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合集下载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综述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综述
用三者之 间的关 系 上个世纪 8 0年代语 法研究 的“ 三个平面 ” 理论 , 说 的是 用 从事语法研究 的学者对如何看这三者之 间的关 系都 有着 句法平面 、 语义 平面和语用平 面的理论来研 究现代汉语语法 。 自己的见解 ,邵敬敏将语法学界 的各种不 同解释归纳为 五种 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 的一项新进展 ,它有助 于语法学科 的精 不同的理 解模式 : ( 一) 两翼模式。以句法为基础 , 同时又兼顾 密化 、 系统化和实用 化。 本文尝试对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进 行 到语 义分 析和语用分析 ,并尽可能使三者既 区别开来又结合 番梳理 。 起来 。 ” ( 二) 双层模式 。 引施关淦 的话说 “ 句法和语义在一起 , 1 、 三个平面的形成以及发展 跟语用发 生关 系。 句法分析和语用分析都是静态分析 , 语用分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是在继承传统语法 、结构 主义 析是 动态分析 。” ( 三) 三维模式 。引文炼 的话说 , “ 语 法规律的 语法 、 转换 生成语法 和格语法等 的优点 的基础 上提出来的 , 同 描写 , 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句法 的、 语 义的 、 语用 的) , 但要达 到 时还受到符号学和现代语义学 、 语用学 的一 些影响 , 是一个 博 的 目的都是一致 的 , 即别同异 , 辩正误 。” ( 四) 三角模式 。( 五) 采众长 , 融合 中西方先进理论 的产物 。 它的产生和形成 不可能 生成模式 。 邵敬敏认为“ 这几种理解模式都力图密切结合汉语 是一蹴而就的 , 而必须得经历一个漫长 的发展 、 演变过程。 语法研究 的实 际揭示句法 、 语义、 语用三者之间错综复杂 的关 1 9 8 1 年, 胡裕树先生在他 主编的《 现代 汉语》 增订版 中率 系 , 因此都有其合理性 , 显示 了一定 的解释力。” 先提出 : “ 必须区别 三种不同的语序 :语义的 、语用的 、语法 句法 、 语义 、 语用三个平面三者之 中, 句法是基 础 , 因为语 而要 了解语 义和语 用 , 的 。” 1 9 8 2 年 胡裕树 、 张斌 在《 中国语 文》 上 发表 了《 句子分析 义和语用都要通过句法结构才能表现 , 要使语法学有新 的突破 , 在语法研究 漫谈》 , 三个平 面的理 论框 架已大致形成 。1 9 8 5年胡裕树 、 范 也往往离不开句法结构 。 晓在《 新疆师范 大学学报》 上发表 了长篇论文《 试论语 法研究 中必须 自觉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 ; 在具体分 析一个 句子时 , 的三个平面》 , 使这理论 较为完整和丰满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 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 ,使语法研究中必须 自觉地把三个平面 志 着 三 个 平 面 理 论 正 式 形成 。 区别 开来 ; 在具体分析一 个句子时 , 又要使三者结 合起来 , 使 语法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 静态 与动态相结 合 , 描写性 2 、 句法 、 语义 语用各 自的含义 语法 研究中的句法 平面 , 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 对句 与实 用性相结合 。这样 , 语 法分析也就更 丰富 , 更 全面 , 更 系 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 两方 面进行 。 一方面 , 对句法结构 内部 统 , 更科学。 的词语与词语 之间的关 系进行成分分 析 ,也就是着眼于句子 4 、 三个平面理论的重要意义 成分的确定和结构 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 , 对句法结构 内部 的 “ 三个平面 ” 理论 自提 出以来 , 推动 了汉 语语法研 究 的发 词语 之间的层 次关 系进 行分 析 ,也就 是着眼于句法结构 的层 展 。 虽然它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 但是它有利 于有 意识地从 次切 分。 无论是研究句法结构 的构成方式还是层次切分 , 都是 各个方面进行语法分析 ,并有利于解决单方面分析不能解决 从结构关系出发的 , 也就是偏重于形式 的。 的问题 。 “ 三个平面” 理论扩大 了汉语语法研究 的范 围 , 极大 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 子进行语义分析 。句 中 地拓展 了汉语语法研究 的内涵和外延 ,使我们对汉语语法现 词语与客观 事物( 符号与 内容 ) 之 间也有一定 的关 系 , 这种关 象 的解释更加详尽 、 细致 和准确 。 “ 三个平面 ” 理论 的提 出为汉 现代 化奠定 了坚实 的基础 。 系是属于语义的。 一个句子不仅在表层有着句法关系 , 而且在 语语法研究 的科学化 、 深层 有着语义关系。 语义平面所说 的语义 , 不 同于词 的词汇意 参考文献 : 义。 词 的词汇意义是词所具有 的个别意义 , 而这里所说 的语义 『 l 1 范晓. 三个平面 的语法观『 M1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 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 , 离开 了句法结 构 , 一个词孤 版 社 , 1 9 9 8 立起来 也就不存在这种语义 。语 法研究应从形 式出发去发现 『 2 1高顺全.三个平面理论 的语 法研 究 『 M】 学林 出版社, 0 O 4 意义 ,也就是通过句法结构 的分析去深人 了解 句子内部的语 2 义关 系 ;并通 过语义结构 的分析来进一 步了解 句法关系的 同 [ 3 ] 胡裕树 , 范晓. 试论语法研 究的三个平面【 J 】 新疆师 范大 异, 从 而对句法结构做更 精密的描 写。 学学报 , 1 9 8 5 , ( 2 ) 语法研究 中的语用平面 , 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 。 句中 [ 4 ] 胡裕树 , 文炼. 句子分析漫谈『 J 1 中国语文, 1 9 8 2 , ( 3 ) 词语 与使用者 ( 符号 与人 ) 之 间也有一定 的关系 , 这种关 系是 [ 5 ] 胡裕树 , 范晓. 有关语法研 究三个平面 的几个 问题 『 J 1 中 属于语用 的。 研究语用 , 也就是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 国语文 , 1 9 9 2 , ( 4 ) 相互之间进行交际 。句法平面以及语 义平面是静态 的分析或 作者 简介 : 刘 意红( 1 9 8 9 一) 。 女。 汉族, 重庆永 川人 , 西 南 描写 , 而语用偏重 于表达 , 所 以是一种动态 的分析 。作为语用 大学 文学院硕 士研究生 。 从事古汉语语法研 究。 概念 的主题与句法概念 的主语并不是 完全重合 的或对应 的 ,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的体现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的体现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的体现作者:付文萍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1期摘要: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是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新发展,广泛应用于语法研究之上。

