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研复习用)
第二册墨子《非攻》《非攻》是《墨子》中的名篇,了解中国文化又谈论国事者,多少都会想到《非攻》,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影响古今的和平主义,是平民主义的战争观。
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
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正确地解读《非攻》,重要的是要明白《非攻》产生的场景。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史上出现了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那个被定名为春秋战国的时代充满了政变、瓜分,侵略、吞并,欺诈和屠杀,时间绵延两百多年。
西周初期建立的封建文化基础逐渐地被破坏,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直接造成了社会紊乱、经济凋蔽。
墨子的《非攻》就写作于这一时期,表达的是平民百姓对战乱的看法,也是兼爱思想在战争问题上的体现。
在文中,墨子对于打着“义”的旗号侵略他国的战争行为的非正义性予以抨击。
墨子问道,偷窃他人桃李、猪羊等损人利己的事情,大家都认为应该给于惩罚,但是发生进攻他国的事情,大家却跟随、响应,而且谓之“义”,这是什么意思啊?墨子又问道,杀一人是不义,定死罪,杀人越多罪也越重,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对于大不义的侵略他国,大家为什么却拥护、支持呢?墨子质问:对于小事,大家知道是非。
可是对于侵略他国的大事,大家都犯糊涂了。
这种所谓“义”和“不义”的辩论是不是胡扯?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第一章词语
一、菜米
1、菜:指种植的农作物,指作为蔬菜的植物:牛肉大葱,西红柿罗卜,包菜。
2、米:指稻米,是一种粮食作物,以稻谷为食用。
二、羊马牛犊
1、羊:指山羊,是一种哺乳动物,具有良好的毛质,常用于制作服饰和毛皮等。
2、马:指马类,是一种哺乳动物,常用于骑乘和运输。
3、牛:指家畜牛,是一种哺乳动物,常用于肉类和牛奶等。
4、犊:指幼畜,是犊牛的幼体,以吃草、奶等为特征。
第二章字
一、尖韵
1、尖韵:是指声调高抑低的一种韵母,有四种尖韵,分别为:上声(ēi)、去声(ǖ)、入声(ou)和入声(i)。
二、类音
1、类音:指由单韵尾组成,共有13个字,即
b,p,m,f,d,t,n,l,g,k,h,zh,ch 和 sh。
二、双韵
1、双韵:是指由两个音节组成,共有十五个字,分别为:
ang,eng,ing,ong,uang,ueng,ong,ua,uo,ie,ve,er,an,en,in。
第三章句子
一、从句
1、从句:指句子中起修饰语的从属语句,有主句和从句之分,主句由主语、宾语、谓语、补语等组成,从句可以充当它们的取代物。
二、并列句
1、并列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组成的句子,有逗号、分号、连词等做连接符。
古代汉语知识点大二下册电子版
古代汉语知识点大二下册电子版古代汉语是汉字所代表的语言文字体系。
它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古代汉语知识点的大二下册电子版。
1. 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人民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文字形式,主要指的是汉语在上古至宋代的演变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语言文字形态。
2. 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2.1 多音字: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字具有多种读音,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具体的发音。
2.2 文言文特色:古代汉语中的文言文是一种正式的、古老的文字形式,使用比较复杂,包含大量的典故和成语。
2.3 字义演变:古代汉语中的许多字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义项和用法,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3. 古代汉语知识点大二下册电子版的内容大二下册电子版是古代汉语的教材,它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例句,方便学习者深入了解古代汉语的使用。
3.1 词语解释:电子版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和例句,方便学习者理解和记忆。
3.2 语法规则:电子版中还介绍了古代汉语的一些特殊语法规则和用法,例如四声变调、用字规范等,帮助学习者正确使用古代汉语。
3.3 阅读材料:电子版中提供了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和文章,帮助学习者感受古代汉语的魅力,提高阅读能力。
4. 如何有效学习古代汉语学习古代汉语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4.1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读书和刷题来不断积累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加深理解和记忆。
4.2 看重翻译:翻译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翻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含义和用法。
4.3 善用工具: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版教材以及其他在线字典和工具,方便查询和学习。
5. 古代汉语知识的应用学习古代汉语并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文化,它对于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甚至对职业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5.1 文化遗产:古代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古代汉语2复习资料
有关实词与虚词的区分实词的性质: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主要成份。
虚词的性质: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事实,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等。
学习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比如代词与副词,或归入实词或虚词再如“男”、“女”、“大型”等,有些语法书将它们称为区别词而不是形容词,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不能作谓语。
因为汉语的形容词一般都是能够作谓语的。
有些却将它们称作特殊的形容词,因为它们在作定语时与其他形容词没有区别。
语文学时期与语言学时期的差异——语言研究可以分语文学阶段与语言学阶段。
具体时间以1898年的《马氏文通》出版为界。
作者马建忠。
古代的语文学家以及注释家解释虚词时一般都是随文释义,也就是说,碰到一个词就根据文意解释一个。
一个不好的结果就是同一个虚词有时会弄出几十个义项或意思。
比如:(1)种瓜而得瓜。
(2)种瓜而得豆。
两个“而”其实功能相同,但是在语文学家眼中却差异很大,解释也各各不一。
