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药效学

精神依赖性(psychical dependence):
指患者对药物在精神意识上的渴求,以获得服药后的特 殊快感。
总之,药物即毒物,利弊 并存 必须权衡,正确应用 !
25
笼统认为中药安全无毒,是缺乏科学依据 的,应该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药带三分毒,滥用害更多”。 中国古代医家早已发现中药的 毒副作用 故有小毒、有毒、大毒、极毒分 还有“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
正常水平 麻痹,衰竭
强壮、复健
低水平
二、药物作用的“四性”: (一)特异性(specificity):
多数药物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通过专一的化 学反应,产生特异的药物作用。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药物特殊的化学
结构。
(二)选择性(selectivity):
有些药物可影响机体的多种功能;另 一些药物只影响机体的一种或少数几种功能, 药理效应的这种特性叫选择性。 ◆高好?低好? ◆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 量有关。 ◆选择性是药物分类的依 据。
其值愈大,表示药物愈 安全
但治疗指数还不够完善,因其未考虑到 药物最大有效量时的毒性( 图2-4所示),因而 引出后面的3个摡念,共同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
2.安全指数 (safety index)
LD5
= ED95
3.安全界限 (safety margin)
LD1—ED99
=
ED99
×100%
4.安全范围(margin
(八)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 是指患者连续使用某些药物以后,产生一种 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
指反复使用药物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种生化或生理 变化,以致需要药物持续存在于体内,一旦停药,即会出 现戒断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的症状,轻者全身不 适,重者出现抽搐,可危及生命。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不1.请写出中药药理、中药的概念,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简答题•中药药理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间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概念: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各种物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
•研究内容:•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规律)。
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温热药: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衰退起兴奋性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及新陈代谢活动,调节内分泌腺功能,增加体内产热。
寒凉药:与温热药相反,对机体的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并且多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成分药理作用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和生物碱解热、兴奋胃肠道平滑肌,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抗心绞痛等作用酸味药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大量鞣质止血、止泻、治疗烧伤、促进胃溃疡愈合甘味药以氨基酸、糖类、蛋白质、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补充营养、强壮人体,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苦味药以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多,是苦寒药“苦”、“寒”的来源泻下、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止血、抗肿瘤咸味药碘、Na+、K+、Ca2+、Mg2+、Zn2+等无机盐成分泻下、利尿、治疗甲状腺肿2、四气和五味的关系四性是药物作用在人体后产生的效应;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四性)的物质基础,其本质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具有各种药理作用的基础。
五味是成分,四性是作用。
五味是四性的基础。
“因有五味,故有四性”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指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中药由于成分的复杂性导致治疗作用的多效性。
(多效性、成分)(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指的是中药药理实验由于影响因素多而重现性差。
汇总举例说明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举例说明什么是安慰剂效应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业(本科层次)(C100802)中药药理学(03046)自学考试大纲上海中医药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编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2016年版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作用、产生作用的主要成分、机制;主要现代应用与不良反应。
它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中医和针灸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学科。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或自学,学生理解中药基本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掌握各类中药及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和不良反应,了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成就和现状,为进一步从事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理论包括总论及各论。
总论重点阐述中药药性药理、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中药研究的思路等基本理论和知识。
各论按中药学传统分类法分类,每章主要包括概述和常用药物两部分。
概述介绍与各类中药功效相关的主要(基本)药理作用,常用药物介绍常用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各论多数章节还附录常用方剂的现代研究,虽然该附录内容不列入考核要求,但是作为课程学习知识的补充与延伸,能进一步充实对中药的现代认识。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和药理学的分支学科,是沟通传统与现代、基础与临床、药学与医学、中医药与西医药之间的桥梁性学科。