HSK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也充分体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关键字:三个平面 HSK教学题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一、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语法的三个平面是指语法研究中存在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三个平面虽不同但相互联系。

这一理论是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新发展。

二、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和HSK教学HSK(汉语水平考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其对象是来华留学生,其教学内容是讲述汉语语法及HSK相关题型的做题技巧及方法。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用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对HSK试题的题型进行分析研究,从整体上把握一个题型的要求和侧重点;另一方面在具体做题时,在对一个分析对象进行分析时,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也渗透在每一个题的解题思路和分析过程,无形之中指导着语法分析。

三、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和题型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HSK教学时,应做到对HSK试题题型进行宏观把握,明确每个题型的要求和侧重点,这是解题的基础。

在进行语法分析之前,语法的三个平面是相对区别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对一个分析对象中所包含的三个平面进行单独的研究,而当我们对一个分析对象进行具体分析时,实际上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在研究任何一个语法平面时,都离不开另外两个平面的支撑。

我们可以对一个分析对象从语义平面、句法平面和语用平面做出总结,但分析过程三者是不离不弃的。

在对某一题型进行分析时,体现着三个平面的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可以从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对某一题型做出分析,从而明确这一题型的要求和侧重点。

四、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和解题思路、分析过程在语法分析中,小到词语、短语,大到句子、语篇,都体现着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

第八章三维语法概述

第八章三维语法概述

第八章三维语法(三个平面语法观)0.前言0.1“三个平面”的学说可称作三维语法①三维语法是讲语法有三个平面或三个角度或三个侧面,也就是语法系统有三个子系统:句法系统、语义系统、语用系统。

三个平面应该理解为“三维”,就好比一个立体的长、宽、高。

②用三个平面的理论构建起来的语法学说,可以称之为“三维语法”。

把三个平面理论的语法称作三维语法还有个好处,就是好说好记,而且跟其他语法学说的称呼比较协调,如可以有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法、三维语法等等。

三维语法是从句法(Syntactic)、语义(Semantical)、语用(Pragmatical)三个角度来研究语法,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语法。

0.2研究语法要讲“三维”是科学的我国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形象地说明:你要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就得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即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才能知其全貌;如果只立足于山当中的某一地方观察,那犹如瞎子摸象只能知道某一面,就难免片面。

语法研究也是如此。

语法具有三维性,不能单从一维(单是句法,或单是语义,或单是语用)观察;而应该从句法、语义、语用“三维”去观察和研究,才能认识语法的真谛。

比如下面四句: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打胜了敌人。

③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④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在句法上①②都是“主-动-宾”,③④都是“主-状-动”。

但从语义上分析,为什么①能变换成③④,而②不能变换成③④,这是因为①②的补语语义指向不一样;如果不讲语义,就不能解释这种现象。

但单讲句法和语义还不够,为什么①③④语义结构相同(都是“[施-动-受]+[系-动]”结构)而要有三种不同句式表达呢?这是因为三种句式的语用价值不一样。

因此在具体言语交际中要根据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而随宜采用。

但不管语句怎样复杂多样、繁简多变,句型或句式总是有限的。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三个平面理论”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938年,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学基础中指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客观方面)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主观方面)之间的关系。

1964年,莫里斯指出若把符号学的三种研究应用到语言学上就构成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在中国大陆,胡裕树(1981)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语法分析新思路。

80年代中期以后,三个平面理论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多位学者发表了论著,对三个平面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重要文献有:文炼(张斌)、胡附(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王维贤《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和《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研究述评》、史锡尧《论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进行语言研究》、邵敬敏《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沈开木《语法、语义、语用的联系》、徐枢等《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范开泰《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

