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分析研究【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20_ _届)
宁波市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分析研究
利润作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动力,它需要一套准确而有效的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工具。与此同时,现代企业经营的规模日渐壮大,核算的程序也日趋完善,这一工具还要求能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成长性等多方面的企业综合能力。它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绩效,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
不论何种方法它的出现与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的涌现出各持观点的学者,在学术的撞击中方法得以不断的进步。
1 企业业绩评价的相关概念
关于企业业绩的概念,它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总体上可以分为企业的经营效率及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具体来说,从实物和经营者两个角度进行观察,企业的经营业绩,大致体现在企业的资产运营情况、财务结构、偿还债务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描述了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过投入资金、原材料以及其它资源经过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的成果及效率。而经营者的业绩主要表现在其对企业经营效益提高所做的贡献程度上。两方面的结合使得企业经营业绩更完整,评价得出的结论更具可信度。
在1999年6月颁发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把企业绩效评价定义为对企业资本运营效益的评判和经营者业绩的评估。评价人员运用数理统计的经济计量学等方法,采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企业经营指标体系,按照规定的程序,参照预先测算的行业标准值,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资本运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进行较为全面和科学地定量及定性对比分析,并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综合评判。这里也强调了企业资本运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两点,可见它们是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点,一个可以好的评价应该从这两点出发。
2西方国家业绩评价的发展及学者的研究
西方企业业绩评价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阶段,从工业革命前的人为主观判断至工业革命后,一些相应的统计指标和方法的出现,逐步发展到用综合性较强的财务指标对企业进行评价。
在20世纪初,亚历山大·沃尔在他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选择了七个财务比率指标对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评分,即流动比率、自有资本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
率、自有资本周转率。这种方法是在计算出每项指标的得分后,计算出综合得分,据此评价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是简单的综合业绩评价的开始,由此推动了业绩评价理论的发展(赵治刚,2009)。同一时期,杜邦公司的财务主管唐纳森·布朗(Donaldson Brown)将投资报酬率法发展成为一个评价各个部门业绩的手段。他建立了杜邦公式,即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并发明了至今仍广泛应用的“杜邦系统图”(张耀平,2008)。
之后,1950年美国的杰克逊·马丁德尔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种体系是以访谈方式进行,主要包括对公司的收益的健康状况、董事会业绩分析、公司财务政策、公司生产效率、对经理人的所采用等内容的评价(姚正海,2005)。
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理论界对公司业绩评价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发布了“计量企业业绩说明书”,提出了净收益、每股盈余、现金流量、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市场价值、经济收益、调整通货膨胀后的业绩等八项计量公司业绩的指标(姚正海,2005)。这一说明书为美国的公司业绩评价提供了一个普遍被认可的标准,为业绩评价指标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国家管理咨询师和财务会计专家在继续关注企业的资本回报率的同时,兴起了一股现金流量热潮。他们加入了权益现金流量、总负债现金流量、流动负债现金流量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对“计量企业业绩说明书”中的现金流量项目做了更详细的补充。
值得关注的是,1992年是公司业绩评价理论和实践取得一次重大创新式变革的一年。美国的罗伯特·S.卡普兰和大卫·P.诺顿发明了“平衡计分卡”(姚正海,2005)。这种方法用财务指标反映企业已采取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同时通过对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及组织的创新和提高活动进行测评,以弥补财务衡量指标的不足。“平衡计分法”使经营者从更广阔的领域来审查自己的业绩,促进了企业树立长远战略的眼光。
3 中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及学者的研究
相较于西方国家对企业业绩评价研究的发展,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初,国有企业考核方法是以实务量考核为核心。这种企业考核方式,导致国有企业严重缺乏效率。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教训总结,在改革开放后,企业考核评价开始以产值和利润考核为主要内容。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六部委(1982)制定了主要
包括总产值和增长率、上缴利润和增长率、销售收入利润率等在内的16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同时规定从中选择项10指标进行考核,但这样多项的经济效益指标缺少了重要性划分。所以,财政部在1995年对10项指标进行了统一,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并给予每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行业评分值为标准进行计分(马英华,2009)。
在收到一定成效后,随着我国探索建立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体系。1997年底,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由12项计量指标构成的企业效绩的评价体系的框架。为了调整各指标间的侧重程度,第二年(1998)财政部又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了定性评价因素,形成了以基本指标为主导、以修正指标为补充、与专家评议指标相结合的三个层次的立体评价指标体系。后经多方的研究总结,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1999)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其操作细则(李雯青,2009),这标志着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而在2002年2月出台的《企业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规定的共28 项指标构成的新指标体系,为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做出重大贡献。
当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帮助,各方关于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相继发表。在财务指标方面,甘正霞(2009)对财务指标按照公认会计原则计算,便于理解和比较,指标数据易于获得,便于操作等优点给予肯定。因为据以计算财务指标的数据通常是以货币方式表现的,因而便于定量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她也同意财务指标具有强烈的短期性,容易受到会计政策的影响,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使财务指标发生较大的变化。多个财务指标综合运用也是一个常见的业绩评价现象,陈蕾(2006)在研究河南省上市公司业绩是就是用了21个财务指标,建立了一个评价体系。在非财务指标方面,姜迎军(2007)表示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对激励性报酬体制的企业业绩评价的辅助补充作用。陈佳莹和林少疆(2009)指出财务风险指标、赢利能力指标是非财务性指标的两个重要内容。他们也认为非财务性指标的加入,与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更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
4 评价企业业绩的两种代表方法
4.1 EVA企业业绩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