就中药学专业而言,中医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中药学课程的药性理论等传统中医药知识作为中药药理学的指导,药理学课程作为中药药理学阐述中药现代科学内涵的核心前期课程。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总论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课件

04
中药药效的评价方法
体内实验法
药效学实验
通过观察药物对动物模型或正常 动物的作用,评估中药对疾病的 治疗作用和药效强度。
药代动力学实验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了解药物在体 内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疾病治疗
中药药效学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中药对疾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可以制定更加科学的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个体化治疗
中药药效学研究可以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支持。通过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可以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与地位
中药药效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结词
中药药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是揭示中药作用机理的关键 环节,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了 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特点,为中药的现代化提供科学 依据。
详细描述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中药 药效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一些 研究发现,中药能够通过调节人体内的信号转导通路 、基因表达、蛋白质组学等方面来发挥药效。这些研 究为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特点提供了重要的科 学依据。
03
中药药效的作用机制
中药对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
总结词
中药成分通过影响细胞信号转导,调控 细胞功能和生理过程。
VS
详细描述
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的过程,中药成分可以通过抑制或激活某 些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 、代谢等过程,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
中药药效学研究概论

• 中药药效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
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
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精选ppt
11
第一节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
1、对推进中药现代化,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如果
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和阐释中药功效,那么既
可以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阐明中医药理
记录。描记和形态学检查应有记录图和照片。不得伪
造、编造数据。记录应符合国家《药品研究实验记录
暂行规定》的要求。 精选ppt
38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必要时气压),实验的时 间(必要时注明白日或黑夜),以及可能影响试验 的环境因素,均应详细记录。 实验负责人、参加者、单位等亦应记录。 所有试验记录,均应妥善保存,保管人姓名、 单位。随时准备上级检查。
列中药或天然药物中筛选出一个作用明显的成
分。西方国家大多以这种思路研究中药,在我
国也有一部分研究者采用这种思路研究中药,
例如有关喜树碱、三尖杉碱的研究。(香鳞毛
蕨)
精选ppt
30
第六节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精选ppt
31
一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要求
精选ppt
32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 错误的导向驱使大量孕妇服用反应停止呕,结果于19591962 年 间 在 西 德 、 英 、 加 、 澳 和 日 等 17 国 出 现 12000 余 名 “海豹”畸形婴儿,特点是这些婴儿缺臂少腿,或手足直接 与躯体相连。这万余名畸形儿中有一半存活,而且智力正常。
• 这无疑给这些畸人造成终生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鹿茸、淫羊藿、补骨脂等53味壮阳药→入肾 经率100%(肾主生殖); 仙鹤草、白芨、大蓟等21味止血药→入肝经 率85.3%(肝藏血)。
⒉归经与有效成份在体内的分布相关 性(有一定相关性)
23味中药有效成分身体内的分布与所属脏腑分析比较。 符合率:61%;大致相符:26%;无关 :13% 如:3H-川芎嗪主要分布:肝、胆(归肝、胆经) (川芎嗪的含量非常低1g中含有0.01ug不到) 3H-鱼腥草素呼吸道排出率高(入肺经) 冰片(成分:龙脑):易透过血脑屏障(入心经)
天花粉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功效。 药理研究表明天花粉具有调节血糖,抗菌, 抗病毒等作用。 天花粉抗早孕,中期妊娠引产历代本草未见 相关记载。
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具有差异性的原因分 析
①药理研究发现的新作用是对中药传统功效内 容发展。 如雷公藤-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作用。 银杏叶-增加脑和外周围血管的流量。 绞股蓝-降血压作用。
⒉毒性反应
定义: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 对机体组织器官造成的损害,一般后果比较 严重,有时较难恢复。 现列入国务院“毒性药品管理品种”范围, 受《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约束的中药 计28种。
①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
症状: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悸、胸闷、 循环衰竭,严重者死亡。 易致毒药物: • 含乌头碱类药物:川乌、草乌等; • 含强心苷类药物:蟾酥、万年青、夹竹桃等。
⒈中药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具有相关性。 祛风解表药-促进汗液分泌,扩张体表血管。 (具有发散,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的作 用 )。 清热解毒药-大多能抗菌、抗病毒、解热、抗 炎、增强免疫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燥湿等)。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机体
中药药动学
二.