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方法

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方法

史有为《语言研究中的柔性观念》(《汉语学习》 1990, 4)主张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四个 平面上分析句子”。 刘丹青《探索语法研究的新路子》(((汉语学习》, 1991, 3) 《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一汉语语法的 “语音平面”丛论之一》(《南京师大学报》 1993, 1)主张“建立句法、语义、语用、语音四 个平面”。 李子荣《对“语音平面”的语言学反思》(《汉语 学习》1998, 6)认为语音平面“不是汉语语法分 析的第四个平面”,它是一种“语言研究的视 角”。 1998年,张斌出版专著《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 出版社),在三个平面理论基础上又进一步引进了 “节律”这一语音平面,从此正式把语音放进了 大语法的范围,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是指对语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 意义的分析。这个语义不是词汇意义、概 念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而是与句法结 构相关的意义,它表示语词与客观事物的 关系。
语义平面研究的语义包括七个方面: (1)动核结构(也称谓核结构)。这是指以动 词为核心的深层语义结构,是对应着不同 句法形式的语义结构; (2)动词的“价”(也称“向”).这是指动词 所联系的强制性语义成分(即动元)的数目 的能力; (3)名词的“格”.即名词在语义结构中所 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与事、 工具、处所、时间等;
三个平面理论首先是一种本体论。其语法 包含着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三个平面理论体系中,语法是种概念, 其余的是属概念。
三个平面又是一种方法论。它要求在语法 研究中注意区分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 不同的平面,又要努力在具体研究时把三 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句法分析时要考虑 到语义的和语用的因素,在语义分析时要 考虑到句法和语用的因素,而在语用分析 时也要考虑到句法和语义的因素。因此, 三个平面理论的句法、语义、语用都有其 各自独特的内涵。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第五讲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语法的三个平面指语法的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汉语语法学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

这一理论拓宽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语法问题的认识,为语法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三个平面理论的萌芽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明确区分句法、语义、语用,最早见于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具有选择关系的两个实词,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常常能表达某种句法关系。

在这里,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词,句法关系并没有改变。

这里的语序改变是语义上的。

“你哥哥来了吗?”和“来了吗,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后者是因为说话的人的情绪比较紧张,行为的本身最先浮现在意识里,所以先说出来。

这种语序的差别是语用上的,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客来了”和“来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别,才属于语法上的。

这里由“名动”(主谓关系)变成“动名”(动宾关系)。

这一论述可以看作三个平面语法观的萌芽。

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同时又是语言本体的问题。

最初这种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还欠精确,并且是仅就语序而言的。

(二)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1982年,胡裕树和张斌在《中国语文》第3期上发表《句子分析漫谈》。

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

文章正式将“语法、语义、语用”改为“句法、语义、语用”,不仅再次指出语序“有的属于语义,有的属于句法,有的属于语用”,而且将分析扩展到虚词,指出虚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分别。

文章还区分了一般主语和话题主语,区分了语用成分和非语用成分,指出独立成分、提示成分都是语用成分。

《句子分析漫谈》中多次谈到“句法分析不是自足的”,单依靠层次和结构关系的分析还不能完全达到了解语义的目的。

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理论的第一部专著_读_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陈昌来

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理论的第一部专著_读_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陈昌来
,




三 个 平 面 的 语法 理论 既是 本体 论 又 是 方法 论 作 为 方法 论 该 理 论 认 为语 法 研 究要 力求 做 到 形
,
式 和 意 义 静 态 和 动 态 描 写 和 解 释 相 互 结 合 但 由于 语 法 观 的 不同 人 们 对 这 些 问 题 的理 解并 不 一
致 因 而这 些 问 题 不 仅 要 在三个 平 面 理论 观 照 下 进行 新的审 视 而 且 要在 该 理 论 指 导 下 研 究 如 何把
,
宾 语 来 区 分 的 设 想 认 为 及 物 动 词 作 谓 语 或谓 语 中 心 词 构 成 主 事 主 语 句 时 动 词 后 边 一 般 要 带 宾
; 语 不 带 宾语 是 有 条 件 的 不 及 物 动 词 作 谓 语 或 谓 语 中 心 词 构 成 主 事 主 语 句 时 动 词 后 边 一 般 不 带
:
、 、
分 类 的 三 原 则 从 形 式 出 发 去探 求 功 能 在 短 语 ( 词 组 ) 里 确 认 功 能 多 角 度 多 层 次 分 类 这 三 条 原 则

虽 然 是 就动 词 而 言的 但实 际 上 带 有普 遍 性 完 全 适 于 对其 他 类 词 进 行功 能的次 范 畴 分 类
,
则 (合 法 ) 语 义 平 面 上 合 语 义 规 则 (合理 ) 语 用 平 面 上 合语 用 规 则 ( 合 用 ) 但同 时 指 出 在 孤 立 句 和
,
语 境句 中 这三 条 标 准对 句 子 合 格度有 不 同 的制 约 能 力
, , , ,

这 一 认识 实质 上 着 眼 于 对 句 子 结 构 本 质的

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内容及理论应用综述

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内容及理论应用综述

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内容及理论应用综述三个平面理论是指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常常被使用的一系列理论,包括了沟通平面理论、定位平面理论和社会身份平面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组织行为和社会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在下文中,我将对这三个平面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理论应用进行综述。

