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3课文注释: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以外其他政治派别的主张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9.3 百日维新(共44张PPT)高中历史精品公开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9.3 百日维新(共44张PPT)高中历史精品公开课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3)康有为成立保国会 ①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②性质:爱国救亡团体,初具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③影响: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保浙会、保川会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浪潮 激荡全国。
各地的维新报刊和学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到1897年底,全国出现 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 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由此也可见维新变法风气在全国 各地蓬勃的情况。
新势力 (劣势)
二、百日维新
4、结果:
①御史杨崇伊请太后训政,荣禄节制的董福祥军入京, 聂士成军向天津集中,开始军事布控。1898年9月21 日,慈禧宣布 “临朝听政”,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囚 禁光绪帝在瀛台。
② 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 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命丧 顽固派的屠刀之下。
戊戌变法的背景
(1)时势条件:甲午战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中华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亡之策; (2)社会根源: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 腐朽; (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奠基作用以及康梁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6)国际因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日本的迅速强大,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决心 以日本为榜样,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 (7)主观条件:清政府部分官员和光绪帝的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努力
——范士华《戊戌维新—近代中国的一次改革》
材料:6月15日,也就是戊戌变法进入到第5天,光绪连下三道“上谕”:第 一道,下令免去有维新思想的帝师翁同龢的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务, 驱逐回原籍;第二道,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第三道,任命慈禧的亲信荣禄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领北洋三军。

《94戊戌政变》-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课件(共41张PPT)

《94戊戌政变》-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课件(共41张PPT)

高考链接:(19年河南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 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 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 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 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 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 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桃江一中历史组 刘向辉
了解百日维新后新旧势力 的交锋;
了解失败的过程和原因意 义。
留 将 公 罪 后 人 论
戊戌政变
1、新旧势力代表:
新势力:指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
变新祖宗之法,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 发展资本主义。新势力的依靠是无实权的光绪帝,光绪帝有变 法图强的意愿,同时,也希望借维新势力增强同慈禧斗争的砝 码。于是软弱的维新派和同样软弱的光绪帝互为依靠。
合 牲的精神值还是不值?

当时,谭嗣同事实上是能走的,但他选择了牺牲,这是体 现他爱国、大无畏的精神,更体现他高大的形象。

总之,不论是暂时逃离的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

落的,他们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
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战争年代,需
要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我们不提倡轻易放弃生命,因为
旧势力: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坚守“祖宗之法”, 反对西学变法,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大多趋炎附势,为了自己 的既得利益,追随旧势力,所以,旧势力在朝廷权高位重,在 中央和地方很有力量。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维新运动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兴起,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感染力,引起社会的巨大震动。

尚未成熟的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充当历史的主角,导演了一场生气勃勃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启蒙运动,从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

这次改革虽然很快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变革的停顿和历史潮流的逆转,而是预示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维新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其理论体系,揭露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腐朽,猛烈冲击封建统治,使封建地主阶级不能照旧下去。

事隔几年,镇压这场改革的封建顽固派也不得不仿效维新派,宣布实行所谓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对抗革命,这也是戊戌维新运动使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一个侧证。

例如,新政改革废八股、兴学堂的措施,曾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

当时京师大学堂仍然保存,各地私立学堂也“纷纷见”,已经纳入资本主义轨道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再回复到科举八股时代那种窒息、沉寂的状况了。

因此,仅仅三年,统治者便不得不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于1901年再度变革科举,废除八股。

至1906年,连科举制也正式废除了。

中国奉行千年的科举制的废除,资产阶级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不能不归功于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再如,百日维新时期设立农工商总局的措施,是对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上层建筑的重大突破,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戊戌政变后也将这项改革废除了。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行政手段所能扼制的。

因此,统治者不得不在1903年重新设立商部,并制定《奖励公司章程》,1906年又将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对民族资本主义作出了让步。

这项措施也确实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方便条件。

在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情况下,统治者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让步,这就是“预备立宪”的原由之一。