学科任务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药学(中药学)
桥梁学科 医 学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
药理学
药物学
生化药理学 时间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
本草学
第一章 绪论
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熟悉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
任务。 3.了解中药药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以及其发展简史。
6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及临床应用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8
③ Rudolf Buchheim (鲁道 夫)(1820-1879) 药物作用为细胞和药物相互作 用所致,“受体”理论前驱者。 建立第一个药理学实验室,写 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德国第 一位药理学教授。
19
④ Claude Bernard (克 劳德)(1813-1878)
证实箭毒(arrow poison, curare )作用于神经—肌 肉接头,药物作用机制的 最早研究者。毒药的正式 研究开始于19世纪早期,标 志是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 得研究马钱子的药效开始 的。
12
(一) 天然药物发展概况 1.世四传药:中埃希印,中药学 者最多。 1500 BC,埃及,亚伯斯古医籍 (Ebers papyrus) 1500BC,印度草医学,1000BC用 梵语编撰草药方剂
中药学 中药药效学

依次类推,我们可以算出其它动物剂量与人的比值。
小鼠的剂量=Xmg/kg×70kg×0.0026/0.02kg=9.1X mg/kg. 豚鼠的剂量=Xmg/kg×70kg×0.031/0.4kg=5.42X mg/kg. 兔的剂量=Xmg/kg×70kg×0.07/1.5kg =3.27X mg/kg. 猫的剂量=Xmg/kg×70kg×0.078/2.0kg=2.73X mg/kg. 猴的剂量=Xmg/kg×70kg×0.06/4.0kg=1.05X mg/kg. 狗的剂量=Xmg/kg×70kg×0.32/12kg =1.87X mg/kg.
中药复方新药研制都需要提供整方药效实 验资料
难以揭示方中各药所起的作用及其配伍规 则
2.药对研究
药对是形成中药复方的核心,药对研究有 利于探索复方的配伍规律
主要方法:
1)配伍前后药效,成分比较研究 2)剂量配比研究
3.拆方研究
拆方研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中 药复方的不同治法或君、臣、佐、使配伍 将复方按组成药味拆成各单味药或去掉某 类作用性质及功效相近的药物组后观察疗 效的变化,分析药物作用特点及机制
景明确,解剖、生理、习性及反应性与人 体结构、机能、代谢、疾病特点相近似的 动物为宜 性别 年龄、体重
五、受试药 选择有效的复方、单味药,或由其中提取的
有效部位群及有效单体
样品标准化
药材应确定品种、产地、药用部位和采收
炮制要科学、可控
复方制剂应处方合理,制备工艺固定,质 量控制标准稳定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第一章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1、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个学科。
2、与现代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1) 共同点: 研究对象一药物与机体,研究内容一作用及作用机理(2)不同点: 理论基础例:对麻黄功效及药理作用的不同表述3、与传统中药学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以相同理论为指导;(2) 区别:研究手段中药药理学二、研究内容1、中药药效学2、中药药动学三、研究的目的与任务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2、提高临床疗效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4、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促进中西医结合。
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1、第一阶段:二十世纪20~40年代,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中药麻黄进行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发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如麻黄碱。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起到开创性的作用,而且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即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其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
2、第二阶段:大约在50~ 80年代。
中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以及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研究取得显著成就。
标志性成果有丹参、川芎、冠心11号方活血化瘀作用研究,延胡索镇痛镇静作用研究,桔梗及满山红祛痰镇咳作用研究,清热解毒药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等。
该时期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除具有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之外,还具有一些新发现的药理作用。
3、第三阶段90年代,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两条思路逐渐清晰,一是继续沿植物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药,二是突出了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
进一步明确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多层次、多靶点的概念,强调中药复方作用的多效性,并通过整体复方的分离提取寻找有效部位或单体【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第一节:中药四性(气) 的现代研究寒、热、温、凉四性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是从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所产生的反应(作用和疗效)中概括出来的,凡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便认为属于热性或温性药(多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功效)凡能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中医临证用药原则:温热药可治寒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祛邪: 即祛除体内的致病因子。 中医的“邪”含义较广,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
病理损害。“风、寒、暑、湿、燥、火”为6种 外感病邪的统称。 如:外感风寒表证大多是病毒、细菌等引起的疾 病初始阶段,宜用发汗解表之剂如麻黄汤、桂枝 汤等 ; 火邪,往往是细菌、病毒深入侵犯机体组织、释 放内外毒素引起的病理变化。清热解毒方药除有 抗病毒、病菌作用之外,还有清除或减少内外毒 素的作用。
