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1.光的传播》优秀教案
小学科学12《光的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12《光的传播》(教案)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我们需要教授学生关于光的传播的知识。
通过本教案,我们将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原理,并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光的传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光学现象。
二、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准备以下物品:1. 讲解板书、绘图纸和彩色笔。
2. 实验用点光源、暗箱和实验器材。
3. 多媒体设备和光的传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顾上一课关于光的基本概念的内容,并引导他们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 理论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光的传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释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的差异。
强调光速度在真空中的最大值,并提醒学生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和其他介质中的差异。
3. 实验(30分钟)利用点光源和实验器材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安排学生组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点光源、暗箱和实验器材。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记录光的传播路径,并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变化。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实验结果和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邀请学生将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光学现象进行总结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以及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透明,而有些物体则不透明。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他们作出回答,确保每个学生都理解光的传播原理。
5. 拓展(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光学现象的实际案例和解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的传播。
例如,通过讨论彩虹的形成,解释彩虹是由太阳光经过空气中的水滴折射和反射形成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的传播原理的理解。
提醒学生光的传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的基础,例如镜子的反射、透明物体的透光等。
四年级科学探究光的传播教案

四年级科学探究光的传播教案课题名称:四年级科学探究光的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传播方式。
- 理解直线传播的概念。
-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光的传播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 通过讨论和总结,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解决策略):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 观察和解释光的传播现象。
解决策略:- 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传播。
-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 光的传播实验材料(如激光笔、透明胶带、白纸等)。
教具和设备:- 多媒体投影仪、白板或黑板、记号笔。
教学过程:学生互动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光的好奇心,引出课题。
2. 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如激光笔照射在白纸上的光斑。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光的传播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4. 讨论分析: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光的传播规律。
课堂管理:- 保持课堂纪律,确保实验安全。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
时间分配:- 导入新课:5分钟- 观察实验:10分钟- 实验操作:15分钟- 讨论分析:15分钟- 总结:5分钟板书设计:关键内容与逻辑结构:- 光的传播- 直线传播- 实验观察- 结果分析课后反思:评估标准与改进措施:- 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额外的实验材料和指导,以提高实验效果。
- 评估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调整教学方法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光的传播的路径和规律。
3. 能够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答与光相关的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的性质。
2. 光的传播路径。
3. 光的反射与折射。
4. 光的色散现象。
三、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光的传播的路径和规律。
四、教学难点:1. 光的反射与折射的理解。
2. 光的色散现象的掌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板书、讲解等方式,向学生阐述光的传播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光的传播现象,加深对光的传播规律的理解。
3. 探究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光的传播的规律和性质。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光的传播教学内容,例如:- 什么是光?光是什么样的物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们遇到过与光相关的现象吗?可以举例说明。
二、讲解光的传播的性质1. 光的传播速度: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少?为什么光在真空中传播比较快?2. 光的传播直线性:光在真空中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光的弯曲传播?3. 光的传播的可逆性:光的传播可以逆向进行吗?三、实验演示1. 光的反射实验:- 实验器材:光源、反射介质、光屏- 实验步骤:将光源的光照射到反射介质上,并观察反射光线的路径和规律。
-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2. 光的折射实验:- 实验器材:光源、折射介质、光屏- 实验步骤:将光源的光照射到折射介质上,并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和规律。
-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四、光的反射与折射的讲解1. 光的反射:- 什么是光的反射?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例题解析:根据光的反射规律解答与光的反射相关的问题。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通用四篇)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通用四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光的传播》教学设计(通用四篇)《光的传播》教学设计篇1各位领导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光的传播》。