沟通平面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文德尔·索尔特斯(Wendell Samet)于1966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沟通中往往会在两个或三个平面上进行交流,包括内容平面、语言学平面和生理学平面。

内容平面是指言辞和语言的意义,语言学平面是指词汇和语法结构,而生理学平面则涉及到沟通参与者的非语言行为,比如表情和肢体动作。

这三个平面相互联动,共同构成了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语言行为。

沟通平面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学、非语言沟通、跨文化沟通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不同文化和社交环境中的沟通方式,并且提高人际交流的效果。

该理论的应用广泛,包括教育、管理和跨文化沟通等领域。

定位平面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拉维夫·杰纳尔(Ravi Iyer)于2005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会根据自己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定位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这个定位可以基于个人的社会身份、地理位置、职业角色等多种因素。

定位平面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人们如何评估自己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定位平面理论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社会认同、权力关系、组织行为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动机和行为选择。

该理论的应用领域包括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等。

社会身份平面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塔耶舍利柳克斯(Alexander Haslam)于2001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身份对其行为和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身份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个人特质、社会角色和群体关系等方面。

三个平面理论

三个平面理论
①主题和述题 ②表达重心和焦点 ③语气 ④口气,口气包括肯定、否定、委婉、迟疑等 ⑤评议性成分,句子中往往有评议性的词语 ⑥句型或句式变化,句式有常式和变式之分
“三个平面”的关系 三个平面”
语法
=
语义 句
语用 法
句法与语义和语用的关系
句法是基础,是杠杆。
通过它来联系语义和语用。具体表现为: (1)语义、语用关系只有通过句法关系才能体现出来。 (2)句法分析不能取代或包含语义、语用分析。也就 是说,它们的关系在逻辑划分中是并列关系,在 句子分析中是互相制约关系。
如通报“某人来了”这个话题,“喂,小张又来 了。”、“喂,你看谁来了”
以“把”字句为例
从语用的角度分析把字句使用的话语环境,把字 句用于表达与目的意义相关的语境中。把字句表 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或某种原因产 生的结果。如: 上课了,把书拿出来! 太冷了,请把窗户关上!
对“把”字句作语义分析
对学生语病、 对学生语病、偏误分析
留学生的语病最主要是搭配不当,这恐怕与我们 在教材和教法中没有充分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语 义关系和词与词的语义搭配规律有关。
焦点
借助语气和语调 ,在对外汉语上的体现,主要是 对语句的韵律教学的研究,包括语句重音、节律 结构等。
《超音段成分的表意功能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的应用》戴晓雪; 《语句重音与口语教学》季秀清
我想起来了,九点我还有个约会。 我想起来了,不然上课要迟到了。
同义结构辨析
同义结构不仅有语义上的差异,它还涉及到语境 ,以及交际双方对话题的共知程度、社交背景以 及双方表达的意向等语用问题。
2. 关于内容补充
“节律形式”、“口气方面的强调、委婉”是否应纳入三个 平面的研究范围?“语法”概念是否需要重新界定?

现汉语法"两个三角三个平面"

现汉语法"两个三角三个平面"

现汉语法"两个三角三个平面"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对语法进行多视角的观察和动态、立体性的研究,是当代语法学的明显特征。

汉语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许多语法问题仅在语法的层面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因此,多视角地动态地对汉语语法进行观察和研究,成为80年代以来中国语法学界所致力探讨的热点课题。

在对这一热点课题的探讨中,人们提出了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语言学特色的富有建设性的观点。

其中,由胡裕树、张斌二位先生首先提出的“三个平面”学说和邢福义先生的“两个三角”学说最引人注目。

这两个学说具有相近的学术思路和一定的学术互补性,但是在概念内涵和研究观念等方面也有不小的差别。

本文重点探讨“两个三角”学说,并把这一学说的有关内容同“三个平面”学说进行一些比较。

一、两个三角学说(一)两个三角学说的形成两个三角由小三角(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和大三角(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构成。

两个三角学说是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和中国当代语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追求的基础上,由小三角逐渐发展到大三角而形成的。

1984年,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的研究特色时提出了语法研究有机地结合逻辑和修辞的问题,形成了小三角的雏形(《语法问题探讨集・序》)。

1986年在北京西山召开的第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他又提出语法研究除了意义和形式之外,还要注意语用价值的问题(1);他提交的论文《“NN地V”结构》(2),从语义特征、形式特征和语用价值等方面对“NN地V”这种格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1987年发表的《语修沟通管见》(3)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对于某种语法现象,既要注意研究其语表形式和语里意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有关规律,也要注意研究其语用价值,借以深化认识。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小三角的形成。

1989年湖北省语言学会第5届年会上,邢先生作了关于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的学术专题讲座,在小三角的基础上引入了大三角,两个三角学说首次提出。

语法三个层面[详解]

语法三个层面[详解]

语法三个层面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一书里的首度论及到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较为系统的论述再到范晓、张豫峰等人的《语法理论纲要》的全面铺开,实现了由轮廓模糊到面目清晰再到走向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可以说,三个平面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发展和形成起来,并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一种新型的语法研究理论。