维新运动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和辛亥革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教师用书)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第4课 戊戌变法同步备课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教师用书)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第4课 戊戌变法同步备课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2 .“百日维新的失败”一目,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 点: (1) 光绪帝授密谕以图对策。 (2) 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引
起守旧派恐惧。 (3) 慈禧太后亲政,发动戊戌政变。 (4) 杀害
“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法令。本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师 以时间为线索,理清教材中戊戌政变的史实,结合教材“学 思之窗”体会谭嗣同等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敢于牺牲 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来逐步进行政治改革,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2) 为以后的社会势力丢掉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 王朝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历史依据。
1.(2013·西安高二检测)光绪帝利用康有为、梁启超进 行百日维新,希望借此挽救即将衰亡的大清王朝,也使自己
3.“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一目教学中
要抓准三个要点: (1) 变法失败的原因。 (2) 变法失败的教 训。(3)变法的历史意义。
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本目的难点,教师可对比日本明治维 新,从领导力量、群众基础、方式手段及变法措施颁布和国
际环境等方面分析戊戌变法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
因,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和艰难性。变法 的历史意义是本目的重点,教师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 面分析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 地位和作用。
慈禧太后 训政。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由___________
(2)新势力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__________ 谭嗣同 等“军机四卿”。 袁世凯 ,却不识其真面目。 ③拉拢_______
④游说列强支持,最终落空。
1.导火线 杨锐 商议 (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之后,急忙召见______ 对策,并授以密谕。 (2) ________ 谭嗣同 带着密谕夜访袁世凯。 伊藤博文 。 (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____________ 2.经过 (1)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宣布“ ____________ 临朝听政 ”,囚禁光 绪帝。 戊戌六君子 ”。 (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____________

高中历史 第9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概述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9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概述 新人教版选修1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单元
概述新人教版选修1
戊戌变法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成为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强国,同时也踏上对外扩张道路。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并于第二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随后,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经济上大量输出资本,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同时,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进行反思。

他们提出效仿日本、变法维新、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张。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

他们的呼吁、宣传很快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维新变法局面逐渐形成。

1898年6月,酝酿数年的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即百日维新开始。

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

由于改革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抗,变法昙花一现,中国又一次丧失了民族振兴的机会,但却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深度认识] 戊戌变法是在 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 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 政治活动。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
二、百日维新——变法的高潮 1.开始: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__定__国__是__诏___》,宣布 变法。 2.内容 (1)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__上__书__言__事___;举荐人才;精简机构, 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 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进呈《_日__本__变__政__考__》和《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4)1898 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__保__国__会_____,很快,维新变法浪 潮激荡全国。 (5)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9 月 5 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⑤剪发辫,改穿西装,改 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⑥难以接受。 史料二 下图是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 召之下,⑦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 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是。
①③⑤体现了戊戌变法涉及领域的广泛性,②④⑥说明了戊戌变 法产生的社会影响。 ⑦说明光绪帝并没有实权,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3.局限:未实行“__行__宪__法_____,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 张。 4.意义:基本上反映了_维__新__派______的愿望和要求。 (1)经济上:有利于中国___民 __族 __资 ___本__主__义__的发展。 (2)政治上:有利于___民__族__资__产__阶__级___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 统治秩序。 (3)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科学文化。 (4)军事上: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9.3百日维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9.3百日维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2.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变法的迫切性: ①1897年,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李鸿章等奉旨在总理衙门对康有为问话,并将康有为的新奏疏 (后称《上清帝第六书》),转呈光绪帝,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
③康有为还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 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
(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 工厂;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 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兴办邮政。
(3)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 学堂,筹设铁路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 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
(4)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增强海军 实力。
一二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3.历史意义 (1)进步意义:光绪帝的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 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 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 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局限性:光绪帝没有采纳“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 主张。 深度点拨以康、梁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 行自上而下的变法,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 协性。一二目标Fra bibliotek航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二、概况 1.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变革的内容 (1)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 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 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人民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人民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人民版选修1四川省古蔺县中学214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人民版选修1历史根源社会背景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剧侵华表现:1、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资本输出形式危害政治性贷款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和政治抢夺路权列强控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土地和资源,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开采矿山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开办工厂占有市场,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开设银行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2、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家强租或割占地区势力范围实质影响德国胶州湾山东是中国向殖民地过渡的形式标志着列强瓜分中国的高峰俄国旅顺、大连长城以北和新疆法国广州湾广东、广西、云南英国新界、威海卫长江流域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福建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各地的自然灾害等经济、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间:19世纪末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1、民办厂矿数量增加特点: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3、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举步维艰原因: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潮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产生条件: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 4 课 戊戌政变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从时空。 知道戊戌变法失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 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
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 性。
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史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 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 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 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③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 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史料四 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④市民百 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 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
①没有用“画上句号”说明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 败而止步。 ②说明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 ③说明变法者急于求成,没有正确认识到变法的困难。 ④说明维新派的维新活动和流血牺牲没有得到群众理解和支持。
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深度点拨] 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 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 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137“学思之窗”,思考: 想一想:谭嗣同这些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
(2)意义 ①爱国性: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 日本后,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救亡图存 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 ②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些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的。 ③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 祖宗之法,乃至掀起百日维新,这些使民众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思 想,认识到封建思想的弊端,从而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课文注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课文注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课文注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维新派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厄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尽管他们作出了种种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