小学科学第11课《光的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第11课《光的传播》(教案)第11课《光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方式2. 光的特性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离开电灯开关后,室内为什么会暗下来?如果把门打开,一些光会进来吗?2. 新知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或实物展示,向学生展示光的传播方式。
教师可以使用激光笔和需要绕弯的管道演示光的传播。
3. 概念讲解(10分钟)解释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4. 实验探究(30分钟)a. 实验一:直线传播实验i. 准备一束激光光线以及一些障碍物,如书本、纸板等。
ii. 请学生围成一个圈,将激光光线从一边射入,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iii. 引导学生思考:光为什么会沿直线传播?b. 实验二:反射实验i. 准备一面平整的镜子,并选取一个光源。
ii. 请学生观察光线射入镜子后的反射路径。
iii. 引导学生思考:光为什么会发生反射?反射的规律是什么?c. 实验三:折射实验i. 准备一块透明的玻璃板、一束光线和一个边界明显的不同介质。
ii. 将光线照射到玻璃板上,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
iii. 引导学生思考:光为什么会发生折射?折射的规律是什么?5. 总结归纳(10分钟)请学生总结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老师进行点评和提问。
6. 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如反射、折射等,拓展他们的科学视野。
同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光纤等),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不同领域的作用。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光的传播方式或特性。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小学科学四年级光的传播教案

教案标题:探究光的传播课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光的传播特性,理解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光的传播特性。
2.通过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径。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径。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几个不透明的屏风、手电筒、白纸。
2.实验材料:光盒、纸板、小孔。
3.图片和视频资料:关于光的传播和光的特性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活动(10分钟)1.师生互动: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入光的传播。
教师可以分享一些关于光的传播和光的特性的有趣的故事或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请学生们想一想,当我们将手电筒对着墙壁照射时,光是怎样传播的呢?Step 2: 实验探究(20分钟)1.实验示范:教师将光盒放在纸板上,纸板上有一个小孔。
然后,教师打开光盒,光通过小孔照射到另一面墙壁上。
2.学生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同的实验。
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轮流操作光盒和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讨论: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后,进行讨论。
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1)光的传播路径是什么?(2)光是直线传播还是弯曲传播?Step 3: 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传播。
2.学生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实验结果,共同制作一张海报,展示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传播。
Step 4: 拓展延伸(25分钟)1.实际应用:请学生们想一想,在生活中哪些场景中需要用到光的传播特性?。
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和传播方式。
2. 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的规律。
3. 能够解释光的传播现象,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演示仪器(小反射镜、直尺、喷雾瓶等)、PPT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光的基本性质和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理论授课(10分钟)图片、板书等方式讲解光的传播方式,着重介绍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路径和角度变化。
3. 实验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活动:a. 实验一:光的传播路径观察将一个点光源放在实验台上,用直尺测量光线在空气中传播的直线路径,并记录数据,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路径变化。
b. 实验二:光的反射角度测量用一条光线通过小反射镜,测量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利用测量结果验证光的反射规律。
c. 实验三:光的折射角度测量用一束光线通过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测量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计算出折射率,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4. 实验报告整理(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5. 拓展与讨论(15分钟)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或问题讨论,例如:a. 光线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b. 为什么光能够直线传播?c. 光经过不同介质时为什么会发生折射?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和所学理论进行讨论,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的传播现象。
6.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的传播特性和传播规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光的传播特性和规律。
实验活动的设计能够锻炼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在拓展与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光的传播》教案设计:构建有效的光学教学环节

《光的传播》教案设计:构建有效的光学教学环节。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构建有效教学的点,它指明了教师应该达到的学生学习水平和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光学教学而言,教学目标应该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理解光的本质和特性,学习光的基础知识。
光的传播需要学生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它与其他电磁波有着相同的特性,例如振幅、频率、波长等。
学生需要了解光的传播过程中的折射、反射等现象。
2、开启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对光学的认识教学目的还包括启发学生对科学与自然发展的兴趣,并激发对光学知识的强烈认识。
这可以通过图像展示、实验教学、学术辩论等形式来实现。
3、提高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光学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专门的知识,还需要学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工具。
因此,教学应与具体情境相结合,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光学教学而言,应该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方面,以便深入学习和学生的理解。