自它诞生以后,就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渐渐在中国大地的语法学界“根深叶茂”起来。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创立、发展是群体性思考的结晶三个平面理论虽然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但这种思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萌芽了。

事实上,发端于1955年7月至1956年3月之间的那场关于主宾语大讨论,已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尽管这次大讨论没能达成共识,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起码让大家意识到光从句法平面或光从语义平面去分析主宾语都是行不通的。

许多学者如张其春、张志公、周祖漠、陈望道、高名凯、胡明扬、胡附、文炼等都认为,在语法研究中应该坚持形式和意义相统一的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岑麒祥的观点更为超前、新颖,他认为在讨论主宾语问题时要对逻辑、语法、修辞加以区别,这可以说是三个平面的雏形。

而文炼、胡附在《谈宾语》(1955)一文中已触及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的相关问题。

朱德熙的《差一点》(1959)也涉及语用间题。

随后的60,70年代也偶有这方面的见地,如陆志韦的《试谈汉语语法学上的“形式与意义相结合”)(1961)。

所有这些无疑是构建三个平面理论大厦的奠基石。

三个平面理论自1981年提出后的头四年可谓其创立期。

这一时期由胡裕树打前锋,他针对语法学界历来研究的症结所在和汉语语法学发展之时代呼唤,首度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里就汉语的句子分析应如何确定语法关系时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此后,胡裕树(胡附)又与其长期密切合作的学术伙伴文炼相继或合作或各自发表系列文章把三个平面理论思想逐渐阐发开来。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研究方法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研究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平面理论及其应用一、平面理论的概述平面理论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语法理论。

该理论认为语法分析应该从三个平面入手,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句法平面主要涉及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语义平面则主要关注句子的语义内容,包括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意义,而语用平面则主要关注句子在语言交流中的用途和功能。

这三个平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法系统。

二、平面理论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借助平面理论,我们可以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分析和归纳。

具体来说,平面理论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1. 句子结构分析:句法平面是语法分析的基础。

通过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现代汉语中句子的基本结构和语法规则。

例如,现代汉语中句子的基本结构为主语 + 谓语 + 宾语,其中主语和谓语为句法平面中的主谓平面,宾语为句法平面中的宾谓平面。

2. 语义分析:语义平面是语法分析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平面。

通过对句子的语义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句子的深层语义和语义关系。

例如,在句子“他吃饭”中,“他”是主语,“吃饭”是谓语,而“他”和“吃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主动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出“他”是动作的主语。

3. 语用分析:语用平面是语法分析中最为复杂的一个平面。

通过对句子在语言交流中的用途和功能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句子在实际语用中的用法和效果。

例如,在句子“他吃饭去了”中,“他”是主语,“吃饭”是谓语,而“去了”则是谓语动词,该句子在语言交流中的效果是表达了一个动作已经完成。

平面理论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持,它可以帮助语法研究者更好地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语法的结构和规律。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_读范晓先生的_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_读范晓先生的_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

[作者简介]麻彩霞,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读范晓先生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麻彩霞(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范晓先生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是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作者运用“三个平面”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汉语语法作了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重视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区别和联系,重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静态和动态的结合,也是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的代表作,它的出版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局面。

[关键词] 范晓; 句法; 语义; 语用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9)03-0074-02 20世纪80年代,以胡裕树、张斌、文炼、施关淦、范晓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冲破了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语法的束缚,汲取各家的合理内核作更高综合并结合汉语实际,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即“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也叫“三维语法论”。

三维语法是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来研究语法,也就是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语法。

这一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之后受到了语法学界的广泛重视,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理论思想首先是由胡裕树先生提出来的。

1981年,他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讨论汉语句子分析如何确定语法关系时,指出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1982年,胡附、文炼在论文《句子分析漫谈》中探讨“句子分析和对句子意义的了解”这一问题时,提出“语序所表达的,有的属于语义,有的属于句法,有的属于语用。

虚词的作用也有语义的、句法的和语用的区别”。

此外,胡裕树、张斌、文炼等人还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对这一语法理论进行了论述。

如文炼(1982)的《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胡裕树(1982)的《试论句首的名词性成分》,文炼和胡附(1984)的《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等。

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研究综述

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研究综述

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研究综述汉语语法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被提出和应用,被称为“三个平面理论”。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综述,并对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三个平面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唐纳德·唐纳特提出的,他认为语言需要在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研究,才能全面把握其结构和功能。

这三个平面分别是语音平面、语法平面和语义平面。

语音平面是指语言的声音系统。

在汉语中,语音平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音节结构、音变规则和语音变异等。

例如,音节结构的研究可以探讨拼音系统中的音节构成,音变规则的研究可以解释汉语中声调的变化规律,语音变异的研究可以分析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

语法平面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则。

汉语语法的研究主要包括句子成分的分类和句法关系的描述等。

例如,句子成分的分类可以把汉语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进行划分,句法关系的描述可以研究动宾关系、主谓关系等。

语义平面是指语言的意义系统。

在汉语中,语义平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词义的描述和句义的分析等。

例如,词义的描述可以研究词汇的义项,句义的分析可以分析句子的语义结构和推理关系。

三个平面的研究互为补充,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汉语语法的特点和规律。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