凉之间,作用性质相同,程度有差异。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1.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鹿茸 ) → 交 感神经-Β受体-cAMP 系统功能 ↑ ;
寒凉药 (如石膏、知母、黄连、龙胆 ) → 副 交感神经-M 受体-cGMP系统功能 ↑ .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修复脏腑或重建脏腑功能的协调, 消除阴阳不平衡的病理现象。
各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性能和不同的归经,即对脏腑的选 择作用。
如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 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 经而善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甘味:
功效:补益,缓急,和中。 中药类别;补虚药、缓急和中药(黄芪、
熟地、 人参、麦参、甘草、大枣饴糖) 药理作用: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内分泌功
能、物质代谢功能。 物质基础:糖类、氨基酸、苷类、维生素。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苦味:
功效:清热,燥湿,泻下,降逆,平喘。 中药类别:清热药(栀子、牛黄), 燥湿
2.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鹿茸 ) →下 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 ;下丘脑-垂 体-性腺轴功能↑;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 能↑
寒凉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 ;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3.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鹿茸 ) →基础 代谢(耗氧量,产热量,糖原分解, 细胞膜钠 泵活性、物质分解代谢) ↑
寒凉药 (如石膏、知母、黄连、地黄 ) →基 础代谢(耗氧量,产热量,糖原分解,细胞膜 钠泵活性、物质分解代谢) ↓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4.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一、扶正祛邪
1.扶正 《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
不可干。” 通常用补益药以增强机体防御致病因子侵
袭的能力,扶正也包括对患者病后体能的 恢复。如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消化 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补充物质及能 量不足等。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麻黄) →中枢 神经兴奋性↑(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NA、 DA5-HT含量↑)
寒凉药 (如石膏、知母) →中枢神经兴 奋性↓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NA、DA 含量↓ )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5. 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许多寒凉药尤其是清热解毒药具有抗菌、 抗病毒、抗毒素、抗肿瘤作用。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二、调节平衡
1.调整阴阳 :利用药性之偏,调节人体阴阳之 偏,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
(1)损其偏盛: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适用 于实证。现代研究发现寒性药知母、石膏、黄芩、 黄连等及其所组成的复方能抑制交感神经功能, 并可使体内促甲状腺素的含量减少,耗氧量降低。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二、 五味的现代研究
五味:辛、酸、甘、苦、咸
药味的确定: (1)按味觉辨别 (2)按功效定味(如葛根味辛、鹿茸味甘
与口尝不合)。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辛味:
功效:发散,行气,行血,健胃。 中药类别:解表药,理气药,祛风湿药等为
多(麻黄,桂枝,木香,桂皮檀香, 乌药, 独活等)。 药理作用:发汗,改善体表微循环,抗炎, 调节胃肠功能。 物质基础:挥发油,苷类
药(苦参、龙胆草、黄柏) ,泻下药(大 黄、番泻叶等);平喘药(杏仁、川贝、 半夏、桔梗)。 药理作用:抗菌、抗病毒、通便、平喘。 物质基础:生物碱、苷类。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3 .调理气血
气血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调理气血关系的原则为:“有余泻之,不足补 之” 。
气能生血,气旺则血生,气虚生血不足,可致血 虚,或气血两虚。治疗以补气为主,兼顾补血养 血,如当归补血汤。
对血行不畅或瘀滞之证,治宜补气行血或理气活 血化瘀。如血府逐瘀汤、丹参饮等能扩张血管, 增加组织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 从而疏通血脉,恢复气血正常运行。
补阳适用于阳虚不能制阴的虚寒证,可防治“阳 虚”,如补阳药鹿茸、巴戟天、淫羊藿、蚕蛹、 冬虫夏草等均能促进性腺功能,表现为雄性激素 样或雌性激素样作用。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2.调整脏腑功能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与现代医学内脏的解剖部位,生理 功能有较大的区别)。
疾病是脏腑功能失常后反映出来的阴阳偏胜偏衰失衡的状 态。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第二节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一、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气(四性)是指中药寒、 凉、热、温四
种不同的药性。 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总结
出来的,与中药所纠正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 《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
药。” 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之间及寒
温热药人参、附子、干姜、肉桂等及其组成的复 方能增强寒证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 能,促进物质代谢,增加产热量,提高基础代谢 率。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基本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补其偏衰:为阴或阳相对不足的病证,采用 “补其不足”的治则。
如滋阴适用于阴虚不能制阳的虚热证。现代研究 发现补阴方剂六味地黄丸及天王补心丹等可缓解 低热、烦躁失眠、心率加快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