1、光的特性和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对光特性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例如,学生应当学习电磁波和光的频率、波长、光速、辐射度等基本概念。
这些知识将为光学的其他主题和应用奠定基础。
2、光的传播特性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光的基础特性和传播过程。
例如,学生应该学习反射、折射和光的散射等过程。
学生还需要掌握光线追踪的基本技能,以便理解作为光线和波峰的本质。
3、应用光学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使用光学技术制造光学器件、制造激光器和遥感技术等。
教学活动可以将这些光学应用与相关的工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关键,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技能。
光学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光学教学中应默认前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书籍、PPT或多媒体软件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物理概念、理论并讲解光的基础知识。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浏览光传播的最好方法之一。
光的传播教学教案

光的传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概念及特点。
2.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过程中能量的传递。
2. 光的折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玻璃板、白纸、直尺。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器材,包括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玻璃板、白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激光笔照射白纸,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2. 光的传播概念及特点:讲解光的传播是指光从光源发出,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具有一定的速度。
3.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通过实验(激光笔照射透明塑料尺、玻璃板),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探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
4. 光的折射现象:讲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即光的折射。
引导学生思考折射现象产生的原因。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传播概念、特点以及直线传播原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光的传播在其他介质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路径。
2. 光的传播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介绍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照明、摄影、太阳灶等,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小学科学2光的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2光的传播(教案)光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
2. 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特征。
3. 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二、教学准备:实验装置:光盒、平面镜、凸透镜、水杯、照相纸等。
教学材料:小黑板、彩色笔。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老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光?"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介绍光的概念,并激发学生对光传播的兴趣。
步骤二:实验观察(15分钟)1. 老师将光盒放在桌子上,打开盒子盖子,让学生观察光直线传播的现象。
2. 学生用手将一面平放在桌子上,另一面对准光盒口,观察光线直线传播的情况。
步骤三:讨论(1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光直线传播的原因,并总结出结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2. 学生回答问题:"那么,当光线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步骤四:展示和解释(15分钟)1. 老师放置一块平面镜在桌子上,并让学生观察平面镜对光的反射现象。
2. 老师解释光的反射现象,并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
步骤五:实验探究(20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凸透镜,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聚焦光线的工具。
2. 学生将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一米处,将一张照相纸放在透镜的对焦点位置,观察纸上的光斑。
步骤六:归纳总结(10分钟)1. 老师总结光的直线传播特征,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延伸:1. 老师可以进行更多关于光传播的实验,如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2. 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光的传播规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及其特点。
2. 学生能够描述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举例说明。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光的传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会对光的传播方式有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通过实验、讨论和总结,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课题:《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光源;(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是沿直线传播的;(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4)能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的能力;(2)通过参与“光沿直线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体会光的传播,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善于探索物理现象;(2)使学生形成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善于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3)初步体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成功喜悦。
重点:(1)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2)光速是多大;(3)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难点: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二、实验器材暗箱、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打火机、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明硬纸板、盛水的烧坏(水中放适量牛奶)、光屏。
三、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师:(将多媒体教室的灯全部关上)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有何感觉?生:漆黑的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看不见东西。