例如,在词法研究中,可以利用语音平面分析汉字的读音变异,从而揭示词汇的演变规律;在句法研究中,可以结合语义平面分析句子的语义关系,从而深入研究汉语的句法结构;在语义研究中,可以结合语音平面分析词义的演变,从而阐释汉语词义的多义性。

总之,三个平面理论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一种全面、多维的分析方法,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析汉语的语言结构和功能。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三个平面理论的应用,推动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

谈谈对三个平面理论的认识

谈谈对三个平面理论的认识

谈谈对三个平面理论的认识[摘要] 胡裕树在他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首次提到三个平面的思想。

此后,“三个平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现代汉语语法学术中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主要从综述角度探讨“三个平面”理论思想的构建及其在构词类型中的运用。

[关键词] 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1981年,胡裕树先生在其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首次提出了从三个平面进行汉语语法研究的思想。

该教材在讨论汉语句子分析中明确指出,确定语法关系时,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这三种不同的语序就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平面。

1982年,胡附、文炼在其发表的论文《句子分析漫谈》中,阐述了汉语的语序、虚词、主语、独立成分、提示成分等,特别是在术语的使用上也采用“句法的、语义的、语用的”分析。

可以看出三个平面的思想得到了认可。

1985年,胡裕树、范晓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一文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三个平面的语法思想,并且运用这一思想在文章中具体分析了一些汉语语法现象。

此后,“三个平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个平面学说的提出是国外语言学理论影响和国内汉语语法研究自身发展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很多新的语法理论陆续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如格语法、转换语法、功能语法、话语分析、语义特征分析理论、语境理论、语用学等,这些语言学理论不同程度地给汉语语法学界提供了借鉴作用,促使我国汉语语法学研究者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

与此同时,汉语语法研究自身的发展也推动着新的学术思想萌芽和产生。

如马建忠、黎锦熙建立的汉语传统语法的规范理论在分析问题时主要从意义出发,而忽略了形式上的印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的科学性,但是,其重视意义分析、讲究事理关系这方面则是可取的,这一优点得到了现代从事汉语语法研究的学者们的认可,并加以发展。

而结构语法的描写理论由于较为忽视意义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主要作单一形式描写分析,70年代以来逐渐受到冲击和质疑。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三个平面理论”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938年,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Morris)的符号学基础中指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客观方面)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主观方面)之间的关系。

1964年,莫里斯指出若把符号学的三种研究应用到语言学上就构成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在中国大陆,胡裕树(1981)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语法分析新思路。

80年代中期以后,三个平面理论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多位学者发表了论著,对三个平面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重要文献有:文炼(张斌)、胡附(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王维贤《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和《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研究述评》、史锡尧《论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进行语言研究》、邵敬敏《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沈开木《语法、语义、语用的联系》、徐枢等《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范开泰《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

什么是语用学

什么是语用学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语法学界从七十年 代末八十年代初就借鉴国外句法学、语用学 和语义学的相关理论,形成了三个平面的语 法理论,倡导语法研究应该把句法平面、语 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区分开来,在具体的研究 中又要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一理论在语法学 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八十年代以来直 到今天语法研究的新理论和研究热点。这一 理论的倡导者为胡裕树、张斌、范晓等。
“今天是星期天。”表意有多少?
同一个话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传递的隐含信息,类似信息 远不是其表面意义。 情景1:丈夫潜心事业,不知休息,妻子出于关心, 在星期天对丈夫如是说。 情景2:丈夫不干家务,但答应妻子星期天帮忙, 到了星期天上午十点仍在床上看电视,此时妻子对丈夫 如是说。 情景3:父亲工作忙,平时很少陪孩子玩,在孩子 的要求下,父亲答应星期天带孩子去动物园,但到了星 期天父亲又要到公司,此时孩子对父亲如是说。 …… ……
四、汉语语用学的研究课题
1、语境与语用 2、汉语的口气 3、汉语的话题和话题结构 4、汉语的焦点及焦点结构 5、汉语的言外之意 6、汉语语序 7、汉语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8、汉语的语气与言语行为
汉语语用学的研究方法
一、变异法 从言语的变异中寻求汉语的语用的规律。
“教我的那个韩国教练个子很高,皮肤黝黑,据说 是前国家滑雪队运动员,他的英语说得一塌糊涂,滑雪 的姿势帅得一塌糊涂,但也英俊得一塌糊涂。” 《中国民航》2004年第六期:〈雪舞南山,淡天一 片琉璃〉
(二)国内语用学的研究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外语界学者就 将语用学介绍到了国内。随后出版了为 数可观的评介、研究的著作、文章。胡 壮麟(1980)的“语用学”是国内最早 介绍该学科的文章。何自然的《语用学 概论》(1988)、何兆熊的《语用学概 要》(1989)是最早系统介绍语用学的 著作。研究集大成文献:束定芳(2001) 主编的《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