戊戌维新之所以失败,从主张改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方面考察,显然政治上不成熟,并且十分软弱。

这首先表现在他们提不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

在对待帝国主义的问题上,维新派在造成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怎样才能挽救这个危机的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他们虽然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重性,却以为这是中国积弱的结果,甚至认为贫弱的国势不足以抵抗侵略,只有等中国富强起来才可以自然地“消除外患”。

他们认为帝国主义之所以侵略中国,关键在于中国不能自强。

如何解决民族危机呢?不在于反帝,而在于变法图存。

这说明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认识并没有发展成为反帝的思想,而是导致要变法自强的结论,这是他们不敢向帝国主义作斗争的软弱性的表现。

这种在不反帝的前提下进行改革的主张,只能是不现实的幻想。

维新派的软弱和政治上的不成熟也表现在新政改革中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

一百零三天的新政,所颁发的上谕竟有一百多道,改革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

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应该有轻重缓急。

新政上谕纷至沓来,却缺乏强有力的行政组织措施。

官僚机构的臃肿庞杂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一大特点,变革这些机构当然是新政的内容之一,至于怎么变,却必须稳步地进行。

康有为曾主张不必裁减旧衙门,只需添置新衙门;又主张官爵分离,给予耆耄冗员以爵位,使之享有荣誉和优厚的物质待遇。

这种措置是比较稳妥的。

可惜年轻的光绪皇帝缺乏政治经验,他一次就下令裁撤了詹事府等十多个衙门,引起很大震动。

由于某些新政改革操之过急,触犯了大批官员的特权和利益地位,他们便群起攻击变法,使矛盾骤然激化。

再如,光绪皇帝因礼部堂官阻挠部员上书,便一次罢免了全堂的六名尚书、侍郎。

有的侍郎并未参与其事,也被革了职。

这种不问青红皂白的处置,不仅给守旧派提供了攻击的口实,也引起局外人的不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3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政治纲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3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政治纲领

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政治纲领所谓戊戌维新政治纲领,是后人从政治学角度对维新派政治主张的综合与概括。

戊戌变法中维新派通过著书立说、上书言事,努力学习西方的政治规范,逐渐凸显出自己的政治纲领。

关于戊戌维新的政治纲领,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观点认为,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顽固派、洋务派的封建统治,主张通过改革把中国推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是戊戌维新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政治纲领”。

这个政治纲领包括明显的反对帝国主义军事侵略、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内容,以及强烈反对封建主义对民族工商业的束缚,要求改革官僚制度,实行君主立宪,确立“以商立国”、“定为工国”的方针,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具有一定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

(刘仁达:《戊戌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所提出的政治纲领》,载《历史研究》1958年第4期)第二种观点认为,“设议院”、“兴民权”、“立宪法”是维新派三位一体的政治纲领。