师:在这一种环境中同学们能看书读书写字吗?生:不能。
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音乐:伴随着舒缓动听的音乐,播放一幅美丽的上海滩夜景。
此时此景,我们从漆黑中看到了光明,欣赏到了美丽的上海滩夜景。
这色彩斑斓的光,它把城市打扮得如此美丽如此动人令人心旷神怡,对于光,它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这些现象都与什么现象有关?对于光,同学们,想了解和知道有关于光的哪些知识?欢迎同学们提出你们的问题来。
学生(讨论回答,师板书)1、光是从哪里发射出来的?2、光是如何传播的?3、光是如何产生的?4、光的传播速度有多快多大?5 、阳光、月光是怎样到达地球的?6、光是否有能量?7、光是否有颜色?(一)光源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了美丽的上海滩夜景,同时对于光,同学们也提出了非常多的问题,而且所提的问题非常好。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1.光的传播》优秀教案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1.光的传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 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3. 动手制作简易“照相机”。
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能力。
3. 运用互联网查找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1.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本课主要以学生身边的事例:太阳透过密林射入的情景,引发学生对“光是如何传播”进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2.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几个简单的动手实验,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解光直线传播的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3.本课以一个“光是如何传播”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
因此,除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外,重点是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引导他们分析、讨论,找出光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知道小孔成像的原理。
(三)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四)重点难点:以“光是如何传播”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讨论的能力,找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知道小也成像的原理。
(五)教学准备:1.任务驱动页图片、视频;塑料水管、吸管;“光线打靶”的演示及分组材料;“小孔成像”演示的分组材料;照相机的内部结构图片;自制简易“照相机”的材料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1.活动指引通过一幅阳光透过树林照射到地上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引起学生之间对“阳光是如何传播”的问题,开展有关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呢?用什么方法可以研究光的传播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导入出示小朋友在树林间玩耍的图片。
3.提问孩子们在树林间玩耍,发现叶子缝隙间射下来的一缕缕阳光,他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缕缕阳光像一条条线,阳光是直直地照过来的吗?4.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光的传播》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
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STS 意识。
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
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②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2)过程与方法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直观感知,建立对光的理性认识。
(4)重点、难点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但动手能力不强,而且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同时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学法、教法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过程。
构建“人文·物理·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
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光的传播教学方案

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光的传播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了解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的原理;2.认识到光的传播是与光源、物体和介质有关的;3.掌握利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光的传播的实施步骤;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白板、荧光笔、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2.学生准备:教科书、绘图纸、铅笔、实验器材等。
三、教学过程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提问:“光是如何传播的?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光的传播呢?”激发学生思考并逐渐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步骤一:理论讲解通过投影仪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光的传播。
简要介绍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的原理。
在此基础上,分别讲解光的传播与光源、物体和介质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步骤二:实验探究1.实验目的:验证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
2.实验材料:准备一块长直的绘图纸和一支荧光笔。
3.实验步骤:a.在绘图纸正中央画一个小圆圈作为光源;b.让一个同学用荧光笔透过绘图纸上的小圆圈尽量笔直地划一条线;c.请其他同学观察笔直的光线并作记录。
4.实验结果:同学们会观察到光线在传播过程中是笔直传播的。
5.实验总结: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光的直线传播特性,从实践中深入理解了光的传播原理。
步骤三:巩固和拓展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总结归纳光的传播特性及与光源、物体和介质的关系。
同时,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光的传播现象。
四、教学延伸1.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光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情况,例如阳光照射进屋内、电灯光穿过窗户等。
2.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光的传播与光源、物体和介质的关系,并以小组报告形式展示实验结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光的传播特性,并理解了光的传播与光源、物体和介质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小学科学第2课《光的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第2课《光的传播》(教案)光的传播教案引言:《光的传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第2课,它介绍了光的本质以及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现象。