三个平面理论

三个平面理论

两翼模式 双层模式
生成模式
五种模式
三维模式 三角模式
三、 三个平面理论评述
理论价值 存在的疑问
价值
有利于揭示汉语表达意义的整个形式系统,拓宽 了语法研究的层面和视野。
有利于改变语法研究偏重于静态研究,忽视动态 研究的局面。
疑问
1. 关于适用情况
在语法研究的过程中,是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够用三个平面理 论进行充分解释? 在解释的过程中是否每个问题都需要铺 开句法、语义、语用三平面的三张网? 如果不是,三平面的 侧重点在哪个平面,影响人们作出选择的因素又是什么?
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1)1981年,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 1981年 首次提出了从三个平面进行汉语语法研究的思想。在讲语 序是指出“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 语法的”。 1982年 (2)1982年,胡裕树、张斌《句子分析漫谈》一文,除 进一步讨论语序外;还谈到了虚词;提到要区分一般主语 与话题主语,独立成分和提示成分等都是语用的成分;又 把“语法”改为“句法”。 接着,它们又发表了多篇文章,进行多角度探讨。其 中重要的文章有:张斌1982《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1984《关于句子的意义和内容》;胡裕树1982《试论汉语 句首的名词性成分》;张斌、胡裕树1984《汉语语序研究 中的几个问题》
句法、 句法、语义作为一层与语用的关系
句法和语义可以说是表里关系,或者说是显层和 隐层的关系,两者都属于静态研究,语用则属于 动态研究。
在具体句子里,句法和语义结构中的成分跟语用 成分或语用因素之间的关系大体上概括为: 1. 信息和载体的关系 2. 内层和外层的关系 3. 客观和主观的关系
三个平面的五种理解模式
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三个平面理论”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938年,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学基础中指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客观方面)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主观方面)之间的关系。

1964年,莫里斯指出若把符号学的三种研究应用到语言学上就构成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在中国大陆,胡裕树(1981)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语法分析新思路。

80年代中期以后,三个平面理论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多位学者发表了论著,对三个平面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重要文献有:文炼(张斌)、胡附(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王维贤《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和《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研究述评》、史锡尧《论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进行语言研究》、邵敬敏《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沈开木《语法、语义、语用的联系》、徐枢等《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范开泰《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

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小三角”和“三个平面”》(《华中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

范晓的专著《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该书是探讨三个平面理论和方法,并用来研究汉语语法的第一部专著。

1998年,袁晖、戴耀晶主编的《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语文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有个三个平面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的主要论文29篇,基本可以窥见该理论的全貌。

范晓《三维语法阐释》(2004)对三个平面理论进行了概括性总结二、三个平面理论的主要内容语法研究中的三个平面是指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分析。

(一)句法平面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短语或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包括句法结构、句法成分、句型、句法功能、句法中心、句法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1)句法结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法成分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语法结构,它是从无数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来的。

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包括定中结构和状中结构)、中补结构。

(2)句法成分:是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

任何句法结构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法成分构成的。

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动语、中心语、独立语等,前八种既是短语成分也是句子成分,独立语不是短语成分,只是句子成分。

(3)句型:是句子的句法结构型式(或格局)。

句型首先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

单句下面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主谓句包括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动词谓语句下面还可以分为主-谓、主-状、谓、主-动-宾、主-动-补等句型;非主谓句包括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句、拟声词句等。

(4)句法功能:是指词与词的结合能力和词在句法结构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句法功能表现为词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即“分布”)。

包括在语句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充当什么句法成分)、词与词或短语的组合能力(实词跟另一些实词的组合能力、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包括虚词与什么实词组合,表示什么语法意义等)。

①不同的词类在句法功能上有对立,如汉语的形容词能作谓语,区别词、副词不能作谓语;区别词能作定语,副词不能作定语,动词主要用来作谓语或述语、能跟副词结合、一般不作主宾语;名词主要用来作主宾语、一般不跟副词结合、不作谓语或述语。

②某些词意义近似而词性有别,如“突然”是形容词而“忽然”是副词“, 腐败”是形容词而“腐烂”是动词,”战争”是名词而“打仗”是动词,这些也是由于句法功能上存在着对立才决定了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词类。

同样,短语分为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副词性短语等也是根据句法功能。

(5)句法中心:句法中心指句法结构的中心成分。

一般认为,结构中的成分跟句法结构体的整体句法功能相同的是句法结构中心。

就汉语而言,偏正结构(定中结构和状中结构) 的中心在中心语上,动宾(述宾)结构和中补(述补)结构的中心在述语上;但对于主谓结构、联合结构的中心如何分析,不同的语法理论有不同的见解。

(6)句法意义:句法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句法意义,是指词语与词语相结合组成句法结构后所产生的显层的关系意义。

比如述宾结构有“支配—被支配”的意义,述补结构有“补充—被补充”的意义,定中结构有“限饰—被限饰”的意义,这些都是句法意义。

(二)语义平面语法研究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

包括语义结构、语义成分、句模、语义功能、语义中心等方面的内容。

(1)语义结构:语义结构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义成分按照一定规律组成的语法结构。