不过,从时间上又断定这是戊戌“百日维新”之前的政治纲领。

刘大年认为,“百日维新”期间“改良派一争取到接近皇帝的机会,马上就把自己的政治纲领抛到一边去了。

他们在实行立宪政体的问题上,先亲手与洋务派划分界线,然后又亲手消灭了彼此间的界线”。

维新派这种背弃自己政治纲领的“动摇、变节、倒退”行为,使“那场运动中以前认为具有光泽的部分,现在看来,也未免黯然失色”。

(刘大年:《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载《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三种观点认为,学术界所说维新派“背弃”政治纲领的意见有失公允,认为维新派一以贯之的政治纲领是“革弊政,变成法,去尊隔,通下情,改官制”。

宋德华指出,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之前并未提出过“兴民权、设议院、定宪法”的政治纲领,因而谈不上“背弃”与“倒退”;维新派主张“议院”既不可禁开,又不可速开,而只能待于“民智”,赖于“君权”;康有为提出“立制度局以议宪法”,是维新派政治纲领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所在,是前进不是“后退”;维新派主张“君权变法”是一种政治操作方式,不等于“尊君权”,更有别于“皇权主义”。

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以外其他政治派别的主张

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以外其他政治派别的主张

课文注释: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以外其他政治派别的主张十九世纪末年的中国社会,有几派政治势力在进行较量,除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及地主阶级开明派以外,还有根底深远、阵营庞杂的顽固派和盘踞要津、拥有一定实权的洋务派。

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野起自19世纪60年代,这两大派别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基本目标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船坚炮利和语言文字遭到顽固派的反对。

这种政争在六七十年代曾热闹一时。

到了十九世纪末,顽固派仍然没有变化,他们仍然主张“治国之道以正人心、厚风俗为先”,其他的都是末流,把机器生产看作“雕虫小技”,把提倡工商业看作“本末倒置”,把学习西方的文化、政治制度看作“离经叛道”。

顽固派十分强调“祖宗成法”,反对变革。

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变法斥责为“徇一人而乱家法,祖宗其谓我何!”反变法的核心人物刚毅和荣禄也以此为武器。

军机大臣刚毅每遇施行新政便哭列祖列宗。

在他看来,“我朝成法,尽善尽美”、“不可轻易更张。

”顽固派把国家视为封建君主一家的私产,他们维护“祖宗之法”就是维护君主的“家天下”,维护君主专权的制度,维护以皇帝为首的地主阶级的利益;戊戌维新的变法是要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这无疑损害了君主的利益,也损害了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因而受到顽固派的反对。

洋务派极力把维新改革限制在“变事”而不变法的范围内,他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标榜,虽然主张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但仍然奉纲常名教为正宗,维护封建统治。

他们在维新运动初期,曾企图借维新派所造成的社会舆论扩张自己的声势,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等督抚纷纷参加强学会,并予以经济资助。

张之洞除捐助五千两银给北京强学会外,又拨银一千五百两兴办上海强学会,由康有为撰写的《上海强学会序》甚至由他署名。

洋务派对维新改革的某些措施,如筹饷练兵、提倡工商业、以至变革科举等,也提出过一些具体建议和主张,借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然而,维新变法要变革社会制度则是洋务派根本反对的。