通过这节课,学生将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本教案将为教师提供一个详细的课堂教学计划,以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教授这个关键概念。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本质和传播方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的传播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图来展示相关的光传播示意图。
2. 准备实验材料,如小镜子、玻璃杯、水等。
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 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光源,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光的理解,概括旧知识。
2. 知识讲解和示范(10分钟):- 介绍光的本质,解释光是由光源发出的能量,可以传播到我们的眼睛中。
- 通过PPT或黑板图,讲解光的传播路径并展示示意图,包括光线从光源射出,经过空气、水和玻璃等介质的传播。
- 与学生互动,询问他们对光的传播途径的理解。
3. 实验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小镜子和一张白纸。
- 学生在桌上放置小镜子,将纸片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以接收光。
- 请学生调整小镜子的角度,找到一个能够将光线投射到纸上的位置。
- 让学生思考并记录如何调整小镜子才能让光线最好地照射到纸上。
4. 讨论和总结(15分钟):-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为什么能够照射到纸上。
-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可以通过反射改变方向。
-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他们在调整小镜子角度时的经验和发现。
5. 拓展应用(10分钟):- 让学生观察水中的光线传播现象。
- 借助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后发生的折射现象。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让他们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6. 巩固练习(15分钟):- 在黑板上设计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回答。
小学科学第2课《光的传播(第1课时)》教案

小学科学第2课《光的传播(第1课时)》教案光的传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了光的特性、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光的传播,让学生了解到光是如何从一个物体传播到另一个物体的。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掌握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并且速度非常快的知识;- 理解光的传播可以在真空中进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光的传播知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和实验的习惯;-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和互相尊重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光是如何到达地球的吗?"2. 让学生集体讨论,鼓励他们发表意见。
(二)展示与实验1. 准备一束光线和一面镜子,让学生自愿参与实验。
2. 展示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结果加以解释。
- 向学生解释:当光线照射在光滑的表面上,光将发生反射,改变方向。
- 学生观察和总结:光线在光滑表面上发生反射,改变方向。
(三)教学讲解1.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呈现图片,向学生展示光的传播过程。
2. 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的知识点,同时进行解读。
- 光的传播方式:光是直线传播的。
- 光的传播速度: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大约是每秒30万公里。
- 光的传播媒介: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四)知识拓展1.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更多关于光的传播的实例。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引导他们发现更多关于光的传播的现象。
(五)实践活动1. 分组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自行选择一个物体,观察和描绘光的传播路线。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
小学科学12《光的传播》(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12《光的传播》(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光传播的基本原理,了解光的三种传播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关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方式,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光传播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观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光传播的兴趣。
1. 教师出示一个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加入一滴墨水。
2. 学生观察墨水在水中传播的现象,思考是什么让墨水变得透明。
3. 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引发思考,为什么透明的物体里的墨水会变得透明?二、教学展示:1. 教师通过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方式。
2. 运用实物或图片,给学生展示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反射传播和折射传播。
3.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物光的传播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三、实验操作:1. 给学生分发实验器材,包括一束小手电筒、一条黑色绳子和一张空白纸。
2.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将绳子拉直,并固定在两个支架上。
3. 教师点燃一根蜡烛,将火焰放在一边。
4. 学生移动纸片的位置,观察纸上的阴影变化。
5. 学生固定纸片位置,将手电筒对准绳子一端,打开手电筒,并观察纸上的阴影变化。
6. 让学生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描述实验结果。
四、归纳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的传播方式和实验结果。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总结的任务,并向全班展示。
3.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确保学生准确理解光的传播方式。
五、拓展延伸:1. 教师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光的传播方式?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收集更多的例子并向全班展示。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夜晚可以看见太阳的亮光?4. 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试图解决问题。
光的传播教案5篇

光的传播教案5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光的传播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了保证上课进度提早起草的教学文书,为完成一份教案,想必教师一定都费尽心力了,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光的传播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科学四年级光的传播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光的传播教学方案1. 教学目标通过该教学方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1) 掌握光的传播的基本概念;2) 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3) 了解与光有关的一些现象和实践。