代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無定代詞輔助代詞古今汉语代词的差异1.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无定代词“或”和“莫”辅助性的代词“者”和“所”。
这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2.古代汉语的代词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
比如第一人称代词,古代汉语不但有“我”、而且还有“吾、余、朕、台、予”。
再如,现代汉语的近指代词“这”,古代还有“此、是、斯、兹”等。
3.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备。
严格说来,先秦汉语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彼”、“夫”来承担的。
古代汉语(二)复习纲要
古代汉语(二)学习纲要
一、词义部分
(1)熟悉教材所选的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中篇章。
(2)熟悉《诗经》中的《关雎》、《卷耳》、《桃夭》、《静女》、《相鼠》、《氓》、《黍离》、《伐檀》《蒹葭》、《七月》等篇章的词义
二、语法
掌握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双宾语、宾语前置、被动表示法、判断句、介词、连词、语气词的用法,能分清实词和虚词,能正确地指出虚词的具体词类。
三、通论部分
(1)掌握基本的名词概念:
双声、叠韵、连绵词、韵母、韵、传统音韵学的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七音(五音+半舌音和半齿音)及其具体所指的字母;了解古音通假、
(2)了解古书注解的体例,掌握以下基本概念:
毛传、郑笺、疏(正义)直音、反切、如字、衍文、脱文、
(3)了解近体诗的格律,掌握基本概念:
近体诗、平仄、犯孤平、三平调、出句、对句、黏、拗、合掌、流水对、借队(4)熟悉平仄的划分
四、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标点古文或翻译文言句段
五、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逻辑推理来考辩词义(有提示,但需要整体考虑,细细推理)。
古代汉语2复习指导
古代汉语2复习指导《古代汉语2》复习指导考试说明:1、本次考试内容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下)为主,以与之配套的《古代汉语学习辅导》为复习纲要。
考试题型有:填空题、翻译句子、选择题、分析近体诗的平仄,说明有无拗救与违反格律的地方、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2、复习重点如下:1)、选文重点篇目:毛遂自荐、韩信拜将、谏逐客书、论积贮疏、出师表、答李翊书、段太尉逸事状、贾谊论、黄冈竹楼记、赤壁赋等2)诗词重点篇目:渭川田家、望岳、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友人、春望、晚晴、黄鹤楼、无题、鹿柴3)通论重点:成分省略、副词、连词、语气词、古书的注解、古文的标点、诗律复习题:一、填空题1、根据语气助词在句中的位置,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
2、我国古书注解体例总括起来主要有()、()和()。
3、“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字。
4、按照姚鼐文体的分类,《答司马谏议书》属于()类。
5、被动句是指()和()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
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固”在句中的意义是(),现代意义是()。
7、开我国文体研究先河的是()。
他把文体分为四类,即()、()、()、()。
8、我国古代文献按语言形式的差异可分为三大类,即()、()和()。
9、平仄律的基本要求是:一句之中平仄();同一联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称为();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平仄相同,称为()。
10、“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的下两句是(),()。
作者是(),诗句出自《》。
11、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2、律诗不论五言还是七言,都是(),由()组成。
每联两句,上一句叫做(),下一句叫做()。
1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它的作者是()。
14、古代汉语副词大致可以分为:()、()、()、()、()、()。
六类。
15、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是(),主要作者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指出古今异体通假(一)通假字1、已,通“矣”。
语气词。
斯不善已。
2、伯,通佰,百倍。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3、辯-辨:分別。
“此小大之辯也。
”4、有-又:又。
“旬有五日而后反。
”5、辯-變:變化。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
”6、培-憑:憑藉。
“而後乃今培風。
”7、瓠-廓:很大的樣子。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8、呺-枵:大而中空。
非不呺然大也,吾爲其無用而掊之。
9、龜-皸:手足凍裂。
宋人有善為不龜首之藥者。
10、嚮-響:響聲。
今簡化作“响”。
“砉然嚮然。
”11、蓋-盍,疑問代詞。
“技蓋至此乎?”12、郤-隙:空隙。
“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13、擿-擲:投擲。
“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14、辯-辨:分辨。
“不辨牛馬。
”15、邪,通“耶”,語氣詞。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16、阨通隘,狭窄。
夫處窮閭阨巷。
17、輮-煣:火熨木使曲。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18、有-又:副詞。
再。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19、槁-藃:收縮。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0、靖-靜:安心。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21、介-丐:給予。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22、生-性:先天條件。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3、象-像:按照。
“榮辱之來象其德。
”24、柱-祝:斷。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25、蟺-鱔:鱔魚。
“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
”26、疇-儔:同類。
“草木疇生,禽獸群居,物各從其類也。
”(二)古今字1、兹,今作滋。
更。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2、見,今作现,表現出。
其不欲見賢邪!3、冥,后作溟。
大海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4、志-誌:記載。
“《齊諧》者,志怪者也。
”5、反-返:返回。
“適莽蒼者,三飡而返。