【精品推荐】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配套课件:第9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精品推荐】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配套课件:第9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第3课 百日维新
情景导入
•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闻讯 后,连续三次向光绪帝上书,痛陈时局危急, 请求变法。
• 请思考: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是怎样从理论宣 传转入政治实践的?你如何认识百日维新?
预习提示
• 【学习目标】 • ●课程标准: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分
析其特点。 • ●重点难点:1.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维
• 2.从宗旨上看:变法是要使资产阶级及其知 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 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 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 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 颁布的诏令中没有这些内容,表现了维新变 法的局限性。
• (4)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了________。
• 【思考探究1】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 分狂潮,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
• 【答案】态度:中国人民展开反侵略、反瓜 分的斗争;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宣传转入 政治实践;爱国官员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 强兵;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
• 答案: C
• 1.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 反瓜分的斗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也从理论 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 2.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 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变法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方面,但没有“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 制度局。
• (2)经济方面:京师设农立工_商_总_局___________,鼓
工厂Biblioteka 创新发明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邮政办______;奖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A.学习先进科技 C.增强海军实力
√ B.涉及体制改革
D.开办近代教育
解析 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 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相同的,故A、C、D三项错误; 戊戌变法要求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 的意思,故B项正确。
(2)特点 ①从方式上看:变法采用西方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 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 改革。 ②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 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 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③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 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 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④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 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史料解读 ①说明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②体现了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主要背景。 提示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据史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 提示 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
答案
史论总结 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及特点 (1)社会条件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 客观条件
意识觉醒 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组织基础 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相继成立
维新主力 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重要条件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个人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注释: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以外其他政治派别的主张
十九世纪末年的中国社会,有几派政治势力在进行较量,除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及地主阶级开明派以外,还有根底深远、阵营庞杂的顽固派和盘踞要津、拥有一定实权的洋务派。

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野起自19世纪60年代,这两大派别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基本目标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船坚炮利和语言文字遭到顽固派的反对。

这种政争在六七十年代曾热闹一时。

到了十九世纪末,顽固派仍然没有变化,他们仍然主张“治国之道以正人心、厚风俗为先”,其他的都是末流,把机器生产看作“雕虫小技”,把提倡工商业看作“本末倒置”,把学习西方的文化、政治制度看作“离经叛道”。

顽固派十分强调“祖宗成法”,反对变革。

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变法斥责为“徇一人而乱家法,祖宗其谓我何!”反变法的核心人物刚毅和荣禄也以此为武器。

军机大臣刚毅每遇施行新政便哭列祖列宗。

在他看来,“我朝成法,尽善尽美”、“不可轻易更张。

”顽固派把国家视为封建君主一家的私产,他们维护“祖宗之法”就是维护君主的“家天下”,维护君主专权的制度,维护以皇帝为首的地主阶级的利益;戊戌维新的变法是要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这无疑损害了君主的利益,也损害了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因而受到顽固派的反对。

洋务派极力把维新改革限制在“变事”而不变法的范围内,他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标榜,虽然主张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但仍然奉纲常名教为正宗,维护封建统治。

他们在维新运动初期,曾企图借维新派所造成的社会舆论扩张自己的声势,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等督抚纷纷参加强学会,并予以经济资助。

张之洞除捐助五千两银给北京强学会外,又拨银一千五百两兴办上海强学会,由康有为撰写的《上海强学会序》甚至由他署名。

洋务派对维新改革的某些措施,如筹饷练兵、提倡工商业、以至变革科举等,也提出过一些具体建议和主张,借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然而,维新变法要变革社会制度则是洋务派根本反对的。

随着运动的深入和发展,洋务派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真面目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他们不仅退出运动,甚至转到对立面,和封建顽固派纠合在一起,共同组成反对维新变法的阵营。

维新变法时期,陈宝箴是惟一支持新政改革的督抚大员,他慨然以湖南开新为己任,锐意整顿,推行新政最为得力,也由此受到守旧势力的攻讦。

陈宝箴是
地主阶级开明爱国的官员,在惟变法才能救国这一点上和维新派接近一致,但他并不同意维新派的民权平等学说。

他饱受圣贤儒教的熏陶,对封建旧学有感情,认为“天下无弊之法,而赖有防弊之人”,所以他注重整顿吏治,而并不认识封建制度的腐败和弊端。

他对于新旧两派势力的斗争更不理解,把它看作门户之争,采取调和妥协的态度而依违其间。

此外,还有相当多的人“承袭旧习”,把陈旧的规章制度视为合理的东西,对不同俗流的新事物看不惯,于是议论纷纷,甚至群起而攻之。

这些人并不来自反动阵营,然而,“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他们也成为维新变法的相当大的阻力。

维新派正是在重重阻力下推行改革的。

维新派对反对派的斗争既勇敢又怯懦、既坚定又软弱,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薄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