2. 教学内容2.1 光的传播基本概念- 什么是光?- 光的主要特性- 光的来源2.2 光的传播方式- 直线传播- 反射传播- 折射传播2.3 光的现象和实践- 彩虹的形成原理- 入射角和出射角的关系- 实验:光的传播路径的观察3. 教学方法3.1 导入- 引入问题:我们周围有哪些与光有关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光的兴趣。
3.2 讲授- 结合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基本概念,包括光的主要特性和光的来源。
3.3 演示- 利用实验演示直线传播、反射传播和折射传播,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传播方式。
- 展示彩虹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4 实践-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使用光线模型和镜子,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3.5 总结- 对光的传播的概念和方式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4.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 实验用具:光线模型、镜子、玻璃杯等- 彩虹形成实验材料:喷水器、太阳光等5. 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提问:通过随堂提问来检查学生对于光的传播的理解程度。
- 实验报告: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6. 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对光的传播的理解,可以:- 组织参观科技馆或光学实验室,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光的传播现象。
- 提供额外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深入了解有关光的知识。
通过本教学方案的实施,相信能够培养学生对光的传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光的基本概念及传播方式的正确理解。
同时,通过实践和观察,学生将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1.光的传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 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3. 动手制作简易“照相机”。
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能力。
3. 运用互联网查找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1.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本课主要以学生身边的事例:太阳透过密林射入的情景,引发学生对“光是如何传播”进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2.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几个简单的动手实验,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解光直线传播的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3.本课以一个“光是如何传播”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
因此,除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外,重点是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引导他们分析、讨论,找出光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知道小孔成像的原理。
(三)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四)重点难点:以“光是如何传播”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讨论的能力,找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知道小也成像的原理。
(五)教学准备:1.任务驱动页图片、视频;塑料水管、吸管;“光线打靶”的演示及分组材料;“小孔成像”演示的分组材料;照相机的内部结构图片;自制简易“照相机”的材料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1.活动指引通过一幅阳光透过树林照射到地上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引起学生之间对“阳光是如何传播”的问题,开展有关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呢?用什么方法可以研究光的传播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导入出示小朋友在树林间玩耍的图片。
3.提问孩子们在树林间玩耍,发现叶子缝隙间射下来的一缕缕阳光,他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缕缕阳光像一条条线,阳光是直直地照过来的吗?4.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活动一:用管子看光这是一个要求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比较简单,材料易找,而且很直观,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开展该活动要预先准备三条硬管子(或一条软管)(如果购买了教学工具箱的,箱内已配了该活动的材料),并按教材的要求进行加工(加工成一条直管,一条弯管和一条“S”形管),然后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管子观看光源,看有什么发现,把自己的发现提出来,与同学一起交流、讨论。
1.导入出示一段塑料水管实物。
2.提问这支水管可以弯成各种形状。
请你试试把它弯成各种形状。
看看什么形状可以通过它观察到灯光?3.活动学生观察、实验。
4.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只有塑料水管是直的时才能通过它看见灯光,弯曲时是不能看见的。
5.归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活动二:光线打靶这也是一个研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活动,同上面的活动一样,也是需要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
活动操作简单易行,活动效果明显易见。
活动开始前,要准备一张A4大小的卡纸,按教材的要求做一个光线打靶的活动材料(如果购买了该册配套的教学工具箱或学生实验材料的,均都已配了该活动的材料),另外还要准备一支手电筒作为打靶的光源。
活动时,教师要跟学生一起探讨,指导学生找出光线传播的规律,让学生把研究的结果填写到教材中去。
在这个活动中,教材上提出了三个要解决的问题,它们分别是:(1)光从B孔射入,能照到几号靶子上?(琪琪思考的问题)(2)把中间挡板的孔挡住,光还能照到靶上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3)要想将光从A孔照到1号靶,你有办法吗?我们通过活动可以发现:(1)光从B孔射入,光能通过中间挡板的孔,直接照射到2号靶上;(2)如果把中间挡板的孔挡住了,无论光从哪个孔射入,都不能穿过中间的挡板,所以光就不能照射到任何一个靶子上;(3)按照常规,要想将光从A孔照到1号靶是不可能的。
因为,光从A孔射入后,穿过中间挡板的中孔后,光不能拐弯照到1号靶上,光只能沿着直线照到3号靶上。
但按题目的要求,要把光照到1号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中间挡板压下,即没有了中间挡板,光直接从A孔射入,然后照到1号靶上。
活动的最后,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起讨论问题,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知道了什么呢?很明显,结论是: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导入出示“光线打靶”的图片。
2.提问介绍活动的装置,当光从B孔射入时,能照到几号靶?3.讨论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4.演示教师演示实验。
5.交流光能照到2号靶。
6.提问把中间挡板的孔挡住,光还能照到靶上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要想将光从A孔照到1号靶上,你有什么办法吗?7.讨论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8.演示教师演示实验。