语法中最基本的语义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动核结构,一种是名核结构。

动核结构(也可称“谓核结构”) ,它由动核及其联系的语义成分组成。

动核结构可分为基干动核结构和扩展的动核结构。

“张三看书”之类为基干动核结构,它由动核和动元组成;“张三上午在图书馆里看书”为扩展的动核结构,它由动核、动元和状元组成。

动核结构是生成句子的基底结构。

老师让学生扩词造句,实质上就是组成动核结构然后形成句子的。

名核结构由名核和名元组成,如“她的脾气、大象的鼻子、你对这事的看法”之类都属于名核结构。

名核结构常常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生成句子时它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有些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必须是名核结构(光杆名词如果没有语境的帮助不能作主宾语),如“小王的腿坏了”、“我们要发扬优良的学风”、“我的祖国是伟大的祖国”等句子,如果破坏了名核结构,说成“腿坏了”、“我们要发扬学风”、“祖国是祖国”,都不能成立。

(2)语义成分:语义成分指语义结构的组成成分。

任何语义结构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义成分组成。

①动核结构中的语义成分(格)动核结构中的语义成分是有层级性的:第一层级是:动核、动元和状元。

第二层级是:动核可分为动作核、经验核、性状核、关系核四类;动元可分为主事、客事、与事三类;状元可分为凭事、因事、境事三类。

第三层级是:主事、客事、与事、凭事、因事、境事等可以再进行下位区分。

动核是动核结构的核心,是组成动核结构的必不可缺的、最关键的语义成分。

动核在最小的静态主谓短语里处于谓语或谓语中心词的位置上。

动核可分为动作核、经验核、性状核、关系核四类,也可分为一价动核、二价动核、三价动核三类。

动元是动核结构中的强制性语义成分,可分为主事、客事和与事。

主事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活动、变化、性质、状态、关系等的主体,可分为施事、经事(心理、认知、经历、遭受等方面的经验者) 、系事(性状的系属者) 、起事(关系双方中的起方) 四个小类。

客事指动词所联系着的客体动元,即动词作动核所支配的客体,可分为受事(动作的承受者) 、成事(动作的结果) 、使事(动作的致使对象) 、涉事(心理、认知、经历、遭遇等经验性行为涉及的事物) 、位事(动作指向或到达的位置或目标) 、止事(关系双方中的止方) 。

与事指动核结构中动核支配着的跟主事一块儿参与动作或状态的参与者,可分为当事(动作的交接对象) 、向事(动作的朝向对象) 、对事(动作的针对或对待的对象) 、替事(动作的服务或帮助的对象) 、共事(动作的协同对象) 、比事(动作的比较对象) 。

状元是扩大的动核结构中的非强制性语义成分,可分为凭事、因事和境事。

凭事指动作的凭借者,分为工具(动作凭借的器具、器官等) 、材料(动作制作成品时凭借的原料) 、方式(动作凭借的方法、手段等) 、依据(动作凭借的根据、标准、法规等) 四类。

因事指动作或事件产生的原因(动作发生的原因) 或目的(动作所要达到的目的) 。

境事指动作发生的语境或环境,分为处所、时间、范围(动作发生所处的界限、方面等) 、条件(所需的时机、机会、情况等) 四类。

②名核结构中的语义成分名核结构中的语义成分有:名核、名元和定元。

名核指名核结构的核心,是组成名核结构的必不可缺的语义成分,可分为零价名核(如“天空、大海”等)、一价名核(如“小红的爸爸、兔子的尾巴、商品的质量”等、二价名核(如“职工对厂长的意见、大家对这件事的态度”等三类。

名元指名核结构中名核所支配的强制性语义成分。

名元可分为领事(名核的领有者) 、与事(参与组成名核结构的与体) 两类。

定元指名核结构中名核所联系的非强制性语义成分,是组成名核结构的非必有的语义成分。

定元可分为限事(对名核起限制性的作用,如“木头桌子”) 、饰事(对名核起修饰性的作用,如“火红的太阳”) 两类。

(3)句模:句模是句子的语义结构模式。

句子在深层(隐层) 有语义平面,表现为一定的语义结构,如“张三批评了李四”等句子是“施-动-受”句模“, 张三睡了”等句子是“施-动”句模“, 她很聪明”等句子是“系-动”句模。

句模可分为简单句模和复杂句模。

由一个动核结构形成的句模为简单句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核结构形成的句模为复杂句模(如“他喝酒喝醉了”=他喝酒+他醉了)。

(4)语义功能:语义功能指词语在语义结构里充当语义成分的能力。

在基干动核结构里,谓词通常作动核,为动核词;名词通常作动元,为动元词。

例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张三遇见了李四”、“张三醉了”、“张三是老师”这四个句子中的动词“批评、遇见、醉、是”分别充当动作核、经验核、性状核、关系核;名词充当动核所联系的动元,其中的“张三”都是主事“, 李四、老师”是客事。

(5)语义意义:语义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义意义(简称“语义”) ,是指词语和词语相互配合组成语义结构后所产生的隐层的关系意义,比如名词跟动词搭配就有一定的语义关系(如“施—动—受”等) ,名词跟名词搭配也有一定的语义关系(如“领属、数量”等) 。

词的语义特征(如“有生/ 无生”(如“树、花、人、狮子”/“石头、房子”等)、“自主/ 非自主”(如“看、听、说、写”/“病、醒、死”等) 、语义指向等也都属于语义意义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