”6、知-智:智慧。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7、閒-間:間隙。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8、匱-櫃:柜子。
今簡化為“柜”。
“将為胠篋、探嚢、發匱之盜”9、知-智:智慧。
“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10、采-彩:色彩。
“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
”11、鄉-嚮:以前。
今簡化為向。
“然則鄉之所謂知者”12、說後作悅,高兴。
王說之。
13、反後作返,返回。
反於宋。
14、知-智:智慧。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15、共-供:供奉。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16、舍-捨:放棄。
“鍥(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
”17、奉,“捧”,舉也。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三)异体字1、扡,即‘拖’,這裏指拽下來。
扡其衣裘,取戈劍者。
2、飡-餐:飯食。
“適莽蒼者,三飡而反。
”3、絖-纊:絲綿絮。
世世以洴澼絖爲事。
4、譆-嘻:嘆詞。
“譆,善哉!技蓋至此乎?”5、谿-谷:山谷。
“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6、貉-貊:北方的少數民族。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7、檝-楫:船槳。
“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8、蹞-跬:半步。
“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
”9、螾-蚓;蚯蚓。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10、罸,同罰,处罚。
上爲政者得則罸之。
二、语法(一)非攻1、“園圃”是偏義復詞,“圃”無義。
“说文云‘园所以树果’,‘种菜曰圃’。
”入人園圃,2、①名词作动词:虧,損,使动。
以虧人自利也。
从而誉之(誉,赞美)②形容词作动词:众闻则非之(非,非难)③省略句: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省略介词)上为政者得(之)则罚之。
(省略宾语)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二)老子3、處……事,等於說“行……事”。
處無為之事: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4、小、寡,用如動詞,使動用法。
小國寡民。
5、重,意動用法。
以…為重。
使民(人)重死而不遠徙。
6、無所:固定結構,在這裡表示“沒有……的必要”無所乘之。
7、甘,意動用法,以……為美。
美、安、樂用法相同。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三)北冥有鱼8、活用①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作动,向南飞)②适莽苍者(莽苍,形作名,郊野)③绝六气(绝,形作动,穿越)④不过数仞而下(下,名作动,向下落)⑤怒而飞(怒,形作动,奋发、振翅)⑥彼于致福者(致,使动用法,使…到来)⑦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征,使…满意;使…信任)⑧《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异的事)⑨水击三千里(水,名作状)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上,名作动)9、倒装句而莫之夭阏者(之,宾语前置)之二虫又何知(何,宾语前置)奚以知其然也(奚,宾语前置)彼且奚适也(奚,宾语前置)彼且恶乎待哉(恶,宾语前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10、省略句以游(于)无穷者11、固定句式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是….还是,用于选择句中)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反问。
哪用…呢)彼且恶乎待哉?(恶乎…哉;表疑问,凭借什么呢)(四)不龟手之药12、活用其堅不能自舉也。
(坚,形容词做名词)(五)庖丁解牛13、活用(1)足之所履履,名词作动词,踩。
(2)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做状语。
14、特殊句式(1)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2)技经肯綮之未尝。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4)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六)胠箧15、使動用法。
(1)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則必攝縢,固扃鐍雖重聖人而治天下。
擢亂六律,鑠絶竽瑟,而以爚亂天下者也(2)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殫殘天下之圣法。
滅文章,散五采。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則重利盜跖也。
16、雙鬢語結構為之斗斛以量之。
為之權衡以稱之。
為之符璽以信之。
為之仁義以矯之。
(七)百川灌河17、賓語前置:(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2)用代詞“之”複指前置賓語。
我之謂也。
18、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
19、被動句(見……于……)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見”是表示被動的助動詞,“于”是引進行為主動者的介詞。
20、名词做状语秋水时至(按时节)顺流而东行(向东)(八)庄子钓于濮水21、宁……乎。
宁愿……呢?(九)惠子相梁22、省略句惠子相(于)梁23、倒裝句夫鵷雛發於南海——狀語後置夫鵷雛於南海發24、名詞作動詞(1)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嚇:威脅,恐嚇(2)惠子相梁相:做宰相25、倒裝句搜于國中三日三夜“于國中”作“搜”的狀語,譯時放在“搜”前。
26、省略句搜于國中三日三夜“搜”後省略賓語“莊子”。
(十一)曹商使秦27、所字用在形容詞的詞語前面,指代描述的對象:商之所短也商之所长也。
而用在形容词前面,则此形容词用为动词。
如:所长=擅长的;所短=短缺的28、動詞的使動用法:一悟萬乗之主而從車百乗者,商之所長也。
破癕潰痤者,得車一乗;(十二)劝学1.名作动①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
)2.名作状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向上;下,向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3.使动用法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使……弯曲。
)4.形容词作动词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直,变直、取直;利,变锋利。
)5.形容词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弯曲的程度,弧度)②登高而招(高,高处)③积善成德(善,善行)6.以字的前面有代詞“所”。
“所以”表示“用來……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