9.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10.归纳光是直线传播的。
四、活动三: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活动是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另一个活动。
小孔成像活动一般要求在暗室进行比较明显,观看的效果也比较好。
该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一个带小孔(针孔大小)的挡板,一个用白纸做成的屏幕和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如果购买了该册配套的教学工具箱的,在教学工具箱中已配备了该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活动时,学生需要把蜡烛、带小孔的挡板和屏幕放在同一直线上,它们的位置是,蜡烛和屏幕放在两边,带小孔的挡板放在中间。
活动准备开始时,最好先让学生猜猜看,在白纸屏幕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猜想画出来。
然后再做活动,看看自己的猜想与实际的结果有没有不同,为什么?活动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用火安全。
通过本活动,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并让学生初步学习自己动手活动(实验)研究问题。
由于学生对小孔成像的现象比较陌生,难于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学生以实验为主,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方式,知道光沿直线传播与小孔成像的关系。
教学开始时,先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内容,然后再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的活动,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带小孔的挡板前面,在挡板后面的屏幕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猜想,并让学生通过活动,知道点燃的蜡烛光通过小孔后,在屏幕上会出现蜡烛火焰的倒像。
通过活动,学生会感到奇怪的是,蜡烛光通过小孔后,在屏幕上为什么会出现烛焰的倒像?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所以教师可再指导学生做两个实验,分别用手电筒的光从上向下和从下向上地照射在小孔。
这时我们会发现,手电筒的光从上向下地照射在小孔时,在屏幕的下方会出现光斑;如果手电筒的光从下向上照射小孔时,在屏幕的上方也会相应地出现光斑。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黑板上把这个现象画出来,使学生知道光斑的位置关系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关系。
我们如果在小孔成像的原理图中增加两条辅助线,把该图画成直观的光路图,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和直观地知道小孔成像与光沿直线传播的关系,也就知道烛焰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屏幕上所成的像为什么是倒像了。
引申的问题为什么说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结果呢?1.导入播放“小孔成像”的视频或出示图片。
2.提问介绍活动的装置,当光通过小孔后,蜡烛光会通过小孔照在纸屏上吗?我们在纸屏上可能会看到什么呢?你的理由是什么?3.讨论学生猜测,画图,并说明理由。
4.演示教师演示实验。
5.交流白纸屏上形成了一个倒立的像。
6.演示教师演示不加小孔板时,蜡烛成像的实验。
7.提问为什么两次实验的结果不一样呢?8.讨论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9.交流教师介绍小孔成像的原理。
10.归纳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的。
五、拓展:自制简易“照相机”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学中可以组织和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照相机”,由于这种以小孔成像原理构成的照相机比较简单、直观,学生易于制作,而且学生用来观看小孔成像活动时,操作比较简单容易。
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都能参与这个活动,使学生人手一个。
这样会有利于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与小孔成像的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1.导入出示照相机的内部结构图片。
2.提问介绍照相机工作的原理。
大家能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照相机”吗?3.讨论(1)所需要的材料。
(2)怎样制作成像效果才好。
4.交流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归纳请大家回家自制一个简易“照相机”,下节课把你的使用心得与大家分享。
资料:光:光现象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光的研究,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渐认识到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或者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有时表现为波动性,因而叫光波,光波是一种电磁波。
能引起人的视觉的光波叫做可见光,其波长在紫色光的0.39微米到红色光的0.77微米之间。
波长在0.39微米以下到0.006微米左右的叫做紫外线,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叫做红外线,紫外线和红外线人眼看不见,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通过摄影来察看。
所以在光学上,光也包括紫外线和红外线。
紫外线和红外线属不可见光。
光有时表现为粒子性。
科学家们通过一些物理实验,发现光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这种现象用光的波动理论无法解释。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在空间传播的光是由许多微观粒子——光子组成的,光子同其他实物粒子一样,也有质量、动量、能量。
光子的能量跟光的频率成正比,动量跟光的波长成反比。
这表明光子这种微粒跟波动有一定的关系,它不是我们宏观观念中的微粒,也不是我们宏观观念中的波,而是一种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
光源:能发射一定波长范围电磁波(包括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通常指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例如:太阳、电灯、蜡烛等。
光源在发光时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
可见光光源常用于照明或信号显示,不可见光光源用于医疗、工农业生产、军事、夜间摄影等特殊用途。
看不见的光:我们知道,除了可闻声之外,还有听不见的超声和次声。
同样地,在光现象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有看不见的光。
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1738-1822)在1800年研究光谱里的各种色光的热效应时,在可见光谱红光区域的外侧,发现有很强的热作用。
这就表明在光谱的红光外侧还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射线,由于这种射线在光谱中位于红光的外侧,就叫做红外线。
红外线最突出的性质是热作用强,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就发热,可以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也可以用于医疗等。
另外,红外线穿透云雾烟尘的能力强,可以利用对红外线敏感的底片进行远距离摄影,这种摄影不受白天和夜晚的限制,而且从照片上能分辨出普通照片不易看清的情况,这种技术叫做红外线遥感。
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寻找水源、监测森林火情、估计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报台风寒潮等。
附送: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1.它在哪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用语言、路线图等方式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